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3课 古代政治制度的成熟 同步练习(08版岳麓必修1)一、选择题1下图是秦朝与隋唐时期的中央官制示意图,比较两图最能说明的实质问题是()A唐代中央官吏日渐增多B唐代以分权而得以集权C唐代尚书省的权力最大D太尉与御史大夫的权力分别下放到兵部与吏部来源:学*科*网解析:本题旨在考查学生对历史现象的对比分析能力。秦朝时相权极大,成为君权下的唯一政权操纵者;隋唐时期,通过分割相权加强了皇权而部分解决了相权对君权的威胁。答案:B2唐太宗说:“中书所出诏敕,颇有意见不同,或兼错失而相正以否。元置中书、门下,本拟相防过误。人之意见,每或不同,有所是非,本为公事卿等特须灭私徇公,坚守直道,庶事相启沃,勿上下
2、雷同也。”对这段话的理解,正确的是()阐明了实行三省六部制的目的形成了中央机构间的监督制约机制实行三省六部制有利于减少决策失误皇权置于相权的制约之下,形成了集体决策的局面A BC D解析:本题通过新材料、新情境,考查学生提取关键信息和对史料的理解分析能力。材料内容从侧面反映了唐朝三省六部制的特点和作用。材料中“相正以否”、“相防过误”、“勿上下雷同”等内容,反映了三省之间相互制约,以减少决策失误的目的。但三省的设置,分割了相权,有利于加强皇权,是君主专制加强的产物,故表述错误。答案:A3在宋代中央政府中,掌握财政权的是()A尚书省 B中书省C三司使 D枢密院解析:本题旨在考查学生再认再现能力,
3、宋代掌握财权的是三司使。答案:C4元初高鸣进谏:“方今天下大于古,而事益繁,取决一省,犹曰有壅,况三省乎。”元世祖采纳了此建议,在元朝设()A中朝 B三省制C中书省 D都察院解析:本题旨在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能力。由“取决一省”可知是元朝的一省制即中书省。答案:C5(2011苏州学业水平检测)秦汉时丞相一职由一人担当,但隋唐时期三省的长官都是丞相,到了北宋相当于丞相的官职就更多了。这一现象的实质是()A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不断加强B封建中央政府民主政治的不断发展C丞相权力的不断分散D中央对地方政府的控制日益严密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的理解分析能力。隋唐及北宋均通过分割相权的办法,加强了皇权。故题目中
4、的现象反映的实质是专制主义中央集权不断加强的趋势。答案:A6据汉书记载,汉武帝时,某一官员“周行郡国,省察治状,黜陟能否,断治冤狱”这一官员的身份应是()A丞相 B郡守C州牧 D刺史解析:材料反映了官员具有监察职责,汉武帝时刺史具有监察职能,因此D正确。A、B、C都是行政长官。答案:D7(2011长春高一检测)汉武帝时诸列侯、郡守、二千石长吏每年必须向朝廷举荐一次人才,称为察举;另外还有征辟,所征之人不拘一格,凡有专长或被皇帝看中者,皆可随时征召。这表明西汉武帝时的选官制度具有一定的()A公平性 B民主性C家族性 D强制性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察举制和征辟制的理解。察举和征辟 标准主要是才能和品
5、德,因此具有一定的公平性。在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下是没有民主性可言的,不拘一格表明选拔人才不受门第的限制,家族性、强制性体现不出来。答案:A8据汉书记载,汉武帝时,某一官员“周行郡国,省察治状,黜陟能否,断治冤狱”这一官员的身份应是()A丞相 B郡守C太尉 D刺史来源: 解析:材料信息表明,此官员的职责是对地方官员进行监察,由此可判断是刺史。汉武帝时期为了加强对地方的控制,将全国划分为十三州部,每州部设刺史一人,代表中央监察地方政治。答案:D9对古代监察和谏议制度所具有的主要特点,以下表述不正确的是()从中央到地方都有专门机构和职官唐代发展了隋代的监察制度,使监察机构更趋完备随着皇权的膨胀,监
6、察权趋于分散约束了皇帝的权力,杜绝了官僚队伍的腐败A BC D解析:本题旨在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能力。古代监察制和谏议制度不能从根本上约束皇帝的权力,也不能杜绝官僚队伍的腐败,因此排除含的B、C、D三项。答案:A二、非选择题10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唐初每事先经由中书省,中书做定将上,得者再下中书,中书付门下。或有未当,则门下缴驳,又上中书,中书又将上,得者再下中书,中书又下门下。若事可行,门下即下尚书事。尚书省得主卡填“奉行”而已。朱子语类材料二请回答:(1)据材料一指出唐初一道旨意包含了哪些人的意见?(2)据材料二指出唐代三省六部制呈现出怎样的运作程序?三省六部制有何积极影响?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唐朝三省六部制的构成、职能及影响,注意从材料中提取有效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作答。答案:(1)包含了皇帝和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三部大臣的综合意见。(2)唐朝中央的三省中书、门下和尚书分别负责决策、审议和执行。尚书省下设吏、户、礼、兵、刑、工六部。影响:三省相互牵制和监督,削弱了相权,保证了皇权的独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