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2012高一历史学案 7-1 从“战时共产主义”到“斯大林模式” (人教版必修2).doc

上传人:高**** 文档编号:529225 上传时间:2024-05-28 格式:DOC 页数:2 大小:2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2高一历史学案 7-1 从“战时共产主义”到“斯大林模式” (人教版必修2).doc_第1页
第1页 / 共2页
2012高一历史学案 7-1 从“战时共产主义”到“斯大林模式” (人教版必修2).doc_第2页
第2页 / 共2页
亲,该文档总共2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第20课 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到“斯大林模式”【课标要求】1.了解俄国国内战争后苏维埃政权面临的形势,认识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向新经济政策转变的必要性。2.列举“斯大林模式”的主要表现,认识其在实践中的经验教训。【知识梳理】1“战时共产主义”政策:(1)背景:十月革命后,国内外敌对势力发动强大军事攻势,企图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扼杀在摇篮里。(2)目的:集中全国的物力、财力,支持红军、战胜敌人。(3)特点:兼有“战时”和“共产主义”两种特色。(4)主要内容:实行余粮收集制、大中小工业企业全部实行国有化、取消自由贸易和实行普遍义务劳动制。(5)评价:一方面,对于粉碎国内外敌人的武装进攻,保障苏维埃政

2、权在军事上的胜利起到重要作用;另一方面,政策损害了农民利益,不利于生产的发展,违背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并诱发了严重的政治危机。2新经济政策:(1)背景:国内战争结束后,继续执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引发了严重的经济和政治危机;1921年,苏俄一个海军基地发生兵变。(2)制定:1921年3月,俄共(布)第十次全国代表大会通过关于以实物税代替余粮收集制的决议。(3)内容:农业:以粮食税代替余粮收集制,规定农民在交纳粮食税后,剩下的粮食由自己支配。工业:解除了部分企业国有化,允许私人开办小企业;对一些国家暂时无力开发的矿产、森林、油田等,政府以租让的方式让外国资本家经营。 贸易:改变由国家垄断贸易的

3、做法,恢复货币流通和商品交换。分配:废除实物分配制,实行按劳分配。(4)评价:提高了人民生产积极性,促进了经济的迅速恢复,有利于稳定政治形势,找到了一条适合俄国国情的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正确道路。 3“斯大林模式”:(1)背景:1922年底,苏联成立;1924年,列宁逝世。(2)内容:为实现工业化,采取了优先发展重工业方针。实行单一的公有制和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推行了农业集体化运动。(3)评价:功绩:斯大林开创的社会主义建设模式,被称为“斯大林模式”。它开辟了一种不同于市场经济的计划经济体制和新型的工业化模式;在较短的时间里实现经济的快速发展,苏联迅速实现了工业化,为后来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奠定了物

4、质基础。弊端: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缓慢;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不高;计划指令压制了地方和企业的积极性;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后来因没有进行有效的改革而日益僵化,成为以后苏联解体重要原因。【疑难突破】1. 如何理解“斯大林模式”形成的“特定的历史条件”?经济因素:苏联当时是小生产者占优势的社会经济结构,经济文化落后。政治因素:过渡时期斗争激烈,外部环境险恶。思想文化因素:长期的封建专制遗留了大量的个人专断和迷信。个人因素:斯大林的专断独行。 2“斯大林模式”的主要表现、问题症结及其经验教训。(1)主要表现:政治上:党政职权不分,以党代政;权力过分集中于个人;自上而下的干部委任制和终身制;民主法制遭到破坏,

5、缺乏有效的人民监督。经济上:实行单一的公有制,包括全民所有制和集体所有制;实行高度集中的经济管理体制;实行排斥市场的指令性计划经济;优先发展重工业;主要以行政手段管理经济。(2)问题症结:权力高度集中,下面缺乏自主权,不能调动生产者和生产单位的积极性;模式僵化,不能迅速适应和反映社会与经济的不断发展和变化,虽能在初期发挥积极作用,但在长期中却成为阻碍因素;经济上不能尊重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政治上不能坚持现代民主与法制理念,从而不能顺应时代潮流,不能与时俱进。(3)经验教训:实践证明,社会主义经济政治体制没有现成的固定的模式,只有根据本国的国情和发展阶段,只有顺应时代潮流,只有尊重经济规律和政治

6、文明,不断探索,反复实践,才能走出一条适合自己的道路。【体验高考】1(2011年海南卷,20)“我们应该利用资本主义(特别是要把它纳入国家资本主义的轨道)作为小生产和社会主义之间的中间环节,作为提高生产力的手段、途径、方法和方式。”列宁得出上述认识的时间应在( ) A二月革命时期 B十月革命时期 C战时共产主义时期 D新经济政策时期【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历史知识的理解和材料信息获取能力。从关键信息“国家资本主义”、“小生产和社会主义之间”可以反映出其政策应该是新经济政策,主要内容体现在固定的粮食税、自由贸易措施上。故选D项。【答案】D2(2011年江苏历史,16)在苏联,1928年1公担稞麦可分别交换35米印花布、75公斤砂糖,到1952年只能分别交换1.5米印花布、0.9公斤砂糖;1953年,谷物的义务交售价格仅为成本的10%,牛肉价格为成本的50%,猪肉价格为成本的6%。这段材料反映出这一时期的苏联( ) A农副产品质量差、价格低 B农产品过剩造成价格下滑 C市场经济体制尚不够完善 D工业化牺牲了农民的利益【解析】本题考查历史知识的迁移运用和材料信息获取能力。材料反映了斯大林执政时期政府采取提高工业产品价格、降低农产品价格等方法,牺牲农民利益,发展工业,实现工业化。“农副产品质量差”“农产品过剩”“市场经济体制”表述错误。【答案】D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园

网站客服QQ:123456
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2026657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