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014-2015学年度山东省滕州市实验中学高三第一学期期末考试文综历史部分本试题卷分选择题和非选择题两部分。时量150分钟,满分300分。一、选择题:本题共35小题,每小题4分,共140分。每小题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24嘉庆帝亲政之初,认为“凡事必专责之军机大臣,则其权过重”,与“乾纲独断”的家法不符,强调军机大臣不过“承旨书谕”而已,皇帝并非“将臣工翊赞之职尽责此数人”。这表明嘉庆帝认识到军机处A办事效率高 B有利于强化君主专制C应予以撤销 D可能对皇权构成威胁25“东周时期,周王只是名义上的统治者实际上,周王之所以能幸存到公元前256年,主要是因为他们(周王朝)提供了精
2、神上的领导。周王朝还起到了高级祭司的作用。”依据作者的观点,周天子的名号能够存在到战国时期是因为A中国统一民族的逐渐形成 B封建礼教力量的作用C诸侯国需要精神力量的支撑D周初中央集权制度的影响26清代赵翼廿二史札记载:“自古皆封建诸侯,各君其国,卿大夫亦世其官汉祖以匹夫起事,角群雄而定一尊。其君既起自布衣,其臣亦自多亡命天下变局,至是始定。”材料反映了 A分封制度开始瓦解 B贵族政治遭到破坏 C中央集权制度建立 D察举制度逐渐形成27罗马法第一条规定:“假如法院需要你到场时,你有义务要去,假如你不去,传唤你的人有义务在两名证人的协助下强迫你去;假如你犹豫或企图逃走,传唤者有权将你抓去。假如被告
3、因年老或生病无法移动,传唤者有义务为他准备交通工具。假如原告及被告已到场,诉讼必须在日落前完结。”材料说明A罗马法是人类第一部成文法典 B罗马法的规定详细琐碎、不实用C罗马法是比较完备系统的法律 D罗马法主张轻罪重罚,显示法律尊严28竹枝词是风土诗的一种,保存了大量有价值的第一手资料。如要研究近代上海开埠后的商业活动,可选用的竹枝词是A“邑志详陈旧土风,镇升为县百年中。田家妇女帮农作,镇市夫男晓女工。蓬首晨兴遥人市,归家手挈米和盐。”B“南北分开两市忙,南为华界北洋场。有城不若无城富,第一繁华让此方。”C“菜圃瓜畦拓百弓,杭家村北夕阳红。楝花倒覆三间屋,酒幔低垂十里风。”D“北口山头民力忙,耕
4、牛无恙乐平康。一鞭残照吹横笛,蚕豆青青麦半黄。”29有人将下面漫画中端坐者的现实活动归纳为:溜之大吉反咬一口为人打工。对其后列强侵华权益的理解正确的是 A西方列强拉开瓜分中国的序幕 B外国军队长期驻扎在华战略要地 C列强在华设厂开始取得合法化 D外国军舰可在长江各口岸通航301918年12月,陈独秀指出,对外,“人类平等主义,是要欧美人抛弃从来歧视颜色人种的偏见”;对内,“抛弃军国主义,不许军阀把持政权”。这表明当时陈独秀A已认识到反帝反封建的革命目标B已实现向马克思主义者的重大转变C已找到了中国革命胜利的正确道路D已经完成了中国共产党的组建工作31毛泽东在1949年召开的中共七届二中全会上指
5、出:“在革命胜利后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还需要尽可能地利用城乡私人资本主义的积极性,以利于国民经济的向前发展。在这个时期内,一切不是于国民经济有害而是于国民经济有利的城乡资本主义成分,都应容许其存在和发展。”基于这种认识,毛泽东主张建国后A奖励发展资本主义实业 B资本全部收归国有 C实行“耕者有其田”的政策 D实行“节制资本”的政策32俄国著名学者在独立报三个列宁中说:“十月革命的列宁在思想和行动上完全以阶级观点为依据。新经济政策时的列宁越来越不像马克思主义者,而是渐进的改良主义者”。导致列宁思想发生转变的原因是A应对国内外敌人进攻 B原有的经济政策过时C向社会主义直接过渡 D建立计划经济新体制
6、33梁启超说:“以社会主义运动之立场而论,欲此主义之传播与实现,不能不以劳动阶级为运动主体。劳动阶级不存在之国家,欲社会主义之实现,有道无由。而劳动阶级之发生,恒必与资本阶级相缘。故必有资本阶级,然后有劳动阶级,有劳动阶级,然后社会主义运动有所凭籍”“资本主义必非社会终极目的明矣,不过借以为过渡。”这表明他A从根本上否定社会主义B认为当时的中国还不具备实现社会主义的条件C仍然主张君主立宪制D还没有认识到西方资本主义的弊端34思想家张申府在20世纪30年代后期指出:“我以为对这两个口号至少都应下一转语。就是:打倒孔家店,救出孔夫子科学与民主,第一要自主。五四时代的启蒙运动,实在不够深入,不够广泛
7、,不够批判。在深入上,在广泛上,在批判上,今日的新启蒙运动都需要多进步。”这反映出在当时的历史背景下,这场新启蒙运动A否定了新文化运动 B对五四精神提出了疑问C主张弘扬中国的传统道德 D倡导民族自觉与自信35霍布斯鲍姆在极端的年代中指出:“从临时政府注定垮台的败迹开始出现,一直到今天,人 们对于十月革命的看法始终争执不下,其实其中多数的意见都具有误导的意味。反共派的历史学家往往认为,此事根本就是列宁一手策划的暴动或政变,以实行其反民主的基本立场。”对作者观点理解正确的是A十月革命是特殊历史背景下的必然产物B十月革命爆发的必然性不存在争论C反共派认为十月革命具有必然性D十月革命是列宁策划的暴动二
8、、非选择题40(25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鸦片战争后,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随之,社会经济结构发生了巨大变化,下图反映了中国近代五种经济力量的发展变化过程。(1)根据上图中五条曲线发展变化的走向,判断它们分别代表的五种经济形式。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国近代前期社会经济的特点。(7分)材料二1898年大生纱厂破土动工,次年投产。1907年在崇明创办大生二厂。从1914年到1921年的8年间,大生两个厂的利润有1000多万两。1921年又设立大生副厂。不久改称大生第一、第二、第三纺织公司。此后由于天灾、军阀混战和经营规模过大,出现亏损,资金周转不灵。1922年以后开始被银团监管
9、。1925年江浙财团接办大生各厂。1935年第二纺织公司倒闭。1952年第一、第二纺织公司公私合营,1966年国营。张謇(2)材料二所述大生纱厂的发展历程中有几个关键年份:1898年创办、1935年部分倒闭、1952年公私合营。结合所学知识,试分析大生纱厂在这三个时期发展变化的原因。(5分)材料三:1861年4月,美国琼记洋行“火鸽号”首航上海至汉口。此后,“火鸽号”每两个月从上海开航3次,以运载茶叶为主,兼搭旅客,其运价高昂,每客银100两,每吨货20两;利润丰厚,营运了3个月即获利50万元。长江轮船(机器轮船)客运此次开始。交通部长航务管理局政府网(3)美国“火鸽号”客货轮开辟沪汉航线,依
10、据哪些不平等条约提供了哪些便利条件?(4分)(4)西方对中国的扩张给中国社会带来了巨大冲击,19世纪末的先进中国人是如何应对的?(3分)(5)有人说,“全球化”也是推动中国由传统社会向近代社会“转型”的重要外在力量。结合18401919年中国历史的发展,说明“全球化”是如何推动中国社会实现“转型”的?(6分)41(12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 20世纪80年代以来,史学界掀起了关于清末预备立宪的学术争鸣。一部分学者认为,立宪改革是清廷当权的顽固派在历史发展大势所趋和人民群众强烈要求威逼之下,被迫无奈采取的想从君主专制改变为君主立宪制的从上而下的应变对策和拖延时局的专制改良措施,其落后性
11、与反动性自不待言。另一部分学者则认为清末预备立宪在国内外形势的压力下促成,旨在巩固统治,确保君权、抵制革命。然而,其政治改革和举措却导致了清末政治权威的理性化,政治功能的专门化以及民众政治参与的初步形成,这一明显的变化,无疑是中国政治近代化的开端,有相当的进步性。清末预备立宪大事年表1905年日俄战争俄国战败,清政府朝野上下普遍认为立宪战胜专制。同年,清政府派端方等五大臣出洋考察政治。1906年清政府宣布“预备仿行立宪”,设立考察政治馆,进行立宪的准备工作,规定各省筹备设立谘议局,中央筹备设立资政院。1907年将考察政治馆改建为宪政编查馆,作为预备立宪的办事机构。1908年颁布钦定宪法大纲,大
12、纲仿德日宪法,共23条,其中君上大权14条,规定君权至高无上;臣民的权利和义务9条,规定臣民享有财产、言论、集会、结社等各项自由。这是中国近代史上第一部宪法性质的文献。1909年各省选举产生谘议局作为地方议政机构,议员由地方上层人士组成。谘议局每年开会一次,会期40天,有权讨论本省事务并咨询督抚,以及选举本省参加资政院的议员。1910年资政院第一次常年会开会,各地代表198人,会期长达100天。议题包括速开国会案,速设内阁案、著作权律案、报律案、剪辫易服案等20多件。议员们讨论颇为热烈,争论也颇为激烈,会场时有鼓掌声和嘘声。 1911年建立责任内阁,13名内阁成员中满族9人,其中皇族7人,故又
13、称“皇族内阁”。武昌起义爆发后,颁布宪法重大信条十九条。请结合上表及相关史实,谈谈你对清末预备立宪的认识。(12分)(要求:围绕清末预备立宪运动展开,观点明确,史论结合。)请考生在第42、43、二道地理题中任选一题做答,如果多做,则按所做的第一题计分44(15分)【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 辽对地处长城内外不同民族与地区,采取“一国两制”,从中央到地方实行双重体系。阿保机灭渤海,耶律德光据有幽云十六州,辽的统治版图扩大了。确立了南北两套官制。北面治宫帐、部族、属国之政,南面治汉人、州县、租赋、军马之事。北面官制是以统治契丹和其他游牧民族而设置的一种特殊制度,分北面朝官、
14、北面御帐官、北面皇族帐官、北面帐官和北面宫官等,其官吏的任用一律是契丹贵族,掌管契丹一切军政大权,是辽朝最高权力机关。北面朝宫通过世选制选拔官吏,皇帝四时游猎,行宫所在成为政治中心。南面官制则袭唐制以统治汉人和渤海人。设南面三省,六部、台、院、寺、监、诸卫、东宫之官,由汉人居守管理。中央统治机构中的两套官制,也贯穿在地方统治制度中。辽代的地方制度,实行的是部族制和州县制。契丹和其他游牧民族地区是部族制,汉人包括渤海人则编人州县制,这就是历史上所谓的“蕃不治汉,汉不治蕃,蕃汉不同治”。摘编自尹德蓉论辽代的“一国两制”双轨行政制度(1)根据材料,分析辽代采取“一国两制”双轨行政制度的原因,指出两种
15、体制的区别(8分)(2)评价辽代南北双轨体制的历史作用。(7分)45(15分)【二十世纪的战争与和平】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从战后到1949年初,苏联先是试图通过托管或其他方式,与美国合作在朝鲜建立一个与苏联保持友好关系的统一的朝鲜政府;与美国矛盾日益加剧后,又转为加强朝鲜北方的政治、经济力量,并在此基础上促进朝鲜民族的统一,从而保证通过全朝鲜普选建立的统一政府实行对苏友好的政策。摘自沈志华俄国档案馆的解密文件材料二 1950年1月,美国国务卿艾奇逊宣布,美国在太平洋需要守住的是一条从阿留申群岛开始到日本列岛,然后通过琉球群岛(冲绳)延至菲律宾的防线。这样一来,从军事上说,在美国远东
16、安全格局中朝鲜半岛就显得无足轻重了。6月25日,朝鲜战争爆发。这一变故使得美国的政策发生了巨大改变。美国认为朝鲜战争是苏联全球扩张的一个重要表现,其目的在于摧毁东亚大陆的最后一个反共堡垒,削弱美国和西方在整个远东的地位。为此,美国迅速决定介入朝鲜战争。摘编自吴文兵冷战后美国对朝鲜政策的演变及其影响(1)根据材料一,概括苏联对朝鲜问题的态度发生了怎样的变化,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发生这种转变的背景。(6分)(2)根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说明美国认为朝鲜半岛无足轻重的原因,评价美国对朝鲜政策转变对东亚政治格局带来的影响。(9分)2014-2015学年度山东省滕州市实验中学高三第一学期期末考试文综历史部
17、分参考答案2428 DABCB 2933 BADBB 3435 DA40(25分)(1)经济形式:曲线代表封建自然经济,曲线代表外国资本主义经济,曲线代表洋务经济,曲线代表民族资本主义经济,曲线代表官僚资本主义经济。(5分)特点:以封建自然经济为主,多种经济形式并存:封建经济逐渐衰落,资本主义经济逐渐成长壮大。(2分)(2)创办:列强资本输出,进一步瓦解了中国的自然经济;清朝放宽了对民间设厂的限制。(2分)倒闭:官僚资本主义的压制;连年战争的影响。(2分)公私合营:社会主义改造。(1分)(3)通过南京条约中美望厦条约天津条约(2分)开放了上海、汉口等城市,并攫取了在华领海、内河航运特权。(2分
18、)(4)应对:传播维新思想,掀起变法;倡导实业救国,发展民族经济;宣传民主共和思想,开展民主革命。(3分)(5)经济上:伴随着西方的入侵,中国经济逐渐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小农经济逐渐瓦解,新经济因素产生。(2分)政治上:随着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兴起和发展,民族资产阶级登上历史舞台,建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国,结束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君主专制制度,建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国,颁布了中华民国临时约法。(2分)思想上:在西方的冲击下,中国人始抛弃自大、陈腐、落后的观念,提出向西方学习,科学和民主的思想日益深入人心。(2分)41(12分)评分标准: 等(1210分):观点明确,须有概括性表述。史实准确,并能充分支持观
19、点。论证充分,逻辑严密,表述淸楚。 二等(9一5分):观点明确,表述较充分。史实基本准确,尚能支持观点。论证较完整,表述淸楚。 三等(4一0分):观点不明确或无观点。史实不准确或未引用史实。表述不清。答案范例1: 淸末预备立宪是中国政治近代化的开端。不可否认,预备立宪是淸政府在内忧外患的压力下进行的立宪改革,其主观目的是为了维系清王朝的统治,但这并不影响立宪改革的实践在事实上推动了政治近代化。如钦定宪法大纲成为了中国近代史上第一部宪法性质的文献,体现了政治权威的理性化和政治生活的法制化;而钦定宪法大纲关于民众政治权利和各项自由的规定在中国历史上尚属首次,谘议局和资政院的设立都有效的推动了民众的
20、政治参与;谘议局、内阁等政治机构的设立和发挥作用,则体现了政治功能的专门化。总之,预备立宪实践虽然最终以失败告终,但它无疑是政治近代化的一次重要尝试,也对淸末民初的政治产生了深远影响。答案范例2: 淸末预备立宪只是清廷顽固派拖延时局的措施,具有洁后性和反动性。从改革内容来看,淸末预备立宪确实反映了政治近代化的趋向,但这并不能掩盖统治者维护专制统治的实质,这一点从钦定宪法大纲的内容可以看出:23条内容其中的14条都是关于君上大权的规定,且皇族万世一系、皇帝至髙无上,所谓“臣民的权利和义务”只是点缀罢了,也根本无从实施。此外,责任内阁13名内阁成员中满族9人皇族7人,也体现了政治改革的欺骗性。由此
21、可见,立宪只是淸政府迫于形势所进行的权宜之计,其目的只是披着近代化外衣行专制之实,最终遭到失败也就再正常不过了。 注:能够将两种观点结合起来回答也可以,但一定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44(15分)(1)原因:统治版图面积的扩大;不同民族地区在社会经济和政治上的差异。(4分)区别:汉人和渤海人等农耕文明区域实行三省六部制和州县制,是一种中央集权制度;契丹等游牧民族居住区域实行迁徙游猎和部族制,是游牧文明的传统体制。(4分)(2)评价:考虑到了不同民族之间的经济和政治差异,缓和了民族矛盾;保留汉制,有利于少数民族吸收汉族先进的农耕文明成果;有利于社会的稳定和经济的发展;加强了民族的融合;有利于统一
22、多民族国家的发展。(7分,答对一点2分,两点4分,三点6分,四点7分)45(15分)(1)变化:战后初期,主张与美国合作建立统一的朝鲜政府;后转变为加强朝鲜北方的力量,进而实现朝鲜民族的统一。(4分)背景:美苏同盟关系的破裂,矛盾加剧,冷战逐渐展开。(2分)(2)原因:冷战格局下,美国需要保持与苏联的表面合作;美国在东北亚地区的战略重点是遏制中国,构建日本到菲律宾的弧形包围圈。(4分)评价:美国对朝政策的转变是美苏矛盾加剧和冷战进一步展开的表现;使东北亚局势更加紧张,爆发了局部的热战;中美陷入直接军事对抗,影响了中国的国家统一;朝鲜半岛成为美苏之间争夺亚洲(5分,答对一点2分,两点4分,三点5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