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山东省滕州市一中2019-2020学年高一5月摸底考试生物试题 WORD版含解析.doc

上传人:高**** 文档编号:527030 上传时间:2024-05-28 格式:DOC 页数:28 大小:55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山东省滕州市一中2019-2020学年高一5月摸底考试生物试题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页
第1页 / 共28页
山东省滕州市一中2019-2020学年高一5月摸底考试生物试题 WORD版含解析.doc_第2页
第2页 / 共28页
山东省滕州市一中2019-2020学年高一5月摸底考试生物试题 WORD版含解析.doc_第3页
第3页 / 共28页
山东省滕州市一中2019-2020学年高一5月摸底考试生物试题 WORD版含解析.doc_第4页
第4页 / 共28页
山东省滕州市一中2019-2020学年高一5月摸底考试生物试题 WORD版含解析.doc_第5页
第5页 / 共28页
山东省滕州市一中2019-2020学年高一5月摸底考试生物试题 WORD版含解析.doc_第6页
第6页 / 共28页
山东省滕州市一中2019-2020学年高一5月摸底考试生物试题 WORD版含解析.doc_第7页
第7页 / 共28页
山东省滕州市一中2019-2020学年高一5月摸底考试生物试题 WORD版含解析.doc_第8页
第8页 / 共28页
山东省滕州市一中2019-2020学年高一5月摸底考试生物试题 WORD版含解析.doc_第9页
第9页 / 共28页
山东省滕州市一中2019-2020学年高一5月摸底考试生物试题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0页
第10页 / 共28页
山东省滕州市一中2019-2020学年高一5月摸底考试生物试题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1页
第11页 / 共28页
山东省滕州市一中2019-2020学年高一5月摸底考试生物试题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2页
第12页 / 共28页
山东省滕州市一中2019-2020学年高一5月摸底考试生物试题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3页
第13页 / 共28页
山东省滕州市一中2019-2020学年高一5月摸底考试生物试题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4页
第14页 / 共28页
山东省滕州市一中2019-2020学年高一5月摸底考试生物试题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5页
第15页 / 共28页
山东省滕州市一中2019-2020学年高一5月摸底考试生物试题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6页
第16页 / 共28页
山东省滕州市一中2019-2020学年高一5月摸底考试生物试题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7页
第17页 / 共28页
山东省滕州市一中2019-2020学年高一5月摸底考试生物试题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8页
第18页 / 共28页
山东省滕州市一中2019-2020学年高一5月摸底考试生物试题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9页
第19页 / 共28页
山东省滕州市一中2019-2020学年高一5月摸底考试生物试题 WORD版含解析.doc_第20页
第20页 / 共28页
山东省滕州市一中2019-2020学年高一5月摸底考试生物试题 WORD版含解析.doc_第21页
第21页 / 共28页
山东省滕州市一中2019-2020学年高一5月摸底考试生物试题 WORD版含解析.doc_第22页
第22页 / 共28页
山东省滕州市一中2019-2020学年高一5月摸底考试生物试题 WORD版含解析.doc_第23页
第23页 / 共28页
山东省滕州市一中2019-2020学年高一5月摸底考试生物试题 WORD版含解析.doc_第24页
第24页 / 共28页
山东省滕州市一中2019-2020学年高一5月摸底考试生物试题 WORD版含解析.doc_第25页
第25页 / 共28页
山东省滕州市一中2019-2020学年高一5月摸底考试生物试题 WORD版含解析.doc_第26页
第26页 / 共28页
山东省滕州市一中2019-2020学年高一5月摸底考试生物试题 WORD版含解析.doc_第27页
第27页 / 共28页
山东省滕州市一中2019-2020学年高一5月摸底考试生物试题 WORD版含解析.doc_第28页
第28页 / 共28页
亲,该文档总共28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高一年级摸底考试生物试卷一、选择题1.植物的花粉数量众多,但某种类型的花粉的成活率可能会显著降低。现有杂合红花(Rr)植株,自花受粉后,子一代中红花:白花=5:1,则该植株形成的花粉中成活率降低的配子及其成活率分别是A. R,1/2B. R,1/3C. r,1/2D. r,1/3【答案】C【解析】【分析】基因分离定律和自由组合定律的实质:进行有性生殖的生物在进行减数分裂产生配子的过程中,位于同源染色体上的等位基因随同源染色体分离而分离,同时位于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进行自由组合。【详解】根据题干:杂合红花(Rr)植株,自花受粉后,若两种花粉存活率相等,则子一代性状分离比应为红花:白花=3:

2、1,根据子一代中红花:白花=5:1,显性性状个体比例增大,故推测应为r的隐性基因的花粉成活率下降,设r成活率为X,则雄性个体产生r配子的概率为1/2X,产生R配子的概率仍为1/2,则雄配子中r配子应为X/X+1,卵细胞为1/2R、1/2r, 根据子一代中白花个体rr=1/6,即(X/X+1)(1/2)=1/6,解得X=1/2,即该植株形成的花粉中成活率降低的配子是r,其成活率为1/2。故选C。2.将豌豆一对相对性状纯合显性个体和纯合隐性个体间行种植,另将玉米(雌雄异花)一对相对性状纯合显性个体和纯合隐性个体间行种植。则隐性纯合一行植株上所产生的F1是( )A. 玉米都为隐性个体,豌豆既有显性又

3、有隐性B. 豌豆和玉米的显性和隐性比例都是3:1C. 豌豆都为隐性个体,玉米既有显性又有隐性D. 豌豆和玉米都有显性个体和隐性个体【答案】C【解析】【分析】豌豆为自花传粉、闭花授粉植物,玉米为雌雄同株异花植物,据此分析。【详解】豌豆是自花传粉且闭花受粉植株,所以隐性纯合植株所产生F1都为隐性个体;玉米是风媒花,隐性纯合植株上可接受来自纯合显性植株和纯合隐性植株的花粉,从而产生显性性状后代和隐性性状后代,C正确。3.小麦有芒对无芒为显性(由一对等位基因控制),现有纯合有芒小麦与无芒小麦杂交得到F1,F1再自交得到F2,F2中有芒小麦随机交配,产生的F3中纯合子占总数的比例为A. 1/2B. 2/

4、3C. 4/9D. 5/9【答案】D【解析】;F1是杂合子,杂合子自交得F2,F2的有芒小麦随机交配,即显性个体之间随机交配,即1/3AA和2/3Aa随机交配,随机交配产生的配子根据分离规律则是A:a=2:1则有配子2Aa2A4AA2Aaa2Aaaa纯合子AA+aa=4/9+1/9=5/9。【考点定位】基因的分离规律的实质及应用4.某种鼠中,黄鼠基因A对灰鼠基因a为显性,短尾基因B对长尾基因b为显性,且基因A或b在纯合时使胚胎致死,两对基因独立遗传。现有两只双杂合的黄色短尾鼠交配,理论上所生的子代中纯合子所占的比例为( )A. 1/4B. 3/4C. 1/9D. 4/9【答案】C【解析】【分析

5、】黄鼠基因与灰鼠基因、短尾基因与长尾基因分别位于非同源染色体上,符合基因自由组合规律又基因A或b在纯合时使胚胎致死,所以后代没有基因型为AA_和_bb的个体。【详解】根据题意,两只双杂合的黄色短尾鼠的基因型是AaBb,交配时会产生9种基因型的个体,即:A_B_、A_bb、aaB_、aabb,但是由于基因A或b在纯合时使胚胎致死,所以只有AaBB、AaBb、aaBB、aaBb四种基因型个体能够生存下来,比例为2412,又子代中只有aaBB为纯合子,其余为杂合子,所以两只双杂合的黄色短尾鼠交配,理论上所生的子代中纯合子所占的比例为1/9。故选C。【点睛】本题考查基因自由组合规律的相关知识,运用自由

6、组合定律结合基因致死的情况进行分析计算。5.如图甲丙依次表示某动物体内细胞分裂图,每条染色体上DNA含量的变化,不同分裂时期细胞核中染色体数目、染色单体数目与染色体DNA数目关系变化。下列叙述中正确的是( )A. 图甲所示细胞对应于图乙中的DE段、图丙中的B. 图甲所示细胞中含有8个染色单体,8分子染色体DNAC. 图丙中与图乙中BC段对应的只有D. 图丙中引起变化的原因是同源染色体的分离【答案】C【解析】【分析】图甲为有丝分裂后期;图乙中AB段为间期的染色体复制,BC段包括有丝分裂的前期和中期或减数第一次分裂及减数第二次分裂的前期和中期,C点发生着丝点分裂,DE段包括有丝分裂的后期和末期或减

7、数第二次分裂的后期和末期;图丙中可表示有丝分裂后期和末期,可表示有丝分裂前期和中期或减数第一次分裂过程,可表示正常的体细胞。【详解】A、图甲所示细胞对应于图乙中的 DE段、图丙中的,A错误;B、图甲所示有丝分裂后期着丝点分裂,没有染色单体,B错误;C、图丙中与图乙中BC段对应的只有,此时每条染色体含有2条染色单体,C正确;D、图丙中引起变化的原因是着丝点分裂,D错误。故选C。6.如图所示为甲、乙两种遗传病家族系谱图(1不携带致病基因)。下列有关甲、乙两种遗传病和人类遗传的叙述,错误的是( )A. 从系谱图中可以看出,甲病的遗传方式为常染色体上的显性遗传,乙病的遗传方式为X染色体上的隐性遗传B.

8、 若1与5结婚,生患病男孩的概率为1/4C. 若1与4结婚,生两病兼患孩子的概率为1/12D. 若1与4结婚,后代中只患甲病的概率为7/12【答案】B【解析】【分析】分析系谱图:5和6都患有甲病,但他们有一个正常的女儿,即“有中生无为显性,显性看男病,男病女正非伴性”,说明甲病是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病(相关基因用A、a表示);1和2都没有乙病,但他们有一个患乙病的儿子,且1不携带致病基因,说明乙病是伴X染色体隐性遗传病(相关基因用B、b表示),据此答题。【详解】A、根据分析可知,甲病的遗传方式为常染色体上的显性遗传,乙病的遗传方式为X染色体上的隐性遗传,A正确;B、1的基因型及概率为aaXBXB(

9、1/2)、aaXBXb(1/2),5的基因型为aaXBY,若1与5结婚,生患病男孩的概率为1/41/21/8,B错误;C、1的基因型及概率为aaXBXB(1/2)、aaXBXb(1/2),4的基因型及概率为1/3AAXBY、2/3AaXBY,若1与4结婚,生两病兼发孩子的概率为(1/3+2/31/2)(1/21/4)=1/12,C正确;D、若1与4结婚,后代中只患甲病的概率为(1/3+2/31/2)(1-1/21/4)=7/12,D正确。故选B。7.在探索遗传物质的过程中,赫尔希和蔡斯做了T2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其中一组实验如下图所示(用32P标记的噬菌体侵染普通大肠杆菌培养物),下列有关叙

10、述中正确的是A. 该组实验证明了DNA是遗传物质,蛋白质不是遗传物质B. 将普通噬菌体放在含32P的培养液中即可得到32P标记的噬菌体C. 上清液检测到放射性的原因可能是步骤的时间过长或过短D. 该实验中运用了放射性同位素标记技术和差速离心技术【答案】C【解析】【分析】T2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步骤:分别用35S或32P标记噬菌体噬菌体与大肠杆菌混合培养噬菌体侵染未被标记的细菌在搅拌器中搅拌,然后离心,检测上清液和沉淀物中的放射性物质结论:DNA是遗传物质。【详解】该组实验证明了DNA是遗传物质,但是不能证明蛋白质不是遗传物质,A错误;噬菌体是病毒,没有细胞结构,不能独立生存,必须寄生于细菌细胞

11、中,因此不能用含32P的培养液培养,B错误;该实验中,步骤培养的时间过长或过短都会导致上清液放射性增加,C正确;该实验中运用了放射性同位素标记技术和离心技术,但是没有使用差速离心技术,D错误。8.下列四种病毒中,遗传信息储存在DNA分子中的是( )A. 引发新冠肺炎的病原体B. 烟草花叶病毒C. 引起乙肝的病原体D. 引起AIDS的病原体【答案】C【解析】【分析】1、核酸是一切生物的遗传物质。2、有细胞结构的生物含有DNA和RNA两种核酸,但其细胞核遗传物质和细胞质遗传物质都是DNA。3、病毒只含一种核酸,因此病毒的遗传物质是DNA或RNA。【详解】A、引发新冠肺炎的病原体是一种RNA病毒,其

12、遗传信息贮存在RNA中,A错误;B、烟草花叶病毒是一种RNA病毒,其遗传信息贮存在RNA中,B错误;C、引发乙肝的病原体是一种DNA病毒,其遗传信息贮存在DNA中,C正确;D、引起AIDS的病原体是一种RNA病毒,其遗传信息贮存在RNA中,D错误。故选C。9.在搭建DNA分子模型的实验中,若有4种碱基塑料片共20个,其中4个C,6个G,3个A,7个T,脱氧核糖和磷酸之间的连接物14个,脱氧核糖塑料片30个,磷酸塑料片50个,代表氢键的连接物若干,脱氧核糖和碱基之间的连接物若干,则A. 所有的脱氧核糖都有两个磷酸基团与之相连B. 所搭建的DNA分子片段最长为10个碱基对C. A和T之间需要3个连

13、接物,C和G之间需要2个连接物D. 能搭建出的DNA分子模型种类小于44种【答案】D【解析】【分析】一个脱氧核苷酸由一个碱基、一个脱氧核糖、一个磷酸共同构成且每形成一个脱氧核苷酸,需要脱氧核糖和磷酸之间的连接物个;双链DNA分子中,一条脱氧核苷酸链中脱氧核苷酸与脱氧核苷酸链接也需要连接物;两条链之间的碱基对之间也需要连接物。【详解】大多数的脱氧核糖都有2个磷酸基团与之相连,但是有2个脱氧核糖只有1个磷酸基团与之相连,A错误;一条脱氧核苷酸链中需要的脱氧核糖和磷酸之间的连接物个数为N+N-1=2N-1(N为组成一条脱氧核苷酸链的脱氧核苷酸数),则DNA分子中需要的脱氧核糖和磷酸之间的连接物个数为

14、4N-2,由题干“脱氧核糖和磷酸之间的连接物14个”可知,组成该DNA分子片段的脱氧核苷酸数为8个即能搭建出一个4碱基对的DNA分子片段,B错误;A和T之间需要2个连接物,C和G之间需要3个连接物,C错误;根据以上分析已知,该片段含有4个碱基对,而题干中不同的碱基数目是有限的,因此能搭建出的DNA分子模型种类应该小于44种,D正确。10.假如某大肠杆菌的DNA分子用15N标记后其相对分子质量为a,用14N标记后其相对分子质量为b。现将用15N标记后的大肠杆菌,培养在含有14N的培养基中,则子一代、子二代的DNA分子平均相对分子质量分别为( )A. (ab)/2;(a3b)/4B. ab;a3b

15、C. (ab)/2;(ab)/2D. ab;(ab)/3【答案】A【解析】【分析】DNA的半保留复制,一个DNA分子复制n次,则:(1)DNA分子数:子代DNA分子数为2n个;含有亲代DNA链的子代DNA分子数为2个;不含亲代链的子代DNA分子数为(2n-2)个;(2)脱氧核苷酸链数:子代DNA分子中脱氧核苷酸链数目为2n+1条亲代脱氧核苷酸链为2条新合成脱氧核苷酸链为(2n+1-2)条。【详解】将含15N的DNA大肠杆菌再培养在含14N的培养基中,子一代DNA分子的一条链含有N15,一条链含有N14,含有15N的每条链相对分子质量为a/2,含有14N的每条链相对分子质量为b/2,因此该DNA

16、的相对分子质量为(ab)/2;复制2次形成的4个DNA分子中共8条单链,其中含有2条含有N15,6条链含有N14,因此每个DNA分子的相对分子质量为(a3b)/4。故选A。11.DNA熔解温度(Tm)是使DNA双螺旋结构解开一半时所需要的温度,不同种类DNA的Tm值不同。如图表示DNA分子中(GC)含量(占全部碱基的比例)与Tm的关系。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A. 若DNA分子中(GC)/(AT)1,则G与C之间的氢键总数比A与T之间多B. 一般来说,DNA分子的Tm值与(GC)含量呈正相关C. 维持DNA双螺旋结构的主要化学键有氢键和磷酸二酯键D. Tm值相同的DNA分子中(GC)数量也相

17、同【答案】D【解析】【分析】分析曲线图:DNA熔解温度(Tm)是使DNA双螺旋结构解开一半时所需要的温度,图示表示的DNA分子中G+C含量(占全部碱基的比例)与Tm的关系,Tm值越大,C+G含量越高,即DNA分子的Tm值与C+G含量呈正相关,据此答题。【详解】A、G-C碱基对之间有3个氢键,A-T碱基对之间有2个氢键,若DNA分子中(GC)/(AT)1,说明G-C对和A-T对数量相同,则G与C之间的氢键总数比A与T之间多,A正确;B、由图可知,DNA分子的Tm值与C+G含量呈正相关,B正确;C、每条链上的脱氧核苷酸之间通过磷酸二酯键连接,两条链之间的碱基通过氢键连接,可见维持DNA双螺旋结构的

18、主要化学键有氢键和磷酸二酯键,C正确;D、两DNA分子若Tm值相同,则它们所含G+C比例相同,但C+G的数量不一定相同,D错误。故选D。12.科学家在人体快速分裂的活细胞(如癌细胞)中发现了DNA的四螺旋结构。形成该结构的DNA单链中富含G,每4个G之间通过氢键等形成一个正方形的“G-4平面”,继而形成立体的“G四联体螺旋结构”(图)。下列叙述正确的是该结构是沃森和克里克首次发现的该结构由一条脱氧核苷酸链形成用DNA解旋酶可打开该结构中的氢键该结构中(A+G)/(T+C)的值与DNA双螺旋中的比值相等A. B. C. D. 【答案】B【解析】【分析】1、DNA分子结构的主要特点:DNA是由两条

19、反向平行的脱氧核苷酸长链盘旋而成的双螺旋结构;DNA的外侧由脱氧核糖和磷酸交替连接构成的基本骨架,内侧是碱基通过氢键连接形成的碱基对,碱基之间的配对遵循碱基互补配对原则(A-T、C-G)。2、分析题图:图中DNA单链中富含G,每4个G之间通过氢键等作用力形成一个正方形的“G-4平面”,继而形成立体的“G四联体螺旋结构”。【详解】“G四联体螺旋结构”是由英国剑桥大学的科学家首先发现,但不是沃森和克里克首次发现的,错误; 由图中实线可知,该结构由一条脱氧核苷酸链形成,正确; DNA解旋酶能打开碱基对之间的氢键,因此用DNA解旋酶可打开该结构中的氢键,正确; DNA双螺旋中 A+G /T+C 的值始

20、终等于1,而该结构中 A+G /T+C 的值不一定等于1,因此该结构中 A+G/ T+C 的值与DNA双螺旋中的比值不一定相等,错误;故选B。【点睛】本题以“G四联体螺旋结构”为素材,考查DNA分子结构的主要特点,要求考生识记DNA分子结构的主要特点,掌握碱基互补配对原则及其应用,能结合图中信息准确判断各叙说,属于考纲识记和理解层次的考查。13.下列有关图中的生理过程(图中代表核糖体,代表多肽链)的叙述中,不正确的是:A. 图中所示的生理过程主要有转录和翻译B. 一种细菌的由480个核苷酸组成,它所编码的蛋白质的长度一定为160个氨基酸C. 链中(AT)/(GC)的比值与链中此项比值相同D.

21、遗传信息由传递到需要tRNA作工具【答案】B【解析】【分析】图中为DNA的两条单链,为以为模板合成的mRNA,mRNA合成还未结束,却已经与核糖体结合,开始翻译过程,该图可代表原核生物遗传信息的表达过程。【详解】A、根据分析可知,图中所示的生理过程主要有转录和翻译,A正确;B、一种细菌的mRNA由480个核苷酸组成,其中含有不编码氨基酸的终止密码,它所编码的蛋白质的长度一定小于160个氨基酸,B错误;C、根据碱基互补配对原则可知,链中(AT)/(GC)的比值与链中此项比值相同,C正确;D、翻译过程中,tRNA识别并搬运特定的氨基酸到核糖体,D正确。故选B。14.下列关于基因突变的叙述中,错误的

22、是( )A. 突变基因只能由生殖细胞从亲代传递给子代B. 基因突变是新基因产生的途径C. 突变基因发生了基因碱基序列的改变D. 一个基因可向不同方向发生突变,产生一个以上的等位基因【答案】A【解析】【分析】1、基因突变是指DNA分子中发生碱基对的替换、增添和缺失而引起基因结构的改变基因突变最易发生于DNA分子复制过程中,即细胞有丝分裂间期(导致体细胞发生突变)或减数第一次分裂前的间期(导致生殖细胞发生突变)。2、基因突变的特征:(1)基因突变在自然界是普遍存在的;(2)变异是随机发生的、不定向的;(3)基因突变的频率是很低的;(4)多数是有害的,但不是绝对的,有利还是有害取决于生物变异的性状是

23、否适应环境。【详解】A、发生在体细胞的基因突变,可以通过无性繁殖传递给子代,如植物组织培养,A错误;B、基因突变是基因结构的改变,所以能产生新的基因,B正确;C、基因突变是指DNA分子中发生碱基对的替换、增添和缺失而引起基因结构的改变,故突变基因发生了基因碱基序列的改变,C正确;D、一个基因可以向不同的方向发生突变,从而产生一个以上的等位基因,D正确。故选A。15.下图是某植株根尖分生区细胞,A、a、B 是位于染色体上的基因, 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 该植株的基因型为AaBBB. 该细胞中没有线粒体C. 该细胞发生过基因突变D. 该细胞发生过交叉互换【答案】C【解析】【分析】据图可知,该细

24、胞发生了基因突变,变异后的基因型是AaBB,但是不能明确变异前的基因型,故该植物的基因型不能确定,可能为AABB、aaBB,据此分析。【详解】A. 根据图示细胞中的基因不能确定该生物的基因型,A错误; B. 该细胞是植物根尖细胞,细胞中有线粒体,B错误;C. 细胞的上下两极为姐妹染色单体分开后形成的染色体,理论上应该完全相同,但该细胞中不同,说明发生了基因突变,C正确;D. 交叉互换后的染色体片段上(颜色)会有差异,故该细胞发生的是基因突变,D错误。16.如图为某雄性动物细胞内一对同源染色体及其上的等位基因,下列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A. 此细胞为初级精母细胞B. 图中同源染色体的姐妹染色单体

25、之间发生了交叉互换C. 基因A与基因a的分离不是仅发生在减数第一次分裂D. 基因B与基因b的分离发生在减数第一次分裂【答案】B【解析】【分析】分析题图:图示为某雄性动物细胞内一对同源染色体及其上的等位基因,根据染色体的颜色可以判断图中这对同源染色体上的非姐妹染色单体发生了交叉互换,即基因重组。【详解】图示同源染色体正在两两配对(联会),处于减数第一次分裂前期,所以此细胞为初级精母细胞,A正确;图中同源染色体的两条非姐妹染色单体之间发生了交叉互换,B错误;由于发生交叉互换,等位基因A与a的分离不只发生在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也发生在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C正确;B与b是一对等位基因,它们的分离仅发生

26、在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D正确。故选B。【点睛】本题结合某雄性动物细胞内一对同源染色体及其上的等位基因图示,考查减数分裂的相关知识,要求考生识记减数分裂不同时期的特征,能根据图中染色体的行为判断其所处的时期;还要求考生认真审图,明确图中同源染色体的非姐妹染色单体发生了交叉互换,再结合选项作出正确的判断。17.下图是基因型为AaBb的某个动物的细胞分裂图像,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A. 通过甲、丙细胞的分裂方式及特征无法判断此动物的性别B. 甲、乙、丙细胞中染色体组数依次为2、4、4C. 若不发生基因突变和染色体变异,乙细胞中染色体上有基因A,则上有基因A或aD. 此动物的体细胞中虽含有多个染色体组

27、,但有可能是单倍体【答案】D【解析】【分析】分析题图:丙细胞含有同源染色体,且同源染色体正在分离,处于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乙细胞含有同源染色体,且着丝点分裂,处于有丝分裂后期;甲细胞不含同源染色体,且着丝点分裂,处于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详解】通过丙细胞的分裂方式及特征可判断此动物的性别是雄性,A错误;甲、乙、丙细胞中染色体组数依次为2、4、2,B错误;乙细胞含有同源染色体,且着丝点分裂,处于有丝分裂后期,乙若不发生基因突变和染色体变异,由于此动物个体的基因型为AaBb,乙细胞中染色体上有基因A,则上有基因a,C错误;单倍体可能含有多个染色体组,故此动物的体细胞中虽含有多个染色体组,但有可能是

28、单倍体,D正确;故选D。18.玉米某条染色体上部分基因的分布如图甲所示,该条染色体经变异后部分基因的分布如图乙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 有丝分裂和减数分裂过程中才能发生该种染色体变异B. DNA的断裂、错接是形成图乙异常染色体的根本原因C. 该染色体上的所有基因在玉米的所有细胞中都能表达D. 甲乙发生的变异类型为倒位,不能在显微镜下分辨【答案】B【解析】【分析】本题以图文结合的形式,考查学生对染色体结构变异等相关知识的识记和理解能力,以及识图分析能力。【详解】染色体变异是随机的,无论细胞是否发生分裂,均有可能发生染色体变异,A错误;甲乙发生的变异类型为倒位,其根本原因是DNA的断裂、错接,这

29、种变异在显微镜下能分辨,B正确,D错误;在不同细胞中,选择性表达的基因不完全相同,因此该染色体上的所有基因在玉米的所有细胞中不一定都能表达,C错误。19.某男性与一正常女性婚配,生育了一个白化病兼色盲的儿子。下图为此男性的一个精原细胞部分染色体示意图(白化病基因a、色盲基因b)。下列叙述错误的是()A. 此男性的初级精母细胞中含有2个染色体组B. 在形成此精原细胞的过程中不出现四分体C. 该夫妇再生一个表现型正常男孩的概率是3/8D. 该夫妇所生儿子的色盲基因来自其母亲【答案】C【解析】【分析】根据题意,某男性与一正常女性婚配,生育了一个白化病兼色盲的儿子,则儿子的基因型应为aaXbY,据题图

30、可知,父亲的基因型为AaXbY,而母亲表现型正常,故母亲的基因型应为AaXBXb,据此分析。【详解】A. 此男性基因型为AaXbY,其初级精母细胞中含有2个染色体组,A正确;B. 形成此精原细胞的过程是有丝分裂,有丝分裂过程中不出现四分体,B正确;C. 该夫妇基因型分别为AaXbY、AaXBXb,再生一个表现型正常男孩A_XBY的概率是3/41/21/2=3/16,C错误;D. 据分析可知,该夫妇所生儿子的色盲基因来自其母亲,D正确。20.减数分裂过程中,下列哪两个过程是同时发生的( )A. 染色体的复制和互换B. 同源染色体的分离和非同源染色体的自由组合C. 配子的形成和染色体数目减半D.

31、同源染色体的联会和非同源染色体的自由组合【答案】B【解析】【分析】1、减数分裂过程:(1)减数第一次分裂前的间期:染色体的复制;(2)减数第一次分裂:前期:联会,同源染色体上的非姐妹染色单体交叉互换;中期:同源染色体成对的排列在赤道板上;后期:同源染色体分离,非同源染色体自由组合;(3)减数第二次分裂过程(类似于有丝分裂)。2、减数分裂的特点:染色体复制一次,细胞连续分裂两次,结果新细胞中染色体数减半。【详解】A、染色体的复制发生在减数第一次分裂前的间期,互换发生在减数第一次分裂的前期,A错误;B、同源染色体的分离和非同源染色体的自由组合都发生在减数第一次分裂的后期,B正确;C、配子的形成发生

32、在减数第二次分裂的末期,染色体数目减半发生在减数第一次分裂的末期,C错误;D、同源染色体的联会发生在减数第一次分裂前期,非同源染色体的自由组合发生在减数第一次分裂的后期,D错误。故选B。二、选择题21.下列关于孟德尔的遗传定律及其研究过程的分析,正确的是( )A. 提出问题是建立在豌豆纯合亲本杂交和F1自交实验的基础上B. 为了验证作出的假设是否正确,孟德尔设计并完成了测交实验C. 孟德尔遗传定律只适用于进行有性生殖的真核生物的核遗传D. 孟德尔所作假设的核心内容是“性状是由位于染色体上的基因控制的”【答案】ABC【解析】【分析】假说演绎法包括“提出问题作出假设演绎推理实验检验得出结论”五个基

33、本环节孟德尔通过运用统计学方法对一对相对性状的杂交实验分析发现F2都是3:1的分离比;揭示实验现象时孟德尔提出Fl 产生配子时,成对的遗传因子彼此分离的假说;提出假说,依据假说进行演绎,若F1产生配子时成对的遗传因子分离,则测交实验后代应出现两种表现型,且比例为1:1;假说能解释自交实验,但是否成立需要通过实验去验证,最终得出结论。【详解】A、提出问题是建立在豌豆纯合亲本杂交和F1自交遗传实验的基础上,在F2中出现了性状分离,A正确;B、测交实验是对推理过程及结果进行的检验,为了验证作出的假设是否正确,孟德尔设计并完成了测交实验,B正确;C、孟德尔发现的遗传规律不能解释所有遗传现象,只适用于进

34、行有性生殖的真核生物的核遗传,C正确;D、孟德尔所作假设的核心内容是“性状是由遗传因子控制的”,孟德尔所在的年代还没有“基因”一词,D错误。故选ABC。22.精原细胞既能进行有丝分裂增加自身数量,又可以进行减数分裂形成生殖细胞,下列有关精原细胞分裂的叙述,错误的是( )A. 减数分裂时同源染色体发生了互换,增大了精子遗传组成的多样性B. 有丝分裂后期精原细胞存在同源染色体,但是不会发生同源染色体的分离C. 减数分裂时非同源染色体自由组合,有利于保持亲子代遗传信息的稳定性D. 有丝分裂中期和减数分裂中期,染色体数目相同,核DNA数目不同【答案】CD【解析】【分析】1、减数分裂过程:(1)减数第一

35、次分裂间期:染色体的复制。(2)减数第一次分裂:前期:联会,同源染色体上的非姐妹染色单体交叉互换;中期:同源染色体成对的排列在赤道板上;后期:同源染色体分离,非同源染色体自由组合;末期:细胞质分裂。(3)减数第二次分裂过程:前期:核膜、核仁逐渐解体消失,出现纺锤体和染色体;中期:染色体形态固定、数目清晰;后期:着丝点分裂,姐妹染色单体分开成为染色体,并均匀地移向两极;末期:核膜、核仁重建、纺锤体和染色体消失。2、有丝分裂不同时期的特点:(1)间期:进行DNA的复制和有关蛋白质的合成;(2)前期:核膜、核仁逐渐解体消失,出现纺锤体和染色体;(3)中期:染色体形态固定、数目清晰;(4)后期:着丝点

36、分裂,姐妹染色单体分开成为染色体,并均匀地移向两极;(5)末期:核膜、核仁重建、纺锤体和染色体消失。3、有丝分裂的意义:亲代细胞的染色体经复制以后,平均分配到两个子细胞中去,由于染色体上有遗传物质,所以使前后代保持遗传性状的稳定性。【详解】A、减数分裂时同源染色体发生了交叉互换,这属于基因重组,可以增大精子遗传组成的多样性,A正确;B、有丝分裂后期精原细胞中存在同源染色体,但不发生同源染色体的分离,同源染色体的分离只发生在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B正确;C、减数分裂时非同源色体自由组合,有利于形成生物多样性,有丝分裂能保持亲子代遗传信息的稳定性,C错误;D、有丝分裂中期和减数第二次分裂中期,染色体

37、数目前者是后者的2倍、核DNA数目前者是后者的2倍,D错误。故选CD。23.在一个双链DNA分子中,碱基总数为a,鸟嘌呤碱基数为b,则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 脱氧核苷酸数磷酸数aB. 碱基之间的氢键数为2abC. T的数量为abD. 一条链中CG的数量为b【答案】BC【解析】【分析】DNA的双螺旋结构:DNA分子是由两条反向平行的脱氧核苷酸长链盘旋而成的。DNA分子中的脱氧核糖和磷酸交替连接,排列在外侧,构成基本骨架,碱基在内侧。两条链上的碱基通过氢键连接起来,形成碱基对且遵循碱基互补配对原则(A与T配对,C和G配对)。【详解】A、1分子脱氧核糖核苷酸由1分子磷酸、1分子碱基和1分子脱氧核

38、糖组成,因此DNA分子中脱氧核苷酸数=磷酸数=碱基总数=a,A正确;BC、由于A与T之间的氢键是2个,G与C之间的氢键是3个,胞嘧啶碱基=鸟嘌呤碱基=b,所以C与G的碱基对是b个,胸腺嘧啶碱基=腺嘌呤碱基=(a-2b)2=1/2a-b,因此DNA分子中氢键的总数是3b+(a-2b)22=ab,B错误,C错误;D、通过BC分析可知,双链DNA中,GC=2b,则一条链中CG的数量为b,D正确。故选BC。24.图1、图2表示T2噬菌体侵染大肠杆菌的相关实验,据图分析,你认为正确的是( )A. 甲处的T2噬菌体一定含有放射性B. 乙处的T2噬菌体并非都含放射性C. 图2能证明DNA是遗传物质而蛋白质不

39、是D. 如果培养2代以上,乙处DNA分子两条链都有放射性的T2噬菌体比例会增多【答案】AB【解析】【分析】1、噬菌体的增殖过程:吸附注入(注入噬菌体的DNA)合成(控制者:噬菌体的DNA;原料:细菌的化学成分)组装释放。2、T2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步骤:分别用35S或32P标记噬菌体噬菌体与大肠杆菌混合培养噬菌体侵染未被标记的细菌在搅拌器中搅拌,然后离心,检测上清液和沉淀物中的放射性物质。【详解】A、分析图1可知,大肠杆菌用放射性32P或35S处理过,所以,甲处的噬菌体一定含有放射性,A正确;B、DNA分子是半保留方式复制,故亲代噬菌体用放射性32P处理过,乙处有2个噬菌体中含放射性,其他噬菌

40、体不含放射性,B正确;C、图2增设一组35S标记的噬菌体作对照,能证明DNA是遗传物质,不能证明蛋白质是不是遗传物质,C错误;D、根据DNA分子半保留复制特点,乙处DNA分子两条链不可能都有放射性,D错误。故选AB。25.列有关基因突变和基因重组的描述正确的是( )A. 基因突变和基因重组都能产生新的基因型B. 有丝分裂和减数分裂都可以发生基因突变、基因重组C. 基因决定性状,但基因突变后生物的性状不一定随之改变D. 基因突变和基因重组都是变异产生的根本来源【答案】AC【解析】【分析】1、基因突变:DNA分子中发生碱基对的替换、增添和缺失,而引起的基因结构改变。基因突变若发生在配子中,将遵循遗

41、传规律传递给后代;若发生在体细胞中则不能遗传。2、基因重组的类型:(1)自由组合型: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随着非同源染色体自由组合,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也自由组合。(2)交叉互换型:减数第一次分裂前期(四分体),基因随着同源染色体的非等位基因的交叉互换而发生重组。【详解】A、基因突变能产生新的基因,基因重组不能产生新基因,基因突变和基因重组都能产生新的基因型,A正确;B、细胞的有丝分裂和减数分裂过程中都能发生基因突变、染色体变异,但基因重组只能发生在减数分裂过程中,B错误;C、基因突变一定引起基因结构的改变,但由于密码子的简并性,则不一定能改变生物性状,C正确;D、产生变异的根本来源是基因

42、突变,D错误。故选AC。26.下列DNA分子各种碱基数量比中,因生物种类不同而有区别的是( )A. (AT)/(GC)B. (AG)/(TC)C. (AC)/(TG)D. A/G【答案】AD【解析】【分析】碱基互补配对原则的规律:(1)在双链DNA分子中,互补碱基两两相等,A=T,C=G,A+G=C+T,即嘌呤碱基总数等于嘧啶碱基总数。(2)DNA分子的一条单链中(A+T)与(G+C)的比值等于其互补链和整个DNA分子中该种比例的比值;(3)DNA分子一条链中(A+G)与(T+C)的比值与互补链中的该种碱基的比值互为倒数,在整个双链中该比值等于1;(4)不同生物的DNA分子中互补配对的碱基之和

43、的比值不同,即(A+T)与(C+G)的比值不同。该比值体现了不同生物DNA分子的特异性。【详解】A、不同生物的DNA分子中互补配对的碱基之和的比值不同,即(A+T)/(G+C)值不同,A正确;B、在双链DNA分子中,互补碱基两两相等,A=T、G=C,因此A+G=T+C=A+C=T+G;(A+G)/(T+C)=1,B错误;C、在双链DNA分子中,(A+C)/(T+G)=1,C错误;D、在双链DNA分子中,A/T =1,A/G比值不同,D正确。故选AD。【点睛】本题考查DNA分子结构的主要特点,要求考生识记DNA分子结构的主要特点,掌握碱基互补配对原则的应用,能运用其延伸规律准确答题。27.下列是

44、有关人类遗传病的四个系谱图,与甲、乙、丙、丁四个系谱图相关的说法正确的是( )A. 甲为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系谱图B. 乙可能为伴X染色体隐性遗传病系谱图C. 甲、乙、丙、丁都可能是白化病遗传病的系谱图D. 甲、乙、丙、丁都不可能是红绿色盲症的系谱图【答案】AB【解析】【分析】根据题意和图示分析可知:甲图中,患病女儿的父母均正常,即“无中生有为隐性,隐性看女病,女病男正非伴性”,说明甲病为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乙图中,患病儿子的父母均正常,说明该病为隐性遗传病,可能是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也可能是伴X染色体隐性遗传病;丙图中,不能确定其遗传方式,但患病母亲有正常的儿子,说明该病不可能是伴X染色体隐性

45、遗传病,也不可能是伴Y遗传;丁图中,父母均患病,但有一个正常的女儿,即“有中生无为显性,显性看男病,男病女正非伴性”,说明丁为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病。【详解】A、通过分析可知,甲为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系谱图,A正确;B、通过分析可知,乙可能是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也可能是伴X染色体隐性遗传病,B正确;C、白化病为常染色体的隐性遗传,丁图为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病,C错误;D、红绿色盲是伴X染色体隐性遗传病,乙图可能是该病的系谱图,D错误。故选AB。28.在一个经长期随机交配形成的自然鼠群中,黄色(A)对灰色(a1)、黑色(a2)为完全显性,灰色(a1)对黑色(a2)为完全显性,且存在A纯合胚胎致死现象。下列

46、相关杂交及其结果的叙述正确的是( )A. 一对杂合黄色鼠杂交,后代的分离比接近21B. 该群体中黄色鼠有2种基因型C. 黄色鼠与黑色鼠杂交后代中黑色鼠的比例一定为1/2D. Aa2鼠与a1a2鼠杂交,后代中黑色雌鼠的比例为1/8【答案】ABD【解析】分析】根据题意分析:控制鼠体色的基因有A、a1、a2,其遗传遵循基因的分离定律。基因型为Aa1 、Aa2表现为黄色, a1a1 a1a2表现为灰色,a2a2表现为黑色。【详解】A、一对杂合黄色鼠杂交,根据分离定律,后代应出现三种基因型,且比例为121,由于存在A纯合胚胎致死现象,后代的分离比接近21,A正确;B、该群体中黄色鼠有Aa1、Aa2 2种

47、基因型,B正确;C、黄色鼠Aa1与黑色鼠a2a2杂交,后代没有黑色鼠,C错误;D、 Aa2鼠与a1a2鼠杂交,后代中黑色雌鼠的比例为1/41/2=1/8,D正确。故选ABD。【点睛】本题考查基因分离定律的实质及应用,要求考生掌握基因分离定律的实质,能根据题干信息准确判断子代的表现型和基因型,掌握基因频率和基因型频率的计算方法,再结合题干信息准确判断各选项。29.下图为某家族遗传病系谱图(阴影表示患者),下列有关分析错误的是( )A. 该遗传病是由一个基因控制的B. 该遗传病男、女性患病概率相同C. 2一定为纯合子D. 若7与8结婚,则子女患病的概率为2/3【答案】AC【解析】【分析】根据题意和

48、图示分析可知:由于5号和6号患病而9号正常,所以该遗传病为显性遗传病;如果伴X显性遗传病,则父亲患病女儿必患病,所以该遗传病为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病。设该遗传病由等位基因A、a控制。【详解】A、据图分析,5、6患病,9正常,推断该病是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病,由一对等位基因控制,A错误;B、此病为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病,男、女性患病概率相同,B正确;C、由于4正常,推知2的基因型为Aa,一定为杂合子,C错误;D、7基因型为aa,8基因型为1/3AA、2/3Aa,则子女正常的概率为2/31/2=1/3,患病的概率为2/3,D正确。故选AC。【点睛】本题结合系谱图,考查常见的人类遗传病,要求考生识记单基因遗传病

49、的类型及特点,能根据系谱图及题干信息判断该遗传病的遗传方式,再结合所学的知识准确判断各选项。30.国家开放二胎政策后,生育二胎成了人们热议的话题计划生育二胎的准父母们都期望能再生育一个健康的无遗传疾病的“二宝”下列关于人类遗传病的叙述正确的是()A. 调査某单基因遗传病的遗传方式,应在人群中随机抽样,而且调查群体要足够大B. 胎儿所有先天性疾病都可通过产前诊断来确定C. 如果通过基因诊断确定胎儿不携带致病基因,则可判断其不患遗传病D. 人类遗传病的监测和预防的主要手段是遗传咨询和产前诊断【答案】D【解析】调查某单基因遗传病的遗传方式,调查对象应为患者家系,在人群中随机抽样是调查某遗传病的发病率

50、,A错误;不是所有先天性疾病都可以通过产前诊断来确定,B错误;虽然胎儿不携带致病基因,但也可能患染色体异常遗传病,C错误;人类遗传病的监测和预防的主要手段是遗传咨询和产前诊断,D正确。三、非选择题31.已知某自花传粉植物紫茎(A)对绿茎(a)为显性,抗病(B)对感病(b)为显性,位于两对同源染色体上,且当花粉含AB基因时不能参与受精。请回答:(1)在做杂交实验时,需要对母本做_处理,以避免自交或其他花粉对实验的干扰。(2)将基因型Aabb的植株自交所结全部种子播种后,共得16株植株,有9株表现为紫茎,有7株表现为绿茎,产生该种现象最可能的原因是_。(3)用基因型AaBb和aabb的植株为亲本杂

51、交,正交和反交产生的子代的表现型及比例_(相同或不相同)。(4)若用基因型为AaBb的植株自交,则子代植株中紫茎抗病植株所占的比例为_。【答案】 (1). 去雄和套袋 (2). 子代样本数量太少 (3). 不相同 (4). 5/12【解析】【分析】根据题干信息分析可知,A(a)和B(b)位于两对同源染色体上,说明两对等位基因在遗传过程中遵循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AaBb产生的生殖细胞的基因型及比例是AB:Ab:aB:ab=1:1:1:1,又因为当花粉含AB基因时不能参与受精,所以能进行受精作用的雌配子的基因型及比例是AB:Ab:aB:ab=1:1:1:1,能进行受精作用的雄配子的基因型及比例是A

52、b:aB:ab=1:1:1。【详解】(1)根据题意分析,该植物是自花传粉的,说明该植物的花含有雄蕊和雌蕊,因此在做杂交实验时应该将母本的雄蕊去掉并套袋。(2)基因型Aabb的植株自交,后代性状分离比为9:1,并没有出现3:1的性状分离比,可能是因为统计的数量太少了。(3)以基因型为aabb的植株为母本,基因型为AaBb的植株为父本杂交,母本产生的配子的基因型是ab,父本产生的能进行Ab:aB:ab=1:1:1,因此杂交后代的性状是三种,比例是aaBb(绿茎抗病):Aabb(紫茎感病):aabb(绿茎感病)=1:1:1;由于基因型为AaBb的母本,能进行受精作用的雌配子的基因型及比例是AB:Ab

53、:aB:ab=1:1:1:1,因此因型为aabb的植株为父本,基因型为AaBb的植株为母本杂交,子代性状比为AaBb(紫茎抗病):aaBb(绿茎抗病):Aabb(紫茎感病):aabb(绿茎感病)=1:1:1:1。因此,用基因型AaBb和aabb的植株为亲本杂交,正交和反交产生的子代的表现型及比例是不同的。(4)由于AB精子不能完成受精作用,因此基因型为AaBb的植株自交,子代中AABB、AABb、AaBB、AaBb各减少一种组合方式,因此性状比为A_B_(紫茎抗病):aaBb(绿茎抗病):Aabb(紫茎感病):aabb(绿茎感病)=5:3:3:1,因此子代植株中紫茎抗病植株所占的比例为5/12

54、。【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是根据题干信息判断两对等位基因遵循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并能够根据题干信息判断能够进行受精作用的雌雄配子的种类和比例。32.已知果蝇刚毛和截毛这对相对性状由X和Y染色体上一对等位基因控制,刚毛基因(B)对截毛基因(b)为显性。现有基因型分别为XBXB、XBYB、XbXb和XbYb的四种果蝇。根据需要从上述四种果蝇中选择亲本,通过两代杂交,使最终获得的后代果蝇中,雄性全部表现为截毛,雌性全部表现为刚毛,则第一代杂交亲本中,雄性的基因型是_,雌性的基因型是_:第二代杂交亲本中,雄性的基因型是_,雌性的基因型是_,最终获得的后代中,截毛雄蝇的基因型是_,刚毛雌蝇的基因型是_。【

55、答案】 (1). XbYb (2). XBXB (3). XBYb (4). XbXb (5). XbYb (6). XBXb【解析】【分析】果蝇的性别决定方式是XY型,雄果蝇的性染色体组成为XY,雌果蝇的性染色体组成为XX,性染色体上的基因控制的性状与性别相关联。【详解】杂交两代就是到F2代,要想F2雄性全部表现为截毛(XbYb),雌性全部表现为刚毛(XBX-),F1雌性应全为XbXb(可从提供的四种中直接选),雄性中必须有基因型是XBYb的个体,所以选择XBXB和XbYb杂交后的雄性(XBYb)就可以了,在第二代的杂交亲本中选择子一代的XbXb和XBYb的个体杂交,则最终获得的后代中截毛雄

56、果蝇的基因型是XbYb,刚毛雌蝇的基因型是XBXb。【点睛】本题考查伴性遗传相关知识,主要考查性染色体上的基因控制的性状与性别相关,意在培养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33.真核细胞在执行功能时会形成很多“核酸-蛋白质”复合体。回答下列问题:(1)核糖体和染色体是真核细胞内典型的两种“核酸-蛋白质”复合体,其组成成分中的不同点主要在于_。(2)清华大学施一公教授研究团队通过冷冻电镜技术得到“剪接体”的三维结构,“剪 接体”是由RNA和蛋白质组成的复合物。很多疾病是由于“剪接体”工作异常,导致正常基因表达出不正常的蛋白质,进一步研究发现,在异常“剪接体”和正常“剪接体”分别参与的基因表达过程中,初始

57、mRNA相同,但作为翻译的模板mRNA却不同。推测“剪接体”的功能可能是_。(3)有人认为核糖体是原核细胞执行功能时唯一的“核酸-蛋白质”复合体。你是否赞同这种说法?_ (填“是”或“否”),理由是_。【答案】 (1). 核糖体具有RNA,染色体还具有DNA (2). 对转录的初始产物进行加工处理,(使之成为成熟的mRNA) (3). 否 (4). 原核细胞在DNA复制过程中会形成“DNA -DNA聚合酶”复合物,转录过程中会形成“DNA -RNA聚合酶”复合物【解析】【分析】真核细胞内核糖体有蛋白质和rRNA组成,而染色体主要由蛋白质和DNA组成。推测细胞内“核酸蛋白质”复合体的形成主要发生

58、在DNA复制(如“DNA -DNA聚合酶”复合物)、转录(如“DNA -RNA聚合酶”复合物)和翻译(如核糖体)等过程中。【详解】(1)核糖体由rRNA和蛋白质组成,染色体主要由DNA和蛋白质组成。(2)基因的表达包括转录和转录后的加工、翻译及翻译后多肽的加工等过程,由题中信息可知,由于“剪接体”工作异常,导致正常基因表达出不正常的蛋白质,比较分析可知其原因在于转录后的加工过程异常,从而推测出“剪接体”的功能可能是对转录的产物进行加工处理,使之成为成熟的mRNA。(3)根据高中生物学知识,学生可以知道在原核细胞中,“核酸一蛋白质”复合体有多种,如核糖体、DNA复制过程中出现的“DNA -DNA

59、聚合酶”复合体、转录过程中形成的“DNA -RNA聚合酶”复合体等。【点睛】解答本题关键需要熟悉DNA复制、转录和翻译的具体过程,进而结合酶与催化底物必须结合形成复合体才能实现催化功能即可对本题逐一解决。34.山羊性别决定方式为XY型。下面的系谱图表示了山羊某种性状的遗传,图中深色表示该种性状的表现者。已知该性状受一对等位基因控制,在不考虑染色体变异和基因突变的条件下,回答下列问题:(1)据系谱图推测,该性状为_(填“隐性”或“显性”)性状。(2)假设控制该性状的基因仅位于Y染色体上,依照Y染色体上基因的遗传规律,在第代中表现型不符合该基因遗传规律的个体是_(填个体编号)。(3)若控制该性状的

60、基因仅位于X染色体上,则系谱图中一定是杂合子的个体是_(填个体编号),可能是杂合子的个体是_(填个体编号)。【答案】 (1). 隐性 (2). -1、-3和-4 (3). -2、-2、-4 (4). -2【解析】【详解】(1)分析系谱图可知,表现型正常的-1和-2生了一个患病的-1,因此可以确定该性状为隐性性状。(2)假设控制该性状的基因仅位于Y染色体上,Y染色体上的致病基因具有由父亲传给儿子,儿子传给孙子的特点,并且女性不会患病因此-1正常,不会生患该病的-1;-3是女性,故不会患此病;-3患此病,因此其儿子-4也应患此病。(3)若控制该性状的基因仅位于X染色体上,则该病为X染色体隐性遗传病

61、。由于-1患病,其致病基因一定遗传给女儿,因此-2肯定为杂合子;又因为-3为该病患者,其致病基因一定来自于母方,因此-2肯定为携带者;由于-3患病,其致病基因之一肯定来自于母方,因此-4肯定是携带者由于-2肯定为杂合子,因此其所生女儿-2有一半的概率是杂合子。【点睛】通过系谱图判断遗传方式(1)首先确定是否为伴Y遗传若系谱图中女性全正常,患者全为男性,而且患者的父亲、儿子全为患者,则为伴Y遗传。如下图:若系谱图中,患者有男有女,则不是伴Y遗传。(2)其次确定是显性遗传还是隐性遗传“无中生有”是隐性遗传病,如下图1。“有中生无”是显性遗传病,如下图2。(3)确定是常染色体遗传还是伴X遗传在已确定

62、是隐性遗传系谱中:a若女患者的父亲和儿子都患病,则最大可能为伴X隐性遗传,如下图1。b若女患者的父亲和儿子中有正常的,则一定为常染色体隐性遗传,如下图2。在已确定是显性遗传的系谱中:a若男患者的母亲和女儿都患病,则最大可能为伴X显性遗传,如下图1。b若男患者的母亲和女儿中有正常的,则一定为常染色体显性遗传,如下图2。(4)若系谱图中无上述特征,只能从可能性大小推测若该病在代与代之间呈连续遗传,则最可能为显性遗传病;再根据患者性别比例进一步确定,如下图:如下图最可能为伴X显性遗传。35. 中国科学家屠呦呦因从青蒿中分离出青蒿素并应用于疟疾治疗获得了 2015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已知野生型青蒿

63、为二倍体,茎秆中白色(Y)对紫色(y)为显性,叶片中稀裂叶(R)对分裂叶(r)为显性,这两对性状独立遗传。分析回答问题:(1)通过一定的处理让野生型青蒿成为三倍体植株,该三倍体青蒿 (填“可育”或“髙度不育”),这种三倍体青蒿形成过程中发生的变异属于 (填“可遗传”或“不可遗传”)的变异。(2)用X射线照射分裂叶青蒿以后,r基因中一小段碱基序列发生变化,使分裂叶转变为稀裂叶,这种变异属于可遗传变异中的 。(3)现用白秆分裂叶植株与紫秆稀裂叶植株杂交,F1均表现为白秆稀裂叶,则亲本的基因型为 。(4)染色体变异可导致R基因所在的染色体整体缺失,同源染色体中一条染色体缺失的植株可以存活,两条都缺失

64、的植株不能存活。现有基因型为YyOR的植株(“0”代表该染色体缺失,下同)与基因型为yyOr的植株杂交,子一代存活植株中紫秆稀裂叶的比例是 。【答案】(1)高度不育 可遗传 (2)基因突变 (3)YYrr和 yyRR (4)1/3【解析】(1)三倍体青蒿在减数分裂的过程中,因同源染色体联会紊乱,不能产生可育的配子,因此高度不育。这种三倍体青蒿形成过程中发生的变异属于可遗传变异中的染色体变异。(2)在用X射线照射后,r基因中一小段碱基序列发生变化,这种变异属于可遗传变异中的基因突变。(3)白秆分裂叶(Y_rr)植株与紫秆稀裂叶(yyR_)植株杂交,F1均表现为白秆稀裂叶,说明双亲均为纯合子,所以亲本的基因型为YYrr和 yyRR。(4)基因型为YyOR植株(“0”代表该染色体缺失,下同)与基因型为yyOr的植株杂交,在子一代中,白秆(Yy):紫秆(yy)1:1,不能存活(OO): 分裂叶(Or): 稀裂叶(ORRr)1:1:2,所以子一代存活植株中紫秆稀裂叶的比例是1/22/31/3。【考点定位】可遗传变异、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园

网站客服QQ:123456
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2026657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