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m第二节 走向“大一统”的秦汉政治课标要求:知道“始皇帝”的来历和郡县制建立的史实,了解中国古代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及其影响。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秦统一六国与秦朝疆域,秦汉中央官制的构成和特点,郡县两级制,焚书坑儒和挟书律。(2)、过程与方法:阅读历史材料和从中获取有效信息的方法,史论结合、论从史出。(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认识秦朝统一在中国历史上重大进步作用,培养维护国家统一的爱国主义情感。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是中国古代政治制度长时期的特点,对中国历史的发展产生了重大而深远的影响。教学课时:1、5课时。重点难点:重点: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三要素:皇帝制度的确立,地方上推行郡
2、县制,从中央到地方形成一套完整的官僚体系)难点:秦朝创建中央集权制度的作用和影响从诸侯争霸到秦朝统一1背景(1)西周灭亡,周平王迁都洛邑,建立东周。(2)春秋时期,周天子大权旁落,宗法制、分封制破坏,诸侯国之间相互征战。(3)战国时期,强大的诸侯纷纷称“王”,对本国进行政治、军事改革或变法,力图通过兼并战争统一天下。(4)人民经受长期分裂和混战后,也渴望统一。(5)秦国经过商鞅变法,政治、经济、军事实力日益强大。2过程(1)秦国先后灭掉韩、赵、魏、楚、燕、齐六国。(2)公元前221年,秦王嬴政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封建王朝秦朝,定都咸阳。秦能统一中国的原因(1)结束诸侯割据局面,完成封建
3、国家的统一,是春秋战国以来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由于生产力的提高,社会经济的发展,使各地联系加强,这为统一提供了物质条件。战国时期,各诸侯国大多废除了分封制而实行郡县制,局部实行了中央集权制,从而为大一统的封建国家奠定了政治基础。各民族间联系日益加强,以华夏族为中心,形成相当巩固的民族共同体。广大劳动人民渴望统一。长期的争霸战争,形成了局部统一。(2)从秦国来说,具有完成统一的实力。秦国社会改革比较彻底,建立了比较巩固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秦国新兴地主力量强大,经济发展迅速,军队战斗力强。秦国实行了远交近攻等正确策略。嬴政本人的雄才大略。题1秦国能灭掉六国、统一中国的最主要原因是()A广大人民饱
4、受战乱之苦,渴望统一B秦国是七国中实力最强大的国家C拥有强大的军事力量D采取正确的战略战术答案B解析注意题目的要求是“最主要原因”,四个选项均是秦国灭六国、统一中国的原因,但其中最主要的原因应是综合实力的强大。至高无上的皇权和中央官制1皇帝制度(1)“始皇帝”的由来:秦王嬴政认为自己德高三皇,功过五帝,合称“皇帝”,自称“始皇帝”。从此,“皇帝”成为中国古代最高统治者的称谓,为历代封建王朝所沿用。(2)权力:皇帝总揽全国的政治、经济、军事等一切大权。中央和地方的主要官员都由皇帝任免。军队调动以虎符为凭,虎符由皇帝控制、发给。(3)特征:皇位世袭,皇权至上。这是中国封建专制制度的重要特征。2中央
5、官制(1)主要官职丞相,为百官之首,帮助皇帝处理全国政事。御史大夫是副丞相,执掌群臣奏章,下达皇帝诏令,并负责监察百官。太尉,负责管理全国军务。诸卿分别掌管着国家的各项具体事务,是中央政府的职能部门。(2)特点秦朝中央的主要官职,在地位、职责和权利方面相互配合、彼此牵制,军政大权掌握在皇帝手中。军政大事的决策,一般先由丞相、御史大夫和诸卿进行朝议,最后由皇帝裁决。(3)作用: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了君主专制下重大事情的决策失误。秦朝中央集权制度形成的原因、内容和特点(1)原因经济上,由封建的经济基础决定的,封建经济的分散性,要求有一个强有力的中央政权,维护国家统一、社会安定,保证生产发展。政治上,封
6、建地主阶级也需要有一个强有力的政权保护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镇压农民的反抗。思想上,法家“集权”理论的影响。(2)基本内容:包括至高无上的皇帝制度、中央集权的三公制度和地方机构的郡县制度。 (3)特点皇权的至高无上;帝位终身制和皇位世袭制。皇帝直接任免各级官吏;皇帝从决策到行使权力具有独断性和随意性。皇权借助于神权来巩固和加强;以文化专制来巩固政治专制。中央和地方、君权和相权的矛盾伴随于中央集权制度。题2秦朝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核心是()A规定皇权至高无上 B中央设三公九卿C地方推行郡县制度 D颁布秦律,严刑峻法答案A解析秦始皇建立了封建君主专制的中央集权制度,皇帝总揽行政、军事、经济等一切大
7、权,其地位不可逾越。所以,皇权至上是秦创立的中央集权制度的核心。郡县制的全面推行1由来(1)郡县制度是春秋战国时期以来逐步形成的地方行政制度。(2)春秋时期,一些诸侯国在新兼并的地区设郡县。(3)秦统一后,秦始皇采纳李斯的建议,在全国范围内推行郡县制。2内容(1)行政区划秦始皇把全国分为36郡,由中央政府直接管辖。一郡之内又分若干县。县以下设乡、里等基层行政机构。(2)官僚机构郡守是郡的最高行政长官,对上承受中央命令,对下督责所属各县。郡守定期向丞相汇报工作。县的长官称县令或县长,主要任务是治理民众,管理财政、司法、狱讼和兵役。郡守和县令、县长都由皇帝直接任命。3影响(1)秦朝通过郡县制,实现
8、了对地方政权直接有效的控制,把全国的每个地方、每户人家都纳入国家政治体制中。(2)秦朝形成的中央集权制度,奠定了中国两千多年政治制度的基本格局,为历代王朝所沿用,且不断加强和完善。 郡县制与分封制的比较(1)分封制是与宗法制相联系的,是以血缘关系为基础的;郡县制是在国家大一统的条件下实行的,是按地域划分的。(2)分封的诸侯王位世袭,并拥有封地;郡县的官吏由皇帝或朝廷任免调迁,官位概不世袭,官吏只有俸禄没有封地。(3)诸侯国具有很强的地方独立性,容易发展为割据势力;郡县制的全面推行,削弱了地方的独立性,对中央加强对地方的控制和管理,巩固国家的统一,促进社会经济与文化的发展,都起了重大作用。题32
9、0世纪90年代,陕西章台出土了一些秦代封泥(密封信件文书时加盖了印章的泥块),上面有上郡、代郡、邯郸等郡名和蓝田等县名。这一发现可以印证秦朝()A政治上四分五裂的事实 B出现了造纸业的事实C实行了郡县制度的事实 D用泥制陶的事实答案C解析解答本题的关键是获取题干中的有效信息,由封泥上面有上郡、代郡等郡名和蓝田等县名,可知当时已实行了郡县制。【史料文本】阅读教材P8“秦朝疆域图”。【信息解读】通过阅读插图了解秦朝的疆域四至,秦朝长城的起止点,设置的南海、桂林、象郡等郡,认识秦朝建立中央集权制的作用。【史料应用】1.结合秦朝的疆域图,分析秦朝建立中央集权制度的作用。答案(1)加强了对地方的控制,巩
10、固了秦朝的统治。(2)巩固了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史料文本】阅读教材P9历史纵横和“阳陵虎符”插图。【信息解读】历史纵横反映了“皇帝”名号的由来,实际上反映了秦王嬴政不满足于人间的最高统治者,还要将自己的权威赋予神的力量。“虎符”反映了皇帝掌握一切大权,维护自己的统治。【史料应用】2.史记秦始皇本纪载:“秦初并天下,令丞相、御史曰:寡人以渺渺之身,兴兵诛暴乱,赖宗庙之灵,六王咸伏其辜,天下大定。今名号不更,无以称成功,传后世。”对此,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皇帝名号的确立是秦完成大一统的产物B皇帝名号的确立是秦王嬴政称霸的需要C丞相和御史主动提出要给秦王改名号D秦王试图通过改名号让子孙认识自己答案
11、A解析材料主要反映了皇帝名号以及皇帝制确立的原因,实际上是秦朝巩固统一的需要。【史料文本】阅读教材P10历史纵横和P11历史纵横。【信息解读】两则历史纵横都是秦统一后,为了加强中央集权,巩固统治,维护国家的统一而采取的措施。一个是制订法律、发展经济的措施,一个是基层行政机构设置,加强对地方的统治。【史料应用】3.全面分析画面内容,下面两幅图可以反映出秦始皇()统一货币统一度量衡统一文字统一车轨A BC D答案A思考:(1)秦始皇为什么对丞相乘车骑的多少如此在意?(2)这则小故事反映了什么问题?(P10)知识点拨根据所学知识可以了解,在秦朝丞相位高权重,秦始皇为维护自己的特权和威严,所以很在意车
12、骑的多少。答案要点(1)秦始皇开创了封建中央集权制,确立了皇权至高无上的原则。丞相车骑数量的增多,虽然仅仅是数量的问题,但它反映了相权的逐步扩大,势必影响到皇权的加强和至高无上,因此秦始皇非常在意。(2)这则小故事反映了秦朝的高度集权与秦朝的暴政和法律严酷。变式1皇帝在中央同时设立丞相、御史大夫、太尉三公,其直接目的是()A确立皇权至高无上 B削弱地方权力C建立中央集权制度 D防止大臣专权答案D解析“中央集权”是相对于地方分权而言,是指全国军、政、财权归属中央,地方完全由中央管理、控制,所以B、C项与题意无关;A项是根本目的;三公有明确分工,既相互配合,又彼此牵制,防止三公的任何一个专权,所以
13、D项是正确的。一、本课测评比较西周的分封制,分析秦朝郡县制对中央集权制度的影响。(P11)知识点拨本题要求在对比分封制的基础上,分析郡县制对中央集权的影响。结合所学分封制与郡县制的内容,从维护中央集权制度的角度分析郡县制的影响。答案要点在分封制下,受封诸侯拥有世袭特权,在他们的领地有设置官员、建立武装、征派赋役的独立性,为形成诸侯割据创造了条件;在郡县制下,郡、县属于由皇帝控制的地方行政机构,郡县长官由皇帝直接任免,听命于中央,地方上没有特权,缺少独立性。所以实行分封制不利于加强中央集权,实行郡县制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变式2下列有关分封制与郡县制的表述,正确的是()A都一直起到维护统治的作用B
14、都是秦朝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C都是封建统治者维护统治的手段D相比之下,郡县制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答案D解析A项错在“一直”起作用这种说法;B项错在“秦朝”这一说法,因为西周时实行分封制,秦朝废分封行郡县制;C项错在“封建”二字上,尽管在封建朝代也实行过分封制,但西周的分封制处在奴隶社会;D项说法符合史实,说法正确。二、学习延伸想一想,人们对长城的看法为什么会有如此大的反差?你怎么看秦修长城?(P11)方法点拨本题是一道材料分析题,解题时要找准争鸣双方的不同观点,然后分析论证,最后谈谈你的观点,并说明理由。答案要点秦统一后,为了防止北方匈奴的南下骚扰,把原战国时期秦、赵、燕三国长城连接成著名的万里长
15、城,这对多民族国家的统一巩固起了重大作用。同时,万里长城对其两侧的经济文化交流也有一定的阻碍作用,这是次要的。实际上,历代长城两侧的民族通过官方或民间贸易等形式不断进行经济文化交流。第一段材料只阐述了长城的功绩,第二段材料只看到长城的弊端。因此,两者的观点都有片面性。另外,长城恰好处于游牧与农业经济区的分界线。由于游牧经济的单一性,它十分需要农业经济的补充。长城南北人民除了和平条件下的正常经济交流外。长城以北的以游牧为主的民族政权统治者,往往南下劫掠,给长城以南地区带来了巨大灾难。破坏了农业经济的正常发展。因此,万里长城的修筑,就相当有效地阻挡了游牧民族统治者的南下劫掠。维护了长城以南农业经济
16、区广大人民的生命财产,保护了经济文化的发展。但长城的修筑,耗费了巨大的人力、物力,给人民带来了极大的痛苦和灾难。变式3目前,对修复长城的奇谈怪论主要有两种观点:一曰“修复长城是劳民伤财”,一曰“修长城是搞历史的大倒退”。你如何看待以上观点?说说你的理由。答案以上观点是错误的。修复长城虽然耗费一些资金,但意义重大,有利于振奋民族精神,增强民族凝聚力,发展旅游业,促进经济发展,因此根本谈不上劳民伤财,更不是历史的倒退。课程标准课标追问要点提示知道“始皇帝”的来历和郡县制建立的史实;了解中国古代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及其影响。1.分别阐述“始皇帝”的来历和郡县制的建立。(1)来历:初并天下,秦王嬴政认为
17、自己德高三皇,功过五帝,王的称号不足以显示自己权势和地位。于是,他把三皇和五帝的名称合为“皇帝”,定作自己的尊号,自称“始皇帝”,希望从自己开始,子孙能够二世、三世乃至千万世地传承,永掌政权。从此,“皇帝”成为中国古代最高统治者的称谓,为历代封建王朝所沿用。(2)建立:春秋时期,一些诸侯国在新兼并的地区设郡县。秦统一后,经过朝廷上激烈的辩论,秦始皇采纳了李斯的建议,在全国范围内推行郡县制。秦始皇把全国分为36郡,由中央政府直接管辖。一郡之内又分若干县。郡守是郡的最高行政长官,对上承受中央命令,对下督责所属各县,郡守定期向丞相汇报工作。县的长官称县令或县长,主要任务是治理民众,管理财政、司法、狱
18、讼和兵役。郡守和县令、县长都由皇帝直接任命。2.简述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和影响(1)形成:皇帝制度:秦始皇统治时期,全国的政治、经济军事等一切大权,都由皇帝总揽;中央和地方的主要官员,都由皇帝任免;军队的调动以虎符为凭据,虎符由皇帝控制、发给。中央官制:秦始皇在战国时期官制的基础上,建立了一套以皇权为中心比较完备的中央政权组织。在中央设置丞相、御史大夫和太尉,是秦朝中央三个最高官职。地方制度:秦统一后,秦始皇采纳了李斯的建议,在全国范围内推行郡县制。秦始皇把全国分为36郡,由中央政府直接管辖。一郡之内又分若干县。(2)影响:秦朝通过郡县制,实现了对地方政权直接有效的控制,把全国的每个地方、每户人
19、家都纳入国家政治体制中。秦朝形成的中央集权制度,奠定了中国两千多年政治制度的基本格局,为历代王朝所沿用,且不断加强和完善。基础巩固1在阿房宫遗址出土的一块秦砖上,用小篆刻写了“海内皆臣,岁登成熟,道毋饥人”十二个字。其中“海内皆臣”这四个字最能表明秦朝()A国家统一 B经济繁荣C文化统一 D百姓安居答案A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所学知识的基本辨别能力。“海内皆臣”表明国家统一,建立了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国家。2以下有关嬴政定“皇帝”称号的说法,不正确的是()A具有神化皇权的意图 B立志效法古代明君C是君主集权的产物 D体现了专制主义倾向答案B解析秦始皇认为其功劳超过了三皇五帝,所以B项的说法不合史实。其
20、他各项符合对皇帝制的评价。3下图是秦阳陵虎符,铜铸,中分为二,左右各有十二字铭文:“甲兵之符,右在_,左在阳陵。”发兵,必须左、右半符验合方能生效。上文空缺部分应是()秦阳陵虎符A太尉 B皇帝C丞相 D御史大夫答案B解析虎符是调兵所用的权力标志物,一半由皇帝掌握,另一半由将军掌握,合在一起才能调兵。4秦和西汉前期,丞相为“百官之长”,其主要职责是()A辅佐皇帝处理全国政务B对重大军政事务作出决定C处理朝廷各种日常军政事务D代表皇帝监督百官答案A解析由四个选项可判断,B项中皇帝对重大军政事务作出决定;C项九卿处理朝廷各种日常军政事务;D项中御史大夫代表皇帝监督百官,从而得出答案为A。5下图是统治
21、者为维护统治建立的两种政治制度,它们分别是()A分封制和郡县制 B宗法制和郡县制C分封制和三公九卿制 D宗法制和三省六部制答案A解析根据图示可判断是分封制和郡县制。两种政治制度的推行,都加强了统治。6斯塔夫里阿诺斯在全球通史中说:“在中国长达数千年的历史上,有过三次大革命,它们从根本上改变了中国的政治和社会结构。第一次发生于公元前221年,第二次发生于1911年,第三次在1949年”第一次的“革命”主要是指()A中央集权制度的建立B焚书坑儒,实行思想专制C封建土地私有制的形成D制定一整套选拔和考察官吏的制度答案A解析从“改变了中国的政治和社会结构”和“公元前221年”等信息可判断是中央集权制度
22、的建立。7秦实行中央集权制度的积极意义是()A加剧了社会矛盾,无益于社会发展B缓和了社会矛盾,有助于秦长治久安C避免了国家分裂,有助于政局稳定D造成君主独裁,导致政治黑暗答案C解析A、D两项没有体现积极意义;B项的说法本身就是错误的。中央集权可以有效地防止地方分裂,因而有助于政治稳定。能力提升8中国古代有一个统一王朝,它最先在全国范围内推行了郡县制,建立起中央集权制的政治模式。据此判断,这个王朝是()A西周 B秦朝 C东汉 D明朝答案B解析解答本题关键在于提取题中关键词“郡县制”,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符合条件的应为秦朝。9秦朝是我国第一个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中央集权”的含义是()A权力集中于中
23、央,地方必须听命于中央B皇权至高无上,实行个人独裁C嬴政自称始皇帝,实行王位世袭制D皇权空前加强,在中央设三公答案A解析注意对历史概念的理解。B、C、D体现的是“君主专制”。10“秦以前,民皆以金玉为印,龙虎钮,唯其所好。秦以来,天子独以印称玺,又独以玉,群臣莫敢用。”(史记集解)材料反映了()A秦朝时人们以金玉为印B皇权至上,皇帝独尊C秦以前玉玺为皇帝独有D皇权为民,与民共享答案B解析注意材料中的时间“秦以前”与“秦以来”,此指秦朝统一前后。为什么秦统一后群臣不敢用玉制印?可见,“玉玺”是皇权的象征。11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公元前221年秦王嬴政统一六国后,下的第一道重要诏令是“议帝号”。群
24、臣商议后向秦王建议说:“古有天皇,有地皇,有泰皇,泰皇最贵。”因此,臣等愿“昧死上尊号”,请王为泰皇。秦王不以为然,他提出去“秦”著“皇”,采上古帝位号,号曰皇帝。并说:“朕为始皇帝。后世以计数,二世三世至于万世,传之无穷。”他还采纳了群臣关于皇帝“命为制,令为诏,天子自称曰朕”的建议。材料二“天下之事无小大,皆决于上。”“丞相诸大臣皆受成事,倚办于上”。材料三秦代以前,玺并非最高统治者所专有。春秋战国时,卿大夫及地方官吏的印章均可称玺。至秦代,则是“天子独以印称玺,又独以玉,群臣莫敢用”。据载,秦朝的传国玉玺其文为“受命于天,既寿永昌”。史记秦始皇本纪请回答:(1)从材料一、三的“皇帝”称号
25、及“制”“诏”“朕”“玺”等规定中,你能得出怎样的认识?(2)材料二所含历史信息说明了什么?(3)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概括皇帝制度的基本特征及其本质。答案(1)说明了皇帝独尊的权势和地位,“制”“诏”说明皇帝的话就是法令;“玺”是皇权的集中体现,并带有君权神授的色彩。(2)皇权至上,皇帝独裁。(3)皇帝独尊,皇权至上,皇位世袭。本质是君主专制。12山东是我国经济和文化大省,历史悠久,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材料一历史上的山东行政图材料二历史上的山东行政图材料三据文献记载鲁、齐等诸侯在其领地,有设置官员、建立武装、征收赋役的独立性。秦代官吏必须经过国家委任才能就职;官吏调任时,不得带随
26、员;官吏一经任命,必须服从调遣,违者要依法治罪。(1)材料一反映的山东大地出现的地方行政管理制度是什么?它是何时实行的?(2)鲁、齐等国与中央(周王室)是何关系?按照这种关系,鲁、齐等国要承担哪些义务?(3)材料二中,山东的地方行政管理制度是什么?这一制度在全国范围内推行始于何时?(4)通过材料三可以看出,以上所述两种政治制度在地方权限上有何不同?各产生了怎样的历史影响?答案(1)分封制,西周。(2)服从关系(或主仆关系)。服从周天子命令,为周天子尽镇守边疆、随从作战、交纳贡赋、朝觐述职等义务。(3)郡县制,秦朝。(4)权限:在分封制下,地方享有较大的独立性,而郡县制下的官员由国家任免,绝对服从中央。影响 :分封制容易形成地方割据势力,不利于中央集权和国家的统一、稳定。郡县制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有利于防范地方割据势力的形成。高考资源网()来源:高考资源网版权所有:高考资源网(www.k s 5 )版权所有:高考资源网()版权所有:高考资源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