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智贤中学校20212022学年度第一学期第一次月考 高一年级历史学科试题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5小题,每小题3分,共75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选择最符合题意的一项,并将答案涂入答题卡。 1.陕西出土的一件青铜器上铸有“武王伐纣”的铭文。由此可以判断,它最有可能铸造于下列哪一时期()A 黄帝时期 B 夏朝C 商朝 D 西周2.赵翼在廿二史札记中曾评价某一史学著作云:“自此例一定,历代作史者遂不能出其范围,信史家之极则也。”该著作是( )A 论语 B 史记C 汉书 D 九章算术3.战国某学派提出:“绝圣弃智,大盗乃止;擿玉毁珠,小盗不起;焚符破玺,而民朴鄙;掊斗折衡,而民不争。”这一思想在当
2、时()A 顺应了历史发展的潮流 B 推动了各国的变法运动C 促进了人们思想的解放 D 维护了社会的等级秩序4.管子一书中记载,春秋时期齐国已用铁农具耕种土地。但据考古发现,在长江流域春秋晚期吴国墓葬中发现的农具和手工业工具,均为青铜制造。在中原地区洛阳王城、郑州碧沙岗和山西侯马等地春秋中晚期以至战国之际的遗址中,还普遍存在石、骨、蚌器的生产工具。由此可见春秋时期()A 长江流域的经济发展水平已超过中原地区 B 中国经济重心仍在关中平原C 中原地区的战乱严重影响了该地经济发展 D 铁制工具仍然没有普遍使用5.商鞅变法规定,禁止父子兄弟共同住在一间房子里,一家有两个以上成年男子必须分居另立户籍,否
3、则加倍征收赋税。秦统一后,这一规定推行到全国。这一规定()A 瓦解了传统的宗法制度 B 保障了国家的财政收入C 削弱了国家对农民的控制 D 有利于农业经济的发展6.我国封建社会出现过很多繁荣景象,其中我国封建社会第一个盛世局面是()A 文景之治 B 光武中兴C 开皇之治 D 开元盛世7.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孔子针对当时礼崩乐坏、社会动荡的形势,就伦理和政治重建问题提出了自己的主张。孔子思想的核心观念是( )A “仁” B 恢复西周等级森严的礼乐制度C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D 制度应随着时代变化有所改良8.“他们因在日常生活中接近皇帝而受到宠信,又由于皇帝对外朝官不放心而有意识地把商议军国大事的权
4、力和部分执行权交给近臣掌握。”据此判断“他们”是()A 中朝成员 B 三省长官C 三公 D 九卿9.西汉初年,刘邦封置诸侯王国,封子弟为王,功臣为侯,并规定“非刘氏不王,非有功不侯”。这表明刘邦推行分封制意在()A 加强对地方的控制 B 继承西周的政治体制C 确保皇位传承稳固 D 否定秦朝的政治体制10.皇帝是中国传统政治体系的核心角色,但其权柄也常被亲近者侵夺,东汉时期侵夺皇帝权柄的重要角色是( )A 宰相与御史大夫 B 刺史与郡守C 外戚与宦官 D 三公与台阁11.秦统一后,对酿酒业征收重税,导致酒价极高,十倍于成本;秦律田律还规定禁止农民酿酒,沽卖取利。这些举措在旨在( ) A.使酿酒业
5、获健康稳定的发展B.杜绝贪腐奢靡之风的兴起C.稳定市场秩序便利商业活动D.促进农业发展和增加税收12.西汉初年,就封国的官制而言,王国的傅、相由中央任命,王国仅有二千石以下官吏德任免权,而相“总纲纪、统众官”。这一措施( ) A.意在防范封国的离心倾向 B.导致封国威胁到中央集权C.是“无为而治”的具体体现 D.促进了地方经济恢复发展13.泰国流亡海外的华裔前总理英拉和哥哥他信,都是泰国第四代华裔,为客家人后裔,2019年1月5日上午,他们再次回到祖籍地中国梅州丰顺塔下村祭祖。这种现象( ) A.说明儒家思想根植于悠久的文化传统B.体现了血缘宗法观念的深远影响C.体现了中泰间的文化交流和文化认
6、同D.反映了“家园一体”观念深入人心14.先秦时期有记载:“掩地表亩,刺草殖谷,多肥施田”“春耕、夏耘、秋收、冬藏,四者不欠时,故五谷不绝,而百姓有余食也”“树落则粪本”等农业思想。据此可知,先秦时期中国农业强调( ) A.不违农时B.人地和谐C.铁犁牛耕D.精耕细作15唐太宗和高宗时期重视科举立法,太宗有“废举者”法令、“坐州长”法令,高宗诏修“律疏”、开纠告之令等。这些法令有利于A选拔具有真才实学官员B完善唐代地方行政管理C防范贵族官僚垄断朝政D维护科举考试正常运行16隋唐实行三省六部制的主要目的是A民主决策B限制地方权力C加强皇权D提高官员素质17西晋实行“准五服以制罪”,即对九族内亲属
7、之间相互侵害的犯罪行为,根据五服所表示的远近亲疏与尊卑关系定罪量刑。这反映了A法律公正严明B礼法开始结合C社会关系复杂D法律的儒学化18有关唐朝的中央机构,资治通鉴载:“国家本置中书门下以检察,中书诏敕或有差失,则门下当行驳正。”这主要说明( )A中书门下省都是检察机构B唐朝强化了中央对地方的检察C中央机构相互牵制和监督D依据分权和制衡原则行使权力19唐朝枢密使由宦官担任,唐后期宦官专权,枢密院开始由内廷私人班子向外朝政府机构转变;五代枢密使改由士人充任,包揽了财、政、军三大要务;宋代以中书、枢密分掌文武,完成了军政分立的过程。枢密使职权的演变A体现了中枢权力体系的变化B有效预防了国家吏治的腐
8、败C说明古代军事机构设置严密D基本解决了君相之间的矛盾20陈寅恪在其文章中写道:“及武后柄政,大崇文章之选,破格用当时山东、江左人民之中,有虽工于为文,但以不预关中团体之故,致遭屏抑者,亦因此政治变革之际会,得以上升朝列,而西魏、北周、杨隋及唐初将相旧家之政权尊位遂不得不为此新兴阶级所攘夺替代。”他意在强调科举制A形成对官员的有效约束B反映了新旧势力间的冲突C使中央开始掌握选官权D给世家大族以毁灭性打击21晋元帝司马睿既位之时,竟强拉着名士王导同登御座,王导推辞再四,晋元帝才作罢;晋成帝见了王导要行拜礼,给他写信要加上“惶恐言”三字;王导死,丧葬参见天子之礼。据此可知A儒家影响力进一步扩大B晋
9、朝皇室对人才十分尊重C世家大族架空了东晋皇权D东晋治下隐藏着重重矛盾22唐初节度使只掌管军务,另设掌钱粮的度支使、管屯田的营田使,防区内的政事由刺史掌管。但玄宗后期,节度使开始兼领度支使、营田使,后来又兼采访使、采访处置使等。这种变化A反映专制集权的进一步发展B不利于国家的长期稳定C加强了对地方的管理和控制D有利于地方官制的完善23汉武帝时诸列侯、郡守、二千石长吏每年必须向朝廷举荐一次人才,称为察举;另外还有征辟,所征之人不拘一格,凡有专长或被皇帝看中者,皆可随时征召。这表明西汉武帝时的选官制度具有一定的A公平性B民主性C家族性D强制性24皮日休汴河怀古二首:“万艘龙舸绿丝间,载到扬州尽不还。
10、应是天教开汴水,一千余里地无山。尽道隋亡为此河,至今千里赖通波。若无水殿龙舟事,共禹论功不较多。”对该诗解读正确的是A指出了隋朝灭亡的根源B蕴含了历史的鉴诫价值C否定了隋炀帝的历史功绩D说明了大运河开通的原因25有论者指出,三省六部制作为中央机关成熟的标志,在于它比较好地解决了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一个难题君权与相权的矛盾。该论者的理由不包括A流程式分工,实现权力平衡B职能式分工,提高行政效率C相权三分相互牵制,有利于加强皇权D皇权相权相互制约,达到相对的平衡二材料阅读题(本题共2小题,其中第26题13分,27题12分)26.某校历史兴趣小组开展“商鞅变法”专题学习,请你参与下列活动。资料搜集材料
11、一春秋战国时期的两幅图材料二(商鞅变法)法令规定:国家承认土地私有,允许自由买卖。奖励耕战,生产粮食布帛多的人,可免除徭役;根据军功大小授予爵位和田宅,废除没有军功的旧贵族的特权。建立县制,由国君直接派官吏治理。人教版中国历史(1)根据材料一中的两幅图片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商鞅变法的背景。(3分)(2)根据材料二回答,假如你是生活在商鞅变法时期秦国的一位农民,你是否支持商鞅变法?为什么?(2分)(3)根据材料二,指出商鞅变法确立中央对地方管理的措施是什么?(2分)(4)对商鞅变法的评价,刘芳和黄鹏产生了分歧。你同意谁的观点?请说明理由。(4)分(5)评价历史上变法(改革)成功或失败的标准是什么
12、?(2分)27选官用人关乎国家的长治久安,中国古代选官用官制度蕴含了许多政治智慧。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 在古代封建世袭,天子之子为天子,公之子为公,卿之子为卿,大夫之子为大夫,做官人有一定的血统。但到秦汉时期便不同了。钱穆中国历代政治得失材料二 自武帝初立,魏其、武安侯为相而隆儒矣。及仲舒对策,推明孔氏,抑黜百家。立学校之官,州郡举茂材孝廉,皆自仲舒发之。汉书董仲舒传材料三 隋炀帝时增设进士科经过唐代的发展,考试作为一项重要制度确立起来。这样,士人可以不经荐举,直接报名考试由官府择优录取,从而纠正了魏晋以来世家大族垄断用人做官大权的状况。韦庆远中国政治制度史(1)根材料一表明先秦时期人才选拔的
13、标准是什么?(2分)(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概括指出汉朝实行察举制的原因?(4分)(3)据材料三,概括隋唐时期选官制度的主要特点(3分)及积极影响(3分)答案解析1.【答案】D【解析】商朝末年,周武王伐纣灭商,建立了周朝,历史上称为西周,由“武王伐纣”的铭文可知该青铜器可能铸造于西周,故选D。2.【答案】B【解析】史记首创纪传体通史,符合材料“此例一定,历代作史者遂不能出其范围,信史家之极则也”这一信息,故选B;论语是记载孔子言论的书籍,不是史学著作,排除A;汉书是中国第一部纪传体史书,不符合“自此例一定”,排除C;九章算术是数学著作,不是史学著作,排除D。3.【答案】C【解析】材料
14、中该学派主张“绝圣弃智”,体现出道家无为而治的思想,不符合历史发展的潮流,故A项错误;B项是法家思想的影响,与道家思想无关,故B项错误;道家无为而治的思想促进了人们思想的解放,故C项正确;道家无为而治的思想不能维护社会的等级秩序,故D项错误。4.【答案】D【解析】根据题目中“齐国已用铁农具耕种土地”“长江流域均为青铜制造”“在中原地区还普遍存在石、骨、蚌器的生产工具”得出春秋时期铁制工具仍然没有普遍使用,故D项正确。5.【答案】D【解析】据材料可知这一规定有利于增加人口、征发徭役和户口税,有利于小农经济的发展,故D项正确;传统的宗法制度瓦解是在春秋时期,材料反映的是商鞅变法“分异令”的规定,这
15、一规定可以促进农业发展,但并不能保障国家财政收入,这一规定也有利于加强国家对农民的控制,故A、B、C三项错误。6.【答案】A【解析】根据所学可知,文景之治是西汉初期汉文帝和汉景帝时期出现的盛世局面;光武中兴出现在东汉;开皇之治是隋文帝统治时期;开元盛世出现在唐玄宗统治前期。所以属于我国封建社会第一个盛世局面的是西汉时期的文景之治,故选A项。7.【答案】A【解析】据材料“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孔子针对当时礼崩乐坏、社会动荡的形势,就伦理和政治重建问题提出了自己的主张”并结合所学可知,孔子的思想核心是“仁”,主张以爱人之心调节和谐人际关系,缓和矛盾以巩固统治,A正确;恢复西周等级森严的礼乐制度是孔子思想
16、的保守部分,与材料“就伦理和政治重建问题提出了自己的主张”不符,B错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是孔子思想“仁”的体现,C不符题意;制度应随着时代变化有所改良是孔子的主张,但与题意不符,D错误。8.【答案】A【解析】根据“在日常生活中接近皇帝而受到宠信”“皇帝对外朝官不放心”“交给近臣掌握”等信息可知“他们”是汉武帝时期中朝成员,故A项正确。9.【答案】C【解析】汉初实行分封诸王的办法,固然有利于地方发展,但却让地方势力迅速发展,尾大不掉的局面形成,与加强地方控制不符,故A项错误;西汉是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的政治体制,与西周政治体制不符,故B项错误;西汉初年,刘邦分封子弟为王,“非刘氏而王者,天下共击
17、之”突出了对刘氏皇位的拥护,故C项正确;西汉初年,汉承秦制,与否定秦朝政治不符,故D项错误。10.【答案】C【解析】依据所学知识可知,东汉时期侵夺皇帝权柄的重要角色是外戚与宦官,故C正确;宰相与御史大夫属于秦朝三公,不符合材料信息,故A错误;刺史与郡守在东汉是地方官员,不符合题意,故B错误;三公与台阁不属于“亲近者”,故D错误。11.【答案】 D 【解析】【分析】材料核心信息:秦朝政府限制酿酒业。限制的手段是征收重税和禁止农民酿酒取利。据此可知其目的是促进农业发展和增加税收。故答案为D项; A项逻辑性错误,材料举措限制了酿酒业发展,排除; B项常识性错误,贪腐之风难以杜绝,排除; C项常识性错
18、误,材料举措阻碍了商业发展,排除。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中国古代商业发展,试题难度一般,解题关键在于对材料和相关知识的准确把握。秦朝政府限制酿酒业。限制的手段是征收重税和禁止农民酿酒取利。据此可知其目的是促进农业发展和增加税收。12.【答案】 A 【解析】【分析】从材料中的“王国的傅、相由中央任命”和“而相总纲纪、统众官”来看,西汉政府通过官僚制度的安排来加强中央对地方封国的控制,防范封国的离心倾向。故答案为A项。 导致封国威胁到中央集权是郡国并行制的弊端,排除B项; 从西汉政府采取的措施看,是一种积极有为的政策,排除C项; D项材料信息不能反映,排除。 故答案为A 【点评】本
19、题侧重于考查汉代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答题关键在于对材料的分析和相关知识点的把握。西汉政府通过官僚制度的安排来加强中央对地方封国的控制,防范封国的离心倾向。13.【答案】 B 【解析】【分析】考查宗法制。他信、英拉兄妺不忘祖先,祭祖、尊祖体现了血缘宗法观念的深远影响,故B项正确。材料并未提及儒家思想与文化传统之间的关系,故A项错误;他信、英拉兄妹流亡海外,他们私人的祭祖活动并不能说明促进中泰两国之间的文化交流和文化认同,故C项错误;材料强调的是商周时期宗法血缘影响而非家国一体,故D项错误。故答案为:B。【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宗法制。意在考查学生阅读信息,解释历史现象并调取所学信息解决问题的能力。材
20、料中寻根问祖属于典型的宗法制的内容。14.【答案】 D 【解析】【分析】考查先秦时期的农业。根据题干,先秦时期农民们很注意去掉草根、积肥、造肥和施肥,把树的落叶沤制肥料,这些都体现了先秦时期人们在农业方面就具有了精耕细作的思想,故选D项。A项不全面,故排除;B、C两项题干并未涉及,故排除。 故答案为: D。15 D 16C 17D 18C 19A 20B 21D 22B 23A 24B25 B26.【答案】(1)背景:春秋以来,由于铁制农具和牛耕的使用和推广,大量荒地被开垦出来,一些奴隶主将新开垦出来的田地变成私产并出租。他们转化为封建地主,租种地主土地的人变成农民。到了战国时期,新兴的地主阶
21、级为了确立封建统治,发展封建经济,先后在各国掀起变法运动。(2)支持。因为商鞅变法奖励耕织。(3)推行县制,县的主要官员由君主任免。(4)同意刘芳的观点。理由:商鞅虽死,但变法措施已深入人心。变法使秦国国富兵强,为秦统一中国奠定了基础。(5)评价标准:要把变法(改革)放在当时特定的历史环境中;采用生产力标准和实践标准;看变法(改革)是否顺应历史发展潮流,推动社会发展。27(1)标准:血缘、门第、等级。(2)原因:官僚政治取代了贵族政治;儒生参政,儒学渐成主流;加强中央集权统治的需要;西汉为了广泛搜罗管理人才。(3)特点:进士科是科举制最重要的一科;以考试成绩作为选官标准;士人直接报名,差额选拔等。积极影响:打破了世家大族垄断仕途的局面,加强了中央集权;提高了行政官员的素质;促进了社会读书风尚的形成;宣扬公正公平的严格选官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