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吉林省吉林市2019-2020学年高二历史下学期期末考试试题说明:本试卷分卷、卷两部分。将第、卷的答案填在答题卡中。考试结束时上交答题卡。考试时间90分钟,满分100分。第卷 选择题(共50分)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5个小题,每题2分,共计50分。请将正确答案涂在答题卡上。 1. 从商周时起,越人就有以原始瓷器随葬的传统。战国时期百越贵族墓中出土了大量仿青铜礼器的原始瓷器,少有青铜礼器出土。这一现象说明()A. 礼崩乐坏影响社会习俗的变迁B. 中原文化向周边地区传播交流C. 战争频仍导致青铜器功能转变D. 专制主义越来越趋向于独裁化2. 战国时期实行任命制和俸禄制,文学、游谈、军功、游侠
2、成为官吏选拔的四大途径,君主对任命官吏亦多酬以禄米或赐以金银。各国还形成了对官僚监督、考核与赏罚的年终考绩办法“上计”。这些史实可以说明当时()A. 世族世官制的形成 B. 中央集权制的加强C. 监察制度的理性化 D. 政治设计的制度化3. 国学大师钱穆认为,中国古代史“前一段落为秦以前的封建政治,后一段落为秦以后之郡县政治”。以下对这两大“政治”的理解正确的是()A都是地方制度,加强了中央集权B都顺应了历史潮流,维护了封建统治C都以血缘为纽带,实现了权力的高度集中D前者是贵族政治,后者是官僚政治4. 有学者认为,唐代前期中央各级行政机关以及地方诸道州府,行政上皆承受于尚书省。“有事皆申尚书省
3、取裁闻奏,不能径奏君相;诏令制敕亦必先下尚书省详定,然后下百司。”由此可见,尚书省()A剥夺中书与门下省的权力B拥有起草诏令制敕的职权C阻隔皇帝与各州府的联系 D成为全国行政运行的枢纽5. 自秦汉至明清,中国古代行政区划经历了由郡县两级制到州郡县三级制再到省道府县四级制的演变,这体现了()A中枢权力体系日趋完备B中央对地方控制的加强C各地经济联系日益密切D经济区域化的程度提高6. 考古学家发现,古希腊的早期建筑多为城堡与宫殿;后随着城邦兴起,市政广场、露天剧场、体育馆等公共建筑逐渐增多。这一变化反映了古希腊()A重视建筑的实用性 B民主政治高度成熟C公民意识不断增强 D城市经济日趋繁荣7. 万
4、民法是外事裁判官在司法活动中逐步创制的法律,它吸收了公民法和外来法的合理因素,但又有所发展和突破。它的基本内容主要是关于所有权和债权方面的规范,很少涉及婚姻、家庭和继承等内容。这说明万民法()A. 适应了国家发展的需要B难以调节家庭关系C不适用于本邦公民纠纷D源于民族矛盾激化8. 近代早期英国书报审查制度产生于都铎王朝君权极为强大的时期,经历早期斯图亚特王朝的完善、英国大革命时期的转折,最终在1695年,英国革命派永久性废除了书报审查制度,从法律上保障了言论出版自由。这一举措产生的政治影响是()A.提供了议会政治完善的条件 B.实现了英国社会的自由平等C.推动了英国启蒙运动的兴起 D.最早确立
5、了言论自由的观念9. 参与美国1787年宪法制定的古文诺莫里斯曾说:“我们实在是在做一件奇怪的事情,我们要树立一个强有力的人来保护我们,同时又要把他的手捆到背后”。下列对美国总统的相关表述,符合这一言论的是()A总统是国家元首,由选民直接选举产生B法院批准,总统可否决国会的立法C总统是政府首脑,完全掌握国家行政权D国会批准,总统可与外国缔结条约10. 1875年,法国国民议会仅以一票多数通过了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宪法,在法律上确立了共和政体。1884年法国议会又通过决议“政府的共和国形式不得作为宪法修改提议的对象”。这表明法国()A借鉴了英国责任内阁制B总统共和制更符合国情C民主政治进程的曲折性D
6、保皇派的力量仍然强大11. 1876年,德国哲学家尼采指出:普法战争虽以德国胜利告终,其险恶后果却是使德国文化颓败,“使德国精神为了德意志帝国的利益而遭失败乃至取消”。这旨在()A批判德国的军国主义和强权政治B说明普法战争损害德国利益C反思德国给世界带来的巨大灾难D呼吁德国创造一种新的文化12. 道光问参与南京条约谈判的耆英:“逆夷接仗之际,所带夷兵,何以能使有进无退?”耆英答曰:“英夷武官四十以内不娶妻室,兵丁亦然,是以无所顾瞻,临敌争先。”这反映了 ()A道光帝认识到英国国力强盛B清朝官员囿于“天朝上国”观念C英国破坏了中国的领土主权D英国完成了工业革命,军力强盛13. 在中日甲午战争中,
7、清朝百姓争先恐后应募日军的招工,盼望能获得一份差事。这直接反映出甲午战争中国失败的原因是()A当时的中国人仍缺乏对日本的正确认识B人民普遍缺乏民族国家观念和国民意识C自然经济瓦解背景下中国百姓生存堪忧D. 落后的封建制度不敌先进的资本主义制度14. 剑桥中国晚清史载,按照天朝田亩制度所宣布的目标,太平天国运动确实是一场深刻的社会革命,在这场革命中经济竞争被完全消灭,家庭被剥夺了它在经济和社会上的重要作用,国家获得了一种新的合法性和更广泛的权力。材料中的“社会革命”()A是战争环境的必然选择B是绝对平均主义的体现C强调国家对百姓财产权的尊重D顺应了当时中国小农经济国情15. 有学者认为辛亥革命是
8、20世纪中国的“光荣革命”,是一场失败了的“光荣革命”。该观点主要着眼于辛亥革命()A. 以温和的方式推翻了清朝政权B. 使中国开始走上民主共和之路C. 建立了亚洲第一个民主共和国D. 没有从根本上使中国社会转型16. 五四运动以后,学生和思想界领袖们得到了商人、民族资本家和工人的支持,希望通过思想改革、社会改革来建设一个新中国。中国传统的伦理教条、风俗习惯、文学、历史、哲学、宗教,以及社会和政治制度,都遭受到猛烈批判。这主要是由于五四运动()A找到了民族救亡正确道路B推动了革命统一战线的建立和发展C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导D弘扬了爱国进步与民主科学的精神17. 日军侵占上海后,企图攻占浦口以截
9、断中国军队后路,然后占领中国的政治中心,迫使中国政府屈服。国民党军事当局积极应战,这次应战 ()A取得抗战以来正面战场最大胜利 B打破了日军三个月灭亡中国计划C失败后日军进行长达六周的屠杀 D失败后的中国抗战入了相持阶段18. 1948年8月,华北临时人民代表大会在石家庄隆重举行,到会代表542人,其中民主人士有166人,在大会选举产生的27名华北人民政府委员会委员中,民主人士有8名。这次会议()A体现了鲜明的社会主义原则B标志着人民政治协商制度的确立C实践了新民主主义政治路线D适应华北地区基本解放的新形势19. 恩格斯称共产党宣言是共产党人的第一个周详的理论和实践纲领,对那些打着“社会主义”
10、旗号的杂七杂八的思潮加以甄别和澄清,对于确立科学社会主义在工人运动中的主导地位,无疑是完全必要的。恩格斯在此强调共产党宣言的发表()A促进世界无产阶级真正走向联合B使工人斗争富有科学性C意味着空想社会主义思想的终结D标志着科学社会主义的诞生20. 考茨基把十月革命中布尔什维克党夺取政权比作“一个怀孕的妇女为了缩短她不堪忍受的妊娠期,竟然极其愚蠢地剧烈运动,以致早产”。由此可知,考茨基认为()A无产阶级夺取政权的时机不成熟B无产阶级应该采取和平方式夺权C暴力夺权迟滞了俄国革命的进程D应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行动指针21. 1954年6月,中央人民政府决定撤销大区一级行政机构,同时对部分省市建制进行调
11、整。辽东、辽西两省合并为辽宁省,松江省并入黑龙江省等,京津沪外的中央直辖市均改为省辖市。中央人民政府此举主要是为了()A加强统一领导提高行政效率B配合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实施C逐步推进社会主义基层民主D确保依法治国的方略落到实处22. 2019年1月2日,国家主席习近平在告台湾同胞书40周年纪念会上发表重要讲话。他指出:“中国人不打中国人。我们愿意以最大诚意、尽最大努力争取和平统一的前景,因为以和平方式实现统一,对两岸同胞和全民族最有利。我们不承诺放弃使用武力,保留采取一切必要措施的选项,针对的是外部势力干涉和极少数台独分裂分子及其分裂活动,绝非针对台湾同胞。”下列表述正确的是()A民族问题致使
12、两岸陷入长期政治对立B1979年海峡两岸隔绝状态终于被打破C.“一个中国”原则成为海峡两岸的共识D坚持“和平统一、一国两制”的基本方针23. 1973年5月,美国总统尼克松在向国会作的外交政策报告中,没有在中国一章中谈及台湾问题,而是在亚洲一章中提到“台湾人民”,而不是“中华民国”。这说明()A中美两国有关台湾问题已经解决B美国外交遵守“一个中国”原则C尼克松坚持了中美联合公报精神D中美两国正式建交的障碍已清除24. 1947年,美国国务卿马歇尔提出援助欧洲复兴计划,并敦促欧洲方面首先拟定一项联合性质的计划,要求该计划即使不能得到所有欧洲国家的同意,也应征得一部分国家的同意。马歇尔计划体现出来
13、的美国对欧政策( )A. 有利于煤钢联营的建立 B. 促成了欧美平等伙伴关系C. 导致欧洲出现军事对峙 D. 成为德国永久分裂的根源25. 1992年6月,日本国会通过了决定向海外派兵的PKO决议后,先后派遣自卫队参加了在柬埔寨、户旺达和莫桑比克以联合国名义进行的维和行动。这说明日本( )A极力维护世界和平与安全 B追随美国进行外交活动C为谋求政治大国创造条件 D军备力量已经空前强化第卷(非选择题,共50分。)(其中,26题23分;27题12分;28题15分。)26.(23分)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西汉政权建立后,统治者吸取秦亡的教训,大力放宽政策,轻田租促农业。政治上,在中央实行三
14、公九卿制,在地方实行郡国并行的体制,后来进一步确立了郡县制的主体地位。汉武帝时形成中外朝制度,由三公九卿为代表的外朝官和皇帝侍从官即内朝官共同执政。摘编自杜庆余论国家制度建设与汉代兴衰的关系 材料二唐太宗全面革除隋朝弊政,实行轻徭薄赋、与民休息的政策,推行均田制。发展完善三省六部制度,三省长官共为宰相,其他官员以“参预朝政”等名号也可为宰相,后来进一步形成了成熟的政事堂制度。发展科举制度,健全府兵制,强化监察机构。摘编自任士英盛唐气象(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汉、唐初期制度建设的特点。(8分)(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汉、唐制度建设的意义。(15分)27. (12分)阅读下列材
15、料,回答问题。材料下表所列为两位历史学家对清朝与列强签订条约的看法。徐中约费正清英法联军之役后西方国家通过建立条约口岸和扩展商务,争夺贸易利益和经济特权,俄国人则既强调贸易收益也强调取得领土。从南、北而来的这两股推进势力,构成了一种钳形活动,掐住满清王朝。在随后的一个世纪里,西方和俄国是影响中国的两个主要根源。摘自中国近代史到了19世纪60年代初期,外国商人与外国势力因各种有利条件使中国的贸易与世界市场的关系更密切,也随世界市场的荣枯兴衰而起伏。外国人因为有治外法权的保护,得以跻身这个帝国的统治阶层。若说这样的结果是把中国当殖民地来剥削,不如说外国人有幸参加了中国企图西化的过程。摘自剑桥晚清史
16、据材料,评价关于近代中国条约体系的观点。(说明:任选材料中的一种观点进行评价。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12分)28. (15分)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 18世纪六七十年代,伦敦中等阶级认为议会已被少数人控制,必须进行改革。由此开启了长达半个多世纪的改革运动。18世纪晚期受法国大革命影响,出现关于国家的政治制度是否可以变革的论战。其中,在潘恩人权的影响下,下层人民开始了改革运动。议会改革运动几经波折,但中心始终在北、中部工业区。1830年1月伯明翰工业家成立“政治同盟”,工业家由追随政府转向改革阵营。1832年辉格党政府的改革方案提出后,改革与反改革的斗争白热化。5月中旬,全国召开
17、200多次群众大会,递交300多份请愿书,数以万计的人参加改革同盟。工人阶级全国同盟表示该方案不符合工人利益,但指出工人阶级可以把它看作改革的第一步,为以后更全面的改革打下基础。中下层人民联合行动的可能性出现,武装起义的计划被制定出来。议会下院对可能出现的托利党政府坚决反对。这让人想起17世纪的革命。托利党不得不退让。1832年6月7日,改革法由国王签署,正式生效。 摘编自钱乘旦英国通史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英国1832年议会改革的背景。(8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议会改革的历史意义。(7分)高二历史学科期末考试参考答案及评分标准1. 【答案】B【解析】根据所学,
18、以青铜礼器作为随葬品是周礼规定下西周中原文化的重要特点,因此这一时期南方的越族墓葬中出现大量仿青铜利礼器的原始瓷器明显也是受到周礼文化的影响,故选B项;从越人的墓葬中出土大量仿青铜礼器的原始瓷器不能证明礼崩乐坏,排除A;材料反映的是中原文化对周边地区的影响,不是青铜器功能的变迁,排除C;材料内容与手工业形态无关,排除D。故选B。2. 【答案】D【解析】战国时代实行任命制和俸禄制、“上计”等官员的选拔及监督、考核与赏罚制度,说明当时政治设计的制度化,故选D;任命制和俸禄制打破了世族世官制,排除A;战国时期开始形成中央集权制度,B项中“加强”表述错误,排除;C不能全面反映材料信息,排除。3. 【答
19、案】D【解析】秦以前的封建政治并未加强中央集权,故A项错误;秦以前的封建政治并未维护封建统治,故B项错误;秦以后之郡县政治并非以血缘为纽带,故C项错误;秦以前的分封制属于贵族政治,秦以后之郡县政治属于官僚政治,故D项正确。4。【答案】D【解析】由中央及地方在“行政上皆承受于尚书省”“有事皆申尚书省取裁闻奏,不能径奏君相”可知,此时的尚书省已成为全国行政枢纽,所以D项正确。尚书省仅仅是三省之一,并未剥夺其他两个机构的权力,A项错误;起草诏令属于中书省的职权,B项错误;唐朝依然是皇权至上,尚书省不可能阻隔皇帝与各州府的联系,C项错误。5。 【答案】B【解析】材料中“郡县两级制到州郡县三级制再到省道
20、府县四级制”说明中央对地方控制逐渐加强,故选B项。6. 【答案】C 【解析】根据材料“古希腊的早期建筑多为城堡与宫殿;后随着城邦兴起,市政广场、露天剧场、体育馆等公共建筑逐渐增多”可知此时这些公共空间的增强,可以促进公民之间的平等,这些公共空间成为公民参与公共活动的场所增强城邦公民认同感,公民意识不断增强,故选C项;公共建筑和城堡与宫殿都具有实用性,并非变化的本质,排除A项;雅典的民主政治高度成熟,并非“古希腊”,不选B项;这些公共空间成为公民参与公共活动的场所,与城市经济无关,不选D项。7. 【答案】A 【解析】据材料“万民法是外事裁判官在司法活动中逐步创制的法律它的基本内容主要是关于所有权
21、和债权方面的规范”可知万民法适应了罗马帝国扩张的需要,故选A项;材料“很少涉及婚姻、家庭和继承等内容”说明涉及家庭关系法律少但并非难以调节,不选 B项;据材料“吸收了公民法和外来法的合理因素”可知可以调节公民纠纷,不选C项;据材料“万民法是外事裁判官在司法活动中逐步创制的法律”可知是源于司法活动不是源于民族矛盾,不选D项。8. 【答案】A【解析】根据材料“1695年,英国革命派永久性废除了书报审查制度,从法律上保障了言论出版自由”,结合所学,“光荣革命”后,这一举措有利于君主立宪制的发展,故A正确。9. 【答案】D【解析】言论体现既赋予总统权力,又限制它的权力,故选D项。总统是由选民间接选举产
22、生,不选A项;总统否决国会的立法不需要法院的批准,不选B项;总统是政府首脑,但不是不受限制的行使行政权,不选C项。 10。【答案】D【解析】本题主要考查法国共和制的确立。材料中法国议会以一票多数确立共和制,又通过决议维护共和制,表明保皇派的力量仍然强大,故选D项。材料没有体现出内阁和议会的关系,与借鉴英国责任内阁制无关,不选A项;法国实行议会制共和制,不选B项;材料表明民主政治得以确立和维护,与民主政治的曲折无关,不选C项。11。【答案】A【解析】本题考查德意志帝国的军国主义色彩。根据题干可知,尼采强调“为了德意志帝国的利益”对“德国精神”的消极影响。结合所学可知当时德国刚刚完成统一,在统一的
23、过程中保留了军国主义和强权政治,这给德国的发展造成一些消极影响,故A项正确。12. 【答案】B【解析】根据材料“夷兵”“英夷”等关键词可知,清朝官员对西方国家存在一种轻视的态度,体现的是“天朝上国”观念,B项符合题意。题干材料不能体现道光帝认识到英国国力强盛,A项不选;英国破坏了中国的领土主权的说法与材料主旨不符,C项不选;“英国完成了工业革命,军力强盛”是中国战败的原因之一,但与材料无关,D项不选。13. 【答案】B【解析】当时清朝百姓的做法不等同于当时所有中国人对日本缺乏正确认识,不选A项;清朝百姓期望在甲午战争的日军中找到差事说明清朝人民普遍缺乏民族国家观念和国民意识,故选B项;材料并未
24、提及寻求差事的清朝百姓源于自然经济瓦解的农民,不选C项;清朝百姓到日军寻求差事不能说明两者制度间的差异,不选D项。14. 【答案】B【解析】材料“经济竞争被完全消灭”“家庭被剥夺作用”是天朝田亩制度绝对平均主义意识的体现,这脱离了当时社会农耕经济发展的实际,故B项正确,D项错误;A项与材料主旨不符;C项与材料意思相反。15. 【答案】D【解析】辛亥革命是以暴力革命的方式推翻了清政府,故A项错误;辛亥革命的果实被袁世凯窃取了,所以没有使中国走上民主共和之路,故B项错误;材料考察辛亥革命是一场失败了的革命,不是考察它的成功之处,故C项错误;结合所学可知辛亥革命并未彻底改变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
25、质,故D项正确。16. 【答案】D【解析】五四运动核心内容为学习西方民主科学,故选D项。是中国共产党找到了民族救亡正确道路,不选A项;国共第一次合作开始于1924年,不选B项;是中国共产党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导,不选C项。17. 【答案】C【试题解析】抗战以来正面战场取得的最大胜利是台儿庄战役,故A项错误;淞沪会战打破了日军三个月灭亡中国计划,故B项错误;由材料“日军侵占上海后,企图攻占浦口以截断中国军队后路,然后占领中国的政治中心,迫使中国政府屈服”可知为日本占领南京,故C项正确;武汉会战后抗战进入相持阶段,故D项错误。18. 【答案】C【解析】根据所学知识,新民主主义革命是无产阶级领导的,
26、以反对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为主的人民民主革命,由材料“到会代表542人,其中民主人士有166人”“27名华北人民政府委员会委员中,民主人士有8名”,可知华北临时人民代表大会是人民大众反帝反封建的表现,是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体现,故C项正确。19. 【答案】B【解析】根据题干信息“对那些打着社会主义旗号的杂七杂八的思潮加以甄别和澄清,对于确立科学社会主义在工人运动中的主导地位,无疑是完全必要的”,可见恩格斯在此强调共产党宣言区别于空想社会主义等理论的科学性,故选B项。A项在题干中无从体现,故A项错误;C项与史实不符,故C项错误;D项虽然表述正确,但不是题干的主旨,故D项错误。20. 【答
27、案】A【试题解析】考茨基把十月革命中布尔什维克党夺取政权比作怀孕的妇女早产,说明考茨基认为当时无产阶级夺取政权的时机尚不成熟,故A项正确;材料没有涉及“和平方式夺权”“马克思主义理论”,故B、D两项错误;暴力夺权加快了俄国革命的进程,故C项错误。21. 【答案】A 【解析】撤销大区一级行政机构,加强省市领导,是为了提高工作效率,克服官僚主义,故A项正确;撤销大区一级行政机构,加强省市领导与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无关,故B项错误;逐步推进社会主义基层民主是在改革开放后,故C项错误;依法治国方略是改革开放后提出的,故D项错误。22. 【答案】D 【解析】“告台湾同胞书40周年纪念会”“以和平方式实现统一
28、”,结合所学识可知坚持“一国两制与和平统一”的基础方针,故选D项;中国内战和外部干涉是导致两岸陷入长期政治对立的原因,不选A项;两岸隔绝状态被打破是在1987年,B项错误;1992年时就达成“一个中国”的共识,不选C项。23.【答案】C 【解析】1972年尼克松访华发表“承认一个中国原则”的中美联合公报,材料中尼克松在向国会作的外交政策报告中没有在中国一章中谈及台湾,提“台湾人民”而不是“中华民国”,说明尼克松坚持了一个中国原则,故选C项;台湾问题至今依然没有解决,排除A项;材料是美国尼克松总统向国会作的外交报告,不能体现美国外交原则,排除B项;材料只表明尼克松坚持了中美联合公报精神,无法体现
29、中美两国建交障碍已清除,排除D项。24. 【答案】A【解析】题干中提到“要求该计划即使不能得到所有欧洲国家的同意,也应征得一部分国家的同意”意味着既是苏联不同意,也要实行这一经济计划。因此A项正确。基于国家实力,直至现在欧美仍未形成平等的伙伴关系,B不选;欧洲的军事对峙在长时间存在,并未指明是哪一次,属于表述模糊,不选;德国分裂的在于冷战,故不选。25. 【答案】C【解析】以联合国的名义进行活动,说明日本想扩大在联合国的影响,为日本入常做好准备。C为正确选项。 题干没有提及A项与B项,不选。“军备力量已经空前强化”,表述有失客观,程度夸大 ,因此不选D项。26.(23分)(1)(8分)特点:注
30、意吸取前代教训(2分);减轻农民负担(2分);注重对前代制度的继承与发展(2分);重视对权力的制约,强化皇权(2分)。(8分)(本题每点2分,共8分。答满4点即可得满分8分。)(2)(15分)意义:缓和了社会矛盾,有利于社会稳定(3分);促进了经济的恢复和发展(3分);有利于防止宰相专权(3分);有利于减少决策与施政错误(3分);促进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发展与完善(3分)。(每点3分,答出5点即可得满分15分。)27.(12分)观点一:徐中约是民族主义角度(或侵略与反侵略角度或民族危机角度)。(3分)同意徐中约的观点(1分)。第二次鸦片战争后(2分),俄国和西方国家通过攫取在华特权和割占中
31、国领土(3分),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程度进一步加深,民族危机日益严重(3分)。(共9分)观点二:费正清是全球化角度(或近代化角度或文明融合角度)。(3分)同意费正清的观点(1分)。第二次鸦片战争后(2分),自然经济进一步解体,中国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3分);西方国家在入侵中国的同时,客观上也传播了工业文明,加速了中国近代化的历程(3分)。(共9分)28. (15分)(1)(8分)背景:中下层民众对政治上无权感到不满(2分);工业革命推动工业资产阶级和工人阶级壮大(2分);议会改革运动高涨(2分);民主思想进一步传播等(2分)。(每点2分,答出4点即可得满分8分。其他答案言之成理亦可) (2)(7分)意义:推动了英国民主政治发展(3分);使政府决策日益符合工业资产阶级利益(2分);开启了英国政治制度改革先例(2分);为无产阶级争取政治权利奠定了基础(2分);有利于社会稳定和发展等(2分)。(7分,其他答案言之成理亦可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