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高考资源网() 您身边的高考专家专题六杰出的中外科学家考 纲1.李时珍、詹天佑、李四光。2.牛顿、爱因斯坦。课 标1.了解李时珍、詹天佑、李四光等科学家的主要事迹,认识他们对社会发展所作的贡献。2.了解牛顿、爱因斯坦等人成长历程及主要科学成就,认识他们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一、中国古今科学家1李时珍与本草纲目(1)编写本草纲目原因:在医疗实践和采集药物过程中,发现古代医书中存在错误、重复或遗漏。成书:经过27年的努力,1578年完成此巨著。内容:全书收载药物1 892种,其中有动物性药物445种,矿物性药物276种,药方11 096个,附药物形态图1 160幅。外传:1606年传入日本和朝鲜,又
2、被译成多种文字。(2)历史地位:李时珍被称为“医中之圣”,本草纲目被誉为“东方医药巨典”,是中国古代医药学、植物学的宝贵遗产,对中国乃至世界医药学的发展起到了重大推动作用。2詹天佑与京张铁路(1)修建京张铁路背景:英、俄插手中国铁路的修建。詹天佑受命全权负责京张铁路的修筑。过程:1905年,詹天佑率工程技术人员开始艰苦勘测,确定路线。创造性地设计出“之”字形线路。结果:1909年,京张铁路提前两年全线通车。地位:是中国第一条完全由本国工程技术人员独立设计施工而建成的铁路。(2)评价1909年,成为国际知名的科学家和工程师。周恩来评价他是“中国人的光荣”。3李四光与地质力学(1)奠基中国地质力学
3、的基础1921年,发现了第四纪冰川遗迹。出版了中国地质学、地质力学概论,创立了地质力学。组织实施新中国的地质普查勘探工作,发展了新中国的地质事业。(2)推动中国石油资源的开采李四光用力学研究地壳现象,创立了“构造体系”的基本理论。20世纪50年代后期至60年代,在李四光理论的指导下,我国相继找到大庆油田、大港油田、胜利油田、华北油田等大油田,摘掉了中国“贫油”的帽子。(3)评价李四光是我国杰出的地质学家,是地质力学的创立者和新中国地质事业的开拓者和奠基人。李四光为我国科技工作者树立了榜样。思维提升(1)李时珍勇于创新,创立了在当时世界上较为先进的药物分类法,含有先进的生物进化的思想。李时珍被公
4、认为对人类最有贡献的科学家之一。(2)詹天佑为维护国家路权与列强进行了不懈的斗争,他体现出来的科技报国精神、民族主义精神、艰苦奋斗精神深为中国人民所敬仰。二、牛顿的主要科技成就1主要科学成就(1)物理学领域发现了万有引力定律,综合并表达了经典力学的三个基本定律:惯性定律、加速度定律、作用力与反作用力定律。1687年发表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从而诞生了天体力学。“牛顿力学”体系的建立标志着近代科学体系的形成。(2)天文学领域用万有引力定律说明力学规律支配天上的星体运动和地面上的物体运动。采用数学的方法,计算和解决天体运动问题。(3)数学领域发现了二次项定理。创立了微积分,开辟了数学新纪元。(4)光
5、学领域发现白光是由各种不同颜色的光组成。制成第一架反射望远镜。提出了光的“微粒说”。2全面认识牛顿(1)是英国伟大的物理学家、天文学家、数学家和自然哲学家。(2)建立起力学理论体系,成为宇宙定律的发现者。(3)1689年,当选为英国议会中的大学代表,其后,把兴趣由科学转向政治、神学等问题。三、爱因斯坦的主要科技贡献1提出狭义相对论(1)提出:1905年,论动体的电动力学发表,标志着狭义相对论的提出。(2)内容空间、时间、物质和物质运动之间紧密相连,不可分割。空间和时间在本质上是统一的,随着物质的运动而变化。(3)影响:震动了物理学界,也使爱因斯坦名扬欧洲。2推动量子力学发展(1)广义相对论标志
6、:1916年发表论文广义相对论基础。内容:万有引力是由于物质的存在和分布使时间和空间的性质不均匀而引起的,进一步揭示了时空、物质、运动和引力之间的统一性。意义:相对论与量子理论一起构成了现代物理学的两大支柱,促进了物理学的革命性变化。(2)物理学其他领域建立起质能关系式Emc2,为原子能的利用提供了理论依据。以量子理论解释光电效应、辐射过程、固体比热,发展了量子统计。1921年,因其光子理论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3为人类和平进步而斗争(1)一战爆发后,公开发表反战宣言。(2)二战中建议美国研制原子武器,后又对原子弹轰炸广岛、长崎表示强烈不满。(3)战后,为反对核战争和美国国内法西斯主义进行不懈斗
7、争。杰出的中国科学家1李时珍:作为中国传统中医药学的代表性人物,撰写了一部具有总结性的药物学专著本草纲目,成为世界医药学的重要文献。2詹天佑:受命修建京张铁路,并不畏艰难险阻地完成了这一伟大工程,一生致力于祖国的铁路建设事业,为维护祖国路权与列强进行不懈的斗争,功在国家,名昭中外。这些体现了詹天佑的科学报国精神、艰苦奋斗精神。3李四光:是我国杰出的地质学家、地质力学的创建者及新中国地质事业的开拓者和奠基人。他从地质运动的观点出发所建立的地质学理论和方法成为世界地质学界具有独创性的学说,对我国的石油探测和地震预报具有重要的指导性作用。关于爱因斯坦的主张史料“一般公众,甚至许多当权的人都没有意识到
8、使用核弹的战争究竟会引起怎样的后果。一般公众仍然用城市的毁灭来想像,据了解,新的核弹比旧的核弹有更大的威力,一颗原子弹能毁灭广岛,而一颗氢弹能毁灭像伦敦、纽约和莫斯科那样的大城市 我们向自己提出的问题应当是:采取怎样的措施来制止一场其结局对一切方面都必然是灾难的军事竞赛 ”罗素爱因斯坦宣言 史料表明爱因斯坦反对使用原子武器和核军备竞赛,主张维护世界的和平与发展。关于牛顿的成就史料 有人说:17世纪牛顿把造物主(神)从无生命现象的研究领域驱逐出去了。 史料表明中世纪的神学认为,上帝创造了世界,创造并主宰着一切。所有动植物自上帝创造它们那一天起,是不变的。17世纪牛顿发表了科学巨著自然哲学的数学原
9、理,提出了力学的三大定律和万有引力定律。这些定律构成一个统一的体系,把天上和地下的物体运动概括在一个理论之中,成为近代科学体系形成的标志。这是人类认识史上对自然规律的第一次理论性的概括和综合。1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 “我并不认为自己是原子弹之父。我是以一种很间接的方式参与其中的。事实上,我没有预见到原子能会在我这个时代释放出来。我只是在理论上认为它是可能的。通过链式反应的偶然发现,它成为了现实,而这不是我能预料到的。它是哈恩在柏林发现的,但他曲解了自己的发现。正确的解释是丽塞梅特勒提供的,他从德国逃出来,将消息告诉了尼尔斯玻尔。”“由于我不能预知原子能在今后的益处,我只好说目前它是个威胁。但也
10、许这样也好。它可迫使人类在国际事务中采用秩序,倘若没有这种恐惧的压力,这种秩序不会出现。” 爱因斯坦材料二爱因斯坦等人建议造原子弹是出于止战救世之社会责任心,战后反对核军备竞赛也是出于保卫和平的社会责任心。这里的问题出在科学成果一旦付诸应用,就不再是科学家所能控制的了。爱因斯坦一心想抢在希特勒之前造出原子弹,使世界免于浩劫,未曾料到战后核军备竞赛竟将世界推向毁灭的边缘。材料三罗素与爱因斯坦几乎是同一时代的人,政治观点比较接近,当爱因斯坦为核时代的人类安全呼吁时,他对原子能的利用前景进行了预测:“人类最重要的发现之一就是利用原子能的方法。迄今为止,人们主要注意的是它在战争中的重要作用,而忽视它可
11、能产生的和平作用,应当说是一个重大错误。原子能在不久的将来可以为我们提供新的能源,尤其是在陆地、海上和空中运输的能源。它在医疗方面的广泛作用已经得到了证明,并且,它今后治愈的病人数目将很快赶上它能杀死的人的数目。”“人们可以肯定的是:原子能将在很多方面取代煤和石油作为一种能源,因此而使劳动生产率提高。”请回答:(1)材料一中爱因斯坦承认自己是原子弹之父吗?为什么?如何认识爱因斯坦与原子弹的关系?(2)材料二中爱因斯坦建议造原子弹和战后反对核军备竞赛的共同目的是什么?试结合所学知识举例说明。(3)结合材料一、三以及所学知识,分析爱因斯坦在原子能方面成就的影响。2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 第一次世界大
12、战期间,为了寻找石油,美国的美孚石油公司曾耗资几百万元在中国西北地区打了7口探井,后因收获甚微而离去。20世纪20年代初,美国斯坦福大学的一位教授在中国作了一番地质调查后,发表文章断言:中国贫油。材料二1953年底,毛泽东和周恩来把李四光请到中南海,询问中国天然石油前景如何,李四光分析了我国的地质条件,认为中国陆地一定有石油,并指出:“美国的失败,并不能证明中国没有石油可采。”请回答:(1)材料二中,毛泽东和周恩来把李四光请到中南海询问中国天然石油前景的背景是什么?(2)李四光认为中国陆地一定有石油的理论依据是什么?结合史实说明李四光观点的正确性。(3)结合材料一联系材料二,概括在李四光身上体
13、现了一种什么精神?答案课时训练1(1)不承认。因为没有预见到原子弹在他那个时代释放出来成为现实,原子弹是经历了其他科学家的努力和美国政府的支持而最终产生的。爱因斯坦只不过为原子弹的研制提供了理论基础,建议造原子弹是出于止战救世之社会责任心,他本人并未参与其中。(2)保卫和平、止战救世之社会责任心。致力于防止核战争,领导组织“原子科学家委员会”,出版原子科学家公报等。(3)积极方面:迫使人类在国际事务中采用秩序,不敢发动世界大战;原子能的多种和平应用,如提供新的能源,在医疗方面的广泛应用等。消极方面:原子弹给人类生存造成威胁,战后核军备竞赛竟将世界推向毁灭的边缘,威胁了世界的和平与安全。2(1)建国初期,石油严重短缺;国民经济恢复后开始的工业化建设,使国家对石油的需求越来越大。(2)依据:他创立的地质力学理论。史实:根据李四光的地质力学理论,从20世纪50年代后期至60年代,我国勘探部门在松辽平原、华北平原相继找到了大庆油田、大港油田、胜利油田、华北油田等大油田,摘掉了中国“贫油”的帽子。(3)敢于挑战权威、勇于探索的精神。版权所有:高考资源网()高考资源网版权所有 侵权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