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专题一 古代东西万的政治制度1.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1)了解宗法制和分封制的基本内容,认识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 (2)知道“始皇帝”的来历和郡县制建立的史实,了解中国古代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及其影响。 (3)列举从汉到元政治制度演变的史实,说明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特点。 (4)了解明朝内阁、清朝军机处的设置等史实,认识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对中国社会发展的影响。 2.古代希腊罗马的政治制度: (1)了解希腊自然地理环境和希腊城邦制度对希腊文明的影响,认识西方民主政治产生的历史条件。 (2)知道雅典民主政治的主要内容,认识民主政治对人类文明发展的重要意义。 (3)了解罗马法的主要内容及其在维系罗
2、马帝国统治中的作用,理解法律在人类社会生活中的价值。 高考导向 近年来,高考对本专题考查的频度相对较高。 从考查内容来看,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主要涉及分封制、宗法制、郡县制、科举制、三省六部制、行省制度、内阁、军机处等主干知识点,其中对中央集权制度的考查主要围绕“君权和相权”、“中央集权和地方分权”、“官僚制度”等方面展开。古代希腊罗马的政治制度主要涉及梭伦改革、陶片放逐法、雅典民主政治特征、罗马法等。其中古代希腊罗马的政治制度为新课标增加的内容,从纵向看,它是西方社会政治制度的渊源,从横向看,它与我国古代政治制度可作一对比,对于今天进行的社会主义民主建设也有一定的启发意义,因此受到高考命题人的
3、特别关注。 从考查角度来看,由重视知识考查转变为重视能力考查,尤其重视对一些名词概念和阶段特征的深入理解和准确把握。从命题设计来看,以新情境材料选择题为主,所选材料精练,文言文的阅读难度有所降低。 从命题立意来看,对考生的学科素养与人文素养考查是其突出特色之一,比如干支纪年法、阴阳五行学说、姓氏的由来等问题的考查;注重剖析现实问题、探究历史根源是又一特色,比如尊宗敬祖、续订家谱、重男轻女、法制民主等问题的考查,这是关注热点和现实生活的体现;运用文明史观重新审视历史,让学生认识到人类文明发生发展的多元性,以平等、包容的态度对待文明等,这既是新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也是高考命题发展的新趋势,学生要高
4、度重视。 复习方法 1.突出主干知识,重基本概念的理解。如分封制、宗法制、三省六部制、科举制度、行省制度、内阁制度、军机处、万民法等概念的理解。 2.理清历史线索。重阶段特征的把握。如古代中国的中央集权政治制度的演变,可分为秦、汉、隋、唐、宋、元、明、清等时期,从中央和地方两个层面把握其线索;罗马法可从形式(习惯法、成文法)、适用范围(公民法、万民法)、体系(单个、汇编)等角度掌握其发展历程。 3.运用比较分析法,重解题能力的提高。如郡县制与分封制的比较,可从联系的纽带、官员产生、影响等方面入手;东西方内阁制的比较;古代东西方政治制度成因的比较;对中央集权制度的评价;对民主与法制的认识等。这些
5、问题往往出现在知识综合类试题中,应重点把握。 4.借助文明史观,解读政治制度。如将希腊的民主和罗马的法制建设与近代西方政治文明相联系,分析西方政治文明发展史;将雅典的民主政治与中国古代中央集权制进行对比,分析两种不同文明形成的原因,说明古代世界文明的多样性。 5.变换思维角度,联系热点现实。如三省六部制有利于提高行政效率;科举制有利于推进社会公平;中央集权制度有利于国家的统一、社会的安定、组织经济建设、促进民族融合;罗马法有利于调节社会矛盾、稳定社会秩序;现实生活中的历史印记等。 整合解读 一、古代东方的政治制度 (一)中国早期的政治制度 1.分封制:目的:维护周王朝的统治。对象:王族、功臣、
6、古代帝王的后代。诸侯的权利和义务:建立侯国和再分封的权利;服从周王的命令,镇守疆土、随从作战、交纳贡赋和朝觐述职的义务。作用:加强周天子对地方的统治;扩大统治区域,西周成为强国。弊端:诸侯有相当大的独立性,后期王权衰弱,分封制遭到破坏。 2.宗法制:概念:它是用父系血缘关系的亲疏来维系政治等级、巩固国家统治的制度。目的:加强分封制形成的统治秩序,解决贵族之间在权力、财产和土地继承上的矛盾。特点:嫡长子继承制;大小宗相对性。影响:保证了贵族在政治上的垄断和特权地位,利于统治集团内部的稳定和团结。与分封制的关系:互为表里,宗法制是分封制实施的主要依据,分封制是宗法制在政治上的表现。 3.中国早期政
7、治制度的特点:族权与政权的结合,带有浓厚的部族色彩;以宗法制为核心;以血缘关系为纽带;主要由世袭制、分封制和宗法制构成完备的体系。 (二)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 1.内涵:包含专制主义和中央集权两个概念。专制主义是针对中央决策方式而言的,即皇帝个人专断独裁,集国家最高权力于一身;中央集权是针对地方分权而言的,其特点是地方政权没有独立性,必须严格服从中央政权的命令,受制于中央政权。 2.发展演变: (1)中央集权的发展:秦实行郡县制,郡县长官都由皇帝直接任命。 汉初实行郡国并行制;汉景帝削藩,出现七国之乱,后被平定;武帝颁布“推恩令”,规定诸侯王死后,嫡长子继承王位,其他子弟分割部分土地为列侯
8、,列侯归郡统辖,加强了中央集权。 唐中期安史之乱后形成的藩镇割据局面,严重削弱了中央集权。 北宋初年太祖把主要将领的兵权收归中央,又抽调各地精兵强将,充实中央禁军;行政上,由中央派文官担任地方长官,同时设通判负责监督;财政上,地方赋税中一小部分作为地方开支,其余全部由中央掌控。这改变了唐末五代以来藩镇割据的局面,加强了中央集权;但造成了冗官、冗兵和冗费的局面,为北宋埋下了积贫积弱的祸根。到宋代以后,中央在与地方分权的斗争中已绝对处于上风。 元朝在地方实行行省制度,除河北、山西、山东由中央直接管理外,地方设行中书省,其长官由朝廷任命。这便利了中央对地方的管理,加强了中央集权,巩固了多民族国家的统
9、一;是中国省制的开端。 明朝太祖废除行中书省,设立三司(承宣布政使司、都指挥使司和提刑按察使司),分管地方的行政、军政和监察,三司分别隶属于中央有关部门,地方权力集中到中央。 (2)君主专制的演进:秦朝实行三公九卿制,三公指的是丞相、御史大夫和太尉,丞相为百官之首,帮助皇帝处理全国政事;御史大夫是副丞相,执掌群臣奏章,下达皇帝诏令,并负责监察百官;太尉,负责管理全国军务。其互相牵制,军政大权操纵在皇帝手中。 汉初,丞相位高权重。为加强皇权,汉武帝重用身边的侍从、秘书等人员,让他们担任尚书令、侍中等,参与军国大事,以削弱相权。 唐朝实行三省六部制,三省指的是中书、门下和尚书,分别负责决策、审议和
10、执行,尚书省下设吏、户、礼、兵、刑、工六部。三省既分工明确,提高了办事效率,又互相牵制,保证了皇权的独尊地位。 宋初,中书、门下为最高行政机构,其最高长官行使宰相职权。为制约宰相,后来又增设参知政事、枢密使和三司使,分割宰相的行政权、军权和财权。这削弱了宰相的职权,皇帝得以总揽大权。 元朝设中书省,中书省是最高行政机关。中书省的长官,行使宰相职权。 明朝太祖撤丞相,以六部分理全国政务,直接对皇帝负责,秦以来一直实行的宰相制度宣告废除,专制皇权发展到了新的高度。 内阁:太祖设置殿阁大学士,使其帮助皇帝处理政务,很少能参决政事;成祖时大学士开始参与机密事务的决策,内阁由此出现;后来内阁的地位日益提
11、高,大学士有了替皇帝起草、批答大臣奏章的票拟权。内阁始终不是法定的中央一级的行政机构或决策机构,只是为皇帝提供顾问的内侍机构。 清朝设置军机处。雍正帝初设这一机构的目的是办理西北军务。特点:机构简单;军机大臣品级不高,但都是钦定。职能:跪受笔录,上传下达。意义:提高了行政效率,能快速处理各种文书;全国的军政大权完全集中到皇帝手中,使君主专制制度发展到顶峰。 (3)选官制度的变化:战国时期开始用立军功授官爵的制度替代西周以来贵族世袭的世卿世禄制,秦和汉初基本沿袭。 汉武帝实行察举制,令各郡国每年举荐孝、廉各一人,孝廉成为士大夫做官的主要途径。 魏晋南北朝选用官吏采取九品中正制,家世门第的高低日益
12、成为选官的标准,以致出现“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势族”的局面。 科举制度:历程:隋朝文帝时采用分科考试的方式选拔官员;炀帝时设立进士科,科举制形成。唐贞观时增加考试科目,以进士、明经两科为主;武则天时增加取士人数,首创了武举和殿试。宋代因“重文轻武”,更为重视科举考试,以致选官过冗过滥。明清科举制的八股取士方式成为束缚人们思想的工具。 意义:把读书、考试与做官紧密联系起来,有利于打破特权垄断;扩大官吏、人才来源;提高官员文化素质;把选拔人才和任命官吏的权力,从世家大族的手里集中到中央,大大加强了中央集权;成为中华帝国长期保持繁荣的制度保障之一。 3.特点:皇权至上;帝位终身制和皇位世袭制;从中央到
13、地方的各级官吏一律由皇帝直接任免;皇帝在立法、司法、行政等方面拥有决策权;宣扬“君权神授”;实行思想文化上的专制统治。 4.基本矛盾:中央政权与地方割据势力的矛盾,君权与相权的矛盾。皇权加强,相权削弱;中央权力加强,地方势力削弱。这是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加强的基本趋势。 5.历史作用: (1)积极作用:利于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能有效地组织人力、物力和财力从事大规模的生产活动和经济建设;利于各民族的融合,利于各地区的经济文化交流。 (2)消极作用:皇权专制极易形成暴政、腐败现象;地方没有相应的自主权,难以实现有效管理;明清时期专制制度的进一步加强,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成长与社会进步,使中国
14、发展开始落后于西方。 二、古代西方的政治制度 (一)古代希腊的民主政治 1.条件:依托海洋,多山地,良港众多;(环境)商品经济和海外贸易发展要求有公平的法则以及较自由、宽松、民主的氛围;(经济)小国寡民的城邦制度使公民能更直接地参与城邦政治,更积极地追求民主权利;(政治)在海外贸易和工商业比较发达的城邦,新兴工商业者阶层追求民主权利的渴望更加强烈。(阶级) 2.进程:公元前6世纪初梭伦改革为雅典民主政治奠定了基础;公元前6世纪末克利斯提尼改革,民主政治确立。公元前5世纪伯利克里改革,雅典民主政治发展到顶峰,这一时期被称为雅典民主的“黄金肘代”。 3.内容:公民大会是最高权力机关,所有成年男性公
15、民可以担任几乎一切官职,他们也都可以参加公民大会,负责审议并决定一切国家大事;五百人议事会是公民大会的附属机构,在公民大会休会期间,议事会是大会最高权力的代表,负责监督行政官员落实大会决议,议事会成员经抽签选举产生;陪审法庭成为最高司法与监察机关,法官从各部落30岁以上的男性公民中产生,他们审理各类重要案件,监督公职人员,并参加立法。 4.特点:人民主权与轮番而治。 5.影响: (1)进步性:雅典民主的理论与实践,为近现代西方政治制度奠定了最初的基础;民主氛围创造的空间,使雅典在精神文化领域取得了辉煌成就。 (2)局限性:雅典民主仅限于占城邦人口小部分的男性公民;对妇女、外邦人、广大奴隶而言,
16、民主却是遥不可及的;过于泛滥的直接民主,成为政治腐败、社会动乱的隐患。 (二)罗马法的起源和发展 1.历程: (1)习惯法:罗马共和国早期,法律与习惯之间没有明显界限,多由贵族担任法官,损害平民利益。 (2)十二铜表法:公元前5世纪中期,在平民反对贵族的斗争中诞生;内容广泛,条文明晰;贵族对法律的随意解释受到限制,平民利益得到保护,也保留了一些较野蛮的习惯法;标志着罗马成文法的诞生。 (3)公民法:罗马共和国时期,用来调整罗马公民之间的关系,适用范围主要限于罗马公民。 (4)万民法:随着对外扩张、疆域扩展,民族矛盾和经济矛盾增多;3世纪,万民法成为适用于罗马统治范围内一切自由民的法律。 (5)
17、民法大全:6世纪,东罗马帝国皇帝查士丁尼组织法学家,把历代的罗马法加以系统化和法典化,罗马法体系最终完成。 2.内容:保护私有财产;提倡法律面前公民人人平等;保护奴隶制度等。 3.影响: (1)维系统治:稳定社会秩序,缓解社会矛盾,巩固帝国的统治;也维护奴隶制度。 (2)影响后世:是欧洲历史上第一部比较系统完备的法典;对近代欧美国家的立法和司法产生了重要影响;成为近代资产阶级反对封建制度、推进资本主义的武器。 4.法律在人类社会生活中的价值:调解社会矛盾;稳定社会秩序;规范人的行为;保障民主。 综合训练 一、选择题 1.西周时确立的分封制,有力地巩固了奴隶制国家政权,形成了“天下共主”的局面。
18、但该制度并非典型的中央集权制度,主要是因为分封制 A.分封诸侯建立诸侯国,各诸侯国互不统属,都听命于周天子 B.依靠血缘宗亲建立起严格的等级秩序,排除了异姓贵族参与政权 C.使土地和人口层层向下分封,中央权力逐级弱化,形成了“国中有国”的局面 D.激化了西周统治阶级内部矛盾,加速了西周的灭亡 2.六朝时期有人指出:平常人家,妇女再嫁,后夫多宠爱前夫遗孤,但是男子再娶,后妻一定虐待前妻之子,此现象实是“事势使然”。所谓“事势”,最可能反映当时何种社会状况 A.同父异母子女间的关系较差 B.女子改嫁比男子再娶易受社会认同 C.继父比继母疼爱单亲的子女 D.家族继承权以族内同姓男子为主干 3.在欧洲
19、历史上,女性继承王位者屡见不鲜,至今英国、丹麦等国还是女王。而在中国封建社会自秦汉以后,政治权力和经济产权的继承,普遍遵循父系单系世系原则,完全排斥女性成员,以确保权力和财富不流入异姓他族。导致这一差异的主要因素是 A.中国宗法制的传统 B.欧洲女权至上的传统 C.专制权力的强弱不同 D.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异 4.一位西方学者评论秦始皇:“(秦始皇)建立了绝对的专制制度,这一制度以个人亲信为基础,而不考虑世系和教育。”从人类政治文明发展的角度看,这一政治转向的积极意义主要在于 A.从贵族政治向官僚政治转变 B.从井田制向小农经济转变 C.从分权政治向专制政治转变 D.从军功政治向文治政治转变 5
20、.“以诸侯为郡县,人人自安乐,无战争之患,传之万世。自上古不及陛下之威德。”历史的实践证明,此想法是 A.书生之见,荒诞无稽 B.不合时宜,难以实践 C.敌人阴谋,离间君臣 D.切合时情,迎合帝王 6.王家范在论及中国历史上的“郡县”与“封建”时说:“集权与分权乃是一切国家权力统治必难避开的两极,相反而相成,犹如广阔光系的两极。向心力与离心力构成一种弹性张力,仅执其一端,必偏执僵硬而丧失生机活力。”材料表明作者主张 A.“郡县”优于“封建” B.“郡县”与“封建”都有其合理性 C.“封建”优于“郡县” D.“郡县”与“封建”矛盾无法调和 7.西汉的贾谊在治安策中说:“欲天下之治安,莫若众建诸侯
21、而少其力。力少则易使以义,国小则亡邪心。”贾谊这一主张后来发展成为 A.分封建国 B.剥夺王侯爵位 C.推恩令 D.附益之法 8.西晋诗人左思在其咏史中沉郁悲歌:“世胄蹑高位,英俊沉下僚。地势使之然,由来非一朝。”后来这一社会状况有了较大改变,主要得益于下列哪一制度的实施 A.征辟制 B.察举制 C.九品中正制 D.科举制 9.朱子语类云:“唐事,每事先经由中书省,中书省做定将上,得旨,再下中书,中书以付门下。或有未当,则门下缴驳若可行,门下又下尚书省,尚书但主书撰奉行而已。”对此理解不正确的是 A.体现三省分权制 B.完善中央监察机制 C.减少行政决策失误 D.分散相权加强皇权 10.宋史专
22、家邓广铭在论宋学的博大精深中说:“在宋太祖、太宗相继统治时期内在中央政府的各个部门之间,宰相与副相之间,州郡政府的长贰之间,充分利用其相互的牵制作用。”下列能说明州郡政府的长贰之间相互牵制的史实是 A.知州“三岁一易” B.另设参知政事、枢密使、三司使 C.将禁军的统领权一分为三 D.公文由知州和通判联合署名 11.“(元)世祖皇帝建元中统以来夫外之郡县,其朝廷远者,则镇之以行中书省。郡县又远于省,若有边徼之事者,则置宣慰司以达之。”对此材料理解正确的是 A.行省是元朝管辖边疆的唯一机构 B.中央政权加强了对地方的有效管理 C.行省是地方最高行政机关,拥有军政大权 D.行省辖区广阔,发展了前代
23、的政治制度 12.黄宗羲说:“有明之无善治,自高皇帝(明太祖)罢丞相始也。”该论点实际上指出了在宰相制度下 A.不可能产生明君贤吏 B.容易形成极端君主专制 C.宰相对皇权有一定制约作用 D.政治腐败倾向更加严重 13.“雍正七年(1729年),青海军事兴,始设军机房,领以亲王、大臣,予银印,印藏内奏事太监处,有事请而用之。”这段材料表明军机处 因军事需要而设置降低了行政效率参与国事决策由皇帝的亲信组成 A. B. C. D. 14.“它排除了丞相个人专断、相权过大威胁皇权而出现的政治危机,而且增强了决策施政的程序性和合理性,提高了行政效率。”材料中的“它”是指 A.西汉郡国并行制度 B.唐朝
24、三省六部制度 C.元朝的行省制度 D.明朝的内阁制度 15.据唐律疏议卷一“十恶”条一日谋反(谓谋危社稷);二日谋大逆(谓谋毁宗庙、山陵及宫阙);三日谋叛(谓谋背国从伪)“诸谋反及大逆者皆斩”。它揭示了中国封建时代法律的本质特征是 A.维护君主专制统治 B.安定社会秩序 C.推进社会公平 D.调和社会矛盾 16.历史学家斯塔夫里阿诺斯认为:“与印度文明的不统一和间断相比,中华文明的特点是统一和连续。”下列制度中最有利于维护古代中国政治实体统一与连续的是 A.分封制 B.三省六部制 C.君主专制 D.中央集权制 17.“在希腊,山岭纵横,河流交错,几乎没有一块大面积的土地。这种自然环境形成以个体
25、导向为倾向的文化渊源,在某种程度上有利于民主制度的发展。”对此材料的理解正确的是 A.希腊的地理环境只能导致民主政治 B.希腊的地理环境只能导致个人主义 C.强调地理环境对文明的影响 D.政治文明完全由自然地理环境左右 18.古希腊历史学家希罗多德曾记述一名希腊人对波斯王薛西斯讲:“希腊人虽然是自由的,但他们并不是任何事情上都是自由的,他们受着法律的统治,他们对法律的畏惧甚于你的臣民对你的畏惧。”这段材料主要表明了 A.古希腊是民主政体的发祥地 B.波斯人非常赞赏希腊的制度 C.波斯当时仍然实行君主专制 D.古希腊的民主建立在法制基础之上 19.一个雅典的家庭去参加公民大会,选举首席将军。这个
26、家庭有一名男主人、一名女主人、未成年男孩和女孩各一名,还有一名男奴隶和一名女奴隶。那么真正投票时,这个家庭最多可投几票 A.1票 B.2票 C.3票 D.4票 20.古代雅典民主政治是建立在平民反对贵族斗争胜利基础之上的,促成这一胜利的最重要的社会因素是 A.平民开展暴力斗争 B.代表平民利益的领袖不断改革 C.平民中不再有债奴 D.平民中新兴工商业者力量壮大 21.世界文明史中说:“后来,(罗马)立法机关所通过的法律、法官们所制定的法律、皇帝所颁布的法律如此之多,以致最有学问的法律家也常常被难住了。”出现这种状况是因为 A.统治范围扩大,罗马法不断充实 B.为维系帝国统治,颁布万民法 C.贵
27、族与平民矛盾尖锐,法律不断制定 D.帝国建立,开始以法治国 22.从法制发展史的角度看,宗教性常常是人类幼年时代法律的共性。古罗马所使用的大量不成文法皆依赖于神的启示和命令,其解释权掌握在祭司专题一 古代东西万的政治制度字数:3551 字号:大 中 小 手中。而十二铜表法的颁布标志着成文法典的诞生。它的问世是社会发展轨迹的浓缩,是罗马走向文明之界碑。这表明 A.十二铜表法完全摆脱了宗教性 B.十二铜表法是公民参与立法的结果 C.十二铜表法的解释权掌握在公民手中 D.十二铜表法具备了现代法律的一切特征 23.斯塔夫里阿诺斯说:“罗马人在思想意识方面最重要的贡献在于,他们的法律是基于理性而不是基于
28、习俗。”下面各项对“理性”的理解正确的是 A.罗马法完全摒弃了习惯法 B.罗马法追求至善至美的境界 C.罗马法体现与时俱进,为现实服务 D.罗马法主张消灭阶级压迫 24.公元144年的一天,定居在罗马的埃及(罗马帝国的一部分)商人提格利特的货物遭到当地一群无赖的哄抢。提格利特立即投诉于法庭,法庭很快开庭审理了此案,无赖们受到严惩。这一事件表明当时的罗马法律 承认自由民的私有财产神圣不可侵犯注重维护帝国的社会稳定提倡自由民在法律面前人人平等是帝国范围内的国际法 A. B, C. D. 25.丘汉平在罗马法序中指出:“以世界现存法系,其未受罗马法之熏染者,殆不一见。中日固勿论,彼素称独立之英美法系
29、,亦难逃外以是欧美诸国之法律学校,罗马法列为要科。苟从法学之价值观之,罗马法为治法者之基本学问。”该材料主要说明 罗马法是古罗马人留给世界的最宝贵的财富 罗马法是研究法律的主要资料罗马法具有极高的法律价值罗马法是现存的最完备的法律体系 A. B. C. D. 二、非选择题 26.中央集权制度作为古代中国政治制度的突出特色,对中国历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1)材料一反映了我国在地方上实行的是怎样的制度? 材料二:为了保障救灾措施的有效实施,从中央到地方各级政府成立了一些官办救灾机构,并在救灾工作中发挥了最为重要的作用与官办救灾机构不同的是,民办救灾机构的钱粮等救助
30、元素或房屋、土地等不动产主要来源于民间,或来源于国茂的义务纳输,或来源于乡绅、商贾的捐助。在救灾过程中,(国家)采取了一系列措施。一是实施国家减灾工程,兴修水利以防御水灾旱灾造成的损失;二是增加国家或民间村社的粮食储备,以应不时之需。 摘自新华文摘:中国传统救灾体系刍议 (2)据材料二概括中国古代救灾的特点。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说明我国古代中央集权的政治体制对救灾的影响。 材料三:黄宗羲说:“有明之无善治:自高皇帝(明太祖)罢丞相始也。” (3)谈谈你对材料三中黄宗羲观点的理解。 (4)关于中央集权制度对社会发展所起的作用,有人认为其积极作用是主要的,有人认为其消极作用是主要的。结合史实谈谈你的观
31、点。 27.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中西政治文化的差异及两者的个性可以从多种维度来考察。当我们对这两种政治文化从宏观上作一个粗略的观察后,有一种现象十分醒目。这里权且将其概括为“一”与“多”。无疑,这是一对模糊的概念,这里用来概括中西政治文化的两种个性特征。它们包括这两种政治文化发展的历史道路、它们在政治制度和政治思想层面的表现以及隐于政治制度和政治思想深处的政治思维定势和政治心态。 丛日云:“一”与“多”:中西政治文化的两种个性 (1)你认为“一”与“多”在政治制度方面的基本表现是什么?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形成“一”与“多”两种个性特征差异的原因是什么? 材料二:在追求“一”的政治心
32、态支配下,政治主体对任何外界事物都要将其纳入“一”的框架,面对有悖于“一”的秩序,就会激发出改造与整合它使之归于“一”的冲动。得“一”则安,出现“多”、“杂”、“乱”则惶惶然。自战国秦汉以后,作为政治制度上的“一”即定型为一种僵固的模式,一直到古代社会的终结。这个模式都没有突破。它一次次遇到危机,但它仍能在危机中屹立不动;它的表层结构一次次被破坏,但从深层结构中又一次次复制和再生出来。这种千年不变的历史塑成了中国人一种静态和循环的历史感。 丛日云:“一”与“多”:中西政治文化的两种个性 (2)自秦汉至明清,中国政治制度上的“一”是怎样一次次被破坏、又一次次复制和再生的? 材料三:西方国家的政治
33、体制以多元主义为特征。这种多元主义的突出表现,就是在国家权力体系的最高层面,并存着两个以上平行的权力机构或掌权者。也就是说,它是一个水平的平面,是一个平顶山结构而不是一个金字塔式的尖顶。 丛日云:“一”与“多”:中西政治文化的两种个性 (3)以雅典为例说明,西方国家的政治体制是如何体现多元主义特征的? (4)有人认为东西方这种“一”与“多”的特征差异,体现了文明的优劣之分。对此,请你谈谈自己的观点。 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 1.C2.D3.A4.A5.D6.B7.C8.C9.B10.D11.B12.C13.C14.B15.A16.D17.C18.D19.A20.D21.A22.B23.C24.D
34、25.A 二、非选择题 26.(1)郡国并行制、行省制度。 (2)特点:国家救济与民间救济相结合;救灾与减灾相结合。 影响:中央集权制度有利于调配人力、物力;在中央集权制度下,官僚主义、贪污腐化之风盛行,给救灾带来不利影响。 (3)宰相对皇权有一定的制约作用,废除宰相后,君主专制制度逐步发展到了顶峰,形成了绝对的君主专制,加重了政治腐败。 (4)同意第一种意见:有利于维护国家统一和领土完整;有利于修建大规模的工程(如长城);有利于各民族的融合;有利于全国范围内的经济交流和商品流通;它保障了我国古代文明的持久性。 同意第二种意见:绝对的君主专制,使皇帝的决策具有个人独断和随意性的特点,难免出现失
35、误;助长了官场的因循守旧之风,造成政治腐败;阻碍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妨碍了海外市场的开拓,使中国与世界隔绝;钳制了人们的思想,摧残了文化;导致地方的政治自主性和能动性越来越受到压抑。 27.(1)基本表现:“一”是指中国实行专制主义中央集权政治制度;“多”是指古希腊实行民主政治制度。原因:自然条件:中国处于大河流域,以平原为主;希腊处于半岛,依托海洋,多山地,良港众多。社会条件:中国灌溉农业发达,需要一个强大的中央政权;希腊商品经济和海外贸易发达,实行的是小国寡民的城邦制度。 (2)汉初实行郡国并行制,导致了七国之乱;武帝颁布推恩令,加强了中央集权。唐朝设置藩镇,导致了安史之乱,形成藩镇割据局
36、面。北宋初年剥夺节度使兵权,将其收归中央;派文官担任地方长官,同时设通判负责监督;财政上,地方赋税一小部分作为地方开支,其余全部由冲央掌控。这改变了唐末五代以来藩镇割据的局面,加强了中央集权。 (3)公民大会是最高权力机关,成年男性公民都可以参加,负责审议并决定一切国家大事;五百人议事会是公民大会的附属机构,在公民大会休会期间,议事会是大会最高权力的代表,负责监督行政官员落实大会决议;陪审法庭成为最高司法与监察机关,法官从各部落30岁以上的男性公民中产生,他们审理各类重要案件,监督公职人员,并参加立法。 (4)东西方这种“一”与“多”的特征差异,体现了人类文明发展的多样性,没有优劣之分。我们应该以平等、包容的态度对待各种文明,继承和弘扬人类文明的优秀成果,推动人类社会的发展。 .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