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 , 页数:14 ,大小:1.04MB ,
资源ID:537935      下载积分:9 金币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扫码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ketangku.com/wenku/file-537935-down.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2022年高考历史 主观题解题模板4 比较类材料题(含解析).doc)为本站会员(高****)主动上传,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发送邮件至service@ketangku.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2022年高考历史 主观题解题模板4 比较类材料题(含解析).doc

1、比较类材料题解题模板题型特点比较类设问就是将两个或两个以上具有可比性的历史事件、现象或者人物观点等放在一起,归纳其相同点或不同点。呈现形式主要有“比较和的异同点”,“对和进行比较”等。解题方法1.明确比较对象。首先明确要比较的是哪几项历史事物,然后明确要比较的是相同点还是不同点,或者是异同点.2.确立比较角度。即找准比较点,这是关键。题目已设置了比较点的按要求比较即可;题目没有设置比较点的,要根据题意确定比较点。比较点一般从背景、性质、方式、特点、结果、影响等方面思考。3.对于比较类设问的解答应注意两点。(1)比大不比小。比较的切入点,应该是能够反映事物某一方面重要属性的内容,琐碎细小的内容不

2、作比较。(2)解答时,要逐点对应比较,而不能把甲事物笼统地写一段,再把乙事物笼统地写一段,造成比较项不明确、答案模糊。高考真题1.(2021全国卷47节选)历史选修4:中外历史人物评说(15分)材料1978年3月18日,邓小平在全国科学大会开幕式上的讲话中指出:“科学技术是生产力,这是马克思主义历来的观点科学技术作为生产力,越来越显示出巨大的作用。”1988年9月5日,邓小平在会见捷克斯洛伐克总统胡萨克时讲道:“依我看,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拿中国来说,五十年代在技术方面与日本差距也不是那么大。但是我们封闭了二十年,没有把国际市场竞争摆在议事日程上,而日本却在这个期间变成了经济大国。”1988年

3、10月24日,邓小平在视察北京正负电子对撞机工程时指出:“中国必须发展自己的高科技,在世界高科技领城占有一席之地。如果六十年代以来中国没有原子弹、氢弹,没有发射卫星,中国就不能叫有重要影响的大国,就没有现在这样的国际地位。这些东西反映一个民族的能力,也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标志。”据邓小平文选(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与1978年相比,邓小平在1988年对科学技术的论述有何新内容,并说明其时代背景。(9分)【答案】(1)新内容:突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重视高科技。背景:已实行改革开放;科技水平与西方仍有较大差距;科技对生产力的推动作用巨大。【解析】(1)第一小问新内容,由材料

4、中的“科学技术作为生产力,越来越显示出巨大的作用”和“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中国必须发展自己的高科技,在世界高科技领城占有一席之地”可得,1988年的新内容是突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重视高科技。第二小问背景:结合所学知识来思考,从1988年中国的现状、中国与世界科技的比较和科技发展的作用三个角度作答即可。具体来说,当时中国已实行改革开放;中国的科技水平与西方仍有较大差距;随着第三次科技革命的发展,科技对生产力的推动作用巨大。2. (2021全国卷41节选)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25分)材料一“把这些研究成果发表出来,是为了保存人类的功业,使之不致由于年深日久而被人们遗忘。”这是希罗多

5、德(约前484约前420)所撰历史一书的开篇之语。在此之前,对于希腊人而言,神话就是他们的历史。历史前半部分以追问希腊与波斯之间战争的原因为起点,记载了希腊、西亚、北非等地的地理环境、民族分布、历史往事等内容,后半部分叙述希腊城邦与波斯之间战争的全过程,故该书又被称为希波战争史。它继承了荷马史诗的叙事方式,又本着“研究”的精神,常常分辨传说的真假与异同。作者赞扬雅典人,却并不肆意诋毁“异邦人”,承认东方民族具有比希腊更古老的文明。书中的不少记述是作者亲自调查得来的史实,如在埃及通过询问当时作为知识分子的僧侣,掌握了大量历史和文化知识。书中许多记载为后世的考古发掘和研究所证实。 摘编自张广智西方

6、史学史等材料二史记由西汉史学家司马迁(约前145?)所著,记载了自黄帝到汉武帝二三千年间的历史,也叙述了汉朝周边各民族如朝鲜、匈奴和中亚、南亚各地的史实。全书以编年叙事的帝王“本纪”为纲,以人物“列传”为主体,被称为“纪传体”,成为后来历代官修史书的正宗。司马迁以儒家的历史观为宗旨,在前代深厚的历史学积淀基础上,坚持“原始察终、见盛观衰”的著史原则,常常表达自己对于历史现象的认识甚至疑惑。史记充分利用各类先秦文献、汉朝政事档案等,客观、如实地叙述史实,并佐以司马迁的游历见闻及民间传说,力求“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 摘编自瞿林东中国史学史纲(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希罗多德与司马迁作

7、为伟大历史学家的共同之处。(8分)【答案】(1)共同:历史学家的使命感;追求客观真实,理性叙述历史;创新精神;开阔的视野;自主的实地查访与史料调查精神。【解析】(1)分别提取材料一、二中的有效信息并运用比较的方法分析得出其共性即可。由材料一中的“把这些研究成果发表出来,是为了保存人类的功业,使之不致由于年深日久而被人们遗忘”和材料二中的“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可得,历史学家的使命感;由材料一中的“常常分辨传说的真假与异同”、“书中许多记载为后世的考古发掘和研究所证实”和材料二中的“客观、如实地叙述史实”、“常常表达自己对于历史现象的认识甚至疑惑”等信息可得,追求客观真实,理性叙述历史;由材料

8、一中的“在此之前,对于希腊人而言,神话就是他们的历史”、“历史前半部分以追问希腊与波斯之间战争的原因为起点,叙述希腊城邦与波斯之间战争的全过程”和材料二中的“全书以编年叙事的帝王本纪为纲,成为后来历代官修史书的正宗”可得,都具有创新精神;由材料一中的“希腊、西亚、北非等地的地理环境、民族分布、历史往事等内容”、“叙述希腊城邦与波斯之间战争的全过程”和材料二中的“记载了自黄帝到汉武帝朝鲜、匈奴和中亚、南亚各地的史实”、“以儒家的历史观为宗旨,在前代深厚的历史学积淀基础上”可得,都具有开阔的视野;由材料一中的“书中的不少记述是作者亲自调查得来的史实”、“本着研究的精神,常常分辨传说的真假与异同”和

9、材料二中的“充分利用各类先秦文献、汉朝政事档案等,客观、如实地叙述史实,并佐以司马迁的游历见闻及民间传说”可得,自主的实地查访与史料调查精神。3. (2021全国卷45节选)历史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15分)材料1901年1月,慈禧太后以光绪皇帝的名义发布新政上谕,宣布新政变法开始。4月,清廷催促各省督抚大臣“迅速条议具奏,勿再延逾观望”。7月,两江总督刘坤一和湖广总督张之洞联衔会奏,连上三折,此即江楚会奏变法三折。第一折关于教育改革,涉及建立近代学校教育体制、变革科举制度、奖劝游学等内容;第二折关于政治改革,大致包含改善用人行政政策、清除吏治腐败、改良司法,革除弊政等方面;第三折关于军

10、事与经济改革,主张通过向西方学习,以实现国家富强,内容包括用西法练兵,学习西方近代农业技术,改良农业,发展工业等。江楚会奏的变法方案对清末的改革拟订了详细规划,得到朝廷嘉许并予以采纳。清末新政正式进入具体实施阶段。 据张文襄公全集等(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江楚会奏”变法方案与洋务运动的相同点。(8分)【答案】(1)迫于外来压力作出的改革;均有富国强兵之目的;受到中央与地方势力的推动;以中体西用为指导思想,均涉及政治、经济、教育、军事等方面。【解析】(1)这一题考查考生的历史比较能力,可以从材料所述“江楚会奏”变法方案与所学洋务运动在背景、目的、推动力量、指导思想和具体内容几个角度进

11、行比较的基础上思考作答。具体来说,背景方面,“江楚会奏”变法方案出台于1901年,当时清政府面临内忧外患,而洋务运动也是在清政府内忧外患的背景下开始的,所以迫于内忧外患的外来压力为维护清政府统治作出改革是二者背景方面的相同之处;目的方面,由材料中的“实现国家富强”和洋务运动时期的兴办军事工业和筹划海防等均有富国强兵之目的;推动力量上,由材料中的“清廷催促各省督抚大臣”、“两江总督刘坤一和湖广总督张之洞联衔会奏,连上三折”和所学洋务运动中在中央由奕、在地方由曾国藩、李鸿章等地方督抚推动的史实可得,二者都受到中央与地方势力的推动;在指导思想和具体内容方面,由材料中的“第一折关于教育改革,第二折关于

12、政治改革第三折关于军事与经济改革发展工业等”和所学洋务运动中“中体西用”的指导思想和兴办近代军事和民用工业、筹划海防和开办新式学堂、派遣留学生等内容可得,二者都以中体西用为指导思想,内容均涉及政治,经济,教育,军事等方面。4.(2021北京卷16节选) 明堂材料一 西周的明堂是朝堂及太庙的美称。礼记等典籍记載,周公曾于明堂“朝诸侯”祀文王”。周礼记载,西周明堂“东西九筵,南北七筵”,即长方形布局。春秋战国的阴阳五行家则将明堂设想为独立于朝堂、太庙之外的建筑,将其描绘为“亞”形布局。材料二 汉武帝根据儒生的建议,尝试复原儒家经典中记载的明堂。汉代儒生提出,明堂为“亞”形布局,符合阴阳五行之数。东

13、汉白虎通义载:“天子立明堂者,所以通神灵,感天地,正四时,出教化。”汉代明堂都是独立建筑。目前发掘的汉长安城明堂遗址中心建筑即呈“亞”形。材料三 汉代以后,明堂一直是皇帝祭祀与布政的重要建筑。北魏孝文帝曾下诏“起明堂”,模仿汉制在平城南郊建立明堂,并亲赴明堂祭先祖、“布政事”。北魏迁都后,宣武帝再修洛阳明堂。(1)阅读材料一、二,指出汉代复原的明堂与西周明堂的差异,并结合汉代思想背景,说明产生差异的原因。【答案】(1)西周明堂是朝堂及太庙的别称,汉代明堂是独立建筑。西周明堂呈长方形,汉代呈“亞”形。汉代尊崇儒术。董仲舒吸收了道家、法家、阴阳五行家的思想,并加以改造,形成了新的儒学体系。因此,汉

14、代在根据儒家经典复原明堂时,融合了阴阳五行思想。汉代明堂的建筑布局也体现了董仲舒的“天人感应”学说。 【解析】(1)根据材料一“西周的明堂是朝堂及太庙的美称”,可知,西周明堂是朝堂及太庙的别称;根据材料二“汉代明堂都是独立建筑”,可知,汉代明堂是独立建筑。根据材料一“西周明堂东西九筵,南北七筵,即长方形布局”,可知,西周明堂呈长方形;根据材料二“汉代儒生提出,明堂为亞形布局,符合阴阳五行之数”,可知,汉代明堂呈“亞”形。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汉代思想背景,可知,汉代明堂与西周明堂不同的原因是:汉代尊崇儒术。董仲舒吸收了道家、法家、阴阳五行家的思想,并加以改造,形成了新的儒学体系。因此,汉代在根据儒家

15、经典复原明堂时,融合了阴阳五行思想。汉代明堂的建筑布局也体现了董仲舒的“天人感应”学说。5.(2021 湖南卷17节选)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二 改革开放以来,城市基层管理体制发生很大变化。1990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居民委员会组织法颁布,扩大了居委会职能,居委会可根据需要自行设立各种工作委员会。随着越来越多的农村人口涌入城市,以及大量的“单位人”转变为“社会人”。“社区式管理”成为城市管理新的模式。2000年,民政部关于在全国推进城市社区走设的意见颁布,标志着社区建设成为城市基层社会管理的新方向。除街道办事处和居民委员会之外,社区还出现以业主委员会、物业管理公司以及社会非营利性公益

16、组织为代表的新兴组织。通过居民会议议事协商和民主听证等形式,社区各类主体都可以平等参与社区公共事务和民主决策。以上材料摘编自朱汉国主编当代中国社会史等(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阐述改革开放后城市基层管理体制的变化【答案】(2)变化:居委会职能扩大;社区式管理渐趋主流;新型社会组织出现参与社区管理;基层管理民主化程度提高,协商式民主逐渐发展。【解析】(2)“变化”,根据材料二信息“1990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居民委员会组织法颁布,扩大了居委会职能,居委会可根据需要自行设立各种工作委员会”得出:居委会职能扩大;由材料信息“社区式管理成为城市管理新的模式”得出:社区式管理渐趋主流;由材料信息

17、“除街道办事处和居民委员会之外,社区还出现以业主委员会、物业管理公司以及社会非营利性公益组织为代表的新兴组织”得出:新型社会组织出现参与社区管理;由材料信息“通过居民会议议事协商和民主听证等形式,社区各类主体都可以平等参与社区公共事务和民主决策”得出:基层管理民主化程度提高,协商式民主逐渐发展。6.(2021 湖南卷20节选)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 汉初郡国并行,诸侯王国地位在中央政府管辖的郡之上。随着诸候王势力膨胀,地方割据势力与朝廷之间的矛盾日益激化。景帝时,采纳晁错强硬削藩的建议,先后以各种罪名削去楚王、赵王和胶西王的部分封地,并下诏削夺吴王刘濞的会稽、豫章郡,结果引发吴楚七国之

18、乱。平定叛乱后,景帝吸取汉初王国制度的教训,趁机采取了一系列控制诸候王国势力的变革措施。首先,确立以郡为国的原则,新建王国不再跨郡,远不如旧王国强大。后来,景帝又下诏,“令诸侯王不得复治国”,免除诸侯王的行政权力;“天子为置吏”,彻底堵住各诸侯王从前通过任用官吏培植私党的途径;同时削减王国官吏,使他们的规模、仪制无法与朝廷抗衡。从此诸侯王强大难制的局面大为缓和,为汉武帝以推恩令进一步解决王国问题,创造了必要条件。(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比较汉景帝解决王国问题措施与汉武帝推恩令的不同之处。【答案】(2)不同:前者强硬削藩,削夺诸侯王封地,后者以温和方式,改变继承王国的方法;前者引起七国之乱

19、,后者有利于政局稳定;前者并没有解除王国对中央的威胁,后者将王国越分越小,再也没有能力对抗中央,加强了中央集权。【解析】(2)根据“先后以各种罪名削去楚王、赵王和胶西王的部分封地,并下诏削夺吴王刘濞的会稽、豫章郡,结果引发吴楚七国之乱”、“确立以郡为国的原则,新建王国不再跨郡,远不如旧王国强大彻底堵住各诸侯王从前通过任用官吏培植私党的途径;同时削减王国官吏,使他们的规模、仪制无法与朝廷抗衡”并结合结合所学可知,汉景帝是通过各种罪名削藩,汉武帝采用推恩令削分化削弱诸侯王国的势力。汉景帝的削藩措施引发了七王之乱,但为汉武帝推行推恩令奠定了基础;汉武帝的推恩令和平解决了王国问题。7.(2020全国卷

20、41节选)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20世纪50年代,中国与民主德国的关系良好,贸易和文化交往十分频繁。与此同时,中国与联邦德国之间处于对立状态。1955年,联邦德国与苏联建交后,中国逐步推动与联邦德国的民间往来。60年代,随着中苏关系日益紧张,中国与民主德国关系降到了冰点。70年代初,联邦德国调整“新东方政策”,决定改善与中国的关系。1972年10月,两国外长在北京签署建立外交关系的公报,决定互派大使。此后,两国的交流活动迅速升温。摘编自刘德斌主编国际关系史等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20世纪5070年代中国与民主德国、联邦德国关系的变化。【答案】中国与民主德国从交往密切

21、到降温、冷淡,与联邦德国从对立到实现关系正常化。【解析】(1)材料一“20世纪50年代,中国与民主德国的关系良好”,60年代“中国与民主德国关系降到了冰点”,可见中国与民主德国从交往密切到降温、冷淡;中国与联邦德国关系的变化,材料一20世纪50年代“中国与联邦德国之间处于对立状态”,“1972年10月,两国外长在北京签署建立外交关系的公报,决定互派大使。此后,两国的交流活动迅速升温”,可见中国与联邦德国从对立到实现关系正常化。8.(2020全国卷41节选)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概括西周时期的都城和古希腊城邦的特点。(12分)【答案】(1)西周:建立在分封制基

22、础之上,建有宗庙和社稷;国人和野人均有一定政治权利,但身份不同;有城墙等防御设施。古希腊:公民享有参政权;建有神庙、广场、城墙等设施;小国寡民,以城市为中心。【解析】(1)第一小问西周时期的都城特点,根据材料一“在广阔的征服地域内分封其亲属子弟,拓殖建城,国人居于城内”得出建立在分封制基础之上;由材料一“都城必置宗庙,立社稷,建高墙,是国家的象征”得出建有宗庙和社稷;从材料一“他们都享有一定的政治权利,国人政治身份高于野人”得出国人和野人均有一定政治权利,但身份不同;依据材料一“建高墙”得出有城墙等防御设施。第二小问古希腊城邦的特点,根据材料二“人民凭着对土地的拥有权而获得公民权,可以参与城邦

23、公共事务的讨论和执行”得出公民享有参政权;由材料二“建有城墙等防御设施。城邦大多建立了大规模的神庙,是城邦的宗教中心”可知建有神庙、广场、城墙等设施;从材料二“城邦一般以一个城市为中心,周围有大片的农村地区,这是城邦的主要经济基础。”得出小国寡民,以城市为中心。9.(2020全国卷45节选)历史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材料 农奴制改革前,俄国出口商品主要包括粮食、亚麻、兽皮、皮货、木材等,粮食占出口额的35%以上;进口商品主要为工业品,即工厂所需的机器和设备、颜料、皮棉、煤。从1822年起,俄国对进口商品实行高关税,对外国商品的输入进行限制,农奴制改革后,俄国的出口结构中,农产品仍然占最大份

24、额,粮食占出口额一半以上,主要出口美国,由于工业急需金属,机器和设备,俄国降低了保护关税税率,使进口机器的支出由18611865年的730万卢布增加到18761880年的4680万卢布。到90年代,与改革前相比,俄国对外贸易额增加2倍以上。 摘编自(苏)BT琼图洛夫等编苏联经济史(1)根据材料,概括俄国农奴制改革前后对外贸易的变化。(6分)【答案】(1)变化:以粮食为主的出口数量和以机嚣设备为主的进口数量明显增加;进口关税税率降低。【解析】(1)变化,根据材料“农产品仍然占最大份额,粮食占出口额一半以上”、“使进口机器的支出由18611865年的730万卢布增加到18761880年的4680万

25、卢布”可归纳出以粮食为主的出口数量和以机器设备为主的进口数量明显增加;由材料“由于工业急需金属、机器和设备,俄国降低了保护关税税率”可归纳出进口关税税率降低。10.(2020江苏卷,21节选).行政区划是国家为分级管理而对地方的划分。自先秦至隋代,中国行政区划制度曾进行过多次改革。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 春秋时代,郡县制开始荫芽。楚、秦、晋等国出现了县,最初设在边地,带有边防性质。郡的出现比县稍晚,也多在边地。到战国时代,在边地的郡下分设若干县,产生了郡县两级制。秦始皇统一中国后,废封国,将郡县制推向全国。郡县制为汉代沿用。汉武帝分境内为十三刺史部,简称“十三部”或“十三州”。这时的州还只是一种

26、监察区,各州置刺史一人,代表中央巡查郡县吏治。到东汉时,刺史已有固定治所,并掌握了地方行政权,对所部郡县官吏实行管理,州正式成为地方行政区。州郡县三级制历两晋南北朝不变。摘编自薛明扬主编中国传统文化概论等(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隋以前中国行政区划制度的演变。【答案】(1)演变:周朝实行分封制;战国时在边地出现郡县制(春秋战国时期在边地设置郡县);秦统-后在全国推行郡县制;汉初实行郡国并行制;东汉至南北朝实行州郡县制。【解析】(1)演变:根据所学可得出周朝实行分封制;根据“春秋时代,郡县制开始荫芽。到战国时代,在边地的郡下分设若干县”可得出战国时在边地出现郡县制(春秋战国时期在边地设置

27、郡县);根据“秦始皇统一中国后,废封国,将郡县制推向全国。”得出秦统一后在全国推行郡县制;根据“郡县制为汉代沿用”并结合所学得出汉初实行郡国并行制;根据“到东汉时,刺史已有固定治所,州正式成为地方行政区。州郡县三级制历两晋南北朝不变。”可得出东汉至南北朝实行州郡县制。11.(2020山东卷16节选)图1、图2、图3是中国古代三个历史时期(东汉永和五年、唐天宝元年、明洪武二十六年)的人口密度图。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 据葛剑雄中国人口发展史分别提取图1、图2、图3的人口分布信息,并据此说明与其相对应的历史时期。【答案】图1:南北人口密度差异明显,黄河中下游地区人口密度最高,南方地区人口密度相对

28、较低。这与东汉政治、经济中心在北方,南方经济欠发达的状况相吻合。据此判定图1为东汉(永和五年)。图2:人口密度最高的地区在长江下游地区(江浙地区)。这与明初政治中心在南京,南方经济发达的状况相吻合。据此判定图2为明代(洪武二十六年)。图3:黄河中下游、长江下游地区人口密度都相对较高。这与唐朝政治中心在北方,江南经济不断开发的状况相吻合。据此判定图3为唐代(天宝元年)。【解析】图五中人口密度分布不均,差异明显,其中黄河中下游地区人口密度最高,说明此时政治经济中心应该位于北方,而南方地区开发程度不高,由此判断图五应该是东汉时期,此时经济重心尚未南移,人口分布符合此时的社会状况。图六中人口分布密度发

29、生变化,人口密度最高的是长江中下游地区,而且南北人口分布较为均衡,南方隐隐多于北方,这种情况的出现应该与明代经济重心已经转移到南方,江南经济发达有关,且此时政治中心也位于南方的南京,由此可判断图六应该是明代洪武年间;图七相较图五在人口分布上南方开始增多,人口密度较高的是关中地区和长江中下游,这种情况应该与唐代首都位于长安,经济重心逐渐南移,南方得到开发有关,因此形成了南北两个人口密度最高的地区。由此判断图七应该是唐朝天宝年间。12.(2020浙江卷28节选)古语有之:“顺乎天,应乎人!”其实问题的指向端在于“民生”二字。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何谓三表?子墨子言曰:“有本之者,有原之者,有

30、用之者。于何本之?上本之于古者圣王之事;于何原之?下原察百姓耳目之实;于何用之?发以为刑政。观其中国家百姓人民之利。引自墨子(1)“三表法”是墨子经验主义的认识论。仔细阅读材料一,分析指出墨子上述认识的立足点。结合所学,扼要说明孔子及其后的屈原与墨子价值立场相近的理论主张与思考。【答案】(1)立足点:人民立场(或“小生产者”或“百姓”)。主张与思考:仁学德治思想;关心爱护百姓;美政。【解析】(1)立足点:根据“观其中国家百姓人民之利”可得了出其代表人民立场。主张与思考:材料体现的是墨子的立足点是站在人民的立场,因此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孔子主张仁和德治的思想、关心爱护百姓和屈原主张美政的思想均与墨

31、子思想接近。13.(2020天津卷17节选)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19世纪70、80年代,清政府向美国和欧洲分批派遣留学生,总计200余人。留学生侧重学习军事或与之密切相关的各门专业知识。多数人回国后凭借西学专长,得到了清政府的重视和任用,如严复、詹天佑等。摘编自近代留学生与中外文化材料二 甲午战后,赴日留学出现高潮,到1905年,留日学生达8000余人,其中多为自费。在孙中山发动反清革命中留日生成为骨干力量,辛亥革命时留学生起到了关键作用,如邹容、黄兴等。民国时期,从世界各国归来的留学生成为社会变革的核心力量。他们中涌现出一批中国现代自然科学、社会科学的奠基者和代表人物,而且随着中国革

32、命的发展,产生了一些马克思主义理论家和革命家。 摘编自百年留学潮与中国现代化(1)依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近代留学生留学和归国情况的变化及其历史背景。(10分)【答案】(1)变化:从主要学习技艺到全方位向西方学习;从服务于晚清政府到投身于社会革命;由政府派遣到多渠道留学,人数由少到多。背景:洋务运动的发展;民族危机加深;资产阶级革命高涨;新民主主义革命兴起。【解析】(1)第一小问变化,可以从学习内容、留学渠道以及归国后的去向等方面分析,据材料一“留学生侧重学习军事或与之密切相关的各门专业知识“以及材料二”他们中涌现出一批中国现代自然科学、社会科学的奠基者和代表人物“可知,学习内容

33、从主要学习技艺到全方位向西方学习;据材料一”清政府向美国和欧洲分批派遣留学生,总计200余人“以及材料二”留日学生达8000余人,其中多为自费“可知,留学渠道由政府派遣到多渠道留学,人数由少到多;据材料一”多数人回国后凭借西学专长,得到了清政府的重视和任用“以及材料二”从世界各国归来的留学生成为社会变革的核心力量“可知,归国后的去向从服务于晚清政府到投身于社会革命。第二小问历史背景,据材料一”19世纪70、80年代“这一时间背景可知,洋务运动的发展;据材料二”甲午战后“可知,民族危机加深;据材料二”在孙中山发动反清革命中留日生成为骨干力量,辛亥革命时留学生起到了关键作用“可知,资产阶级革命高涨

34、;据材料”随着中国革命的发展,产生了一些马克思主义理论家和革命家”可知,新民主主义革命兴起。14.(2019全国II卷41节选)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 清康熙时解除海禁,在广东、福建、浙江、江苏设立四处海关,管理对外贸易。海关设置后即制定税则,不分进出口,往来贸易统一征税,包括正税和杂税,税率总计10%左右。乾隆时期对浙海关税率提高两倍,试图“寓禁于征”,但效果不显著,之后实行粤海关一口通商。摘编自韦庆远、叶显恩主编清代全史等材料二 1843年,五口通商章程及海关税则规定,进出口货物按值百抽五交纳关税。根据这个税则,一些主要进口货物的税率较原来粤海关实征的税率大幅降低,出口税率一般也比

35、过去降低。此后,列强利用协定关税权,一再压低中国进口税率,使其长期低于出口税率。 摘编自许涤新、吴承明主编中国资本主义发展史等(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清代海关税率的变化【答案】(1)变化:从不区分进口税率与出口税率,到区分进口税率和出口税率,并且出口税率高于进口税率;晚清海关税率较鸦片战争前降低。【解析】(1)变化,由材料一“不分进出口,往来贸易统一征税,包括正税和杂税,税率总计10%左右”、材料二“进出口货物按值百抽五交纳关税,根据这个税则,一些主要进口货物的税率较原来粤海关实征的税率大幅降低,出口税率一般也比过去降低。此后,列强利用协定关税权,一再压低中国进口税率,使其长期

36、低于出口税率”得出从不区分进口税率与出口税率,到区分进口税率与出口税率,并且出口税率高于进口税率;由材料一“乾隆时期对浙海关税率提高两倍,试图寓禁于征,但效果不显著,之后实行粤海关一口通商”、材料二“一些主要进口货物的税率较原来粤海关实征的税率大幅降低”得出晚清海关税率较鸦片战争前降低。15.(2019全国II卷45节选)材料 日本明治政府成立后,推行“四民平等”,中下级武士被列为士族,并在士族中占绝大多数。给士族支出的俸禄占政府财政收入的25%以上,政府负担沉重,多次采取措施进行改革,最终以30年期公债的形式,一次性解决。许多士族将所得公债债券投入到经济领域,但多因不善经营而失败,急剧没落,

37、生活艰难,对政府极度不满。1877年,明治维新的功臣西乡隆盛在多数士族的拥戴下,发动了大规模武装叛乱,对政府构成严重威胁。政府派兵镇压,史称“西南战争”。战争历时8个月,以政府的胜利而结束。武士阶级逐渐消亡。 摘编自(日)坂本太郎日本史(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说明中下级武士在明治维新前期和后期的作用。【答案】(1)作用:前期为推动领导力量,后期为阻碍反对势力。【解析】(1)作用,由材料“明治维新的功臣西乡隆盛在多数士族的拥戴下,发动了大规模武装叛乱,对政府构成严重威胁”得出前期为推动领导力量,后期为阻碍反对势力。16.(2019全国III卷40节选)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 从

38、公元前1世纪建立,到公元4世纪末分裂,罗马帝国地跨欧、亚、非三大洲,设置行省管理意大利半岛之外的地区。罗马民族在政治上处于主导地位,意大利以外的人(希腊人除外)被称为“蛮族”。什么是罗马民族呢,那就是罗马人和意大利人,他们在语言、经济和文化上关系密切,也是共同打下帝国天下的核心力量。据一种比较适中的估计,整个帝国人口约5400万,意大利约有人口600万。行省拥有不同程度的自治权。不断成熟的罗马法通行于帝国全境,但整个帝国的罗马化程度很浅,罗马人使用的拉丁语,在帝国东部只在政府机关和城市中通行,广大农村则仍是各自语言的世界。 摘编自刘家和、王敦书世界史(古代史编上卷)材料二 汉武帝强化中央集权,

39、至东汉末,全国百余郡,实施统一制度、法令。通过察举制度的实施,构建起研习儒经、崇尚教化、执行统一政策的士大夫官僚队伍。汉朝盛时“编户齐民”有5900多万人,儒家倡导的忠义孝悌等伦理,成为民众日常行为的规范。汉朝境内的百姓,不复以“燕人”“齐人”“秦人”相区别,而是“某郡某县”人,他们虽方言有异,却使用着统一的不因语言差异而改变的文字。经历两汉四个多世纪的统治,统一的观念深入人心,“书同文、车同轨、人同伦”,在先秦以来华夏融合的基础上,汉朝境内的人们逐渐被称为“汉人”。 据汉书后汉书等(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罗马帝国与汉朝在国家治理上的异同。(16分)【答案】(1)同:建立了疆域广阔、

40、人口众多的国家;制定了统一的法律;建立起行政管理制度。异:汉朝郡县严格执行统一的制度法令,罗马帝国行省权力较大;汉朝实现了文字统一,罗马帝国未能实现语言文字的统一;汉朝强调教育、教化和伦理规范的作用,罗马帝国重视法律的作用;汉朝制度上对各地区民众同等对待,罗马帝国境内民族区别对待较明显。【解析】(1)第一小问相同点,根据材料一“从公元前1世纪建立,到公元4世纪末分裂,罗马帝国地跨欧、亚、非三大洲”材料二“汉武帝强化中央集权,至东汉末,全国百余郡,实施统一制度”可以得出这两个国家都建立了疆域广阔、人口众多的国家,制定了统一的法律,建立起行政管理制度。第二小问不同点,根据材料一“设置行省管理意大利

41、半岛之外的地区。罗马民族在政治上处于主导地位.行省拥有不同程度的自治权”材料二“构建起研习儒经、崇尚教化、执行统一政策的士大夫官僚队伍”可得出汉朝郡县严格执行统一的制度法令,罗马帝国行省权力较大,材料一“整个帝国的罗马化程度很浅,罗马人使用的拉丁语,在帝国东部只在政府机关和城市中通行,广大农村则仍是各自语言的世界”材料二“虽方言有异,却使用着统一的不因语言差异而改变的文字”可得出汉朝实现了文字统一,罗马帝国未能实现语言文字的统一,材料一“不断成熟的罗马法通行于帝国全境,但整个帝国的罗马化程度很浅”材料二“儒家倡导的忠义孝悌等伦理,成为民众日常行为的规范”可得出汉朝强调教育、教化和伦理规范的作用

42、,罗马帝国重视法律的作用等,材料一“罗马民族在政治上处于主导地位,意大利以外的人(希腊人除外)被称为“蛮族”。”材料二“书同文、车同轨、人同伦”,在先秦以来华夏融合的基础上,汉朝境内的人们逐渐被称为“汉人”。”可得出汉朝制度上对各地区民众同等对待,罗马帝国境内民族区别对待较明显等不同。17.(2019江苏卷22节选)(13分)翁仕朝(18741944),一位乡村塾师,世居香港,历经英国殖民扩张、日本攻陷香港等重大世局之变,始终秉持志节,期望政治清明、民族独立和国家富强,充满着时代赋予的家国情怀。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 翁氏对于世界地理颇有浓厚兴趣,出于其手编亲辑之简明著作为天下寰球中外交通分五大

43、洲图,简明清晰,并系史志了解世界,求取新知,自以阅览世界地志为重要入手,自鸦片战争时期,魏源、徐继畲、梁廷枏、姚莹等均循此途,当知知书儒生多具共同意趣,翁氏遗留著作,惟此一种最有贡献。 王尔敏儒学世俗化及其对于民间风教之浸濡(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翁仕朝和魏源等人具有怎样的“共同意趣”。【答案】(1)意趣:关注世界地理;了解世界,获取新知。【解析】(1)第一小问(共同意趣),据材料一“了解世界,求取新知,自以阅览世界地志为重要入手”得出他们具有的共同“意趣”是指关注世界地理,了解世界,获取新知。18.(2019天津卷12节选)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孔子称赞管仲辅佐齐桓公“霸诸侯

44、,一匡天下”。孔子企望周之复兴,“如有用我者,吾其为东周乎”。孟子提出“定于一”,尊新王。“当今之时,万乘之国行仁政,民之悦之,犹解倒悬也”,他希望改朝易姓之后,重现孔子所说“礼乐征伐自天子出”的盛世。 据论语孟子(1)依据材料一,指出孔子与孟子主张的异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出现异同的原因。(8分)【答案】(1)相同:实现国家统一,恢复礼乐制度。不同:孔子主张复兴周王朝;孟子主张由推行仁政的诸侯建立新的王朝。原因:春秋战国时期,礼崩乐坏,天下战乱,民心思定。春秋时期,周王室仍有影响力,孔子对周天子抱有期望;战国时期,诸侯纷纷称王,孟子对周王室不再抱有幻想。【解析】(1)第一小问异同点,二者的

45、相同点,根据材料一中“孔子称赞管仲辅佐齐桓公霸诸侯,一匡天下”与“孟子提出定于一,尊新王”,可知二者的相同点是都主张实现国家统一,恢复礼乐制度;二者的不同点,根据材料一中“孔子企望周之复兴,如有用我者,吾其为东周乎。”可知孔子主张复兴周王朝;根据材料一中“孟子提出定于一,尊新王。当今之时,万乘之国行仁政。”可知孟子主张由推行仁政的诸侯建立新的王朝。第二小问原因,我们一方面从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状况来作答,即春秋战国时期,礼崩乐坏,天下战乱,民心思定;另一方面要结合孔子和孟子所生活的不同时代来分析原因,即春秋时期,周王室仍有影响力,孔子对周天子抱有期望;战国时期,诸侯纷纷称王,孟子对周王室不再抱有幻想。

网站客服QQ:123456
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2026657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