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 , 页数:17 ,大小:3.06MB ,
资源ID:538021      下载积分:9 金币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扫码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ketangku.com/wenku/file-538021-down.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天津宝坻区大钟庄高级中学2020-2021学年高一10月月考地理试题 WORD版含解析.doc)为本站会员(高****)主动上传,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发送邮件至service@ketangku.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天津宝坻区大钟庄高级中学2020-2021学年高一10月月考地理试题 WORD版含解析.doc

1、大钟高中20202021学年第一学期第一次月考高一地理试卷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计60分)1. 为纪念己故中国天眼FAST的创始人南仁东,2018年10月15日,经国际天文学联合会小天体命名委员会批准,国际永久编号为“79694”的小行星被正式命名为“南仁东星”。下图为太阳及太阳系八大行星示意图。目前已知的太阳系小行星大多位于图中的( )A. 甲乙轨道之间B. 丙丁轨道之间C. 丁戊轨道之间D. 己庚轨道之间【答案】C【解析】【分析】【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太阳系中的八大行星距离太阳由近及远依次为水星金星地球火星木星土星天王星海王星,由此判断,从甲至辛分别表示的行星是水星、金星、地球

2、、火星、木星、土星、天王星、海王星。目前已知的太阳系小行星大多位于小行星带,而小行星位于火星和木星轨道之间,因此目前已知的太阳系小行星大多位于图中的丁、戊轨道之间,C符合题意,排除A、B、D。故选C。【点睛】2014年3月26日,天文学家在冥王星更外侧的太阳系边缘发现一颗太阳系的新成员,这颗“冰冻星球”的发现暗示在那个寒冷的区域很有可能还隐藏着比冥王星更大的天体。据此回答下列各题。2. 下列关于天体的叙述,正确的是( )A. 天体即宇宙中一切球状的固态物B. 材料中的“冰冻星球”为恒星C. 天体在宇宙中是静止不动的D. 天体有很多类型,如太阳是恒星、地球是行星、月球是卫星3. 下列叙述中与地球

3、上液态水存在有密切关系的是( )地球上昼夜更替的周期较适中地球的质量和体积适中地球处于一种比较安全的宇宙环境之中地球与太阳的距离比较适中A. B. C. D. 【答案】2. D 3. A【解析】【2题详解】天体是宇宙中一切物质的存在形式,故A错误;根据材料可知,“冰冻星球”自身不能发光发热,应该为矮行星或小行星,故B错误;宇宙中的物质是处在不断运动中的,故C错误;天体包括恒星、行星、卫星、流行、彗星、星云等,故D正确。故选D。【3题详解】由于地球上昼夜交替的周期比较适中和地球与太阳的距离比较适中,导致地球上的温度适宜,利于液态水的存在,正确;地球的质量和体积适中,使地球有适合人类呼吸的大气;地

4、球处于一个比较安全的宇宙环境之中,是说地球外部空间稳定,错误。故选A。【点睛】本题考查天体的概念和地球上存在生命的条件。4. 旅行者1号是一艘无人外太阳系太空探测器,于1977年9月5日发射。目前可能已经飞出太阳系,成为首个进入星际空间的人造物体,但至今为止只发现地球上存在生命。读图可知,如果旅行者1号已飞出太阳系,那么目前其在天体系统层次图中的位置是A. AB. BC. CD. D【答案】A【解析】【分析】该题考查天体系统的层次。【详解】天体系统层次图中A是银河系,B是太阳系,C是地月系,D是地球。旅行者1号已飞出太阳系,还在银河系范围内,故选A。【点睛】天体系统的层次关系:读“太阳系部分行

5、星及其轨道示意图”完成下面小题。5. 据图可知4颗行星的运动特征是:( )A. 同向性B. 共面性C. 同圆性D. 一致性6. 图中位于M行星轨道外的且与之紧邻的行星是( )A. 火星B. 地球C. 木星D. 土星7. 图中行星N上没有极光现象,其最合理的解释是( )A. 距太阳远B. 质量小C. 太阳风无法到达D. 没有磁场【答案】5. B 6. C 7. D【解析】【分析】【5题详解】根据所学知识,绕日公转的八大行星公转轨道近似圆形、公转方向相同,且轨道在同一平面上,图示显示的4颗行星无公转方向,且轨道显示不完整,无法判断其形状,图示只显示了其轨道处于同一平面上,故B正确,ACD错误,所以

6、该题选B。【6题详解】根据8大行星轨道距日由近及远的顺序分别为水星、金星、地球、火星、木星、土星、天王星和海王星, M为火星, M行星轨道外的且与之相邻的行星应为木星,所以该题选C。【7题详解】图示N为水星,水星其轨道距太阳较近,A错误;极光现象和天体的质量没有关系,故B错误;因为水星轨道距太阳更近,所以太阳风可以到达,C错误;极光是太阳风被磁场捕获和大气层撞击产生的一种现象,水星磁场很弱,所以没有极光现象,故D确,所以该题选D。【点睛】极光其发生是由于太阳带电粒子流(太阳风)进入地球磁场在地球南北两极附近地区的高空夜间出现绚烂美丽的光芒的现象。其形成的条件为有太阳风和受磁场的吸引。7月3日,

7、南美洲上演了一场精彩的日全食景象。据悉,此次日全食是今年唯一一次日全食景观。发生日全食时,日、地、月三者的位置关系如下图所示。读图,完成下面小题。8. 图中显示的天体系统级别有:( )A. 一级B. 二级C. 三级D. 四级9. 日全食照片中未被遮住的这一层太阳大气剧烈活动时产生的影响可能是:( )A. 影响我国南方地区交通运输B. 影响我国北方地区的有线网络通信C. 轮船航行过程中指南针突然失灵D. 流星现象突然异常增多【答案】8. B 9. C【解析】【8题详解】地球和月球构成地月系;地球、月球、太阳属于太阳系,其中太阳为太阳系的中心天体。因此图中共有二级天体系统。B正确,A、C、D错误。

8、故选B。【9题详解】日全食照片中未被遮住的这一层太阳大气为色球层,色球层上对应的太阳活动为耀斑。耀斑剧烈活动时会产生强烈的高能带电粒子,当它们闯入大气电离层时,干扰无线电短波通讯;闯入地球磁场时,产生磁暴,指南针会突然失灵;两极出现极光。C正确、B错误。交通运输不受太阳活动影响;流行现象是指运行在星际空间的流星体(通常包括宇宙尘粒和固体块等空间物质)在接近地球时,由于受到地球引力的摄动而被地球吸引,从而进入地球大气层,并与大气摩擦燃烧所产生的光迹,与太阳活动无关。A、D错误。故选C。【点睛】太阳大气由里向外依次是光球层、色球层和日冕层,平时有肉眼可见的是光球层;日全食时,用肉眼可见太阳外围的玫

9、瑰色的大气,即色球层。读太阳黑子与温带乔木年轮相关性曲线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10. 图中年轮宽度与太阳黑子相对数之间关系是( )A. 正相关B. 负相关C. 成反比D. 没有相关性11. 此图所反映的问题是( )A. 太阳活动能影响地球气候B. 太阳活动发射的电磁波能扰动地球的大气层C. 太阳活动时,抛出的带电粒子流扰动地球磁场,产生“磁暴”现象D. 太阳活动时,太阳风使两极地区出现极光,从而影响中、高纬度地区树木的生长【答案】10. A 11. A【解析】【10题详解】读图,图中年轮宽度数值高时,太阳黑子相对数多,年轮宽度数值低时,黑子相对数少,说明二者之间的关系正相关,A正确,B、D错误

10、;只是正相关,不成比例,C错误。故选A。【11题详解】读图分析,图中太阳黑子与温带乔木年轮呈正相关,而植被的生长又与气候密不可分,所以此图间接反映的是太阳黑子与降水量之间的关系,太阳活动能影响地球的气候。故A正确,B、C、D错误。故选A。2016年4月8日,太阳极喷发“超级耀斑”,产生了巨大的发光现象;太阳表面还催生了一团炽热气体,该气体以每小时322104 km的速度向火星挺进。结合图文资料回答下列各题。12. 图文资料中显示太阳活动类型,主要是A. 黑子和耀斑B. 黑子和太阳风C. 耀斑和太阳风D. 耀斑和日珥13. 在太阳剧烈活动的时期,人们可以采取的保护措施有适当调控人造卫星的运转 尽

11、量减少室外的活动关闭所有通信设施 控制大型发电设施的发电量A. B. C. D. 【答案】12. C 13. A【解析】【12题详解】太阳活动的主要标志是黑子和耀斑,A正确。【13题详解】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扰动电离层,干扰无线电短波通讯;扰动地球磁场,产生“磁暴”现象;使两极地区产生“极光”现象;许多自然灾害的发生也与太阳活动有关。在太阳剧烈活动的时期,人们可以采取的保护措施有适当调控人造卫星的运转和尽量减少室外的活动。关闭所有的通信设施和控制大型发电设施的发电量是错误的做法。A正确。【点睛】本题难度适中,属于知识性试题,解题的关键是掌握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读图1“太阳辐射中各种波长的光

12、所占的比例图”,据此回答下列各题。14. 太阳辐射波长分为A、B、C三部分,其中人类肉眼可见部分为A. AB. BC. CD. 全部15. 下列能反映太阳辐射作用的是石油、煤炭等矿物能源的形成 大气运动 两极地区的极光 金属矿产资源A. B. C. D. 【答案】14. B 15. A【解析】【分析】该题考查太阳辐射及太阳辐射对地理环境的影响。【14题详解】太阳辐射是太阳以电磁波的形式向外释放的能量,根据波长可分为三段:0.150.4um是紫外线,为A区域;0.40.76um是可见光。为B区域;0.764.0um是红处线,C区域。其中人类肉眼可见部分为可见光部分,对应B,答案选B项。【15题详

13、解】此题考查太阳辐射对地理环境的影响。太阳辐射源源不断的释放出能量,是地球上大气运动、水循环和生物演化的主要能量来源;经植物的生物化学作用,可以转化为有机物中的生物化学能,比如煤炭资源、石油资源就是地质年代储存的太阳能。故都是,而地两极地区的极光现象是太阳活动造成的,错误;金属矿产资源和岩浆活用有关,属于地球的内能,错误,故答案选A项。【点睛】(一)太阳辐射:太阳以电磁波的形式向外传递能量,称太阳辐射(solar radiation)1 ,是指太阳向宇宙空间发射的电磁波和粒子流。太阳辐射所传递的能量,称太阳辐射能。太阳辐射能按波长的分布称太阳辐射光谱。(0.40.76m为可见光区,能量占50%

14、;0.76m以上为红外区,占43%;紫外区小于0.4m,占7%)地球所接受到的太阳辐射能量仅为太阳向宇宙空间放射的总辐射能量的二十二亿分之一,但却是地球大气运动的主要能量源泉,也是地球光热能的主要来源。(二)太阳辐射对地球产生的影响:1、太阳辐射能作为地球最主要的能量来源和基本动力,推动了地表的几乎全部自然地理过程,是地理环境得以形成和有序发展.2、太阳紫外辐射使高出地面2025km的大气中形成臭氧,臭氧层作为遮光板,阻挡了99%的紫外光到达地面,从而维护了地球生物圈的安全.3、太阳辐射在大气中形成的电离层,使世界的现代通讯成为可能.4、人类社会最重要的能源水能、风能、煤和石油,都是有太阳能直

15、接转化或经过有机体长期积累和化石化过程转化而成.5、太阳光还把各种带电粒子传送到地球.6、太阳辐射是动植物生长活动的最主要动力。16. 读“世界年太阳辐射总量分布示意图”,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 赤道各地获得的太阳辐射量最多B. 太阳辐射自低纬到高纬逐渐减少C. 太阳辐射总量的多少与纬度位置无关D. 全球各地分布比较均匀【答案】B【解析】【分析】【详解】赤道地区终年受赤道低气压带控制,多阴雨天气,所以获得的太阳辐射量不是最多,副热带高气压带控制的大陆内部,盛行下沉气流,获得太阳辐射较多,故A错误;太阳辐射强度与纬度位置密切相关,图示太阳辐射大致从低纬度到高纬度逐渐降低,B正确;太阳辐射强

16、度与太阳高度有关,正午太阳高度与纬度位置密切相关,故C错误;读图可知全球各地太阳辐射总量的分布并不是均匀的,故D错误,所以该题选B。【点睛】影响太阳辐射的主要因素:(1)纬度高低:纬度越低,太阳辐射越强。(2)天气状况:我国东部地区阴天多,太阳辐射少; 西北地区深居内陆,降水少,多晴天,太阳辐射多;(3)海拔高低:海拔高,空气稀薄,大气透明度好,太阳辐射强。17. 下列人类活动中,利用能源不是最终来自太阳辐射的是( )A. 行进的赛车B. 煤炭炉C. 太阳能电池D. 地热发电站【答案】D【解析】【分析】【详解】行进的赛车主要利用汽油作为能源,而汽油是石油产品,石油是地质时期生物能演化而来,生物

17、能是光合作用形成的,因此行进的赛车利用能源最终来自太阳辐射,A不符合题意;煤炭是地质时期生物能演化而来,生物能是光合作用形成的,因此煤炭炉利用能源最终来自太阳辐射,B不符合题意;太阳能电池是利用太阳辐射进行储电,其能源直接来自太阳辐射,C不符合题意;地热的能量来自地球内部,其能源与太阳辐射无关,因此地热发电站利用的能源不是最终来自太阳辐射,D符合题意。故选D。【点睛】18. 早在公元前28年,我国就有了“日出黄,有气大如钱,居日中央”的记载。2019年2月,我国天文学家又发现太阳度过了一个没有“黑气”的月份。上个“气”较少的年份是( )A. 1943年B. 2008年C. 2013年D. 20

18、30年【答案】B【解析】【分析】【详解】根据记载中的描述可知,“黑气”就是太阳黑子,太阳黑子数目少的年份称为太阳活动低峰年,太阳黑子活动周期大约为11年,即两个太阳活动低峰年之间相隔约11年。因此2019年2月太阳度过了一个没有“黑气”的月份,表明该年属于太阳活动低峰年,因此上一个太阳活动低峰年(“气”较少的年份)应是2008年,B正确,A、C、D错误。故选B。【点睛】2017年1月12日,哥斯达黎加的图里亚瓦尔火山喷发,大量火山灰飘至50公里外的首都圣何塞,位于圣何塞的国际机场运行受到影响,数百架进出港航班被迫取消或延误,大批旅客滞留。据此完成下列各题。19. 图里亚瓦尔火山物质来自A. 地

19、球表面B. 地壳上部C. 地壳下部D. 上地幔20. 这些漫延的火山灰物质在地球圈层中迁移的顺序是A. 大气圈水圈、生物圈岩石圈B. 岩石圈大气圈水圈、生物圈C. 水圈、生物圈大气圈岩石圈D. 水圈、生物圈岩石圈大气圈【答案】19. D 20. A【解析】【19题详解】图里亚瓦尔火山物质是岩浆,来自上地幔上部的软流层,D对。地球表面、地壳上部、地壳下部不是岩浆的来源地,A、B、C错。故选D。【20题详解】这些漫延的火山灰物质存在于大气圈中,在地球圈层中迁移的顺序是首先是大气圈。然后作为凝结核通过水汽凝结进入水圈、生物呼吸等进入生物圈,最后沉积在地表,进入岩石圈,A对。B、C、D错。故选A。据中

20、国地震台网正式测定,2013年7月8日2时35分在新爱尔兰地区(南纬3.9度,东经153.9度)发生7.2级地震,震源深度380千米。下图为“地震波的传播速度与地球内部圈层的划分示意图”。完成下面小题。21. 此次地震发生后,地震波S波和P波的传播速度在向上传播到达莫霍界面时发生的显著变化是:A. S波、P波的波速都明显增加B. S波完全消失,P波的波速明显下降C. S波、P波的波速都明显下降D. P波完全消失,S波的波速突然下降22. 此次地震的震源位于:A. 地核B. 上地幔C. 下地幔D. 地壳【答案】21. C 22. B【解析】1.横波速度慢,只经过固体物质;纵波速度快,能经过固态,

21、液态,气态物质。2.地表以下为地球的内部圈层,包括地壳、地幔和地核。地壳与地幔的分界是莫霍界面,地幔与地核的分界是古登堡界面。莫霍界面的平均深度大约为33千米,古登堡界面的平均深度为2900千米。【21题详解】此次地震发生后,地震波横波(S波)和纵波(P波)的传播速度在向上经过莫霍界面时发生的显著变化是S波、P波的波速都明显下降,C正确。故选C。【22题详解】依据材料,2013年7月8日2时35分在新爱尔兰地区(南纬3.9度,东经153.9度)发生7.2级地震,震源深度380千米。因此此次地震的震源位于上地幔,B正确。故选B。23. 读下图,图中数码所代表的地球圈层正确的有( )A. 为水圈B

22、. 为岩石圈C. 为软流层D. 为下地幔【答案】C【解析】【分析】【详解】结合所学知识,读图判断,地处地面以上海拔12千米至5055千米高度,为平流层,属于大气圈,不是水圈,A错误;陆地地壳的平均厚度为33千米,位于地面至地下33千米之间,应是地壳,只是岩石圈的一部分,B错误;图中显示,位于地下80千米至400千米之间,与软流层的深度吻合,因此为软流层,C正确;图中显示,位于地下2900千米以下,即古登堡面以下,应为外核,不是下地幔,D错误。故选C。【点睛】24. 蓝藻是最早的光合放氧生物,对地球表面从无氧的大气环境变为有氧大气环境起了巨大的作用。蓝藻在生长过程中能黏附海水中细小的沉积物,当沉

23、积物增多,蓝藻需要移动到表层寻找光源进行代谢。这样,沉积物一层一层地堆积,就形成了垫状或垛状的岩石结构,称为叠层石。蓝藻在地球演化历程中,最大的作用是( )A. 制造氧气B. 形成叠层石C. 形成煤炭D. 形成铁矿石【答案】A【解析】【详解】据材料信息:蓝藻是最早的光合放氧生物,对地球表面从无氧的大气环境变为有氧大气环境起了巨大的作用。可判断,蓝藻最大的作用是制造氧气,增加大气中的氧气含量,故A正确。B、C、D错误。故选A。【点睛】本题考查地球的演化史。25. 关于地层的叙述,正确的是:A. 地层是具有空间差异的层状岩石B. 地层中一定含有生物化石C. 越古老地层含有越低级、越简单的生物化石D

24、. 先沉积的地层在上,后沉积的地层在下【答案】C【解析】【分析】在研究生物进化的过程中化石是最重要的证据,化石是由古代生物的遗体、遗物或生活痕迹等,由于某种原因被埋藏在地下,经过漫长的年代和复杂的变化而形成的。【详解】化石在地层中出现的顺序,是人们研究生物进化的一个重要的方面,不同生物化石的出现和地层的形成,有着平行的关系。也就是说,在越古老的地层中,挖掘出的化石所代表的生物,结构越简单,分类地位越低等,水生生物的化石也越多;在距今越近的地层中,挖掘出的化石所代表的生物,结构越复杂,分类地位越高等,陆生生物的化石也越多,也可找到低等生物化石。这种现象说明了生物是由简单到复杂、由低等到高等、由水

25、生到陆生逐渐进化而来的,另外,科学家还发现在最古老的地层中是没有化石的,说明地球上最初是没有生命的。可见C符合题意。故选C。下图为地球某地质时期地理环境复原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26. 该地质时期被称为( )A. 海生无脊椎动物时代B. 海生脊椎动物时代C. 爬行动物时代D. 灵长哺乳动物时代27. 该地质时期( )A. 联合古陆形成B. 现代海陆位置形成C. 重要的成煤期D. 海洋脊椎动物灭绝【答案】26. C 27. C【解析】【分析】【26题详解】依据地质时期的景观复原图,图中有数量众多的恐龙和高大植物,判断景观所示的地质时期是中生代。在中生代,爬行动物极度繁盛,被称为“爬行动物”的时代

26、。故C对,ABD错。故选C。【27题详解】中生代由于板块剧烈运动,联合古陆开始解体发生漂移,现代海陆位置尚未形成;该时期裸子植物繁盛,因此是地质史上重要的成煤期;海洋脊椎动物灭绝是在古时代。故C对,ABD错。故选C。【点睛】本题解题关键在于对地质年代熟悉并掌握。读“某地层剖面示意图”,回答下面小题。28. 图中属于古生代地层的是( )A. B. C. D. 29. 据图推测地层形成时的环境特点( )A. 干燥,冷热多变B. 全球气候分带明显C. 湿润,森林茂密D. 寒冷,冰雪广布30. 根据图中化石,动物在这一时期经历的演化过程是( )A. 海生无脊椎动物爬行动物脊椎动物B. 海生无脊椎动物脊

27、椎动物爬行动物C. 爬行动物海生无脊椎动物脊椎动物D. 爬行动物脊椎动物海生无脊椎动物【答案】28. B 29. C 30. B【解析】【28题详解】三叶虫出现在古生代早期、鱼类出现在古生代中期,而裸子植物与恐龙繁生的时代应为中生代。结合图例可知正确,错误。故B正确,A、C、D错误。故选B。【29题详解】结合图例可知,地层为含有裸子植物化石的煤层。煤炭是地质时期的森林等植被在地质作用下形成的。故地层形成时的环境特点是湿润,森林茂密,C正确,A、B、D错误。故选C。【30题详解】沉积岩具有层理构造;一般而言,越向下,岩层形成的时间越早。结合图例可知,图中动物的演化过程为三叶虫(海生无脊椎动物)-

28、鱼类(海生无脊椎动物)-恐龙(爬行动物)。故B正确,A、C、D错误。故选B。二、综合题:(共计40分)31. 读太阳系示意图完成下列问题:(1)图中A表示_,C表示_,E表示_,G表示_,I表示_;其中远日行星是_(填字母)。(2)太阳系中小行星带位于_和_之间(填字母)。(3)地球上存在生命活动,与其所处的宇宙环境密切相关,此图反映的有利的宇宙环境是:_。【答案】 (1). 水星 (2). 海王星 (3). 木星 (4). 地球 (5). 哈雷彗星 (6). B、C (7). E (8). F (9). 八大行星各行其道,互不干扰。【解析】【分析】本题考查太阳系中八大行星的位置以及地球存在生

29、命的条件。【详解】(1)根据所学知识八大行星运行轨道距离太阳由近到远的顺序分别为水星、金星、地球、火星、木星、土星、天王星、海王星;图示A位于距离太阳最近的轨道上,应为水星; C位于距离太阳最远的轨道上,为海王星;E位于距离太阳由近到远的第5个轨道上,应为木星;G位于距离太阳由近到远的第3个轨道上,应为地球;图示I其运行方向和八大行星的公转方向相反,由其位置应为著名的哈雷彗星;八大行星可分为类地行星、巨行星和远日行星三类,其中天王星和海王星为远日行星对应的字母为 B和C。(2)根据所学知识,小行星带位于类地行星和巨行星之间,也就是火星和木星轨道之间,对应的字母为E和F。(3)地球存在生命活动的

30、条件和其所处的宇宙环境相关,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稳定的太阳光照,二是安全的宇宙环境;图示反映的是八大行星各行其道,互不干扰,为地球形成生命提供安全的宇宙环境。【点睛】32. 下图“地震波速度与地球内部构造示意图”,读图完成下列各题。(1)图中A、B表示地震波,其中A表示_波,B表示_波,判断依据是_。(2)图中CH分别表示地球内部构造,其中D表示_,该面以上C表示_,该面以下E表示_。(3)图中F表示_,其判断依据是:在此处地震波A_,而地震波B_并可继续往深处传播。这是因为F以下的G物质状态为_态。【答案】 (1). 横 (2). 纵 (3). 波速 (4). 莫霍面 (5). 地壳 (

31、6). 地幔 (7). 古登堡面 (8). 消失 (9). 减速 (10). 熔融【解析】【分析】本题考查地球内部圈层结构。根据地震波在不同介质中传播速度的不同,地球的内部圈层可分为地壳、地幔、地核。【详解】(1)根据地震波波速大小判断是纵波还是横波,纵波速度大于横波速度,可以判断A是横波,B是纵波。(2)地球内部构造由莫霍界面和古登堡界面分为地壳、地幔和地核。由图中界面位置可以判断,D是莫霍界面,界面以上为地壳,界面以下为地幔。(3)通过地震波在地球内部的传播速度的变化,将地球内部大致分为三个主要圈层:地壳、地幔、地核。它们的分界面分别为:莫霍界面(横波和纵波速度增加)、古登堡界面(横波突然消失,纵波速度下降)。根据这一特点判断出图中D为莫霍界面,F为古登堡界面,C为地壳,E为地幔。读图地震波穿过古登堡界面时,横波(A)消失,纵波(B)下降;横波只能通过固体,纵波可以通过固体、液体和气体,根据这一特点可判断出F面以上物质为固体,F面以下外核部分为熔融态。【点睛】地震波分为横波和纵波,横波波速小于纵波,横波只能在固态中传播,纵波可以通过固体、液体和气体。

网站客服QQ:123456
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2026657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