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新潮冲击下的社会生活高一历史课标要求了解近代以来人们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变化的史实,探讨影响其变化的因素。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掌握近代服饰、社会习俗及饮食的变化情况并探究出其变化的原因。2、过程与方法围绕教材的“变”展示相关的插图和资料,充分感受到近代社会生活的巨大变迁。通过引导学生阅读材料,分析出影响中国近代社会生活变化的因素。通过创设新的情景,感受到社会生活变迁对近代社会发展的影响。3、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学习新潮冲击下的社会生活,认识到落后的习俗(如缠足)被取消是社会进步的结果和表现,但这个过程不是一蹴而就的。通过了解社会生活变迁的过程,认识到西方文化对人们日常生
2、活的影响,感受中西文化的激烈碰撞与交汇。体会不同文明间的差异和多样性,尊重不同文明。二、教学重点、难点重点:近代以来中国服饰和蓄辫、缠足习俗的变化及原因根据课标要求,这些内容是本课学习应当重点掌握的内容,而且近代服饰的变化和蓄辫、缠足习俗的变化是人们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变化的典型代表,学生能够直观的感受到近代社会生活的巨大变化。难点:近代以来影响中国社会生活变迁的因素受生活阅历的限制,学生往往只看到变化的现象,很难理解中国近代社会生活发生变化的原因及其影响。三、教学方法和手段教学方法:采用设置情景、设疑引思及自主学习的模式,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用有效的策略激发学生思考的积极性,让学生在探究中获得
3、知识,提高能力,升华情感,帮助学生构建完整的知识体系。教学手段:自制的教学课件四、教学过程情境创设:通过展示两组图片(一组:清帝溥仪到临时大总统孙中山;二组:自然经济到大机器生产),学生回顾西方工业文明给中国的政治、经济带来的影响。与之相伴随的,人们的社会生活发生了哪些变化?导入新课。社会生活包括很多方面,今天我们主要从服饰、习俗和饮食三个方面来学习。1、服饰的改革设计思路:用反映近代中国服饰变化的图片引出课堂设问,总结近代服饰变化的概况及其原因。1)近代服饰的变化概况教师:中国素有“衣冠王国”的美誉,传统的花冠儒服有着严格的等级观念(出示幻灯片:清代皇帝和大臣的官服),一身衣衫从质料、色彩、
4、款式和花纹无不被历代礼制所规范。今天,我们的服饰在这些方面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这要得益于鸦片战争后中国服饰的变革。自主学习:观察穿长袍马褂的男子、长袍马褂与西装并行两幅图片,学生看教材,归纳出鸦片战争后民间服饰的变化特点。学生:观察并回答问题。教师:评价总结,讲述官定服饰的改革情况。自主学习:学生阅读教材,概括出民国服饰发生的变化。教师:评价总结(出示民国服饰的变化图片),突出中西合璧的旗袍和中山装(出示旗袍和中山装的图片)。探究学习:学生阅读教材中关于中山装的造型含义,思考其造型含义体现了资产阶级革命派的什么政治理念?学生:阅读教材,根据已学知识思考回答问题。教师讲述:作为官服和常服的中山装在
5、制式上最终打破了传统等级冠服制度,它不受社会阶层、地位级别的限制,从政府官员各界人士及普通民众都可穿着(出示孙中山、普通百姓、建国后的领导人及明星刘德华着中山装的图片),从服饰上体现了人身地位的平等,在这一点上,我们可以从溥仪服饰的变化中得到最好的印证(出示溥仪不同时期的着装变化图片)。2)影响近代服饰发生变化的因素探究学习:根据所学知识思考,从等级服装到西式服装的传入再到中西合璧中山装服饰的推广,中国服饰为什么在鸦片战争后会有这样的变化呢?学生:通过小组讨论后发言。(学生的几种代表性观点:鸦片战争后国门被打开,随着大量商品涌入中国的同时,大量西方文化也不断进入中国,冲击着中国人民的生活;政府
6、的推动,如民国政府推行新服装;人们的求异心理和对新事物的好奇心理;新服饰简洁大方、更适合机器生产、军事训练和新学堂开展体育活动等)教师:评价归纳。 过渡:在西方文化的冲击下,近代服饰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当然,发生变化的不仅是服饰,人们形体修饰的习俗也在发生着变化,我们接下来共同学习“断发”和不缠足运动。2、“断发”与不缠足运动设计思路:教师简述剃发结辫和缠足的基本史实,并提供相应的文字资料,出示探究学习问题,师生共同解决。1)“断发”教师:讲述剃发蓄辫的原因及“断发”的简单过程。探究学习:结合所学知识并阅读以下材料(出示孙中山年谱长编、康有为请断发易服改元折中的两段材料),概括出结辫习俗改变直至
7、被革除的原因有哪些?师:评价概括。2)不缠足运动教师:讲述缠足的原因。到了19世纪末,女子的脚开始获得了解放,这与不缠足运动有很大的关系。自主学习:学生阅读教材,归纳不缠足运动兴起和发展的原因。教师:归纳总结。教师引导:以“断发”为例,我们来了解一下当时的人们对社会习俗的变革持什么态度,出示相应材料(上海研究资料、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和鲁迅风波的相关片断)。探究学习:材料中反映了人们对蓄辫这一习俗的变革持什么态度?材料反映的现象说明了什么问题?教师引导:任何习俗和观念的转变都不是靠政府的一纸法令就能根除的,传统思想对人们的影响是根深蒂固的,所以,社会变革不是一蹴而就的,它需要一个漫长而
8、曲折的过程。3、“报刊与电影”首先简单的谈报刊的发展历程,简单介绍申报等这些报纸。中国近代报刊的出现,就承载了救亡图存和社会革命的重要使命;同时,也作为民众生活不可或缺的一项内容,起着开拓视野、唤醒和启迪民众的作用,从而推动了中国思想文化的近代化。19世纪末期电影传入中国。1905年秋,由北京丰泰照相馆与京剧名角谭鑫培合作拍摄的京剧片断定军山,属于戏曲记录片,标志着中国电影的正式诞生。1913年由郑正秋、张石川导演的中国第一部故事片难夫难妻(又名洞房花烛),首开家庭伦理剧之先河,是中国第一家电影制片公司亚细亚影戏公司开张后的第一部作品。1931年3月15日,由明星公司摄制的中国第一部有声电影歌
9、女红牡丹上映,该片采用的是蜡盘配音的技术,内容揭露了旧礼教对妇女精神的毒害。随着电影的出现和流行,各地纷纷兴建电影院。4.礼仪的革新日常礼。旧式礼仪是纲常礼教明显的表现形式。民国建立后,宣布废除跪拜礼,代之以鞠躬、握手,体现了平等、自由的文明精神。婚礼。旧式婚姻习俗往往以父母之命、媒妁之言为前提,以门当户对、财礼兼备为必要条件,而近代城市出现的新式婚姻则立足于双方自愿,婚礼简洁、文明,同样体现了男女平等、自由的近代民主思想。葬礼。中国人对死亡礼仪历来重视和铺张,其规模和繁琐程度决不亚于隆重的婚礼。19世纪中期后,西方文明、简洁的丧葬仪式出现在中国,但即使是到了提倡科学、反对封建迷信的五四运动和新文化运动之后,也并未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