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课时优案9芣苢文氏外孙入村收麦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最近到村子里去转转,发现乡村很自卑。农耕文明经过几千年的培养,那种“昼出耘田夜绩麻,村庄儿女各当家”式的自信和存在感,完全被电视里宣传的那个时髦世界几乎击垮了。那个黑盒子日复一日地通过广告、娱乐明星、肥皂剧暗示着,那种、与世无争、勤俭节约的生活世界必须赶紧抛弃,生活在别处。勤劳致富,不能致富的勤劳是愚昧的。如果既不穷,也没有富,仅仅是热爱劳动,热爱田野,有着“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的陶渊明式的世界观,“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那么就是朝着狂奔了。乡村已经没有信心再肯定“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式的诗意世界。今日中国的舆论使“乡土中
2、国”。最后使中国人对自己的历史。没有历史的中国固然一切可以从头开始,从学着西方人使用刀叉开始,但用乡村路旁的竹子制造的筷子永远会唤起乡愁。()过去,我们“衣锦还乡”,我们“落叶归根”,如今我们衣锦灿烂,乡却不在了,根也不在了。西方人喜欢“在路上”,他们跟着摩西。我们也“在路上”了,我们跟着谁?乡愁。1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A几千年农耕文明培养起来的,那种“昼出耘田夜绩麻,村庄儿女各当家”式的自信和存在感,完全被电视里宣传的那个时髦世界几乎击垮了。B几千年农耕文明培养起来的,那种“昼出耘田夜绩麻,村庄儿女各当家”式的自信和存在感,几乎完全被电视里宣传的那个时髦世界击垮
3、了。C农耕文明经过几千年的培养,那种“昼出耘田夜绩麻,村庄儿女各当家”式的自信和存在感,几乎完全被电视里宣传的那个时髦世界击垮了。D几千年农耕文明培养起来的,那种“昼出耘田夜绩麻,村庄儿女各当家”式的自信和存在感,电视里宣传的那个时髦世界几乎完全把它击垮了。答案B解析本题考查病句的辨析和修改。画线句有两处错误。一是中途易辙,原句一开始的主语是“农耕文明”,后面又变成“自信和存在感”。排除C项。同时D项也存在中途易辙,开始主语是“自信和存在感”,后面又变成“那个时髦世界”,排除D项。“完全几乎”前后矛盾。排除A项。故选B。2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部恰当的一项是()A安常处顺走投无路名誉扫地
4、自暴自弃B知足常乐穷途末路声名狼藉自惭形秽C安常处顺穷途末路声名狼藉自暴自弃D知足常乐走投无路名誉扫地自惭形秽答案B解析本题考查成语的辨析。知足常乐:知道满足,就总是快乐,形容安于已经得到的利益、地位,对现有生活满足,是心态,褒义。安常处顺:习惯于正常生活,处于顺利境遇。指生活处境,中性词,不合语境。这里和“与世无争、勤俭节约”并列的应该是“知足常乐”。排除A、C两项。穷途末路:穷途:处境困窘。形容客观上到了无路可走的地步。走投无路:比喻陷入绝境,投奔无门,可以指世态炎凉。这里是强调客观上无路可走的地步,用“穷途末路”。排除D项。声名狼藉:形容声望和名誉败坏到极点,不可收拾。名誉扫地:指彻底失
5、去声誉。这里强调的是乡土中国的名誉坏到极点,用“声名狼藉”。自惭形秽:因为自己不如别人而感到惭愧。自暴自弃:自己瞧不起自己,甘于落后或堕落。这里指中国人对自己的历史感到惭愧,用“自惭形秽”。综上,故选B。3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A重要的是,毁灭抛弃“乡土中国”的结果,我们今天已经日益感觉到了,巨大的乡愁正在人心深处蔓延。B重要的是,巨大的乡愁正在人心深处蔓延,毁灭抛弃“乡土中国”的原因,我们今天已经日益感觉到了。C尽管如此,巨大的乡愁正在人心深处蔓延,毁灭抛弃“乡土中国”的结果,我们今天已经日益感觉到了。D尽管如此,毁灭抛弃“乡土中国”的原因。我们今天已经日益感觉到了,
6、巨大的乡愁正在人心深处蔓延。答案A解析本题考查表达的准确、连贯。根据前后文逻辑,没有转折关系,所以“尽管如此”是错的,排除C、D两项;B项,“巨大的乡愁正在人心深处蔓延”是“毁灭抛弃乡土中国”的结果,不是原因,排除B项。故选A。4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诗经芣苢这首诗生动地表现了妇女们采集野菜的劳作过程,而诗经氓中表现女主人公每天都早起晚睡、辛勤劳作的两句是:,。(2)文氏外孙入村收麦描写了新麦成熟,外孙们主动帮自己收麦的场景。白居易观刈麦中,描写妇女儿童支援农忙场景的诗句是:,。(3)绿树青山,孟浩然与故人“”,是举杯对酌、闲谈农事的惬意;簌簌枣花里,苏轼一句“”,飘散着果蔬清新的
7、气息。(4)孟浩然过故人庄中描写了优美的田园风光的千古名句是:,。答案(1)夙兴夜寐靡有朝矣(2)妇姑荷箪食童稚携壶浆(3)把酒话桑麻牛衣古柳卖黄瓜(4)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1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芣苢文氏外孙入村收麦描写了古人的日常生活与劳作场景,我们能从中感受到他们劳动时的欢乐与情趣。试结合诗歌说说“乐”从何来。答: 答案(1)采撷之乐。芣苢仿佛看到风和日丽中,三三两两的美丽姑娘行走在田野间,看到满山遍野的芣苢,姑娘们兴致勃勃,她们一边采摘一边对歌,清亮的歌声在田野里飘荡。(2)收获之乐。文氏外孙入村收麦看出连日阴雨之后,天气放晴,麦子成熟,正是丰收的大好时节,在农忙季节,外孙
8、们都赶来帮忙收割。表现了他们的激动喜悦之情。2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两首诗均是农事诗,都是写劳动场面的,各自用了怎样的表现手法描写劳动场面?答: 答案芣苢这首诗并不叙事,也不抒情,而是直接用首句重复的手法,突出妇女们在采集芣苢时的动作,让人透过那些既简单又丰富且步步递进的动作,来体会劳动的紧张、热烈,心情的欣喜与欢快。这样的劳动场面,热烈、紧张而又繁复,丝毫看不到劳动的艰辛,反而充满了劳动的乐趣。文氏外孙入村收麦这首诗也是写劳动,也没有详细描绘劳动场面,而是从诸孙“入村”写起,以对比手法写出久雨忽晴、宜事农桑的喜悦。诗歌所呈现的充满乡村气息的饮食,通过侧面描写展现出劳动场面的热烈。
9、3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在诗经中,“重章叠唱”是语言运用的一种技巧和表达主题的一种手段。这一样式的最初形成是为了便于歌唱、记忆和传诵。芣苢就采用叠章叠唱的形式,在反复的咏叹中,准确地表达出欢快的劳动节奏。请结合作品分析这一特点。答: 答案重章叠句、反复咏唱的特点,即各章词句基本相同,只是更换中间的几个字,大量使用了叠字、双声、叠韵词语,加强了语言的形象性和音乐性,其作用在于深化主题、渲染气氛、加深情感。芣苢全诗三章十二句,每章四句,全是重章叠句,仅仅只变换了少数几个动词,即“采、有、掇、捋、袺、”,其余全是重叠,反复地表达劳动的过程,劳动成果的由少至多也就表达出来,充满了劳动的欢欣
10、,洋溢着劳动的热情。一、阅读诗经伐檀一诗,回答12题。坎坎伐檀兮,置之河之干兮,河水清且涟猗。不稼不穑,胡取禾三百廛兮?不狩不猎,胡瞻尔庭有县貆兮?彼君子兮,不素餐兮。坎坎伐辐兮,置之河之侧兮,河水清且直猗。不稼不穑,胡取禾三百亿兮?不狩不猎,胡瞻尔庭有县特兮?彼君子兮,不素食兮。坎坎伐轮兮,置之河之漘兮,河水清且沦猗。不稼不穑,胡取禾三百囷兮?不狩不猎,胡瞻尔庭有县鹑兮?彼君子兮,不素飧兮。1对本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这首诗反映了诗经“饥者歌其食,劳者歌其事”的现实主义创作精神。B这首诗每段的三、四句,是奴隶们对不劳而食的奴隶主发出的愤怒质问。C这首诗每段的末句,表现了奴隶对不
11、平等的社会现象的感叹,标志着奴隶们的初步觉醒。D这首诗采用了“赋”与“兴”相结合的手法,从而更有力地突出了“刺贪”的主题。答案C解析“标志着奴隶们的初步觉醒”不恰当。2伐檀中主要运用了哪些艺术手法,简要分析。答:答案运用重章叠句的手法。本诗在各节之间句数上、句式上、字数上以及大部分词语的运用上都非常相似,只是更换了一些关键词。比如说诗中反复咏唱“坎坎伐檀兮”“坎坎伐辐兮”“坎坎伐轮兮”。运用对比手法,来反映剥削者与被剥削者的区别,一些人辛勤劳动却食不果腹,另一些人不种不猎却过着优裕的生活。二、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34题。春日耕者苏辙阳气先从土脉知,老农夜起饲牛饥。雨深一尺春耕利,日出三竿晓饷迟
12、。妇子同来相妩媚,乌鸢飞下巧追随。纷纭政令曾何补,要取终年风雨时。注晓饷:指送早饭到田间。政令:指当时王安石变法所颁布的各种法令。3对本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首联“老农夜起饲牛饥”写出农夫天未亮就开始忙着春耕。B颔联“日出三竿晓饷迟”,写连饭都是送到田间,可见春耕之忙碌。C颈联写妇携子来田间一起参加劳动,描绘出一家人其乐融融的图景。D尾联直接点明纷纭政令无补于农事,表达了对政令繁多无用的嘲讽。答案C解析“颈联写妇携子来田间一起参加劳动”不正确,应当是“颈联写妇子来田间探视”。4这首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请简要概括。答: 答案表达了作者对农家春日忙碌和辛勤劳作的赞美,为农家温
13、馨与和睦生活感到高兴,对王安石变法后政令繁多无用的嘲讽(批判、否定)。三、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56题。归园田居五首(其二)陶渊明野外罕人事,穷巷寡轮鞅。白日掩荆扉,虚室绝尘想。时复墟曲中,披草共来往。相见无杂言,但道桑麻长。桑麻日已长,我土日已广。常恐霜霰至,零落同草莽。5下列对这首诗理解、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墟曲”写出了经过战乱,到处都是废墟,诗人只能拨开荒芜的草,和村子里的乡邻来往,生活很艰辛。B诗歌写出诗人与乡邻相见,谈话的主要内容是桑麻的长势,显示诗人与乡邻关系友好的淳朴之情。C开辟的荒地越来越多,令人喜悦,同时又感到霜霰将至,生怕自己的辛劳毁于一旦,心怀恐惧,这是一种单纯的喜惧。D诗人用质朴无华的语言,悠然自在的语调,叙述乡居生活日常片段,让读者在其中领略乡村生活的特点。答案A解析墟曲是乡野,曲是隐僻的地方,不能理解成废墟。6这首诗的前四句写出了怎样的乡村生活?并表达诗人怎样的情感?答: 答案写出了宁静的乡村生活。“野外罕人事,穷巷寡轮鞅”写出居地偏僻,没有俗事打扰的宁静乡村生活。“白日掩荆扉,虚室绝尘想”写出虚掩柴门,幽静的居室,内心的安静,身心俱静。诗人借乡居安静表达了对乡村生活的喜爱和抱贫守志的高洁之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