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26课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和向社会主义的过渡 课程标准课标解读认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伟大意义;了解新中国巩固人民政权的主要举措;认识新中国为民主政治建设和向社会主义过渡作出的努力。1通过教材及史料,探究新中国成立的意义。2从民主法制建设、外部环境、经济建设等方面探索新中国向社会主义社会过渡的条件及表现。 知识点01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一)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1、召开:1949年9月21日,在北平隆重开幕。2、代表:中国共产党、各民主党派、无党派人士、各人民团体、人民解放军、各地区、少数民族、国外华侨以及特邀代表等662人。3、内容:大会一致决定采用“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国名;
2、通过了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等文件;大会选举了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毛泽东为主席,朱德、刘少奇、宋庆龄、李济深、张澜、高岗为副主席。4、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1)内容:中华人民共和国为新民主主义即人民民主主义的国家,实行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团结各民主阶级和国内各民族的人民民主专政。(2)性质与作用:是新中国的建国纲领,具有临时宪法的作用。【拓展补充】新中国成立的准备1949年6月,毛泽东发表论人民民主专政,提出人民民主专政这一科学概念,是对马克思主义国家学说的丰富和发展,为新中国的建立奠定了理论和政策基础。1949年9月21日,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大
3、会决定采用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国名,改北平为北京,首都定于北京。五星红旗为国旗,义勇军进行曲为代国歌,大会选举了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通过了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为新民主主义即人民民主主义国家,实行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团结各民主阶级和国内各民族的人民民主专政,反对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中华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是新中国的建国纲领,具有临时宪法作用。【即学即练1】相对于近代中国而言,新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坚持求同存异的原则,尊重各党派、各团体、各阶层人士的特点,包容统一战线成员在信仰、利益和观念等方面的差异,政协委员不因职业和党派差异都享有平等的
4、议论权。人民政协坚持在考虑少数意见的情形下,达成反映公共利益的共识。这反映出人民政协A代行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职权B保证了祖国统一和中华民族的团结C促使各党派与中共的利益趋同D开创了人民民主统一战线的新阶段【答案】D【解析】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人民政治协商会议能够使代表不同信仰、利益和观念的各党派、各团体、各阶层人土参政议政,促进了民主政治的发展,故选D项。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只在1954年第一次人民代表大会召开之前代行了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职权,故排除A项;B项说法过于绝对,且B项主要是民族区域自治的主要作用,故排除;C项说法错误,故排除。(二)中国人民共和国的成立1、中央人民政府成立:19
5、49年10月1日,中央人民政府举行第一次会议,决议接受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为施政方针。政府主席、副主席和委员就职,周恩来为政务院总理兼外交部部长,中央人民政府宣告成立。2、开国大典:下午3时,盛大的开国大典在天安门广场举行。(三)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意义1、结束了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长期压迫和剥削中国各族人民的历史,人民真正成为国家的主人。2、从根本上改变了中国社会的发展方向,为实现由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创造了前提条件。3、中华民族开始以崭新的姿态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中国历史进入新纪元。【微点拨】1949-1956年新中国社会性质新中国的成立标志着我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基
6、本结束,而不是社会主义革命的结束。新中国成立,中国进入新民主主义社会,建立的政权是新民主主义政权。【即学即练2】在中共召开的某次重要会议上,毛泽东在政治报告中指出:新民主主义社会的任务是在多种所有制基础上发展生产力,实现农业国向工业国的转变,为向社会主义转变准备条件。这次会议A为争取抗战胜利奠定政治和思想基础B规定国家性质为人民民主主义国家C会后迅速展开筹建新中国的准备工作D成为探索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开端【答案】C【解析】从材料中可以看出这次会议是第一届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召开后党和人民迅速展开筹建新中国的准备工作,C正确;为争取抗战胜利奠定政治和思想基础是中共七大
7、的历史意义,与材料无关,排除A;第一次政治协商会议规定国家性质为:中华人民共和国是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人民是国家的主人,而不是人民民主主义国家,排除B;中共八大是探索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开端,排除D。故选C。知识点02 人民政权的巩固(一)新中国面临的威胁1、新中国成立时,国民党残余军队还盘踞在华南、西南地区。2、为了巩固人民政权,新中国必须完成新解放区的土地改革,克服财政经济上的巨大困难。3、美国发动的侵朝战争给国家带来的安全危害。(二)土地改革1、背景:新中国刚成立时,全国尚有约占总数2/3的农民被束缚在封建土地制度之下。2、概况:1950年夏,中央人民政府颁
8、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到1952年底,全国除部分少数民族地区外,土地改革基本完成。3、意义:农民从封建土地关系的束缚中彻底解放出来,农村生产力得到大解放,为中国逐步实现工业化扫除了障碍。【微点拨】土地改革的性质性质:变地主土地私有制为农民土地私有制【即学即练3】新中国各个时期的政策方针、社会风尚和生活理想,在宣传画和年画中留下了真实的痕迹。下面这幅宣传画描写了“永丰村分土地大会”的场景:有了土地有了根,不愁苦来不愁穷。深耕细作要加紧,年年岁岁好收成。这反映了领土地证A土地改革满足了农民土地的愿望B农业生产合作社调整了生产关系C人民公社化运动中农民积极参与D包产到户调动了农民生产积极性【答
9、案】A【解析】题中没有出现时间的表述,要从图中歌谣和领土地证等细节去分析。农民领土地证说明此时土地所有权为农民所有,属于建国初土地改革史实。故A项正确;而农业生产合作社、人民公社化及包产到户时期不可能使用“分土地”“领土地证”等。因为这些时段我国土地所有制开始走向或已经公有制,所以BCD项不合题意。故选A项。(三)稳定物价1、背景:国家财政困难,投机商人乘机抢购物资,囤积居奇,拒用人民币,倒卖银元,加剧物价飞速上涨。2、目的:为制止投机资本制造的市场混乱;从根本上稳定物价。3、措施:党和政府采取有力的经济措施和必要的行政、法律等手段,同上海等大城市的投机资本进行“银元之战”和“米棉之战”;政务
10、院通过采取统一全国财政收支管理、物资管理、现金管理等措施实现了国家财政经济的统一。4、结果(1)到1950年春,全国物价趋于稳定,结束了连续十几年物价暴涨的局面,人民政府赢得全国人民的信任。(2)到1952年,国民经济得到全面恢复。【拓展补充】没收官僚资本,建立国营经济新中国成立后,没收了国民政府的财产和官僚资本,归国家所有,建立国营经济。人民政府掌握了国家的经济命脉;为人民政权的巩固和国民经济的恢复奠定了经济基础。合理调整工商业,调动私人工商业者的积极性。国民经济得到恢复,为三大改造和有计划的经济建设提供了物质基础。【即学即练4】“我国的无产阶级同资产阶级之间的不盾已经基本解决,几千年来的阶
11、级剥削制度的历史已经基本上结束,社会主义的社会制度在我国已经基本上建立起来了。”得出这一论断,主要是基于A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B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基础建立C国民经济恢复和发展D建国后没收四大家族官僚资本【答案】B【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56年三大改造完成后,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基础基本建立,社会主义制度在我国建立起来,B项正确;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标志着新民主主义革命基本胜利,但资产阶级是民主革命的动力之一,资产阶级与无产阶级的矛盾并未解决,A项错误;1952年国民经济恢复和发展时,资产阶级和资本主义方式依然存在,C项错误;建国后没收四大家族官僚资本消灭的是官僚资产阶级,并未消灭资
12、产阶级和剥削制度,D项错误。(四)抗美援朝1、背景:1950年6月25日,朝鲜内战爆发,以美国为首的“联合国军”,越过“三八线”,侵略朝鲜。美国第七舰队侵入中国台湾海峡,阻挠中国人民解放台湾,严重威胁到中国国家安全。2、概况:(1)1950年10月,应朝鲜政府要求,以彭德怀为司令员的中国人民志愿军开赴朝鲜,抗美援朝,保家卫国,与朝鲜军民并肩作战。(2)经过五次战役,中朝军队把美军赶回到“三八线”附近。(3)志愿军入朝后,国内开展了轰轰烈烈地抗美援朝运动,有力地支援了抗美援朝战争。(4)1953年7月,美国不得不在朝鲜停战协定上签字。3、意义:抗美援朝战争打出了国威和军威,提高了新中国的国际地位
13、。志愿军中涌现出的杨根思、黄继光、邱少云、罗盛教等人的英雄事迹,汇成强大的民族凝聚力,极大地鼓舞着全国人民为保卫和建设祖国而团结奋斗。【拓展补充】肃清土匪和镇压反革命武装(剿匪镇反)新中国成立时,国民党残余军队还盘踞在华南、西南地区。人民解放军仍在进行人民解放战争的后期作战。1950年夏基本完成追歼残敌和大规模剿匪任务。1951年5月,和平解放西藏,祖国大陆实现统一。1950年10月中共中央发出镇压发革命的指示,开始全国范围内镇压反革命运动。到1951年基本上肃清了大陆上的反革命势力。【即学即练5】1949年10月,大陆尚未全部解放,反革命势力还很猖獗,长期遭到破坏的国民经济有待恢复,群众组织
14、和觉悟程度未达到应有的水平。这体现出A中国共产党没有掌握政权B新生政权建设任重而道远C祖国完成统一的艰难性D政协制度实行的必要性【答案】B【解析】材料信息是:新中国刚刚成立面临着各种问题。这说明了新生政权建设任重而道远,故B项正确;新中国已经成立,故A项错误;新中国面临的不仅是完成统一问题,故C项错误;新中国政协制度在1949年9月已经基本建立,故D项错误。知识点03 开创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一)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方针1、按照“一边倒”方针,先后与苏联、保加利亚、朝鲜、越南等10个人民民主国家建交。2、按照“另起炉灶”和“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的方针,先谈判再建交,同印度、印度尼西亚、缅甸、巴基
15、斯坦以及瑞典、丹麦、瑞士、芬兰建交。 3、新中国取消帝国主义在中国的特权。【拓展补充】新中国奉行独立自主和平外交方针的原因1、新中国是实行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必然维护人民的根本利益,维护国家的独立和主权完整,故而实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方针。2、旧中国采取屈辱的外交政策给中华民族带来沉重的灾难,新中国为巩固新生的政权必然要废除旧中国的屈辱外交,也必然要求实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方针。3、新中国的成立结束了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历史,开始了独立发展的新时期,这为实行独立自主和平外交方针提供了可能。【即学即练6】新中国成立初期,这一外交政策的实施不仅打破了美国对新中国的孤立和提高了新中国的国际地位,
16、为新中国的安定与发展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外部条件,而且也为新中国能在20世纪50年代初步建立自己的工业体系与国民经济体系创造了条件。材料反映的这一外交政策A维护了亚非国家团结合作的大局B推动着朝鲜问题的和平解决C是特定历史条件下的阶段性策略D彰显了不结盟的外交新思路【答案】C【解析】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新中国成立后直至20世纪50年代中期,中国坚决奉行“一边倒”政策,成功地建立和巩固了同以苏联为核心的社会主义国家关系,从而在艰难的条件下,为新中国的社会主义建设赢得了一个相对有利的国际环境。但是随着国际形势和20世纪60年代中苏关系的变化,“一边倒”外交策略随之终结,可见,“一边倒”政策是特定历
17、史条件下的阶段性策略,C项正确;A项指的是1955年万隆会议“求同存异”方针的提出,排除A项;B项发生在1954年日内瓦会议的召开,排除B项;“不结盟的外交新思路”是在1984年提出的,排除D项,故选C。(二)日内瓦会议1、召开:1954年4月,日内瓦会议开幕,新中国首次以五大国之一的身份参加了会议。2、任务:讨论朝鲜问题和印度支那问题。3、结果:由于美国的阻挠,会议并未解决朝鲜问题;由于中国所作的努力,印度支那问题得以政治解决。4、意义:显示了刚刚登上国际舞台的新中国在通过谈判解决国际争端、维护世界和平方面起的积极作用。(三)和平共处五项原则1、确立:(1)1953年12月,中印两国政府就历
18、史上遗留下来的一些问题举行谈判,周恩来代表中国首次提出。(2)1954年6月,周恩来应邀访问印度、缅甸,在同两国总理发表的联合声明中正式倡议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作为国际关系的准则。2、内容:互相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利,和平共处。3、意义: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得到了国际社会的广泛承认。(四)亚非会议1、召开:1955年4月,亚非会议在印度尼西亚万隆举行。2、特点:战后第一次没有西方殖民国家参加的国际会议。3、概况:中国提出并坚持“求同存异”的方针,推动会议朝着达成协议的方向前进。4、影响:亚非会议后,中国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取得了新进展。【微点拨】求同存异“求同存异”方针中
19、的“同”是指亚非国家团结一致共同反对殖民主义,谋求发展,而不是社会意识形态相同;“异”是指亚非国家的社会制度和建设道路不同。【即学即练7】参加1954年日内瓦会议和1955年亚非会议是新中国成立初期进行的两次成功的多边外交实践。中国以“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和“求同存异”为多边外交的指导原则,以亚非拉国家为立足点,超越了意识形态,在多边外交中扮演了务实协调者的角色,起到了建设性的作用。新中国成立初期积极参与的两次多边外交A打破了西方国家对中国的外交孤立B标志着中国外交政策走向成熟C一定程度上遏制了美国的霸权行为D推进世界政治格局多极化趋势【答案】C【解析】根据材料“参加1954年日内瓦会议和195
20、5年亚非会议是新中国成立初期进行的两次成功的多边外交实践。中国以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和求同存异为多边外交的指导原则”和所学知识可知,新中国参加的日内瓦会议,打击了美国支持下的英法殖民主义,推动印度支那问题的和平解决。万隆会议上周恩来的发言消除了亚非国家对新中国的疑虑,使美国等西方殖民国家破坏会议的图谋破产。因此,这两次多边外交实践一定程度上遏制了美国的霸权主义,故C项正确;在日内瓦会议和亚非会议之前中国已经开始打破西方国家对中国的外交孤立,故A项错误;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标志着新中国外交政策走向成熟,故排除B项;世界政治格局多极化趋势是在20世纪60年代之后,与题干时间不一致,故排除D项。知识点
21、04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建立(一)过渡时期总路线1、时间:1953年,中国共产党提出过渡时期总路线。2、内容:逐步实现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并逐步实现国家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微点拨】深入理解一化三改的性质发展生产力与变革生产关系同时进行社会主义革命与社会主义建设同时进行【即学即练8】1953年毛泽东在一次会议上谈到“总路线也可以说就是解决所有制的问题。国有制扩大国营企业的新建、改建、扩建。私人所有制有两种,劳动人民的和资产阶级的,改变为集体所有制和国营(经过公私合营,统一于社会主义),这才能提高生产力,完成国家工业化”。从材料中可以看出,毛泽东意在强调A实现生产资料的
22、社会主义公有制B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C通过扩大国有制完成国家工业化D总路线就是巩固社会主义制度【答案】A【解析】根据“总路线也可以说就是解决所有制的问题。国有制扩大国营企业的新建、改建、扩建。”并结合所学可得出,毛泽东意在强调生产资料的公有制的实现,即通过社会主义改造的方式,A项正确;改造只是方式手段,不是主旨,排除B项;扩大国有制不是实现工业化的方式,排除C项;当时社会主义制度还没有建立,排除D项。故选A项。(二)三大改造1、时间:到1956年底,我国基本上完成了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2、意义:标志着生产资料公有制占绝对优势的社会主义经济制度在我国初步建立起来
23、。(三)“一五”计划1、开始:1953年,实施发展国民经济的第一个五年计划。2、完成:到1957年,大多数经济指标超额完成,我国开始改变工业落后的面貌,人民生活水平得到提高。【拓展补充】“一五”计划时期优先发展重工业的原因中国处于帝国主义的封锁包围之中,优先发展重工业是加强国家军事力量的迫切需要;借鉴苏联工业化经验;重工业极端落后严重制约国民经济发展;【即学即练9】下图表中为我国在“一五”时期的各部门投资比例。由此可见,我国当时行业工业农林水利运输邮电文化、教育和卫生其它投资比例58.2%7.6%19.2%7.2%7.8%备注在工业内部,轻重工业之间的投资比例大体是1:7.9A均衡发展农轻重各
24、业B集中力量发展重工业C优先发展交通运输业D实施科教兴国的战略【答案】B【解析】题干给出的这个我国在“一五”时期的各部门投资比例中工业、农林水利和运输邮电、文化、教育和卫生及其它等比例特别是备注中在工业内部,轻重工业之间的投资比例大体是1:7.9,表明当时我国集中主要力量发展重工业,B正确,A排除;材料体现的是优先发展重工业,非交通运输业,C排除;科教兴国战略提出是在1995年,D排除。故选B。(四)1954年宪法1、通过:1954年9月,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在北京举行,大会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2、内容:确立人民代表大会制度这一根本政治制度。3、评价(1)这是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体
25、现了人民民主原则和社会主义原则。(2)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与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基本政治制度,构成了我国社会主义的政治制度体系。(五)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建立的意义1、确立社会主义基本制度,推进社会主义建设,完成中华民族有史以来最为深刻的社会变革,为当代中国一切发展进步奠定了根本政治前提和制度基础。2、在建立中华人民共和国和社会主义制度过程中毛泽东发挥了独特的作用。毛泽东思想不仅是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指导思想,也是社会主义革命、社会主义建设的指导思想。【拓展补充】毛泽东思想在社会主义革命与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的发展在建立中华人民共和国和社会主义制度过程中,毛泽东发挥了独
26、特的作用,毛泽东思想不仅是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指导思想,也是社会主义革命、社会主义建设的指导思想。对农业、手工业、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1956年4月,毛泽东论十大关系报告,积极探索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提供了借鉴1956年,毛泽东提出“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成为促进艺术发展和科学进步,促进社会主义文化繁荣的指导方针。1956年,中共八大正确分析了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提出了党和人民的主要任务。1957年,毛泽东提出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重要思想,为认识中国基本国情奠定了理论基础。【即学即练10】下表是文物市场上一本学习毛泽东思想概论的笔记提纲。这主
27、要反映出这一时期毛泽东( )民主政治思想发展创新党的民主建设思想发展和创新国家政权学说开创中国特色的政党制度奠定中国特色民族制度的基础A形成了完整的“工农武装割据”理论B确立起成熟的新民主主义革命学说C继续将新民主主义理论发展到新阶段D完成了社会主义革命建设的理论建构【答案】C【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材料里“创新”党的民主建设思想、“创新”国家政权学说,“开创”特色政党制度和“特色”民族制度等理论,是新中国成立之初毛泽东思想在政党、政治和民族关系等方面的继续探索和新发展,体现了新民主主义理论发展到新阶段,C项符合题意。材料里并未提供相关工农武装割据的内容,也没有对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内容展开和系
28、统,更无关“社会主义革命建设”的内容,ABD三项不符合题意。考法01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特点和作用1、特点包容性:适用于社会制度相同或不同的国家;适用于发展中或发达国家平等性:强调所有国家不论大小、强弱,都应当平等互利、和平共处开放性:在不同历史时期它能容纳不同的时代内容,其内涵随着时代的发展而不断得到充实和丰富创新性: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和运用,被誉为国际关系史上的伟大创举2、作用(1)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标志着新中国外交的成熟。它是我国处理国与国之间相互关系,参与国际事务所遵循的一项基本原则,为开创中国外交新局面奠定了基础。(2)半个世纪以来,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经受住了时间的考验,为维
29、护亚洲和世界的和平与稳定,促进国际关系的健康发展,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3)它提供了相同或不同社会制度的国家建立和发展关系的正确指导原则,指明了和平解决国家间历史遗留问题及国际争端的有效途径,为推动建立公正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奠定了重要的思想基础。【典例1】1952年4月,周恩来总理在驻外使节会议上指出,资本主义国家是属于资本主义世界的,但这些国家不参加战争并要求中立是有可能的,所以中国对这些国家不能采取敌视态度,不能把他们挤到敌人的壁垒中去。这一观点A放弃了“一边倒”的外交方针B反映了新中国外交思想日趋成熟C发展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D催生了新中国第一次建交高潮【答案】B【解析】根据材
30、料并结合所学可知,新中国成立之初,由于西方国家的敌视,实行“一边倒”的外交政策,外交具有鲜明的意识形态特点;随着时间推移,在外交上逐渐淡化意识形态,1952年4月,周恩来总理在驻外使节会议上指出,中国对那些不参加战争并要求中立的资本主义国家不能采取敌视态度,不能把他们挤到敌人的壁垒中去,这说明中国可以和这些国家交往,这正是后来“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体现,周恩来总理的这一观点反映了新中国外交思想日趋成熟,B项正确;当时没有放弃“一边倒”的外交方针,排除A项;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提出于1953年,排除C项;新中国第一次建交高潮时间为新中国成立后的第一年即1949-1950年,排除D项。故选B项。考法0
31、2 苏联工业化与中国工业化的对比苏联工业化片面发展重工业,中国工业化优先发展重工业,并强调处理好重工业、轻工业和农业之间的关系;苏联工业化忽视消费品的生产,人民生活水平长期得不到提高,中国工业化在保证发展生产的基础上逐步提高人民物质生活和文化生活水平苏联独立工业化,中国工业化受到苏联的援助【典例2】1956年,毛泽东在论十大关系的讲话中指出:“究竟是一个党好,还是几个党好?现在看来,恐怕是几个党好。不但过去如此,而且将来也可以如此,就是长期共存,互相监督。”他意在强调A不断发展、完善和巩固革命统一战线B发展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C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制度D建立中国特色的现代民主政治【答案】C【解析】根据材料“究竟是一个党好,还是几个党好?现在看来,恐怕是几个党好。不但过去如此,而且将来也可以如此,就是长期共存,互相监督”,可知题干反映的是中国共产党与各民主党派之间形成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C项正确;革命统一战线存在于1924-1927年,排除A项;“长期共存,互相监督”主要针对的是共产党与民主党派之间的关系,与人民代表大会制无关,排除B项;建立中国特色的现代民主政治实在改革开放之后,排除D项。故选C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