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内蒙古自治区乌兰察布市集宁一中2018-2019学年高一下学期第二次阶段性考试历史试卷 WORD版含解析.doc

上传人:高**** 文档编号:528555 上传时间:2024-05-28 格式:DOC 页数:14 大小:53.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内蒙古自治区乌兰察布市集宁一中2018-2019学年高一下学期第二次阶段性考试历史试卷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内蒙古自治区乌兰察布市集宁一中2018-2019学年高一下学期第二次阶段性考试历史试卷 WORD版含解析.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内蒙古自治区乌兰察布市集宁一中2018-2019学年高一下学期第二次阶段性考试历史试卷 WORD版含解析.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内蒙古自治区乌兰察布市集宁一中2018-2019学年高一下学期第二次阶段性考试历史试卷 WORD版含解析.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内蒙古自治区乌兰察布市集宁一中2018-2019学年高一下学期第二次阶段性考试历史试卷 WORD版含解析.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内蒙古自治区乌兰察布市集宁一中2018-2019学年高一下学期第二次阶段性考试历史试卷 WORD版含解析.doc_第6页
第6页 / 共14页
内蒙古自治区乌兰察布市集宁一中2018-2019学年高一下学期第二次阶段性考试历史试卷 WORD版含解析.doc_第7页
第7页 / 共14页
内蒙古自治区乌兰察布市集宁一中2018-2019学年高一下学期第二次阶段性考试历史试卷 WORD版含解析.doc_第8页
第8页 / 共14页
内蒙古自治区乌兰察布市集宁一中2018-2019学年高一下学期第二次阶段性考试历史试卷 WORD版含解析.doc_第9页
第9页 / 共14页
内蒙古自治区乌兰察布市集宁一中2018-2019学年高一下学期第二次阶段性考试历史试卷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0页
第10页 / 共14页
内蒙古自治区乌兰察布市集宁一中2018-2019学年高一下学期第二次阶段性考试历史试卷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1页
第11页 / 共14页
内蒙古自治区乌兰察布市集宁一中2018-2019学年高一下学期第二次阶段性考试历史试卷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2页
第12页 / 共14页
内蒙古自治区乌兰察布市集宁一中2018-2019学年高一下学期第二次阶段性考试历史试卷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3页
第13页 / 共14页
内蒙古自治区乌兰察布市集宁一中2018-2019学年高一下学期第二次阶段性考试历史试卷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4页
第14页 / 共14页
亲,该文档总共1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集宁一中2018-2019学年第二学期第二次阶段性考试高一年级历史试题本试卷满分为100分,考试时间为50分钟。第I卷(选择题共48分)一、单项选择题(下列各题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最符合题意。每小题3分,共48分。)1.下表苏联1970年计划完成情况(单位:吨)类别1961年对1970年的预测或计划任务1970年实际产量钢1.45亿1.15亿煤3.9亿3.35亿肉2500万1230万蔬菜与瓜类4700万1300万表可以说明当时苏联A. 经济发展的问题积重难返B. 经济政策保持了连续性C. 经济改革的重点转向农业D. 社会生活需求发生变化【答案】A【解析】【详解】根据材料数据可知,苏联制定的煤钢

2、等产量的目标基本上得以实现,但是以肉、蔬菜和瓜类为代表的民生指标却远远未达到,这说明斯大林体制的弊端已经积重难返,重、农比例依然严重失调,A选项符合题意。材料未体现经济政策的连续性,B选项排除。勃列日涅夫执政时期的发展重点是在工业方面,C选项排除。社会生活需求发生变化的说法与材料无关,D选项排除。2.截止1953年11月,占全国农户总数的43%已加入农业生产互助组,农业社由两年前的300多个发展为1.4万多个,增加46倍。但在一些地方却出现农民大批宰杀牲畜包括耕畜的现象。据此可知,当时的农业社会主义改造A. 背离了广大农民的根本利益B. 阻碍了农村生产力的发展C. 提高了生产资料公有化程度D.

3、 存在着一些急躁冒进倾向【答案】D【解析】材料反映了农业社会主义改造取得巨大成就的同时,一些农民则将大批牲畜宰杀,此现象的出现说明,农业社会主义改造的过程中出现了损害农民利益的现象,农民以此消极抵抗,D符合题意;农业社会主义改造有利于农业发展,是与人民的利益相符合的,只是工作中存在一些急躁冒进的思想损害了农民利益,A不正确;B说法与史实不符,农业社会主义改造有利于农业生产的发展,B不正确;C不能反映材料主旨。3.改革20年后的小岗村可以形容为“江山依旧,旧貌犹存”。沈浩(小岗村前任书记)认为小岗村的发展远远落后于大陆其他明星村的原因,正是当年的分田到户。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4、改革未给小岗村带来任何变化B. 小岗村的落后在于比其他明星村改革得要晚C.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不利于现代农业科技的推广D. 沈浩反对分田到户,要求恢复农业集体化的模式【答案】C【解析】【详解】根据材料“小岗村的发展远远落后于大陆其他明星村的原因,正是当年的分田到户”可知,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不利于现代农业科技的推广,选项C正确;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给小岗村带来了变化,选项A不符合史实,排除;小岗村是最早进行改革的,排除选项B;沈浩不反对分田到户,但是认为分田到户最终阻碍了小岗村现在的发展,排除选项D。【点睛】解题的关键是对材料中“小岗村的发展远远落后于大陆其他明星村的原因,正是当年的分田到户”的解

5、读,从中解读出家庭生产不利于农业现代化。4.有评论说,中国用决绝的手段希望融入世界体系WTO。但是,这种选择不可避免使一些行业和企业陷入裁员甚至破产的困境,最惨重的是有100多万职工的汽车制造业,一半人面临下岗,钢铁和石化行业的比例分别为30%和20%,即使是发展前途光明的电信行业,也至少有10%到20%的职工失业。实际上,中国加入该组织A. 不利于我国现代企业的发展B. 造成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调C. 造成中国的就业面更加狭窄D. 成为我国对外开放的新起点【答案】D【解析】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加入世贸组织是顺应经济全球化的表现,机遇和挑战并存,故A项错误;加入世贸组织有利于调整和优化国民经

6、济比例,故B项错误;加入世贸组织促进经济结构优化,推动就业面扩大,故C项错误;材料中部分企业在全球化浪潮下面临困境也获得了新机遇,故D项正确。5.布尔拉茨基在评价赫鲁晓夫时指出:“他谴责了斯大林,但是没有触及专横的政权机构;他批驳个人迷信,但在很大程度上保留了生育他的体制。”据此可知赫鲁晓夫改革A. 以政治体制改革为重点B. 有效防止了权力的专横C. 彻底消除个人迷信根源D. 尚未打破原有体制框架【答案】D【解析】试题分析:依据材料中“他谴责了斯大林”,但是并没有评价赫鲁晓夫以政治改革为重点,故A项排除;据材料中“但是没有触及专横的政权机构”,与“有效防止了权力的专横”无关,故B项排除;赫鲁晓

7、夫批评斯大林的个人崇拜,但是赫鲁晓夫自己也个人崇拜,故C项排除;“但在很大程度上保留了生育他的体制”说明了赫鲁晓夫改革尚未打破了原有体制框架,故D项正确。考点: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二战后苏联的经济改革赫鲁晓夫改革【名师点晴】赫鲁晓夫改革:1、背景:(1)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苏联进入和平建设时期,斯大林体制的弊端日益暴露,农业全盘集体化的消极影响一直持续到战后,农业单位面积产量没有提高,仅为欧洲其他国家平均产量的1/3,这制约了工业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提高。(2)1953年,斯大林逝世,赫鲁晓夫出任苏共中央第一书记。2、内容:(1)农业方面:允许集体农庄庄员拥有一定数量的自留地和饲养一定数量的牲畜;

8、开垦荒地,扩大谷物生产;开展大规模种植玉米运动;将拖拉机等农机卖给集体农庄等。(2)工业方面:将部分企业管理权下放到加盟共和国;给予企业调整部分工资等权力;尝试推行“物质利益原则”,通过一定程度上承认企业和个人物质利益,调动生产积极性。3、结果与影响:(1)改革在一定程度上冲破了传统观念的束缚,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2)1964年随着赫鲁晓夫的下台,改革失败。4、失败原因:(1)根本原因:改革在理论上没有突破,只是在维持原有经济体制基础上进行局部改革,苏共提出的“建成共产主义”的目标严重脱离了苏联的实际。(2)改革缺乏全面一贯的战略方针和思路,带有很大的盲目性;(3)赫鲁晓夫本人个人作风急躁,

9、反复无常,造成混乱。6.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四分之一世纪是资本主义的黄金时代。世界工业和世界贸易在这些年以5.6%和7.3%的前所未有的增长率增长,与19世纪晚期相比促成这一时期经济繁荣的主要原因是( )A. 福利国家制度确立和扩展B. 重视教育投入和人才培养C. 第三次科技革命有力推动D. 自由放任经济政策的实施【答案】C【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的是第三次科技革命的影响,旨在考查解读材料、准确归因的能力。根据材料信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四分之一世纪”,即20世纪50年代前后,此时期正值第三次科技革命开展时期。结合所学知识可知,C项符合史实和题意,正确;A项“福利国家制度”与经济大幅度发展没

10、有关联性,排除;B项不是主要原因,排除;D项错误,20世纪50年代前后是奉行凯恩斯主义的时期,而不是自由放任经济政策。故选C。考点:现代世界科学技术第三次科技革命概况及影响7.下表是战后部分国际经济组织统计表。这些国际组织的成立说明成立时间名称1945国际货币基金组织1945世界银行1947关税及贸易总协定1960国际开发协会1961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A. 发展中国家经济影响力增强B. 经济区域化趋向日益明显C. 各国间贸易壁垒被逐步打破D. 世界经济的有序发展趋向【答案】D【解析】战后国际经济组织的成立,使得世界经济朝着规范化和法制化的方向发展,促进了世界经济的有序发展,故D项正确。发展中国

11、家经济影响力表格没有涉及到,故A项错误;国际经济组织不是经济区域集团化,故B项错误;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与世界银行是国际金融组织,与各国间贸易壁垒逐步打破没有直接联系,故C项错误;8.2016年6月24日,英国就是否留在欧盟举行全民公投,投票结果显示支持“脱欧”的票数以微弱优势战胜“留欧”票数,英国在加入欧盟43年后,最终与欧盟“分手”。对于这段历史解读正确的是A. 英国是欧共体的创始国B. 欧盟的发展道路面临挑战C. 英国加入欧盟对自身经济发展没有好处D. 欧洲一体化进程由此中断【答案】B【解析】【详解】英国“脱欧”是欧洲一体化进程中重大挫折,说明欧盟发展面临挑战,选项B正确;选项A不符合史实,

12、排除;英国加入欧盟43年后“脱欧”,说明加入欧盟对英国有好处,因此选项C排除;欧洲一体化并未因英国“脱欧”而中断进程,排除选项D。【点睛】解题的关键是认识到英国脱欧是欧洲一体化进程中重大挫折,从这一角度解答即可。9.有学者说:“不受节制区域自由贸易协定,看似促进了世界贸易发展,但却可能给全球化带来更大更长期的危害。”这是因为“区域自由贸易”A. 以抵制全球化为主要目的B. 存在着贸易保护主义倾向C. 加剧了世界各国间的矛盾D. 不利于区域内的均衡发展【答案】B【解析】【详解】根据材料主旨,长期来看,不受节制的区域自由贸易协定,不利于经济全球化,可见“区域自由贸易”存在贸易保护主义倾向,选项B正

13、确;区域自由贸易是经济全球化的必经阶段,材料中批评的是不受节制的区域贸易协定,排除选项A;选项C与题无关,排除;区域自由贸易有利于区域内的均衡发展,选项D排除。【点睛】解题的关键是理解区域自由贸易和经济全球化的关系。10.1981年里根上台时,美国经济已陷入衰退。但与此同时,“国家已做好准备,把经济政策彻底地向右转”。为此,里根政府采取的措施是A. 实行自由放任政策B. 增加国有经济的比重C. 降低个人和企业税率D. 增加福利支出【答案】C【解析】【详解】根据所学可知里根上台后减少国家对经济的干预,选项C正确;自由放任政策在罗斯福新政时期就已经结束,排除选项A;选项B、D都属于国家对经济的干预

14、,与里根执政时期经济政策不符,排除。【点睛】解题关键是对里根时期经济政策的掌握,这一时期减少国家对经济的干预。11. 美国经济学家弗理德曼访问中国后写道:“1988年,街道上的色彩与服装明显多元化,与此伴随的,则是经济增长与发展的明显迹象。农业改革效果十分明显私营企业有所发展得到允许的、有限的经济自由已经在改变中国的面貌。”这主要反映当时中国A. 改革开放改变着社会面貌B. 农民获得了土地所有权C. 市场经济体制逐步确立D. 私有经济主体地位上升【答案】A【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所学知识的能力。材料中“1988年”“农业改革效果十分明显,私营企业有所发展,得到允

15、许的、悠闲地经济自由已经在改变中国的面貌。”说明改革开放改变着社会面貌,A项正确;农民只是获得土地使用权,B项错误;市场经济体制逐步确立是在21世纪初;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所有制结构是以公有制经济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D项错误。故选A项。考点: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伟大的历史转折改革开放的影响12.二战后,日本政府在经济发展的各个时期,根据不同阶段的特点,通过各种计划,促进经济的起飞。如鸠山内阁经济自卫五年计划,岸信介内阁的新长期经济计划,池田内阁的国民经济倍增计划。这反映了日本政府A. 开始实行计划经济B. 限制私有企业发展C. 加强对经济的干预D. 扶持高新技术产业【答案】C【解析

16、】【详解】根据材料“鸠山内阁经济自卫五年计划,岸信介内阁的新长期经济计划,池田内阁的国民经济倍增计划”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主要资本主义国家普遍奉行国家干预经济的凯恩斯主义,实行国家对经济的宏观调控,促进了经济的恢复与发展,经济计划体现了国家对经济的引导干预,故C项符合题意。A项,计划经济为社会主义性质的经济形式,日本为资本主义国家,故排除。B项,材料未体现政府限制私有企业发展,排除。D项,扶持高新技术产业体现了国家对经济的干预,包含在C项内,故排除。13.改革开放初期,广东有一个说法:遇到绿灯往前走,看到黄灯赶紧走,碰上红灯绕着走。但1992年他们说:北京送来了更通畅的绿灯

17、。“北京送来的绿灯”是指A. 设立经济特区B. 加入世界贸易组织C. 开放沿海港口城市D. 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答案】D【解析】【详解】1992年邓小平南方谈话之后,秋天召开的中共十四大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依据材料“1992年”,可知“北京送来的绿灯”是指开始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D正确;A是1980年开始设立;B是2001年;C是1984年,时间不符合,排除。14.1950年5月法国外长舒曼发表声明:提议“把法德全部煤钢生产置于一个其他欧洲国家都可参加的高级联营机构的管制之下各成员国之间的煤钢流通将立即免除一切关税,并不受递减运价的影响。”这一声明A. 消除了法德间

18、择期矛盾B. 标志着关税同盟的建成C. 推动了欧洲经济一体化D. 使法德摆脱了美国控制【答案】C【解析】【详解】根据所学可知,舒曼计划最终推动了欧洲煤钢联营,迈出了欧洲经济一体化第一步,选项C正确;选项A表述绝对,排除;关税同盟在欧洲经济共同体中出现,而非煤钢联营中,排除选项B;材料与美国无关,排除选项D。15.2008年11月15日二十国集团峰会在华盛顿召开,这次峰会被称为“第二次布雷顿森林会议”,会议的目的是商讨如何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当初“第一次布雷顿森林会议”主要目的是:A. 对抗社会主义苏联B. 确立美国经济霸主地位C. 规划战后经济重建D. 规划战后世界经济秩序【答案】D【解析】【详

19、解】根据所学可知布雷顿森林会议目的是规划战后经济秩序,选项D正确;布雷顿森林体系中苏联也参与其中,选项A排除;选项B是结果而非目的,排除;选项C与布雷顿森林会议无关,排除。16.2017年11月,亚太经合组织(APEC)第二十五次领导人非正式会议在越南岘港举行。各成员国在积极应对贸易保护主义,推进包括数字经济、多边贸易体制、亚太自贸区等诸多方面进行合作达成共识。这反映出该组织的主要作用是A. 推进贸易投资自由化B. 推动成员国均衡发展C. 消除成员国间的分歧D. 实现政治经济一体化【答案】A【解析】【详解】根据材料“积极应对贸易保护主义,推进包括数字经济、多边贸易体制、亚太自贸区等诸多方面进行

20、合作达成共识”可知,亚太经合主要作用是推动贸易投资自由化,选项A正确;亚太经合组织成员国差异较大,因此不可能推动均衡发展,排除选项B;选项C表述绝对,排除;亚太经合主要体现在经济领域的合作,不包含政治领域,排除选项D。第II卷(非选择题共52分)17.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 二战后美国国家对一些新兴工业部门、重大科研项目、现代化公共设施等投入大量资金,如美国对发展原子能工业的投资,从1945年至1970年共计达175亿美元。美国还通过国家力量扩张国外市场,从20世纪50年代中期起,为了加强国际市场竞争力,政府对一些出口产品实行补贴。材料二 二战后,英国艾德礼工党政府为稳定政治和经济,先后实施了8

21、个国有化法案,把英格兰银行、煤炭工业、国内运输业、电力工业和钢铁工业等国有化。至1951年,国有化工矿企业约占全国总数的20%,约有200万人在其中就业。企业国有化的改革实施后,一般生产都有所发展。以上材料均摘自世界当代史(1)根据材料指出,两国为恢复和发展经济各采取了什么策略?(2)根据上述材料,概括指出二战结束后,世界资本主义经济恢复和发展的主要经验。【答案】(1)美国:通过振幅直接投资的方式拉动国内市场;通过国家财政补贴的方式大力扩张国外市场。英国:实行国有化,建立国营经济。(2)利用国家政权对经济进行大规模的干预。【解析】【详解】(1)策略:美国:根据材料“美国国家对一些新兴工业部门、

22、重大科研项目、现代化公共设施等投入大量资金”和“国还通过国家力量扩张国外市场府对一些出口产品实行补贴”可知,美国通过振幅直接投资的方式拉动国内市场,通过国家财政补贴的方式大力扩张国外市场。英国:根据材料“工党政府实施了8个国有化法案,把英格兰银行、煤炭工业、国内运输业、电力工业和钢铁工业等国有化”和材料“至1951年,国有化工矿企业约占全国总数的20%,约有200万人在其中就业”可知,英国在二战后实行国有化,建立国营经济。(2)经验:根据材料一二可知,二战后以英美为代表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利用国家政权对经济进行大规模的干预。18.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从1978年到1995年我国GDP平

23、均年增长9.9%,其中1991年到1995年年均增长率高达11.8%,远远超过同期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和亚洲新兴工业国家。1990年我国经济总量排名第十,2001年跃居世界第六位,在发展中国家中排名第一。材料二 1978年我国城市化进程缓慢,全国城市化率只有17.9%。1978年到2000年我国城市数量由193个增加到663个,城市化水平提高到36.1%。材料三 在20世纪70年代中后期经济全球化刚刚起步之时,中国开始;20世纪90年代初经济全球化潮流真正形成之时,中国;21世纪初经济全球化加速扩张之时,中国。在近三十年经济全球化发展过程中,中国踩着历史的节奏,每一步都没有落空。请回答:(1)概括

24、材料一、二反映的经济现象并指出原因。(2)根据材料三结合史实说明,近三十年来,中国是怎样踩着这三个历史节奏,全面融入经济全球化潮流的?【答案】(1)现象:改革开放以来我国GDP不断增长,城市化水平不断提高,经济迅速发展。主要原因: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和党领导人民不懈的努力。(2)三个节奏: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1992年,中共十四大作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决策。2001年,中国正式介入世界贸易组织。【解析】【详解】(1)现象:根据材料一可知我国在改革开放后GDP不断增长;根据材料二对978年和1978年至2000年的城市化水平对比可知,改革开放后城市化水平不断提

25、高,经济迅速发展。主要原因:根据所学可知造成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和党领导人民不懈的努力。(2)三个节奏:根据材料时间“20世纪70年代中后期”、“20世纪90年代初”和“21世纪初”,结合所学可知,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1992年,中共十四大作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决策。2001年,中国正式介入世界贸易组织。19.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经济全球化是近年国际问题中的热门话题,专家认为:“严格意义上的经济全球化发生在80年代末90年代初,全球化之所以发生在这个时候,第一靠全球的信息网络化,第二靠全球向市场化的变革。前者为全球化提供了技术上

26、的保障,后者为全球化提供了体制上的保障。”陈宝森经济全球化进程刚刚开始材料二 技术是经济全球化的基础,“凭借全球性技术(如:无线电通讯技术,计算机网络等)而形成的经济、军事力量,无疑会为掌握这些力量的国家带来巨大的利益。准确地说,全球化将处在掌握全球性技术力量的国家指导之下”。赵英技术演进与全球化材料三 2000年,世界上最富有的20个国家人均收入,比最贫穷的20个国家高出37倍。两者之间的差距比40年前增加了1倍。其中最贫穷的国家是埃塞俄比亚,人均年收入仅有100美元;最富有的国家是瑞士,人均年收入高达3.84万美元。该报告显示,目前全世界有28亿人每天的生活费不足2美元,几乎占世界人口的一

27、半;而其中又有12亿人的每天生活费还不足1美元。摘自世界银行2000年世界发展报告请回答:(1)材料一、二反映了推动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哪些因素?(2)材料三反映了什么问题?根源何在?【答案】(1)主要因素:市场机制在全球范围内通行为全球化提供流通渠道;新科技革命为经济全球化提供了物质条件。(2)反映了世界贫富分化日益严重。根源:在全球化进程中,旧世界经济秩序仍在起决定作用;发达国家因在贸易、资金和技术方面拥有优势而占主导地位,发展中国家因工业落后而缺乏竞争力,从而导致了社会财富分配严重不公。【解析】【详解】(1)主要因素:根据材料“全球向市场化的变革”可知市场机制在全球范围内通行为全球化提供流通渠道;根据材料“全球的信息网络化”、“技术是经济全球化的基础”,信息网络和技术都是新科技革命的成果,因此新科技革命为经济全球化提供了物质条件。(2)问题:根据材料二主旨可知,经济全球化背景下世界贫富分化日益严重。根源:解答本问需要从经济全球化中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所处地位回答。根据所学可知,在全球化进程中,旧的世界经济秩序仍在起决定作用;发达国家因在贸易、资金和技术方面拥有优势而占主导地位,发展中国家因工业落后而缺乏竞争力,从而导致了社会财富分配严重不公。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园

网站客服QQ:123456
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2026657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