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专题一第一节 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一, 夏朝政治王位世袭制1,概况:禹死后,其子启继承王位,开始王位世袭制,2,特点:父终子继,兄终弟及。(血缘关系)3,影响:破坏禅让制,形成以宗族关系为基本的政治关系,变天下为公为天下为家。对后世影响深远。4,评价:建立在生产力发展和阶级斗争的基础上,是社会与时代的进步。5,依据:礼记所记现象二, 商朝政治:1,人殉和人祭制度(奴隶数量多和奴隶制残酷,财富高度集中,依据:考古祭祀场)2,以宗族为关系的宗法制。特点:(1),血统关系为纽带(2),宗族是政治实体,权力未高度集中,依据:甲骨文资料、考古资料、商代文物(鼎)3,神权与王权结合目的:巩固统治需要.依
2、据:甲骨文资料、考古资料、商代文物(鼎)三, 西周政治宗法制:1含义:按血统关系为标准来分配政治权力的政治制度。2目的:维护周王朝统治和政权稳定。3基本内容:嫡长子继承制(核心)和宗法等级制4作用与影响(1)保证贵族在政治上的垄断和特权地位,也有利于统治集团的稳定和团结。(2) 重亲情、重家庭、重宗族等成为中国传统文化之一。(3)巩固和完善了政治上的分封制5对今天:有利于中华民族凝聚力和团结海外华侨华人,有利于实现和巩固国家统一和国家现代化建设分封制:1含义:周天子把土地和臣民授给诸侯,诸侯享有权利同时要向周天子服一定义务。2目的:巩固周王朝的奴隶制统治。主要封国有燕、鲁、宋等(分布黄河中下游
3、)3内容:对象:王族、功臣、先代贵族。权利:诸侯在封国内享有世袭统治权(用人权、行政权、财政权、军事权)义务:定期朝贡、并提供军赋和力役 (镇守疆土、随从作战、交纳贡赋、朝觐述职)4影响(1)积极:西周初期加强了对地方的控制,扩大统治区域,有利于稳定当时的政治秩序。(2)消极:埋下分裂割据的祸根,导致战乱和国家分裂。宗法制与分封制关系:互为表里,互为补充,共同维护西周统治。1,宗法制是分封制的纽带2,分封制是宗法制的表现四, 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1神权与王权相结合2以血缘关系为纽带形成国家政治结构(最基本的特点)3最高执政集团尚未实现权力高度集中第二节 秦朝统一和政治制度一,秦朝统一(一)统
4、一原因:1,客观条件:生产发展,各地联系加强。长期战乱,民族融合。长期战乱,民心渴望统一。长期兼并,形成局部统一。法家思想提供理论。商鞅变法,秦国富国强兵。2,主观条件:秦王雄才大略(招用人才,远交近攻)(二)统一过程1,秦灭六国(1)概况:前230年221年,秦先后灭亡韩、赵、燕、魏、楚、齐(2)意义:结束分裂局面,有利于社会安定和经济发展。符合民心。2,巩固北方边防(1)措施:北击匈奴、收回河 、修筑长城、修筑直道、移民戍边等(2)意义:形成有较北方边防,有利北方安定与发展。保护中原先进文化与生产。3,经略岭南(1)措施:南征越族、修筑灵渠、设三郡等等。(2)意义:平定岭南,把岭南纳入中央
5、版图。加强岭南与中原联系,促进岭南发展。4,管理西南(1)措施:任命官吏,修五尺道等。(2)意义:加强对西南管理,西南纳入中央版图,加强西南与内地联系和促进西南发展。(三)统一结果:形成中国历史第一个统一多民族中央集权国家。(四)统一意义:1、结束分裂割据,有利于社会安定和生产发展。符合民愿。2、开疆扩土,推动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形成。二,巩固统一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一)建立原因:1,地主土地所有制要求中央集权保护地主,镇压农民反抗。2,分散小农经济要求中央集权保证小农经济持续生产。(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二)含义:1,专制主义:中央听皇帝,皇权至高无上。2,中央集权:地方没有独立性,听中
6、央决策。(三)理论基础:法家思想(四)内容1,皇帝制度(1) 由来:秦始皇取三皇五帝之称而创立。(2) 特征:终身制和世袭制,决策具有独立性和随意性。(3) 本质:皇权至高无上,君主专制。2,中央官制:三公九卿制(1) 职责:(丞相行政,太尉军事,史大夫监察)(2)特征:分工明确,互相牵制,服务于皇权3,地方行政制度:郡县制(1)原因:秦王吸取历史教训。(即分封制后果)(2)内容:地方推行郡县(道)两级,县下设乡里与亭(治安)(3)特点:郡县长官由皇帝任免,地方绝对服从中央。(五)评价1,积极性(前期)有利于国家统一,社会安定和生产发展,有利于统一多民族国家发展。2,局限性(后期)阻碍资本主义
7、发展,阻碍中国社会进步。第三节 汉朝到元朝政治制度的演变(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一) 皇帝制度1,创立:秦始皇2,特点:终身制和世袭制,决策具有独立性和随意性。3,核心(本质):皇权至高无上,君主专制。控制各级官吏的任免权。4,影响:历代沿用,影响深远。有利于维护统一、促进发展等,但也易形成暴政、腐败。成为中央集权制度的核心。辛亥革命时被推翻。(二) 中央官制演变演变:1,秦朝:三公九卿制(太尉、丞相、御史大夫)2,两汉:内外朝制度(原因:相权过大,目的:加强皇权,做法:皇帝亲信形成内朝起决策,丞相等形成外朝起执行作用)3,唐朝:三省六部制(职责: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作用:分工明确,互相
8、制约,提高行政效率。相权一分为三,起加强皇权作用,古代政治制度完善的标志)4,宋朝:中书门下以设三个幅相(目的:加强皇权,做法:参知政事、三司使、枢密院)5,元朝:中书省、御史台、宣政院6,明朝:(1)废丞相,权分六部(明太祖)(2)设内阁(明成祖)7,清朝:(1)军机处(2)理藩院特点:君权越来越强,相权越来越弱。明时没有相权。(三) 监察制度演变演变1,秦朝:御史大夫2,汉代:中央御史大夫,地方刺史制度3,以后历代:走向健全,都察院、御史台。评价:服务于专制主义,实际效能有限,无法抑制腐败。(四) 选官制度演变1,世官制(范围:贵族,标准:血统论,特点:世袭)2,秦朝:皇帝任免。3,两汉:
9、(1)皇帝任免(2)察举制(方式:自下而上推举官员制度,标准:西汉以才能和品德,东汉以门第出身,作用:西汉人才济济,形成汉武帝全盛局面,东汉时造成地方分裂)4,魏晋南北朝:九品中正制(做法:中央设中正官负责选取德才,以门第为标准)5,隋唐明清:科举制(以学识为标准)(1)发展:隋创立,唐完善,宋改革(王安石变法),明清疆化(八股取士)(2)原因:魏晋以来农业发展,庶族地主壮大。魏晋以来选官制度破坏。(政经发展结果)(3)评价:加强中央集权、提高官员素质、扩大统治基础。但忽视实用科学人才的培养。形成尊师重教、体现公平公正,被历代沿用,影响深远。(五) 地方行政制度1,演变:(1)秦汉:郡县制(州
10、)(2)唐朝:道州县(3)宋代:路州县(4)元代:行省制、直辖地、宣政院、土司制(解说行省制)(5)明朝:三司制(6)清代:省道府县四级2,特点:地方权力越来越弱,中央权力越来越强。3,地方行政制度三次大变革(1)分封制 (2)郡县制 (3)行省制第四节 专制时代晚期的政治形态一, 强化:明朝1, 中央:(1)废丞相,权分六部(明太祖)(原因:丞相专权,加强皇权,)(2)设内阁(明成祖)(了解内阁特点)2, 地方:三司分权(布政使司、按察使司、都指挥司)3, 选官:八股取士(考试范围、考生观点、文体结构。本质:文化专制,影响:钳制思想,摧残人才)二, 顶峰并衰落:清朝1, 中央:(1)军机处(
11、原因:加强皇权需要、西北军务需要。时间:雍正年间。标志专制主义顶峰)(2)密折制(大大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控制,中央集权进一步发展)(3)理藩院(管理少数民族事务和宗教事务中央机构)2, 地方:(1)省道府县四级(2)西南:改土归流三, 原因:1,封建末期,社会矛盾尖锐,君主专制空前加强2,商品经济发展和资本主义萌芽四, 影响1君主专制空前强化,中央集权加强,有利于巩固统一和维护国家主权2封建制度走向腐朽衰落(政治)3严重阻碍工商业的发展和资本主义萌芽的成长,导致中国社会的落后(经济)4反封建专制的民主思想产生(思想文化)五,明清时期中外政治体制、经济发展、思想文化对比中国西方政治体制君主专制空前加强,封建制度走向衰落资产阶级革命和资本主义制度确立经济发展自然经济占主导,资本主义萌芽缓慢发展资本主义迅速发展和工业革命开展思想文化文化专制空前(八股取士和文字狱)文艺复兴和启蒙运动(人性理性、科学、民主思想兴起)对外政策由对外开放到闭关政策实行殖民扩张政策六,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特点1皇权至高无上,权力高度集中2地方绝对服从中央,缺少自主权3相权不断削弱,皇权不断强化4君主专制、个人集权与宗法血缘关系紧密结合。 5政权与神权相结合,以神权作为政权合理性的依据。 6政治制度与伦理道德相结合,儒家学术思想长期影响古代政治制度。 7贵族特权和官僚政治。8实行人治。 .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