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2015年春走向高考》高三人教版历史一轮复习练习:必修1 第3单元 第8讲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崛起和国共的十年对峙 课时作业.doc

上传人:高**** 文档编号:53765 上传时间:2024-05-24 格式:DOC 页数:7 大小:77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5年春走向高考》高三人教版历史一轮复习练习:必修1 第3单元 第8讲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崛起和国共的十年对峙 课时作业.doc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2015年春走向高考》高三人教版历史一轮复习练习:必修1 第3单元 第8讲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崛起和国共的十年对峙 课时作业.doc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2015年春走向高考》高三人教版历史一轮复习练习:必修1 第3单元 第8讲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崛起和国共的十年对峙 课时作业.doc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2015年春走向高考》高三人教版历史一轮复习练习:必修1 第3单元 第8讲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崛起和国共的十年对峙 课时作业.doc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2015年春走向高考》高三人教版历史一轮复习练习:必修1 第3单元 第8讲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崛起和国共的十年对峙 课时作业.doc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2015年春走向高考》高三人教版历史一轮复习练习:必修1 第3单元 第8讲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崛起和国共的十年对峙 课时作业.doc_第6页
第6页 / 共7页
《2015年春走向高考》高三人教版历史一轮复习练习:必修1 第3单元 第8讲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崛起和国共的十年对峙 课时作业.doc_第7页
第7页 / 共7页
亲,该文档总共7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必修1 第3单元 第8讲课时作业一、选择题1(2014泉州质检)20世纪初,到中国访问的英国学者杜威给女儿的信中写道:“要使我们国家14岁多的孩子领导人们展开一场大清扫的政治改革运动,并使商人和各行各业的人感到羞愧而加入他们的队伍,那是难以想象的。这真是一个了不起的国家!”信中的“政治改革运动”()A首先爆发于上海B使中国资产阶级登上了政治舞台C完成了中国民主革命的任务D促进了中国人民的思想解放解析从材料“14岁多的孩子领导”、“商人和各行各业的人”参加的政治改革运动等信息可以判断是五四运动。五四运动首先是学生自发游行示威,后来工人、商人参加的反帝反封爱国运动,它促进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促进

2、了中国人民的思想解放,故D项正确;五四运动首先爆发北京,故A项错误;五四运动使中国无产阶级登上了政治舞台,故B项错误;完成了中国民主革命的任务的是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故C项错误。答案D2(2014济南部分学校调研)李敖在纠正人们对“五四”的错误认识一文中写道:“五四运动把胡适所希望的一个单纯的文化运动转变为政治运动,扰乱了他那为中国建立非政治的文化和思想基础的梦想,对这个梦想的达成而言,五四显然是一条岔路。”以下对此观点中“岔路”一词最恰当的解释应该是()A五四运动揭开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序幕B认识到中国社会的半殖民地特征C五四运动改变了新文化运动的发展轨迹D五四运动继承了胡适解放思想的初衷解

3、析“扰乱了他那为中国建立非政治的文化和思想基础的梦想,对这个梦想的达成而言五四显然是一条岔路”,突出应从文化方面来看,显然是选C项,因为它使新文化运动从传播资产阶级的文化转向传播无产阶级的文化;A项是政治上的,不符合题意;“岔路”则说的不是继承,故D项不正确;“岔路”说的不是对社会性质的认识,故B项不正确。答案C3(2014皖南八校联考)五四运动被称为创造一种新的现代的文明以挽救中国。“新”的主要表现是()A知识分子发挥着移风易俗的重要作用B激发人们强烈的民族意识和爱国热情C弘扬科学和民主成为五四的精神核心D爱国主义与宣传马克思主义逐步结合解析抓住题干要求“新”的主要表现以及“现代的文明以挽救

4、中国”。移风易俗、民族意识和爱国热情不能体现“新”,A、B两项不正确。弘扬科学和民主属于资产阶级文化,没能挽救中国,而马克思主义指导下新民主主义革命挽救中国,故C项不正确,D项正确。答案D4(2014宝鸡一模)中国由旧民主主义革命向新民主革命的转变中和由新民主主义革命向社会主义革命的转变中()A革命主要对象前者发生了转变,后者没有发生转变B革命指导思想前者没有发生转变,后者发生了转变C领导力量前者没有发生转变,后者发生了转变D革命的动力前者没有发生转变,后者发生了转变解析根据所学知识,中国由旧民主主义革命向新民主革命的转变中和由新民主主义革命向社会主义革命的转变中,前者的主要对象是帝国主义、封

5、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后者转变为消灭包括资产阶级在内的一切剥削阶级,故A项错误;两者的指导思想都是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故B项错误;两者的领导力量都是无产阶级,故C项错误;前者的革命动力仍然是无产阶级、民族资产阶级、小资产阶级、农民阶级等,后者的革命动力则是无产阶级、农民阶级等,民族资产阶级、小资产阶级则成为革命的对象,故D项正确。答案D5(2014南京、盐城一模)下图是1927年元旦出版的农民画报第一期封面中的两副漫画。左幅漫画印有孙(中山)总理遗像和廖仲恺先生遗像,并题词“农民利益的拥护者”。右幅漫画题词:“农友们!快快组织起来啊!”两幅漫画可以说明当时()A国民大革命进入高潮B农民成为民

6、主革命的主力军C认识到农民运动的重要性D工农武装割据道路已经开辟解析图画及题词反映出孙中山等革命党人对农民利益的关注,希望通过农民运动,推动国民革命运动的发展,认识到农民运动的重要性,故C项正确;1927年国共合作破裂,国民大革命陷入低潮,故A项正确;只有中共提出农民成为民主革命的主力军,故B项错误;秋收起义后,中共才开辟工农武装割据道路,故D项错误。答案C6(2014汕头期末)1925年,纽约时报特派记者警告说:“激进党”(指国民党)决心废除“所有外国特殊地位、特权和治外法权。”据此可知当时国民党“激进”的表现是()A重新解释民族主义 B推翻北洋军阀统治C彻底实现民生主义 D极力破坏国共合作

7、解析1925年,此时是第一次国共合作时期,故D项错误;废除“所有外国特殊地位、特权和治外法权”,可见反帝是明确的,结合时间,新三民主义是1924年提出的,故A项正确;而材料说的是对外的,故B项错误,因推翻北洋军阀统治是对内的;也不是要实现民生主义,故C项错误;答案A7(2014襄阳一模)1924年1月,李大钊发表声明称:“因为第三国际是一个世界的组织,中国共产主义的团体是第三国际在中国的支部,所以我们只可以一个一个的加入本党(指国民党),不能把一个世界的组织纳入一个国民的组织。中国国民党只能容纳我们这一班的个人,不能容纳我们所曾加入的国际的团体。我们可以加入中国国民党去从事国民革命的运动,但我

8、们不能因为加入中国国民党,便脱离了国际的组织。”上述材料主要说明()A中共代表共产国际与国民党合作 B旧三民主义发展为新三民主义C中共服从共产国际的领导D国共合作的方式发生变化解析根据所学知识,本题考查国共第一次合作,“我们只可以一个一个的加入本党(指国民党),不能把一个世界的组织纳入一个国民的组织”等材料信息说明李大钊强调中共是以个人身份加入国民党,而不是代表共产国际融入国民党,故A项错误;新三民主义是国共第一次合作的基础,但是李大钊这里强调的是国共合作的方式而非新三民主义,故B项错误;材料体现的是国共第一次合作时期两党采取“党内合作”的方式,根据所学,到了抗日战争即国共第二次合作时期领导合

9、作方式变为“党外合作”,但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故D项错误;结合材料信息“因为第三国际是一个世界的组织,中国共产主义的团体是第三国际在中国的支部”,故C项正确。答案C8(2014金丽衢十二校一模)“国民痛苦,水深火热;土匪军阀,为虎作伥;帝国主义,以枭以张。本军兴师,救国救民有进无退,为国效忠;实行主义,牺牲个人;丹心碧血,革命精神。”在这一誓词激励下掀起的革命运动()A使清朝统治土崩瓦解B打响了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第一枪C动摇了北洋军阀的统治D取得了近代史上反帝斗争的第一次完全胜利解析根据材料信息“土匪军阀,为虎作伥;帝国主义,以枭以张”,可知是指国共第一次合作开展“打倒列强、除军阀”的国民革

10、命运动,进行北伐战争,基本推翻了北洋军阀的统治,故C项正确;使清朝统治土崩瓦解的是辛亥革命,而且没有明确提出反对帝国主义,故A项错误;打响了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第一枪的是南昌起义,属于国共内战,故B项错误;取得了近代史上反帝斗争的第一次完全胜利的是抗日战争胜利,主要矛头是日本侵略者,故D项错误。答案C9(2014荆州一模)1927年5月30日,共产国际执委会在关于中国革命的电报中指出:“对手工业者、商人和小地主的土地作出让步是必要的。只应没收大、中小地主的土地,不要触及军官和士兵的土地。如果形势需要,暂时可以不没收中地主的土地。”共产国际发出这一指示的目的是希望中国共产党()A积聚城市暴动的

11、武装力量B纠正土地革命中的过激行为C与蒋介石争夺革命领导权D维持和武汉国民政府的合作解析解答本题的关键在于时间提示“1927年5月30日”,此时武汉国民政府还没有发动反革命政变,共产国际发出这一指示是希望中共对手工业者、商人和小地主的土地作出让步,以此维持和武汉国民政府的合作,故D项为最佳选项;这时中共对国民党右派的叛变革命采取妥协退让的对策,A项和C项不符合“妥协退让”的策略要求,故排除;根据材料信息“对手工业者、商人和小地主的土地作出让步”可知B项观点与材料内容背离,故排除。答案D10(2014惠州二模)建国以前,中国共产党内曾多次出现右倾错误,给中国革命造成巨大损失。所谓右倾是指政治思想

12、上,认识落后于实际,不能随变化了的客观情况变化、前进,甚至违背客观发展规律的倾向。下列属于右倾错误的表现有()A把民族资产阶级作为革命对象B坚持全面抗战路线C放弃无产阶级对革命的领导权D实行工农武装割据解析解答本题关键是理解右倾的含义。关键信息:所谓右倾是指政治思想上,认识落后于实际,不能随变化了的客观情况变化、前进,甚至违背客观发展规律的倾向。A项应是认识高于实际,不符合题意;B、D两项是正确的探索,不符合题意;国民革命时期,共产党低估了自己的实力,放弃了无产阶级对革命的领导权,符合认识落后于实际的特征,C项正确。答案C11(2014湖北部分重点中学联考)毛泽东在某次会议后说:“像我这样一个

13、人,从前并不会打仗,甚至连想也没想到过要打仗,可是帝国主义的走狗强迫我拿起武器。”由此可以判断出毛泽东所说的“某次会议”的影响是()A中共有了自己的思想武器B中共从幼稚走向成熟C中共进入了独立领导革命战争的新时期 D中共取得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解析从材料“从前并不会打仗”可知这是毛泽东第一次领导武装斗争,也就是工农武装割据时期,选择C项。答案C12(2014皖南八校联考)中共中央机关刊物红旗(1930年5月)刊载:“以为不要城市工人而用农村包围城市可以取得胜利,这无论在理论上与事实上都是行不通的。假使没有城市做领导,则任何乡村都是不能联合起来的。”这说明当时中共()A坚持以城市斗争为中心的革命道

14、路B走以农村为中心的革命道路失败了C还没有找到适合中国国情的道路D内部仍存在革命道路选择的分歧 解析材料意思是主张坚持以城市斗争为中心的革命道路,而材料的时间是1930年,当时农村包围城市道路已开辟,这说明中共内部仍存在革命道路选择的分歧,故D项正确。当时中共选择的是农村包围城市道路,故A、C两项不正确;以农村为中心的革命道路是正确之路,故B项不正确。答案D二、非选择题13(2014湖南师大附中期末)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2005年,在“和平之旅”的第一站南京,刚下飞机的连战说:“对中国国民党来讲,南京是一个具有历史连接、感情连接的地方是国父以及创党总理中山先生的陵寝所在地” (1)请

15、写出中山在南京创建的资产阶级共和国名称。结合所学知识,试从政治、经济和思想等方面分析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材料二党史研究专家李新在国共关系七十年序中指出:在当代中国的政治舞台上,中国共产党和中国国民党是举足轻重的两个政党。从20世纪二十年代以来,国共两党经历了两次合作国共两党的关系在某种程度上左右了中国历史的进程,影响到中华民族的昌盛(2)20世纪二十年代,国共两党实现首次合作的标志是什么?采用什么合作方式?(3)国共第二次合作的根本原因是什么?这次合作对中国历史进程的影响有哪些? 解析本题考查国共关系史。(1)此题考查的是基本的历史知识,依据所学知识很容易知道,孙中山在南京成立的资产阶级共和国

16、名称是中华民国。辛亥革命的意义可以结合所学知识直接作答。(2)1924年国民党一大召开,标志着国共两党第一次合作的正式实现。这次合作实行的是共产党员以个人身份加入国民党,是党内合作的方式。(3)第二次国共合作是在全面抗战初期实现的,当时面临着严重的民族危机。中日民族矛盾上升为第一位的矛盾,国共两党携手合作,共同走向了抗日的战场。国共两党合作结成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赢得抗战的胜利;中共力量壮大,为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奠定基础。答案(1)名称:中华民国。意义:推翻了清王朝,结束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建立起资产阶级共和国;为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2

17、)标志:1924年中国国民党一大召开。方式:党内合作。(3)根本原因:民族矛盾上升为社会主要矛盾。影响:赢得抗战的胜利;中共力量壮大,为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奠定基础。(其他言之有理的答案亦可)14(2013保定摸底)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一九三年一月五日,毛泽东同志在星星之火,可以燎原中指出“要创造红色区域,实行武装割据,这是促进全国革命高潮的最重要因素,也就是要以乡村为中心。”后来这种理论和党内“左”倾错误进行数次的斗争。一九三年四月二日李立三同志在怎样准备夺取一省与几省政权的胜利的条件的文章中强调:“夺取一省与几省政权,无产阶级的伟大斗争是决定胜负的力量。没有中心城市,产业区域,特

18、别是铁路海员工厂工人群众的罢工高潮,决不能有一省与几省政权的胜利。想以乡村来包围城市,单凭红军来夺取城市,都只是一种幻想,一种绝对错误的观念。”6月,党中央政治局会议通过“立三路线”。这次“左”倾错误在党内统治的时间虽然只有三个多月,但党为此付出了惨痛的代价。材料二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中国民主革命,经历了两次大的反复,两次历史性的伟大转折,一次是国民大革命的失败到土地革命战争的兴起,一次是由第五次反“围剿”的失败到抗日战争的兴起。请回答:(1)对比指出材料一关于中国革命道路的不同主张;分析两种革命道路的历史地位。(2)结合材料二及所学阐述经过这两次反复,中国民主革命是如何转折的?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

19、材料的阅读、概括、分析能力。第(1)问,第一小问可以根据材料概括。第二小问中的历史地位可以结合中国革命道路探索史实来分析。第(2)问,根据材料所述的“两次历史性的伟大转折”,结合新民主主义革命史实来回答。答案(1)毛泽东主张以乡村为中心,坚持走农村包围城市的道路;李立三坚持以城市为中心,反对走农村包围城市的道路。毛泽东的工农武装割据理论,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国情相结合的典范,最初党中央“左”倾思想否认其正确性,后来全党接受其为中国革命的指导思想;城市中心道路最初在党中央占统治地位,推行的冒险主义政策,使中国革命遭受重大损失,后该道路被放弃。(2)大革命失败后,农村革命根据地的创建和农村包围城市道路的开辟,使中国革命逐渐走出低谷。王明“左”倾错误导致第五次反“围剿”失利,被迫长征,遵义会议纠正“左”倾错误,事实上确立了毛泽东在党中央的领导地位。长征的胜利,保存了党和红军的主干力量,使中共中央和红军主力转移到了抗日战争的前沿阵地,获得了战略转移的落脚点和开创革命新局面的出发点。“西安事变”后,中国共产党协助和平解决,中国革命实现了由内战向民族抗战的转折。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园

网站客服QQ:123456
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2026657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