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2022年高中语文第三单元单元评价含解析(人教版必修2).doc

上传人:高**** 文档编号:537354 上传时间:2024-05-28 格式:DOC 页数:14 大小:61.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2022年高中语文第三单元单元评价含解析(人教版必修2).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2022年高中语文第三单元单元评价含解析(人教版必修2).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2022年高中语文第三单元单元评价含解析(人教版必修2).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2022年高中语文第三单元单元评价含解析(人教版必修2).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2022年高中语文第三单元单元评价含解析(人教版必修2).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2022年高中语文第三单元单元评价含解析(人教版必修2).doc_第6页
第6页 / 共14页
2022年高中语文第三单元单元评价含解析(人教版必修2).doc_第7页
第7页 / 共14页
2022年高中语文第三单元单元评价含解析(人教版必修2).doc_第8页
第8页 / 共14页
2022年高中语文第三单元单元评价含解析(人教版必修2).doc_第9页
第9页 / 共14页
2022年高中语文第三单元单元评价含解析(人教版必修2).doc_第10页
第10页 / 共14页
2022年高中语文第三单元单元评价含解析(人教版必修2).doc_第11页
第11页 / 共14页
2022年高中语文第三单元单元评价含解析(人教版必修2).doc_第12页
第12页 / 共14页
2022年高中语文第三单元单元评价含解析(人教版必修2).doc_第13页
第13页 / 共14页
2022年高中语文第三单元单元评价含解析(人教版必修2).doc_第14页
第14页 / 共14页
亲,该文档总共1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单元形成性评价(三)(150分钟150分)一、现代文阅读(26分)(2021新高考卷)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石门阵卞之琳“诸葛孔明摆下了八阵图,叫陆逊那小子,得意洋洋,跨马而来的,只见左一块石头,右一块石头,石头,石头,石头,直弄得头都昏了。他一看来势不妙,就勒转了马头,横冲直撞,焦头烂额,逃回了原路。这三国里的故事,你们还记得吗?”说到了这里,干咳了一声,木匠王生枝抬起了眼睛,打量了一番列在他面前的许多面孔。男人的面孔,女人的面孔,小孩子的面孔。带胡子的有,麻的有,长雀斑的有,带酒窝的有,一共十来张,在中秋前两天的月光里,有明有暗,可是全一眼不眨,只是点点头,意思要王木匠尽管讲下去得了

2、。王木匠手巧。譬如,现在邻近各村常用的由煤油箱改造的水桶子,确是王木匠的发明。他的手艺不止见长于他的本行。“对,我正要给你们摆一个和八阵图差不多的石门阵。不过几句话,一点新闻,石门阵摆退鬼子兵。”老王捡去才落到颈脖子上的一片枯枣树叶子,随即干咳了一声。“来了。”大家一起想。果然“来了!来了,一群鬼子兵!”王木匠转过头来望望山坡下转进村子里来的白路,仿佛日本兵当真从那边来了,把听众给吓了一跳。“他们先在远处山头上向镇上望,用望远镜,看得清清楚楚的。“那条小街上有人吗?没有。“那个院子里有人吗?没有。“那堆小树丛背后有人吗?没有。“八路军走光了。好,那个头儿,吩咐先下去五十个胆子最大的皇军。“开步

3、走!他们下来了,那五十个鬼子,骑了马。”“这条镇不是就完了吗?”宋长发很担心地插上了一句。王木匠没有理他,干咳了一声,接下去:“骑了马,得意洋洋!瞧,第一个麻子,腰板挺得多直啊。瞧,第二个是八字胡子,第三个是小耳朵。小耳朵回过头来,看后面跟来的都很威风,就把头昂得高些。“小耳朵的心是在一家老百姓的闺阁房里。“八字胡子的心是在一家老百姓的铁柜里。“麻子的心是在一家老百姓的猪圈里。”“真不是好东西!”谁的声音?李矮子?因为隔壁李矮子院里的驴忽然叫起来了,仿佛怕给日本兵抓去呢。“说话间,不知不觉,已经走进了村子。“麻子忽然在一家门口勒住了马。八字胡子、小耳朵和后边四十七个人都勒住了马。满街上鸦雀无声

4、。“麻子盯住了一家的屋门,不作声。“小耳朵也盯住了那家的门,不作声。”“他们看见了什么呀?奇怪。”小梅子插上来一句,仿佛代表了全场听众。“他们看见了什么呀?奇怪后边那四十七个皇军也这样问哪,可是没有出声。他们不作一声在那边发愣,那五十个皇军。“他们看见了什么呢?奇怪。“他们什么也没有看见,只看见门里堵满了石头石头门。“他们索性向前跑,沿街向左向右转了两个弯。“一路上“向左看:石头门。“向右看:石头门。“石头门。石头门。石头门。”“干脆说吧,别那么别扭的!”宋长发老婆着急了,也仿佛代表了全场听众。“他们的脸都白了。听,四面山头上一片喊杀的声音!打枪的声音!八路吧?看,山头上那么多人呢,糟了!糟了

5、!”“好了!好了!”谁的声音?仿佛大家的声音。“他们勒转了马头,死命踢着马肚皮,向左,向右,转了两个弯。他们就横冲直撞,连奔带蹿地逃命了。“逃出了镇口,心里跳得像马蹄一样急呢。“麻子还在想:我这一身肥肉不至于喂他们的麦田吧。“八字胡子还在想:我抢来的钞票不至于被他们捡回去吧。“小耳朵还在想:我怀里的相片不至于被他们拿去上报吧。”“老王,你活像钻进了他们的心里了。”李矮子说,意思是两重的,表示不相信,也表示惊叹他叫人不能不相信。“胡老三,”王生枝说,把眼睛对准了一个衔着旱烟管的男子,“昨天你也在南教场听过政治指导员的报告的,你说我可曾说谎。那条镇叫洪子店,在太行山那边。”“大致还不错,”胡老三说

6、了,“部队在镇东十五里地方,和敌人打了一昼夜。农民救国会集了五百会员,三个钟头内把全镇上能搬的都搬走了,五百会员就拿起了枪,躲在围山上等了。不过,老王,门是用砖头堵的。”“那有什么关系,石头门说起来好听一点。只要不是木头门就行了。木头门烧得开。上次苏家峪不是给门板都烧光了。洪子店也烧去了许多。可是我老王一年来明白了一个道理:守住了大门,不用关二门。对,把我们的门板烧掉呢,我们就夜不闭户。”“那你就少了生意了,人家以后还要你做门板吗?”大家笑了,同情王生枝。王生枝在月光里走回家去的时候,倒认真地想起当真到了处处夜不闭户的时代。他常常想做一张极精致的衣橱,已经设计了多年,总可以有做成的一天了。不过

7、他知道大家还得先摆多少次真正的石门阵,不是用口,“也得用手。”王木匠看看自己结实的突起了老茧的掌心,说不出由于哪一种情感,不由得感叹了一下:“我这双手呵!”延安,1938年秋(有删改)1. 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3分)()A.用煤油箱改造水桶子,既说明王木匠手巧,也为后文故事情节发展埋下伏笔。B.王木匠讲故事不乏新意识,他的灵感除了来自“八阵图”,还来自“一点新闻”。C.石门阵故事取材于政治指导员的报告,“麻子”“小耳朵”等鬼子均确有其人。D.王木匠因追求手艺完美而无法做出理想中的衣橱,他对着自己的手发出了感叹。【解析】选B。A项,“用煤油箱改造水桶子,既说明王木匠手巧”没有

8、问题,但是没有埋下伏笔,因为后文没有呼应。B项,“八阵图”来自第一段,“一点新闻”来自第五段。C项,故事的大体轮廓来自“政治指导员的报告”,但是因为是故事,这些人物都是虚构的。D项,王木匠无法做出理想中的衣橱的原因是日本鬼子的入侵,生活不安定,对自己的双手发出的感叹是说不出的一种情感,要保家先卫国。2.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小说以王木匠重提诸葛亮八阵图故事开头,再写村民们的表情神态,这样,石门阵故事还未正式展开,王木匠擅长讲故事的形象就已经确立起来了。B.小说描写村民们的面孔,用“带胡子的有,麻的有”,而不用“有的带胡子,有的麻”,突出了不同面孔最显著的特

9、点。C.小说调动了许多“声音”来配合王木匠的讲述,如小梅子等人的插话、王木匠的干咳声,乃至与故事毫不相干的驴叫声,读来令人如临其境。D.小说讲了一个王木匠讲故事的故事,这种故事套故事的结构颇具匠心,不仅使小说叙事变得更为复杂,同时也使小说的主题更加多元。【解析】选D。错在“使小说的主题更加多元”,小说的主题只有一个,即保卫国门才能守护家门,从百姓日常生活的侧面,展现抗日战争时期人民群众对日寇的同仇敌忾,对国泰民安生活的渴望。3.王木匠讲石门阵时,多处使用反复手法,这种讲述方法有什么效果?(8分)答:【解析】解答此类题目时,首先要审清题干,明确所考查的具体表达技巧,然后找出文中运用该类表达技巧的

10、语句内容,最后结合这些内容具体分析即可。根据题干可知,文章多处采用反复的手法,如多次出现“干咳了一声”“来了”等。其中“干咳了一声”,是王木匠在讲故事的过程中时不时停顿一下,迟迟不讲下文,这样处理能够引发听众的好奇与追问。而“石头门。石头门。石头门”的反复,则起到强调、渲染的作用,给人以到处都是石头门的感觉,能充分表现出石门阵的厉害非凡。答案:具有渲染效果,把故事描述得更充分;具有延宕效果,迟迟不讲下文,引发听众的好奇与追问。(如有其他答案,只要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4.小说中多次出现的“门”,在不同层面有不同含义,请结合文本加以分析。(12分)答:_【解析】解答分析含义题目时,一般从表层义和

11、深层义两个层面作答。就本题而言,小说中确实提到了许多“门”,大致可分为两大类:一类是具体的门,如现实生活中的门是木头门,洪子店村民以砖头堵门。经过王木匠的“加工”后,砖头门变成了“石头门”,随着故事的进展,“石头门”变成传奇的“石门阵”;另一类是抽象的门,如文中的“大门”“二门”。显而易见,前者指现实中具有诸多功用的各式门,后者是指中国同胞在抗战中构筑起来的一道道阻击日军侵略的防线,表达出中国人御敌于国门之外的决心和意志,期盼早日将日本侵略者驱逐出神州大地,实现“夜不闭户”。答案:现实生活中的门是木头门,洪子店村民以砖头堵门;在王木匠的故事加工中,砖头门变成了“石头门”,战斗故事随之变成了传奇

12、的“石门阵”;王木匠从现实中明白了“守住了大门,不用关二门”的道理,即只有保卫国门,才能守护家门,才有实现“夜不闭户”的希望。(如有其他答案,只要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规律总结】分析句子含意题、标题含义题和物象含义题,通常可以从两个维度切入。一是表层义,即句子、标题和物象的字面意思;二是深层义,包含哲理义、主旨义、情感义、启示义等。二、古代诗文阅读(42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7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59题。上 时 政 疏王安石年月日,具位臣某昧死再拜上疏尊号皇帝陛下:臣窃观自古人主享国日久,无至诚恻怛忧天下之心,虽无暴政虐刑加于百姓,而天下未尝不乱。自秦已下,享国日久者,

13、有晋之武帝、梁之武帝、唐之明皇。此三帝者,皆聪明智略有功之主也。享国日久内外无患因循苟且无至诚恻怛忧天下之心趋过目前而不为久远之计自以祸灾可以无及其身,往往身遇祸灾,而悔无所及。虽或仅得身免,而宗庙固已毁辱,而妻子固已困穷,天下之民固已膏血涂草野,而生者不能自脱于困饿劫束之患矣。夫为人子孙,使其宗庙毁辱;为人父母,使其比屋死亡,此岂仁孝之主所宜忍者乎?然而晋、梁、唐之三帝,以晏然致此者,自以为其祸灾可以不至于此,而不自知忽然已至也。盖夫天下至大器也,非大明法度,不足以维持,非众建贤才,不足以保守。苟无至诚恻怛忧天下之心,则不能询考贤才,讲求法度。贤才不用,法度不修,偷假岁月,则幸或可以无他,旷

14、日持久,则未尝不终于大乱。伏惟皇帝陛下,有恭俭之德,有聪明睿智之才,有仁民爱物之意,然享国日久矣,此诚恻怛忧天下,而以晋、梁、唐三帝为戒之时。以臣所见,方今朝廷之位,未可谓能得贤才,政事所施,未可谓能合法度。官乱于上,民贫于下,风俗日以薄,才力日以困穷,而陛下高居深拱,未尝有询考讲求之意。此臣所以窃为陛下计而不能无慨然者也。夫因循苟且,逸豫而无为,可以侥幸一时,而不可以旷日持久。晋、梁、唐三帝者,不知虑此,故灾稔祸变,生于一时,则虽欲复询考讲求以自救,而已无所及矣!以古准今,则天下安危治乱,尚可以有为。有为之时,莫急于今日,过今日,则臣恐亦有无所及之悔矣。然则,以至诚询考而众建贤才,以至诚讲求

15、而大明法度,陛下今日其可以不汲汲乎?书曰:“若药不瞑眩,厥疾弗瘳。”臣愿陛下以终身之狼疾为忧,而不以一日之瞑眩为苦。臣既蒙陛下采擢,使备从官,朝廷治乱安危,臣实预其荣辱。此臣所以不敢避进越之罪,而忘尽规之义。伏惟陛下深思臣言,以自警戒,则天下幸甚!(选自王安石集)5.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A.享国日久/内外无患/因循苟且/无至诚恻怛忧天下之心/趋过目前/而不为久远之计/自以祸灾可以无及其身B.享国日久/内外无患/因循苟且/无至诚恻/怛忧天下之心趋过目前/而不为久远之计/自以祸灾可以无及其身C.享国日久/内外无患/因循苟且/无至诚恻/怛忧天下之心/趋过目前/而不为

16、久远之计/自以祸灾可以无及其身D.享国日久/内外无患因循苟且/无至诚恻怛忧天下之心/趋过目前/而不为久远之计/自以祸灾/可以无及其身【解析】选A。“至诚恻怛忧天下”是“心”的定语,中间不能断开,排除B、C两项。“享国日久/内外无患”是造成“因循苟且”的原因,所以“无患”后面要断开,排除D项。6.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疏,是臣下向皇帝有所陈述的一种文书,即奏章。奏疏中可以报告工作、歌功颂德、议礼论学、陈政要、言兵事、进谏等等,其使用范围相当之广泛。B.陛下:对帝王的尊称。本义是站在台阶下的侍者,古时帝王的卫士就在陛下两侧进行戒备。后演变为臣子对帝王的尊

17、称。C.宗庙,是天子或诸侯祭祀祖先的专用房屋,人为亡灵建立的寄居所即宗庙。古代制度是天子七庙,诸侯五庙,大夫三庙,士一庙,庶人不准设庙。D.书,即尚书,最早书名为书,是一部追述古代事迹著作的汇编。分为虞书夏书商书周书。不是儒家经典,内容全是君王任命官员或赏赐诸侯时发布的政令。 【解析】选D。“不是儒家经典,内容全是君王任命官员或赏赐诸侯时发布的政令”有误,尚书是一部多体裁文献汇编,是儒家五经之一。7.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本文与陈情表文体相同,作者王安石在此疏中陈述了变法革新的主张,论述变法的迫切性和重要性。B.作者在文章一开头就旗帜鲜明地指出了“因循

18、苟且”的保守主义的危害,进而指出“大明法度”“众建贤才”的改革主张。C.文章引用尚书中的句子,形象地说明变法会引起短时间的不适,因此建议在改革中要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从而实现改革的最终成功。D.本文论古议今,借用晋武帝、梁武帝、唐明皇的治国之政来警醒当世。语重心长,文笔简洁,词意恳切,前后呼应,说理透辟。【解析】选C。“因此建议在改革中要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从而实现改革的最终成功”错,由“臣愿陛下以终身之狼疾为忧,而不以一日之瞑眩为苦”可知,作者是希望宋仁宗能忍受短时的困难而坚决进行改革,且“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属无中生有。8.把文中画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12分)(1)虽无暴政虐刑加于百姓

19、,而天下未尝不乱。(6分)译文:_ (2)伏惟陛下深思臣言,以自警戒,则天下幸甚!(6分)译文:_【解析】本题第一句“加”,施加;“加于百姓”状语后置倒装句;第二句“以”,当做。答案:(1)即使没有暴政酷刑施加到百姓身上,天下也没有不乱的。(2)请求陛下深入思考我的言论,作为自己的警戒,那么就是天下的大幸了!9.王安石认为君王具备了“至诚恻怛忧天下之心”后,还需要怎么做才能使国家长治久安呢?请根据文意概括。(6分)答:_【解析】本题考查对文本内容的理解和辨析。应找出对应的语句,然后再进行归纳。本题解答时可依据原文语句:“苟无至诚恻怛忧天下之心,则不能询考贤才,讲求法度。贤才不用,法度不修,偷假

20、岁月,则幸或可以无他,旷日持久,则未尝不终于大乱”“有恭俭之德,有聪明睿智之才,有仁民爱物之意”“以至诚询考而众建贤才,以至诚讲求而大明法度”,总结出咨询考察、广泛培养贤才、任用贤才;用至诚的态度讲求法度并极大地修明法度等几点。答案:用至诚的态度咨询考察、广泛培养贤才、任用贤才;用至诚的态度讲求法度并极大地修明法度。附【参考译文】某年某月某日,微臣王安石冒着犯死罪的危险再拜上疏给尊敬的皇帝陛下:我私下观察从古以来国君在位的时间很长,如果没有至诚恳切为天下忧虑的心意,即使没有暴政酷刑施加到百姓身上,天下也没有不乱的。从秦代往下,在位时间长的,有晋武帝、梁武帝、唐明皇。这三位帝王,都是聪明有智谋有

21、功业的天子。在位时间长,国内外没有忧患,因循守旧苟且偷活,没有至诚恳切为天下担忧的意念,只注意度过目前的日子,不做长远的打算,自以为灾祸不会降临到自己身上,常常等到灾祸降临时后悔也来不及了。即使有时候自身可以免于遭难,而国家本来已经受到了破坏和侮辱,妻子儿女本来也遭受了穷困而走投无路,天下的百姓也已经尸横遍野,生还的人也时刻担心饥饿困顿和抢劫捆绑的危险。为人子孙,使宗庙毁坏受到侮辱; 为人父母,却使百姓一家挨一家地死去,这些难道是仁孝的天子能够忍受的吗?然而晋、梁、唐的三位帝王由清平世界导致败亡,自认为灾祸不至于发生,却不知道突然之间灾祸就降临了。天下是最大的宝器,若非大力修明法度就不足以维持

22、,若非广泛培养贤才就不足以保护占有。如果没有至诚恳切为天下担忧的意念,就不能寻求考察贤才,讲求法度。不任用贤才,不修明法度, 苟且虚度岁月,那么侥幸或许可以没有什么变故,但天长日久,没有不发生大的动乱的。皇帝陛下有谦恭节俭的美德,有聪明睿智的才能,有善待百姓珍爱万物的心意,而且在位时间很长了,此时确实是应该诚心为天下担忧,把晋、梁、唐的三位帝王作为借鉴的时候了。根据我的观察,现在朝廷中担任官职的人,还不能说任用了贤才,实施的政令措施,也不能说是合乎法度。官员在上胡作非为,底层的百姓日渐贫困,社会风气一天天淡薄,国家财力一天天匮乏,而陛下住在深宫之中,从来没有咨询考察讲求法度的意思。这就是我为陛

23、下计议而不能不发慨叹的原因。像因循守旧苟且偷生,贪图安逸而无所作为,可以侥幸一时,却不能保持天长日久。晋、梁、唐的三位帝王不知道考虑这些,所以灾难变乱一时间就发生了,即使再想去咨询考察讲求法度来救护自己,也已经来不及了!用古代来衡量现代,天下的安危成败,还可以加以挽救。有所作为的时机,没有什么时候比今天更紧急,过了今天,我担心后悔也来不及了。那么用至诚的态度咨询考察、广泛培养贤才,用至诚的态度讲求法度并极大地修明法度,陛下今日怎么能不抓紧时间去做呢?尚书上说:“如果吃了药不感到头晕目眩,疾病就不能痊愈。”请陛下时刻忧虑这些致命的病症,不要以一天的头晕目眩为苦。我已经承蒙陛下提拔,让我做了侍从的

24、官职,朝廷的治乱兴衰,都和我的荣辱有关。这是我不敢回避越级进谏的罪行,而忘记(自己肩负)竭力规劝陛下的责任的原因。请求陛下深入思考我的言论,作为自己的警戒,那么就是天下的大幸了!(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0、11题。折杨柳张九龄纤纤折杨柳,持此寄情人。一枝何足贵,怜是故园春。迟景那能久,流芳不及新。更愁征戍客,鬓老边城尘。10.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前两句紧扣诗题,写女子用折杨柳来送别远行人,为全诗奠定了哀婉的基调。B.三、四句写一枝杨柳虽不贵重,但它代表了家乡的整个春天,所以应当珍重。C.七、八句写行人将远戍边疆,作客他

25、乡,容颜渐老,其内心的愁苦更胜送别人。D.此诗首尾圆合,饱含情韵,由折杨柳生发的离情别绪,层层深入,情真意切。【解析】选C。C.“其内心的愁苦更胜送别人”错误,“更愁征戍客”的意思是:送别人因为行人将远戍边疆,作客他乡,容颜渐老而内心更加的愁苦。所以此处应该“送别人”内心的愁苦更胜“行人”。11.诗歌是如何借眼前之景抒离情之苦的?请简要分析。(6分)答:_【解析】本题考查赏析表达技巧的能力。“纤纤折杨柳,持此寄情人”的意思是:折一枝杨柳,用折杨柳来送别远行人。“一枝何足贵,怜是故园春”的意思是:一枝杨柳虽不贵重,但它代表了家乡的整个春天,所以应当珍重。“迟景那能久,流芳不及新”的意思是:美丽的

26、春景不能常驻,刚折的杨柳不会常新,已让人伤感。“更愁征戍客,鬓老边城尘”的意思是:送别人因为行人将远戍边疆,作客他乡,容颜渐老而内心更加的愁苦。诗人借眼前的景色,写到离人在驻守边关中青春不再,渐渐衰老。由景及人,由眼前到将来,离愁之苦更进一层。答案: 美丽的春景不能常驻,刚折的杨柳不会常新,已让人伤感。离人也会在驻守边关中青春不再,渐渐衰老。由景及人,由眼前到将来,离愁之苦更进一层。(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12.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赤壁赋中,苏轼以“_”表明天地万物时刻都在变化,以“_”强调外物和个体生命也可以长久存在,阐述了万物“变”与“不变”是相对的这一道理。

27、(2)针对魏晋名士崇尚虚无的思想倾向,王羲之在兰亭集序中用了一句来批评:_,_。(3)在游褒禅山记中,王安石既认为“_”,强调了“志”的重要性;又表达了如果“_”,也就无须后悔的看法。答案:(1)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 则物与我皆无尽也 (2)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3)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三、语言文字运用(22分)(一)语言文字运用(本题共3小题,1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15题。有人说,在空间上有两种东西永远让人类_,一是故乡,一是远方。_求学还是出差,探亲还是旅游,每一次远行,都让我们以最直接、最生动的方式,感受着时代的脉动,社会的发展。路还是那条路,然而,我们在

28、不一样的时间刻度上看到,“中国号”列车以坚定的姿态,一次次驶过历史的站台。出行的路,连着发展的路;出行的脚步,丈量着国家的进步。70年披荆斩棘,70年砥砺奋进,70年厚积薄发。从_起步,历经艰辛奋斗,今天,我国交通事业构筑起四通八达的立体交通网并取得举世瞩目的历史性成就,为大国复兴铺就了前行的坦途。从愚公移山的故事,到“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的喟叹,出行便捷始终是老百姓的朴素愿望。新时代,不仅人民群众渴望改进出行品质,更渴望提高出行速度,期盼与国家共命运、共发展,过上更美好的生活。取消省界收费站、让高速公路更加畅通无阻;创新服务方式、让高铁上的乘客收到沿途的外卖;多措并举、努力提高航班正点率今

29、天,路网在加密、列车在提速、服务在优化,一个流动的中国,正在向着“人悦其行,物优其流”的_稳步行进。经济发展每前进一步,民生改善就跟进一步,始终承载着的是我们党不变的初心和使命。13.依次填入文中横线处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3分)()A.迷恋无论一穷二白愿景B.着迷无论家徒四壁目标C.着迷不管一穷二白目标D.迷恋不管家徒四壁愿景【解析】选A。着迷,对人或事物产生难以舍弃的爱好。迷恋,不仅有着迷的意思,还有热爱、欣赏的意思。语境强调人们对故乡和远方的热爱,故选“迷恋”。“无论都”注重发生的情况;“不管都”体现说话人的决心。“求学还是出差,探亲还是旅游,每一次远行”是发生的情况,故选“无论”。

30、一穷二白,形容基础差,底子薄。家徒四壁,形容极其穷困,一无所有。文中是为了突出“起步”时的情况基础差,故选“一穷二白”。愿景,是一种概念,是对未来的设想,是立场和信仰,在短期内不一定能够实现。目标,是清晰的、看得见的,是可以通过努力实现的预期成果。文中的语境“人悦其行,物优其流”是笼统的设想和愿望,故选“愿景”。14.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A.新时代,人民群众不仅渴望改善出行品质,更渴望提高出行速度,期盼与国家共命运、共发展,过上更美好的生活。B.新时代,不仅人民群众渴望提高出行速度,更渴望改进出行品质,期盼与国家共命运、共发展,过上更美好的生活。C.新时

31、代,不仅人民群众渴望改进出行品质,更渴望提高出行速度,期盼与国家共命运、共发展,过上更美好的生活。D.新时代,人民群众不仅渴望提高出行速度,更渴望改善出行品质,期盼与国家共命运、共发展,过上更美好的生活。【解析】选D。原句的病因有三:一是语序不当,“不仅”应调在“人民群众”之后;二是逻辑关系不当,先“出行速度”,再“出行品质”;三是搭配不当,“改进”与“品质”不搭配,将“改进”修改为“改善”。15.请从修辞的角度,简要赏析文中画横线的语句。(7分)答:_【解析】“中国号列车以坚定的姿态,一次次驶过历史的站台”中运用了两处比喻,第一处将中国比喻为列车,第二处将历史比喻为站台,表面写列车姿态坚定,

32、驶过历史,实际上生动形象地写出了中国交通事业在历史坐标中坚定执着的发展历程。答案:运用比喻,将中国比喻为列车,将历史比喻为站台,生动形象地写出了中国交通事业在历史坐标中坚定执着的发展历程。(二)语言文字运用(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6、17题。“五里不同音,十里不同调”,各式各样的方言,组成了各具特色的地域文化。但是随着生活方式的改变和普通话的普及,_。方言或许不会彻底消失,但作为交流的语言工具,如果使用范围逐渐窄化,变成少数人掌握的语言,也就失去了应有的意义。更重要的是,方言的式微还会直接影响地方文化的传承。我国各地的戏曲都是以方言为基础的,_,这些戏曲就会失去赖以生存的土

33、壤,珍贵的文化遗产也就无从继承。事实上,()普通话是全国通用的交际工具,方言是局部地区人们使用的语言,二者承担的社会功能不同,在不同的维度发挥各自作用。普通话可以吸收方言中的词汇,丰富表达;方言可以借鉴普通话的注音方式,_。16.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A.推广普通话和使用传承方言不仅并行不悖,而且是相互促进的。B.使用传承方言和推广普通话不仅并行不悖,而且是相互促进的。C.使用传承方言和推广普通话不仅并行不悖,而且可以相互促进。D.推广普通话和使用传承方言不仅并行不悖,而且可以相互促进。【解析】选D。后文先解释普通话,然后再解释方言,和后文相照应,补写的句子也

34、应把推广普通话放在前面,所以排除BC;“不仅”和“而且”后面所带的句子应在形式上保持一致,排除A。17.在上文横线处补写恰当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20个字。(6分)答:_答案:许多方言在传承方面存在严重断档的风险如果越来越多的人不会讲、听不懂方言方便传承四、写作(60分)18.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人皆知有用之用,而莫知无用之用也。”这是庄子一句富有哲理的话,在现实生活中,当我们漫不经心拒绝所谓的“无用”时,其实放弃了很多隐藏在“无用”后的“大用”。比方说,参加公益活动,有人说无用,实际上,对我们融入社会有着大用;再比如说阅读名著,有人

35、说无用,实际上对丰富我们的阅历有着大用。请根据以上材料,结合自己的体验与感悟,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要求:结合材料内容及含意作文,选好角度,确定立意,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写作指导】本题考查写作的能力。为材料作文。先要提炼出材料中的三个概念:“无用”“有用”和“大用”。其一,可以分析“有用”与“无用”的辩证关系,同一件事物或一个人,有些人看来有用,有些人看来无用,或者在此时无用,在彼时有用。世俗所谓的“有用”,不一定是真的有用,而世俗说的“无用”,可能关键时候有大用。其二,可以谈“无用”与“大用”之间的联系。中国人喜欢从实用(功利)角度判断有用还是无用,这就排斥了看不见的精神世

36、界。所谓无用之用,很大程度上是指精神世界的一切。全文就为什么人们不知无用之用展开,谈无用之用的内涵,谈无用之用才是真正的大用。参考立意:“无用”实为“大用”;要用发展的眼光看“有用”“无用”;善于发现“无用”之美等。【参考例文】悦纳“无用”之美在唯“有用”马首是瞻的当下,人们不断地丢弃所谓的“无用”之学:拗口陈旧的文言诗书不再使人手不释卷,铁马冰河再也踏不入今人的梦境,礼仪教养和公益活动往往被视为浪费脑力体力的无用之学、无用之事然而静言思之,“无用”之学是否真正无用? 抱怨声中,我们总是会听见“无用功”这三个字,这似乎已是现代生活的常态:诗书国学,除去考卷上寥寥几题,其余都是“无用功”;礼仪教

37、养,除去饭局上应付长辈上司,剩下都是“无用功”;公益活动、社会实践,若不是计入学分档案,那都是无用之举。刘瑜曾在一篇文章中统计过,从图书馆借来的上百本书里,粗略翻过的大约几十本,记住内容的不过才几本,而真正有用的,不过一两本而已,其中的“无用功”令人不禁长叹一声。种种现象引人深思:难道这世间与生俱来那么多无用之举?其实不然,“无用”的形象,只取决于你观察的角度。“无用”之美往往在骨不在皮。之所以让“无用功”充斥着人们的生活,究其原因,还是人们选了一个肤浅的角度。今人眼中,“无用”和“有用”的界限往往是功利性的。“有用”的事物例如钱财名利,甚至于应考方法、交际手段,都像是表面华丽,散发着诱人香气

38、,还有那色彩艳丽的浆果,即使饱含毒素也依旧诱人;而“无用”的事物往往是牡丹旁的莲花,孤高的气息只能吸引志同道合的人,也就难怪有人会发出“世人甚爱牡丹”的感慨。“何方圜之能周兮,夫孰异道而相安?”人们戴着名为“功利”的有色眼镜,自然也就难以窥破“无用”的美。悦纳“无用”之美要求人们在通过“有用”得到物质上的富足后,更进一步追求“无用”的精神富足。“有用”之美在于你能够得到更广阔的平台和机会,而“无用”之美则让你的精神拥有诗意的栖居。从此黄昏有了“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的意境,梦境有了“铁马冰河入梦来”的喧嚣,为人处世多了“不学礼无以立”的修养,生活中多了一份公益实践中滋养出的温暖与知足悦纳“无用”之美,其实是悦纳了一件何其珍贵的精神珍宝。“无用”之美之于“有用”,如同茫茫夜空中的一轮白月光。悦纳“无用”之美,让喧嚣的尘世得以安宁,漂泊的灵魂得以栖居。14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园

网站客服QQ:123456
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2026657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