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北京市朝阳区2021届高三语文上学期期中试题(含解析).doc

上传人:高**** 文档编号:537614 上传时间:2024-05-28 格式:DOC 页数:31 大小:84.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北京市朝阳区2021届高三语文上学期期中试题(含解析).doc_第1页
第1页 / 共31页
北京市朝阳区2021届高三语文上学期期中试题(含解析).doc_第2页
第2页 / 共31页
北京市朝阳区2021届高三语文上学期期中试题(含解析).doc_第3页
第3页 / 共31页
北京市朝阳区2021届高三语文上学期期中试题(含解析).doc_第4页
第4页 / 共31页
北京市朝阳区2021届高三语文上学期期中试题(含解析).doc_第5页
第5页 / 共31页
北京市朝阳区2021届高三语文上学期期中试题(含解析).doc_第6页
第6页 / 共31页
北京市朝阳区2021届高三语文上学期期中试题(含解析).doc_第7页
第7页 / 共31页
北京市朝阳区2021届高三语文上学期期中试题(含解析).doc_第8页
第8页 / 共31页
北京市朝阳区2021届高三语文上学期期中试题(含解析).doc_第9页
第9页 / 共31页
北京市朝阳区2021届高三语文上学期期中试题(含解析).doc_第10页
第10页 / 共31页
北京市朝阳区2021届高三语文上学期期中试题(含解析).doc_第11页
第11页 / 共31页
北京市朝阳区2021届高三语文上学期期中试题(含解析).doc_第12页
第12页 / 共31页
北京市朝阳区2021届高三语文上学期期中试题(含解析).doc_第13页
第13页 / 共31页
北京市朝阳区2021届高三语文上学期期中试题(含解析).doc_第14页
第14页 / 共31页
北京市朝阳区2021届高三语文上学期期中试题(含解析).doc_第15页
第15页 / 共31页
北京市朝阳区2021届高三语文上学期期中试题(含解析).doc_第16页
第16页 / 共31页
北京市朝阳区2021届高三语文上学期期中试题(含解析).doc_第17页
第17页 / 共31页
北京市朝阳区2021届高三语文上学期期中试题(含解析).doc_第18页
第18页 / 共31页
北京市朝阳区2021届高三语文上学期期中试题(含解析).doc_第19页
第19页 / 共31页
北京市朝阳区2021届高三语文上学期期中试题(含解析).doc_第20页
第20页 / 共31页
北京市朝阳区2021届高三语文上学期期中试题(含解析).doc_第21页
第21页 / 共31页
北京市朝阳区2021届高三语文上学期期中试题(含解析).doc_第22页
第22页 / 共31页
北京市朝阳区2021届高三语文上学期期中试题(含解析).doc_第23页
第23页 / 共31页
北京市朝阳区2021届高三语文上学期期中试题(含解析).doc_第24页
第24页 / 共31页
北京市朝阳区2021届高三语文上学期期中试题(含解析).doc_第25页
第25页 / 共31页
北京市朝阳区2021届高三语文上学期期中试题(含解析).doc_第26页
第26页 / 共31页
北京市朝阳区2021届高三语文上学期期中试题(含解析).doc_第27页
第27页 / 共31页
北京市朝阳区2021届高三语文上学期期中试题(含解析).doc_第28页
第28页 / 共31页
北京市朝阳区2021届高三语文上学期期中试题(含解析).doc_第29页
第29页 / 共31页
北京市朝阳区2021届高三语文上学期期中试题(含解析).doc_第30页
第30页 / 共31页
北京市朝阳区2021届高三语文上学期期中试题(含解析).doc_第31页
第31页 / 共31页
亲,该文档总共31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北京市朝阳区2021届高三语文上学期期中试题(含解析)(考试时间150分钟 满分150分)本试卷共8页。考生务必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在试卷上作答无效。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一、本大题共5小题,共17分。阅读下面材料,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手中有粮,心里不慌。我国粮食生产已经连续5年保持在13000亿斤以上,2019年粮食产量是13277亿斤,人均占有量是472公斤,高于人均400公斤的国际粮食安全标准线,特别是稻谷、小麦这两大口粮,人均占有量均超过200公斤。目前我国粮食安全是有保障的,在粮食总量平衡的基础上,结构性的矛盾将长期存在,但谷物基本自给、口粮绝对安全的底线是能守住的

2、。尽管如此,我们仍要珍惜来之不易的“饭碗”。今天,“舌尖上的浪费”在一定程度上仍然存在。据统计,约有35%的食物损耗发生在消费端。中国城市餐饮食物浪费报告显示,2012年至2015年间,中国餐饮业人均食物浪费量为每人每餐93克,浪费率为11.7%,每年浪费的粮食约3500万吨。那么,有效遏制餐饮浪费将是应对粮食安全问题的重要手段。餐饮浪费的综合影响已经超越粮食安全本身,对资源环境、经济社会等产生了明显的负面效应。数据显示,全球每年粮食浪费造成14亿公顷耕地和2500亿立方米地表水的损耗,还导致了34.9亿吨的二氧化碳排放以及大量人力、物流成本等无谓消耗。食物浪费引发的资源环境压力已经成为制约我

3、国经济社会健康发展的瓶颈。杜绝浪费,亟需有效引导。餐饮是资源型消费,必须重视利用经济手段调节供需杠杆,必须创新路径形成高效治理机制。具体来说,要提升餐饮品质,让“不好吃”不再成为餐饮浪费的理由。要改进餐饮服务模式,推出小份菜、半份莱,点莱人员主动提醒顾客适量点餐;鼓励餐饮门店实行分餐制;免费提供打包餐盒,餐饮门店给予顾客“打包折扣”,要适当限制特色餐饮企业的市场准入,加强监管。要适度减少对供应自助餐企业的经营许可,减少餐饮企业使用“无限量供应模式,加强对自助餐门店食物浪费的监管。从餐饮消费的角度看,一是塑造健康、理性的餐饮消费理念,从节约意识的树立、节约美德的养成入手,在全社会长期开展厉行节约

4、、反对浪费的舆论宣传,加强对青少年粮食安全、节约美德的主题教育。二是建立对消费者的餐饮浪费罚金制,例如规定食物浪费率超过一定比例,结账时菜价也上浮一定比例。三是严查严控公费餐饮浪费,实行趣戒机制,遏制公款消费的餐饮浪费现象。(取材于李洁的相关文章)材料二粮稳天下安。对于我们这个人口大国来说,粮食安全始终是治国理政的头等大事。在这次新冠肺炎疫情的考验下,我国社会始终保持稳定,粮食的稳定供给功不可没。粮食充足,则市场稳定、人心安定。高水平、可持续的粮食安全保障体系,可以增进民生福祉。耕地是粮食生产的命根子,耕地红线要严防死守。这些年,我国耕地持续减少,从1996年到2012年减少了近1.3亿亩。耕

5、地数量减少,既有工业化、城镇化发展占地的原因,也有用地不节约、不集约的因素。只有守住耕地,才能守住明天的饭碗。如果耕地守不住,都非农化了,粮食生产就成了无本之木、无源之水,我们就没有了赖以吃饭的家底。这是关系子孙后代的长远战略问题。我国农业劳动力老龄化很快,农业从业人员女性化、低文化程度化也一并出现。外出农民工特别是新生代农民工不愿回乡务农,农业后继乏人问题已经现实地摆在我们面前。我们要思考如何通过“富裕农民、提高农民、扶持农民”,吸引年轻人留在农村、投身农业。加大农业职业教育和技术培训力度,积极培育新型职业农民,培养农村实用人才,鼓励支持大中专院校特别是农业院校毕业生到农村经营农业,从政策上

6、扶持农业,提高农业效益,让务农成为体面的职业。在人们一般的观念里,粮食安全所涉及的农产品多为稻谷、小麦、玉米等谷物,其实肉、蛋、奶等畜牧业农产品以及大豆、食用菌、水果、茶叶等都包括在内,要避免这种认识误区带来的农产品种类单一和不合理。近几年来,我国长期短缺的农产品如大等,已扩大种植面积,产量有所提高,玉米等种植过剩的农作物种植面积也大幅度调减,种植结构失衡的局面初步得到了扭转。中国人的饭碗任何时候都要牢牢端在自己手上,我们的饭碗应该主要装中国粮。十几亿中国人不能靠买饭吃,找饭吃过日子,不能把粮食安全的保障寄托在国际市场上,否则一旦出现有钱也买不来粮的情况,就要陷入被动。当然,立足国内,并非所有

7、粮食和农产品都要完全自给,还要充分用好国外的粮食资源和市场,当增加农产品进口,但要把握好规模和节奏,防止冲击国内生产,农民就业增收和国际市场带来大的影响。民为国基,谷为民命。要让百姓端稳手中的饭碗,就必须要抓好粮食安全,使社会之基更稳更牢。(取材于韩长赋、刘慧的相关文章)1. 根据材料一,下列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我国粮食产量人均占有量高于国际粮食安全标准线。B. 我国的粮食总量平衡,但结构性的矛盾将长期存在。C. 我国能够守住谷物基本自给、口粮绝对安全的底线。D. 食物损耗是指“舌尖上的浪费”,目前仍然普遍存在。2. 根据材料一,下列对“餐饮浪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 全

8、球餐饮浪费是造成地表水、人力、物流成本等损耗的根本原因。B. “不好吃”是造成餐饮浪费的主要原因,所以必须调节供需矛盾。C. 从创新治理机制看,适量点餐和分餐制完全能解决餐饮浪费问题。D. 塑造健康餐饮消费理念可以从树立节约意识和养成节约美德人手。3. 根据材料二,下列关于“我国农业劳动力”的解读,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我国农业劳动力出现老龄化、女性化、低文化程度化现象。B. 新生代农民工文化程度低,是农业后继乏人的主要原因。C. 提高农民的经济收人和社会地位,对农村的发展很重要。D. 加强农业职业教育和技术培训,能吸引年轻人投身农业。4. 根据材料二,下列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9、 耕地是影响粮食生产的根本要素。B. 非农业化占地造成耕地数量减少。C. 粮食安全包括畜牧业农产品安全。D. 中国人的饭碗必须装中国的粮食。5. 面对粮食安全问题,我国应采取哪些策略?结合以上两则材料,简要概括。【答案】1. D 2. D 3. B 4. D 5. 有效遏制餐饮浪费。守住耕地。调整种植结构,保障农产品种类结构合理。通过“富裕农民、提高农民、扶持农民”,保障农业劳动力的数量和质量。坚持粮食自给为主,适度进口。【解析】【1题详解】本题考查理解文本内容的能力。D项,“食物损耗是指舌尖上的浪费,目前仍然普遍存在”错误,由材料一“今天,舌尖上的浪费在一定程度上仍然存在。据统计,约35%的

10、食物损耗发生在消费端”可知,约35%的食物损耗发生在消费端,所以食物损耗不仅是指“舌尖上的浪费”;“舌尖上的浪费”是在一定程度上存在而不是“普遍存在”。故选D。【2题详解】本题考查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的能力。A项,由材料一“餐饮浪费的综合影响已经超越粮食安全本身,对资源环境、经济社会等产生了明显的负面效应。数据显示,全球每年粮食浪费造成14亿公顷耕地和2500亿立方米地表水的损耗,还导致了34.9亿吨的二氧化碳排放以及大量人力、物流成本等无谓消耗”可知,餐饮浪费对资源环境、经济社会等产生了明显的负面效应,并导致大量人力、物流成本等无谓消耗,但是称其是造成地表水、人力、物流成本等损耗的根本原因

11、,于文无据。B项,“不好吃是造成餐饮浪费的主要原因,所以必须调节供需矛盾”错误,由材料“要提升餐饮品质,让不好吃不再成为餐饮浪费的理由”可知,“不好吃”是造成餐饮浪费的原因,但称之为“主要原因”的说法于文无据。C项,“从创新治理机制看,适量点餐和分餐制完全能解决餐饮浪费问题” 错误,由材料一“要改进餐饮服务模式,推出小份菜、半份莱,点莱人员主动提醒顾客适量点餐;鼓励餐饮门店实行分餐制;免费提供打包餐盒,餐饮门店给予顾客打包折扣,要适当限制特色餐饮企业的市场准入,加强监管”可知,适量点餐和分餐制只是解决餐饮浪费问题部分措施,此外还有免费提供打包餐盒,餐饮门店给予顾客“打包折扣”等措施,所以“完全

12、能解决餐饮浪费问题”说法过于绝对。故选D。【3题详解】本题考查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的能力。B项,“新生代农民工文化程度低,是农业后继乏人的主要原因”错误,由材料二“外出农民工特别是新生代农民工不愿回乡务农,农业后继乏人问题已经现实地摆在我们面前”可知,外出农民工特别是新生代农民工不愿回乡务农是农业后继乏人的主要原因。故选B。【4题详解】本题考查理解文本内容的能力。D项,“中国人的饭碗必须装中国的粮食”错误,由材料二“中国人的饭碗任何时候都要牢牢端在自己手上,我们的饭碗应该主要装中国粮”可知,不是“必须”而是“主要”。故选D。【5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文本的信息的能力。题目要求结合以上

13、两则材料,简要概括面对粮食安全问题,我国应采取哪些策略。 由材料一“今天,舌尖上的浪费在一定程度上仍然存在。据统计,约有35%的食物损耗发生在消费端那么,有效遏制餐饮浪费将是应对粮食安全问题的重要手段”可知,餐饮浪费在一定程度上仍然存在,有效遏制餐饮浪费将是解决粮食安全问题的重要手段。由材料二“耕地是粮食生产的命根子,耕地红线要严防死守。这些年,我国耕地持续减少,从1996年到2012年减少了近1.3亿亩只有守住耕地,才能守住明天的饭碗。这是关系子孙后代的长远战略问题”可知,守住耕地,既守住了明天的饭碗,也关系到子孙后代的长远战略问题。由材料二“在人们一般的观念里,粮食安全所涉及的农产品多为稻

14、谷、小麦、玉米等谷物,其实肉、蛋、奶等畜牧业农产品以及大豆、食用菌、水果、茶叶等都包括在内,要避免这种认识误区带来的农产品种类单一和不合理。近几年来,我国长期短缺的农产品如大豆等,已扩大种植面积,产量有所提高,玉米等种植过剩的农作物种植面积也大幅度调减,种植结构失衡的局面初步得到了扭转”可知,要避免认识误区带来的农产品种类单一和不合理问题,积极调整种植结构,保障农产品种类结构合理。由材料二“我国农业劳动力老龄化很快,农业从业人员女性化、低文化程度化也一并出现。外出农民工特别是新生代农民工不愿回乡务农,农业后继乏人问题已经现实地摆在我们面前。我们要思考如何通过富裕农民、提高农民、扶持农民,吸引年

15、轻人留在农村、投身农业”可知,农业后继乏人问题严重,可以通过“富裕农民、提高农民、扶持农民”来保障农业劳动力的数量和质量。由材料二“中国人的饭碗任何时候都要牢牢端在自己手上,我们的饭碗应该主要装中国粮”“当然,立足国内,并非所有粮食和农产品都要完全自给,还要充分用好国外的粮食资源和市场,当增加农产品进口,但要把握好规模和节奏,防止冲击国内生产,农民就业增收和国际市场带来大的影响”可知,面对粮食安全问题还应该采取粮食自给为主,适度进口的策略。二、本大题共7小题,共26分。(一) (共20分)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史论上苏洵史何为而作乎?其有忧也。何忧乎?忧小人也。何由知之?以其名知之。楚

16、之史曰梼杌。梼杌,四凶之一也。君子不待褒而劝,不待贬而惩;然则,史之所惩劝者,独小人耳。仲尼之志大,故其忧愈大;忧愈大,故其作愈大。是以因史修经,卒之论其效者,必曰“乱臣贼子惧”。由是知史与经皆忧小人而作,其义一也。其义一,其体二,故曰史焉,曰经焉。大凡文之用四:事以实之,词以章之,道以通之,法以检之。此经、史所兼而有之者也。虽然,经以道、法胜,史以事、词胜;经不得史无以证其褒贬,史不得经无以酌其轻重;经非一代之实录,史非万世之常法;体不相沿,而用实和资焉。夫易礼乐)书,言圣人之道与法详矣,然弗验之行事。仲尼惧后世以是为圣人之私言,故因讣告策书以修春秋),旌善而惩恶,此经之道也;犹惧后世以为己

17、之臆断,故本周礼以为凡,此经之法也。至于事则举其略,词则务于简。吾故曰:经以道、法胜。史则不然,事既曲详,词亦夸耀,所谓褒贬,论赞之外无几。吾故日:史以事、词胜。使后人不知史而观经,则所褒莫见其善状,所贬弗闻其恶实。吾故曰:经不得史,无以证其褒贬。使后人不通经而专史,则称谓不知所法,惩劝不知所祖。吾故曰:史不得经,无以酌其轻重。经或从伪讣而书,或隐讳而不书,若此者从,皆适于教而已。吾故曰:经非一代之实录。史之一纪、一世家、一传,其间美恶得失固不可以一二数,则其论赞数十百言之中,安能事为之褒贬,使天下之人动有所法如春秋哉?吾故曰:史非万世之常法。夫规矩准绳所以制器,器所待而正者也。然而不得器,则

18、规无所效其圆,矩无所用其方,准无所施其平,绳无所措其直。史待经而正,不得史则经晦。吾故曰:体不相沿,而用实相资焉。噫!一规,一矩,一准,一绳,足以制万器。后之人其务希迁、固,实录可也!慎无若王通、陆长源辈,嚣嚣然冗且僭,则善矣。(有修改)6. 下列对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卒之论其效 卒:最终B. 而用实相资焉 资:帮助C. 旌善而惩恶习 旌:表彰D. 故本周礼以为凡 凡:平凡7. 下列句中加点字,意义和用法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 )A. 史何为而作乎 仲尼惧后世以是为圣人之私言B. 以其名知之 故因讣告策书以修春秋C. 然弗验之行事 后之人其务希迁、固D. 则其论赞数十

19、百言之中 则规无所效其圆8. 下列对文中语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君子不待褒而劝君子不用获得褒奖来进行劝诫B. 经或从伪讣而书经书有的是依据虚假讣告写的C. 安能事为之褒贬怎能对事事都进行褒贬D. 嚣嚣然冗且僭扬扬自得冗长而且不知高低9. 下列对文意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作者认为孔子志向远大故而忧患深广,忧患深广故而著述伟大。B. 作者认为经书只是一代历史的实录,史书却是万古不变的常法。C. 作者认为春秋能够让天下人的一举一动有可以遵循的准则。D. 作者以规矩准绳与器的相互作用类比,表明经与史之间的关系。10. 将下面语句译为现代汉语。史待经而正,不得史则经晦。11

20、. 根据文意,概括“经”与“史”的异同。【答案】6. D 7. D 8. A 9. B 10. 史书需要依据经书来校正,没有史书经书就会晦涩难懂。 11. 相同点:(1)目的一致:都是担忧小人,用褒贬进行劝惩。(2)写作原则一致:都用事实来充实,用文辞来彰显,用道理来贯通,用法度来约束。不同点:文本体制不同:经书注重道理和法度,史书注重事实和文辞。【解析】【6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词语含义的能力。D项,“故本周礼以为凡”意思是:因此又依据周礼来发凡起例。凡,凡例。故选D。【7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虚词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A项,“史何为而作乎”的“为”连词,因为;“仲尼惧后世以是为圣

21、人之私言”的“为”,当作。B项,“以其名知之”的“以”,凭借;“故因讣告策书以修春秋”的“以”,用来。C项,“然弗验之行事”的“之”,代词;“后之人其务希迁、固”的“之”,组词,的。D项,“则其论赞数十百言之中”与“则规无所效其圆”中的“则”都是连词,那么。故选D。【8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语句的理解能力。A项理解错误,“君子不待褒而劝”意思是:君子不用等到褒奖就能够劝勉。劝,劝勉。故选A。【9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能力。B项,“作者认为经书只是一代历史的实录,史书却是万古不变的常法”理解错误,原文表述为:“经非一代之实录”(经书不是一代历史的实录),“史非万世之常法”(史书

22、不是万古不变的常法)。故选B。【10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语句的能力。本题需要注意以下关键词的翻译:正,校正;待,需要;而,介词,来;晦,晦涩难懂。【1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并概括文章内容的能力。先分析“经”与“史”的相同点:“是以因史修经,卒之论其效者,必曰乱臣贼子惧。由是知史与经皆忧小人而作,其义一也”可见,二者目的一致:都是担忧小人,用褒贬进行劝惩。“大凡文之用四:事以实之,词以章之,道以通之,法以检之。此经、史所兼而有之者也。”可见,二者写作原则一致:都用事实来充实,用文辞来彰显,用道理来贯通,用法度来约束。再分析“经”与“史”的不同点:“其义一,其体二,故曰史焉,曰经

23、焉”“经以道、法胜”“史以事、词胜”,可见,二者文本体制不同:经书注重道理和法度,史书注重事实和文辞。【点睛】文言文筛选信息注意事项: 1通读全文,把握文意 文章是信息的载体。文章的正文以及标题、作者、背景、注释等,都能向读者传递信息。文章的信息和材料有主次之分。一般来说,文章的主要意旨、主要事件或说明的主要事物,是文章的主要信息和材料;而枝蔓的事件或附带的事物,则是文章的次要信息和材料。在分析过程中,要准确把握隐含信息,先要弄清相关文字的字面含义,同时还得顾及全面,把握整体,推断时更要遵守逻辑规则。要在通读全文的基础上,把握文章的主要信息。 2弄清题干要求,根据要求筛选 “跳读法”是筛选信息

24、较为常用的方法。因为对一篇文言文来说,我们不可能一下子完全读懂,采用“跳读法”,可以把不懂的字、词跳过去,来捕捉文中的信息。这些信息有时是有一定标志的,如全文中心句、段落起始句、段末总结句、作者议论性的文字等。 这里需要注意的是,有些语言信息孤立地看是重要的,但却是不符合题干要求的。面对众多的“有效”信息,我们要根据题干要求,正确认识信息所涉及的对象和范围,然后有针对性地去分析、概括和归纳,做到有的放矢。 3剔除无效信息 我们从文章中筛选出来的信息有些往往是相似的,这就要求我们一定要有清晰的思路,仔细地去分析、辨别,从而剔除干扰项,得出所要的正确答案。参考译文:历史为什么而作?因为写历史的人有

25、忧患。忧患什么呢?忧患小人。凭借什么知道呢?从史书的名字就知道。楚国的史书叫梼杌,而梼杌就是四大恶人之一。君子不用等到褒奖就能够劝勉,不用等到贬斥就能够惩戒。既然这样,那么史书所惩戒和激励的,就只是针对小人罢了。孔子的志向远大,故而他的忧患也大;忧患越大,故而他的著述伟大。因此,他便凭借历史材料来修撰经书,最终评论他的著述功效的,必然会说“使乱臣贼子感到害怕”。由此可知,史书和经书都是由于担忧小人而写出来的,它们的用意是一致的。它们的用意是一致的,但文本体制却不同,所以一个叫做“史”,一个叫做“经”。大概说来,写文章的手法有四种:用事实来充实它,用文辞来彰显它,用道理来贯通它,用法度来约束它。

26、这就是经书、史书共同具有的东西。虽然这样,但经书的优长在于道理、法度,史书的优长在于事实、文辞;经书如果没有史书的襄助,就无法验证它的褒贬;史书如果没有经书的襄助,就无法斟酌它的轻重;经书不是一代历史的实录,史书不是万古不变的常法;尽管它们的体制不相沿袭,但在用途上确实是相互有帮助的。易礼乐诗书这五本书,论述圣人的道理和法度已经很详尽了,但却没有用历史事实来验证。孔子害怕后世把这些书看成是圣人的个人言论,因此便凭借讣告、策书来撰写春秋,表彰善良而惩戒邪恶,这就是经书的道理;(虽然这样)还是害怕后世把春秋看成是自己的主观臆断,因此又依据周礼来发凡起例,这就是经书的法度。至于历史事件,就仅仅列举它

27、的梗概;至于文辞,就务求简练。所以我说:经书的优长在于道理、法度。史书就不一样了,事情既曲折详尽,文辞也夸张炫耀,所谓褒和贬,除了文末的“论”和“赞”之外就没有什么评论了。所以我说:史书的优长在于事实、文辞。假使后人不知道历史就去看经书,那经书所表彰的就看不出它有什么善事,所贬斥的就看不出它有什么恶行。所以我说:经书如果没有史书的襄助,就无法验证它的褒贬。假使后人不精通经书,就去专攻历史,那事物的称号就不知道根据的是什么,惩戒和劝勉也就不知道来源于什么。所以我说:史书如果没有经书的襄助,就无法斟酌它的轻重。经书有的是依据虚假讣告而书写的,有的是由于隐瞒忌讳而不写的。像这样的情况是很多的,都只能

28、是适宜于教化罢了。所以我说:经书不是一代历史的实录。史书的一篇本纪、一篇世家、一篇列传,其中的美恶得失固然不是能够一一数清楚的,那么在它文末几百字的“论”“赞”中,又怎能对事事都进行褒贬,像春秋一样让天下人一举一动都有可遵循的准则呢?所以我说:史书不是万古不变的常法。圆规、方尺、水平仪、墨线是用来制造器物的,器物要靠它们来校正。然而,没有器物圆规就无法发挥它量度圆的作用,方尺就无法使用它量度方的作用,水平仪就无法施展它量度平的作用,墨线就无法安排它量度直的作用。史书需要依据经书来校正,没有史书经书就会晦涩难懂。所以我说:尽管它们的体制不相沿袭,但在用途上确实是相互有帮助的。唉!一把圆规、一把方

29、尺、一个水平仪、一条墨线,就足以制造各种各样的器物。后人希望达到司马迁、班固的水准,只要做到实录就可以了,千万不要像王通、陆长源等人那样扬扬自得冗长而不知高低(模拟圣人的经书),那就很好了。(二) (6分)12. 下面论语中,孔子对“食”的态度是什么?反映了怎样的思想?请简要概括。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可谓好学也已。”(学而)子日:“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述而)齐【1】必变食,居必迁坐。食不厌精,脍不厌细。(乡党)注释:【1】齐,同“斋”,斋戒。【答案】态度:饮食要有节制;饮食不惧粗劣;斋戒用的食物要精细。思想

30、:不刻意追求物质享受,重视修德修身;安贫乐道,重视礼。【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名著的理解能力。本题选取了论语中的三则语录,第一则,这句话讲的是君子的日常言行的基本要求。孔子认为,作为一个君子,不应当过多地讲究自己的饮食与居处,而应当把注意力放在做有意义的事情上面,追求真理。第二则,孔子极力提倡“安贫乐道”,认为有理想、有志向的君子,不会总是为自己的吃穿住而奔波的,“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对于有理想的人来讲,可以说是乐在其中。同时,他还提出,不符合于道的富贵荣华,他是坚决不予接受的,对待这些东西,如天上的浮云一般。这种思想深深影响了古代的知识分子,也为一般老百姓所接受。第三则,孔子指出

31、,斋戒要严肃认真,斋戒用的食物要精细。从以上三则语录中,我们可以推知孔子对“食”的态度,分为“对自己”“对斋戒”两种情况,对自己:饮食要有节制,饮食不惧粗劣。对斋戒:斋戒用的食物要精细。这些态度反映了孔子在这方面的思想:不刻意追求物质享受,要重视修德修身;要“安贫乐道”,对于“礼”,要重视。【点睛】参考翻译:孔子说:“君子食不追求饱足;居住不追求安逸;对工作勤奋敏捷,说话却谨慎;接近有道德有学问的人并向他学习,纠正自己的缺点,就可以称得上是好学了。” (学而)孔子说:“吃粗粮,喝冷水,弯着胳膊当枕头,乐趣也就在这中间了。用不正当的手段得来的富贵,对于我来讲就像是天上的浮云一样。” (述而)斋戒

32、时变更平常的食物与居处。平时于饮食不讲究,斋祭时用的食品不能象寻常饮食那样,参加斋祭的人要离开家居之所居宿到斋室中。用料和加工都要特别洁净讲究。(乡党)三、本大题共5小题,共25分。(一) (共19分)阅读下面诗歌,完成下面小题。高阳台寄越中诸友周密【1】小雨分江,残寒迷浦,春客浅入蒹葭。雪霁空城,燕归何处人家?梦魂欲渡苍茫去,怕梦轻、还被愁遮。感流年,夜汐东还,冷照西斜。萋萋望极王孙草,认云中烟树,鸥外春沙。白发青山,可怜相对苍华。归鸿自趁潮回去,笑倦游、犹是天涯。问东风,先到垂杨,后到梅花?注释:【1】周密,宋代词人。宋亡后,周密拒仕新朝,寄居杭州,本词是结写给同样拒仕新朝,寄居在越州的邓

33、牧、谢朝等友人的。13. 下列对词句的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起首三句描写作者所居之地清新明媚的初春景象。B. “雪霁”两句是说雪过天晴,燕子回巢,春意盎然。C. “笑倦游”一句表明词人畅游天涯海角,十分疲惫。D. 最后一句作者以梅花喻指拒仕新朝的自己和友人。14. 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夜汐”两句写词人想趁着月色明亮、潮水东还之际,返回家乡。B. “认云中烟树”一句,一个“认”字,写得形象生动,笔力深透。C. “东风”一词一语双关,借自然之风,喻指新朝的招抚笼络。D. 这首词抒写深情,寄寓感概,具有深婉动人的艺术效果。15. 这首词蕴含的情感深沉复杂

34、,简要概括本词所表达的思想感情。【答案】13. D 14. A 15. 答案要点:思念友人;伤己伤时;坚守气节,与友人共勉;对家乡的思念;对新朝统治者的讥讽;对趋炎附势者的不满。【解析】【13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主要内容以及艺术特点的鉴赏能力。A项,“起首三句描写作者所居之地清新明媚的初春景象”分析错误,“残寒迷浦”意思是江边还弥漫着残冬的寒气。B项,“雪霁两句是说雪过天晴,燕子回巢,春意盎然”分析错误,雨雪已经停止,天空已经放晴,本应到春回大地万物复苏的时候,但经过战争之后,城里十室九空,居民屋子受到破坏,燕子虽然归来,但是它们到哪一家去做窝栖息呢?C项,“笑倦游一句表明词人畅游天涯海

35、角,十分疲惫”分析错误,“笑倦游、犹是天涯”自己虽是倦游归来,居住杭州,但对故乡吴兴来说,对分别不能团聚的朋友来说,都有远隔“天涯”之感。一个“笑”字,指词人自笑,自觉好笑。故选D。【14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主要内容以及艺术特点的鉴赏能力。A项,“夜汐两句写词人想趁着月色明亮、潮水东还之际,返回家乡”分析错误,词中并无“返回家乡”的意思。夜里的潮水向东退走清冷的月亮向西斜去。这两种景象一天天重复出现,光阴便在不知不觉中消逝了,时间就这样日复一日地流失了,可是作者与友人仍悬于两地,隔于江水,不能相见。故选A。【15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领悟诗歌中蕴含的思想感情的能力。“白发青山,可怜相对苍华

36、。”白发自己和友人的头发都已经白了;青山,自己这里的青山和友人那里的青山;苍华,兼包两地的青山、白发。自己和友人都已经老了,可是两地的青山依旧绿意盎然,生机勃勃。面对青山,遥想远方的友人,不禁产生无限感慨,“可怜”油然而生。“归鸿自趁潮回去,笑倦游、犹是天涯。”鸿雁顺着潮水东流的方向飞去,但不能代人传递音讯;自己虽是倦游归来,居住杭州,但对故乡吴兴来说,对分别不能团聚的朋友来说,都有远隔“天涯”之感。表达词人对家乡的思念之情。 “问东风,先到垂杨,后到梅花?”“东风”隐喻元朝统治者的“恩泽”,“垂杨”隐喻不能坚持气节而投靠新朝的人,梅花隐喻忍受清苦生活的遗民。作者及越中诸友是傲雪怒放的梅花,本

37、不需要春风的惠泽,作者这样写,表达了自己和友人的坚贞不屈,对趋炎附势者的不满和对蒙元新朝统治的讥刺。【点睛】鉴赏诗歌思想情感:这类题目解答时可从以下几方面入手:抓显情语。指诗中最生动传神的、最能体现作者思想观点和情感态度的词语,一般是动词或形容词;最能概括诗歌思想内容或感情的句子,一般是抒情性或议论性的句子。分析景语。鉴赏古代诗歌,把握情感态度,应注意按照“意象意境诗情”的思路去揣摩。结合注解,了解作者的生平、思想和创作风格。要注意平时积累一些诗人的相关材料,特别是对一些影响大、在文学史上的地位重要的作家诗人更要留心。当然考试中对不熟悉的作家作品,命题者都要作注,以便于考生把握诗歌的内容。了解

38、古代诗歌类别和常见的内容,把握诗歌的思想情感。要注意大多数诗歌表达的思想情并非单一,而是丰富复杂的。注意积累古诗中的思想感情常用词语:欢快、愉悦、激动、哀伤、悲愤、沉痛、惜别、依恋、赞美、仰慕、豪迈、迷恋、忧愁、惆怅、寂寞、伤感、孤独、烦闷、恬淡、闲适、欢乐、激愤、坚守节操、忧国忧民等。赏析:这首词是周密晚年的作品。蒙元代宋后,许多前朝士人纷纷依附了新朝。周密怀有强烈的爱国感情,隐居江南不仕。而在他隐居的江浙一带,作者尚有些许志同道合的气节之士。这首词便是为邓牧、谢翱等友人写的。周密当时寄居杭州,而邓、谢等人寓居越州(今浙江绍兴)。上阕起首三句描写作者所住的地方。“小雨分江,残寒迷浦,春容浅入

39、蒹葭”,初春的小雨分流于钱塘江中,江边还弥漫着残冬的寒气只有初生的芦苇透露出一点浅浅的春意。起二句对偶,工整自然,第三句“浅入”二字刻意雕琢,颇为生动。接下去两句接着描写周围环境。“雪霁空城,燕归何处人家”,雨雪已经停止,天空已经放晴,本应到春回大地万物复苏的时候,但经过战争之后,城里十室九空,居民屋子受到破坏,燕子虽然归来,但是它们到哪一家去做窝栖息呢?写城市萧条,只用一“空”字,且用燕子无处栖息来渲染形象而凝重。此情此景,使作者想起了朋友。“梦魂欲渡苍茫去,怕梦轻、还被愁遮”,转而写对友人的思念。苍茫,指钱塘江,梦中要到越中访友,梦魂要渡过“苍茫”的江水。但是,梦轻愁重,怕被愁遮住,以致于

40、在梦中也去不了啊。梦与愁有轻重之分,构思极为新奇;且意思上以退为进,也颇有力。“感流年,夜汐东还,冷照西斜”,又回到自己,感慨光阴易逝。写光阴,也只用三个字轻点,有年华流驶之感,接着便描写两种景象:夜里的潮水向东退走清冷的月亮向西斜去。这两种景象一天天重复出现,光阴便在不知不觉中消逝了,时间就这样日复一日地流失了,可是作者与友人仍悬于两地,隔于江水,不能相见。下阕,从怀友写起,回到写自己。“萋萋望极王孙草,认云中烟树,鸥外春沙。”极目望去,只见长得很茂盛的王孙草,朋友却不知在哪里,以喻想念越中友人。想念深而看不见,只好从远接云中的烟树与鸥鸟飞翔之外的沙滩,辨认通往友人所居住地方的道路,这句是从

41、谢朓名句“云中辩江树”化来,浑然无迹。“云中”两句与上片“夜汐”两句,对偶相同,写法也相似,前者以景寓意,这里则以望远之景寓想念之情。“白发青山,可怜相对苍华。”白发自己和友人的头发都已经白了;青山,自己这里的青山和友人那里的青山;苍华,兼包两地的青山、白发。自己和友人都已经老了,可是两地的青山依旧绿意盎然,生机勃勃。面对青山,遥想远方的友人,不禁产生无限感慨,“可怜”油然而生。“归鸿自趁潮回去,笑倦游、犹是天涯。”鸿雁顺着潮水东流的方向飞去,但不能代人传递音讯;自己虽是倦游归来,居住杭州,但对故乡吴兴来说,对分别不能团聚的朋友来说,都有远隔“天涯”之感。事实上,吴兴、杭州、绍兴相去不远,而谓

42、“天涯”,实是思念情深所形成的错觉;着一“笑”字,笑倦游无成,也自笑这种错觉。下阕最后三句与此词前面各句有明显不同,值得好好体味。“问东风,先到垂杨,后到梅花?”这一问,来得突兀,似乎与前文描写残冬初春景致、思念友人情怀没什么关系。但事实上包含了作者极深的意思,是体现这首词主旨的句子,是思友的升华。作者问道:东风,你可是要先吹到垂杨身上,然后再吹到梅花身上吗?“东风”隐喻元朝统治者的“恩泽”,“垂杨”隐喻不能坚持气节而投靠新朝的人,梅花隐喻忍受清苦生活的遗民。作者及越中诸友是傲雪怒放的梅花,本不需要春风的惠泽,作者这样写,表达了自己和友人的坚贞不屈,对趋炎附势者的不满和对蒙元新朝统治的讥刺。这

43、首词语意新奇辞句幽远结尾顿挫有力,使人振奋,在周密词中,是意境较厚的,陈廷焯词则大雅集评:“幽思得碧山意趣,但厚意不及。”恐是不确之见。写友人之谊,而友人之谊是建立在高贵的品格的基础上的。这在同类诗词中是不多见的。16. 在横线处填写作品原句。王国维先生说:“一切景语皆情语。“(1)白居易的琵琶行中,写送别友人,秋景凄清的诗句是“_,_”(2)范仲淹满怀思乡之情,描写秋景的诗句是“_,_,更在斜阳外”;(3)李清照借菊花表达落寞之情的诗句是:“满地黄花堆积,_,_”;(4)毛泽东心怀豪情壮志,描绘秋色中万物生机勃勃的诗句是:“鹰击长空,_,_”。【答案】 (1). 浔阳江头夜送客 (2). 枫

44、叶荻花秋瑟瑟 (3). 塞下秋来风景异 (4). 衡阳雁去无留意 (5). 憔悴损 (6). 如今有谁堪摘 (7). 鱼翔浅底 (8). 万类霜天竞自由【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古诗文名篇名句的理解和识记能力。本题需要注意以下容易写错的字:浔、荻、憔、悴、堪、竞。(二) (共6分)17. 从以下红楼梦的回目中,任选一条,依据划线内容,简述情节,概括薛宝钗的性格特点。第三十回 宝钗借扇机带双敲 龄官划蔷痴及局外第三十七回 秋爽斋偶结海棠社 蘅芜苑夜拟菊花题第四十二回 蘅芜君兰言解疑癖 潇湘子雅谑补馀香第五十六回 敏探春兴利除宿弊 时宝钗小惠全大体【答案】第五十六回:宝钗用朱子言论指导理家,探

45、春却不然。宝钗言,小事用学问,一提便高出一层,不拿学问提着,便流入市俗。宝钗夸平儿远愁近虑,不卑不亢。探春因庶出而难过,兴例除弊要平儿请示凤姐后方行。甄家进京祝贺,派人送礼请安。甄家四个婆子给老太太讲说他家宝玉之事,贾母叫出贾宝玉,四人为之吃惊。宝玉开始以为四个人是承悦贾母;湘云开玩笑叫他放心闹,打狠了到南京找那一个宝玉去。贾宝玉做梦梦见甄宝玉,醒后方知道是镜中影儿。薛宝钗的性格特点:处事淡然,做事无情;稳重平和,恭顺体谅;圆滑隐忍,深明大义。【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概括文本内容及人物形象特点的能力。这需要在熟悉文本内容的基础上,抓住内容概要,然后用精炼的语言加以概括。比如:第三十回:宝玉

46、给黛玉道歉,说就是自己死了,魂也要来一百遭。宝玉说黛玉死了他做和尚。黛玉用指戳宝玉额颅,又给宝玉绡帕叫擦泪,宝玉要拉黛玉去往老太太跟前。凤姐跳了进来拉黛玉去见贾母,说两人都扣了环了。宝玉比宝钗为杨妃,宝钗借靛儿来找扇子,发泄对宝、黛不满。宝钗又借李逵负荆讽刺宝、黛。盛暑,宝玉和金钏儿戏笑,王夫人打金钏儿一个嘴巴子。王夫人让金钏儿的母亲领之而去。宝玉看到蔷薇架下龄官划蔷字,产生同情恻隐这心:片云致雨,自己已湿,尚思女孩。宝玉淋雨回家踢了袭人一脚,袭人晚上吐血。第三十七回:省亲次年秋季,宝玉在园中无所事事,甚觉无聊,这时收到探春的来信。探春提议建大观园诗社,宝玉拍手称赞,立即起身前往秋爽斋来,同宝

47、钗、黛玉、迎春、惜春汇合。众人谈笑之间,李纨也来了。黛玉提议,即是起诗社,就先给自己起个别号,一番思考过后,每人都有了雅称。黛玉为“潇湘妃子”,宝玉为“怡红公子”,李纨称“稻香老农”,探春是“蕉下客”,宝钗是“蘅芜君”。迎春和惜春不愿作诗,二人分别叫做“菱洲”和“藕榭”。原是探春起的意,故探春先做东道。李纨出题,迎春限韵,惜春监场。题目是“咏海棠”。不一会儿就都写好了,探春咏的是雨后新晴,斜阳复出时的白海棠,没有伤感哀愁。宝钗笔下的白海棠端庄矜持,稳重和平。而宝玉妙在总不忘黛玉,可知是以林黛玉为白海棠的象征。黛玉诗才敏捷,一挥而就,与宝钗的矫情表现出完全不同的特征。后来宝玉才想起史湘云,便邀了

48、湘云来加入诗社。湘云也作了两首咏海棠的诗,自然流畅。晚上,宝钗与湘云商定拟好十二个不限韵的题目,方才熄灯安寝。第四十二回:刘姥姥就要回家,凤姐儿平儿等给了许多东西,老太太和凤姐的女儿病了,凤姐顺带的让刘姥姥帮着给孩子去了个名,叫巧姐儿。老太太因昨儿游院子病了叫来王太医看病,无碍,刘姥姥就告辞了。宝钗叫来黛玉,“审”她行酒令是漏了嘴的话是怎么回事,劝她别看牡丹亭一类的杂书,黛玉始觉宝钗不是那种坏心机的人。一行人又聚到李纨处,因惜春要画画告假许久就拿她,刘姥姥取笑,又商议着惜春的画,宝钗帮着列出画画所需的,说笑一阵,就散了。从偶结海棠社到两宴大观园,宝钗已经显示出压倒黛玉的明显趋势。在对待宝玉和待

49、遇的策略上,更显得自信从容,因人而异黛玉读杂书较宝钗为晚,反被移了性情,以至于说酒令时不自觉地说了出来,说明黛玉已误入“歧途”。现在宝钗“审问”她,教训她,正是要她迷途知返,面对现实,不要再做牡丹西厢的美梦了。她的话说得黛玉“垂头吃茶,心下暗伏,只有答应是的一字”。她暗中挟制黛玉,在众姊妹面前又当众夸奖黛玉用“春秋”法子取笑刘姥姥,夸黛玉说的“慢慢画”这本来极平常的话“不平常”,落个宽宏大度之名她对宝玉的策略也略有改变,当着许多人的面说宝玉“无事忙”、“不中用”,以表现自己能挟制宝玉,使王夫人风闻之后心中趁愿。因为王夫人正希望宝玉身边能有像袭人这样的人管束宝玉,而不希望纵“坏”宝玉啊!宝钗的机

50、谋十个黛玉也赶不上。钗黛竞争已初见胜负。关于薛宝钗,她是曹雪芹著长篇章回体小说红楼梦中的女主角之一,与林黛玉并列为金陵十二钗之首,贾宝玉的从母姊、妻子。她容貌丰美,举止娴雅,博学多才,因此受到贾府上下一致好评。薛宝钗父亲早亡,有母亲和哥哥。宝钗进京后与母亲、哥哥暂住于贾府的梨香院,后迁居于东北上一处幽静的房所。因红楼梦八十回后失传,故据推测,林黛玉病死后,贾宝玉与薛宝钗成婚,但最终未与之白头偕老,贾宝玉没多久便看破红尘出家为尼。薛宝钗性格处事淡然,做事无情;稳重平和,恭顺体谅;圆滑隐忍,深明大义。四、本大题共4小题,共17分。阅读下面作品,完成下面小题。愿借丹青写风神人生飞逝如电,倏忽已七十有

51、余,古稀已过而耄耋之年将至。在此番年纪,往往心境古井不波,少有事物能够让人感到出乎意料;然而年前,出版社致电于我,言及筹划再版常书鸿传,这桩突如其来的“意外”,送了我一份非同寻常的惊喜。搁下电话,脑海中首先回忆起来的,是三十七年前(1983年6月)与常书鸿先生在全国政协六届一次会议时初次相遇的情形:一早起来我在香山饭店花园溜达,不料迎头碰到一往霜鬓鹤发的老人,精神矍铄,略有老态但不龙钟,手拄一支红木手杖,若有所思地在庭院中踱步。从胸前名牌上,我得知面前这位老者便是景仰已久的常书鸿先生早在1962年,我在人民文学上看到徐迟的报告文学祁连山下,常老的大名就长驻我的内心深处。作为“小字辈”的我,怯生

52、生地向常老致意道:“常老,您好!“常老停下脚步,看了一眼我的名牌:“你好你也是文艺组的啊?你是做什么工作的?”常老一口“杭州官话,换了别人,可能还真不太好懂,偏巧同为浙江老乡的我,理解上没有半点障碍。我回答说:“我是一名作家。常老似乎马上来了兴致:“你是作家啊?那你有没有去过敦煌?”我回答说还没有机会去过。“那你一定要去一趟,去看一看敦煌!常老干脆利落地说道。这就是常老“言必称敦煌”的谈话风格。每一次小组会,常老不发言则已,一旦开了口就滔滔不绝,所言所说自然除了敦煌还是敦煌常书鸿一直有他“特立独行”的风格,那就是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都不掩饰其对敦煌的拳拳热爱,坚持不懈为敦煌大声疾呼。翌年夏天,

53、我沿青藏线,一路采访到三危山下,在莫高窟前,我又一次巧遇回敦煌“探亲”的常书鸿夫妇。那天,虽然只是匆匆一览,被敦煌深深震撼、被莫高窟的光芒照花了眼睛的我,难以形容心中万千感受。我说不尽它那无与伦比的辉煌,怎么也忘不了皇庆寺中那一铺又硬又冷的土炕、那一架老式得不能再老式的望远镜、那一只龟裂的边边角角全磨白了的黑皮公文包和那一盏挑在窗台的小小的煤油灯常书鸿与敦煌,又一次深深嵌入我的心中。而我对他的敬重,则是仰之弥高。有关敦煌和常书鸿的写作,使我有机会再次学习和了解博大精深的艺术宝库敦煌,走近用毕生心血守护敦煌艺术的常书鸿,了解与常先生一道工作过的众多文化工作者。是他们崇高的精神和富有魅力的文化品格

54、,极大地感染并鼓舞了我,他们忘我而出色的工作,使我在深入采访时,就像始终被敦煌烈焰炙烤一样,燃烧着欲罢不能的创作热情。于是,我在酷暑中二次踏上西行路,在滚滚沙尘中再度来到莫高窟、榆林、西千佛洞从兰州到敦煌直到党河边,我访问了一群前赴后继的文保工作者,一群和常书鸿具品格的知识分子。对他们的访谈记录,是我行囊中渐积渐满的宝贵财富。仲秋时节,我徜徉于巴黎和里昂的博物馆,亲见了馆藏的常书鸿精品画作在那些紧张忙碌的白天和黑夜,我一次次经历着感动和震惊,在面对这些感动和震惊时,我的精神和灵魂也经受着煎熬和升华我不止一次地想起这句话:在面对敦煌的四百九十二个洞窟、两千座彩塑、四万五千平方米壁画时,你无法不感

55、受心灵的震颜。在深入地了解了这位“敦煌守护者的九十春秋后,你也没法不为他的一生所歌哭所涕泣。于是,一切推诿和迟慢都属怠惰,我的心终于在“火也,盛也的敦煌烈焰中重燃;于是,所有的辛劳都化作了欣慰。“大也,盛也”的敦煌,与敦煌共命运的“守护者”,使我借力无穷。深入采访,反复研读有关资料,几经修改,我终于在两年后完成初稿。我终于将一件珍贵沉重的负荷物背上敦煌这座文化大“山”:我所面对和跋涉的,的确是一座了不得的“山”无与伦比的敦煌艺术,是中国文化璀璨而厚重的大山。如果将以常书鸿为代表的一群民族文化工作者纵横捭阖地写下来,那是写上几十万、上百万字都难以尽意的。这本书的写作,使我再次感悟了一个作家的天职

56、和社会使命,再次体会了艺术创造的艰辛,而礼赞爱国艺术家的辉煌人生,为他们的成就铸一块丰碑,则是我们义不容辞的任务。常书先生曾说:“如果真的再一次托生为人,我将还是常书鸿,我还要去完成那些尚未做完的工作。若有来生,我还是要守护敦煌。“常书鸿的一生,从在巴黎见到伯希和的敦煌石窟图录起,便与敦煌紧紧联系在了一起,且再未分离过。曾经有人说过:没有任何一个人在看了敦煌后,会无动于衷。而我在写完此书和这篇序文时的第一个念头和最后一个念头,始终都是:但愿没有一个人看了此书后,会对常书鸿无动于衷!(取材于叶文玲的同名散文)18. 下列加点词语在文中的意思,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往往心境古井不波古井不

57、波:比喻心境平静B. 其对敦煌的拳拳热爱拳拳:形容感情深厚C. 则是仰之弥高 仰之弥高:表示极其敬仰之意D. 纵横捭阖地写下来纵横捭阖:严谨,周密,细致19. 下列对文章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第段中写到作者“怯生生地向常老致意”,是因为她性格腼腆,又对常老满心敬仰。B. 常书鸿先生形成了他“特立独行”的个人风格,不发言则已,一发言就总是提到敦煌。C. 第段运用细节描写,交代了常书鸿先生艰苦工作环境,生动细腻,令读者印象深刻。D. 第段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将敦煌比作文化大“山”,写出了敦煌艺术的璀璨与厚重。20. 请结合上下文简要说明,第段中划线句的内涵。在面对这些感动和震惊

58、时,我的精神和灵魂也经受着煎熬和升华。21. 结尾段作者说,“常书鸿的一生,从在巴黎见到伯希和的敦煌石窟图录起,便与敦煌紧紧联系在了一起,且再未分离过”。一个优秀的文化工作者或艺术家,常常终其一生,只追求做好一件事。请举例说明你对这一现象的认识与思考。【答案】18. D 19. A 20. 为敦煌艺术的博大和辉煌、为以常书鸿先生为代表的民族文化工作者们的品格感到震惊和感动;常书鸿先生的艺术造诣和九十年人生经历让作者为之歌哭泣涕;作者创作历程艰辛,受到心灵的煎熬;最后将辛苦转化为欣慰,完成了礼赞爱国艺术家的作家使命,灵魂得到升华。 21. 一个优秀的文化工作者或艺术家,常常终其一生,只追求做好一

59、件事。他们倾尽全力只为完成一件事,体现的是他们的坚守;体现了他们为民服务、信念坚守、对党忠诚的政治品格与扎根一线,爱岗敬业、择一事终一生的家国情怀。“择一事终一生”的樊锦诗,她,放弃到北京上海工作的机会,毅然决然的选择千里之外的西部小镇;她,将她的青春奉献给她所挚爱的工作;她,用40多年的执著和坚守,谱写了一个文物工作者的平凡与伟大。在四十多年的岁月里, 戈壁大漠的风沙已将西部的粗犷、豁达糅合进这位六十有余的江南女性内心。她曾彷徨过,她曾后悔过,她曾犹豫过,但最终还是坚守在那个满天黄沙的敦煌,为维护千年壁画贡献一份属于自己的力量,终让世界看到属于中国的颜色。时间的齿轮正在缓慢的转动着,作为21

60、世纪的新青年,我们每一个人都不能脱离自己的时代,而每一个时代的人都有彼时独立的使命,而我们的使命便是复兴中华。【解析】【18题详解】本题考查理解文章重要词语含义的能力。D项,“纵横捭阖:严谨,周密,细致”错误,由原文“如果将以常书鸿为代表的一群民族文化工作者纵横捭阖地写下来,那是写上几十万、上百万字都难以尽意的”可知,描写文字工作者用几十万、上百万字都难以尽意,表明是详细、详尽、完整的描写,所以“纵横捭阖”的意思是“详细、详尽、完整”的意思。故选D。【19题详解】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赏析的能力A项,“是因为她性格腼腆”错误,由原文“作为小字辈的我,怯生生地向常老致意道”可知,我是晚辈,“

61、怯生生地向常老致意”是出于我对长辈的尊敬,而不是“性格腼腆”。故选A。【20题详解】本题考查理解句子内涵能力。由原文“我访问了一群前赴后继的文保工作者,一群和常书鸿具品格的知识分子。对他们的访谈记录,是我行囊中渐积渐满的宝贵财富。仲秋时节,我徜徉于巴黎和里昂的博物馆,亲见了馆藏的常书鸿精品画作在那些紧张忙碌的白天和黑夜,我一次次经历着感动和震惊”可知,为敦煌艺术的博大和辉煌、为以常书鸿先生为代表的民族文化工作者们的品格感到震惊和感动;由原文“我不止一次地想起这句话:在面对敦煌的四百九十二个洞窟、两千座彩塑、四万五千平方米壁画时,你无法不感受心灵的震颜。在深入地了解了这位“敦煌守护者的九十春秋后

62、,你也没法不为他的一生所歌哭所涕泣”可知,常书鸿先生的艺术造诣和九十年人生经历让作者为之歌哭泣涕;由原文“这本书的写作,使我再次感悟了一个作家的天职和社会使命,再次体会了艺术创造的艰辛,而礼赞爱国艺术家的辉煌人生,为他们的成就铸一块丰碑,则是我们义不容辞的任务”可知,作者创作历程艰辛,受到心灵的煎熬;由原文“于是,一切推诿和迟慢都属怠惰,我的心终于在火也,盛也的敦煌烈焰中重燃;于是,所有的辛劳都化作了欣慰”可知,最后将辛苦转化为欣慰,完成了礼赞爱国艺术家的作家使命,灵魂得到升华。【21题详解】本题考查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的能力。“择一事,终一生”,这句话蕴含着一个朴素的道理,就是

63、对所选择的事业,用一生去坚守、去奋斗,终能有所成就。只要保持初心,始终向着一个目标坚定前行,用一生去拼搏奋斗,就一定能有所成就,让人生出彩。几代莫高窟人以对敦煌文化艺术的热爱和敬仰之心,扎根大漠,在黄沙飞扬、无电无水、物资匮乏、交通不便、枯燥孤寂的条件下,筚路蓝缕开创了莫高窟保护和研究的基业。体现的是他们的坚守,他们为民服务、信念坚守、对党忠诚的政治品格与扎根一线,爱岗敬业、择一事终一生的家国情怀。牢记初心、善始善终是成就事业必不可少的条件。事业与工作最大的区别,就是事业里包含着一个人的信仰和价值追求,需要用几十年甚至一生去坚守,方能到达人生的高峰,樊锦诗正是这样痴心的守护者。从常书鸿先生到段

64、文杰先生,再到今天的樊锦诗女士,在敦煌研究院70年事业发展的背后,凝聚的是几代莫高窟人的心血他们坚守大漠,甘于奉献,勇于担当,开拓进取。这是属于莫高窟人独有的精神特质,这便是“莫高精神”,更是每个人都值得学习的工匠精神。五、本大题共3小题,共65分。语言基础运用(5分)很多人还记得,改革开放之初,人们常为了买到一本新书而在书店门口不屈不挠地排队,为了一本心爱的名著而在家里不眠不休地抄书。今天,中国每年出版新书多达几十万种左右,纸质书、电子书等任人选择,即便足不出户也能畅享好书。但随着方寸屏开始占据更多人的阅读时间,书似乎又离人们越来越远了。我们在朋友圈里点赞,在微博上查看热搜,在兴趣小组里寻找

65、影评,手机的弹窗将我们带往新奇丰富的网络世界。数据显示表明,近十余年来,我国人均年图书阅读量一直徘徊在5本以下。有人担忧,在数字化时代,阅读变得越来越短,越来越浅,越来越碎片化,人们越来越没有耐心阅读稍微厚一点的图书。从这个角度说,人们离书更近了。22. 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句划线处应删掉“左右”。B. 句划线处应删掉“显示”或“表明”。C. 句划线处表意明确。D. 将置于句之间,文段会变得更连贯。23. 句中划线的两个分句结构相同,请在后一个分句的空格处添加一个词,使其完整。【答案】22. D 23. 示例:留住【解析】【2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能力。D项说法错误,句

66、“从这个角度说,人们离书更近了。”应在句之间。前面强调出版的书多,供选择的也多,所以“从这个角度说,人们离书更近了”。后面接转折句。故选D。【23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词语的能力。本题前一分句“人们常为了买到一本新书而”,排队是为了“买到新书”;后一分句“为了一本心爱的名著而”,抄书是为了“留住名著”。因而,空格处应填写“留住”。微写作(10分) 从下面三个题目中任选一题,按要求写作。24. 从呐喊边城红岩平凡的世界老人与海五部作品中,任选一部,写一段话,阐明该作品书名的意义。不超过150字。【答案】示例:呐喊是鲁迅的一部小说集,收录了狂人日记、孔乙己等14篇小说,喊出了新文化运动反封建

67、的最强音,站在人道主义、个性解放、思想启蒙的立场上对压制人、扭曲人、奴化人、摧残人的中国封建文化传统进行了最深刻的批判。以“呐喊”为小说集的名字,希望通过呐喊,唤醒沉睡的国人。【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名著常识的理解能力。本题要求学生从所给的五部名著中选择一部,指出书名的意义。书名的意义一般与作品的主题有关,为了能阐明书名的意义,需要先大致解说一下名著作品的主题,然后再联系作品内容,指出书名的意义。如平凡的世界,首先要指出这部作品是作家路遥创作的一部全景式地表现中国当代城乡社会生活的百万字长篇小说;然后联系内容阐明书名意义,该书以中国70年代中期到80年代中期十年间为背景,通过复杂的矛盾纠

68、葛,以孙少安和孙少平两兄弟为中心,刻画了当时社会各阶层众多普通人的形象;劳动与爱情、挫折与追求、痛苦与欢乐、日常生活与巨大社会冲突纷繁地交织在一起,深刻地展示了普通人在大时代历史进程中所走过的艰难曲折的道路。小说记录的是平凡人的平凡人生,因此,书名叫“平凡的世界”。还要注意字数的要求。25. 请自选一至两个汉字,简要说明汉字之美。不超过150字。【答案】示例“禾”始见于商代。禾的古字形像谷穗下垂的农作物,本义指谷子,即粟,后泛指一切粮食作物。禾穗垂而向根,被古人引为君子不忘本、谦虚、感恩的美德。“茶”是荼的分化字。荼本义是苦菜,又指茶树。后“荼”字减去一笔,写作“茶”。是人在草木之间,将人与自

69、然融为一体的圣物,令人身心柔软、宁静和从容。【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微写作的能力。题目要求选择一两个汉字并简要说明汉字之美。汉字可以选择常见常用的汉字即可,可以从汉字的来源、构成、本义、比喻义等多角度加以分析说明,需要指出其美的具体体现,同时注意字数要求。如示例中“禾”可以从字形“像谷穗下垂的农作物”、本义“谷子、即粟”、引申“君子不忘本、谦虚、感恩的美德义”等角度围绕“汉字之美”加以分析即可。“茶”可以从来源“荼的分化字、荼的意思是本义是苦菜,又指茶树”、字形“人在草木之间”、形成“荼字减去一笔,写作茶”以及意义“将人与自然融为一体的圣物,令人身心柔软、宁静和从容”等角度围绕“汉字之美”加以

70、分析即可。26. 劳动对于我们每一个人都不陌生。请写一段文字,描述一个劳动场面(也可以写成一首小诗)。不超过150字。【答案】为了交流经验,互相提高,纺线也开赛。在坪坝上竞赛的劳动场面最壮阔,“沙场秋点兵”或者能有那种气派?只要想想:天地是厂房,深谷是车间,幕天席地,群山环拱,怕世界上还没有哪个地方哪种轻工业生产有那样的规模哩。你看,整齐的纺车行列,精神饱满的纺手队伍,一声号令,百车齐鸣,别的不说,只那嗡嗡的响声就有点像飞机场上机群起飞,扬子江边船只拔锚。那哪儿是竞赛,那是万马奔腾,在共同完成一项战斗任务。因此竞赛结束,无论是纺得多的还是纺得比较少的,得奖的还是没有得奖的,大家都感到胜利的快乐

71、。【解析】【详解】本题考查考生的微写作能力。本题要求“请写一段文字,描述一个劳动场面(也可以写成一首小诗)。不超过150字”,根据题干要求,首先我们要明确此段写作要描写一个劳动的场面,属于场面描写。我们可以采用点面结合的手法,从抓住群体人物集体劳作的场面来展开描写,再抓单个人物来通过人物的动作、神态、外貌等描写方法来刻画他的劳动场景。通过点面结合效果会更好一些。另外,我们也可以采用夸张、比喻等修辞手法来使语言更加形象,场面描写更加生动。另外要注意字数要求,不超过150字。作文(50分) 从下面两个题目中任选一题,按要求写作文。27. 根据要求作文。关于“勇”的理解有多种,如孔子说,“见义不为,

72、无勇也”,又说,“仁者必有勇,勇者不必有仁”,“好勇不好学,其蔽也乱”;在生活中,人们用实际行动也诠释了“勇敢”的含义,如巾帼英雄花木兰,代父从军,钟南山面对疫情,逆行出征。从古到今,关于“勇”的理解,还有很多 阅读上述材料,请以“论勇敢”为题,写一篇议论文。要求:观点明确,论据充足,论证合理。不少于700字。【答案】例文:论勇敢什么是勇敢?勇敢就是古希腊英雄泅渡海峡时坚定的意志;勇敢就是古罗马角斗士与猛兽博斗时大无畏的精神;勇敢就是被围困三载的莫斯科城人民不屈的信念;勇敢就是“海空战士”王伟同志为国捐躯的豪情 布鲁诺是勇敢的,因为他拥有为真理献身的勇气;贝多芬是勇敢的,因为他拥有挑战命运的勇

73、气;屈原是勇敢的,因为他拥有为国投江的勇气;戚继光是勇敢的,因为他拥有上阵杀敌的勇气。钟南山是勇敢的,当新冠疫情爆发之时,全城封闭,他带领他的医疗团队,逆行出征,以自己卓越的医疗技术,挽救一个又一个的重症患者的生命。不光是轰轰烈烈的大事需要勇敢,日常小事中也蕴含着勇气。坦白的承认自己错误,这是需要勇气的;向师长提出不同的意见,这是需要勇气的;走上讲台毛遂自荐,这是需要勇气的;甚至独自走一段黑路,独自完成老师交给的任务这些都是需要勇气的。 我们钦佩鲁迅先生,因为他敢于向黑暗的社会宣战;我们敬爱毛主席,因为他敢于从枪林弹雨中拯救中国;我们崇拜海伦凯勒,因为她敢于与令人窒息的黑暗和无声的世界搏斗;我

74、们赞美王昭君,因为她敢于独自出塞,去那天寒地冻的边疆完成民族和平的使命。我们对他们的钦佩、崇敬、爱戴,归根到底都是对勇气的歌颂。但,这里所说的“勇气”并不是指匹夫之勇,不是指赳赳武夫的力气之勇。真正的勇气是一种精神的力量,人格的力量,智慧的力量。拥有了这种力量,我们就能独自越过困难堆成的高山;拥有这种力量,我们就能克服生活的磨难;拥有了这种力量,我们就能成为命运的主宰,始终扬起胜利的风帆。 我们歌颂勇气,赞美勇气,同时我们真诚的呼唤勇气。老人被歹徒刺伤,围观者无一上前救助;小孩溺于水中,周围的人却视而不见;居民楼失火,旁观者指指点点,却都不上前帮忙这些事实让我们痛心于人性的冷酷,勇气的沦丧。但

75、,我坚信,只要有人存在,勇气之花便不会枯萎。【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的写作能力。审题:论语中关于“勇”有多种含义,可以理解为“勇力”“勇敢”“勇猛”“勇气”等,花木兰替父从军是“勇敢”,现实生活中钟南山等人逆行出征是“勇敢”,“见义勇为”的“勇”是“勇敢”。要具有“勇敢”的品质,需要内心有“仁”,即有着正确的是非观,心中有“爱”。因为心中有爱,所以在歹徒行凶时,武警战士能够不怕危险,冲在前面;因为心中有爱,在抗美援朝战场上,黄继光能用胸膛堵住敌人的机枪;同样因为心中有爱,在抗洪抢险的战场上,人民子弟兵连续战斗72小时,最后献出了年轻的生命。“勇敢”不是匹夫之勇,是大爱支配下的果敢行动。“勇

76、”往往又和“谋”联系在一起,有“勇”有“谋”,才能取得最后的胜利。这是从“勇力”“勇猛”的角度说的“勇敢”。“勇敢”在某种程度上又与“勇气”语言相近。写作时可以从这些角度进行立意。本题要求写议论文,在写作时要善于运用典型材料,运用恰当的论证方法进行论证。参考立意:1.勇敢是对爱的守护;2不逞匹夫之勇;3.勇敢是正义之剑;4.有勇有谋,方能决胜千里。参考素材:1.有一个故事:一头狮子看见了一块肉,刚想去吃,却又稳住了脚步;原来它见对面有一只老虎也瞪大眼睛盯着这块肥美的肉。狮子想了想,最终离开了。因为它没有把握去战胜老虎,而就在狮子转身离开的瞬间;老虎也选择了离开,原因同样是它也没有战胜狮子的勇气

77、。其实老虎与狮子势均力敌,其实在这种情况下,决定胜败的不令仅仅是力量的对比。更重要是勇气的较量。而此时,老虎与狮子都没有鼓起勇气走上去的力量,只要鼓起勇气向前就能从气势上压倒对方,打败对方而吃到那令人垂涎欲滴的肉!人生亦如此,困难就像弹簧,你强它就弱,你弱它就强。这强弱的对比不是指实力,而是心灵的较量;勇气的迸发;勇气高低的比拼。 2.困难也如一只纸老虎,外表剽悍强大,内心却空洞脆弱;当你面对它的时候,千万不要被它的外表震慑住,一定要鼓起勇气去战胜它,当你打败它的时候,你将会发现这并不怎么难,还会从中找得到胜利后的喜悦! 3.勇气源于自信,每每演讲者自信地迈向演讲台的时候,一方面:他必须有勇气

78、去面对众多观众期盼的目光,也必须去承受台下众多观众不一样的欣赏水准,用勇气来面对随之而来的成功或者失败。另一方面:他必须有勇气拿出看家本领,用真情实感去感染观众,赢得观众,以战胜其他的对手。只有这样,无论结果如何都不会感觉遗憾,因为自己付出努力;付出勇气。有勇气面对失败再提升勇气去面对下一次的挑战。这才是成功之所在。正如人们常说的自信是成功的第一秘诀,同样勇气也是成功的必备条件。二者相辅相成,密不可分。这勇气并非匹夫之勇,真正的勇气不仅仅包含着勇字,更包含了一种拼搏向上精神的内涵,人格的魅力,智慧的力量。 4.勇气体现于行动,我们不仅要谈勇气,更要呼唤勇气。我希望人人都能走上众目注视的舞台,不

79、再有任何胆小的理由;我希望社会中频频出现在他人遇难时勇于解救的活雷锋,不再有那些视而不见的旁观者;我希望人们在面对生活中的困难时,要提升百分百的勇气去勇敢地面对,去挑战。不再有畏缩怕事的人,逃避困难,逃避责任,甚至逃避生活。是的,人人都需要勇气。让我们勇气的帆勇往直前!5.天下成功者,都是有勇有谋。一个敢作敢当的人,只有同时拥有一个多计善谋的头脑,才能成为真正的强者。而一个有勇无谋的人,非常地勇敢,雄心勃勃,做任何事都敢作敢为,但总是想不到什么好计谋,只会凭着别人的一点想法鲁莽行动,把事情做得一团糟;反之,有谋无勇的人,即使有一个多计善谋的头脑,很有计策,把任何事想得有条有理、妥妥当当,而没有

80、勇气付诸行动,使得好办法不能到实现,最终也只能一事无成。 6.秦朝时期项羽与刘邦的鸿门宴故事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在这两个历史人物斗智斗勇的过程中,淋漓尽致地表现出了项羽有勇无谋导致失败,而刘邦智勇双全最终取胜。 7.宴会之前,项羽与范增计划在酒后舞剑时将刘邦一刀刺死,这样既能消除敌人,又能用舞剑来掩盖杀人的动机。可有计谋且勇敢的刘邦已经看出了真相,假装通过赔礼道歉来消除项羽对他的怨愤,于是就带着一百多个随从到了鸿门拜见项羽。宴会中,刘邦利用花言巧语与客套话使得项羽优柔寡断,无法像原计划那样在舞剑时一剑刺死刘邦。这个完美的机会不仅泡汤了,还让刘邦借上厕所的机会逃之夭夭。刘邦也在这次宴会中看出了项

81、羽粗犷豪爽、有勇无谋的弱点,在以后的楚汉战争中取得胜利。 8.项羽大摆鸿门宴是中国历史中的典故。这个故事清楚地说明了:既有一个敢作敢当的性格,又有一个多计多谋的头脑的人,才能成为真正的强者。人们也从中看出,勇气与谋略是互相依存的,优柔寡断,则是许多失败者的性格特点。 9.在以后的楚汉战争中,刘邦打败了项羽,是因为他足智多谋,有所作为,善于收买人心,也善于用人,把战略安排得完好无缺,从而取得胜利。 10.项羽被刘邦打败了,是因为他只有勇气,盲目地冲动,心中没有一点儿计策,没有一点儿底,再加上对老百姓的残暴有加,失去了民心,更使得他失败得一塌糊涂。 11.这一史实不正是告诉了我们:我们既要有十足的

82、勇气,也要有好计策。它们俩不就像一对好搭档,帮助着人们获得成功,走向胜利吗?行文结构:例文以大量的事实论证“为了正义是事业需要勇敢前行”这个论点。在战争年代,在和平时期,在轰轰烈烈的大事上,在日常生活的小事中,都需要勇敢,需要勇气。例文中列举了鲁迅、毛泽东、布鲁诺、海伦凯勒、王昭君等典型事例,论证中心论点。最后,“我坚信,只要有人存在,勇气之花便不会枯萎!”总结全文,点明主旨。【点睛】命题作文审题:1.重点分析“题眼”。命题作文文题中一般都有关键词,这些词就是所谓的“题眼”。把握住题眼,也就抓住了文章要突出的重点,了解了写作要避免的误区。尤其要注意题目中的修饰词语、限制词语和补充词语,因为这些

83、词语对写作范围起着约束限制的作用,是文章特殊要求的标志。2.注意副词隐含的信息与要求。“最”“也”“还”“再”“更”“其实”等副词出现在题目中,都不是可有可无的点缀,而往往是考生极易误入的陷阱。如我最好的朋友中的“最”就规定了你笔下作为主角的朋友只能有一个;这也是课堂中的“也”就规定了你所写的内容不能是平平常常的某一节课;3.要完全理解比喻意义。这类比喻性题目前往往有一段精心设计的提示语,考生审题时需认真阅读这些提示语,学会由“虚”而“实”,在你熟悉的生活素材中确定与这一比喻义匹配的本体,写作时方能做到紧扣题目。4.把握文字较长或句式复杂的题目的内在关系。这类题目往往有着因果、条件等内在联系,

84、审题时必须辨别清楚。如我拥有,我快乐,“拥有”是“快乐”的前提和原因,“快乐”是“拥有”后产生的一种心理情感反应,两者紧密联系,不可分割。有的考生忽略了这一点,因果意识不强,下笔时只写“拥有”,不见“快乐”,缺少必要的抒情议论;有的则只见“快乐”,少见“拥有”,缺少作为“快乐”支撑的叙述和描写。5.从题目中审出详略安排方面的要求。如浙江温州高考作文题下雨天,真好,这是一道情景类命题作文,考生要在行文中创设“下雨天”这样的情景,而题目中的“真好”,是立意的关键,应详写。可是有些考生的记叙文中,用大半篇幅写“雨”或“下雨的情景”,写“好”一带而过,只是在文章最后用一句“下雨天,真好”匆匆收尾,由于

85、没有具体内容支撑,“真好”也就成了空中楼阁,如此安排详略显然偏离题目要求。28. 请以“记一间房子里的空气”为题,写一篇记叙文。要求:思想健康,内容充实,有细节描写。不少于700字。【答案】例文记一间房子里的空气国庆回家,住进新装修的房子,夜晚同母亲和父亲睡一张床,这么大个人,除八岁那年流鼻血外,这是第一次。父亲怕冷,一回家,就躲进卧室,打开空调,双手用力地相互搓着。我看过他的手,粗糙又红肿,尤其是冬天在外面,他的手总是蜷不拢。他躺在卧室的床上,抽着五十块钱一条的黄桷树,双眼无神地盯着空调。他心里打着算盘,盘算着这一年花了多少钱,接下来该用多少钱。烟圈轻轻呼出浅浅散去,他总是一声不吭这样躺着很

86、久。母亲总是哆嗦着身子畏缩着冲进卧室,用她响亮的声音数落父亲。“这个人,一回来就躺在床上,你囊个不生在床上!”这时父亲早已睡熟,身上穿着外出干活的衣服,脱掉了沾了泥的裤子,背后垫着高枕头(他觉得枕头越高越舒服),听见妈的话,他眼皮也没睁,他睡得很香。母亲坐在床边,佝偻着身子,拿出手机看电视剧。嘴里轻轻喘着气,十分认真地看剧。她这一天不上班觉得无聊,外面天气坏,下着雨,又冷又湿,只好待在家里。这一间屋子是他们的集中营,在我和弟弟没回来前,客厅和其他房间,像个摆设。我躺在床上,听着父亲粗犷的呼噜声和母亲轻微的喘气声,快要睡熟了。我想到先生之前为学生布置的作业里有一回是让他们写一篇习作“记一间屋子的

87、空气”,本意是让他们学习如何描写细微物件,扎实他们的基本功。我躺在这一间屋子的空气中,这想法忽然出现在我脑中,想写写试试。空气本是无形无色无味,要如何描写?像自来水无形无色无味,也无人写它。其实不然,空气虽无形,但若有人为作用,便形色味俱全。我在这里记的,便是我父母亲常住这卧室的空气。尤其是在也要即将睡熟之际。因为空调暖烘烘的温度,将父母亲平常身上带走的气息暴露得更加明显。这空气里充斥的是父母亲勤劳的味道,我虽捉摸不见它,可我躺在床上,时常感受到它贴近我的脸庞,想亲亲我,又像母亲长满茧的手掌,轻轻地托着我的脸庞;我能感受到它的温度,是父母亲身上的温度,它是热的,钻进我的被窝,使我冰冷的身体似灌

88、了一股暖流只管从脚暖到胸口;它一下子翻了身,咳嗽了一下,四角烟圈聚拢到一起凑近我的鼻口,忽地又一齐散去,随即又沉沉地停在四方空中,同父亲的呼噜声一同睡去了;母亲怕我冷,将我胸口的被子拉上来,这被窝里的空气迫不及待的冲到外面来,它急得慌,直直地撞在我脸上,被子上裹着的父母亲平日的气息一口吞进了嘴里,我将思念也吞进了肚子里。我被这些温暖可爱的空气包围着,沉沉进入了梦乡,我十分感谢他们,使我在以后无数个失眠的日子里能记起那夜舒适安逸的睡眠而不至于空虚无所牵挂。那夜睡得真香!【解析】【详解】(一)审题:本题考查写作能力。本题是命题作文。可能有同学会问,看不见摸不着的空气到底咋写?过去现在,那屋这屋,二

89、间屋子里的空气到底有何异同呢?流动的空气就是风。飘动的树叶是空气的形,弥漫的气味是空气的影,所有事物呈现出来的景色(于人便是气质)则是空气的神。空气是无处不在的,它是附在万物之上的。我们只要写出万物在自然界的各色形态,其实就等于写出了空气的精气神。这样去写空气,难道不是非常有趣的事情么?再说,只要你在处世之中看轻,身份、地位、钱财万物都是过眼烟云,甚至连人死了,都归于泥土尘埃,融入自然。那么,还有什么东西不可以归于空气的范畴呢?所以,写空气也就是写我们人类。所以“记一间房子里的空气”,我们可以写流动在房子里的亲情、爱情、友情等。注意是“一间房子”,不要写成多间。注意文体是记叙文,选材要贴近生活

90、,内容要充实,切忌大且空。切入的角度要小且巧,从小角度折射出一个大问题。一定要写出的典型细节,用细节展示人物的内心世界,由浅入深,有真情实感。(二)立意:1、记叙一间房子里弥漫的亲情的气味,如祖父母的爱、父母的爱、兄弟情等。2、记叙一间房子里关于友情的回忆。3、记叙一间房子里爱情的印记。4、记叙一间教室里的师生情。5、记叙一间宿舍的同学情。(三)素材:1、佛语云:前世因,今世果。我始终相信,相聚就是一种缘分,大到一个班级,小到一个寝室,命运把我们连在一起。我们哭过,笑过,闹过,疯过,当然,每个成员之间的摩擦肯定是在所难免的,俗话说退一步海阔天空,只要我们让一步,一切都不是问题了。2、房间里的黑

91、是那么的纯,这纯粹的黑,埋藏了我心中的热,回忆起自己的心酸,眼泪不知不觉眼眶流出,滑过脸颊。啪嗒!是那么的响,震碎了我的心。我想哭可再流不出一滴眼泪,黑暗的房子出现一缕灯光,打破了这纯粹的黑暗,这光是那么的刺眼,可是它只存在了一会儿,消失了,房子又重新回到黑暗,我喜欢这伸手不见五指的黑。3、若记一间屋子里的空气,恰如细数一段记忆,总应有场大刀阔斧的开天辟地,以名正言顺归为开头。那么,这一间屋子里的空气,理应始自卷卷竹席。4、小屋无窗盏,通风甚是欠佳。仅两扇门相对,一者为房门,一者后方辟一小阳台。阳台门常闭锁,且掩以厚帘,以护春光,以拒蚊蝇。于是霉席味常被固锁在陋室内,相克相生以姑娘们的囡气,掩鼻蹙眉之时,却仍有回味的余地。忍不住去嗅一嗅,辨一辨,感一感。(四)写作思路:本文记叙了与父母同睡一间房的往事。空气里充斥的是父母亲勤劳的味道,是浓浓的亲情,足以打动每个人柔软的内心。本文的细节描写成功塑造了父亲母亲的形象,温暖可爱的空气,一夜舒适安逸的睡眠,成了作者人生温暖的底色。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园

网站客服QQ:123456
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2026657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