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高三历史试卷一、单选题(本大题共25小题,每小题2分,共计50分)1. 清康熙时解除海禁,在广东、福建、浙江、江苏设立四处海关,管理对外贸易。海关设置后即制定税则,不分进出口,往来贸易统一征税;而南京条约规定:英国商人“应纳进口出口货税饷费,均宜秉公议定则例。”这反映了A. 近代中国关税主权遭破坏B. 英国商人试图打开中国市场C. 晚清政府海关管理的松弛D. 鸦片战争的实质是商业战争【答案】A【解析】【详解】材料“应纳进口出口货税饷费,均宜秉公议定则例”体现的是中英协定关税,说明中国的关税自主权遭到破坏,A正确;BC与材料无关,排除;鸦片战争是英国对中国发动的侵略战争,D排除。故选A。2. 总
2、理衙门成立之初,署内官员分大臣、章京两级。其中大臣主要从军机大臣、内阁大学士及各部尚书、侍郎中选派,没有定额;由一名亲王担任总署大臣,共同办理衙门事务。这反映出当时的总理衙门A. 具有临时性机构的性质B. 全权处理涉外事务C. 与军机处处于同等级别D. 受内阁大学士牵制【答案】A【解析】【详解】总理衙门的大臣主要从军机大臣、内阁大学士、各部尚书、侍郎中选派,没有定额,说明总理衙门的人员没有固定编制,随意的调配,具有临时机构的性质,故选A;全权处理说法绝对化,B排除;从材料表述不能判断出与军机处同等级别,C错误;总理衙门的大臣从内阁大学士中选派部分,不能说受内阁大学士牵制,D错误。3. 1894
3、年11月,日本驻美国公使栗野慎一郎在美国北美评论上发表文章声称:“这场战争在一定程度上是现代文明势力与世界上最强大和最顽固的保守主义惰性力之间的斗争。”粟野慎一郎的言行表明,当时日本A. 深受独立宣言的影响B. 获得了西方列强广泛支持C. 重视掌握国际舆论话语权D. 致力于推翻中国封建制度【答案】C【解析】【详解】由材料“这场战争在一定程度上是现代文明势力与世界上最强大和最顽固的保守主义惰性力之间的斗争”可知,当时的日本重视掌握国际舆论的话语权,想要争取列强对它的支持,美化甲午战争是侵略战争的事实,故选C;粟野慎一郎的言行是在美化侵略战争,这有悖于独立宣言所宣扬的精神,排除A;材料并未提及西方
4、列强对这一言论的反映,无法得出B项结论,排除;日本侵略中国不是为了帮助中国,它的目标不可能在于推翻中国的封建制度,排除D。4. 1860年11月,太平天国政权在常熟贴出告示:“谕各业户,各粮户,不论庙田、公田、学田等俱要造册,收租、完粮。”第二年再出告示:“勒令百长司马,细查田数,尽数补出,如再隐匿,察出二罪俱罚。”这些内容反映出太平天国政权A. 重视地方经济的恢复B. 力图恢复传统的经济秩序C. 注重削弱地主的实力D. 与农民的关系在日趋紧张【答案】B【解析】【详解】材料体现的是太平天国在其占领区征收租税,这表明其“力图恢复传统的经济秩序”,B正确;材料强调的是太平天国在其占领区征收租税,A
5、CD与材料无关,排除。【点睛】材料的关键信息是“不论庙田、公田、学田等俱要造册,收租、完粮。”,考查的是学生对太平天国运动土地政策的理解,太平天国在其占领区“照旧完粮纳税”,天朝田亩制度并未实行。5. 1864年,总理各国事务衙门大臣奕就普鲁士公使李福斯扣押丹麦在华商船事提出抗议,并拒绝在普国公使表示悔改前接纳该公使。最终迫使李福斯释放丹麦商船,并支付了1500美元的赔偿金。这表明清政府A. 着力改变弱国形象B. 推行以夷制夷的策略C. 完善朝贡外交体系D. 蕴含近代的外交理念【答案】D【解析】【分析】【详解】1864年,奕以总理各国事务衙门大臣名义,通过抗议、拒绝接纳李福斯普鲁士公使身份等方
6、式,迫使其释放在华丹麦商船并支付赔偿金的斗争过程,表明清政府蕴含近代的外交理念,D项正确;材料不能表明清政府“着力改变弱国”形象,A项错误;材料中没有体现“以夷制夷”的策略,B项错误;1861年总理各国事务衙门的建立,标志着清政府已经放弃了朝贡外交体系,D项错误。6. 鸦片战争之后,英国认识到随着传统中国对外关系体制被打破,其他国家也必定会向中国要求条约特权。为维护英国在列强对华关系中的领导地位,英国遂从中国攫取了A. 领事裁判权B. 片面最惠国待遇C. 居住及租地权D. 协定关税的特权【答案】B【解析】【详解】最惠国待遇指的是缔约国双方在通商、航海、关税、公民法律地位等方面相互给予的不低于现
7、时或将来给予任何第三国的优惠、特权或豁免待遇。但清朝与外国签订的条约,往往只片面规定该缔约外国得享受最惠国待遇,而中国则无对等权利,是片面的。因此据材料“英国认识到随着传统中国对外关系体制被打破,其他国家也必定会向中国要求条约特权”可以判断出是片面最惠国待遇,B正确;领事裁判权是指资本主义国家侨民不受居留国法律管辖的特权,A排除;居住及租地权与材料无关,C排除;协定关税便利了英国对中国的商品输出,破坏的是中国的关税自主权,与材料无关,D排除。故选B。7. 1912年中华民国成立,按中华民国临时政府组织大纲规定实行总统制,赋予总统很大权力;其后,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又对总统权力做出严格限制。这一变化
8、主要反映出当时A. 立法服从于政治B. 行政服从于司法C. 从人治走向法治D. 民主政体臻于完善【答案】A【解析】试题分析:据材料中从赋予总统很大权力到对总统权力做出严格限制,结合袁世凯当上临时大总统的背景分析,目的是为了防止袁世凯的独裁,可见立法服从于政治的需要,故A项正确;行政服从于司法的主张材料未体现,故B项错误;从材料中“赋予总统很大权力”可见并未实现从人治走向法治,故C项错误;这时民主共和政体刚刚确立,因此臻于完善的说法错误,故D项错误。故答案选A。考点: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潮流辛亥革命中华民国临时约法8. 李鸿章曾指出“练兵、制器、购船诸事,师彼之长,去我之短”,主张学习外国先
9、进技术,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洋务运动A. 富国强兵,谋求发展B. 同心协力,精益求精C. 重用人才,创办企业D. 改革政治,融入世界【答案】A【解析】【分析】【详解】根据材料信息“练兵、制器、购船诸事”、“主张学习外国先进技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主旨揭示的是洋务运动的“富国强兵”主张,A项符合史实和题意。材料信息没有体现“同心协力”,也没有体现“重视人才”,排除BC;洋务运动主张“中体西用”,没有进行政治体制改革,排除D。9. 学界普遍认为,洋务运动始于1861年而止于1895年。近年来,一些学者批驳这一划分,认为1895年以后,洋务运动并未破产,启义上的“洋务运动”有了更大程度上的拓展
10、。这一观点主要着眼于A. 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B. 爱国精神的振奋C. 近代化的进步推进D. 现代新军的编练【答案】C【解析】结合所学,洋务运动引进了西方先进技术和生产方式,开启了中国的近代化,1895年甲午战争以后,中国的近代化进一步发展,所以说洋务运动并未破产,C正确;洋务运动是清朝的开明官僚推行的自救运动,不属于民族资本主义,排除A;洋务运动属于经济上的活动,爱国精神的振奋属于思想领域,“现代新军的编练”与洋务运动无关,不符合题意,排除BD。10. 1883年1月,上海字林沪报报道:“凡开矿公司如长乐、鹤峰、池州一经禀准招商集股,无不争先恐后,数十万巨款,一旦可齐。”由此可知,当时()A.
11、 民间资本在企业资本中占主导地位B. 实业救国成为时代主流C. 企业资本已趋向社会化D. 私营企业发展环境改善【答案】C【解析】【详解】题意体现了1883年企业向社会募集资金的情形,体现了企业资本的社会化趋势,故C正确;材料没体现民间资本占主导,故A错误;从地区看不出实业救国成为主流,故B错误;据“一经禀准招商集股”可知不是私营企业,故D错误。11. 近代早期,大量商业资本开始投资近代工业,商人因其在资本、人才、管理制度、经验等方面的优势对近代工业产生了主导性影响,这使得当时人们将其与明清以来商人主导生产的传统联系起来,并用“商”来统称工商等业。这说明当时( )A. 机器工业的发展得到了整个社
12、会的认同B. 民族工商业主导了社会经济发展C. 民族工业产生发展具有承古萌新的特点D. 社会经济结构发生了根本性变化【答案】C【解析】【详解】由材料可知,商业对近代工业产生了主导性影响,这是对明清以来商人主导生产传统的继承与发展,说明民族工业产生与发展具有承古萌新的特点,故C项正确;材料不能说明机器工业的发展得到了整个社会的认同,故A项错误;单纯从材料看不出民族工商业主导了社会经济发展,故B项错误;当时中国自然经济仍占主导地位,社会经济结构并没有发生根本性变化,故D项错误。12. 下表是“福州口岸茶叶出口表”(单位:万磅),该统计数据反映出中国A. 茶叶逐渐成主要出口品B. 日益卷入资本主义世
13、界市场C. 关税贸易主权的逐渐丧失D. 在世界贸易中占据主导地位【答案】B【解析】【详解】从数据可以看出,鸦片战争后,福州地区的茶叶出口量增加,反映出中国日益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B正确;材料只涉及到茶叶,没有其他商品的信息,不能得出A项结论;材料没有体现关税的信息,排除C项;材料没有中国与世界贸易进行比较的信息,无法得出D项的结论,排除D项。13. 近代中国向西方学习的主题不断变革。从“中体西用”到“全盘西化”,再到20世纪30年代的“充分西化”,40年代则演变为“现代化”。这种变化反映了近代中国向西方学习A 并不适合中国国情B. 与救亡图存相结合C. 逐渐趋向于理性化D. 由器物深入到制度
14、【答案】C【解析】【详解】近代国人向西方学习经历了器物、制度和思想的过程,学习方式逐渐由半近代化到完全现代化,说明国人学习西方逐渐趋于理性化,C正确;中国人学习西方内容内容的变化是在适合中国的国情,A错误;材料中论述的是学习西方内容变化,没有强调与救亡图存相结合,B错误;由器物深入到制度是学习西方内容,不符合材料主旨,D错误。14. 甲午战败后,国人对西学的领悟从“物”的层面上升到“智”的层次,传统知识分子群体转向对近代人文主义和启蒙精神的觉悟,从而引起中西方思想文化的第一次大融合,开始了思想引领中国社会变革的时期。材料表明A. 知识分子完全传承了西方的启蒙思想B. 维新思想承载启蒙与救亡的双
15、重使命C. 近代中国进入全方位社会变革的时期D. 知识分子对传统文化进行了全面反思【答案】B【解析】【分析】本题主要考查维新思想【详解】A项错在“完全传承”此时知识分子没有完全抛弃中国传统文化,例如康有为托古改制等,故A错误;根据材料“对近代人文主义和启蒙精神的觉悟”“思想引领中国社会变革的时期”可以看出维新思想既有思想的启蒙又有救亡图存改革政局的历史使命,故B正确;新文化运动时期是中国全方位学习西方时期,故C错误;新文化运动时期知识分子对传统文化进行了全面反思,故D错误。【点睛】维新思想主要存在于十九世纪末和二十世纪初,介于清末洋务运动和民国初年民主共和思想之间,以康有为和梁启超为领袖人物。
16、发端于十九世纪七十年代的维新思想,在甲午战争后蓬勃发展,并掀起了一场变法维新政治运动,但在清末民初,转向保守而渐趋沉默。维新思想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他们从洋务派中发展出来,超越了“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思路,由学习西方的“船坚利炮”发展到政治层面,积极主张变法维新和君主立宪,但遇到了失败。最后在孙中山民主革命思想传播之时,退出了历史舞台。15. 1905年,端方等出洋考察宪政官员回国“奏请官员剪发之折,两宫深滋不悦”。1910年清政府下达了一道谕旨,“凡我臣民,均准自由剪发”。清廷前后态度的变化反映出A. 近代化发展是大势所趋B. 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C. 传统的习俗理念被颠覆D. 民众心理
17、发生本质变化【答案】A【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获取和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用排除法较好,辛亥革命之后,民主共和观念开始深入人心,故B项错误;传统的习俗理念有些变化,但还没有被颠覆,故C项错误;民众心理发生本质变化不符合史实,排除;题干中清政府对剪辫子的态度,实际上反映了中国社会近代化的趋势,故A项正确。考点: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化晚清社会习俗的变化16. 19世纪中期以后,中国市场上的洋货日益增多,火柴、洋布等用品“虽穷乡僻壤,求之于市,必有所供”。这种状况表明A. 中国关税主权开始丧失B. 商品经济基本取代自然经济C. 民众生活与世界市场联系日趋密切D. 中国市场由
18、被动开放转为主动开放【答案】C【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了中国近代经济结构的变动。由“火柴、洋布等用品虽穷乡僻壤,求之于市,必有所供”可知外来工业品深入到中国的民众生活中,可知民众生活与世界市场联系日益密切。故选C。考点: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与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晚清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化与民族工业的兴起自然经济的解体17. 1879年5月,曾两次担任美国总统的格兰特访问上海。由传教士主办的万国公报在介绍格兰特时写道:“民间爱戴情深,立之为皇。践祚之后,恩周朝野,民间不忍拘禅位之例,仍复尊之为皇矣。”这反映出当时A. 社会上崇洋之风盛行B. 新式报刊迎合民众心理C. 社会與论受教会控制D. 开始介
19、绍西方政治生活【答案】B【解析】从材料“1879年5月”“由传教士主办的万国公报”“美国总统的格兰特”“民间爱戴情深,立之为皇”中可以看出,万国公报作为新式报纸把美国总统描述成“皇帝”,这反映了当时新式报纸来迎合中国人心理,故B项正确;材料“民间爱戴情深,立之为皇”说明A项错误;材料中无法体现出教会控制社会舆论,故C项排除;D项说法错误,错在“开始”。18. 19世纪末,熊希龄在长沙成立了“延年会”,其章程规定:“会员严格遵守作息时间,每天都要做操,不搞无谓的社交应酬,婚丧嫁娶要从简办理,反对起居无节,酒食征逐等等。”对此理解正确的是A. “延年会”是资产阶级革命政党B. 顺应了新文化运动的新
20、要求C. 体现了“移风易俗”的时代需求D. 彻底清除了腐朽的生活方式【答案】C【解析】通过对材料的分析可知,“延年会”的章程规定没有涉及资产阶级革命政党的政治主张,因此无法知道“延年会”是不是资产阶级革命政党,故可排除A;材料所显示的时间是19世纪末,新文化运动的时间是20世纪初,据此可排除B;依据材料的内容可知,“延年会”的章程规定起到了“移风易俗”的作用,体现了时代发展的需要,故选C;D项的说法犯了绝对化的错误,可以直接排除。19. 梁启超说:“共和政治的土台,全在国民。非国民经过一番大觉悟大努力,这种政治万万不会发生;非继续的觉悟努力,这种政治万万不会维持。” 这说明A. 辛亥革命具有坚
21、实的群众基础B. 新文化运动具有历史必然性C. 国民革命结束了君主专制制度D. 君主立宪制得到民众的普遍支持【答案】B【解析】【分析】【详解】材料中梁启超强调共和政治要实现,必须有民众的觉醒,因此需要一场思想文化运动以解放人们的思想,因此B选项符合题意;辛亥革命缺乏群众基础,A选项排除;辛亥革命结束的是君主专制制度,C选项排除;D选项说法过于绝对,排除。20. 罗荣渠在现代化新论一书中说:“在此以后,外国渗透的方式从外贸领域扩大到投资、生产、销售、金融各个领域,直接改变了原有的小农手工业生产方式使中国在经济上和财政上都日益陷入对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的依附地位”。材料中“在此以后”的“此”应是A
22、. 南京条约领事裁判特权B. 天津条约增开十处口岸C. 马关条约允许外国设厂D. 辛丑条约严禁人民反帝【答案】C【解析】【详解】材料中“在此以后,外国渗透的方式从外贸颂域扩大到投资、生产、销售、金融各个领域”,显然体现西方列强对中国的经济侵略从商品输出为主到以资本输出为主的转变,马关条约允许日本在通商口岸开设工厂,标志着西方列强对中国的经済侵略以资本输出为主,符合题意,故C正确;材料体现西方列强对中国的经济侵略从商品输出为主到以资本输出为主的转变,而南京条约、天津条约签订时期仍然以商品输出为主,AB错误;辛丑条约签订时期西方列强对中国的经济侵略已经以资本输出为主,但它在马关条约后,马关条约签订
23、时期西方列强对中国的经济侵略已经以资本输出为主,不符合材料中“在此以后”,故D错误。21. 鲁迅先生在在现代中国的孔夫子一文中说:“从二十世纪的开始以来,孔夫子的运气是很坏的,但至袁世凯时代,却又被重新记得,不但恢复了祭典,还新做了古怪的祭服,使奉祀的人们穿起来”孔夫子“又被重新记得”,主要是因为()A. 儒家思想对中国的影响根深蒂固B. 新文化运动解放了思想C. 辛亥革命从根本上动摇了儒家思想的地位D. 儒家思想符合专制需要【答案】D【解析】【详解】正确解答本题,即在于抓住“二十世纪的开始以来”“袁世凯时代,儒家思想,被重新记得”,结合所学知识,袁世凯大搞“尊孔复古”是为复辟帝制服务的。据此
24、,判断选项:A项“根深蒂固”,属于无关项;BC两项与题干主旨不相符合,排除。本题正确答案选D。22. 据统计,18991918年,中国国内出现了多篇共产党宣言的译文,译者主要采用片译、段译和摘译等方式进行翻译;翻译的内容也被夹杂在社会进化论、改良主义、三民主义等社会思潮中传播。这一现象说明当时A. 文学革命方兴未艾B. 阶级矛盾上升为社会主要矛盾C. 新民主主义革命思想兴起D. 国人尚未深入了解马克思主义【答案】D【解析】【详解】依据材料可知,1899-1919年间中国思想界没有单独、完整的介绍和传播马克思主义,说明当时国人还没有对马克思主义有较为深入的了解,因此D选项正确。A选项错误,依据所
25、学可知,文学革命始于1917年,提倡白话文,反对文言文,提倡新文学,反对旧文学,与当时马克思主义的传播情况无关;B选项错误,材料体现的是当时马克思主义并未引起社会重视,没有得到广泛深入的宣传,不能说明当时阶级矛盾上升为社会主要矛盾;C选项错误,新民主主义革命开始于1919年五四运动之后,与材料时间不符。故正确答案为D选项。23. 1916年1月,陈独秀在青年杂志撰文称:“个人之人格高,斯国家之人格亦高。个人之权巩固,斯国家之权亦巩固。而吾国自古相传之道德政治胥(皆)反乎是。”陈独秀意在A. 主张国家至上B. 批判封建伦理C. 反对西方民主D. 传播马克思主义【答案】B【解析】【详解】根据材料可
26、知陈独秀认为封建社会儒家伦理道德压制中国人的人格发展,进而不利于国家巩固,因此材料批判的是儒家伦理道德,B选项符合题意。材料不能体现国家至上的说法,A选项排除。陈独秀肯定西方的民主、科学,C选项说法错误。材料与传播马克思主义无关,D选项排除。24. 有人评论义和团:“明显是由反动的满族朝廷、顽固的保守派派官僚和士绅,以及无知和迷信民众的联合力量所推动的。这种反抗外国帝国主义的感情和愤怒的爆发是愚蠢的、非理性的,但也不能忽视其中所固有的爱国主义成分。”材料认为义和团运动A. 行动具有爱国和盲目双重性B. 革命任务始终是反侵略反封建C. 参与者具有广泛性和全民族性D. 失败是中外势力联合剿杀所致【
27、答案】A【解析】由材料“由反动满族朝廷、顽固的保守派派官僚和士绅,以及无知和迷信民众的联合力量所推动的”和“反抗外国帝国主义的感情和愤怒的爆发是愚蠢的、非理性的,但也不能忽视其中所固有的爱国主义成分。”,可见材料认为义和团运动具有爱国和盲目双重性,故选A;义和团运动盲目排外,丧失对清王朝的警惕,排除B;材料没有体现义和团运动的全民族性,排除C;材料没有体现义和团运动的失败的信息,排除D。故选A。25. 湖南汉族官僚曾国藩的湘军,是镇压太平天国的主力。曾国藩作为两江总督,统辖苏浙皖赣四省军务。清朝一度出现督抚专权的局面。该现象反映了A. 曾国藩守旧亦维新B. 清朝的统治土崩瓦解C. 北洋军阀割据
28、的形成D. 晚清中央集权的弱化【答案】D【解析】分析】【详解】曾国藩镇压太平天国、任两江总督,这并不能说明曾国藩守旧亦维新,故A错误;督抚专权的局面没有导致清朝的统治土崩瓦解,故B错误;北洋军阀割据的形成是在袁世凯死后,与材料无关,故C错误;督抚专权使地方权力增大,中央集权弱化,故D正确。故选D。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2小题,共50分)26.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 对外开放是使唐代经济繁荣、文化昌盛、国威远播的重要积极因素。唐朝的对外开放繁荣,除中外使节弱往返,还有商旅流动、僧侣请益、留学生互派等形式。唐廷不仅采取了诸如任其往来贸易、开放官学等种种优惠措施,将大批商人、学者等吸引进来
29、,还营造出宽松的环境使他们的才智能得到充分的发挥。为了便于商品外销,手工业者专门制作具有外域文化特征的产品。唐太宗处理当时国际关系的宗旨是“德泽布”,即“天下和为一家”“中国贵尚礼义,不灭人国”。在此精神的指导下,唐朝与周边国家和平交往,“蕃汉非常快活,甲兵休息,互市交通被此丰足,皆有便宜”。唐都长安成为国际性大都市。摘编自周尚兵唐代对外开放的特征及历史意义材料二 近代以来,通商口岸的作用和影响对于中国来说是“利害参半”。伍延芳等诸多清朝官员认为,对外开埠通商“利多害少”,主张自开商埠。甲午战后,民族危机空前严重的危局,推动了清王朝直开商埠的实施。清末新政时期,自开商埠为数更多,先后开放岳州、
30、秦皇岛、济南等地。1905年,沙俄企图独占东北。为了抵御沙俄侵略,清政府采纳张之洞的建议,全面开放东北。自开商埠中的各方面主权完全属于中国,更不准在此设立租界。摘编自朱英中国近代史十五讲材料三 开放带来进步,封闭必然落后,这是中国近代以来付出巨大代价换回的历史教训,也是改革开放40年的宝贵实践经验。当今时代,信息化、网络化、全球化的世界大势浩浩荡荡,开放融通合作共赢的历史潮流滚滚向前,各国经济社会发展日益相互联系、相互影响,世界已经成为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地球村,推进互联互通、加快融合发展成为促进共同繁荣发展的必然选择。中国是对外开放的受益者,同时也在积极为构建开放型世界经济作出中国贡献,从引
31、进来到走出去,从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到建一带一路”,中国正在不断以实际行动推动经济全球化,造福世界各国人民。摘自学习习近平主席博鳌亚洲论坛主旨演讲系列评论之三(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唐代对外开放的特点,并分析其作用.(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与中国近代开埠通商相比当今中国对外开放有哪些发展。(3)根据材料二、三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阐述谋求世界经济共同发展的有效途径。【答案】(1)特点:交往领域全面,形式多祥;政府采取措施主动开放;大量利用国际人才资源;商品生产呈现外面型倾向;秉持“和平互利”的宗旨。(答出其中3点即可)作用:促进了唐朝的繁盛,长安成为国际性大都市;提升唐朝国际
32、地位,推动“中华文化圈”发展。(2)发展:由被动融入到主动引领;由封闭半封闭的开放到全面开放;为世界的发展做出更多建设性贡献。(3)有效途径:发展中国家要走符合因情的发展道路;建立公正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推动南北对话,改善南北关系;加强南南合作,推进区域经济一体化;反对霸权主义,和平解决各种矛盾冲突,维护世界和平与发展。【解析】【详解】(1)特点:根据材料“除中外使节弱往返,还有商旅流动、僧侣请益、留学生互派等形式”“将大批商人、学者等吸引进来,还营造出宽松的环境使他们的才智能得到充分的发挥”“中国贵尚礼义,不灭人国”等可从政府态度、人才资源角度、交往形式、交往氛围等进行概括; 作用:根
33、据唐代对外开放的特点,可从唐朝国际地位、社会发展角度、文化传播角度等进行分析。(2)发展:根据材料“民族危机空前严重的危局,推动了清王朝直开商埠的实施”“为了抵御沙俄侵略,清政府采纳张之洞的建议,全面开放东北”并结合所学,近代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当今中国对外开放较于中国近代开埠通商的优点可以从开放程度、开放原则与意愿、与世界沟通角度等进行说明。(3)有效途径:材料“信息化、网络化、全球化的世界大势浩浩荡荡,开放融通合作共赢的历史潮流滚滚向前、推进互联互通、加快融合发展成为促进共同繁荣发展的必然选择”并结合所学,世界经济共同发展的有效途径可以从经济全球化角度、国际政治格局角度、南北合作、
34、和平发展角度进行说明。27.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近代向西方学习思潮作为一个大系统,它是自鸦片战争到五四运动前的社会变革思潮的总称。其中包括:地主阶级改革派的“开眼看世界”思潮;农民革命派的绝对平均主义思潮;洋务派的“自强”、求富思潮;资产阶级维新派的君主立宪思潮;资产阶级革命派的民主共和思潮;激进民主主义者的“科学与民主”思潮等。这些思潮作为子系统,构成了近代向西方学习思潮的全部内容,反映了近代中国社会矛盾的发展变化。从“开眼看世界”到办洋务,再到维新、革命,一直到最后倡言科学与民主并行,这决不是一个简单的累加,而是近代中国社会矛盾运动的必然结果。近代向西方学习,从本质意义上说,是
35、向资本主义学习。材料二国人从开眼看世界,到被动的办洋务,最后终于捕捉到了西方资本主义的富强之“本”,也即认识到了西方资本主义制度优越于中国的封建制度。每次战争的屈辱,都导致一次民族的觉醒和民族主义的高涨,近代向西方学习思潮正是由此为前提而兴起的。作为近代向西方学习思潮的启蒙期,所呈现的更多的还有一种“不成熟”,但这却是一个最为不易的过程。以上均选自王建吾论近代向西方学习思潮的变迁(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促使近代中国人向西方学习的重要因素。并概括近代中国人向西方学习的特点。(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对材料中“不成熟”和“最为不易”进行说明。(举一例即可)【答案】(1)重要因素:
36、列强侵华;民族危机不断加深。特点:由被动到主动地学习;由学习器物到学习制度再到学习文化;与救亡图存相结合;各阶层广泛参与。(2)不成熟:洋务运动只学军事科技,未触及政治制度。最为不易:经历了曲折。如:辛亥革命的成果被篡夺。(言之有理即可)【解析】(1)重要因素:根据“这些思潮作为子系统,构成了近代向西方学习思潮的全部内容,反映了近代中国社会矛盾的发展变化”,结合所学可知,列强侵华,民族矛盾加深,未探索救国道路,中国人逐步向西方学习;特点:可从学习西方的态度、内容、目的、阶层等角度分析。(2)不成熟:可根据中国向西方学习的不成功例子-洋务运动来说明;最为不易:说明向西方学习经历曲折,如:辛亥革命的成果被篡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