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物质生活与习俗的变迁教案(人教版必修二)【重点讲解】 一、简要分析中国近代物质生活和习俗的发展趋势、特点、表现及其原因 1发展趋势:走向西化;由封闭落后走向开放进步,走向近代化。 2突出特征:中西合璧、新旧并存。但带有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烙印。其他特点:中国社会生活的变化与中国近代向西方学习密切相关;中国社会生活的变化随着中国民主进程的发展而不断加强;中国社会生活的变化在地域之间存在着严重的不平衡;中国社会生活虽然不断发生变化,但始终保持着民族特色。 3具体表现 (1)鸦片战争后,西餐开始在中国出现,西装传入中国。中华民国成立后西装和中山装开始流行。 (2)出现西式建筑,宽阔的马路、自来水、电
2、灯等。 (3)社会习俗的变迁:中华民国成立后,颁布剪辫易服、废止缠足等法令;社交礼仪采用握手、鞠躬;称呼采用“先生”、“同志”;辛亥革命后实行阳历,增添了国庆、元旦等新节日。 清末民初,受过新思潮影响的青年男女开始反对包办婚姻,主张婚姻自由; 出现西式婚礼和葬礼。(揭开“剪辫易服”序幕的是洋务运动时期的留美学童;戊戌变法时期的维新派也主张“断发易服”、“废止缠足”。 近代变化最为明显的是婚丧礼俗。) 4原因:西方国家对中国侵略的客观影响;历届政府的影响;近代工商业发展的影响; 西方民主思想的影响和先进的中国人主动吸收西方文明。 二、简要叙述中国现代物质生活和习俗的演变及其原因 1物质生活方面的
3、演变 (1)新中国成立后:农民分得土地,城市解决了劳动就业问题;统购统销,稳定了物价。 (2)改革开放以来: “吃”1987年基本实现温饱;实施“菜篮子工程”。 “穿”衣服人均拥有量大幅度提高,款式多样化。 “住”农村住房不断更新并楼房化;1995年“安居工程”实施。 2社会习俗方面的演变 (1)取缔卖淫嫖娼、贩毒吸毒、聚众赌博、反动会道门等丑恶现象。 (2)废除包办婚姻制度,实行婚姻自由、一夫一妻、男女平等的新婚姻制度。 (3)党和政府提倡节约、热爱劳动、无私奉献、乐于助人,社会风气发生根本变化。 (4)实行双休日,延长节日休假时间,休闲方式多样化;并注重环保、讲究卫生等社会新风尚也在逐步形
4、成。 2原因:新中国成立,人民当家作主;开展了大规模经济建设;党和政府切实解决人民困难;实行统购统销,稳定物价政策;党和政府把实现“小康”作为经济建设的奋斗目标;实行了改革开发政策。 三、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方式变化的主要阶段特点 119世纪中期至20世纪中期,中西合璧,不土不洋是这一阶段社会生活方式最突出特点。 220世纪50年代后(新中国成立后),面貌焕然一新,但受到政治生活的明显影响。 320世纪80年代后(改革开放后),变化迅速,科技在民众生活中的影响不断增加。 【难点分析】 一、浅谈我国古代服饰的特点 1样式变化不大,宽松肥大,遮盖了女性的曲线;反映了晚清时期,在封建伦理道德之下,人们
5、的思想拘谨、保守、呆板。 2服饰和阶级身份紧密相连,有着繁复的制度和规定,反映了古代封建社会的等级森严,但也反映了当时的民族特色。 3是手工产品,历代服饰既体现了我国古代手工业的发展水平。也反映我国的文明文化的历程。 二、简析中国近现代生活中服饰变化的原因、表现及其特点 1影响中国近现代生活中服饰变化的主要原因 (1)欧风美雨的潜移默化。西方国家资本的注入,把以工业文明、科学文化和生活方式为核心的近代文明移植到中国,鸦片战争打开中国大门,中国社会结构变化,西方文化和西方生活方式传入中国。 (2)西学思潮、革命思潮的推动,中国人开始追求个性解放。 2中国近现代生活中服饰变化的三大阶段 第一阶段(
6、鸦片战争后到新中国的建立):这一阶段的阶段特征为中式与西式、传统和现代服饰并存。 男装:长袍马褂、西装、中山装。 女装:旗袍(新式与旧式)。 第二阶段(新中国建立后到十一届三中全会):这一时期由于政治上的影响,阶段特征为衣着朴素,与革命相关的服饰成为主流。 男装:列宁装、中山装、绿军装。 女装:列宁装、布拉基、绿军装。 第三阶段(十一届三中全会后):阶段特征为与世界接轨,异彩纷呈;具体表现在,服饰由最基本的防寒保暖向美观大方转变,各种款式的服装层出不穷。 现在的服装是色彩鲜艳、款式多样,什么牛仔服、休闲服、西装、T恤衫、晚礼服,真是不胜枚举。每年服装的流行色、流行款式不断改变,大街上的姑娘和小
7、伙子永远领导着时装新潮流。模特表演、模特广告和模特大赛已成为人们穿着方面不可缺少的内容。 3中国近现代社会服饰文化变迁的特点。 (1)在鸦片战争后直至民国时期经历了由盲目排外向学习西方。 (2)由过去的封建传统服饰向现代服饰趋进的过程。(3)变化中呈现出既追新慕异、去土存洋,又新旧并存、中西合璧的特征。 三、西式服装能够被国人接受并得以流行的原因分析 从穿着的角度来讲,西装适体、潇洒;从中国社会政体的转变角度看,是民国成立后剪发易服的产物。共和建立,剪除辫子,移风易俗成为时代潮流。剪发必然引起服饰的变化,因而剪发风行必然推动易服潮流的兴起。民国成立后,清朝袍褂、补服等都已过时,满式的鞋帽、衣饰
8、已受到人们的厌弃。但是,在民国初年,成熟的中式服装尚未出现,在易服的风气中出现了一股盲目的西化倾向;从社会思潮的角度来看,民国初年服饰崇洋风气受西化思潮的推动。民主共和的建立实质上是在制度层面学习近代西方文化,辛亥革命的理论及其制度模式均直接源于西方。革命党人长期在海外活动,接受西方文化较多。因而,当共和制度建立后,新政府以西方社会政治为原本进行大量改革,仿行西政西俗成为一时风气,在都市社会兴起一股西化思潮。 【易混知识】 列表比较我国近代以来社会生活与习俗的变迁 鸦片战争前鸦片战争后新中国成立后20世5070年代改革开放以后 物 质 生 活 衣 长袍马褂、 布衣洋布洋装进入中国城市的百姓生活
9、; 辛亥革命以后,中山装;20世纪二三十年代,五花八门,西服、粗布大衫、旗袍、学生装、裙子。衣着朴素;服装颜色以灰蓝色调为主;单一款式。服装颜色从灰蓝色调为主变为五彩缤纷;从单一款式走向多样化。食满汉美食、 粗食开始出现西餐馆、面包房、咖啡店。食物比 较简单1987年,基本解决温饱问题;“菜篮子工程”丰富了百姓的餐桌。住深宅大院 普通民居西方建筑样式在中国传统民居中引人注目,一些官员和商人也建起欧式洋房或中西合璧的豪宅。城市住房比较拥挤城市高楼鳞次栉比,人均面积增加;1995年,“安居工程”;农民兴建新房,楼房比比皆是。社会风俗 戊戌变法时期:维新派主张“断发易服”“废止缠足”,改革传统的婚姻
10、制度;民国成立后:颁布剪辩易服和废止缠足等法令;婚丧仪式由繁琐愚昧,改为简约文明。休闲娱乐成为人们日常生活的一部分,体育活动、外出旅游;新的社会风尚在逐步形成,注重环保、讲究卫生、赈济灾区。 【学法导航】 1通过上网查资料、社会调查等方式,课堂上通过材料学习法和观察学习法了解近代以来人们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变化; 2认识我国人民近代生活方式和风俗习惯的变化,是文明、进步的表现,认识进步的文明终将取代落后的习俗。 3运用归纳法,从衣食住社会风俗方面归纳近现代中国人物质生活和习俗的变迁,并形成阶段性特征的认识。如概括近现代中国百姓婚俗的变化的基本特征,并分析其原因。 4分析社会现象,要学会用普遍联系
11、的观点看问题。通过对本科内容的学习,要能够认识到饮食结构的变化对人们交往方式的影响。 5注意对比改革开放前后人民生活水平的变化,认识改革开放的意义。 6学习本课可结合初中教材中有关近代以来人们物质生活与社会习俗变化的知识理解本课的相关内容。认识到随着西方文化的涌入,中国的社会风俗和衣食住行等深受影响;戊戌变法、辛亥革命、新中国的成立、十一届三中全会等重大历史事件大大改变了中国人民的社会生活。理解中国近代以来社会生活的变化深刻反映出社会的变化和发展。 【小资料】 中山装的由来 中山装是孙中山先生倡导的一种具有特殊意义的服装。中山装五个扣代表中国五大民族,袖口三个扣代表孙中山先生所倡导的三民主义,
12、上衣四个兜代表东南西北全国的统一。中山装以特有的政治含义很快被中国的知识分子和青年学生接受并迅速推广开来。 辛亥革命不仅带来了社会的剧变,而且也促使服装的变革更为迅速而明显。中山装就是在这一变革中诞生的。 中山装是中国现代服装中的一个大类品种。其上衣的左右上下各有一个带盖子和扣子的口袋,下身是西裤,这是辛亥革命后流行起来的服装,以伟大的革命先行者孙中山做临时大总统时穿用而流行于世,故称中山装。毛泽东主席对“中山装”很欣赏,他一直坚持穿中山装,因而国外朋友又称中山装为“毛式制服”。它具有我国民族的特点,穿着简便、舒适、挺括,在民国18年制定国民党宪法时,曾规定一定等级的文官宣誓就职时一律穿中山装
13、,以表示遵奉先生之法。 中山装的由来,据说是孙中山先生在广州任中国革命政府大元帅时,感到西装样式繁琐,穿着不便,而中国服装在实用上亦有缺点。1902年,孙中山到越南河内筹组兴中会,偶入河内由广东人黄隆生开设的洋服店,为了节省外汇,并能体现中国国情而授意黄隆生设计一种美观、简易而又实用的中国服装,黄参考了西欧和日本服装式样,并结合当时南洋华侨中流行的“企领”文装上衣和学生装而设计缝制成的。但是,也有资料称,中山装原由当时的军装改制而成的。1919年,孙中山先生在上海居住时,有一次,他将一套已经穿过的陆军制服拿到著名的亨利服装店请裁缝改成“便服”,改成“便服”后仍有点像军制服。但在便服中,它既非“
14、唐装”,更非“西装”,店员便为之起名为中山装。由于孙中山先生在海内外声望很高,这种服式便不经而起,迅速流传全国。当时的中山装背面有缝,后背中腰有带,前门襟钉9个钮扣,上下口袋都有“胖裥”。后来逐步演变成现在的款式:关闭式八字形领口,装袖,前门襟正中5粒明钮扣,后背整块无缝。根据易经周代礼仪等内容寓以意义,如依据国之四维(礼、义、廉、耻)而确定上衣前身设4个口袋,依据国民党区别于西方国家三权分立的五权分立(行政、立法、司法、考试、监察)而确定前门襟为5粒钮扣,又依据三民主义(民族、民权、民生)而确定袖口还必须有3粒扣子等。袖口可开叉钉扣,也可开假叉钉装饰扣,或不开叉不用扣。明口袋,左右上下对称,
15、有盖,钉扣,上面两个小衣袋为平贴袋,底角呈圆弧形,袋盖中间弧形尖出,下面两个大口袋是老虎袋(边缘悬出1.52厘米)。裤有三个口袋(两个侧裤袋和一个带盖的后口袋),挽裤脚。很显然,中山装的形成在西装基本形成上又揉合了中国传统意识,整体廓形呈垫肩收腰,均衡对称,穿着稳重大方。 【体验高考】 1(2011山东卷)清末民初山西有一首歌谣:破戏台,烂秀才?小足扳子洋烟袋;火车站,德律风(指电话),大足板子毕业生。这反映出当地 传统习俗受到冲击 文化教育日渐衰落生活方式发生变化 思想观念有了改变 A ? B C.? D. 【解析】戏台、秀才、小足扳子反映的是我国传统的文化生活状况,破、烂、洋烟袋反映清末民初出传统的文化生活的变迁。“大足板子”是指不缠足兴起,对应传统习俗受到冲击;“火车站,德律风(指电话)”指交通通讯的进步,对应生活方式发生变化;“大足板子毕业生”指接受新式教育的学生,对应思想观念有了改变。 【答案】D。 2(2011江苏卷)徐珂清稗类钞记述:“先由男子陈志愿于父母,得父母允准,即延介绍人约期订邀男会晤,男女同意,婚约始定。”这反映晚清婚俗的变化是 A媒妁之言控制婚约缔定 B婚姻尊重当事人的意愿 C婚姻听凭父母安排 D婚姻仪式简约文明 【解析】题干材料中的“男子志愿”、“男女同意”足见婚姻重视男女当事人的意愿。 【答案】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