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章末复习应用一种群密度的计算1种群密度的取样调查对于不同种类的生物采用的方法存在着差异。(1)植物样方法。某同学采用样方法对一种植物进行计数,右图是其中一个样方中该植物的分布情况(注:图中黑点表示该种植物),对该样方中该种植物进行计数时,应记录的数目是_。(2)动物标志重捕法。在对某池塘内鲫鱼种群数量调查时,第一次捕获200尾,全部进行标志后放回;第二次捕获160尾,其中被标志的鲫鱼有10尾,则该池塘内鲫鱼的总数为_。(3)细菌显微记数法。每单位面积上平均有50个细菌,放在显微镜下观察,在液体中培养4 h后稀释10倍,与以前相同的条件下再在显微镜下观察,这次观察到每单位面积上平均有80个细菌。
2、则细菌细胞分裂的平均时间为_小时。(4)昆虫去除取样法。对于某些隔离带的稳定种群,可以通过连续捕捉一定次数,根据捕获量的减小来估计种群大小。由于每次捕获后不放回,理论上种群数量应当越来越小,因此,我们把每次捕获次数加到前面所捕获的总数上,得到捕获积累数,以推算种群数量。以捕获积累数为X轴,每次捕获数为Y轴,根据数据描点作直线向右延伸与X轴的交点即为种群估计数。假如在某田块(120平方米)连续捕虫8次,得到下表数据:捕获次数12345678每次捕获数(Y)7263443223171615捕获积累数(X)72135179211234251267282依数据可得出该昆虫种群平均密度大约是_只/平方米
3、。如果你捕获到的昆虫数并不是递减的,请分析发生这种情况的可能原因_。应用二直方、柱形图信息题解题程序2锄足蟾蝌蚪、雨蛙蝌蚪和蟾蜍蝌蚪均以浮游生物为食物。在条件相同的四个池塘中,每池放养等量的三种蝌蚪,各池蝌蚪总数相同。再分别在四个池塘中放入不同数量的捕食者水螈。一段时间后,三种蝌蚪数量变化结果如图所示。下列分析错误的是()A无水螈的池塘中,锄足蟾蝌蚪数量为“J”形增长B三种蝌蚪之间为竞争关系C水螈更喜捕食锄足蟾蝌蚪D水螈改变了三种蝌蚪间相互作用的结果应用三坐标曲线图的解题程序3如图为用不同方式培养酵母菌细胞时种群的增长曲线,曲线是对照组,保持恒定酸性,其余分别是每3 h、12 h、24 h换一
4、次培养液。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A更换营养液的周期越长,种群平均增长率越大BK值随环境条件(资源量)的改变而改变C造成的K值较小的原因有资源缺乏、有害代谢产物的积累、pH的变化D曲线表示每12 h换一次培养液,曲线表明资源基本不受限制1(2010浙江理综,3)某生态系统中生活着多种植食性动物,其中某一植食性动物种群个体数量的变化如图所示。若不考虑该系统内在生物个体的迁入与迁出,下列关于该种群个体数量变化的叙述,错误的是()A若a点时环境因素发生变化,但食物量不变,则a点以后个体数量变化不符合逻辑斯谛增长B若该种群出生率提高,个体数量的增加也不会大幅超过b点C天敌的大量捕食会导致该种群个体数量下
5、降,下降趋势与bc段相似D年龄结构变动会导致该种群个体数量发生波动,波动趋势与cd段相似2(2010山东理综,8)如图表示出生率、死亡率和种群密度的关系,据此分析得出的正确表述是()A在K/2时控制有害动物最有效B图示规律可作为控制人口增长的依据C该图可用于实践中估算种群最大净补充量D在K/2时捕捞鱼类最易得到最大日捕获量3(2010全国理综,3)下列四种现象中,可以用如图表示的是()A理想条件下种群数量随时间的变化B一个细胞周期中DNA含量随时间的变化C条件适宜、底物充足时反应速率随酶量的变化D在适宜条件下光合作用强度随CO2含量的变化4棉蚜体型微小,能附着于棉花植株上生活繁殖,以吸取棉花汁
6、液为食。为了对棉蚜虫害进行监测,科研小组从某年6月10日开始对某棉田棉蚜种群数量进行调查。调查结果如下表:调查日期(月日)61061562062563075710715720棉蚜数量(只/株)0.424.7941.58261.731 181.941 976.962 175.632 171.462 173.23(1)棉蚜与棉花的种间关系是_。(2)调查棉蚜种群数量可采用_法。据表分析,调查期间棉蚜种群数量的增长曲线呈_形,在_(日期)左右棉蚜种群增长量最大。(3)若长期使用农药防治棉蚜,会导致棉蚜种群的抗药基因频率_(增大、不变、减小)。1下列关于种群的叙述,不正确的是()A种群具有一定的时空性
7、B种群密度主要由出生率和死亡率决定C种群是物种进化的单位D种群密度由自然因素决定,与人为因素无关2如图表示某种小型淡水鱼迁入新的湖泊后种群增长速率随时间变化的曲线,根据该曲线可以得出()At3时该种小型淡水鱼的年龄结构为衰退型Bt4时该种小型淡水鱼在新环境中逐渐消失C该种小型淡水鱼在新的环境中呈“J”形增长D该种鱼在新湖泊中的环境容纳量约为t2时该鱼数量的两倍3在灭鼠时,如果我们杀死老鼠总量的一半,过一段时间后,你会发现老鼠总量()A很快恢复到原来的数量B会继续下降,然后快速增长C保持数量不变D先增加,然后快速下降4对于“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动态变化”实验,下列有关分析错误的是()A实
8、验初期装有酵母菌的试管中产生气泡的速率比后期快B实验初期装有酵母菌的试管中酵母菌代谢旺盛,细胞周期短C酵母菌芽体的形成与细胞核密切相关D用比浊计测定各试管的浑浊度时,所有的酵母菌均可以产生CO25某中学生物科技小组对某一地段中的蒲公英进行调查,得到下表数据:样方X1X2X3X4X5X6X7X8种群密度(株/m2)371524984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此种群密度为6.5 株/m2B用此种方法求出的种群密度与实际密度完全相同C再重新选一次样方,所得的结果与这次应相同D此方法为标志重捕法6为调查黄鹂的种群密度,用捕鸟网网获30只鸟,其中黄鹂5只,做标记后放回自然界,第二年又网获了30 只鸟,其中有
9、标记的黄鹂有2只,没有标记的有6 只,则此地区黄鹂种群个体数大约有()A20 只 B15 只C75 只 D45 只7如图表示了鲸的生殖数量变化速率、死亡数量变化速率与种群大小的关系。图中表示生殖数量变化速率的曲线和K点代表的含义分别是()A曲线1,种群的最大数量B曲线2,种群的最大数量C曲线1,某一环境条件下的种群的最大数量D曲线2,某一环境条件下的种群的最大数量8科研人员对某海洋食用生物进行研究,得出了与种群密度相关的出生率和死亡率的变化,如图所示。请据图判断,下列说法中错误的是()AB点表示种群的增加量最大BD点表示种群密度最大C从O点到D点,种内斗争越来越激烈DD点时进行捕捞有利于该种群
10、的持续生存9图示是某地区广东松的种群年龄结构调查结果,该种群的最终发展趋势是(多选)()A总能量增加 B种群密度下降C环境阻力不变 D营养级能量降低10如果一个种群的密度越来越小,下列选项与之无关的是()A种群处于衰退型B种群内雄性大多不育C出生率小于死亡率D个体寿命短11如图描述了一种鹿的种群增长速度的变化。则在1935年,能在特定的环境中生存下去而不会饿死的鹿的数目大约为()A12 000 B35 000C50 000 D100 00012图示四个不同国家中,在相同的时间内人口种群大小与每英亩土地粮食产量的关系(实线为种群大小,虚线为粮食产量/英亩)。请分析在无粮食进口的情况下,能生存最长
11、久的国家是()AA国 BB国 CC国 DD国题号123456789101112答案13拟谷盗是危害粮食的一类昆虫,现将甲、乙两种拟谷盗等量混养在不同环境条件下的同种面粉中。培养一段时间后,分别统计两种拟谷盗种群的数量(以两种拟谷盗数量总和为100%),结果如下表:环境条件甲拟谷盗乙拟谷盗湿热1000干热1090湿温8614干温1387湿冷3169干冷0100(1)根据上表数据,绘制干温、湿冷条件下拟谷盗数量百分比的柱形图。(2)甲拟谷盗与乙拟谷盗两个种群之间的关系为_。(3)在本实验中,引起两种拟谷盗种群数量变化的非生物因素是_。(4)从实验中可看出,在同一环境条件下两种拟谷盗种群的数量变化不
12、同,表明物种的_因素起重要作用。14调查某草原田鼠数量时,在设置1 hm2的调查区内,放置100笼,一夜间捕获鼠32只,将捕获的鼠经标记后在原地释放。数日后,在同一地方再放置同样数量的捕鼠笼,这次共捕获30只,其中有上次标记过的个体10只。回答下列问题。(1)若该地区田鼠种群个体总数为N,则N为(计算公式是N/nM/m)()A30 B32C64 D96(2)要使上面所计算的种群个体总数和实际相符,理论上在调查期必须满足的两个条件是()A有较多个体迁出调查区B. 调查区内没有较多个体死亡C. 调查区内没有较多个体出生D. 有较多个体迁入调查区(3)调查甲、乙两草原所捕获鼠的月龄,它们的月龄构成如
13、下图所示。据图分析:_草原的田鼠种群属于_型;_草原的田鼠种群属于_型,可以预测该草原鼠害将会严重,必须作好防治准备工作。(4)若将雌雄成鼠各若干只,放在大小一定的笼内饲养,让它们交配繁殖,且供给足够的饵料和水,则笼内鼠的数量变化和饲养时间之间的关系,应为图中曲线_。第18课时章末复习 答案规律方法应用1(1)8株(2)3 200尾(3)1(4)3可能有外来昆虫的迁入解析(1)计数时,若有植物正好长在边界上,只计样方相邻两个边上的个体。(2)标志重捕法计算公式:故种群个体数N16020010,N3 200。(3)50个细菌经4 h后产生了8010个细菌,即1个16个,细菌分裂次数为4次(24=
14、16),故该细菌分裂周期为1 h。(4)利用所得数据在坐标系中作直线,直线向右延伸跟X轴相交得到种群估计数为360,该昆虫种群平均密度为3只/m2。解题总结计算种群密度常采用样方法和标志重捕法,在样方法中,种群密度每个样方中生物个体数量/样方面积,然后取其平均值。标志重捕法中,根据重捕到的动物中标记个体数占总个体数的比例来估计种群密度。2A根据坐标中的数量变化可以看出,放入不同数量的捕食者水螈后,锄足蟾蝌蚪数量逐渐减少,雨蛙蝌蚪的数量逐渐增多,而蟾蜍蝌蚪的数量先减少,后又增多。所以水螈改变了三种蝌蚪间相互作用的关系,并且,从数量的变化上可以看出水螈更喜捕食锄足蟾蝌蚪。三种蝌蚪间为竞争关系。在有
15、限的食物和空间条件下,无水螈的池塘中,锄足蟾蝌蚪不可能为“J”形增长。解题总结(1)识图:一看纵横坐标的生物学含义;二看柱形分布特点。(2)析图:分析柱形图反映的数据比例关系,或是将点连成线,从曲线中寻找隐含问题。(3)解图:与相关生物学知识链接,解析实质。3A在微生物的培养中,无天敌(即种间斗争)时,则影响其种群生长的主要因素来自种内斗争,而引发种内斗争并使斗争加剧的原因是有限的资源及环境的恶化。一般地说,更换营养液的周期越短,酵母菌的营养越丰富,环境越适宜,越有利于其生长繁殖,在理想状态下可实现“J”形增长(如),此种增长不会有K值(环境最大容纳量)。而在有限的环境中,由于存在生存斗争,使
16、种群增长有K值,且K值随环境条件改变而改变。据此分析可知,A项叙述错误。解题总结(1)识标:识纵横坐标所表示的生物学含义。根据纵、横坐标的含义可以得出:在一定范围内,随“横坐标的量”的增加,“纵坐标的量”逐渐增加或减小。超过一定范围后,随“横坐标的量”的增加,“纵坐标的量”减小或增加,或者达到某种平衡状态。若为多重变化曲线坐标图,要分别揭示其变化趋势,然后对比分析,将相关的生物学知识与数学模型结合,揭示实质,解决实际问题。(2)明点:明确曲线中的特殊点(顶点、始点、终点、转折点、交叉点)所表示的相应生物学意义。(3)析线:分析曲线的走向、变化趋势,揭示各段曲线的变化趋势及其含义。高考真题链接1
17、Aa点时,若环境因素发生变化,可影响种群的个体数量,但种群个体数量的变化仍符合逻辑斯谛增长。若该种群出生率提高,则因存在生存斗争,死亡率也将会随之升高,故种群个体数量不会大幅超过b点。天敌的大量捕食会使种群个体数量减少,下降趋势与bc段相似。年龄结构变动会使种群个体数量发生变动,但无论增加还是减少,其种群个体数量级始终会在K值上下波动,变化过程与cd段相似。2C据图可知,K/2时种群的净补充量最大,所以控制有害动物应在其种群数量达到K/2之前,种群密度很小即该种群处于发展初期时进行控制最为有效;控制人口增长不能选择在K/2时,且控制人口不能通过控制死亡率实现,而是通过降低出生率实现;种群在K/
18、2时净补充量最大,该图可以为实践中估算最大净补充量提供依据;在K/2时捕捞鱼类可使鱼类资源得到持续性发展,但要得到最大日捕捞量应在达到环境容纳量即K值时进行。2n),在分裂后期又平均分配到两个子细胞中(2n2n),在分裂后期又平均分配到两个子细胞中(2nn),不会从“O”点开始,也不会维持在一定水平,B项错;条件适宜、底物充足时,酶促反应速率随酶量的增加呈直线上升,C项错;在适宜条件下,光合作用强度在开始阶段随CO2含量的增加而上升,由于植物叶肉细胞的内在因素(如RuBP的含量、酶的数量等)的限制,在CO2含量增大到一定范围后光合作用强度不再上升,D项对。4(1)寄生(2)样方S630(3)增
19、大解析(1)寄生指的是一种生物生活在另一种生物的体表或体内,从后者摄取营养而维持生活的现象。捕食指的是一种生物以另一种生物为食。寄生者短期可能不会对寄主的生命造成威胁,而捕食通常会使被捕食者死亡。由此判断,棉蚜与棉花的关系为寄生。(2)种群密度的调查中对于植物以及活动范围有限的动物采取样方法,对于活动能力强、活动范围广的动物则采取标志重捕法。自然界的资源和空间总是有限的,因此在自然条件下,种群增长的曲线为S形曲线,K/2时种群增长量最大。(3)在农药的长期选择中,只有抗药性个体才能够生存下来,并通过遗传而导致后代群体抗药性增强,即种群中抗药基因频率增大。课后作业1D种群具有一定的时空性,每个种
20、群均有一定的自然分布区域,均由一些年幼的个体、成年个体和年老的个体组成。种群具有数量特征,对这种变动起决定作用的主要是出生率和死亡率,而使其出生率与死亡率发生改变的不仅有各种自然因素,人为因素也越来越明显地起干预作用,同时种群是自然界物种进化的基本单位。2Dt3时该种小型淡水鱼的增长速率大于0,出生率大于死亡率,年龄结构为增长型。t4时该种小型淡水鱼在新环境中增长速率等于0,出生率等于死亡率,种群数量达到环境容纳量。该种小型淡水鱼在新的环境中呈“S”形增长。t2时该鱼增长速率最快,数量为K/2。3A从种群增长“S”形曲线中可知,种群数量约在K/2时,种群增长速率最大,所以,在灭鼠时,如果我们杀
21、死老鼠总量的一半,其增长速率增大,很快恢复到原来的数量。4D5A本题采用的是样方法,是估算种群密度的常用方法之一,所有样方种群密度的平均值作为该种群的种群密度,应为6.5 株/m2。6A题干中网获的30 只鸟是一种干扰因素,要求黄鹂种群个体数,按标志重捕法计算N5(26)2,求得N20 只。7C该题应先确定K值后再确定生殖数量变化速率曲线更为准确。对于生活在一特定环境中的某一种群,K值应代表某一环境条件下的种群数量的最大值。种群的增长会受到环境因素的影响,越接近K值,种群增长得越慢,甚至保持相对稳定,增长速率降为0,故生殖数量变化速率的曲线为1。8DB点时,出生率大于死亡率,出生率与死亡率的差
22、值最大,此时种群的增加量最大,A正确;D点时,出生率与死亡率相等,种群密度达到最大,B正确;从O点到D点种群密度越来越大,种内斗争越来越激烈,C正确;B点时进行捕捞有利于该种群的持续生存,D错误。9BD由图知,该地区中大树较多,这样的种群属于衰退型,种群密度会越来越小,总能量将下降,幼苗和小树的环境阻力加大,营养级能量会有所降低。10D种群的密度越来越小,种群的数量也就不断地减少,因此种群属于衰退型。种群密度变小的原因很多,可能是性比率失调、死亡率大于出生率,而与个体的寿命无关。11A在自然环境中,一个种群的数量不能超过该环境的容纳量(K)。由曲线图可知:在1935年,鹿所生存的环境容纳量为1
23、2 000只左右。12B据图分析,A图人口种群持续增长,但是每英亩土地粮食产量却不断减少,无法长期生存。B国人口种群大小与每英亩土地粮食产量同步增长,可以持续发展。C国人口种群增长的速度超过每英亩土地粮食产量的增长速度,不可以持续发展。D国人口种群大小与每英亩土地粮食产量在前期同步持续增长,但在后期人口增长过快,不利于可持续发展。13(1)(2)竞争(3)温度和湿度(4)遗传解析画柱形图只需根据表中数据即可画出,但要注意题中只需画出湿冷、干温两种条件下的柱形图。由于拟谷盗是危害粮食的一类昆虫,它们均以粮食或面粉为食,可知甲拟谷盗与乙拟谷盗两个种群之间的关系为竞争。通过表格环境条件分析,引起两种
24、拟谷盗种群数量变化的非生物因素是温度和湿度。在同一环境条件下两种拟谷盗种群的数量变化不同,表明物种的遗传因素起重要作用。14(1)D(2)BC(3)乙稳定甲增长(4)C解析(1)根据计算公式NMn/m可得出该地区田鼠种群个体总数为96只。(2)影响种群数量变动的因素有出生率、死亡率和迁入、迁出的个体数量,就题目提出的问题,必须满足的条件是调查区内没有较多的个体出生或死亡。(3)根据种群年龄结构的三种类型可以看出:乙图为稳定型,甲图为增长型。(4)在大小一定的空间范围内(笼内)饲养成鼠,开始时(4个月内)由于食物和空间充足等优越条件,鼠的曲线表现为增长,当达到一定的数量后,由于条件的限制(主要是空间),鼠的数量不再继续增加,维持在一个相对稳定的水平,表现出图中C所示的曲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