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 , 页数:20 ,大小:132KB ,
资源ID:535965      下载积分:8 金币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扫码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ketangku.com/wenku/file-535965-down.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内蒙古自治区包头市第一机械制造(集团)有限公司第一中学2018-2019高二3月月考历史试卷 WORD版含解析.doc)为本站会员(高****)主动上传,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发送邮件至service@ketangku.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内蒙古自治区包头市第一机械制造(集团)有限公司第一中学2018-2019高二3月月考历史试卷 WORD版含解析.doc

1、一机一中高二年级月考历史试题一、单选题(共计30题,每题2分)1.荀子君道篇第十二中载:“法者,治之端也;君子者,法之原也。故,有君子,则法虽省,足以遍矣;无君子,则法虽俱,失先后之施,不能应事之变,足以乱矣。”在此,荀子强调的是A. 废除严苛的法律,由国君以德治国B. 法律应当由道德高尚的君子制定C. 执法者素质是有效实施法治的关键D. 执法时应将君子与小人区别对待【答案】C【解析】试题分析:材料中未涉及要求废除严苛的法律,主张国君以德治国,故A项错误;材料主张法律的实施,不是强调法律应当由道德高尚的君子制定,故B项错误;根据材料中“故,有君子,则法虽省,足以遍矣;无君子,则法虽俱,失先后之

2、施,不能应事之变,足以乱矣”强调的是对法律执行者即执法者的素质对实施法治有着重要的意义,故C项正确;材料中的君子指的是执政者的素质,不是君子和小人之分,故D项错误。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荀子的思想2.孔子曰:“苟有用我者,期月而已可也,三年有成。”孟子曰:“如欲乎治天下,当今之世,舍我其谁?”这反映当时的儒者A. 适应社会转型之努力B. 经世济民的担当精神C. 重构礼乐纲常的愿望D. 不受重用的愤懑之情【答案】B【解析】【详解】材料侧重体现的是孔子和孟子的社会责任感,并未涉及到社会转型,也未体现孔孟不受重用的愤懑之情,故AD错误。材料中孔子的大意是如果有人用我治

3、理国家一年便可以搞出个样子,三年就一定会有成效。孟子大意是平治天下这样的大任,如今这世上除了我,还能有谁?这体现出作者的胸怀大志一心想要平治天下的伟大抱负,故选B。重构礼乐纲常是董仲舒提出的,为汉武帝所采用,故C错误。【点睛】材料式选择题要把握住材料的中心,对材料的理解要注意几个原则:一是全面性,不要断章取义,也不能以偏代全,二是准确性,不要曲解材料的原意,对选项的理解要注意是否符合史实;是否与材料相关;是否体现材料的中心。3.周灭商之后,推行分封制,如封武王弟康叔于卫,都朝歌(今河南淇县);封周公长子伯禽于鲁,都奄(今山东曲阜);封召公爽于燕,都蓟(今北京)。分封A. 推动了文化的交流与文化

4、认同B. 强化了君主专制权力C. 实现了王室对地方的直接控制D. 确立了贵族世袭特权【答案】A【解析】试题分析:题干反映的是分封制。分封制扩大了周朝的统治疆域,有利于中原文化的传播,因此推动了文化的交流与文化认同,故A项正确。分封制是关于中央与对方的关系,而且周朝时统治集团没有实现权力的高度集中,君主专制制度是在秦统一后正式确立的,排除B;分封制下地方诸侯有相对的独立性,没有实现王室对地方的直接控制,排除C;从题中的“武王弟”“周公长子”“召公奭”可以看出,分封的对象多为贵族,但没有反映确立了贵族世袭特权,排除D。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分封制4.斯塔夫里阿诺斯在全球通史中说,秦

5、灭亡之后“法家学说信誉扫地”,但儒家学说被长期推崇为官方教义,“从某种意义上说,这也是法家的一个胜利”。这个“胜利”指的是A. 法家思想构成了新儒学的核心B. 独尊儒术体现了法家思想专制的原则C. 秦代的严刑峻法被历代承袭D. 儒家思想逐渐失去了“民本”的特色【答案】B【解析】【详解】根据材料“儒家学说被长期推崇为官方教义”可知儒家思想成为正统思想,董仲舒提出的“独尊儒术”是思想上的大一统、文化专制的体现,其目的也是为了巩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这都体现了法家思想,因此说是法家思想的胜利,故B项正确;新儒学的核心是仍是儒家思想,故A项错误;法家的严刑峻法与儒家的仁政思想相悖,故C项错误;儒家思想虽

6、然得到发展,但是基本的内容并未发生变化,不能说失去了“民本”的特色,故D项错误。【点睛】“儒家学说被长期推崇为官方教义”是解题的关键信息。5.战国时期,“天下”一词成为流行词汇。孟子说:“仁者无敌于天下”;墨子说:“一同天下”;庄子也说:“一心定而王天下”;韩非说:“令行禁止于天下”。这种现象反映了A. 诸家思想日益趋同B. 统一成为诸子共识C. 儒学地位逐步提升D. 诸子认同民本思想【答案】B【解析】材料“仁者无敌于天下”“一同天下”“一心定而王天下”“令行禁止于天下”表明各家纷纷阐述如何定“天下”,天下一统成为各家的共识,故B项正确;各家分别强调“仁”“同”“心定”“令”,主张不同,故A项

7、错误;儒家地位提高是在西汉,故C项排除;材料叙述了各家对定“天下”的看法,道家和法家不能体现民本思想,故D项排除。6.商周时期,士是贵族的最低阶层,有一定数量的“食田”,能文能武,生话无忧,春秋战国之际,士发生分化,或成为传授知识的教师,或变为主持仪式的赞礼人,或发展为新兴地主。士阶层的分化A. 成为百家争鸣的根源B. 导致土地私有的出现C. 有利于推动社会变革D. 是宗法制瓦解的产物【答案】C【解析】从材料“春秋战国之际”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春秋战国时期,士阶层的分化推动了社会变革,故C项正确;生产力的发展是百家争鸣的根源,故A项错误;铁制农具的使用导致土地私有的出现,故B项错误;士阶层是分

8、封制的产物,故D项错误。点睛:解题的时间点“春秋战国之际”。7.北魏至唐朝中期,封建国家为抑制土地兼并,维护小农经济,实行的土地制度是A. 井田制B. 均田制C. 屯田制D. 摊丁入亩【答案】B【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均田制的理解。北魏至唐朝中期,统治者实行的土地政策是均田制。所以选B。8.春秋战国时期,各诸侯国纷纷进行税制改革,如齐国实行“相地而衰征”、鲁国实行“初税亩”,规定不论“公田”、“私田”都要按亩纳税这一时期的改革A. 巩固了西周以来的分封制度B. 促进了土地私有制度的发展C. 是孟子仁政主张的实践运用D. 抑制了土地兼并的发展趋势【答案】B【解析】齐国管仲的“相地而衰征”和鲁国“初

9、税亩”,实质都是逐步承认土地私有,有利于土地私有制度的发展,故答案为B项。齐国管仲的“相地而衰征”和鲁国“初税亩”促使井田制和分封制的瓦解,排除A项;这一时期的改革与孟子仁政主张无关,排除C项;承认土地私有会加剧土地兼并,排除D项。9.宋代苏轼曾尖锐地指出:“国家自近岁以来,吏多而缺少,率一官而三人共之,居者一人,去者一人,而伺之者又一人,是一官而有二人者无事而食也。”这种状况的出现根源于A. 五代十国遗留下众多的历史问题B. 宋代统治者进一步扩大科举取士C. 宋代统治者加强专制统治的举措D. 宋代统治者推行无为而治的政策【答案】C【解析】宋代为加强君主专制中央集权,通过增设职位、分化事权的措

10、施,导致官僚机构膨胀和军队不断扩充,形成冗官、冗兵和冗费的局面。材料中的“率一官而三人共之”“是一官而有二人者无事而食也”,正是这种现象的反映。故答案为C项。这种现象是宋代政策带来的后果,排除A项;B、D项不符合史实,均排除。10.宋朝是一个文化昌盛、科技发展的朝代,这主要得益于宋朝的文化和知识分子政策。为防止骄兵悍将的出现,宋朝统治者始终坚持文治,这推动了宋朝科技的发展。这说明A. 科技的发展推动了文化的繁荣B. 政府的治国策略影响科技发展C. 知识分子决定了科学技术发展D. 科技进步和文化发展相辅相成【答案】B【解析】“宋朝统治者始终坚持文治,这推动了宋朝科技的发展”可以说明政府的政策对于

11、科技发展有重大影响,故选B;题干中“科技的发展”与“文化的繁荣”是同时发生的并列关系,故AD不符合题意;C的说法表述绝对,且不符合史实,故排除。点睛:这个题的解题关键是两个:第一,要看选项表达是否符合史实,比如选项C就是一个错误表达;第二,要看选项中的逻辑关系是否和题干中的逻辑相符,比如AD的表达就与题干中的逻辑不一致;所以其中的ACD都要排除。11.中国古代科技成就中天文、历法、数学、医学等尤为突出,而科学理论方面的成果却较少。造成这种现象的根本原因是A. 以小农经济为主的农耕经济的需要B. 封建统治者不重视科学理论研究C. 中国科学家不注重理论研究D. 科举考试只考儒家学说【答案】A【解析

12、】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察的是对基础知识的识记能力,比较简单。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科学理论属于意识形态方面,它根源于经济基础。所以答案选A。考点: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学艺术科技成就科技成就的原因12.一位在狱中受过军事队列训练的德国老鞋匠,在1906年刑满释放后的某日,打扮成一名少尉,带领在街头偶然遇到的一小队士兵,来到某镇财务所,说:“我是皇帝派来的,赶快把钱给我。”财务官员立即把钱交出,老鞋匠敬了一个标准军礼,拿着钱带着士兵扬长而去。这一事件反映出当时德国A. 社会秩序陷入混乱B. 专制体制臻于极盛C. 政府官员纪律松弛D. 军国主义弥漫社会【答案】D【解析】受过军事队列训练的老鞋匠,打扮成

13、少尉,打着皇帝的旗号迫使财务官员交出钱财,这说明了当时德国军国主义色彩极为浓厚,故D正确;统一后的德国经济高速发展,社会秩序较为稳定,故A错误;材料没有体现出皇权至上,因此专制体制极盛不符合材料信息,故B错误;材料体现不出政府官员的纪律松弛与否,故C错误。【考点定位】欧美代议制的确立和扩展德国君主立宪制的确立军国主义色彩点睛:本题考查考生对德国君主立宪制的认识和理解,考查考生提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考查时空意识和历史解释等核心素养。德国的君主立宪制是新课标高考的高频考点,其特点有,皇帝是国家的元首,拥有任命官吏、创制法律、统率军队、决定帝国对外政策以及主宰议会等大权;宰相只对皇帝

14、负责,在内阁中拥有绝对权力;议会由联邦议会和帝国议会组成。联邦议会是帝国的最高机构,实际上是拥有权力的上议院,帝国议会由普选产生,但作用很小。君主立宪是虚,君主专制是实,军队在国家生活中占据重要地位,军国主义色彩浓厚。13.在中国历史上,人们习惯以“夷”称呼西方国家。然而,徐继畲瀛寰志略(1848年)对西方各国的称谓是“外国”“英吉利”“葡萄牙”等,很少称“夷”。同治初年,清廷下旨不再以“夷”称呼西方各国。这反映了A. 中国半殖民地社会形成B. 天朝观念已被摒弃C. 清朝政府接受国际惯例D. 洋务运动成为共识【答案】C【解析】【详解】根据材料“不再以夷称呼西方各国”可知,清朝的外交观念发生了巨

15、大的变化,开始接受国际惯例,从思想上开始平等对待其他国家,故C项正确。半殖民地社会是在1901年辛丑条约签订后形成,故A项错误。天朝观念并没有完全被摒弃,用词太绝对,故B项错误。D项与题意无关,故D项错误。14.1919年,鲁迅在药发表后说:“药描写群众的愚昧,和革命者的悲哀;或者说,因群众的愚昧而来的革命者的悲哀;更直接地说,革命者为愚昧的群众奋斗而牺牲了,愚昧的群众并不知道这牺牲为的是谁”这说明该作品的真正主题是A. 抨击封建统治的愚民政策B. 号召实现真正的民主政治C. 揭露中国社会的愚昧落后D. 呼唤广泛深刻的思想解放【答案】D【解析】根据材料“1919”“愚昧”“革命者”“悲哀”等关

16、键词可知,群众对革命毫无认识,思想非常愚昧,故国人必须进行思想解放, D项正确。 材料没有提到封建统治的愚昧政策,而且该时期是民国时期,排除A。 材料没有涉及要实现真正的民主,而是强调国人必须进行思想解放,排除B。材料主旨不在揭露中国社会的愚昧落后,而在导倡思想解放,排除C。15.辛亥革命前后,中国思想界仍采用“体”、“用”范畴来说明东西方文化的关系。1919年以后,瞿秋白等人以是否促进生产力的发展作为衡量不同文化高下的标准,打破了东西方文化的截然划分。这反映出A. 中体西用已被彻底抛弃B. 民主科学思想深入人心C. 马克思主义思想的传播D. 中西文化逐渐走向融合【答案】C【解析】【详解】根据

17、题干信息 “将“是否促进生产力的发展”作为衡量不同文化高下的标准”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当时中国思想界开始从客观实际出发来对待东西方文化,这与1919年后马克思主义的传播和影响有着直接的关系,故C项正确。A项,“中体西用”思想也被抛弃说法过于绝对,排除。B项,民主科学思想是1915年新文化运动的指导思想,与题意无关,故排除。D项,材料未强调中西文化的融合,故排除。16.三民主义是国民党一直标榜的政治符号,从发动反清革命到反抗北洋军阀建立国民政府,再到领导全国抗战,三民主义是联合各种社会政治力量和知识分子的重要思想基础。这显示出三民主义A. 成为中国反侵略的指导思想B. 为国民党赢得广泛的群众基础C.

18、 是近代中国革命胜利的保障D. 符合了中国革命的阶段性需求【答案】D【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三民主义。根据材料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三民主义跨度很大,影响力非常大,这是由于三民主义能够适应中国革命的阶段性需求而导致的,选D是符合题意的,正确;三民主义不是中国反侵略的指导思想,选项A自身就是错误的,不符合题意,排除;三民主义是资产阶级的指导思想,未赢得广泛的群众基础,选项B不符合题意,排除;近代中国革命胜利的保障是共产党的领导而非三民主义,选项C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D。考点:20世纪以来中国重大思想理论成果孙中山的三民主义三民主义的评价17.1930年,武汉、长沙、广州等南方的大中城

19、市,陡然增加了许多豪绅地主,尤其是江西的南昌、赣州等地,更是在短时间内涌入了十多万地主及其家属。导致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A. 国内发生严重经济危机B. 工农武装割据思想的实践C. 民族资本主义发展受阻D. 北伐战争胜利进军的影响【答案】B【解析】从材料“1930年”“南方的大中城市,陡然增加了许多豪绅地主”“尤其是江西的南昌、赣州等地”中可以看出,1930年前后,江西等地豪绅地主大量的从农村涌入城市;根据所学知识可知,1930年前后,中共在江西等地建立农村革命根据地,领导人民进行土地革命,使当地的豪绅地主大量涌入城市,故B项正确;材料中无法体现出经济危机和资本主义的发展状况,故AC项排除;北伐

20、战争是从1926-1927年,故D项排除。点睛:本题解题的关键信息是“1930年”“南方的大中城市,陡然增加了许多豪绅地主”“尤其是江西的南昌、赣州等地”;结合所学知识分析20世纪30年代南方革命发展的情况就可以得出答案。18. 1892年,维新思想家宋恕提出“欲更官制、设议院、改试令,必自易西服始”。康有为在奏议中也不止一次提及“易服”。维新派如此重视易服的主要原因是A. 改制中易服更易推行B. 意在营造改制的社会氛围C. 中国需改变对外形象D. 长袍马褂代表了守旧势力【答案】B【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维新思想背景的理解与运用的能力。AC两项为无关项,对材料内容解读不正确,题干要求回

21、答的是主要原因,所以排除AC两项。D项是梁启超注重易服的原因,但不是主要的,正是因为长袍马褂代表了守旧势力,所以他主张易服,根本目的是为了变法维新制度氛围,故答案选择B项。考点: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潮流维新思想梁启超主张易服19. 维新变法期间,梁启超在提出“变法之本在育人才”的观点时指出:“政治习惯不养成,政治道德不确立,虽有冠冕世界之良宪法,犹废纸也。”在此,梁启超的“育人才”主张旨在A. 提高国民的参政意识B. 培养具有改革精神的人才C. 提高国民的政治素养D. 培养从事法制建设的人才【答案】C【解析】试题分析:注意题干信息“政治习惯不养成,政治道德不确立,虽有冠冕世界之良宪法,犹废纸也。

22、”,可见梁启超强调政治习惯和政治道德的重要性,实际上是注重提高国民的政治素养,故选C。A从属于C项,BD不是题干的主旨。考点: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 从“师夷长技”到维新变法 维新变法思想 。20.中国近代思想是主要经历了“师夷长技以制夷”中体西用“维新变法”“民主共和”“民主与科学”“马克思主义”的演进过程。这些思想反映的共同主题是A. 发展资本主义B. 救亡图存C. 反抗外来侵略D. 反对专制统治【答案】B【解析】“师夷长技以制夷”“中体西用”是近代地主阶级为挽救民族危亡而进行的探索,“维新变法”“民主共和”“民主与科学”是民族资产阶级为挽救危亡进行的尝试,而“马克思主义”则是无产阶级用以

23、挽救民族危亡的思想武器,故选B;A不符合地主和无产阶级的主张,故排除A;题干中的内容不仅仅是反抗外来侵略,还有中华民族的发展这一内涵,故C以偏概全,所以排除C;D不符合地主阶级的主张,故排除D。点睛:我国近代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条件下,救亡图存始终是近代人民奋斗的主题,而要救亡图存就需要反帝反封建,这是由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所决定的,近代的地主阶级、农民阶级和资产阶级、无产阶级都进行了尝试和探索,但是最终只有无产阶级领导完成了这一使命,建立了独立自主的新中国。21.马丁路德反对罗马教廷,宣扬因信仰而得救。他倡导的改革运动得到农民、手工工匠、下层僧侣的支持,推动了宗教民族主义的发展。王公贵族为

24、扩大自身政治权力,也纷纷建立其辖区官方教会。这主要说明宗教改革A. 使社会各阶层有了共同目标B. 扩大了世俗贵族权力C. 有利于近代民族国家的形成D. 有着广泛的社会基础【答案】D【解析】题干说马丁路德因信称义的主张得到了农民、手工业者和下层僧侣的支持,王公贵族也用实际行动在支持其主张,所以说明宗教改革的到了社会各阶层的广泛关注,故选D。22.16世纪,西班牙医生赛尔维特因解剖人体进行血液循环研究,被宗教裁判所火刑处死。而达尔文在19世纪中期相继发表物种起源人类的由来,虽遭教会激烈反对,但并未受到教会的人身迫害,其原因在于A. 进化论已被人们普遍接受B. 教会失去原有权威C. 进化论被证明是科

25、学理论D. 教会实行宽容政策【答案】B【解析】由材料中的“16世纪”“19世纪中期”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随着文艺复兴、宗教改革、启蒙运动以及自然科学的发展,到19世纪中期时,基督教神学受到冲击,教会失去原有的权威,因此达尔文的学说虽遭到教会反对,但并未受到教会的人身迫害,故B项正确。进化论在19世纪中期时诞生,并未得到人们的普遍接受,A项表述不合史实,故排除;C项与其遭到教会迫害与否无关,故排除;材料现象的出现是由于教会失去原有权威,与教会宽容政策无关,故D项排除。【名师点晴】中世纪,基督教内部的神性与人性之间的尖锐矛盾、理想与现实之间的矛盾等导致了社会罪恶和文化危机,直接引发了文艺复兴和宗教

26、改革运动,随着资本主义的发展,教会的权威不断受到人文主义、理性主义的挑战,从而出现了塞尔维特与达尔文的两种不同结局。23. 某学者认为:他们摆脱了对上帝的恐惧,但是仍然对神表现出尊敬的态度。他们嘲笑六天创造世界的观念,但是仍然相信宇宙是上帝按照理性计划设计的完美结合的机器,是人类水久居住的场所。“他们”是A. 文艺复兴时期的文学家B. 宗教改革的发起者C. 启蒙运动时期的思想家D. 进化理论的倡导者【答案】C【解析】试题分析:AB两项中的“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均以人文主义为指导思想,与题目中的信息“理性”不符,故排除;题目中的信息“他们摆脱了对上帝的恐惧.但是仍然相信宇宙是上帝按照理性计划

27、设计的完美结合的机器”反映了启蒙运动期间反对教权主义和倡导理性主义的思想,故C项的表述正确;D项中的“进化论”有力挑战了封建神学创世说,与题目中的信息“他们.相信宇宙是上帝按照理性计划设计的完美结合的机器”不符,故排除。考点:西方人文精神起源和发展启蒙运动思想主张24.英国哲学家罗素认为:“启蒙运动本质上是对有独立见解的知识活动的价值重估。”这里罗素强调启蒙运动A. 前提条件是科技发展B. 核心内容是理性主义C. 主张人文思想传播D. 应该以普及教育为手段【答案】B【解析】【详解】材料没有涉及科技发展与启蒙运动的关系,排除A;由“有独立见解”可知材料强调的是启蒙运动的理性主义的特点,故选B;材

28、料没有涉及人文思想的信息,排除C;材料没有涉及启蒙运动与教育的关系,排除D。25.有学者在一次演讲中提到,过去二百多年中,人类经历的三次工业革命的特征:第一次工业革命是机械化,第二次工业革命是规模化;第三次工业革命则是深度全球化背景下的“个性化”,关于三次工业革命,下面论述正确的是A. “机械化”是指世界范围内机器广泛应用B. “规模化”是指生产和资本的高度集中C. “个性化”是指科学和技术开始紧密结合D. 三次工业革命都依赖新能源开发和利用【答案】B【解析】试题分析:据材料提到,第一次工业革命是机械化,第二次工业革命是规模化;第三次工业革命则是深度全球化背景下的“个性化”,结合所学知识可知,

29、“机械化”是指当时工业国家范围内机器广泛应用,而不是世界范围,故A错误。第二次工业革命导致生产和资本的高度集中,故“规模化”是指生产和资本的高度集中,故B正确。科学和技术开始紧密结合,也在第二次工业革命,不是第三次工业革命,故C排除。前两次工业革命依赖新能源开发和利用,第三次工业革命不是,故D排除。考点:近代以来世界的科学历程从蒸汽机到互联网特点【名师点睛】三次工业革命的影响相关知识:极大地提高了生产力,使各国的社会经济迅速发展,人们生活水平普遍提高第一次工业革命推动了工厂制度的产生;第二次工业革命后形成了垄断,克服了生产的无政府状态;第三次科技革命则推动了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发展第一次工业革命

30、推动各国工业产值超过农业而成为工业国家;第二次工业革命推动各国成为以重工业为主导的国家,新兴工业异军突起;第三次科技革命推动第一,二产业比重下降,第三产业比重上升推动了各国的民主化进程,工人阶级和劳动群众普遍获得了一些政治权利工业革命加强了世界各地之间的联系,扩大了对自然的认识和征服能力。26.英国哲学家培根倡导一丝不苟地记录经验性的实验,促进科学的发展;法国哲学家笛卡尔主张用数学法则作为表述人类理性的最高法则,从事科学研究。17世纪一位科学家承袭了他们的传统,他创立的理论体系A. 揭示了基本的宇宙法则B. 奠定了现代物理学理论基础C. 确立了太阳中心说理论D. 阐明了时间空间的本质属性【答案

31、】A【解析】牛顿经典力学体系的特点是以数学为表达形式,材料中“17世纪一位科学家”说的就是牛顿,牛顿发现万有引力定律,揭示了基本的宇宙法则,故A项正确。牛顿建立经典力学体系属于近代物理学的成就,B项中的“现代”说法错误;太阳中心说是哥白尼的理论,C项错误;阐明了时间空间的本质属性是爱因斯坦的相对论,故D项错误。【考点定位】近代以来世界的科学发展历程物理学的重大进展牛顿的经典力学点睛:牛顿经典力学体系与爱因斯坦相对论的关系:爱因斯坦的相对论只否定了牛顿的绝对时空观,没有否定牛顿力学。相对论发展了牛顿经典力学,打破了传统的时空观。牛顿力学是相对论在低速状态下的一个特例。牛顿力学是整个力学的基础,牛

32、顿所创造的概念,至今仍指导着我们的物理学思想。27.1902年,梁启超发表了新史学,提出“善为史者,必研究人群进化之现象,而求其公理公例之所在”。该观点引起其它新学派呼应,从而改变了传统的“一治一乱”的循环史观和“好古非今”的退化史观。这反映出A. 新史学成为近代民主思想的急先锋B. 进化论的传入促进思维方式的改变C. 史观的改变推动了维新变法的开展D. 传统史观不符合反封建专制的需要【答案】B【解析】根据材料“善为史者,必研究人群进化之现象”和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近代中国学者受到进化论的影响,思想方式改变,从制度到文化上积极革新,寻求救亡图存的新道路,B项正确。新史学只是近代民主思想中的一种,

33、且材料没有体现“急先锋”,排除A项。维新变法发生在19世纪末,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C项。材料强调进化论的传入促进思维方式的改变,而没有体现传统史观不符合反封建专制的需要,排除D项。28. 启蒙思想家认为“自然科学的研究方法能够也应该用来考察和解释生活的所有方面”, “科学方法不仅能够发现自然界的规律,而且能够发现人类社会的规律”。以上观点产生的科学基础是A. 文艺复兴充分肯定了人的现世价值B. 牛顿力学体系揭示了物体运动规律C. 地理大发现扩展人们对世界的认知D. 达尔文学说阐明了生物进化的规律【答案】B【解析】试题分析:启蒙运动发生在17、18世纪,所以选项中符合这一时间的才可以是正确选项,

34、故是考查时间。其中的A发生于14-17世纪,但是它属于社会科学而不是自然科学,题目观点是在说自然科学,所以排除;B牛顿经典力学体系是17世纪的自然科学主要成就,故符合题目所述时间,正确;C发生在15世纪末15世纪初,不符合所述时间,故错误;达尔文的生物进化学说出现于1859年,在启蒙运动之后,故排除D。考点:近代科学技术的辉煌近现代物理学牛顿的经典力学【名师点睛】文字材料型选择题的材料来源可以是历史文献、诗词、名言警句、对联和口号等。解答试题 的主要方法是从材料中提炼出有效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进行解答。如本题根据题干信息可以看出唐朝时 期此地名为昌南镇而非景德镇,陶玉为私营手工业者,材料没有涉

35、及该产品畅销海外,因此排除 ABC 项后 可得出答案。【名师点睛】经典力学的特征:与传统科学和现代物理学相比,经典力学具有三大特征:1、注重实验,实验可以进一步揭示客观现象和过程之间内在的逻辑联系,并由此得出重要的结论。2、它的数学化,这种数学化的根源是自然内在的数学关系。自然的数学结构是近代科学的先驱们深信不疑的真理。3、研究人们日常生活中易于理解的宏观世界,后来的X射线、放射性和电子等三大发现所揭示的却是人们没有直接经验的微观现象。这些表明人们对物质世界的认识在不断深入29.小说家必须面向现实生活,使自己成为当代社会的风俗史家。小说家的任务不仅在于摹写社会现实,还须阐明产生这些现象的原因,

36、指出人物、欲念和事件背后的意义。能够充分体现这些创作原则的文学作品是A. 人间喜剧B. 巴黎圣母院C. 浮士德D. 等待戈多【答案】A【解析】根据“小说家必须面向现实生活,使自己成为当代社会的风俗史家”可以看出,这是现实主义文学作品的艺术特点,人间喜剧是法国巴尔扎克的现实主义代表作品,符合题意,A正确;巴黎圣母院是法国雨果的浪漫主义代表作品,浮士德是德国歌德的浪漫主义代表作品,等待戈多是二战以后贝克特的现代主义戏剧代表作品,BCD不符合题意,排除。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信息是“小说家必须面向现实生活,使自己成为当代社会的风俗史家”,联系现实主义文学的特点分析解答即可。30.这是一位法国画家的一幅

37、海景写生时画的画面:日出时,海上雾气迷蒙,水中反射着天空和太阳的颜色,岸上景色隐隐约约,模模糊糊看不清,给人一种瞬间的感受。这幅作品的艺术风格是属于下列哪一派A. 浪漫主义B. 现实主义C. 印象主义D. 现代主义【答案】C【解析】从材料“水中反射着天空和太阳的颜色,”“给人一种瞬间的感受”中可以分析出这一作品是印象派绘画,故C项正确;ABD项排除。二、材料分析题(共3大题,共计40分)31.阅读材料,回答问题:历史学家黄仁宇主张把历史演变放置在一个总体性的坐标上,从小事件看大道理;从长远的社会、经济结构观察历史的脉动;从中西的比较看历史事物的特殊性。材料一 周朝社会,人的思想可以自由驰骋了,

38、中国这一思想繁荣时代与古希腊的哲人时代几乎是同时产生的,不过他们得出的答案大相径庭。从而使地中海文明、南亚文明和东亚文明各自朝着不同的方向发展下去。在西方那种多元社会里,各种社会力量都通过法制以获得平衡。而在古代中国,儒家开创的伦理道德传统,使中国文明比其他任何文明都更为注重伦理道德的价值。费正清中国:传统与变迁材料 二1400年到1800年间,相比于世界其它地区,欧洲政治和军事力量获得显著发展。这基于两个原因:亚欧非大陆的科技文化创新最终传播到西欧地区;新型火药武器时代已经到来,而西欧也已准备好迎接挑战在西欧发生的科学革命和启蒙运动不断发展,使西欧人的思想传播至世界其他地方,并成为指导人类处

39、理问题的各种方法。这有助于将理性科学作为衡量和解释自然世界以及人类行为的标准。埃德蒙世界史:大时代请回答:(1)依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概述影响东西方“这一思想繁荣时代”的时代背景。(2)依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以中国与西欧为例,说明历史上地区文明的相互影响和促进。【答案】(1)东方:铁器牛耕的使用;井田制的瓦解,封建土地所有制的出现;分封制和宗法制的逐渐瓦解,礼崩乐坏。西方:城邦民主政治的发展,工商业的繁荣。(2)中国古代发明的指南针、火药、印刷术传到西欧,促进了新航路的开辟,社会变革和文化传播。欧洲的科学革命和启蒙运动影响了中国的洋务运动、戊戌变法、辛亥革命和新文化运动,促进了工业

40、的发展、思想解放和社会变革。【解析】【详解】(1)本题的解题的关键是判断“这一思想繁荣时代”是什么时期。根据材料“周朝社会,人的思想可以自由驰骋了”和“古希腊的哲人时代”,可以判断“这一思想繁荣时代”是公元前5世纪左右,根据所学,可以社会发展状况、政治和经济等因素归纳我国春秋战国时期和古希腊时期的思想繁荣的来历。(2)根据材料二中“亚欧非大陆的科技文化创新最终传播到西欧地区;新型火药武器时代已经到来”可知,中国古代科技以四大发明为代表,影响到欧洲的文艺复兴、宗教改革、新航路开辟等;根据“在西欧发生的科学革命和启蒙运动不断发展,使西欧人的思想传播至世界其他地方,并成为指导人类处理问题的各种方法”

41、可知,近代以来,17世纪科学革命和18世纪启蒙思想传播到中国,又影响到中国的近代化历程,比如洋务运动、戊戌变法、辛亥革命和新文化运动等。32.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 马可波罗是意大利的旅行家和商人,据其在游记中自述,他1271年自威尼斯出发,1275年到达元朝大都,1295年回到意大利,左下是其行程示意图。材料 二1792年9月受英王委派,马戛尔尼使团从英国朴茨茅斯港出发前往中国。1793年6月抵澳门,7月在舟山登陆,1794年9月回到英国。右上图是其航行路线图。综合以上两则材料,提取相关历史信息,并据此拟定一个论题展开论述。(要求:论题恰当,观点明确,史实准确、史论结合。)【答案】示

42、例一:论题:欧洲经济中心发生转移13世纪东西方交往只能通过海上丝绸之路或路上丝绸之路,地中海地区是必经之地,地中海是当时欧洲经济中心(结合材料)。随着新航路开辟,地中海不再是必经之地,欧洲经济中心转移到大西洋沿岸,英国逐步成为海上霸主(史实)。马可波罗从威尼斯出发,马戛尔尼从英国出发沿着新航线来到中国反映了欧洲经济中心发生了巨大变化(观点)。(综合判断论证逻辑)示例二:论题:新航路开辟改变了东西交通方式15世纪以前,东西方交通主要通过路上丝绸之路和海上丝绸之路,陆路交通和航海相结合,从马可波罗的行程路线和耗时可以反映出需要多次中转,非常不便(结合材料)。新航路开辟后,欧洲可以绕过好望角直接航行

43、至中国(结合史实)。马戛尔尼的行程路线和耗时可以反映出东西方交通方式越来越便利,航海交通逐步取代陆路交通成为中西交通的主流(观点)。(综合判断论证逻辑)示例三:论题:从民间交往到官方交往汉代以来,丝绸之路多以民间商贸、文化、宗教、艺术交流为主,官方交往很少(史实),马可波罗来华属于个人行为(结合材料)。地理大发现后,世界市场开始形成,特别是英国工业革命后,急需扩大市场,进而推动英国向世界各地扩张商品市场(史实)。英国派出马戛尔尼使团来到中国企图打开市场(结合材料2)。这反映出中西交往逐步由民间交往发展到官方交往(观点)。(综合判断论证逻辑)示例四(仅依据一则材料,最高可得):马戛尔尼访华18世

44、纪的清王朝,经济繁荣,实行闭关锁国政策,对外贸易处于优势地位。18世纪中后期,英国率先开始工业革命,资本主义迅速发展。(史实)为打开中国市场,英国政府遣马噶尔尼为使,意图与中国进行贸易往来(结合材料)。马戛尔尼访华事件是工业革命发展的产物(观点)。(综合判断论证逻辑)(可供选择的角度:欧洲人世界观、地理认知的变化;从马可波罗来华与马戛尔尼来华建立因果关系;对马可波罗来华事件提出质疑;从欧洲人的两次来华路线进行比较;元、清两代都城的角度;元、清两朝的国际地位;从西学东渐与东学西渐的角度;两次来华的航海知识技术比较的角度;从泉州、澳门、舟山等地切入论证中国东南沿海的经济状况等均可)【解析】本题属于

45、开放题型,解答此类试题首先要从图片中获取关键信息,依据材料一可以从“欧洲经济中心发生转移”归纳要点,论证从丝绸之路开辟、新航路开通以及马可波罗东游等对于贸易中心转变角度回答;还可以从“从民间交往到官方交往”“马戛尔尼访华”等角度归纳要点,论证从工业革命和晚清政治、经济发展等角度思考回答。”33.【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材料 唐初实行政府兵制,在长安附近各州设置军府,选拣均田农民担任府兵卫士,府兵卫士免除租调力役,自备资粮,定期轮流宿卫京师或充当边兵,随着均田制的逐渐破坏,农民为躲避沉重的徭役和兵役,逃亡日多,“浸以贫弱,逃亡略尽”,府兵的兵源枯竭,府兵制濒于瓦解,开元十年,唐玄宗接受张说建议,募

46、兵13万,充当京师宿卫;开元二十五年,根据边防需要,“招募丁壮,长充边军,增给田宅,务加优恤”,由朝廷供给资粮,长期戍边。次年又下令遣返原有非招募而来的边兵,至此,征发均田农民担任卫士的府兵制演变为朝廷供给资粮的募兵制。摘编自唐长孺魏晋南北朝隋唐史三论等(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唐玄宗时期兵制改革的原因。(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唐玄宗时期兵制改革的影响。【答案】(1)原因:均田制遭到破坏,农民破产和逃亡;土地兼并致使大批小农破产,最终导致兵源枯竭;原有的府兵制已经不适应形势发展的需要。(2)一定程度上保障了兵源,稳定了军队;大大加重了政府的财政负担;节度使拥兵自重,为安史之乱

47、和藩镇割据埋下隐患。【解析】【详解】(1)第一小问,从“随着均田制的逐渐破坏,农民为躲避沉重的徭役和兵役,逃亡日多,府兵的兵源枯竭;卫士不能按时更番轮替”可知,这一时期均田制逐渐遭到破坏,农民破产和逃亡,致使以均田制为基础的府兵制也遭到破坏,出现兵源枯竭的局面,士兵大量逃亡,急需改革。第二小问,从“征发均田农民担任卫士的府兵制演变为朝廷供给资粮的募兵制”可知,以招募宿卫、边兵的募兵制代替府兵制。(2)要一分为二看待唐玄宗时期兵制改革,首先,募兵制改变了以往兵农合一的体制,招募的士兵成为职业兵,保障了兵源,稳定了军队,有利于维护统治;但是,朝廷募兵、养兵所需经费巨大,加重了政府的财政负担;同时,唐玄宗时期设立多个节度使,这些节度使多拥兵自重,为后期的安史之乱和藩镇割据埋下了隐患。

网站客服QQ:123456
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2026657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