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五人墓碑记导学案编制:陈国翠 审核: 王霞 批准: 【学习目标】1、体会本文气势恢宏,情理并茂,叙议结合,巧用对比来突出人物形象与精神的写法。2、归纳掌握“盛、发、率、徒、私”五个文言词语,并熟悉“况欤”等几种文言句式的译法。3、了解本文所阐述的生死价值观,进一步认识生死大义。【问题情境】1、背景简介 明朝末年,宦官魏忠贤专权,他排斥异己,杀戮大臣,暴虐无道,形成了“钩党之捕遍于天下”的局面。天启六年,魏忠贤派爪牙到苏州逮捕周顺昌,苏州市民群情激愤,奋起反抗,发生暴动。事后,阉党大范围搜捕暴动群众,市民颜佩韦等五人为了保护群众,挺身投案,英勇就义。次年,崇祯帝即位,罢黜魏忠贤,魏畏罪自缢,阉党
2、失败,周顺昌得以昭雪。为了纪念死去的五位烈士,苏州市民把他们合葬在虎丘前的大堤之上,称为“五人之墓”。正如臧克家所说“有的人死了,他却活着;有的人活着,他却死了。”这些英雄虽然死了,但他们的精神却活着。2、文体介绍碑记:又称“碑志”,刻在墓碑上,用于叙述死者生前的事迹,评价、歌颂死者功德。3、有关作者 本文选自 ,张溥(p)幼年勤奋好学,所读之书都要亲手抄写,抄好朗读之后烧掉,再抄,一直要抄到六七遍,因此,他的书斋起名为“七录斋”。4、 注音 蓼( ) 湮( ) 赀( ) 牖( ) 矫( ) 暴( ) 谥( ) 抶( ) 皦( ) 溷( ) 傫( ) 缳( ) 冏( ) 少( )变【我的疑问】
3、备 注 【自主探究】第一课时一 、熟读课文,疏通字词二 、重点词语:1、古今异义:(1)吾社之行为士先者(2)为魏之私人(3)颜色不少变(4)保其首领以老于户牖之下:(5)非常之谋难于猝发。2、通假字:(1)其为时止十有一月耳(2)敛赀财以送其行3、词类活用:(1)去今之墓而葬焉(2)以大中臣抚吴者(3)人皆得以隶使之(4)安能屈豪杰之流(5)亦以明死生之大(6)缇骑按剑而前(7)买五人之头而函之(8)其疾病而死备 注【课堂检测】第二课时一、筛选信息,把握课文内容。在课文中划出转换行文角度的过渡句并说明它们的作用。二、思考:五人为何而死?后人为什么要为他们修墓、立碑?作者对这五人的态度是什么?
4、三、探讨文章写作手法【回标反馈】备 注【巩固练习】 第三课时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注音无误的一组( )A.蓼(lio)洲 溷(tn)藩 阉(yn)党 矫(jio)诏B.谥号(y) 傫(li)然 冏(qing)卿 湮(yn)没C.皦皦(jio) 猝(c)死 逡(qn)巡 缙(jn)绅D.赀(z)财 缇(t)骑 户牖(yu) 扼腕(wn)2.下列词语书写无误的一组( )A.徉狂 社稷 义愤填膺 娇揉造作 B.藏匿 逮捕 株连九族 高爵显位C.投缳 慷慨 义气扬扬 以旌其功 D.詈骂 聒噪 重蹈复辙 乘人之危3.选出与“盖当蓼洲周公之被逮”句式不同的一项( ) A.激于义而死焉 B.激昂大义,蹈死不顾 C.钩党之捕遍于天下 D.或脱身以逃,不能容于远近4.下列句中加点词活用现象分类正确的一项( )去今之墓而葬焉 人皆得以隶使之 吾社之行为士先者 买五人之脰而函之 缇骑按剑而前 匹夫之有重于社稷也抶而仆之 亦以明死生之大 不能容于远近 安能屈豪杰之流A.B.C.D.备 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