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2017优化方案高考总复习&语文(人教版)课件:第四部分 专题三掌握技巧.ppt

上传人:高**** 文档编号:53590 上传时间:2024-05-24 格式:PPT 页数:35 大小:1.72MB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7优化方案高考总复习&语文(人教版)课件:第四部分 专题三掌握技巧.ppt_第1页
第1页 / 共35页
2017优化方案高考总复习&语文(人教版)课件:第四部分 专题三掌握技巧.ppt_第2页
第2页 / 共35页
2017优化方案高考总复习&语文(人教版)课件:第四部分 专题三掌握技巧.ppt_第3页
第3页 / 共35页
2017优化方案高考总复习&语文(人教版)课件:第四部分 专题三掌握技巧.ppt_第4页
第4页 / 共35页
2017优化方案高考总复习&语文(人教版)课件:第四部分 专题三掌握技巧.ppt_第5页
第5页 / 共35页
2017优化方案高考总复习&语文(人教版)课件:第四部分 专题三掌握技巧.ppt_第6页
第6页 / 共35页
2017优化方案高考总复习&语文(人教版)课件:第四部分 专题三掌握技巧.ppt_第7页
第7页 / 共35页
2017优化方案高考总复习&语文(人教版)课件:第四部分 专题三掌握技巧.ppt_第8页
第8页 / 共35页
2017优化方案高考总复习&语文(人教版)课件:第四部分 专题三掌握技巧.ppt_第9页
第9页 / 共35页
2017优化方案高考总复习&语文(人教版)课件:第四部分 专题三掌握技巧.ppt_第10页
第10页 / 共35页
2017优化方案高考总复习&语文(人教版)课件:第四部分 专题三掌握技巧.ppt_第11页
第11页 / 共35页
2017优化方案高考总复习&语文(人教版)课件:第四部分 专题三掌握技巧.ppt_第12页
第12页 / 共35页
2017优化方案高考总复习&语文(人教版)课件:第四部分 专题三掌握技巧.ppt_第13页
第13页 / 共35页
2017优化方案高考总复习&语文(人教版)课件:第四部分 专题三掌握技巧.ppt_第14页
第14页 / 共35页
2017优化方案高考总复习&语文(人教版)课件:第四部分 专题三掌握技巧.ppt_第15页
第15页 / 共35页
2017优化方案高考总复习&语文(人教版)课件:第四部分 专题三掌握技巧.ppt_第16页
第16页 / 共35页
2017优化方案高考总复习&语文(人教版)课件:第四部分 专题三掌握技巧.ppt_第17页
第17页 / 共35页
2017优化方案高考总复习&语文(人教版)课件:第四部分 专题三掌握技巧.ppt_第18页
第18页 / 共35页
2017优化方案高考总复习&语文(人教版)课件:第四部分 专题三掌握技巧.ppt_第19页
第19页 / 共35页
2017优化方案高考总复习&语文(人教版)课件:第四部分 专题三掌握技巧.ppt_第20页
第20页 / 共35页
2017优化方案高考总复习&语文(人教版)课件:第四部分 专题三掌握技巧.ppt_第21页
第21页 / 共35页
2017优化方案高考总复习&语文(人教版)课件:第四部分 专题三掌握技巧.ppt_第22页
第22页 / 共35页
2017优化方案高考总复习&语文(人教版)课件:第四部分 专题三掌握技巧.ppt_第23页
第23页 / 共35页
2017优化方案高考总复习&语文(人教版)课件:第四部分 专题三掌握技巧.ppt_第24页
第24页 / 共35页
2017优化方案高考总复习&语文(人教版)课件:第四部分 专题三掌握技巧.ppt_第25页
第25页 / 共35页
2017优化方案高考总复习&语文(人教版)课件:第四部分 专题三掌握技巧.ppt_第26页
第26页 / 共35页
2017优化方案高考总复习&语文(人教版)课件:第四部分 专题三掌握技巧.ppt_第27页
第27页 / 共35页
2017优化方案高考总复习&语文(人教版)课件:第四部分 专题三掌握技巧.ppt_第28页
第28页 / 共35页
2017优化方案高考总复习&语文(人教版)课件:第四部分 专题三掌握技巧.ppt_第29页
第29页 / 共35页
2017优化方案高考总复习&语文(人教版)课件:第四部分 专题三掌握技巧.ppt_第30页
第30页 / 共35页
2017优化方案高考总复习&语文(人教版)课件:第四部分 专题三掌握技巧.ppt_第31页
第31页 / 共35页
2017优化方案高考总复习&语文(人教版)课件:第四部分 专题三掌握技巧.ppt_第32页
第32页 / 共35页
2017优化方案高考总复习&语文(人教版)课件:第四部分 专题三掌握技巧.ppt_第33页
第33页 / 共35页
2017优化方案高考总复习&语文(人教版)课件:第四部分 专题三掌握技巧.ppt_第34页
第34页 / 共35页
2017优化方案高考总复习&语文(人教版)课件:第四部分 专题三掌握技巧.ppt_第35页
第35页 / 共35页
亲,该文档总共3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第四部分 实用类文本阅读访谈是运用谈话的方式进行报道的文章,也属于实用类文本。也有人将其归为广义上的新闻类。但因文本的特殊性,我们将其分解为“把握访谈的内容和访谈的观点”“赏析访谈技巧”“对访谈文本的鉴赏、评价与深层探究”三个方面进行复习。常见设问方式有:1这篇访谈涉及几个方面的内容?请简要概括。2围绕,从哪几个方面作了倡导?3为什么说“”?4怎样评价的这一观点?5怎样理解这句话?题型一把握访谈的内容和访谈的观点 访谈的内容包括提问者提出的所有问题和访谈对象回答的内容。“访谈的观点”包括访谈作者的观点和访谈对象的观点。这些观点,有时比较明显,有时隐含在具体的语句中。命题角度一 把握访谈的内容方

2、法点拨把握访谈内容“四”步走第一步,迅速通读全文,整体把握讨论话题、主要进程、关键内容。第二步,将访问者和访谈对象的文字分开,先读访问者(提问者)的问题,把握有哪些问题;再读访谈对象的文字,大致把握有哪些主要内容。第三步,重点精读一些提问者提出的关键问题和访谈对象的关键回答,深入研究其核心内容。第四步,根据题干要求,按照散文的“概括文意”的方法,整合答案。考题印证 阅读下面的访谈,完成后面的题目。杨澜(以下简称“杨”):您看您去过这么多地方,台北、高雄、美国、香港,哪一块地方是您最心爱的?余光中(以下简称“余”):这很难说。有人说我是乡愁诗人。我写过好多乡愁诗,可是我觉得我的乡愁呢,不是同乡会

3、式的,不是关乎某省、某县、某村的,因为乡愁可以升华或者普遍化为整个民族的感情寄托。这样说来呢,乡愁就不完全寄托在地理上的某一点,它不仅仅是地理的,也可能是历史的,可以说是历史的乡愁,文化的乡愁,而且在中文里面也 可以有所寄托。那一年到东北访问,我在短短的致辞里就讲到,小时候在抗战时就会唱“我的家在东北松花江上”,还有“万里长征万里长”。那时,我没有去过长城,更没去过松花江,可是整个民族的一个大感情就可以融合在一起。我是说着说着眼泪就掉下来了。我有一篇散文,结尾两句我是这样写的:“你以中国的名字为荣,有一天,中国亦将以你的名字”杨:为荣?余:没有。杨:没有这两个字,所以我不是诗人,就要差这两个字

4、才好。杨:我们看您的人生经历,觉得您其实并没有遇到过特别大的困难,家庭很美满,生活呢,教书、写诗、写散文、写评论,也是人们想象的比较安定的生活。但您为什么却说“我写作是因为我失去平衡,心理失去保障,而心安理得的人是幸福的,缪斯不会去照顾他们”?余:一个人不能光看他表面的职业和家庭。他内心有很多心魔,内心世界可能很复杂,比如他的愿望并没有完全达到,那就不是表面上看得出来的。我在 21 岁时就离开大陆,那对我是一个很大的打击,因为我的好朋友都忽然不见了。我投入到一个陌生的地方,要重新来过;而且一个人到了 21 岁,记忆已经很多了,所以这件事情让我念念不忘,也成为我的一个心结,一个中国结。杨:今天仍

5、然有很多人喜欢您的诗,但人们的欣赏对象好像发生了一些变化。年轻人喜欢卡通、流行歌曲等那种节奏更快、更有形象感的东西。那么用于看白纸黑字的时间呢,相对就要减少一些了。您觉得未来的诗歌,希望在哪里呢?余:这个情况不仅仅存在于大陆、台湾、香港。因为媒体变了,价值观也随之改变了。我向来不认为文艺要大众化,而应该小众化。可如果你连小众都维持不了的话,那就有很大问题了,像三毛也好,或者余秋雨也好,到底还是不能跟一个流行歌星比,对不对?可是,听说、流行歌的跟余秋雨的散文的还是不一样,所以不能够拿来比较。目前的新诗有相当多的毛病,很多诗人如果得不到知音,也应该反省一下,检讨自己的诗是不是能吸引人,这是多方面的

6、因果现象。杨:现在年轻一代接触更多的是一种网络上的语言,要想保持中文原来的那种纯粹和一脉相承,已经是越来越难了。您担不担心中文的纯洁度问题,或者认为这是历史发展的必然,所以也要听之任之?余:我是相当担心的,也不能听之任之。有学者说,语言就像河流,你不能阻碍它。问题是有河流就有两岸,两岸如果太模糊了,这河流不晓得流到哪儿去了。所以很多人认为语言就由它去,它有它的生命,其实不然。比如说我们目前的中文,如果过分西化的话,中文特色就会荡然无存了。(有删改)对乡愁的理解;诗人的创作动机;诗歌的现状与发展;中文的纯洁度。这篇访谈涉及四个方面的内容,请简要概括。答:_解析:此题考查考生归纳概括的能力。本访谈

7、杨澜提问的四个方面已经分好层,解答关键是准确捕捉到体现各层面中心话题的关键词句,并加以整合。命题角度二 把握访谈的观点方法点拨把握访谈观点“四”注意注意一:访谈的主要观点是隐藏在谈话中的,基本倾向是隐含在访谈对象对问题的回答之中的,注意对访谈内容的解读、对回答问题的处理与分析,因为这是获取访谈主要观点和基本倾向认识的必由之路。注意二:注意对访谈的内容进行归纳和分析。注意三:注意访谈的典型细节和基本事实之间的关系,这是解答此类题的关键。注意四:注意访谈的背景、社会现实或未来的发展方向。考题印证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目。寂寞出学问解放周末对话复旦大学党委书记秦绍德教授昨天是第 25 个教师

8、节。复旦大学向全体教师发出致谢和倡议,感谢在学术领域中默默耕耘多年的教师们,并倡导一种甘坐“冷板凳”的治学精神。这种倡导,关乎复旦,又不止于复旦;关乎教师,也不止于教师。下面是记者对复旦大学党委书记秦绍德教授的专访。记者:在教师节这一天,复旦大学为何向全体教师发出这样的致谢?秦:我们向辛勤工作一年的教师致敬,不仅尊重教师的一般性劳动,还特别强调一个重点:不能遗忘在学术领域耕耘多年、默默无闻的教师们。这些教师没有受到媒体的过分关注被媒体过分关注恰恰做不出学问因此,容易被遗忘。在这一时刻表达对他们的由衷感谢和深深敬意,是非常必要的。记者:钱穆先生说过,做好学问,要“潜心十年”。秦:是的,类似的说法

9、不少。20 世纪 50 年代,南京大学韩儒林先生就把范文澜先生的治学精神概括为两句话:“板凳需坐十年冷,文章不写半句空。”这种甘坐“冷板凳”的精神,就是坚守学术的精神无论外面发生了如何翻天覆地的变化,在攀登学术高峰的路途中,一定要坚守学术。在这个方面,我颇为自豪,因为在复旦大学的历史上,不乏甘坐“冷板凳”、作出卓越成就的学者,他们的精神,是复旦重要的精神遗产之一。记者:这种精神的确是宝贵的,但是,是否非得寂寞才能出学问?不甘寂寞就不能出学问吗?秦:这个疑问可能来自于现在一种有目共睹的现象:学术考核时,不少教师拿出了一大摞成果,十几篇论文、好几部大书,都是在有限的几年内写成的。但是,真正在学术界

10、的人都知道,即使是一篇有真知灼见的论文,恐怕也不是一年半载就可以完成的。“著作等身”只有在个别天才身上才能发生。我认为,在现行的考评体制下出现了那么多的“硕果累累”“著作等身”是不符合学术规律的。记者:也就是说,做学问来不得半点浮躁,必须静心求实。其实,“寂寞出学问”也是中国学界长期以来形成的优秀传统。那么,您认为怎样才能真正耐得住寂寞?秦:在这方面,很多学者都有经验和教诲。做学问,首要的是要有兴趣,要有对学问的热爱。比如,陈尚君教授用了 20年的功夫做了全唐文补编、全唐诗补编,他做的工作大部分是辑录、校勘、订正,是非常细致认真的学问。当年陈先生住房不宽裕,在出版社借了 20 平方米的房间,夏

11、天没有空调,但他又不敢开电风扇,怕吹乱纸页,只能打着赤膊,挥汗如雨地工作,多少年如一日地坚持下来。很多人说,这多苦啊,我才不吃这个苦呢。实际上陈先生是苦中有乐,这种乐趣,是别人难以体会的。真正热爱学问的人,即使是在艰苦和寂寞的环境中,内心也并不孤单,相反,很充实,很幸福。记者:您倡导学者要甘坐“冷板凳”,显然与当前浮躁的学术环境和文化氛围有关,不少人认为,这不仅仅是学术问题,而且是整个文化和社会的问题。在这其中,媒体似乎也起了不少的作用。那么,您认为,在当今的时代,学者和媒体之间应形成一种什么样的关系?秦:应形成良性关系。媒体要着重宣传学者的学术精神,恰当宣传他们取得的学术成果,而不要去追逐学

12、者的私人生活,不要过度把学者放置在社会热点中。媒体的过度关注会损害学者。记者:有不少学者甘心埋首做学问,也有学者以走出象牙塔、主动参与公共空间为己任。秦:确实有好多真正做学问的学者是不发言的。我们的态度是,鼓励学者利用自己的研究成果和学识在媒体上讲点话,关键是要有真知灼见。知识分子提出一些意见,对守住社会的良心、主张社会公正,绝对是有好处的。但是,学者在和媒体互动中,要守住学术界限。学者可以通过媒体适当传播学术成果,但一定不要把名利和传播挂起钩来,不要使自己成为“媒体学者”。学者不要以为通过在媒体上的频频亮相,自己就可以变成无所不知、无所不能、对任何事情都能发表的“全才”。这实际上是在降低学术

13、的影响,也是在暴露自身的不足。(原载解放日报2009 年 9 月 11 日第 17、18 版,有删改)秦绍德认为,学者“被媒体过分关注恰恰做不出学问”,根据文意,怎样理解这一观点?媒体过分关注会影响学者静心求实;媒体过分关注学者的私生活会影响他们恰当地宣传学者的学术成果;学者在与媒体互动中不能守住学术界限,降低了学术影响,暴露了自身的不足。答:_解析:这一观点在采访之初即提及,在采访末段专门讨论媒体与学者应有的关系,答题区域可以确定主要在末段,但是也不能忽视前文,媒体作为外部环境对学者思想是有一定的影响的,这个影响点在于出学问必须“静”,如果媒体过分关注,无疑会打扰学者做学问。题型二赏析访谈技

14、巧访谈文本的文体基本特征从形式上看就是由一问一答一直循环下去组成一篇文章。但其问答有互动的因素,并且依靠一问一答推动访谈的进行。这其中,双方要充分配合。提问者要善于引导,随机应变;访谈对象要积极回应,言之有物。因此,访谈文本的主要技巧是针对提问者而言,必须掌握基本的提问技巧。而读者在阅读时就是要重点关注提问者问的艺术技巧。另一方面是针对回答者的技巧。一般有引用、比喻、打比方、反问、反复等修辞技巧,还有开门见山表明态度,委婉含蓄呈现观点,层层推进揭示本质,顾左右而言他巧避锋芒等。常见设问方式有:1本文的提问方式有什么特点?请简要分析。2访谈的提问非常有技巧,请就本文简要分析。3记者是怎样提问的?

15、这样发问的目的是什么?4答问的语言有什么特点?方法点拨1辨明提问方式(1)一般提问方法:要么直接问,要么旁敲侧击。(2)特殊提问方法:访谈对象的回答有时会出现一些新情况,访谈要及时抓住新情况,调节控制好访谈过程。使访谈顺利、深入地进行下去。2明确提问技巧的作用(1)一般提问方法:访谈文本的表现手法主要是针对访问者而言,必须掌握基本的提问技巧。类 型 技 巧 作 用 趣问 采用一些诙谐有趣、形象生动的话题或提问方式进行发问 能消除陌生感,拉近双方的距离 直问 不拐弯抹角,把想了解的问题直截了当地提出来 开门见山,干脆利落 推问 运用逻辑推理提出问题 逻辑性强,有层次 旁问 访问者不顺着原来的话题

16、说下去,而是有意岔开话题,先谈点别的事情 能制造轻松的气氛,调节被访者的情绪(2)特殊提问方法:访谈对象的回答有时会出现一些新情况,访问者要及时抓住新情况,调解控制好访谈进程,使访谈顺利进行。类型 技 巧 作 用 追问 对访谈对象刚刚陈述的疑点或没有充分说明的地方进行追问 使访谈对象顺着自己的思路继续予以回答 延伸 对访谈对象没有涉及的领域进行引导 能拓宽领域,避免片面性 对比 有时候,访谈对象就某一问题在回答时的陈述不尽相同,如果发现这样的疑点可以进行对比提问 对比鲜明,便于访谈对象回答,也便于读者了解提问意图 答题模板:明确技巧作用(这种技巧本身的作用对主旨情感的作用)。考题印证 阅读下面

17、的文字,完成 12 题。作家王蒙先生曾说:“可以不读书,不可以不读读书。”这句话一度流传众广,表达了读书界对于读书这个杂志的挚爱之情。作为一个万众瞩目的公共平台,它的思想及文风、作者群的改变也将无一例外地成为公众话题。作为刊物掌舵人,无疑是构成刊物成与败的重要因素之一。带着众多问题,本刊记者专访了掌舵人之一黄平。思想上的勇气是敢于面对当下新京报:我很喜欢读书这本杂志,觉得您执掌的读书引发的讨论也很好,所涉及的范围比前两个时代都扩大了,这是既定的计划吗?黄平:计划谈不上。我参与读书的编辑工作,有一点很明确,就想拓展它的领域。这一方面是时代要求,另一方面,如果我们不关心时代、当下,不关心我们的左邻

18、右舍就缺乏世界眼光,那么我们这个清高其实是假的,真正思想上的勇气是敢于面对当下的挑战,至于你的回应是不是那么正确,能否被别人接受,那是另外的问题。新京报:这样做的好处是可以使读者看到一些没有想到的新问题、新知识,但是可能带来了另外一种效应,比如过于分散,没有重点了。黄平:第一,读书是一个综合性的杂志,学科领域很宽,经常发表讨论建筑、人文、地理、国际关系等领域的文章,它不是专业性的;第二,它又是在思想、文化类的两个定位下,是否应该一定有一个不分散的东西,这是一个问题。比如,你可以集中到文史哲,甚至文史哲里面只讨论史,那就不是读书了。新京报:一些批评认为,读书没有抓住当下社会最核心的问题黄平:怎么

19、批评都行,不过有些批评者可能是没有认真读读书,只要客观地看看,我觉得应该很清楚,它对当代、当下甚至部分超前问题的警觉、讨论和尖锐性是有的。时代的原因造成了文化的现实新京报:在你和汪晖接手读书之前,几乎所有中生代学者都在读书上发表文章,很多人通过读书成名。但是现在数量却大大减少了,个中原因何在?黄平:这首先可能是时代的原因。现在成名的是歌星、演艺明星、体育明星,而不是思想者。不仅在读书成名的思想者少了,在任何地方成名的思想者都少了。当年李泽厚一篇文章孔子再评价在全国引起那么大的反响,今天他一篇文章的影响至少无法和电视明星相比。现在这个时代的聚焦点不在思想上,甚至不在文化上。这也是大众文化普及了,

20、媒体形式多了造成的文化现实。新京报:但是,现在比较有影响的年轻一代学者几乎没有在读书上亮相,这是不是有些尴尬?黄平:少数几个人说明不了问题。他们的影响和歌星、影星、体育明星也无法相比。再有影响的学者在读书座谈时参与人数也一定很有限,如果是像篮球明星乔丹、科比来了,那场面肯定火爆。这是时代的问题。另一方面,学者成名不应该靠公共媒体而应该靠专业。有些人给读书写文章不像当年那么认真了,因为不能作为“学术成果”,不能拿去评职称,等等。另外,我们在主观上也没有想过要制造“明星”,没有想要让谁在这里或通过这里成名。客观上有人在读书成名,但那不是我们刻意而为的结果。多元化、包容性是时代的需要新京报:有一些读

21、者认为读书的包容性没有那么强了,你怎么看?黄平:如果一些朋友把读书定位或者预期为某一方阵营刊物,那么读书可能会让他们失望。我们希望它是百家的,而不是一家的。在这种情况下,听一些、发表一些不是这个阵营里面的人的文章,对于完善自己的思想是有好处的,真正的思想一定是在与不同意你的人的论辩中形成和完善的。我们觉得,许多共识被打破以后,变迁的一个结果就是利益多元化、思想多样化,在这种情况下,一个杂志要作为时代的反映,应该有各种各样的东西,多元化、包容性是时代的需要。另外,这些年来,我们有意为之的就是开辟一些新领域,找到一些新作者。对我们来说,读书应该有多种声音。1请分别简析文章第一个小标题下新京报记者三

22、次提问的特点。第一次提问重在营造轻松的谈话氛围,拉近距离。“我很喜欢读书这本杂志”,以第一人称的口吻,拉近与被采访者的距离,使采访顺利开始。第二次提问有承上启下的作用,对前一个话题作一简单总结,进而引出下一个问题,使采访过渡自然。第三次提问,用委婉的方式,提出了有针对性的问题,既避免了场面的尴尬,又达到了采访的目的。答:_2第二个小标题下,针对新京报记者的第二个问题,黄平是从哪几个方面巧妙回答的?请概括并说明。时代方面:再有影响的学者,他们的影响和歌星、影星、体育明星都无法相比。学者自身方面:有些学者给读书写文章不那么认真了,因为不能作为“学术成果”,不能拿去评职称,等等。办刊思想方面:读书主

23、观上就没想让谁在这里或通过这里成名。答:_解析:此题主要从“时代”“学者自身”“办刊思想”三个方面入手,答题时注意结合原文具体内容回答。考题印证 寂寞出学问(文本见本专题【例 2】)如何理解文中所说的“这种倡导,关乎复旦,又不止于复旦;关乎教师,也不止于教师”?结合全文,请谈谈你的理由。题型三对访谈文本的鉴赏、评价与深层探究此题型访谈与新闻的解题方法是近乎相同的,此处不再赘述。这种倡导是复旦大学发出的,所以“关乎复旦”,同时这种倡导又是推而广之而向所有学术界同仁倡导的,所以,“不止于复旦”。倡导是向复旦全体教师发出的,所以“关乎教师”,而在各行各业都有学者,他们“做学问”都需要“寂寞”,所以,这种倡导“不止于教师”。答:_解析:本题是探究题,答案有一定的开放性,作答时应紧密结合文章作答,言之成理即可。本部分内容讲解结束 按ESC键退出全屏播放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园

Copyright@ 2020-2024 m.ketangku.com网站版权所有

黑ICP备202402160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