收藏 分享(赏)

2022年高中历史 第五单元 晚清时期的内忧外患与救亡图存 第18课 挽救民族危亡的斗争学案 部编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doc

上传人:高**** 文档编号:540114 上传时间:2024-05-28 格式:DOC 页数:10 大小:21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2022年高中历史 第五单元 晚清时期的内忧外患与救亡图存 第18课 挽救民族危亡的斗争学案 部编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2022年高中历史 第五单元 晚清时期的内忧外患与救亡图存 第18课 挽救民族危亡的斗争学案 部编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2022年高中历史 第五单元 晚清时期的内忧外患与救亡图存 第18课 挽救民族危亡的斗争学案 部编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2022年高中历史 第五单元 晚清时期的内忧外患与救亡图存 第18课 挽救民族危亡的斗争学案 部编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2022年高中历史 第五单元 晚清时期的内忧外患与救亡图存 第18课 挽救民族危亡的斗争学案 部编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2022年高中历史 第五单元 晚清时期的内忧外患与救亡图存 第18课 挽救民族危亡的斗争学案 部编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doc_第6页
第6页 / 共10页
2022年高中历史 第五单元 晚清时期的内忧外患与救亡图存 第18课 挽救民族危亡的斗争学案 部编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doc_第7页
第7页 / 共10页
2022年高中历史 第五单元 晚清时期的内忧外患与救亡图存 第18课 挽救民族危亡的斗争学案 部编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doc_第8页
第8页 / 共10页
2022年高中历史 第五单元 晚清时期的内忧外患与救亡图存 第18课 挽救民族危亡的斗争学案 部编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doc_第9页
第9页 / 共10页
2022年高中历史 第五单元 晚清时期的内忧外患与救亡图存 第18课 挽救民族危亡的斗争学案 部编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doc_第10页
第10页 / 共10页
亲,该文档总共10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第18课 挽救民族危亡的斗争 课程标准课标解读认识列强侵华对中国社会的影响;了解中国人民反抗外国侵略的斗争事迹,理解其性质和意义;认识社会各阶级为挽救危局所作的努力及存在的局限性。1资产阶级的维新变法运动和农民阶级的义和团运动。结合教材、运用地图,在了解维新变法和义和团运动的基础上对其进行评价,并探寻救亡活动失败的原因。2八国联军侵华。结合地图了解八国联军侵华的基本史实,通过不同种类史料分析侵略对中国的影响。 知识点01 戊戌维新运动(一)历史背景民族危机的加深。维新思想的兴起康有为撰写的新学伪经考和孔子改制考,奠定了维新派的理论基础。【微点拨】新学伪经考和孔子改制考的区别新学伪经考认为东汉以

2、来尊为儒学正宗的古文经是伪书,从根本上动摇了恪守组训的观念孔子改制考尊奉孔子为托古改制的改革者,宣传了变法的合理性【即学即练1】新学伪经考中的“新学”指古文经,“新”是王莽的国号。康有为认为今文经是孔子流传下来的真经;古文经根本不存在。它是王莽为篡位而伪造的,湮没了孔子微言大义,因此要“推廓伪说”。康有为的观点A是学术服务政治的典型代表B考证了古文经为伪经C与儒学发展的史实基本相符D动摇了儒学的主导地位【答案】A【解析】依据所学知识可知,康有为之所以认为“认为今文经是孔子流传下来的真经;古文经根本不存在。它是王莽为篡位而伪造的,湮没了孔子微言大义”,是在为维新变法制造历史理论依据,故选A;康有

3、为没有考证古文经为伪经,故B错误;这与儒学发展的史实也不相符,故C错误;动摇儒学的主导地位不符合史实,故D错误。(二)“公车上书”1.时间:1895年。2.背景:日本逼迫清政府签订马关条约的消息,激起朝野上下的反对声浪。3.概况:康有为、梁启超组织了联合各省举人的“公车上书”,但未送达光绪皇帝。4.影响:拉开了维新变法运动的序幕。(三)“百日维新”1.时间:1898年6月11日9月21日。2.标志:光绪帝在维新派推动下,颁布“明定国是”诏书。3.内容:光绪帝先后发布上百道变法诏令,涉及政治、经济、军事、文化、教育等方面除旧布新的举措,史称“百日维新”。【拓展补充】戊戌变法的内容政治:准许臣民上

4、书言事;裁撤冗员,澄清吏治;废除旗人特权经济:鼓励发展工商业文教:改革科举制,废八股,创办各种学堂;派遣留学生;准许民间办报军事:裁汰绿营,建立新军【即学即练2】赫德于1898年10月24日在致马士函中说:“皇帝的方向是正确的,但是他的顾问康有为和其他人等都缺乏工作经验,简直是以好心肠扼杀了进步,他们把足够九年吃的东西,不顾它的胃量和消化能力,在三个月内都填塞给它吃了。”赫德认为戊戌变法失败的主要原因是A维新变法脱离中国国情B维新派政治经验不足且急于求成C顽固守旧势力过于强大D将变法的希望寄托在光绪帝身上【答案】B【解析】材料“他们把足够九年吃的东西,不顾它的胃量和消化能力,在三个月内都填塞给

5、它吃了”强调的是维新变法过于激进,维新派政治经验不足且急于求成,B项正确;材料与脱离国情无关,排除A项;CD说法与材料无关,排除。故选B项。(四)变法失败9月21日,慈禧太后将光绪皇帝囚禁,再次临朝训政。康有为、梁启超被迫逃亡海外,谭嗣同、杨锐、刘光第、林旭、杨深秀、康广仁6人,被杀于北京菜市口。变法期间的改革措施,除京师大学堂得以保留外,均被废止。(五)历史意义戊戌维新运动对于推动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和新思想的传播,起到了积极作用,在一定程度上冲击了旧式官僚体制。【拓展补充】戊戌变法的意义政治:是一场爱国救亡的政治运动;一定程度上冲击了旧式官僚体制;民族资产阶级试图在中国建立君主立宪制,揭

6、开了政治民主化的序幕经济:推动了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思想:是近代一次思想解放运动,激发了人们的爱国情感和民族意识;推动了民主思想的传播教育和文化上:促进了近代教育的发展和科学文化知识的传播社会生活:提倡文明的生活方式,推动了社会生活近代化【即学即练3】下表是维新变法时期成立的学会、学堂和报馆一览表(部分)。由该表可知名称时间地点创办人万木草堂1891年广州康有为强学会1895年北京康有为时务报1896年上海梁启超(主笔)国闻报1897年天津严复知新报1897年澳门康广仁时务学堂1897年湖南谭嗣同湘报1898年湖南谭嗣同保国会1898年北京康有为A变法群众基础广泛B改良思潮演变成为政治运动C

7、维新人士注重开启民智D学习西学成为一种社会时尚【答案】C【解析】据表格内容可知,维新变法时期,维新派人士创办报纸、开办学堂,创建学会,都是为了宣扬维新思想,从而启发民智,说明维新人士注重开启民智,故选C;表格内容仅体现了维新人士的活动,不能说明群众基础广泛,也无法说明改良思潮成为政治运动,排除AB;仅根据维新人士的活动并不能说明学习西学成为社会时尚,排除D。(六)失败原因1.守旧势力很强大。2.维新派缺乏可靠的社会基础,没有严密的组织。3.把希望寄托于并未完全掌握实权的皇帝身上。【微点拨】戊戌变法在方式和手段上的缺陷寄希望于没有实权的皇帝,甚至对列强抱有幻想;缺乏可靠的社会基础;没有严密的组织

8、;有些改革措施操之过急,缺乏善后措施。如废除旗人特权,改革科举制度等。【即学即练4】据戊戌变法史统计,在开始变法后的103天内,先后发布的诏令谕旨就有184条之多,涉及到选拔人才、农工商业、裁汰官员、变革科举、财政经济、法律制度、文化教育、军事国防等各个方面,这些措施之间彼此不配合,又无后续准备。材料表明A变法内容过于宽泛没有针对性B维新变法准备不足没有远见C光绪帝和维新派政治经验不足D变法措施脱离国情无法实践【答案】C【解析】据材料可知,戊戌变法时,颁布的诏令之多、范围之广、且措施之间彼此不配合又无后续准备,这充分说明光绪皇帝和维新派政治经验不足,C项正确;变法内容并非没有针对性,排除A项;

9、材料中看不出变法准备是否充分,且很多措施并非没有远见,排除B项;变法措施中改革科举、发展农工商业、文化教育等措施在当时是必要的,符合国情,说变法措施脱离国情不符合史实,排除D项。故选C项。知识点02 义和团运动(一)义和团运动的背景1.马关条约签订后,西方列强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民族危机日益加剧。2.西方势力深入中国城市、乡村后引发了一系列冲突。3.德国强占胶州湾,进一步刺激了山东民众。(二)兴起: 山东民众以“扶清灭洋”为口号的反洋教斗争蔓延到山东、直隶很多州县农村。先后担任山东巡抚的毓贤、袁世凯等,对义和团采取先抚后剿的举措。【微点拨】扶清灭洋口号的认识扶清灭洋反映了义和团爆发的根本原因

10、是民族矛盾灭洋反映了义和团强烈的爱国主义倾向,同时存在盲目排外的局限扶清反映了对清政府的认识不充分,也成为最终被中外反动势力联合绞杀的原因【即学即练5】有学者指出:“就民众而言,这虽说是一场自发的朴素的反帝爱国运动,但就朝廷和官府而言,却是一种愚蠢的无知的倒退行为。盲目的排外主义被纵容和鼓动起来,清政府同时对若干个世界一流国家宣战,将国家陷于劫难之中。”学者认为“这场运动”A刺激列强瓜分中国野心B延缓了半殖民地化进程C阻碍了中国近代化进程D获得了民众的普遍支持【答案】C【解析】根据材料“盲目的排外主义被纵容和鼓动起来”、“将国家陷于劫难之中”可知,体现的是义和团的盲目排外,它阻碍了中国的近代化

11、进程,C项正确;刺激了列强瓜分中国的野心的战争是甲午中日战争,不符合材料,排除A项;材料体现的是义和团阻碍了中国近代化进程,“延缓了半殖民地化进程”不符合材料的主旨,排除B项;材料体现的是义和团阻碍了中国近代化进程,无法得出“获得了民众的普遍支持”的结论,排除D项。故选C项。(三)八国联军的镇压各国公使要求清政府取缔义和团。1900年5月28日,英、美、法、德、俄、日、奥匈、意八国决定联合出兵镇压义和团。慈禧太后采用“招抚”义和团的办法,企图对义和团加以控制利用。(四)评价1.义和团运动具有强烈的反帝爱国倾向,也存在明显的盲目排外行为。2.义和团运动无法阻止中国在半殖民地的深渊沉沦,但它所展现

12、的中国人民不畏强暴的牺牲精神,使外国列强认识到,任何国家“皆无此脑力与兵力可以统治此天下生灵四分之一”,“瓜分一事,实为下策”。知识点03 八国联军侵华(一)借口: 镇压义和团运动。(二)经过(1)1900年6月10日,英国海军中将西摩尔率领第一批联军从天津乘火车向北京进发,在廊坊附近遭到义和团和清军的顽强阻击。(2)6月中旬,八国联军攻陷大沽炮台,向天津进犯,义和团和清军奋起投入天津保卫战。(3)6月21日,慈禧太后作出向各国“宣战”的决定。7月14日,天津陷落。8月中旬,北京失陷,慈禧太后和光绪皇帝仓皇出逃。(4)义和团运动时,南方各省督抚与英美等国洽商“东南互保”协议,严重动摇了清政府统

13、治的根基。【微点拨】东南互保1901年6月,东南各巡抚刘坤一、张之洞等会同各国驻上海领事,制定东南互保章程。“东南互保”表现了东南地区当权的洋务派官员与西方列强合作抵制义和团的意向,它维护了列强在长江流域和华南的利益,破坏了东南各省人民反帝斗争的发展。【即学即练6】1900年6月,两江总督刘坤一、湖广总督张之洞、上海道员余联沅等人与各国驻沪领事商定“保护东南章程九款”。下表是章程的部分内容,该章程的出台反映出条款内容1上海租界归各国共同保护,长江及苏杭内地归各督抚保护,两不相扰,以保全中外商民人命产业为主3长江及苏杭内地各国商民教士产业,均归南洋大臣刘、两湖督宪张,允认真切实保护,并移知各省督

14、抚严饬各该文武官员一体认真保护,现已出示,禁止谣言,严拿匪徒9凡租界内一切设法防护之事,均须安静办理,切勿张皇以摇人心A清王朝的统治土崩瓦解B地方督抚势力的高涨C清朝地方官员不谙时务D南北之间权力的对峙【答案】B【解析】根据材料“1900年6月,两江总督刘坤一、湖广总督张之洞、上海道员余联沅等人与各国驻沪领事商定保护东南章程九款”的内容可知,该章程是由清王朝的地方官员与西方列强达成的协议,它与清政府当时对外国宣战的政策截然不同,该章程的出台,反映出自太平天国运动以来地方督抚势力的膨胀和发展,B项正确;东南互保章程的出台,削弱了清王朝的中央集权,但并非“土崩瓦解”,排除A项;东南地区的地方官员与

15、列强签订条约是出于自保目的,不是“不谙时务”,排除C项;在东南互保的形势下,南方督抚仍听命于清政府,谈不上“对峙”,排除D项;故选B项。(三)罪行(1)八国联军占领北京后,继续派兵攻城略地,扩大征伐在所到之处烧杀抢掠,无恶不作,犯下骇人听闻的罪行。(2)俄国军队趁机侵占中国东北。(四)结果(1)逃亡途中,慈禧太后发布铲除义和团的谕旨,并指定庆亲王奕劻与李鸿章为全权代表与列强议和。(2)当时,南方各省督抚与英、美等国洽商“东南互保”协议,严重动摇了清政府统治的根基。知识点04民族危机的加深(一)签约:1901年9月7日,清政府被迫与组成联军的8国及西、荷、比3国共11国签订丧权辱国的辛丑条约。(

16、二)内容1.惩办“首祸诸臣”,涉及中央和地方大臣百余人。2.向各国赔款白银4.5亿两,分39年还清,年息4厘,本息共计约9.82亿两。3.将北京东交民巷划定为使馆区,中国人不得居住,各国可派兵驻守。4.拆除大沽及有碍北京至海通道的所有炮台,各国可在自北京至山海关沿铁路12个重要地区驻扎军队。5.禁止华北科举考试5年,禁止中国人成立或加入任何“与诸国仇敌之会”等。(三)性质:辛丑条约是中国近代史上主权丧失最严重、赔款数目最庞大的不平等条约。(四)影响1.巨额赔款,加剧了中国的贫困和经济的衰败。2.外国军队驻扎于中国战略要地,严重破坏了中国的主权完整。3.在北京设立的“使馆界”,实际成为“国中之国

17、”。4.辛丑条约的订立,标志着中国完全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深渊。【拓展补充】辛丑条约内容及影响的关系清政府赔偿各国白银4.5亿两,分39年还清,本息共9.82亿两,以关税、盐税作为抵押加剧了中国的贫困和经济的衰败,加重了中国人民的负担,税收被列强控制将北京东交民巷划定为使馆区,中国人不断地居住,允许外国派兵驻守使馆区成为国中之国,成为列强侵华的大本营拆除大沽及有碍北京至海通道的所有炮台,各国可在北京至山海关铁路沿线要地驻扎军队使京津至山海关广大地区置于列强控制之下,严重破坏了中国的主权完整。惩办首祸诸臣,禁止中国人成立或加入任何反帝组织清政府沦为洋人的朝廷中国完全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深

18、渊【即学即练7】下面框内所叙内容为某研究者收集的辛丑条约的签订对社会的影响的几段史料。对此理解正确的是A中外开始公开勾结B民族危机日益加深C美德联合镇压义和团D帝国主义控制了全中国【答案】B【解析】材料“量中华之物力,结与国之欢心”“德昌”“德隆”“停止参加反帝地区的科考”等信息说明的是辛丑条约签订后,中华民族的危机日益加深,B项正确;中外反动势力开始勾结是在第二次鸦片战争后,排除A项;义和团运动是被八国联军镇压的,排除C项;D项说法不符合史实,排除。故选B项。考法01 近代西方列强侵华的双重影响1.破坏性剥夺了无数中国人的基本生存权,疯狂地掠夺中国人民的财产和国家财富。政治上,通过一系列不平

19、等条约攫取特权,使其侵略“合法化”,中国领土、司法、海关等主权遭到严重破坏。经济上,控制中国经济命脉,使中国经济丧失了独立地位,造成中国近代贫困和落后,阻碍了近代经济的发展。2.客观上的建设性:西方列强把西方工业文明带入中国,客观上促进了中国近代化进程。冲击了中国的旧制度、旧观念。促使晚清政局发生重大变化,如洋务运动、戊戌维新运动等;对外关系逐步近代化,同时扩大了中外交流的范畴和规模。冲击了中国传统的经济秩序(自然经济趋向瓦解;中国被迫卷入世界经济一体化中),为中国近代经济的出现和发展创造了条件。激起了中国人民的反抗斗争,推动了中华民族的觉醒;西方启蒙思想传入,儒家传统思想受到强力冲击。人们的

20、衣、食、住、行等开始与国际接轨。【典例1】到了20世纪头十年,一般来说,中国所有的政治阵营都会同意,中央政府必须为了国家的富强而发展军事和经济上的力量。尽管人们在政府应由谁来控制的问题上意见并不一致,但没有人会对上述国家建设的目标提出诘难。这反映了当时的中国A民族振兴是社会各层的共同呼声B各种政治势力逐渐趋于整合统一C清政府被社会寄予富国强兵的使命D加强中央集权是当时多数人的共识【答案】A【解析】根据“中央政府必须为了国家的富强而发展军事和经济上的力量。尽管人们在政府应由谁来控制的问题上意见并不一致,但没有人会对上述国家建设的目标提出诘难”可以看出,虽然各派别在政治意见上有所不同,有分歧,但在

21、挽救民族危亡方面是一致的,因此反映出民族振兴是社会各层的共同呼声,A正确;“趋于整合统一”的说法错误,排除B;清政府此时已经不被国人看好,排除C;材料并没有强调要加强中央集权,排除D。考法02 辛丑条约的特点及侵华方式的转变1.辛丑条约的特点从内容上看:其他条约都以攫取侵略权益,尤以经济侵略为主,多以割地、赔款、开商埠为基本内容,而辛丑条约则带有强烈的政治色彩,没有割地,不开新商埠,虽有巨额赔款,但并非列强的真实意图所在。从目的上看:辛丑条约的直接目的就是控制清政府,征服中国人民,强迫清政府取缔和镇压一切反帝活动,帝国主义成了太上皇,清政府变成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因此辛丑条约的签订标志着中

22、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统治秩序的完全确立。2.辛丑条约签订前后侵华方式的转变列强试图瓜分中国到培植代理人,以华制华的方式侵略中国【典例2】历史漫画能生动地反映或揭示历史本质。下列两幅漫画深刻揭示了A英国侵略者通过南京条约割占了中国香港岛B英国侵略者通过看木偶戏来庆祝自己占领了中国香港C中国近代社会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过程D政治腐败,官员贪图享乐是清对外战争的失败的根源【答案】C【解析】根据图示可知,左图揭示了英国侵略者通过南京条约割占了中国香港岛,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而右图则深刻揭示了辛丑条约的签订使清政府成为洋人的朝廷,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所以综合起来两幅漫画深刻揭示了中国近代社会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过程,C项正确;AB选项均不能完整的揭示两幅漫画的主旨,排除A、B项;D项是清对外战争的失败的原因,与漫画主旨不符,排除D项。故选C项。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园

网站客服QQ:123456
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2026657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