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 , 页数:10 ,大小:688KB ,
资源ID:532884      下载积分:1 金币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扫码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ketangku.com/wenku/file-532884-down.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2012高一历史教案 1.1 发达的古代农业 1(人教版必修2).doc)为本站会员(高****)主动上传,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发送邮件至service@ketangku.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2012高一历史教案 1.1 发达的古代农业 1(人教版必修2).doc

1、1.1 发达的古代农业 教案2 (人教版必修2)从容上课我国古代农业孕育了我国古代文明,它的艰难成长历程,既记载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同大自然作斗争的艰辛和智慧,也包含了历代统治者所实行的农业政策。精耕细作和自给自足,是我国古代农业的基本特征。本节课分四目内容,对我国古代农业的成长历程、基本特征和社会影响进行了充分的诠释。第一目“从刀耕火种到铁犁牛耕”,介绍了我国古代农业主要生产工具不断改进的过程,反映了我国古代农业生产水平在不断提高。第二目“土地制度的演变”,揭示了我国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土地制度变化的历程,从生产关系角度分析了统治政权对农业生产的影响。第三目“小农经济的艰难成长”,则重点描述我国

2、封建社会小农经济的产生、基本特征以及封建政权对小农经济成长的双重影响。第四目“精耕细作技术的成熟”,则从耕作方法、耕作制度、施肥技术、农作物品种增加与播种区域扩大四个方面,详细地阐述了我国古代农业的辉煌成就,充分地反映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聪明与智慧。除此之外,本节课还配有大量的插图和辅导资料,对以上四目内容进行了补充和解释,它有助于学生对农业知识的了解和掌握。在教学时,要利用这些图片和资料,向学生解释一些农业生产现象,阐释一些农业生产名词,剖析一些农业生产问题。三维目标知识与能力1.掌握我国古代农业的主要生产工具和生产技术,理解生产力水平的提高是我国古代农业发展的前提,探讨它与我国古代农业精耕

3、细作之间的关系。2.掌握我国古代主要土地制度的内容和特点,探究它对我国古代农业发展的影响。3.理解小农经济的基本特征,从小农经济成长的历程中,认识到封建政权对小农经济的双重作用与影响。过程与方法1.通过历史图片和历史资料提出问题、设置悬念,巧妙地引导学生主动认识历史和探究历史。深入浅出,循循诱导,层层剖析。2.利用历史短剧表演和小组讨论等形式,让学生在历史情景中感受历史,让学生在合作交流中探究历史。3.鼓励学生大胆地回答问题,提示学生用一定方法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为学生展示自我提供机会和平台。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本节课教学,让学生认识到:我国古代人民利用勤劳双手和无穷智慧为中国古代文明创造了巨

4、大财富,但是广大人民的生活却相当困难。教学重点土地政策的演变。教学难点小农经济的艰难成长。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过程导入新课师:同学们,你们喜欢听黄梅戏天仙配中“夫妻双双把家还”的那段戏曲吗?生:(齐声)喜欢。师:我也非常喜欢这段家喻户晓的戏曲。不知哪位男同学和女同学能否对唱这段戏曲,让我们大家共同欣赏一下?生:(男同学)和(女同学)是我班的“歌王”和“歌后”,由他们对唱,一定好听。师:那好,请大家以热烈掌声欢迎这两位同学对唱天仙配中的“夫妻双双把家还”选段。男女对唱:女:树上的鸟儿成双对;男:绿水青山带笑颜。女:你耕田来我织布;男:我挑水来你浇园。女:从今再不受那奴役苦;男:

5、夫妻双双把家还。(完毕)师:两位同学的歌声确实好听,我看到下面有许多同学在小声地跟着唱。在听歌时,我留意到其中一句歌词“你耕田来我织布”,这是对我国古代男耕女织的田园生活的真实写照。从这句歌词中,我们可以形象地感受到我国古代自给自足小农经济的生产形态。当然,一句歌词不能概括我国古代农业生产的全貌。要想仔细了解我国古代男耕女织的农业生产的详情,还需要我们大家一起来学习精耕细作的古代农业这节课。(多媒体课件打出课题)精耕细作的古代农业推进新课1.从刀耕火种到铁犁牛耕想想议议:师:大家知道成语“刀耕火种”的意思吗?生:我知道。刀耕火种指的是古代山地的耕种方法,亦泛指原始农业的耕种方法。师:那么,古代

6、山地的耕种方法到底是怎样的呢?我们一起来考察一番。请大家看大屏幕的图片。(多媒体课件播放图片) 云南独龙族人在砍伐森林,准备火耕 海南岛黎族人火耕之后进行播种的情景师:从这两幅图片中,大家弄清楚刀耕火种的方法了吗?生:老师,这两幅图片再现了古代刀耕火种的情景。即:古代人先用石斧之类的工具砍伐树木,清除山地上的杂草,然后把砍下来的树木、杂草进行焚烧。最后,人们就在清理出来的山地上播种。师:不错,是这样。不过,刀耕火种毕竟是古代生产力低下的一种耕作方式,它要求人们不断寻找新的耕地,来更换因火种而肥力不断下降的耕地。这样,导致古代先民经常迁徙,生活艰苦。后来,我们祖先掌握了一种新的耕种方式“耜耕”。

7、在考察“耜耕”之前,我请同学们查查字典,弄清楚“耒”和“耜”两个汉字的读音和意思。生1:耒,读成li,它是古代的一种农具,形状像叉。生2:耜,读成s,它也是古代一种农具,形状像现在的锹。师:同学们,耒、耜就是我们祖先在“耜耕”阶段用于松土的农具。耒就是削尖的木棒,后来发展为双尖的木叉,再后来单尖的耒又发展为一种形状类似于铁铲的木耜,接着又有了骨耜和石耜。生:老师,“耜耕”相对于“刀耕火种”有什么优点呢?师:“耜耕”相对于“刀耕火种”的明显的优点是土地挖得深一些,土翻得松一些,栽种的粮食收成好一些,山地耕种利用时间长一些。尽管如此,“耜耕”也没有解决人们不断迁徙、寻找新土地耕种的问题。到商周时期

8、,人们制成了青铜农具,农业生产水平开始得到提高。生:老师,商周时期农业相对于“耜耕”阶段有什么新发展呢?师:主要表现在土地耕种的时间长了,肥沃的土地可以连续耕作,贫瘠土地在休耕一二年后可再耕。人们不需要再四处迁徙来寻找新耕地了。生:为什么这时人们不必四处迁徙寻找新的土地耕种呢?师:根本原因是商周时期生产力水平进一步提高。这一时期出现了比木石农具坚硬的青铜农具,出现了如钱、镈等中耕农具。另外,当时人们还掌握了灌溉、除草、施绿肥和灭虫等技术。师:同学们,现今我国农民使用主要的农具和农用动力是什么呢?生:主要农具有锄头、铁犁、锹、镰刀等,主要农用动力是耕牛。师:不错。正是铁犁和牛耕构成了我国农业的主

9、要耕种方式。当然,农用机械在我国一些农业发达地区的使用也越来越广。大家知道铁犁牛耕技术在我国已存在了多长时间吗?生:不知道。师:铁制农具最早出现在春秋时期,战国时期使用范围进一步扩大。牛耕技术也是在春秋末期出现的,战国时期开始推广,也就是说铁犁牛耕技术在我国已有两千五六百年的历史了。生:老师,铁犁牛耕耕作方式的出现,对我国古代农业有什么重大意义吗?师:当然有。铁制农具和牛耕技术的出现,是我国古代农业生产力显著提高的重要标志,它使古代人们有能力耕种更多的土地,能提高土地的产量。请大家看大屏幕上的材料,从中我们可以更具体地了解铁制农具使用的意义。(多媒体课件播放材料)这一时期,由于铁农具的普遍使用

10、和水利灌溉的发展,从而开垦了大量的荒地,提高了耕作效率。战国时期,韩、赵、魏三国的垦荒工作取得了很大的成效,中原地区的荒地大大减少。中国古代简史中第二节“战国秦汉的农业”师:(过渡)战国时铁制农具出现,不但使得荒地开垦大量增加,而且引起了土地所有制发生重大变化。下面,我们一起来探究这一变化过程。2.土地制度的演变合作探究:师:同学们知道我国农民现在耕种的土地的所有权归谁吗?生:我国现在实行的是土地公有制,国家只不过是把土地承包给农民耕种,农民只享有土地使用权。师:是这样。实际上早在夏、商、周时期,我国就实行了土地国有制,不知这一土地国有制与我们现行的土地公有制是否相同?生:当然不同。夏、商、周

11、时期的土地国有,实质上是归国王一个人所有,正所谓“溥天之下,莫非王土”。而我国现在土地国有制是一种土地公有制,归国家所有。师:是的,这就是两者间的本质区别。夏、商、周时期的土地国有制有一个形象的名称,叫“井田制”。什么是井田制呢?请大家看大屏幕上的材料。(多媒体课件播放材料)材料一:在周代,土地以及附着于土地上的劳动者,都属于周王室所有,即所谓“溥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周天子按照爵位高低将土地分赐给诸侯及卿大夫、士;各诸侯国以同样办法逐级分赐给境内各级大小贵族;下级贵族要向上级贵族交纳一定贡赋。受赐的各级贵族,只享有土地使用权,并可以由子孙世袭,但土地不能买卖。所谓井田制,即

12、各级统治者把耕地划分为一定面积的方田,每方里土地按井字形划分为九区,分给劳动者耕作;中间一区为公田,周围八区为私田,分授给八夫(即八家)耕种井田制单位是“夫”(约合现今31.2亩)(井)田间都有沟洫、道路,以便灌溉,以利交通;在井田上纵横交错的道路称作阡陌。张亚平井田制(中国长城网,2005.1.21)材料二:农政全书所绘“屋三为井”的示意图师:关于井田制的信息,从以上材料中你了解到多少?生1:材料一清楚地表明,西周井田制实际上就是奴隶社会土地国有制,所有的土地都归国王所有。生2:从材料一中可知,井田制与西周分封制是紧密相连的。西周各级统治者正是通过分封制才获得数量不等的土地,然后把受封土地按

13、照一定亩数划分为井田。受田贵族对于土地只有使用权,不能自由买卖,并要向上级贵族交纳贡赋。从这一角度讲,井田制实际上是西周分封制的经济基础。生3:材料一和材料二说明,井田制是对奴隶社会土地制度的一种形象称呼。从形状看,西周井田制是九田一井,一井又分为一区公田和八区私田。其中八区私田是分给劳动者即奴隶和平民耕种的。一井中田与田之间是沟洫纵横,阡陌交错,类似于一个个的“井”字,故称“井田”。师:大家的剖析相当不错。井田制开始于夏、商时期,盛行于西周,到了春秋时期就逐渐瓦解了。井田制为什么到春秋时期就退出了历史舞台呢?大家探讨一下。生1:这主要是与春秋时期铁制农具和牛耕技术的使用有关系。随着耕作水平的

14、提高,人们就可以在井田之外开垦大量私田。由于开垦私田所获都归自己所有,所以人们把大部分精力用于私田上劳作,而在井田上的劳动就大大减少了。这样,导致各级贵族的贡赋大大减少,井田制就自然瓦解了。生2:同学刚才的分析不具体,我来补充一下。随着各级贵族从井田上获得的贡赋减少,他们就考虑用一种新的剥削方式来保持自己的经济利益。最早实行新的剥削方式的是公元前594年鲁国实行“初税亩”,它规定不论私田和公田都要按田纳税,“初税亩”同时承认私田主人对土地的所有权。至此,西周井田制所包含的土地国有制就被废除,井田制开始瓦解。师:(小结)从以上两位同学的探讨中,我们可知井田制瓦解的过程。第一,铁农具和牛耕技术的使

15、用,生产力水平的提高,是导致井田制瓦解的根本原因;第二,公元前594年鲁国实行新税制,接着其他国家也实行税制改革,改革的结果是土地私有制开始代替土地国有制,井田制瓦解;第三,在各国实行的新税制中,出现了新兴地主阶级和佃农,这标志着封建土地所有制开始形成。师:(过渡)同学们,如果说井田制的瓦解是春秋时期的一件大事,那么后来发生的变法运动则是战国时期的大事。这两件大事之间还有着密切的联系,大家能看得出它们之间的联系吗?学生探究路径参考:生1:井田制瓦解为各国变法运动提供了前提条件。因为随着井田制瓦解,就产生了新兴地主阶级,他们的经济势力逐渐扩大,但是在政治上处于无权境地。由于当时的政权仍由奴隶主贵

16、族垄断,于是新兴地主阶级强烈要求通过变法来废除奴隶主贵族的特权,建立地主阶级统治。生2:各国变法运动是用法律形式来进一步废除井田制,用封建土地所有制取代奴隶社会土地国有制。秦国商鞅变法中就有废井田、开阡陌的规定,这有利于封建经济的发展。生3:各国变法运动不但从土地所有制形式上废除了井田制,而且废除了建立在井田制基础上的奴隶主贵族政治特权,确立了封建社会的基本制度。师:(方法归纳)同学们的剖析表明,井田制瓦解为各国变法运动提供了经济条件,各国政治上的变法运动又是封建土地所有制建立的必然要求。这一关系说明,经济基础决定着上层建筑,上层建筑是经济基础的反映。这一道理是我们分析许多历史问题的基本原理。

17、师:同学们,封建土地所有制一经确立,在中国就一直存在了两千多年。期间,它有各种不同的表现形式。曹魏屯田制和隋唐均田制,就是它的两种重要表现形式。下面,我们逐个考察一下屯田制和均田制的历史面目。请看大屏幕上的材料。(多媒体课件播放材料)材料一:朱绍侯主编中国古代史认为:“由于军阀混战,北方经济遭到破坏,到处饥荒流行。在这种情况下,曹操为了解决军粮问题,就吸取了西汉在边疆屯田的经验,推行了屯田制度。”材料二:郑佩鑫认为:“曹魏屯田制度分民屯和军屯两种。民屯开始于公元196年的许下屯田,此后,曹魏政府把这一制度推行于全国各地,使州郡倒置田官。军屯的开始实施,大约是在公元194195年。”材料三:翦伯

18、赞认为:“在生产方面,屯田区能保障农时,能够提供耕牛,能够集中力量兴修水利。屯田制具有这些条件,所以能够在短期内稳定北方的农业生产,保证统一战争的需要。”师:通过上述三则材料,你对曹魏屯田制了解多少?生 1:材料一表明曹魏推行屯田制是为了解决军粮供应问题。生2:材料二说明曹魏屯田制分为民屯和军屯两种。民屯主要是把各地流民组织起来,发给他们农具和耕牛,让他们屯田;军屯主要让士兵在战争间隙屯田。生3:通过材料三可知,曹魏屯田制作用不小。它使曹操军队的军粮有了保证,为曹操统一黄河流域奠定了基础。另外,它有利于北方农业生产的恢复。师:正是因为屯田制在曹魏时期起了很大作用,所以后来历朝统治者都沿用这一制

19、度。有材料表明,新中国建立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就是借鉴历史上“屯田制”的结果。除了屯田制以外,我国从北魏到唐代前期盛行“均田制”。“均田制”有什么特点呢?(历史短剧表演)剧名:一位北魏农民与一位唐代农民穿越时空的对话。扮演者:请学生甲扮演北魏的农民,学生乙扮演唐代的农民。背景:某夏日上午,太阳火辣辣地照着大地,北魏农民和唐代农民,在各自地头上歇息,他们就各家耕种的田地聊开了。生乙:老哥,看你这么忙碌,家里种了不少田地吧。生甲:还可以。我朝均田令规定,15岁以上男子受露田40亩、桑田20亩,妇人受露田20亩。我家除我夫妻二人外,还有一个16岁的儿子,共获得朝廷授给的露田100亩、桑田40亩,另外还

20、分给我一些田地以备休耕。不过,露田在自己死后或年满70岁后要还给朝廷。你老弟家里有多少田地呢?生乙:我朝规定16岁以上的丁男各授永业田20亩、口分田80亩。我家除我夫妻二人外,也有一个16岁的儿子,共获得朝廷授给的永业田40亩、口分田160亩。永业田可以传给子孙,口分田在自己去世后要还给朝廷。生乙:老哥,你种这么一大块田地,每年向朝廷上交的也不少吧。生甲:可不是,我们夫妻俩每年要交布1匹,粟2石。我和儿子还要负担兵役和杂役。生乙:我家负担也差不多,每年也要纳粟3石,绢1匹,我和儿子也要负担兵役和徭役。只不过在服役方面相对宽松一点,规定可以用绢来代替徭役。师:看完了以上历史短剧表演,你对均田制有

21、怎样认识?生1:无论是北魏时期的均田令还是隋唐时期均田制都是由政府掌握一定田地,按一定标准向农民授田。它使农民获得了一定田地,有利于农业生产的发展。生2:封建朝廷在授田给农民后,接着就要农民负担田租和杂役,从而维护了封建社会统治基础,也保证了封建王朝的政治利益和经济利益。生3:从生产关系角度看,唐代纳绢代役,保证了农民生产时间,有利用农业进一步发展,有一定的进步意义。师:(小结)正如同学们所讲,均田制是我国古代从北魏到唐代前期重要的土地制度,它有利于农业经济的恢复和发展,有利于人民生活的安定。但是均田制在唐代中期就瓦解了,其原因是当时地主阶级土地兼并与土地买卖的日益频繁,使很多农民失去了永业田

22、和口分田,久而久之,能够回笼到封建政府手中的田地少之又少,朝廷逐渐无田可授,均田制自然瓦解。生:老师,由此是否可以断定土地兼并就是破坏均田制的“元凶”呢?师:不错,土地兼并现象是中国封建社会中长期存在的顽疾,它是与中国封建土地所有制相伴生的,它的存在与发展导致大量的封建小农经济破产,农民失去立锥之地,最终只有发动起义来推翻封建王朝的昏聩统治。生:经过老师的归纳,我想起来了。唐末黄巢起义和明末李自成起义的爆发都与土地兼并有关,都是由于农民失去了土地而爆发的,北宋中期王安石变法也与土地兼并有关。师:这位同学讲得相当好。正是由于土地兼并使农民失去了生存的基础,所以李自成起义军提出了“均田免粮”口号,

23、要求废除封建土地所有制,让农民获得足够的土地。这一口号表明我国封建土地所有制已成为我国农业生产发展的障碍。3.小农经济的艰难成长合作探究:师:(过渡)同学们知道,当今我们正处在一个日益发达的商品经济时代,而商品经济则是由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逐步发展变化而来的。那么,什么是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呢?天仙配中董永和七仙女所向往的“你耕田来我织布”的生活情景,就是这种经济形态的具体表现。下面,我们通过大屏幕上的两则材料,来进一步认识中国古代经济这一主要特征。(多媒体课件播放材料)材料一:土地私有化打破了以往那种集体生产的农耕传统,向以家庭为单位的个体生产形态过渡,西周时期那种“千耦其耘”的大规模集体耕作制

24、,到秦汉则以“一夫挟五口,治田四百亩”的小家庭耕作制为主。与倡导农业生产小家庭化相配合的是,战国时期手工业也日益小家庭化;尤其是提供衣被的纺织业,虽有少量官营或私营手工工场,但占压倒优势的却是家内纺织业。一个家庭内“男子力耕”“女子纺绩”的自给自足的家庭小农业,逐渐成为中国农耕经济的主体。孟意华中华文化产生形成的基础材料二:一、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占主要地位。农民不但生产自己需要的农产品,而且生产自己需要的大部分手工业品。那时虽有交换发生,但是在整个经济中不起决定作用。毛泽东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生1:通过材料一,我弄清楚了小农经济产生的条件,那就是春秋战国以来封建土地所有制的确立。在封建土地所有

25、制建立以后,各朝代都分给各个家庭一定田地,这使得以家庭为单位从事个体农业成为可能。生2:通过材料一,我对小农经济的具体形式认识比较清楚。在中国封建社会里,一个家庭既从事个体农业,还从事个体纺织业,这样就形成了以家庭为单位的个体农业和手工业紧密结合的“男耕女织”的小农经济形式,而且这种经济形态在中国古代一直占主要地位。生3:通过材料一、二,我了解到小农经济有三个特点:第一,它是以家庭为单位的,是小农业和小手工业紧密结合在一起;第二,小农经济生产目的主要是为了满足家庭基本生活需要,而不是为了拿到市场上进行交换,所以说它是自然经济,而不是商品经济;第三,小农经济从战国到明清时期一直是中国封建社会农业

26、生产的基本模式。师:刚才大家在剖析小农经济形态时,谈到小农经济的一个基本特点,它是以个体家庭为独立生产单位的,这就决定了中国封建小农经济要经历许多自然的、人为的困难。请大家根据所学知识,探讨中国古代家庭小农业要经受哪些恶劣因素的考验?学生探究路径参考:生1:首先要经受来自于大自然的考验。中国古代小农经济生产水平低下,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差,生产条件简陋,他们既要抗击旱灾和水灾,还要努力提高耕作技术。生2:除此之外,小农经济还要经受中国封建政权的盘剥。封建苛捐杂税、封建战争和无休止的徭役、兵役等都有可能给小农经济以致命的打击。师:大家讲得非常有道理,但中国封建小农经济毕竟挺过来了,一直在艰难地成长

27、着。是什么让中国古代小农经济在如此恶劣环境中能够生存下去呢?生1:小农经济与生俱来的生存渴望,使得农民千方百计地提高耕作技术,改进生产工具,不断地克服自然灾害。这是一个根本原因。生2:尽管封建王朝的腐朽统治对小农经济是一个灾难,但不可否认的是历代开明君主都认识到小农经济在维护封建社会秩序方面的重要作用,采取了许多重农政策。这些重农政策,有助于小农经济的成长。师:既然大家认为封建重农政策有利于小农经济的成长和发展,我就请大家举例说明这一情况。生1:秦国商鞅变法奖励耕织,对于生产粮食多的农民要免除徭役,这为秦国成为六国中强国奠定了经济基础。生 2:西汉初年从汉高祖到“文景之治”,都采取休养生息政策

28、,减轻田租,使小农经济得到恢复,这对后来汉武帝北击匈奴起了很大作用。生3:唐代前期,统治者都重视农业生产,鼓励垦荒,农业生产发展很快,以至于后来出现了“贞观之治”“开元盛世”的繁荣景象。生4:元世祖也非常重视农业,设立了管理农业的机构,鼓励垦荒、兴修水利,为元朝北方农业恢复奠定了基础。师:从以上同学们列举的情况表明,中国古代小农经济向前发展,与封建统治者开明的重农政策有关。但这种发展又时常被封建政权腐朽统治所打断,这就是封建政权对小农经济的双重影响。明清时期,我国小农经济出现了一些新气象。请大家看大屏幕上的材料。(多媒体课件播放材料)明清时期出现了不少著名的产棉区,如山东东昌府所产棉花,“商人

29、贸于四方”;江苏松江府一些地区种棉花的占百分之七八十。福建漳州府和汀州府是烟草专业户集中的地区。北京丰台草桥一带各村庄都种花卉,被誉为“花乡”。人教版中国古代史生:材料表明,明清时期我国农业生产出现了区域专业化的形势。材料中的山东东昌府、江苏的松江府以生产棉花为主,就是典型的例子。师:不错,这种农业生产区域专业化又势必带动家庭手工业的发展,于是又出现了手工业区域专业化现象。如江苏松江府就以棉纺织业而著称。这种新气象的出现是由什么原因造成的呢?大家想一想。生:这主要与商品经济的发展有关。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市场上对棉花、茶叶、桑麻的需求量增加,于是一些长期生产棉花、茶、桑等经济作物的地区就自然而

30、然地扩大生产面积,专业化生产趋势也就形成了。师:明清时期商品经济发展既为农业生产区域专业化和手工业区域专业化的出现提供了动力,也促进了明清时期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生。但中国最终并没有迈进资本主义门槛,而一直在封建社会里徘徊,其根本原因是什么呢?生:中国尽管在明清时期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现象,但它在中国封建经济中仍很微弱,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自始至终占据中国封建经济的主导地位。根据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原理,所以中国也就一直在封建社会里徘徊,这也是中国从明清时期开始社会发展步伐落后于世界的原因。4.精耕细作技术的成熟讨论交流:师:同学们,我国古代农业经历了从最初的“刀耕火种”向后来的精耕细作发展的漫长过

31、程。从春秋战国和秦汉时期开始,随着小农经济的产生,我国古代农业精耕细作技术进入了一个逐步成熟的阶段。具体表现在耕作方法不断成熟,耕种农具不断改进,施肥技术不断提高,农作物品种日益丰富和播种面积不断扩大。下面,请全班四个小组各以上述四个方面为主题,探讨中国古代农业精耕细作技术不断成熟的历程。各小组有5分钟时间来讨论交流,然后请各个小组长汇报本小组的讨论情况。(老师开始分配各小组讨论主题:一小组以耕作方法为主题,二小组以耕种农具为主题,三小组以农作物品种丰富和播种区域扩大为主题,四小组以施肥技术为主题。各小组同学开始围绕主题相互讨论,相互交流意见,老师在各小组间来回巡视)师:时间到,请4个小组长依

32、小组顺序汇报本小组的讨论结果。生1:(一小组组长)我小组各位同学在认真阅读教材内容后,对我国古代农业耕作方法进行了仔细的归纳和整理,认为我国古代农业耕作方法不断成熟表现在轮作技术的进步和耕作制度的成熟。轮作技术进步表现为秦汉的垄作法、汉代的“代田法”和“区田法”以及魏晋南北朝时期的间作、套作技术。耕作制度成熟则表现为汉代从连年种植制向两年三熟制发展;宋代出现了稻麦复种制;明清时期黄河流域普遍推行两年三熟制和三年四熟制;长江流域推行一年两熟制;珠江流域则实行一年三熟制。轮作技术的进步和耕作制度的成熟是我国古代农业精耕细作的重要表现。生2:(二小组组长)我小组重点讨论了耕种农具的不断改进问题。我们

33、发现精耕细作的前提和关键是耕种农具的改进。我国汉代先后出现了“代田法”和“区田法”的前提是耧车和耦犁的出现;隋唐时期我国江南地区进一步开发,也是以曲辕犁出现为条件的;宋代耧锄的出现,为精耕细作技术的全面成熟打下了基础。总之,生产工具的不断改进,标志着我国古代农业生产力水平在不断提高。生3:(三小组组长)我小组认为随着农业生产技术的提高,生产经验日益丰富,从宋元时期开始,我国古代农作物品种交流广泛,农作物播种区域不断扩大。宋元时期,北方粟、麦开始在江南播种;长江流域广种水稻和从越南引进的占城稻;棉花也由福建、广东推广到长江流域。明清时期,水稻品种大增;由国外引进的玉米和甘薯在清代不断推行;棉花、

34、茶叶、油料等经济作物的种植面积进一步扩大,形成了一些专业生产区域。农作物品种交流广泛和播种区域扩大,是古代农业精耕细作的结果。生4:(四小组组长)俗话说,庄稼一枝花,全靠肥当家,这是我国劳动人民在长期的农业生产中总结出的农谚。早在汉代,人们就知道施肥的重要性;到魏晋南北朝时,人们就知道要种植绿肥,这是当时耕作技术上的重大突破;明清时期人们不但施用自然肥、农家肥,还施用饼肥。施肥技术的提高,为古代农作物产量的提高起到了重要作用。师:(小结)在各小组同学充分讨论交流基础上,我把中国古代农业精耕细作技术的特点归纳为三点:第一,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用勤劳、智慧双手不断地改进生产农具和生产技术,掌握和积累了

35、丰富的生产经验,这为古代农业精耕细作提供了坚实基础;第二,随着我国古代农业精耕细作技术的不断成熟,北方旱地和南方水田得以充分开发,古代经济重心从唐宋时期开始向南转移,古代农业经济日益发达和繁荣;第三,我国古代劳动人民不断地总结精耕细作的生产经验,诞生了许多有价值的农学典籍。如汉代氾胜之书、魏晋时期齐民要术和明清时期农政全书。延伸新课1.自南宋末年至明清,民众服装、被褥原料和主食品种发生了什么重要变化?导致这种变化的原因是什么?这种变化有何积极的影响?答案要点:(1)南宋末年,棉布逐渐成为民众主要服装和被褥原料;明清时期,玉米、甘薯逐渐成为人们米、面之外的新主食。(2)原因:棉花种植面积扩大及纺

36、织技术的改进,种植玉米、甘薯产量高。(3)影响:民众生活有所改善,有利于社会的发展,经济作物的种植和商品经济发展,最终导致江南一批工商业城镇的兴起。2.阅读下表朝代南方北方人口(户)占全国户口数比例人口(户)占全国户口数比例西汉247068519.8%998578580.2%唐代392041543.2%514852956.8%北宋1122476062.9%662429637.1%请回答:(1)上表说明中国古代这一时期人口变化规律是什么?(2)这一变化原因又是什么?答案要点:(1)西汉时我国北方人口远远多于南方人口,唐代南方人口大增,接近于北方,到宋代南方人口大大超过北方。这说明我国古代人口经过

37、从北方多、南方少向南方多、北方少的变化过程。(2)北方人民南迁;江南地区逐步得到开发,我国经济重心向南转移。板书设计活动与探究主题:搜集相关历史资料,撰写一篇反映本地古代农业经济发展的小论文。步骤学生活动教师活动目的1参观本地博物馆,走访本地老农民,搜集、了解本地古代农业生产情况带领学生参观博物馆,组织学生走访本地老农民1.让学生了解一点农业生产知识2.培养学生社会实践能力和分析、归纳能力2整理资料和相关信息,把本地古代主要农具、耕作方式和农作物进行分类,然后依此判断本地古代农业生产情况和生产水平指导学生从一定角度整理资料,然后告诉学生根据农业生产的主要因素构思小论文3完成小论文,交流体会对优秀论文进行点评

网站客服QQ:123456
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2026657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