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北京市房山区2020-2021学年高二生物上学期期中检测试题(含解析)第一部分选择题1. 人体内的细胞外液构成了细胞生活的液体环境,称为内环境,下列各项不属于内环境的是( )A. 血浆B. 组织液C. 淋巴液D. 唾液【答案】D【解析】【分析】体液是由细胞内液和细胞外液组成,细胞内液是指细胞内液体,而细胞外液即细胞的生存环境,它包括血浆、组织液、淋巴等,也称为内环境。详解】A、血浆属于内环境,是血细胞直接生活的环境,A错误;B、组织液属于内环境,是组织细胞直接生活的环境,B错误;C、淋巴液属于内环境,C错误;D、唾液属于外界环境,不属于内环境,D正确。故选D。【点睛】2. 下列各项中,能看作物
2、质进入内环境的是( )A. 牛奶经食道进入胃中B. 精子进入卵细胞与卵受精C. 空气进入肺泡D. 肌肉注射青霉素【答案】D【解析】【分析】内环境包括血浆、淋巴、组织液,凡是能进入血浆、淋巴、组织液的都可以看做进入内环境。【详解】A、胃属于外界环境,不属于内环境,A错误;B、精子进入卵细胞,属于进入细胞内部,不是内环境,B错误;C、肺泡与外界环境相通,不是内环境,C错误;D、肌肉注射是药液进入组织液,D正确。故选D。【点睛】本题是考查内环境的组成,要牢记课本知识。3. 下列关于内环境稳态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 内环境稳态是由体内各种调节机制所维持的B. 内环境的理化性质是恒定不变的C. 稳
3、态有利于酶促反应的正常进行D. 当稳态遭到破坏时,可能导致疾病发生【答案】B【解析】【分析】内环境稳态是指在神经系统和体液的调节下,通过各个器官、系统的协调活动,共同维持内环境相对稳定的状态。【详解】A、内环境稳态需要由机体内神经体液免疫调节网络所维持,A正确;B、内环境各种理化性质会在一定范围内上下波动,例如体温会随环境温度改变而出现波动,B错误;C、内环境的稳态能使酶处于适宜的温度和pH的环境中,能使酶促反应正常进行,C正确;D、当稳态遭到破坏时,可能导致疾病发生,例如尿毒症等,D正确。故选B。【点睛】内环境稳态的实质:体内渗透压、温度、pH等理化性质呈现动态平衡的过程;内环境稳态是机体进
4、行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4. 运动员在激烈的比赛过程中,需要通过一定机制来维持内环境的稳态。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A. 葡萄糖的大量消耗使血糖浓度偏低,可以通过增加胰高血糖素分泌进行调节B. 产热增多使体温升高,通过神经一体液调节以维持体温稳定C. 肌细胞无氧呼吸产生并释放到血液中的乳酸,由缓冲物质中和以维持酸碱平衡D. 大量流汗导致失水过多,通过减少抗利尿激素分泌进行调节【答案】D【解析】【分析】抗利尿激素能促进肾小管和集合管对水分的重吸收。人体体温保持相对稳定是神经和体液共同调节的结果。血浆中含有缓冲物质(如碳酸和乳酸钠),能维持血浆pH相对稳定。与血糖调节相关的激素有胰岛素、胰高血糖素和
5、肾上腺素,其中胰岛素能降低血糖浓度,胰高血糖素和肾上腺素能升高血糖浓度,它们共同调节维持血糖相对稳定。【详解】血糖浓度降低时,可以通过增加胰高血糖素和肾上腺素的分泌进行调节,使血糖浓度保持相对稳定,A正确;产热增多会使体温升高,但机体可通过神经-体液调节使产热和散热保持动态平衡以维持体温的相对稳定,B正确;肌细胞无氧呼吸产生并释放到血液中的乳酸,能与血浆中碳酸氢钠发生作用,生成乳酸钠和碳酸,以维持酸碱平衡,C正确;大量流汗导致失水过多,细胞外液渗透压升高,机体通过增加抗利尿激素分泌促进肾小管和集合管对水分的重吸收,进而调节细胞外液渗透压,D错误。故选D。【点睛】本题考查水盐调节、体温调节、内环
6、境稳态和血糖调节的相关知识,要求考生识记水盐调节、体温调节和血糖调节过程,理解和掌握内环境的理化性质,能运用所学的知识,对选项作出准确的判断。5. 许多淡水鱼在人工饲养条件下不产卵。如果取同种鱼的垂体研碎后注入鱼体内,就可促其产卵,这主要是利用垂体中含有的( )A. 性激素B. 促性腺激素C. 生长激素D. 促甲状腺激素【答案】B【解析】【分析】性激素是由性腺分泌,生长激素、促甲状腺激素和促性腺激素都是由垂体分泌,但只有促性腺激素促进性腺生长和分泌性激素,性激素促进生殖细胞生成。【详解】A、性激素能促进生殖器官的发育和生殖细胞的形成,但由卵巢分泌,A错误;B、垂体分泌的促性腺激素,进而促进产卵
7、,B正确;C、生长激素由垂体分泌,但只能促进蛋白质的合成和骨的生长,C错误;D、垂体分泌的促甲状腺激素,能促进甲状腺的生长,促进甲状腺激素的合成和分泌,不能促进生殖细胞生成,D错误。故选B。6. 下图为动物细胞间信息交流方式的示意图。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A. A图表示激素依靠体液运输作用于靶细胞B. B图表示神经细胞释放递质作用于靶细胞C. 神经细胞释放的神经递质发挥作用后会被分解D. 激素远距离运输作用于靶细胞的准确性较递质差【答案】D【解析】【分析】1、激素由内分泌腺分泌的,在激素同受体结合后,激素原本的结构发生了改变,不再具有原来激素具有的生物学效应,就叫做灭活。激素调节的三个特点:
8、微量和高效;通过体液运输;作用于靶器官、靶细胞。2、神经递质是由神经元释放的,与突触后膜上受体特异性结合后就被灭活。【详解】A.激素是由内分泌腺细胞合成的,通过血液运输到作用部位,特异性作用于靶细胞。图A可以表示激素依靠体液运输作用于靶细胞,A正确;B.神经递质也是信号分子,由突触前膜释放,通过突触间隙,作用于突触后膜。图B可表示神经元释放神经递质作用于靶细胞, B正确;C.激素和神经递质都是信号分子,发挥作用后通常会被灭活、清除,C正确;D.激素和递质都是与特异性受体结合,作用于靶细胞发挥作用的,因此二者都具有较高的准确性,D错误。7. 下图为人体水盐平衡的调节示意图,相关说法不正确的是(
9、)A. 当人饮水不足或吃食物过咸时,会引起机体抗利尿激素的增加B. 细胞外液渗透压增高时,渗透压感受器会将刺激传至大脑皮层产生渴觉C. 剧烈运动或高温条件下工作时,应通过饮用大量纯净水快速补充水分D. 水和无机盐的平衡,是在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的共同作用下实现的【答案】C【解析】【分析】据图分析:当人体失水过多、饮水不足或吃的食物过咸时细胞外液渗透压升高下丘脑渗透压感受器兴奋下丘脑合成、垂体释放抗利尿激素增多肾小管、集合管对水分的重吸收增加尿量减少。下丘脑渗透压感受器兴奋的同时大脑皮层产生渴觉主动饮水细胞外液渗透压降低下丘脑渗透压感受器兴奋减弱。人体水盐平衡的调节不仅有大脑皮层、下丘脑参与的神经
10、调节,也有抗利尿激素参与的体液调节,是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共同作用下实现的。【详解】A、当人饮水不足或吃的食物过咸时,会引起细胞外液渗透压增高,垂体释放抗利尿激素增加,A正确;B、细胞外液渗透压增高时,渗透压感受器会将刺激传至大脑皮层产生渴觉,B正确;C、剧烈运动或高温条件下工作时,应通过饮用大量淡盐水快速补充水分和无机盐,C错误;D、水和无机盐的平衡,是在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的共同作用下实现的,D正确。故选C。8. 同学们早晨上学时,从22的温暖室内来到0的户外,机体可能出现下列现象中的( )A. 骨骼肌非自主战栗B. 汗腺分泌增加C. 甲状腺激素分泌减少D. 皮肤血管舒张【答案】A【解析】【分
11、析】人体在寒冷环境下体温的调节:寒冷环境皮肤冷觉感受器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增加产热(骨骼肌战栗、立毛肌收缩、甲状腺激素分泌增加),减少散热(毛细血管收缩、汗腺分泌减少)体温维持相对恒定。【详解】某人从22的温暖房间来到0的户外,由于环境温度降低,所以冷觉感受器兴奋,将兴奋通过传入神经传到下丘脑的体温调节中枢,通过神经中枢分析判断,由传出神经将兴奋传到骨骼肌,使骨骼肌不自主颤栗,产热增加;机体还可以通过分级调节使甲状腺激素分泌增加,促进细胞代谢加强,机体产热增加;还可以通过传出神经支配毛细血管收缩,减少散热;传出神经还可以支配汗腺,使汗腺分泌汗液减少,使机体散热减少。综上分析,A正确;B、C、D错
12、误。故选A。9. 缝衣服的时候手被针扎后迅速将手缩回,取指血化验的时候手忍住不缩回,关于这两种反射的叙述正确的是( )A. 两种反射中枢都在脊髓B. 两种反射中枢都在大脑C. 前一种反射中枢在脊髓,后一种反射中枢在大脑D. 前一种反射中枢在大脑,后一种反射中枢在脊髓【答案】C【解析】【分析】条件反射和非条件反射的本质区别是否有大脑皮层的参与。没有大脑皮层参与的,神经中枢在大脑皮层以下的反射是非条件反射,反射的神经中枢在大脑皮层上的反射是条件反射。【详解】缝衣服的时候手被针扎后迅速将手缩回即反射性地收回,不经过大脑,这是非条件反射,神经中枢在脊髓;取指血化验的时候手忍住不缩回,经过大脑的思考,属
13、于条件反射,反射中枢在大脑,C正确,故选C。10. 当脚踩到一个尖锐物时会产生屈肌反射,如图所示。伤者主要通过弯曲而远离伤害性刺激(尖锐物),必要时身体的承重被转移至另一条腿,以下解释不正确的是( )A. 该反射是由来自皮肤的感受器接受刺激开始的B. 产生运动是由位于脊髓的神经中枢决定的C. 承重转移时另一条腿也会出现肌肉的收缩和舒张D. 大脑不参与受伤害产生痛觉并远离的过程【答案】D【解析】【分析】结合题意分析题图:当侧脚碰到尖锐物时屈肌兴奋,伸肌抑制,脚抬起;而另一侧屈肌抑制,伸肌兴奋,接受承重转移详解】A、反射一般从感受器接受刺激开始,到效应器做出反应为止,A正确;B、屈肌反射为低级反射
14、,由位于脊髓的中间神经元做出运动决定,B正确;C、承重转移时另一条腿伸肌收缩奋,屈肌舒张,C正确;D、产生感觉一般都需要高级中枢(大脑皮层)的参与,D错误。故选D。11. 人的神经系统中,有些神经细胞既能传导兴奋,又能合成与分泌激素。这些细胞位于A. 大脑皮层B. 垂体C. 下丘脑D. 脊髓【答案】C【解析】【详解】人的神经系统中,下丘脑的有些神经细胞既能传导兴奋,又能合成与分泌激素,A、B、D三项均错误,C项正确。故选C。12. 神经毒性物质积累使谷氨酸堆积在神经细胞之间,造成神经细胞受到损伤,导致肌萎缩侧索硬化症俗称“渐冻人症”(ALS),下图是ALS患者病变部位的有关生理过程,NMDA为
15、膜上的结构序号,为兴奋传导过程,下列相关叙述不正确的是( ) A. 谷氨酸是一种兴奋性神经递质B. 图中过程谷氨酸以主动运输方式进入突触间隙C. NMDA为突触后膜上谷氨酸的受体D. 促进突触前膜回收谷氨酸的药物可缓解ALS【答案】B【解析】【分析】突触的结构:突触小体中有突触小泡,突触小泡中有神经递质,神经递质只能由突触前膜释放到突触后膜,使后膜产生兴奋(或抑制)所以是单向传递。(突触前膜突触后膜,轴突树突或胞体)突触的结构如图所示:【详解】A、据图分析可知,谷氨酸与突触后膜的受体结合后使钠离子内流,使后膜产生兴奋,是一种兴奋性神经递质,A正确;B、是神经递质的释放,属于胞吐,与膜的流动性有
16、关,B错误;C、据图分析,NMDA的作用有两个,一是作为受体识别谷氨酸,二是作为离子通道蛋白运输Na+,C正确;D、能够促进突触前膜回收谷氨酸的药物可使突触后膜兴奋性降低,可以用来缓解ALS病症,D正确。故选B。13. 下列有关艾滋病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 HIV主要攻击辅助性T细胞,致使患者丧失免疫功能B. 从感染HIV到发展成为艾滋病患者,一般经过210年的潜伏期C. 患者(或携带者)的血液、精液、唾液等均可能含有HIVD. HIV不仅可以通过血液或血液制品传播,也可以通过皮肤接触传播【答案】D【解析】【分析】HIV主要攻击和破坏的靶细胞为T细胞,随着T细胞的大量死亡,导致人体免疫力
17、降低,病人大多死于其他病原微生物的感染或恶性肿瘤。【详解】A、HIV主要攻击辅助性T细胞,致使患者免疫能力降低,最终丧失一切免疫功能,A正确;B、潜伏期是因为病毒的数量尚未达到致病量,所以从感染HIV到发展为艾滋病患者,一般经过210年的潜伏期,B正确;C、HIV存在于艾滋病患者体内和带病毒的血液、精液、唾液、泪液、尿液和乳汁中,主要是通过性滥交、毒品注射、输血、输入血液制品或使用未消毒的、病人用过的注射器而传染的,C正确;D、HIV不仅可以通过血液或血液制品传播,也可以通过性接触传播,但不通过皮肤接触传播,D错误。故选D。【点睛】艾滋病是因为感染HIV病毒后导致的免疫缺陷病。14. 2020
18、年诺贝尔生理或医学奖颁给了发现丙肝病毒的三位科学家,丙肝病毒是一种RNA病毒,主要侵染肝脏细胞,导致肝衰竭或者肝癌,以下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A. 可以通过RNA染色的方法,鉴别肝脏细胞是否被丙肝病毒感染B. 病毒侵入机体后,能被内环境中的细胞毒性T细胞和浆细胞特异性识别C. 活化的细胞毒性T细胞通过分泌抗体来杀伤靶细胞D. 丙肝病毒的清除过程需要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共同参与【答案】D【解析】【分析】1、体液免疫过程:大多数病原体经过吞噬细胞等的摄取和处理,暴露出这种病原体所特有的抗原,将抗原传递给T细胞,刺激T细胞产生淋巴因子。少数抗原直接刺激B细胞。B细胞受到刺激后,在淋巴因子的作用下,开始
19、一系列的增殖、分化,大部分分化为浆细胞,产生抗体,小部分形成记忆细胞。抗体与病原体结合,从而抑制病原体的繁殖和对人体细胞的黏附。在大多数情况下,抗原、抗体结合后会发生一系列变化,如形成沉淀或细胞集团,进而被吞噬细胞吞噬消化。2、细胞免疫过程:T细胞在接受抗原的刺激后,通过分化形成效应T细胞,效应T细胞可以与被抗原入侵的宿主细胞密切接触,使这些细胞裂解死亡。病原体失去了寄生的基础,因而能被吞噬、消灭。【详解】A、吡罗红可以将细胞中的RNA染色,无法染色病毒,而肝脏细胞本身含有RNA,不能通过RNA染色鉴别肝脏细胞是否被丙肝病毒感染,A错误;B、浆细胞只能分泌抗体,不能特异性识别抗原,B错误;C、
20、活化的细胞毒性T细胞不能分泌抗体,C错误;D、部分病毒通过体液免疫予以清除,进入细胞后要通过细胞免疫将其生存的细胞裂解死亡,释放出抗原,最终还是通过体液免疫予以消灭的。因此丙肝病毒的清除过程需要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共同参与,D正确。故选D。15. 幽门螺杆菌寄生在胃粘膜里面,会引起胃炎、胃溃疡、甚至是胃癌。科研人员研发的重组幽门螺杆菌疫苗,对该菌引发的胃炎等疾病具有较好的预防效果,且定期间隔口服3次较1次或2次效果好,对此解释的正确的是( )A. 能多次强化刺激细胞毒性T细胞产生大量的抗体B. 抗原的积累促进B细胞释放大量细胞因子C. 记忆细胞数量增多导致应答效果显著增强D. 能增强体内吞噬细胞
21、对抗原的免疫记忆【答案】C【解析】【分析】体液免疫、细胞免疫与二次免疫的过程:【详解】A.间隔口服该疫苗的目的是增多机体内的记忆细胞,A错误;B.口服的该疫苗作为抗原,抗原积累能刺激机体产生更多的记忆细胞,而不是促进T细胞释放大量淋巴因子,B错误;C.间隔口服该疫苗的目的是增多机体内的记忆细胞,导致应答效果显著增强,C正确;D.吞噬细胞对抗原没有免疫记忆能力,D错误。故选C。第二部分非选择题16. 如图是人体某局部组织的模式图,箭头表示物质交换方向,A、B、C表示结构,a、b、c、d表示液体。请据图分析回答:(1)图中ad中属于内环境的是_(填标号)。其中B细胞生活的具体内环境是_ (填名称)
22、。(2)d的渗透压大小主要与_等的含量有关, 若某人长期节食,血浆中蛋白质含量降低,会引起图中_(文字/标号)增多,其结果是将会引起组织水肿。(3)人体无氧呼吸产生的乳酸,可与d中的HCO3-、HPO42-等物质发生中和反应,可见它们对于维持内环境_的相对稳定有重要意义。(4)试用“血浆、组织液、组织细胞、淋巴液”和箭头表示ad四种物质交换情况。_【答案】 (1). bcd (2). 组织液、淋巴液 (3). 无机盐 、蛋白质 (4). 组织液或b (5). pH值 (6). 【解析】【分析】分析题图:图示为人体某局部组织的模式图,其中A为毛细血管;B为毛细淋巴管;C为组织细胞;a为细胞内液;
23、b为组织液,是组织细胞直接生存的环境;c为淋巴,是淋巴细胞和吞噬细胞直接生存的环境;d表示血浆,是血细胞直接生存的环境。【详解】(1)ad中,a是细胞内液,b是组织液,c是淋巴,d是血浆,其中b组织液、c淋巴、d血浆属于内环境组分。B细胞为毛细淋巴管壁细胞,其生活的具体内环境是组织液、淋巴液。(2)d血浆的渗透压大小主要与无机盐、蛋白质等的含量有关,若某人长期节食,血浆中蛋白质含量降低,水分向组织液扩散,引起组织液增多,其结果是将会引起组织水肿。(3)人体无氧呼吸产生的乳酸,可与d中的HCO3-、HPO42-等物质发生中和反应,血浆中的HCO3-、HPO42-等化学物质主要维持PH值相对稳定。
24、(4)内环境中的血浆、组织液和淋巴之间物质是可以相互转化的,其中血浆和组织液之间物质交换是双向的,组织液中的大分子物质可以进入淋巴,然后通过淋巴循环进入血浆。组织细胞和组织液直接进行物质交换,因此四者物质交换过程为:。【点睛】本题知识点简单,考查内环境的组成,要求考生识记内环境的组成,掌握各组成成分之间的关系,再作出准确的判断即可,主要考查学生的识图能力和运用题图信息解决问题的能力,根据给出的相关资料进行推理的能力。17. 阿尔茨海默症(AD)是一种中枢神经系统退行性疾病,患者与记忆形成密切相关的大脑海马区明显萎缩,有部分学者认为该病与中枢“胆碱能神经元”的大量死亡和丢失有关。某研究小组以大鼠
25、为材料,定位损伤大鼠的脑,利用水迷宫测试观察大鼠行为的改变来探究AD的发病机制。利用水迷宫进行学习和记忆能力测验,结果如下表,分析并回答问题:组别实验处理实验结果错误次数完成学习所需时(s)A不做任何处理87611239B向大鼠脑的一定区域缓慢注射05mol/L缓冲液溶解的鹅膏蕈氨酸1L157214973(1)神经系统包含两类细胞:神经元和神经胶质细胞。神经元受到刺激后能够产生和传导_,某处兴奋时膜两侧电位为_,神经元间发生的信号转换是_。(2)胆碱能神经元合成的乙酰胆碱从神经末梢释放,与_上的相应受体结合后,会立即被乙酰胆碱酯酶催化水解。(3)研究小组定位损伤大鼠的_部位,该实验的因变量是大
26、鼠的学习和记忆能力,具体测试生理指标是_(4)A组做为本实验的_组,B组注射05mol/L缓冲液溶解的鹅膏蕈氨酸1uL,其作用可能是鹅膏蕈氨酸会影响胆碱能神经元_,进而产生与胆碱能神经元死亡和丢失相似的效果,达到研究阿尔茨海默病机制的目的。B组大鼠的_能力较差,从而为阿尔茨海默症与胆碱能神经元有关的猜测提供了实验证据。(5)有人提出此实验不严谨,无法确定实验结果是由缓冲液还是鹅膏蕈氨酸引起的。为使实验结果更具有说服力,你认为需加设一组实验处理为 _的C组。【答案】 (1). 兴奋或神经冲动 (2). 外负内正 (3). 电信号化学信号电信号 (4). 突触后膜 (5). 大脑海马区 (6).
27、错误次数和完成学习所需时间 (7). 对照组 (8). 释放乙酰胆碱(递质) (9). 学习和记忆 (10). 向大鼠脑的一定区域缓慢注射05mol/L的缓冲液1l【解析】【分析】1、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形式是电信号,静息时,K+外流,膜外电位高于膜内,表现为外正内负;兴奋时,Na+通道开放,Na+内流,膜内电位高于膜外,表现为外负内正。2、兴奋在两个神经元之间传递是通过突触进行的,突触由突触前膜、突触后膜、突触间隙三部分组成,神经递质只存在于轴突一侧,只能由突触前膜释放,进入突触间隙,作用于突触后膜上的特异性受体,引起下一个神经元兴奋或抑制,所以兴奋在神经元之间传递是单向的。突触可完成“电
28、信号化学信号电信号”的转变。【详解】(1)神经元受到刺激后能够产生和传导兴奋(或神经冲动),某处兴奋时膜两侧表现为动作电位,即外负内正;神两个经元间由突触连接,突触可发生的信号转换是电信号化学信号电信号。(2)神经递质乙酰胆碱由突触前膜释放,与突触后膜上的相应受体结合后,会立即被乙酰胆碱酯酶催化水解。(3)学习和记忆与大脑海马区有关,研究小组定位损伤大鼠的大脑海马区,通过检测错误次数和完成学习所需时间,来代表大鼠的学习和记忆能力。(4)A组大鼠不做任何处理,作为本实验的对照组,B组注射0.5mol/L缓冲液溶解的鹅膏蕈氨酸1uL,其作用可能是鹅膏蕈氨酸会影响胆碱能神经元释放乙酰胆碱,进而产生与
29、胆碱能神经元死亡和丢失相似的效果,与A组相比,B组大鼠的错误次数多,完成学习所需时间更长,说明大鼠的学习和记忆能力较差,从而为阿尔茨海默症与胆碱能神经元有关的猜测提供了实验证据。(5)为了排除缓冲液的影响,应增加一组向大鼠脑的一定区域缓慢注射0.5mol/L的缓冲液1L的C组作为对照。【点睛】本题以阿尔茨海默症为背景,考查神经调节的相关内容及大脑的学习记忆功能,要求能准确获取题中信息,另外对于实验设计,学生要注意遵循单一变量原则和对照原则。18. 下表为某人在医院空腹口服葡萄糖后的血糖含量检验报告单。请分析并回答:项目结果空腹血糖470 mmol/L半小时血糖811 mmol/L1小时血糖58
30、2 mmol/L2小时血糖515 mmol/L3小时血糖463 mmol/L4小时血糖471 mmol/L5小时血糖458 mmol/L(1)口服葡萄糖半小时期间,此人血糖含量明显_,其主要原因是口服的葡萄糖_。(2)经过_小时以后,此人的血糖相对稳定。整个过程中调节此人血糖稳定的激素有_。(3)葡萄糖进出细胞需要葡萄糖转运蛋白(GLUT)的协助,GLUT有多个成员,其中对胰岛素敏感的是GLUT4。研究表明,胰岛素能迅速调节骨骼肌细胞膜上葡萄糖转运蛋白(GLUT4)的数目,从而影响细胞对葡萄糖的转运,机理如下图所示。 质膜和贮存GLUT4的囊泡膜结构都是由_组成,囊泡膜能够与质膜融合体现了膜的
31、_性。 结合图分析,上表中半小时到1小时期间,此人血糖下降的主要机理:血糖升高促使_从而提高了细胞对葡萄糖的转运能力,使血糖浓度降低。(将下列选项填入横线)。A胰岛素分泌增加B细胞膜上的GLUT4数量增多C含GLUT4的小囊泡与细胞膜融合D胰岛素与受体结合后(4)糖尿病的发生与生活方式有关,肥胖、体力活动不足的人易发生胰岛素抵抗,但由于胰岛素水平_,使血糖能够维持正常。继续发展,_细胞因长期过劳而衰竭,因炎症反应而损伤,进而形成糖尿病,需要_(口服/注射)胰岛素治疗。【答案】 (1). 上升 (2). 经小肠吸收进入血液 (3). 3 (4). 胰岛素、胰高血糖素、肾上腺素 (5). 磷脂和蛋
32、白质 (6). 流动性 (7). A (8). D (9). C (10). B (11). 高于正常值 (12). 胰岛B (13). 注射【解析】【分析】胰岛素是唯一能降低血糖的激素,其作用分为两个方面:促进血糖氧化分解、合成糖原、转化成非糖类物质;抑制肝糖原的分解和非糖类物质转化。当胰岛素和其受体结合后,促进一方面促进葡萄糖的氧化分解、合成糖原和转化形成非糖类物质,另一方面使细胞膜上的葡萄糖转运蛋白增加,促进葡萄糖进入细胞,而使血糖浓度降低。【详解】(1)据表分析可知,口服葡萄糖零到半小时,血糖含量明显上升,小肠吸收葡萄糖进入血液是血糖浓度升高的主要原因。(2)三小时以后此人的血糖相对稳
33、定,参与调节的激素主要有胰岛素、胰高血糖素和肾上腺素。(3)质膜和贮存GLUT4的囊泡膜结构都是生物膜,由磷脂和蛋白质组成,囊泡膜与质膜的融合体现了膜的流动性。结合图分析,表中半小时到一小时此人血糖下降的原因是血糖升高促使胰岛素分泌增加,胰岛素与受体结合,促使囊泡向膜运送葡萄糖转运蛋白,含GLUT4的小囊泡与细胞膜融合,细胞膜上的GLUT4数量增多,从而提高了细胞对葡萄糖的转运能力,使血糖浓度降低。(4)如果发生胰岛素抵抗,血糖浓度高,胰岛B细胞的分泌增强,故胰岛素的分泌量会高于正常人。如果长期如此,胰岛B细胞会过劳而衰竭,因炎症反应而损伤,进而形成糖尿病,胰岛素的化学本质为蛋白质,若口服会被
34、分解,需要注射胰岛素治疗。【点睛】本题考查血糖调节、激素调节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学生的识图能力和判断能力,运用所学知识综合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19. 2018年诺贝尔生理学和医学奖授予了“负性免疫调节治疗癌症的疗法”的发现,这与2011年“利用树突状细胞开发疫苗治疗癌症”获同样奖项的发现,均是基于人类对免疫功能和肿瘤相关机制的分析为基础研究突破。下面是两项成果部分研究内容。(1)根据图1分析,树突状细胞将肿瘤特异性抗原信息_给T细胞后,激活T细胞的_过程,产生的_细胞会最终将肿瘤细胞裂解。(2)为了使患者体内的树突状细胞能够“表达”肿瘤抗原,研究者的具体做法是:将_注入从患者体内取出的树
35、突状细胞内,再将成熟表达抗原的树突状细胞输入到_,实现利用人体自身的免疫系统成员树突状细胞治疗癌症的作用。(3)根据图2分析,T细胞活化后到达癌组织区域,会借助细胞表面_分子识别肿瘤细胞的MHC分子,T细胞表面的程序性死亡受体的PD-1分子一旦被PD-L1激活,将启动自身的凋亡程序,这一识别作用将使肿瘤细胞_免疫监视。依据这一发现,科研人员研制了两种特异性极强的靶向药物,请结合图2推测两种药物的抗肿瘤机理_。【答案】 (1). 呈递 (2). 增殖分化 (3). 细胞毒性T细胞 (4). 肿瘤细胞的RNA或肿瘤抗原 (5). 患者体内 (6). TCR(糖蛋白) (7). 逃脱 (8). 阻止
36、PD-1和PD-L1的特异性结合【解析】【分析】如图:研究内容是把肿瘤细胞或RNA注入树突状细胞,树突状细胞表达肿瘤抗原,把这种树突状细胞作为抗原注入人体,激活人体的特异性免疫,通过细胞免疫把肿瘤杀死。【详解】(1)根据图1分析,树突状细胞将肿瘤特异性抗原信息呈递给T细胞后,激活T细胞增殖分化成记忆细胞和效应T细胞(细胞毒性T细胞),细胞毒性T细胞会最终将肿瘤细胞裂解。(2)如图:为了使患者体内的树突状细胞能够“表达”肿瘤抗原,研究者的具体做法是:将肿瘤细胞的RNA或肿瘤抗原注入从患者体内取出的树突状细胞内,再将成熟表达抗原的树突状细胞输入到患者体内。(3)根据图2,T细胞活化后到达癌组织区域
37、,会借助细胞表面TCR(糖蛋白)分子识别肿瘤细胞的MHC分子,T细胞表面的程序性死亡受体的PD-1分子一旦被PD-L1激活,将启动自身的凋亡程序,这一识别作用将使肿瘤细胞逃脱免疫监视。依据这一发现,科研人员研制了两种特异性极强的靶向药物,机理应该是阻止PD-1和PD-L1的特异性结合。【点睛】本题以诺贝尔生理学和医学奖的研究成果为背景,要求学生根据图中的图文信息进行分析综合,并能用语言文字进行准确描述。20.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中国古代医学典籍黄帝内经中早有“人与天地相参也,与日月相应也”的阐述。由于地球的自转和公转,导致光照、温度等环境因素均呈现出昼夜和季节性周期变化,生物体适应这种周
38、期性变化,形成了生物节律。生物体内调节生物节律的机制称为生物钟。从简单的细菌到植物、动物都有生物钟。人们很早就观察到含羞草的叶片白天张开、夜晚合拢的现象。当把含羞草放到一个黑暗的环境中时,发现含羞草叶片开合仍会维持原来的昼夜节律。生物钟调控着一些关键机能,如行为、激素水平、睡眠、体温以及新陈代谢。例如,到了夜晚,人大脑中的松果体分泌褪黑素增多,可以帮助人安然入睡,但在白天褪黑素分泌减少,又让人以饱满的精神去工作。而且,褪黑素也能调整时差、缓解压力、解决情绪失调,并且是一种很强的抗氧化物,能中和并清除自由基。所以褪黑素也被视为一种生物钟。褪黑素是哺乳动物和人类的松果体产生的一种内源激素,其晚上分
39、泌得多,白天分泌得少,具有调整睡眠的作用。下图所示为光周期信号通过“视网膜松果体”途径对生物钟的调控。(1)结合图中信息可知褪黑素的分泌是由反射活动产生的结果,此反射弧的效应器是传出神经末梢及其所支配的_,调节生物钟的中枢是_。(2)褪黑素由松果体分泌后,经_运输到下丘脑视交叉上核,褪黑素会反过来影响下丘脑视交叉上核的活动,这种_调节方式有利于保持内环境的稳态。(3)有人喜欢长期熬夜玩手机或电脑,试结合上文提出对工作和学习可能产生的影响_。【答案】 (1). 松果体 (2). 下丘脑视交叉上核(或SCN) (3). 体液 (4). 负反馈 (5). 手机或电脑的光线抑制了褪黑素的分泌,夜间褪黑
40、素分泌少,白天分泌多,工作学习时没精神、易困、压力增大、难以睡眠、情绪不稳、易衰老等【解析】【分析】1、分析图示可知,光周期信号通过“视网膜松果体”途径对生物钟的调控,该调控过程包括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其中神经调节的反射弧为:视网膜为感受器、传入神经、下丘脑视交叉上核(或SCN)为神经中枢、传出神经、传出神经末梢及其支配的松果体为效应器。2、图中松果体分泌的褪黑素能够通过体液运输反作用于下丘脑。【详解】(1)褪黑素是哺乳动物和人类的松果体产生的一种内源激素。结合图中信息可知褪黑素的分泌是由反射活动产生的结果,此反射弧的组成为:视网膜为感受器、传入神经、下丘脑视交叉上核(或SCN)为神经中枢、传
41、出神经、传出神经末梢及其支配的松果体为效应器。因此反射弧的效应器是传出神经末梢及其所支配的松果体,调节生物钟的中枢是下丘脑视交叉上核(或SCN)。(2)褪黑素一种内源激素,由松果体分泌后,经体液 运输到下丘脑视交叉上核,褪黑素会反过来影响下丘脑视交叉上核的活动,此过程中存在的调节是(负)反馈调节。(3)长期熬夜玩手机或电脑,手机或电脑的光线抑制了褪黑素的分泌,夜间褪黑素分泌少,白天分泌多,进而影响睡眠,扰乱了生物钟,导致工作学习时没精神、易困、压力增大、难以睡眠、情绪不稳、易衰老等。【点睛】本题以褪黑素的分泌调节为背景考查反射弧的组成、体液调节的特点以及机制的知识点,要求学生能够掌握体液调节的
42、过程和特点,能够正确识图判断图中的生理过程,把握反射弧的组成,能够理解激素调节的反馈调节机制。21. 丹毒又称“打火印”,是丹毒杆菌引起的危害养殖业的烈性传染病之一。SpaA蛋白是近年研制出的丹毒重组亚疫苗,免疫原性较低。为研究免疫活性物质-转移因子(TF)能否特异性对SpaA蛋白的免疫起增强作用,科学工作者进行了一系列实验。请回答问题。(1)SpaA蛋白疫苗注射小鼠体内,该疫苗作为_,诱导小鼠产生_,进行特异性免疫。(2)科研人员制备了SpaA疫苗和经SpaA疫苗免疫的小鼠特异性TF,并对小鼠TF进行安全性检测:取100 L小鼠特异性TF和_TF分别腹腔接种2组小鼠作为实验组,对照组的处理是
43、接种等剂量的_。接种后48 h内观察并记录小鼠的各项生理活动,48 h后剖杀小鼠,检查其腹腔及各脏器有无异常病理变化。(3)选取20只体质量为2022 g的小鼠,将其随机均分成4组,进行以下实验:分组实验处理实验结果(见下图)1曲线12曲线23曲线34曲线4注:吸光值(OD)越大表明抗体的含量越多表中I、II的处理分别是:I_,II_。(从下列选项中选取填入横线处)A接种小鼠特异性TF B接种普通TFC免疫接种SpaA抗原 D接种生理盐水分析上图得出的结论是TF可增强免疫接种SpaA抗原的效果,TF的免疫增强效果与TF的特异性关联性不大,得出此结论的依据是_。【答案】 (1). 抗原 (2).
44、 抗体 (3). 普通 (4). 生理盐水 (5). A (6). C (7). 与曲线3比,曲线1的OD值在随着检测时间的延长明显均较高,但与曲线2无明显差异【解析】【分析】曲线与表格分析:根据4组的不同处理及对应的曲线情况可知,1组和2组不同在于1组用I(特异的TF)接种小鼠,2组用普通的TF接种小鼠,两组曲线无太大差别,但其抗体产生量大于3、4两组,其中4组没有免疫接种疫苗产生的抗体最少,并且整个实验时间段基本不变,根据4组结果判断,特异的TF接种小鼠与普通的TF接种小鼠其抗体量无太大差别,但都大于没有用TF接种小鼠抗体量。【详解】(1)SpaA蛋白疫苗注射小鼠体内,该疫苗作为抗原,诱导
45、小鼠产生抗体,进行特异性免疫。(2)科研人员制备了SpaA疫苗和经SpaA疫苗免疫的小鼠特异性TF,并对小鼠TF进行无菌检测和安全性检测。对小鼠TF进行无菌检测的实验思路:取等量小鼠特异性TF与普通TF接种到培养基;将培养基置于恒温培养箱内培养;一段时间后,观察有无菌落长出(或镜检有无细菌)。小鼠TF的安全性检测:取100L小鼠特异性TF和普通TF分别腹腔接种2组小鼠,对照组的处理是接种等剂量的生理盐水;接种后48h内观察并记录小鼠的各项生理活动,48h后剖杀小鼠,检查其腹腔及各脏器有无异常病理变化。(3)据题干分析可知,I接种小鼠特异性TF(A),II为免疫接种SpaA抗原(C)。与曲线3比,曲线1的OD值在随着检测时间的延长明显均较高,但与曲线2无明显差异,从而说明TF可增强免疫接种SpaA抗原的效果,TF的免疫增强效果与TF的特异性关联性不大。【点睛】本题考查了免疫调节和实验设计等内容。意在考查考生能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理论联系实际,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自然界和社会生活中的一些生物学问题的能力和从题目所给的图形中获取有效信息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