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高考资源网() 您身边的高考专家周王与诸侯的关系:周天子是最高统治者,是诸侯的共同主人。受封的诸侯在封国内享有世袭统治权,有相对独立性。诸侯是周天子的臣属,必须承担三大义务:政治义务、经济义务、军事义务,具体表现为服从周王命令、镇守疆土、随从作战、交纳贡赋、朝觐述职等,正所谓“率土之滨,莫非王臣”。但分封制下的诸侯国也有一定的独立性的倾向,这是由于诸侯国的官吏不是由周王任命,而是由诸侯任命,或靠血缘关系,并且世袭。他们不对周王负责,而对国君负责。孟子告子记载:“天子适诸侯,曰巡狩;巡狩者,巡所守也。诸侯朝于天子,曰述职,述职者,述所职也。无非事者一不朝则贬其爵,再不朝则削其地,三不朝则六师移之
2、。”史记周本纪记载:“褒姒不好笑幽王为烽隧大鼓,有寇至则举烽火,诸侯悉至,至而无寇,褒姒乃笑。”这段材料表明各诸侯王对周王承担军事义务,封国必须服从周王室的政令.崩溃的表现:楚王问鼎、周郑交质、射中王肩、三家分晋、田氏代齐等事件。(礼崩乐坏,不尊天子)A.楚王问鼎:史记记载:(楚庄王)遂至洛,观兵于周郊。周定王使王孙满劳楚王。楚王问鼎小大轻重,对曰:“在德不再鼎。”庄王曰:“子无九鼎,楚国折钩之喙,足以为九鼎。” 楚王问鼎是诸侯对分封制的公开挑战,后来引申出“问鼎中原”。B.春秋初期,郑庄公一度独揽王室大权。周郑双方互换太子为质,史称“周郑交质”;后来双方反目,郑军打败周军,周桓王中箭负伤,史
3、称“射中王肩”。从此,“王室之尊,与诸侯无异”。春秋战国时期,战争频繁。春秋后期和战国前期,不少诸侯国内的卿大夫逐渐取代国君掌握了国政。“三家分晋”和“田氏代齐”,形成了战国七雄争霸的格局。C.史记秦始皇本纪记载:“周文武所封子弟同姓甚众,然后属疏远,相攻击如仇雠,诸侯更相诛伐,周天子弗能禁止。”分封制在汉以后的存在:不再是独立王国,而是一种荣誉,是封建政治制度的一部分。三 宗法制:1. 含义:是由原始社会尊祖敬宗的父系家长制直接演变而来,用规定宗族内嫡庶系统的办法,来确立和巩固宗族子孙传承和分配财产和土地及政权的制度,从而明确父系家长在本宗族中的地位,形成世卿世禄制度,保证政局的稳定。它以血
4、缘为纽带,(封建社会中有明显的反智倾向,反对理性主义,而更重视感情)其核心是嫡长子继承制。2. 嫡长子继承制度:嫡长子,即正妻所生的长子,西周初年确立了“立嫡以长不以贤,立子以贵(母贵)不以长”的传统。嫡长子是土地、财产和权力的继承者,有主祭祖先的特权,地位最尊贵,也被称为宗子。凡是嫡长子承位可奉祀始祖的都被称为大宗,嫡长子的同母弟和庶母兄弟为小宗。周王正妻所生之子称嫡子,其他妻室所生之子为庶子。 周王的嫡长子、嫡长孙一系有继承王位的权利,称其为大宗。次子、庶子的后裔相对于大宗称为小宗。而次子、庶子的嫡长子、嫡长孙于本支又是大宗,其次子、庶子之后裔又是小宗。以此类推,形成一个庞大的宗族网,小宗
5、必须服从大宗。宗法制度确立了严格的大宗、小宗体系;大宗与小宗的关系是相对的,如诸侯对于周王为小宗,但在本国为大宗。“大宗能率小宗,小宗能率群弟”;大宗与小宗有双重关系,在亲缘上是兄弟关系,在政治上又是君臣关系。由血缘亲疏,形成“周天子-诸侯-卿大夫-士”这样的由宗法关系决定的等级。如果正妻无子,该如何继承?依照“有嫡立嫡,无嫡立长”的原则,可在妾所生之子中立最年长的一个为长子。长子是家族正统所系,同被称为庶子的其他诸子相比,具有特殊的地位。如果嫡长子死,该如何继承?由嫡长子的嫡长子来继承。父死子继较常见,兄终弟及很少见。嫡长子继承制的影响:A.唐玄宗李隆基称“李三郎”,创“开元盛世”,而北宋理
6、学家们(五子)却对他大加批判,理由即他非嫡长子。当然,也是为了复兴儒学。B.春秋时期,诸侯争霸,礼崩乐坏。春秋五霸的首霸齐桓公在葵丘会盟诸侯,盟约的第一条是:“毋以妾为妻”,其目的是维护宗法制度.C.民间有“长兄如父,老嫂比母”之说。D.今天中国财产继承法规定,第一继承人是配偶子女父母,第二继承人是兄弟姐妹祖父母外祖父母。这正是以血缘关系的远近为顺序,是受宗法制的影响。E唐朝,武则天称帝,把国号“唐”改为“周”。历史上却没有说“武则天篡权”。F把父亲的父母成为家公、家婆,却把母亲的父母称呼为“外公”、“外婆”。 G农村常可见到这样的现象,一些年届七旬的老翁,要向三岁稚童称“叔叔”或“爷爷”。永
7、定俗谓:“白头哥,坐地叔”(即对平辈的白头老翁仅呼“哥”,而尚在襁褓中的叔辈,即使上年纪老者也要唤其为叔)。这一现象反映了宗法制:强调血缘纽带.H 春秋公羊传中主张“立子以贵不以长,立嫡以长不以贤”,王国维在殷周制度论主张“任天者定,任人者争;定之于天,争乃不生。”J按照周礼的规定,男性贵族可以娶妾多人,但正妻只能有一个。如果元配妻子亡故,理论上男子不能再娶妻,再婚的配偶只能称作继室,而必须保留亡故妻子的元配正妻地位。K 过年磕头的第一家:本家族内,年龄最长的-血缘关系、尊祖敬宗。3.特点:最大的特点(核心):嫡长子继承制。原则:“立嫡以长不以贤,立子以贵不以长”-春秋公羊传;把血缘关系同政治
8、关系结合起来,“家”与“国”密切结合;保证各级贵族享受“世卿世禄”的特权;大宗和小宗既是家族关系,又是政治隶属关系;形成森严的社会等级。一、单项选择题 1西周分封制的核心内容是A分封爵位 B分封土地 C分封人口 D规定贡赋 2西周宗法制的最大特点是 A嫡长子继承制 B庶子继承制C次子继承制D嫡长孙继承制 3秦王赢政从公元前230年到公元前221年,灭掉了六国,结束了分裂割据局面。六国中最早和最后被灭掉的国家是A韩国 燕国B韩国 齐国C赵国 燕国D魏国 齐国 4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基本特征是 A统一度量衡 B中央政府设立“三公” C地方实行郡县制 D皇权至高无上 5秦始皇在全国范围内推行郡县制
9、度,郡守和县令的产生方式是 A世代相袭 B考试选拔 C地方推荐 D皇帝任命 6秦始皇对中国历史作出的最重要贡献是 A确立了封建制度 B建立了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 C在全国推行郡县制度 D建立了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封建国家7按正常的程序,唐代诏令从颁布到实施应先后经过 A中书省一门下省一尚书省 B尚书省一中书省一门下省 C门下省一中书省一尚书省 D尚书省一门下省一中书省8唐朝的三省长官都是宰相,常常同时有七八个宰相议政,统治者这样做的目的是 A扩大民主权利B分散相权,加强皇权 C减少决策失误 D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控制9宰相制度被废除是在 A宋朝 B元朝 C明朝 D清朝 10明太祖废除宰相制,由
10、六部分理朝政的举措是为解决 A地方割据问题 B丞相与六部尚书的矛盾 C皇权与相权的矛盾 D挽救封建制衰落的问题11内阁制正式确立是在 A明太祖时期B明成祖时期 C明宣宗时期 D明宪宗时期 12下列关于清朝军机处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A是中央最高行政决策机构 B皇帝挑选亲信重臣担任军机大臣 C军机大臣只是跪受笔录 D军机处的设立者是雍正帝 13清朝军机大臣的基本职责是A决定军国大事 B协助皇帝处理全国政事 C掌管草拟国家政令 D笔录、传达皇帝的旨意 14从明初废丞相到清朝增设军机处的变化说明A皇权日益加强 B皇权、相权矛盾日益加剧 C相权战胜皇权,得以恢复 D皇权、相权矛盾得到了调和 15历史典故
11、“烽火戏诸侯”中,诸侯因义务所在,蜂拥而至勤王。这一典故是下列哪一政治制度的反映 A、宗法制 B、分封制 C、郡县制 D、王位世袭制 16下列历史现象与西周分封制没有内在联系的是 A、“周公立七十一国” B、山东素称“齐鲁大地” C、“裂都会而为之郡邑” D、“诸侯朝于天子,曰述职” 17中国古代“立子以贵不以长,立嫡以长不以贤。”该制度始于 A、夏代 B、商代 C、周代 D、秦代18近年来,福建和台湾两岸的中华儿女定期地进行祭拜“妈祖”的大型民间活动。“妈祖”文化现象与宗法制有密切关系,在宗法制中,大宗和小宗的关系是 A、家族等级关系 B、政治隶属关系 C、家族血缘关系D、既有家族血缘等级关
12、系,又有政治隶属关系192008年初,纷飞的大雪遍及大半个中国,但大雪挡不住人们回家过年的脚步。下列图片反映的内容与这种珍惜亲情、渴望团聚情形密切相关的是 A B C D20公元前214年,秦始皇统一岭南后,设置了南海郡、桂林郡和象郡。南海郡辖番禺、四会、龙川、博罗4县,郡所设在番禺(今广州)。任嚣任郡尉(因南海郡下属县少,是小郡,故称尉不称守),是为广州建置之始。有关任嚣的说法错误的是 A、他的职位由中央任命,不可以世袭 B、他事实上是南海郡的最高行政长官 C、他无权任免辖区内的四个县令 D、他像以前的诸侯一样拥有封地21秦始皇说:“天下共苦战斗不休,以有侯王。赖宗庙,天下初定,又复立国,是
13、树兵也,而求其宁息,岂不难哉!”秦始皇为解决上述问题,“求其宁息”的措施是 A、焚书坑儒 B、推行郡县制 C、攻打匈奴 D、修筑长城22中国古代崇尚“德治”,孝道是政府与民间最推崇的。有史料记载,郭巨“家贫,有子三岁,母减食于之。巨谓妻曰:贫乏不能供母,子又分母之食;盍埋此子”。郭巨因此而被荐举为孝廉。这一史料反映的是 A、分封制 B、编户制 C、察举制 D.科举制 23右图诰示中获得进士出身金榜题名的人所通过的途径是 A、毛遂自荐 B、立军功授爵C、凭才学科举获得功名 D、出洋留学,功成名就24唐太宗说:“以天下之广,四海之众,千端万绪,须合变通,皆委百司商量,宰相筹画,于事稳便,方可奏行。
14、岂以一日万机,独断一人之虑也。”材料表明他主张 A、发挥宰相等大臣的议政权 B、君权与相权相互制衡C、中央权力重心应当下移 D、君主不应实现专制统治 25今天我们国家共划分为23个省、5个自治区和4个直辖市。其中“省”作为地方最高行政单位开始于A、西周的分封制B、唐朝的三省六部制 C、秦朝的郡县制D、元朝的行中书省制26藏文史籍萨加世系史载:“元帝辖十一省,西藏之地面虽不足一省,但因为它是八思巴的住地和教法所在,故作为一省委付与八思巴。”管理这一省的中央机构是 A、中书省 B、西藏行省 C、巡检司 D、宣政院 27你认为下面的情况,哪项不可能是真实的 A、公元前202年某月某日,身在咸阳的苏某
15、给家人写了一封信,用的是小篆 B、公元前228年某月,一官员称嬴政为大王,未受谴责 C、公元前218年,张某被任命为某郡郡尉,并享有皇帝赐给的一块封地 D、公元前219年,太仆王某奉命给秦始皇购买上等良马28下面是某电视专题片中出现的一组镜头:徐州府爆发洪灾,阁臣据皇帝旨意写成诏书,直送工部、户部执行赈灾,据所学知识判断,上述历史场景最早出现的朝代是A、唐朝 B、元朝 C、明朝 D、清朝 29明史专家吴晗在朱元璋一书中曾这样描述我国古代的君臣关系:“在宋以前有三公坐而论道的说法到宋朝便不然了。从太祖开始,大臣上朝在皇帝面前无坐处,一坐群站到了明代,不但不许坐,站着都不行,得跪着说话了”。君臣关
16、系由坐而站而跪,说明中国古代中央政治制度演变的重要特点是 A、中央对地方的管理日益加强 B、皇权日益加强,相权日益削弱 C、内阁制度日渐成熟 D、丞相权力日益被分割30小华找来康雍乾三朝实录、论军机处与极权政治、“文字狱”的研究三本书,计划写一篇小论文。下列最可能成为这篇论文题目的是 A、古代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与发展 B、明清的君主专制 C、浅议焚书坑儒 D、清代君主专制制度的强化31钱穆在国史新论中说“汉代宰相是首长制,唐代宰相是委员制”。这反映的实质问题 A汉代宰相位高权重B唐代宰相权力下降c宰相数量逐渐增加D皇权不断加强 32“今我朝罢丞相;设王府;六院 .以后子孙做皇帝时,并不许立丞相
17、 ”,“我朝”指的是 A 宋朝 B元朝 C 明朝 D 清朝 C33史料记载:“从明太祖洪武十七年九月十四日到二十一日的八天内,皇帝平均每天要处理 411 件政事,为减轻负担,明太祖A 废除丞相 B 设置内阁 C 设殿阁大学士 D 设军机处34明代内阁和清代军机处的共同之处是 A、统领六部,处理各种政务 B、参与决策,并负责朝廷日常事务 C、参与机要政务,但没有决策权 D、负责各地的军政事务35假如你是一位北京大学历史系教授,在招收研究生的试卷中,有这样一道题:谈谈你对明朝废除丞相制度这一政策的理解。某考生答题要点概括如下,你认为其中不符合历史实际情况的是 A、丞相制度妨碍了皇权的高度集中 B、
18、丞相制度必然导致社会的动乱 C、这做法使军政大权进步集中到皇帝手中 D、废除丞相制度,使君主专制达到了新的高度 36学过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这一专题后,某班四位同学分别撰写研究历史小论文,其中论文标题出现史实错误的是 A、浅议我国早期国家政治制度的特点 B、简议中国古代的选官制度 C、论隋唐三省制度对中国历史的影响 D、论清代皇权与相权的相互制衡37我国古代中央机构不断变革,曾出现三公九卿、三省六部、内阁、军机处等制度。这些变革反映的趋势是不断强化 A、专制皇权 B、中央集权 C、监察权力 D、对农民的控制 38汉至元地方政治制度的演变特征是 A、中央对地方控制逐渐加强 B、中央直接管理地方各县
19、和村 C、主要地方官职可世代沿袭 D、地方拥有较独立的行政体系39下图反映的本质是A 明代中央官制的变革 B 明代地方制度的变化C 明代官制机构的简化D皇权的不断加 40下面四幅关于中国历史上皇权势力的消长图,哪一幅是正确的 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1819202122232425262728293031323334353637383940二、材料解析题 材料一 唐初每事先经由中书省,中书做定将上,得者再下中书,中书付门下。或有未当,则门下缴驳,又上中书,中书又将上,得者再下中书,中书又下门下。若事可行,门下即下尚书者。 尚书省但主书填“奉行”而已。 朱子语类 材料二
20、 唐太宗说:“中书所出诏敕,颇有意见不同,或兼错失而相正以否。元置中书门下,本拟相防过误。人之意见,每或不同,有所是非,本为公事卿等特须灭私徇公,坚守直道。庶事相启沃,勿上下雷同也。” 贞观政要 材料三 唐太宗发现有一人诈伪做官,使下令处死。但负责审理此案的官员戴胄说:“法者,国家所以布大信于天下;言者,当时喜怒之所发耳,陛下发一朝之忿而许杀之,既知不可置之于法,此乃忍小忿而存大信也。”唐太宗被迫收回成命,对他说:“法有所失,公能正之,朕何忧也!” 贞观政要 请回答: (1)据材料一指出唐初一道旨意主要包含了哪些人的意见? (1)包括了皇帝和三省大臣的综合意见。(2)材料二说明唐初政治制度的特
21、点是什么?这种特点的产生主要取决于什么? (2)特点是皇权之下的民主制,取决于皇帝的个人品质和唐朝建立的历史背景。(3)材料三所述故事实质上是哪两种权威之间的冲突?结局说明了什么? (3)皇权与法律权威之间的冲突。结局说明法律的权威占据上风。(4)结合上述材料指出唐初君主的权力受到哪些方面的制约;结合我国封建制度的政治特点谈谈你对这一现象的认识。 (4)唐初君主权力受到大臣们和法律的制约。我国封建政治制度的特点是专制主义集权制,皇权至上,但在唐朝时期皇权并非是绝对的权威 必修一专题一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过关训练 班级 姓名 学号 一、单项选择题 1西周分封制的核心内容是A分封爵位 B分封土地
22、C分封人口 D规定贡赋 B 2西周宗法制的最大特点是 A嫡长子继承制 B庶子继承制C次子继承制D嫡长孙继承制 A 3秦王赢政从公元前230年到公元前221年,灭掉了六国,结束了分裂割据局面。六国中最早和最后被灭掉的国家是A韩国 燕国B韩国 齐国C赵国 燕国D魏国 齐国 B 4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基本特征是 A统一度量衡 B中央政府设立“三公” C地方实行郡县制 D皇权至高无上 D 5秦始皇在全国范围内推行郡县制度,郡守和县令的产生方式是 A世代相袭 B考试选拔 C地方推荐 D皇帝任命 D 6秦始皇对中国历史作出的最重要贡献是 D A确立了封建制度 B建立了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 C在全国推
23、行郡县制度 D建立了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封建国家7按正常的程序,唐代诏令从颁布到实施应先后经过 A A中书省一门下省一尚书省 B尚书省一中书省一门下省 C门下省一中书省一尚书省 D尚书省一门下省一中书省8唐朝的三省长官都是宰相,常常同时有七八个宰相议政,统治者这样做的目的是 B A扩大民主权利B分散相权,加强皇权 C减少决策失误 D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控制9宰相制度被废除是在 A宋朝 B元朝 C明朝 D清朝 C 10明太祖废除宰相制,由六部分理朝政的举措是为解决 C A地方割据问题 B丞相与六部尚书的矛盾 C皇权与相权的矛盾 D挽救封建制衰落的问题11内阁制正式确立是在 BA明太祖时期B明成祖时期
24、 C明宣宗时期 D明宪宗时期12下列关于清朝军机处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A A是中央最高行政决策机构 B皇帝挑选亲信重臣担任军机大臣 C军机大臣只是跪受笔录 D军机处的设立者是雍正帝13清朝军机大臣的基本职责是A决定军国大事 B协助皇帝处理全国政事 C掌管草拟国家政令 D笔录、传达皇帝的旨意 D 14从明初废丞相到清朝增设军机处的变化说明 A A皇权日益加强 B皇权、相权矛盾日益加剧 C相权战胜皇权,得以恢复 D皇权、相权矛盾得到了调和15历史典故“烽火戏诸侯”中,诸侯因义务所在,蜂拥而至勤王。这一典故是下列哪一政治制度的反映 A、宗法制 B、分封制 C、郡县制 D、王位世袭制 B 16下列历史
25、现象与西周分封制没有内在联系的是 C A、“周公立七十一国” B、山东素称“齐鲁大地” C、“裂都会而为之郡邑” D、“诸侯朝于天子,曰述职” 17中国古代“立子以贵不以长,立嫡以长不以贤。”该制度始于 CA、夏代 B、商代 C、周代 D、秦代18近年来,福建和台湾两岸的中华儿女定期地进行祭拜“妈祖”的大型民间活动。“妈祖” 文化现象与宗法制有密切关系,在宗法制中,大宗和小宗的关系是 D A、家族等级关系 B、政治隶属关系 C、家族血缘关系 D、既有家族血缘等级关系,又有政治隶属关系19192008年初,纷飞的大雪遍及大半个中国,但大雪挡不住人们回家过年的脚步。下列图片反映的内容与这种珍惜亲情
26、、渴望团聚情形密切相关的是 B A B C D20公元前214年,秦始皇统一岭南后,设置了南海郡、桂林郡和象郡。南海郡辖番禺、四会、龙川、博罗4县,郡所设在番禺(今广州)。任嚣任郡尉(因南海郡下属县少,是小郡,故称尉不称守),是为广州建置之始。有关任嚣的说法错误的是 D A、他的职位由中央任命,不可以世袭 B、他事实上是南海郡的最高行政长官 C、他无权任免辖区内的四个县令 D、他像以前的诸侯一样拥有封地21秦始皇说:“天下共苦战斗不休,以有侯王。赖宗庙,天下初定,又复立国,是树兵也,而求其宁息,岂不难哉!”秦始皇为解决上述问题,“求其宁息”的措施是 B A、焚书坑儒 B、推行郡县制 C、攻打匈
27、奴 D、修筑长城22中国古代崇尚“德治”,孝道是政府与民间最推崇的。有史料记载,郭巨“家贫,有子三岁,母减食于之。巨谓妻曰:贫乏不能供母,子又分母之食;盍埋此子”。郭巨因此而被荐举为孝廉。这一史料反映的是 A、分封制 B、编户制 C、察举制 D.科举制 C 23右图诰示中获得进士出身金榜题名的人所通过的途径是 CA、毛遂自荐 B、立军功授爵C、凭才学科举获得功名 D、出洋留学,功成名就24唐太宗说:“以天下之广,四海之众,千端万绪,须合变通,皆委百司商量,宰相筹画,于事稳便,方可奏行。岂以一日万机,独断一人之虑也。”材料表明他主张 AA、发挥宰相等大臣的议政权 B、君权与相权相互制衡C、中央权
28、力重心应当下移 D、君主不应实现专制统治 25今天我们国家共划分为23个省、5个自治区和4个直辖市。其中“省”作为地方最高行政单位开始于A、西周的分封制B、唐朝的三省六部制 C、秦朝的郡县制D、元朝的行中书省制D26藏文史籍萨加世系史载:“元帝辖十一省,西藏之地面虽不足一省,但因为它是八思巴的住地和教法所在,故作为一省委付与八思巴。”管理这一省的中央机构是 A、中书省 B、西藏行省 C、巡检司 D、宣政院 D27你认为下面的情况,哪项不可能是真实的 C A、公元前202年某月某日,身在咸阳的苏某给家人写了一封信,用的是小篆 B、公元前228年某月,一官员称嬴政为大王,未受谴责 C、公元前218
29、年,张某被任命为某郡郡尉,并享有皇帝赐给的一块封地 D、公元前219年,太仆王某奉命给秦始皇购买上等良马28下面是某电视专题片中出现的一组镜头:徐州府爆发洪灾,阁臣据皇帝旨意写成诏书,直送工部、户部执行赈灾,据所学知识判断,上述历史场景最早出现的朝代是A、唐朝 B、元朝 C、明朝 D、清朝 C29明史专家吴晗在朱元璋一书中曾这样描述我国古代的君臣关系:“在宋以前有三公坐而论道的说法到宋朝便不然了。从太祖开始,大臣上朝在皇帝面前无坐处,一坐群站到了明代,不但不许坐,站着都不行,得跪着说话了”。君臣关系由坐而站而跪,说明中国古代中央政治制度演变的重要特点是 BA、中央对地方的管理日益加强 B、皇权
30、日益加强,相权日益削弱C、内阁制度日渐成熟 D、丞相权力日益被分割30小华找来康雍乾三朝实录、论军机处与极权政治、“文字狱”的研究三本书,计划写一篇小论文。下列最可能成为这篇论文题目的是 D A、古代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与发展 B、明清的君主专制 C、浅议焚书坑儒 D、清代君主专制制度的强化31钱穆在国史新论中说“汉代宰相是首长制,唐代宰相是委员制”。这反映的实质问题 A汉代宰相位高权重B唐代宰相权力下降c宰相数量逐渐增加D皇权不断加强 D 32“今我朝罢丞相;设王府;六院 .以后子孙做皇帝时,并不许立丞相 ”,“我朝”指的是 A 宋朝 B元朝 C 明朝 D 清朝 C33史料记载:“从明太祖洪武
31、十七年九月十四日到二十一日的八天内,皇帝平均每天要处理 411 件政事,为减轻负担,明太祖 A 废除丞相 B 设置内阁 C 设殿阁大学士 D 设军机处 C34明代内阁和清代军机处的共同之处是 C A、统领六部,处理各种政务 B、参与决策,并负责朝廷日常事务 C、参与机要政务,但没有决策权 D、负责各地的军政事务35假如你是一位北京大学历史系教授,在招收研究生的试卷中,有这样一道题:谈谈你对明朝废除丞相制度这一政策的理解。某考生答题要点概括如下,你认为其中不符合历史实际情况的是 A、丞相制度妨碍了皇权的高度集中 B、丞相制度必然导致社会的动乱 C、这做法使军政大权进步集中到皇帝手中 D、废除丞相
32、制度,使君主专制达到了新的高度 B 36学过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这一专题后,某班四位同学分别撰写研究历史小论文,其中论文标题出现史实错误的是 DA、浅议我国早期国家政治制度的特点 B、简议中国古代的选官制度 C、论隋唐三省制度对中国历史的影响 D、论清代皇权与相权的相互制衡37我国古代中央机构不断变革,曾出现三公九卿、三省六部、内阁、军机处等制度。这些变革反映的趋势是不断强化 A A、专制皇权 B、中央集权 C、监察权力 D、对农民的控制38汉至元地方政治制度的演变特征是 A A、中央对地方控制逐渐加强 B、中央直接管理地方各县和村 C、主要地方官职可世代沿袭 D、地方拥有较独立的行政体系39右
33、图反映的本质是 D A 明代中央官制的变革B 明代地方制度的变化C 明代官制机构的简化D皇权的不断加40下面四幅关于中国历史上皇权势力的消长图,哪一幅是正确的 B 二、材料解析题 材料一 唐初每事先经由中书省,中书做定将上,得者再下中书,中书付门下。或有未当,则门下缴驳,又上中书,中书又将上,得者再下中书,中书又下门下。若事可行,门下即下尚书者。 尚书省但主书填“奉行”而已。 朱子语类 材料二 唐太宗说:“中书所出诏敕,颇有意见不同,或兼错失而相正以否。元置中书门下,本拟相防过误。人之意见,每或不同,有所是非,本为公事卿等特须灭私徇公,坚守直道。庶事相启沃,勿上下雷同也。” 贞观政要 材料三
34、唐太宗发现有一人诈伪做官,使下令处死。但负责审理此案的官员戴胄说:“法者,国家所以布大信于天下;言者,当时喜怒之所发耳,陛下发一朝之忿而许杀之,既知不可置之于法,此乃忍小忿而存大信也。”唐太宗被迫收回成命,对他说:“法有所失,公能正之,朕何忧也!” 贞观政要 请回答: (1)据材料一指出唐初一道旨意主要包含了哪些人的意见? (2)材料二说明唐初政治制度的特点是什么?这种特点的产生主要取决于什么? (3)材料三所述故事实质上是哪两种权威之间的冲突?结局说明了什么? (4)结合上述材料指出唐初君主的权力受到哪些方面的制约;结合我国封建制度的政治特点谈谈你对这一现象的认识。 (1)包括了皇帝和三省大臣的综合意见。(2)特点是皇权之下的民主制,取决于皇帝的个人品质和唐朝建立的历史背景。(3)皇权与法律权威之间的冲突。结局说明法律的权威占据上风。(4)唐初君主权力受到大臣们和法律的制约。我国封建政治制度的特点是专制主义集权制,皇权至上,但在唐朝时期皇权并非是绝对的权威.m- 9 - 版权所有高考资源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