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北京市昌平临川育人学校2017-2018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 WORD版含解析.doc

上传人:高**** 文档编号:539558 上传时间:2024-05-28 格式:DOC 页数:18 大小:13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北京市昌平临川育人学校2017-2018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8页
北京市昌平临川育人学校2017-2018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 WORD版含解析.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8页
北京市昌平临川育人学校2017-2018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 WORD版含解析.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8页
北京市昌平临川育人学校2017-2018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 WORD版含解析.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8页
北京市昌平临川育人学校2017-2018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 WORD版含解析.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8页
北京市昌平临川育人学校2017-2018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 WORD版含解析.doc_第6页
第6页 / 共18页
北京市昌平临川育人学校2017-2018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 WORD版含解析.doc_第7页
第7页 / 共18页
北京市昌平临川育人学校2017-2018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 WORD版含解析.doc_第8页
第8页 / 共18页
北京市昌平临川育人学校2017-2018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 WORD版含解析.doc_第9页
第9页 / 共18页
北京市昌平临川育人学校2017-2018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0页
第10页 / 共18页
北京市昌平临川育人学校2017-2018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1页
第11页 / 共18页
北京市昌平临川育人学校2017-2018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2页
第12页 / 共18页
北京市昌平临川育人学校2017-2018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3页
第13页 / 共18页
北京市昌平临川育人学校2017-2018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4页
第14页 / 共18页
北京市昌平临川育人学校2017-2018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5页
第15页 / 共18页
北京市昌平临川育人学校2017-2018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6页
第16页 / 共18页
北京市昌平临川育人学校2017-2018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7页
第17页 / 共18页
北京市昌平临川育人学校2017-2018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8页
第18页 / 共18页
亲,该文档总共18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北京临川学校2017-2018学年下学期期中考试高一语文试卷2018.4.27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并答题。(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每题4分,共12分)。阅读下面文章,完成后面各题。礼仪文化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国礼仪文化博大精深,蕴含着丰富的思想内涵,代表着社会的价值观念。从基本框架看,礼仪文化蕴含着善良、和谐、秩序的价值观念。第一,追求善良的价值观念。从个人的视角看,礼仪是一种“向善”的价值追求。孟子认为,“辞让之心,礼之端也”,它同“恻隐之心”、“羞恶之心”、“是非之心”皆为“善端”,由此形成仁、义、礼、智“四德”,进而达到至善。礼仪表现出善良的人性,雍容大度的仪态,彬彬有礼

2、的行为,庄重诚敬的仪式,表明与人为善的态度,善良宽容的心灵。第二,追求和谐的价值观念。从社会的视角看,礼仪是一种“为和”的价值追求。儒家强调,“礼之用,和为贵”。礼仪是以建立和谐关系为目标的行为规范,礼让包含对自我的克制,对他人的理解,体现以礼待人的尊重,乐群贵和的美德。第三,追求秩序的价值观念。从国家的视角看,礼仪是一种“有序”的价值追求。“礼,经国家,定社稷,序民人,利后嗣者也”,“国无礼则不宁”。孔子以礼为基础,提出一套完整的规范体系,进而建立有条不紊的 社会秩序。礼仪是经世治国的道德秩序,人们遵循礼仪规范,各就其位,各司其职,国家就会秩序井然。中国礼仪文化根植于传统社会,不可避免地带有

3、封建思想的印迹。然而,遵循“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的原则,挖掘其中的合理内核,就可以提炼一些超越时空的价值观念。将礼仪文化中蕴含的向善、为和、有序的价值观念,放进现代文化的框架下进行科学的阐释,就可以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使之与友善、和谐、文明、法制等现代价值观念相联系,成为涵养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中国礼仪文化有着深刻的价值观内涵,传统礼仪文化教育也有着其独特的优势。为此,我们应该充分发挥礼仪文化教育的优势,将核心价值观教育和礼仪文化教育有机地结合起来,以礼仪文化教育促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落实。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指导下,形成现代礼仪文化的价值取向。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指导,深

4、入挖掘中国传统礼仪文化的价值观内涵,对善良、和谐、秩序的价值追求进行提炼,与友善、和谐、文明、法治等现代价值观念联系起来进行科学阐释,从而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立在中国传统文化的深厚根基之上,使核心价值观落小为礼仪价值取向,从而更好地融入社会生活和个人生活。将自律和他律有机地结合,使礼仪文化变成礼仪行为和礼仪习惯。中国礼仪文化强调自律,西方礼仪文化强调他律。我们应该将自律和他律有机地结合,保障各种礼仪规范和公约守则为人们自觉地遵守,或者从不自觉到自觉地遵守。同时,通过一些仪式和活动,传播主流价值,增强人们的认同感和归属感。通过有效的制度设计和安排,使礼仪文化成为每个人的礼仪行为,变成全社会的礼

5、仪习惯,在传播核心价值观中发挥重要作用。1. 下列 关于中国礼仪文化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 中国礼仪文化博大精深,蕴含着丰富的思想内涵,代表着社会的善良、和谐、秩序的价值观念。B. 从个人的视角看,礼仪追求“向善”,它表现出善良的人性,表明与人为善的态度和善良宽容的心灵。C. 从社会的视角看,礼仪是一种“有序”的价值追求。人们遵循礼仪规范,各就其位,各司其职,国家就会秩序井然。D. 中国礼仪文化根植于传统社会,带有封建思想的印迹。遵循“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的原则,挖掘其中的合理内核,能够提炼一些超越时空的价值观念。2. 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 从儒家对中

6、国礼仪文化的诠释来看,儒家已经意识到礼仪文化蕴含着善良、和谐、秩序的价值观念。B. 中国礼仪文化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关系密切,中国礼仪文化是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C. 我们可以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落小为礼仪价值取向,使其更好地融入社会生活和个人生活,让大众接受。D. 将自律和他律有机地结合,礼仪文化可以变成礼仪行为和礼仪习惯。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中国礼仪文化有着深刻的价值观内涵,传统礼仪文化教育也有着其独特的优势,我们应该通过礼仪文化教育来促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落实。B. 深入挖掘中国传统礼仪文化的价值观内涵,需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

7、指导,从而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立在中国传统文化的深厚根基之上。C. 中国礼仪文化强调自律,西方礼仪文化强调他律。我们应该将中国礼仪文化和西方礼仪文化有机地结合,保障各种礼仪规范和公约守则为人们自觉地遵守,或者从不自觉到自觉地遵守。D. 有效的制度设计和安排,有助于礼仪文化成为每个人的礼仪行为,变成全社会的礼仪习惯,在传播核心价值观中发挥重要作用。【答案】1. C 2. B 3. C【解析】1. 试题分析:C项,“从社会的视角看”错误,选项对应信息在原文第一段,原文为“从国家的视角看,礼仪是一种有序的价值追求”,因此应该是“从国家的视角看”而不是“从社会的视角看”。点睛:这是一道理解概念含义的

8、题目,题干一般以“下列关于的论述不正确的一项是”,答题时注意分清概念的内涵和外延,错误设置一般为答非所问、混淆范围,强拉因果、曲解文意,偷换概念、无中生有等,命题的手段为改变文章的表述和概括文章的内容,此题主要从概念的内涵的方面考核,概括文章的内容较难,答题时首先阅读题干,在文中找到题干对应的区位,然后仔细分析,确定答案。2.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筛选文中重要信息的能力。解答时要找出文章中相对应的语句,注意将选项转述内容与原文内容逐一比对,寻找细微的差别确定答案。B项,扩大范围,“中国礼仪文化是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不正确。选项对应信息在原文的第二段,原文为“将礼仪文化中蕴含的向善、

9、为和、有序的价值观念,放进现代文化的框架下进行科学的阐释成为涵养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礼仪文化中蕴含的向善、为和、有序的价值观念”和“礼仪文化”不是一个概念。3.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理解作者观点态度的能力,答题时注意仔细阅读题干要求,分析各个选项,找出答案。C项,“我们应该将中国礼仪文化和西方礼仪文化有机地结合”错误,选项对应信息在原文最后一段,原文为“我们应该将自律和他律有机地结合”,而“自律”和“中国礼仪文化”不是一个概念,“他律”和“西方礼仪文化”也不是一个概念。(二)文学类文字阅读(本题共2小题,每题4分,共8分)。阅读下面文章,完成后面各题阅读微信谨防病态过去总说我们的阅读量低,

10、其实,那要看阅读什么,读书的数量确实不高,可读微信的时间和数量,恐怕在世界上都数一数二。不妨看看四周,无时无刻不在那里看微信,可以说是任何地方的风景。开会、上课、听讲,凡是低着头的,十有八九是在读微信;上班时间看微信,已经成了常态行为,更何况微信与工作有关的也不在少数;坐公交、乘火车,等在候车室、候机室、候诊室里,盯着微信的恐怕占大多数,幸亏飞机上不许开手机,否则,读微信的比例大概接近百分之百。从前纸质媒体独占天下时,蹲厕所看报是一景,今天,上厕所不看微信的还剩下多少?微信的诞生,当然是好事,让阅读大大提速,看什么都变得无比便捷,可这种如潮水一般涌来的微信量也很容易令人沉迷。须臾离不开微信,一

11、刻不盯着微信就有如失魂落魄,这已经是很多人的生活常态;一家几口各看各的微信,还互转互动,这已经是当今家庭生活的普遍景致。姑且不说在看微信中度过的生活究竟是好是赖,仅是把阅读都耗费在微信里,就会让原本已经少得可怜的读书时间更无一席之地。书痴,古往今来向来都是少数,但微信痴如今正与日俱增。阅读微信一旦成瘾,茶饭无心、睡眠不足、耽误了正事,恐怕就是病态了,不仅无益于身心健康,而且还会带来诸多副作用。因为这种病态阅读常常是排他的、痴迷的、偏听偏信的,即便谬误就在眼前,也浑然不觉。尽管读微信也是阅读,好微信就是好文章,好的微信公众号就是一张好报纸、一本好刊物,甚至是一部便携式的好书,可是,阅读那些转来发

12、去的微信时你也会发现,这毕竟有别于书籍、报刊。个人间转发的微信大多是单向的,很少能看到相左的意见,即使有,往往也难得再次转发到同一个人的手里。这还不如阅读报刊,起码不同的说法、争论的意见都可以相继呈现;更不如网页,不但有不同的声音,而且还有纠错的跟帖及时出现。前些时候,一则大学生只因掏了家门口的鸟窝而被判重刑的消息,除在报纸、网络上竞相传播外,在微信里更是频频转发,可当真相披露出来后,报纸、广播、电视、网络都有报道,唯独相关真相的微信却在转发中不见了踪影,于是,就给只专注于微信传播的人留下了极为片面的印象。“物以类聚,人以群分”,在微信群遍布的今天,可谓特别恰当的形容。不少微信群正日益走向近亲

13、繁殖,在相同认知、经历、层次、职业的人组成的各类微信群里,传播的微信都在相同水平上徘徊,所以,沉浸、徜徉在这样的微信群中,很难受到启迪和提升,大家需要的只是纵情宣泄和盲目点赞,以致很多错误百出的微信可以反复疯转。有的微信传递的消息说是昨天的,可照片和视频里的着装都与季节不符;有的微信说得尽管慷慨激昂,可连基本常识都是错的,年月日都没说对,但又有谁在乎这些呢?阅读微信有可能成为病态,而转发微信也可以变成许多人的癖好,转得瘾头十足。为了获得转发量,不惜用“转疯了”“不能不转”“是中国人就转”“有良心的就转”等词语作为噱头,可等你打开一看,恐怕只有没良心的才会转了。不过,这种自以为是的微信转发,却很

14、合乎病态阅读的胃口,只图叫座,不顾事实。阅读微信原本是好事,转发微信也不是什么坏事,但不能过度,过度就会陷入病态,病态的结果就是误了别人,也误了自己。(摘编自人民日报2016 年1月21日)4.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无时无刻不在那里看微信,可以说是任何地方的风景。坐公交、乘火车时盯着微信的恐怕占大多数,就连蹲厕所看微信的也是多数。B. 中国人读微信的时间和数量,恐怕在世界上都数一数二。就连上班时间看微信,都已经成了常态行为,当然有时微信与工作也是有关的。C. 一刻不盯着微信就有如失魂落魄,这已经是很多人的生活常态。一家人也是各看各的微信,还互转互动,这已经是当今

15、家庭生活的必然行为。D. 不少微信群正日益走向近亲繁殖。相同认知、经历、层次、职业的人组成各类微信群,传播的微信都在相同水平上徘徊,所以,他们在这里很难受到启迪和提升。5. 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 微信的诞生,可以提高阅读的速度,让阅读变得快捷,而且好微信就是好文章,但如潮水一般涌来的微信量也很容易令人沉迷。B. 须臾离不开微信,这种在看微信中度过的生活把阅读都耗费在微信里,会让原本已经少得可怜的读书时间更无一席之地。C. 病态微信阅读常常是排他的、痴迷的、偏听偏信的,会让人茶饭无心、睡眠不足、耽误了正事,不仅无益于身心健康,而且还会带来诸多副作用。D. 大学生只因

16、掏了家门口的鸟窝而被判重刑的消息,在微信里被频频转发,可当真相披露出来后,传播微信的人对此就只有极为片面的印象。【答案】4. C 5. D【解析】4. 试题分析:这是一道筛选并整合信息的题目,筛选整合信息的题目侧重于对文中佐证观点的现象、材料的运用的准确性进行考核,主要的错误类型是强拉因果、因果倒置、曲解文意、无中生有、混淆范围、偷换概念等等。此题C项,“这已经是当今家庭生活的必然行为”说法过于绝对,选项对应信息在原文第四段,原文为“这已经是当今家庭生活的普遍景致”。5. 试题分析:D项,扩大范围,“可当真相披露出来后,微信传播的人就留下了极为片面的印象”理解错误。选项对应信息在原文倒数第四段

17、,原文为“可当真相披露出来后,唯独相关真相的微信却在转发中不见了踪影,于是,只专注于微信传播的人就留下了极为片面的印象”,应为“只专注于微信传播的人”。点睛:本题考查筛选信息概括要点和理解作者观点态度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时要注意仔细阅读题干要求,明确题目要求,然后分析各个选项,找准各选项在原文中对应的区位,将选项与原文进行对比,寻找细微的差别,看看有没有偷换概念、范围缩小、混淆关系、轻重范围失当等问题,最后确定答案。(三)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每题4分,共12分)。阅读下面文章,完成后面各题。桃花以它俏丽的色彩、缤纷的落英触动了人的某种情绪和情感,汇入了人们审美的心理因素,逐渐形成了中国的“

18、桃花文化”。桃花文化历史悠久,从桃之夭夭一直唱到在那桃花盛开的地方桃花文化还具有普遍性,举凡恋爱、婚姻等人生喜庆活动,桃花总是“尚红”礼俗的主要角色。包含“桃花”一词的人名、地名更是不胜枚举。民俗中的“踏青”,采撷的也多是几枝早开的俏丽桃花。至于与桃树、桃实相关的文化事象,几乎无所不在:“桃都”天鸡报晓、王母蟠桃盛宴、寿星捧桃、春日桃符、“桃李满天下”桃花文化体现了中国文化人的自然观。人类诞生于大自然,与大自然永远有一根剪不断的脐带。大自然最美的季节是万物复苏、欣欣向荣的春天。“咏春”的诗文,倾注了中国文人的炽热情感;春天又美在桃花盛开的时节,于是铺陈春景,不能不写桃花永恒的自然界,极富生命力

19、的桃花,推动着中国文人的艺术想象力和热爱生活的心愿。中国文人把自然界的桃花作为自己的生命、自己的本质力量和自己情感意识的对应物,加以抒写。他们借桃花,歌颂自然美、劳动美、创造美,表现对永恒的自然、永恒的生命的向往。桃花文化还渗透着“儒与庄禅互补”的文化精神。中国的文人,一方面要身体力行,去实现儒家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经世致用”的理想;另一方面,又要准备在理想之梦被击碎时“穷则独善其身”,寄情山水,回归田园,在庄禅的境界中求得精神的休憩与解脱,于是,陶渊明的桃花源记为自己,也为与他一样的失意文人创造了一个虚幻的理想世界。桃花源作为一个“理想世界”,作为精神栖息之所,世世代代吸引着文人学士,

20、形成了他们的“桃花源情结”。中国一些文人并非不知道桃源之不可寻,他们寻找桃花源,几乎与屈子的天问一样,上升为一种探求宇宙、社会和人生意义的思维模式。 (选自中国的桃花文化)6. 下列不属于“中国文化人的自然观”的一项是( )A. 永恒的自然界,极富生命力的桃花,推动着中国文人的艺术想象力和热爱生活的心愿。他们借桃花,歌颂自然美、劳动美、创造美,表现对永恒的自然、永恒的生命的向往。B. 中国文人把自然界的桃花作为自己的生命、自己的本质力量和自己情感意识的对应物,加以抒写,这样说来,表现生命的本质力量和情感意识就应该细致描写桃花。C. 大自然最美的季节是万物复苏、欣欣向荣的春天。“咏春”的诗文,倾

21、注了中国文人的炽热情感。D. 春天又美在桃花盛开的时节,于是铺陈春景,不能不写桃花。7. 对文中提到的“儒与庄禅互补”,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 既积极参与“治国”,于不得已时又寻求解脱。B. “治国”时也寻求“逍遥”,失意时也苦苦追求。C. “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相互依存,互相转化。D. “经世致用”的理想与“超凡脱俗”的矛盾统一。8. 对本文第二段“从桃之夭夭一直唱到在那桃花盛开的地方”,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 桃花文化代代沿袭。从先秦到今天,以至将来,绵延不断。B. 研究桃花文化,可以找到一条研究中国诗歌发展的线索。C. 桃花文化将贯穿于中国诗歌的发展历程,从诗经到现代

22、诗。D. 桃花文化从诗经的“十五国”,逐渐遍布于赤县神州。【答案】6. B 7. B 8. A【解析】 点睛:考核概念的题目的命题点注意集中在概念的内涵、外延,注意的错误主要是范围不当、偷换概念、无中生有、强拉因果、曲解文意、答非所问等类型。命题的方式经常是对文中相关概念的要点进行组合,或对文中的句子进行转换,或是改变文中句子之间的关系。此题B项“表现生命的本质力量和情感意识就应该细致描写桃花”不符合作者的观点。7. 试题分析:B. “治国”时也寻求“逍遥”,失意时也苦苦追求。按“儒”的观点,“治国”应“身体力行”,“失意”才追求“逍遥”。8. 试题分析:A. 桃花文化代代沿袭。从先秦到今天,

23、以至将来,绵延不断。以两首作品的名字,写出桃花文化历史之悠久。BC两项局限为“诗歌”。D项谈的是地域。二、古代文言文阅读(一)课内文言文阅读(本题共3小题,每题4分,共12分。)完成后面各题。我闻琵琶已叹息,又闻此语重唧唧。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浔阳地僻无音乐,终岁不闻丝竹声。住近湓江地低湿,黄芦苦竹绕宅生。春江花朝秋月夜,往往取酒还独倾。莫辞更坐弹一曲,为君翻作琵琶行。9. 对“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诗意解读正确的一项是( )。A. 我们俩同是天涯沦落的可悲人;今日相逢何必问是否曾经相识!B. 我们俩同是天涯沦落的可悲人;今日相逢但彼此不愿认识!C. 我们俩同是天涯沦落

24、的可悲人;今日相逢必须曾经相识!D. 我们俩同是天涯堕落的放荡之人;今日相逢何必问是否曾经相识!10. “终岁不闻丝竹声”,“黄芦苦竹绕宅生”中的“竹”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A. 第一个竹与第二个竹意义相同,都表示竹子。B. 第一个竹与第二个竹意义不相同,第一个竹指竹子,第二竹代指管乐器。C. 第一个竹与第二个竹意义不相同,第一个竹指管乐器,第二个竹指竹子。D. 第一个竹与第二个竹意义不相同,第一个指丝线缠绕竹子,第二个指为竹子叫苦。11. 对春江花朝秋月夜,往往取酒还独倾的解释正确的是( )。A. 在春天花开的夜晚,经常独自饮酒。B. 在春天花开的早上和秋月之下,经常独自在江上取酒饮酒。

25、C. 在春天花开的早上和秋月之下,经常独自在江上饮酒醉倒不起。D. 在春天花开的早上和秋月之下,经常独自在陋宅饮酒。【答案】9. A 10. C 11. B【解析】10. 试题分析:结合上下文可知,“终岁不闻丝竹声”,意思是“一年到头听不到管弦的乐器声”,“丝竹”代指乐器,“竹”指的是管乐器;“黄芦苦竹绕宅生”意思是“宅子周围黄芦和苦竹缭绕丛生”,“竹”指的是植物竹子。故两个“竹”不同。答案应为C项。点睛:本题考查对诗歌中常见意象的鉴赏能力。解答时首先要把所给句子放回到原文中,然后结合上下文了解诗句的大致意思,再确定题干所考查的意象具体指什么,两句诗中此意象是否指相同事物,然后比对各个选项,找

26、出正确答案。本题考查的意象是“竹”,结合文意,可知前一句中指乐器,后一句子指竹子,故前后两句中的“竹”不同,由此可确定答案为C项。11.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对诗句意思的正确理解能力。“春江花朝秋月夜,往往取酒还独倾”两句诗中,“江”说的是地点,在江上;“春”是说春天,“花朝”指花开的早上;“秋月夜”指的是秋天的有月亮的夜晚;“往往”是经常的意思;“独倾”指的是独自饮酒。因此这两句诗翻译过来就是:在春天花开的早上和秋月之下,经常独自在江上取酒饮酒。答案应为B项。(二)课外文言文阅读(本题共3小题,每题4分,共12分。)阅读下面文章,完成后面各题。昔刘梦得尝爱终南、太华、女几、荆山,以为此外无奇秀

27、,及见九华,始自悔其失言。是说也,尝窃疑之。而李太白以山有莲花峰,改九子为九华。予舟过江上,望数峰空翠可数,约略如八九仙人云。其山,外峻中夷。由青阳西南行,则峰攒岫复,环奇百出;而入其中,则旷以隐。由山麓褰裳,则寒泉数十百道,喷激沙石,碎玉哀弦;而入其中,则奥以静。盖岩壑盘旋,白云蓊郁,道士之所族处者,是为化城。一峰屹然,四山云合,若群龙之攫明珠者,是为金地藏塔。循檐送目,虚白之气,远接江海。而四方数千里来礼塔者,踵接角崩,叫号动山谷,若疾痛之呼父母,蹈汤火之求救援。道士争缘为市,几以山为垄断矣,宁复知有云壑乎?于是择其可游者,曰东岩。其上有堆云洞、狮子石,僧屋数间,刻王文成手书。文成聚徒讲学

28、,游憩于斯,有东岩燕坐诗。今求其讲堂,无复知者。天柱峰最高,俯视化城为一盂。绝壁矗立,乱山无数,所谓“九十九峰”者。迷离莫辨,如海潮涌起,作层波巨浪。青则结绿,紫则珊瑚,夕阳倒蒸,意眩目夺。盖至此而九华之胜乃具。惜非闲人,不得坐卧十日,招太白、梦得辈于云雾间相共语耳。游以甲午岁十月,从之者查子素先、徐子道林。【注】褰(qin):揭起,用手扯起。王文成:明代哲学家王守仁,谥号“文成”。12. 昔刘梦得尝爱终南、太华、女几、荆山,以为此外无奇秀,及见九华,始自悔其失言。对本句释义正确的一项是( )。A. 刘禹锡喜爱终南山、华山、女几山和荆山,认为除此之外没有什么神奇秀丽的(山峰了),看到九华山,才

29、后悔自己不该说出这样的话。B. 最近刘禹锡喜爱终南山、华山、女几山和荆山,认为除此之外没有什么神奇秀丽的(山峰了),看到九华山,才后悔自己不该说出这样的话。C. 以前刘禹锡曾经喜爱终南山、华山、女几山和荆山,认为除此之外没有什么神奇秀丽的(山峰了),等到看到九华山,才后悔自己不该说出这样的话。D. 以前刘禹锡曾经喜爱终南山、华山、女几山和荆山,认为除此之外没有什么神奇秀丽的(山峰了),等到看到九华山,没有后悔自己说出的话。13. 而四方数千里来礼塔者,踵接角崩,叫号动山谷,若疾痛之呼父母,蹈汤火之求救援。对本句释义正确的一项是( )。A. 从四方几千里外前来礼拜金地藏塔的人们,脚跟相连,以额触

30、地,呼唤父母,请求救火。B. 从四方几千里外前来礼拜金地藏塔的人们,脚跟相连,以额触地,呼叫之声震动山谷,如同疾病时呼唤父母,踏上汤火时请求救援。C. 从四方一千里外前来礼拜金地藏塔的人们,脚跟相连,以额触地,呼叫之声震动山谷,如同疾病时呼唤父母,踏上汤火时请求救援。D. 从四方几千里外前来礼拜金地藏塔的人们,如同疾病时呼唤父母,踏上汤火时请求救援。14. 天柱峰最高,俯视化城为一盂。对本句释义正确的一项是( )。A. 天柱峰最高,(站在山顶)向下看化城寺就像一个钵盂。B. 天上的柱子,可以看见化城寺。C. 天柱峰最高,(站在山顶)小城就开始变化。D. 天柱峰最高,(站在山顶)俯视化城寺就像一

31、个水缸。【答案】12. C 13. B 14. A【解析】12. 试题分析:本题所给句子中,“昔”是以前的意思,“刘梦得”指刘禹锡,“尝”是曾经的意思,“以为”是认为的意思,“此”指上文提到的“终南、太华、女几、荆山”,“此外”可译为除此之外,“奇秀”意思是神奇秀丽,“及”意思是等到,“始”意思是才,“其”代指自己,“失言”指说了不该说的话。落实这些关键词后,可知此句的正确翻译为“以前刘禹锡曾经喜爱终南山、华山、女几山和荆山,认为除此之外没有什么神奇秀丽的(山峰了),等到看到九华山,才后悔自己不该说出这样的话”,故答案为C项。13. 试题分析:本题所给句子中,“礼”是动词,礼拜;“者”,的人;

32、“而四方数千里来礼塔者”应译为从四方几千里外前来礼拜金地藏塔的人们;“踵”是脚后跟,“踵接”意思是脚跟相连;“角”指的是额头,“角崩”意思是额头触地;“动”,意思是震动;“若”,意思是好像;“蹈”意思是踏、踩。因此题干所给句子的正确翻译为:“从四方几千里外前来礼拜金地藏塔的人们,脚跟相连,以额触地,呼叫之声震动山谷,如同疾病时呼唤父母,踏上汤火时请求救援”,故答案应为B项。14. 试题分析:本题所给句子中,“天柱峰”是山峰名,直接保留即可;“化城”指“化城寺”,是寺庙名,要把名称补充完整;“俯视”意思是站在山顶向下看;“为”在本句中是动词,成为、像;“盂”,钵盂。因此“天柱峰最高,俯视化城为一

33、盂”的正确释义应为“天柱峰最高,(站在山顶)向下看化城寺就像一个钵盂”,答案应为A项。点睛:本题以选择题的形式考查准确翻译句子的能力,解答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然后找出关键实词、虚词、特殊句式,运用“留”“删”“调”“换”“补”的方法大致翻译所给句子。然后一一对比选项中给出的相应翻译,检查古今异义的词语、古代是单音节词语现代是双音节词语是否已经“替换”;地名、人名、器物名等是否已经“保留”;对省略的内容是否补出,语句是否达到词达句顺等,找出答案。参考译文:以前刘禹锡曾经喜爱终南山、华山、女几山和荆山,认为除此之外没有什么神奇秀丽的(山峰了),等到看到九华山,才后悔自

34、己不该说出这样的话。这种说法,我曾经有所怀疑。而李白认为山上有莲花峰,改九子山为九华山。我从江上乘船经过,远望群峰,高耸青翠可数,隐约像八九个仙女。九华山外观山形峻峭,山中土地平坦。从青阳县西南出发,峰峦聚集繁复,沿路环绕许多奇峰,纷纷出现。进入其中,地势宽广而隐蔽。沿着山麓撩起衣裳,涉水而行,几十几百道清凉的泉水,喷涌激射在沙石上,水珠雪白,飞溅如玉,发出哀伤如弦乐的声音。进入其中,就显得幽深而静谧。山岩沟壑盘旋往复,白云繁盛浓郁,道士(和尚)所聚集居住的地方,这就是化城寺。一座山峰屹立,四面山峰的云彩聚合而来,像群龙抓取明珠,这就是金地藏塔。沿着房檐纵目眺望,澄澈明朗的吉祥之气,飘向远方连

35、接了江海。从四方几千里外前来礼拜金地藏塔的人们,脚跟相连,以额触地,呼叫之声震动山谷,如同疾病时呼唤父母,踏上汤火时请求救援。道士们争着向礼拜者化缘募捐,成了市场,化缘的和尚们几乎把九华山当成独占谋利的地方了,怎么还能知道这里有清高幽雅之境呢?于是选择值得游览的地方,人称东岩。东岩上有堆云洞、狮子石,几间僧房,刻着王守仁的亲笔书法。王守仁收徒讲学时,在此游玩休息过,写有东岩燕坐诗。如今寻求他的讲堂所在,已经没有人再知道了。天柱峰最高,(站在山顶)俯视化城寺就像一个钵盂。峭壁高耸,有无数高低不一的山峰,就是所说的“九十九峰”了。山峰模糊不清,难以分辨,像海潮涌起,掀起层层波浪。青翠的山峰如同绿宝

36、石,紫色的山峰如同珊瑚,夕阳的余热蒸发水气上升,诗人意乱眼花。大约到了这里九华山的胜境才算具备了。可惜我不是闲散之人,不能在此休息十几天,招呼李白、刘禹锡等人在云雾间互相交谈。我在甲午的十月游玩此地,随从者有查素先、徐道林。(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20空,每答对1空1分,共20分)15. 补写出空缺部分。(1)林黛玉进贾府作者原名 _字_号_。凤辣子是_贾宝玉称呼她为 _,_ 。(2)阿毛的爸爸是_妈妈是_?他最后是怎么死的?_。(3)老人与海的主人公叫_,作者是_国家人。(4)荀子劝学中强调学习要有毅力、坚持不懈的句子是_,_,_,_。(5)青出于蓝而胜于蓝。青指的是_。蓝指的是_。(6

37、)以五十步笑百步出自(原著)_。作者原名是_。他是_国人。【答案】 (1). 曹霑 (2). 字梦阮 (3). 号雪芹 (4). 王熙凤 (5). 表姐 (6). 嫂子 (7). 贺老六 (8). 祥林嫂 (9). 被狼叼走啦 (10). 圣地亚哥或桑地亚哥 (11). 美国人 (12). 锲而舍之 (13). 朽木不折 (14). 锲而不舍 (15). 金石可镂 (16). 靛青 (17). 蓼蓝 (18). 孟子梁惠王上 (19). 孟轲 (20). 邹国【解析】试题分析:本题是一道综合性题目,既考查名句名篇的默写能力,又考查文学常识的识记能力,还考查名著阅读的能力。要求考生在备考中不仅要

38、全面复习,而且要对相关知识熟练掌握,运用自如。本题解答时,名句默写部分要注意根据提示正确书写,文学常识部分要注意根据平时积累作答,名著阅读题则要依据相关名著的情节来回答。此题要注意下列字的正确书写:霑、阮、熙、锲、朽、镂、靛、蓼、轲、邹。三、语言文字运用。(本题共4小题,每题5分,共20分)16. 下列成语运用正确的一项是( )。A. 贾母少不更事,但十分宠爱宝玉和黛玉。B. 林黛玉进贾府与外祖母、舅妈等亲属不期而遇。C. 鲁四老爷是一个尊重封建皇权、族权、神权、夫权的贵族知识份子,他保守、顽固,为佣人雪中送炭。D. 阿毛之死,可谓天有不测风云。【答案】D【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正确使用成语

39、的能力。A项,少不更事:年纪轻,没有经历过什么事情。指经验不多。对象不当。B不期而遇:事先没有约定而遇见。不合语境。C项,雪中送炭:在下雪天给人送炭取暖,比喻在别人急需时给以物质上或精神上的帮助。 此处望文生义。D项,不测风云:比喻有些灾祸的发生,事先是无法预料的。使用正确。故答案为D项。17. 下列成语运用正确的一项是( )。A. 老人出海打鱼,没有同行伙伴,形单影只。B. 孟子劝说梁惠王,比喻生动,说理逻辑性强,有一种驴唇不对马嘴之感。C. 秦始皇扫平六国,建立秦朝。实行焚书坑儒、怜香惜玉政策。D. 他一生在江西省工作,大家都说他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答案】A【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

40、正确使用成语的能力。A项,形单影只:形容孤独一人,没有同伴。使用正确。B项,驴唇不对马嘴:比喻答非所问或事物两下不相合。不合语境。C项,怜香惜玉:比喻男子对所爱女子的照顾体贴。对象不当。D项,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形容世事盛衰兴替,感叹世事变化无常。此处望文生义。故答案为A项。18. 下列成语运用正确的一项是( )。A. 他坐飞机两个小时,走了一射之地。B. 有个别学生经常上课迟到、乱趴桌子睡觉,手不释卷。C. 杨贵妃和其堂兄杨国忠自私阴险,祸国殃民。D. 李蟠向韩愈求教,礼貌虚心,盛气凌人。【答案】C【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正确使用成语的能力。A项,一射之地:一箭所能达到的距离,约当一百

41、二十至一百五十步。不合语境。B项,手不释卷:书本不离手。形容勤奋好学。不合语境。C项,祸国殃民:危害国家;残害人民。使用正确。D项,盛气凌人:以骄横的气势压人。形容傲慢自大,气势逼人。不合语境。故答案应为C项。点睛:本题考查正确使用成语的能力,其测试重点是:一感情色彩的误用,二望文生义,三适用对象弄错,四具有双重含义的成语,五语境或逻辑错误。复习过程中要注意多积累,注意从整体上把握成语的含义,注意区分形似神异的成语,注意成语的感情色彩,注意有双重含义的成语。本题采用的是独立辨析形式,指向明确,所选成语大多取自课内,难度不大。19. 下列成语运用正确的一项是( )。A. 在马嵬中,唐玄宗与杨玉环

42、一起白头偕老。B. 商鞅城南立木,祈请他人来搬移木柱,话既出口,一诺千金。C. 贾府的荣禧堂气派豪华,黛玉到来更使这里门可罗雀。D. 他上学路上因为堵车,改换其他行程路线,孟母三迁。【答案】B【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正确使用成语的能力。A项,白头偕老:夫妻共同生活到老。不合语境。B项,一诺千金:指许下的一个诺言有千金的价值。比喻说话算数,极有信用。使用正确。C项,门可罗雀:原指门外可张网捕雀。后形容为官者休官失势后,门庭冷落车马稀少;或形容事业由盛而衰,宾客稀少之况。不合语境。D项,孟母三迁:即孟轲(孟子)的母亲为选择良好的环境教育孩子,多次迁居。现在有时用来指父母为孩子用心良苦。对象不当。

43、故此题答案应为B项。四、写作。(本题54分)20. 写作。官渡大战后,曹操打败了刘备。刘备只得投靠刘表。曹操为得到刘备的谋士徐庶,就谎称徐庶的母亲病了,让徐庶立刻去许都。徐庶临走时告诉刘备,卧龙岗有个奇才叫诸葛亮,如果能得到他的帮助,就可以得到天下了。第二天,刘备就和关羽、张飞带着礼物,去隆中卧龙岗拜访诸葛亮。谁知诸葛亮刚好出游去了,书童也说不知什么时候回来。刘备只好回去了。过了几天,刘备和关羽。张飞冒着大雪又来到诸葛亮的家。刘备看见一个青年正在读书,急忙过去行礼。可那个青年是诸葛亮的弟弟。他告诉刘备,哥哥被朋友邀走了。刘备非常失望,只好留下一封信,说渴望得到诸葛亮的帮助,平定天下。转眼过了新

44、年,刘备选了个好日子,又一次来到卧龙岗。这次,诸葛亮正好在睡觉。刘备让关羽、张飞在门外等候,自己在台阶下静静地站着。过了很长时间,诸葛亮才醒来,刘备向他请教平定天下的办法。诸葛亮给刘备分析了天下的形势,说:“北让曹操占天时,南让孙权占地利,将军可占人和,拿下西川成大业,和曹、孙成三足鼎立之势。”刘备一听,非常佩服,请求他相助。诸葛亮答应了。那年诸葛亮才27岁。后来,刘备在诸葛亮等人的辅佐之下,建立了蜀国。(1)请你此故事启发的基础上,结合自身同老师的交往学习,写篇尊师的文章。(2)除戏剧外,小说、散文、议论文均可,不低于800字,字迹整齐,感情充沛。(3)题目尊师,走向成功的第一步。【答案】尊

45、师,走向成功的第一步古往今来,教师一直是被人们尊重的职业。古有“孔子拜师”“程门立雪”,今有“孟二冬的精神”“徐本禹的执着”。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曾经说过;“教育儿童的教师应得到比父母更多的尊敬,父母只是生养了儿童,而教师则赋予他有益的人生。”我的家乡济宁历来重视礼仪,有“孔孟之乡,礼仪之邦”的美誉。尊师是一种美德,也是我们学校的光荣传统。尊师,从本质上说就是尊重知识,尊重老师的劳动。人类的文明是靠老师的劳动一代一代传递下去的,几千年来,人类创造的科学文化之所以能得到继承和发展,就是有一代一代的教师把知识的接力棒不间断的传下去。我很热爱广大的工人。农民,很钦佩工程师、医师、农艺师,很崇敬科学

46、家、文学家、军事家。政治家。艺术家但他们又都离不开老师。无论是启蒙老师,中学老师,还是大学教授;无论是一字之师,还是长期人教的老师。都应受到社会的尊重。没有他们,人类的一切成果将在地球上绝种。一切有成就的专家。学者,都不应该忘本。没有教师的劳动,再伟大的天才只能是文盲,再灿烂的星星也会变的暗淡无光。再勇敢的人也有绝望的时候,再坚强的人也有脆弱的时候,再自信的人也有沮丧的时候。当你疲软的双腿横跨在成功与失败的门槛,当你淡淡的足迹踏过无人问津的驿站,当你的付出化作午夜的风景,当你滴血的心开始陷入迷茫的深渊。这时过来帮助你的是老师,鼓励你的是老师,让你振作起来的还是老师。我要说:老师,正是有了您的赏

47、识,有了您的帮助,有了您的鼓励,有了您的期待,“差生”中才出现了瓦特,“朽木”中才成长出了爱迪生。我国伟大的思想家和文学家鲁迅先生是尊师的典范,鲁迅先生经常给自己的启蒙老师寿镜吾老先生写信,表示问候和敬意。从日本留学回国后,也专程去拜访他。鲁迅先生也常常怀念日本仙台医学院的藤野老师,将藤野老师送给他的照片挂在寓所的墙壁上以鼓励自己。日本要出,鲁迅全集,鲁迅先生惟一的希望是把藤野先生一文编进去,以示对老师的爱戴和敬佩。教师是人类的工程师,尊师也是一个民族文明的标志,不但学生要尊重教师,整个社会都应该尊重教师。【解析】试题分析:本题由材料和命题两部分组成,是一道命题作文题。所提供的材料是刘备三顾茅

48、庐的故事,并强调“刘备在诸葛亮等人的辅佐之下,建立了蜀国”,意思是正因为刘备尊重了诸葛亮,才获得了诸葛亮的辅佐,取得了最终的成功。所给命题是一个判断句:“尊师,走向成功的第一步。”本题的要求很明确,考生写作这篇作文要以“尊师”为主题,并要写出“尊师”与“成功”重要的关系,即“尊师”是走向成功的第一步。考生可以写议论文,以“尊师,走向成功的第一步”为中心论点是,论证这一论点的正确性,也可以分析为什么尊师是走向成功的第一步,还也可以写故事展示尊师与成功之间的必然联系,表现“尊师,走向成功的第一步”这个主题。写作角度参考:议论文:以“尊师,走向成功的第一步”为中心论点,展开论述。记叙文:写散文、小说表现“尊师,走向成功的第一步”这个主题。点睛:命题作文具体立意方向可以从以下几个角度思考:(1)“是什么”的角度:思考所给标题的内涵是什么。例如本题可以叙写生活中具体的事件来告知读者,“尊师,走向成功的第一步”。(2)“为什么”的角度:思考所给标题内容的合理性,例如本题就可以从分析“尊师,走向成功的第一步”这个判断成立的原因来写。(3)将“是什么”“为什么”的角度结合起来,深入展现所给标题的内容。例如本题就可以先提出观点“尊师,走向成功的第一步”,然后通过细腻描写或深刻论述,展示“尊师”对“走向成功”的重要性,最后得出结论,“尊师,走向成功的第一步”。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园

网站客服QQ:123456
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2026657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