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3课汉代的思想大一统学习目标课程标准重点难点知道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的史实。1.汉代统治思想的发展及董仲舒新儒学体系的确立。2.儒家思想取得正统地位的原因。一、西汉初的黄老之学1.原因:西汉初年,经济残破,百废待兴,适应休养生息政策的需要。2.内容(1)主要包括治身和治国两个方面;(2)强调“无为而无不为”,既尊重自然规律,反对盲目行动,又主张发挥人的主观能动作用。3.作用:使汉初社会迅速恢复了元气。4.衰落(1)随着社会稳定,经济发展,黄老之学不能适应强化中央集权形势发展的需要。(2)儒家学说整合出了一套为中央集权服务的新的理论体系。1.黄老之学在汉初到汉武帝之前的兴衰说明了什么?提示黄老
2、之学的兴起和衰落说明了一种学说、一种思想要想具有立足之地,获得统治地位,必须不断创新,适应社会的需要,特别是适应统治者的需要。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1.背景(1)政治:汉武帝即位后,进一步开拓发展大一统事业。(2)思想:黄老之学不能适应强化中央集权形势的发展需要。2.特点:依据公羊春秋学说,融合阴阳家、黄老之学以及法家思想而形成的新思想体系。3.内容(1)强调大一统是天地之常经,提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以加强思想统一。(2)提出“天人感应”说,神化皇权,宣扬“君权神授”。(3)政治方面:施政应以德为主,以刑辅德。(4)伦理方面:提出仁、义、礼、智、信“五常之道”为人伦道德标准。4.影响(1)
3、政治:有利于巩固大一统国家和稳定统治秩序。(2)思想儒学成为各级学校必修的重要内容和朝廷选官的考查标准。确立了儒学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主流地位。知识拓展从春秋战国到汉武帝时期,儒家思想经历的变化(1)思想内涵变化:孔子创立儒家学说,孟子、荀子促进了儒家思想的发展,董仲舒吸收道家、法家和阴阳家的一些思想,对儒家学说进行改造,形成了新的儒学体系。(2)社会地位变化:春秋战国时期,儒家学说受到各诸侯国的冷落;秦朝时期,秦始皇“焚书坑儒”使儒家学说受到沉重打击;汉武帝时期,儒家学说成为正统思想。2.有人认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中的“儒术”就是孔子的“儒学”,对此你是如何理解的?提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4、”中的“儒术”并不都是孔子的“儒学”。“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中的“儒术”是指经过董仲舒改造后的糅合了道家、法家、阴阳五行家等的思想而形成的新儒学,已经不完全是孔子时代的儒学。3.二十四孝图为我们展现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的“孝道”,埋儿奉母是其中之一,讲述了古人郭巨为供养母亲而准备活埋亲儿,巧得黄金的故事。对其如何正确理解?提示说明了三纲五常压抑、扼杀人性;是对人性善良的一种误导;反映了传统文化中的糟粕。主题一董仲舒的新儒学史料一观天人相与之际,甚可畏也。国家将有失道之败,而天乃先出灾害以谴告之;不知自省,又出怪异以警惧之;尚不知变,而伤败乃至。春秋繁露史料二天子受命于天,诸侯受命于天子,子受命
5、于父,臣受命于君,妻受命于夫,诸所受命者,其尊皆天也。虽谓受命于天亦可。春秋繁露顺命史料三臣愚以为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邪辟之说灭息,然后统纪可一而法度可明,民知所从矣。汉书董仲舒传上述史料均是董仲舒的思想观点,反映了其“天人感应”观点;反映了其君权神授观点;反映了其“三纲五常”观点;反映了其“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观点;反映了其“大一统”观点。(1)据上述史料并结合所学,分析董仲舒新儒学内容“新”的表现。答案新内容:董仲舒新儒学在继承和发扬儒学仁政、民本思想的同时,又大力宣扬“大一统”“天人感应”“君权神授”等思想主张。(2)三则史料所反映的观点分别是针对什么问题而提
6、出来的?答案史料一:针对土地兼并现实,进一步发挥儒家仁政思想;史料二:针对加强君权需要,提出“君权神授”的政治思想和相应的儒家道德观念;针对为人处世标准,提出“三纲五常”,提倡孝道。史料三:针对中央集权需要,提出“春秋大一统”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主张。董仲舒的新儒学与先秦儒学的区别和联系先秦儒学董仲舒新儒学区别主题主要谈论现实问题主要谈论神学功能是对真理的追求主要为现实政治服务内容包含民本思想具有古典人文主义色彩外儒内法,兼采各家思想地位诸子百家之一官方化,独尊,是封建正统思想联系新儒学对先秦儒学中宣扬的“礼”“仁”“仁政”“民本”等思想进行了继承和发展,以适应汉武帝时期君主专制中央集权
7、的政治需要主题二儒学独尊地位的确立史料守旧而又维新,复古而又开明,这样一种二重性的立场,使得儒家学说能够在维护礼教伦常的前提下,一手伸向过去,一手伸向未来,在正在消逝的贵族分封制宗法社会和方兴的大一统国家之间架起了桥梁。张岱年、方克立主编中国文化概论史料阐述了儒学的二重性及其重要作用。意指在维护封建礼教的同时,又有发展创新。暗含了儒家思想发展的历史阶段。结合史料及所学知识,概括指出儒家思想在西汉取得独尊地位的原因。答案儒家思想的二重性特点,使其易于为社会各阶层接受;西汉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董仲舒对儒家学说的改造和发展;汉武帝的接纳与强力推行。记知识纲要背核心术语1.黄老思想适应了西汉初年实行休
8、养生息政策的需要,成为政治上的指导思想。随着社会稳定、经济发展,黄老之学已不能适应强化中央集权形势发展的需要。2.汉代的儒学不同于先秦儒学。它是董仲舒依据公羊春秋学说,融合阴阳家、黄老之学以及法家思想而形成的新的思想体系。3.“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使儒学在政治上占据统治地位,有利于巩固大一统国家和稳定统治秩序,从而确立了儒学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主流地位。1.汉初,推行“无为而治”的治国方略;而半个多世纪后,汉武帝强行罢黜“黄老刑名百家之言”而专尊儒学。这种文化政策上的变化本质上反映了()A.君主个人的价值追求 B.统治阶级的政治需要C.儒学理论的完善发展 D.统治集团内部的纷争答案B解析一种思想
9、能不能成为统治思想,从根本上要看这种思想能不能适应统治阶级的需要。故选B项。2.西方有学者认为:“促进中国文明的内聚性的最重要因素,也许是通称为儒家学说的道德准则。”材料中的“儒家学说的道德准则”是指()A.民贵君轻 B.天人感应C.三纲五常 D.和谐中庸答案C解析选项中唯一可以称为道德准则的就是三纲五常。故选C项。3.相对于先秦儒学,董仲舒改造后的儒学成为新儒学,“新”的主要体现是()A.人定胜天 B.独尊儒术C.天人感应 D.实行“仁政”答案C解析“天人感应”是改造后的新儒学的基础。4.“国家将有失道之败,而天乃先出灾害以谴告之,不知自省,又出怪异以警惧之,尚不知变,而伤败乃至”。这一学说
10、()A.反映了国家衰败在所难免B.成为皇权神化的理论依据C.对君权有一定的限制作用D.有利于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答案C解析材料宣扬“天人感应”学说,体现了董仲舒对儒学的改造,提醒君主要时刻反省自己的过失。“灾害”“怪异”是上天对君主“不知自省”的警告,此时要及时调整政策,否则会有丧邦失国的危险。这有利于限制君主权力过度膨胀和防止暴政。5.史记载:汉武帝时,“公孙弘以春秋白衣为天子三公,封以平津侯。天下之学士靡然乡风矣”。该材料主要表明()A.汉武帝广泛吸纳人才 B.平民将相大量涌现C.儒学在民间开始兴起 D.儒学地位显著提高答案D解析解答本题的关键是能够理解材料大意:春秋是儒家经典著作,公孙弘凭借
11、儒家经典可以坐到三公这样的高位,被封为平津侯,这使得儒家学说成为民间学习的主要对象,表明儒学的地位得到显著提高。故D项正确。阅读与思考理解:“天人感应”学说认为人君受命于天,进行统治,所以应当“屈民而伸君,屈君而伸天”。如果人君无道,天就会降下灾异来谴责和威慑。如果人君面对灾异而不思悔改,就会出现“伤败”。要求人君必须仿效天道,实行仁政。评价:消极:“天人感应”说牵强附会,带有浓厚的神秘色彩,有碍于人们正确认识自然和社会。积极:为皇权披上了神圣的外衣,为皇权至高无上找到了依据,适应了封建统治者加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需要。也包含着限制君权、维护地主阶级长远利益的目的。解析与探究(1)指导思想:李
12、斯主张将秦记、医药、卜筮、种树之外的书籍全部烧毁。董仲舒主张“罢黜百家,独尊儒术”。(2)社会效应:李斯焚书钳制了思想,摧残了文化。“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是中国政治史和思想史上的一件大事。儒学在政治上占据统治地位,有利于巩固国家大一统和稳定社会秩序。从此儒学确立了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主流地位。自我测评1.(1)客观:随着社会稳定,经济发展,黄老之学已不适应西汉强化中央集权形势发展的需要。(2)主观:儒家学说经过一段时间的自我调整,整合出了一整套为中央集权服务的新的理论体系。2.董仲舒针对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提出“大一统”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主张;针对加强君权的需要,提出“天人感应”的政治思
13、想。“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是中国政治史和思想史上的一件大事。儒学在政治上占据统治地位,有利于巩固国家大一统和稳定社会秩序。从此儒学确立了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主流地位。基础达标1.老子认为统治者的一切作为都会破坏自然秩序,扰乱天下,祸害百姓,主张统治者无所作为,效法自然,让百姓自由发展,具体措施是“劝统治者少干涉”和“常使民无知无欲”。这一思想在西汉初年占据了统治地位,主要是因为当时()A.法家思想弊端暴露无遗B.儒家思想未能形成体系C.人心不古百姓怨声载道D.战后社会经济破坏严重答案D解析材料中老子思想的主要政治含义是统治者不要增加民众负担,让民众自行休养生息,以达到“治”。结合西汉初年的社会背
14、景可知,秦末农民战争之后,社会、经济破坏严重,急需休养生息,故主张无为而治的黄老之学盛行。答案为D项。2.下列各项属于董仲舒的思想主张的是()A.“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B.“道之大原出于天,天不变道亦不变”C.“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D.“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答案B解析A项出自道德经,“道法自然”是典型的道家思想。B项出自董仲舒的举贤良对策,“天不变道亦不变”之“道”,是儒家之道,核心为“三纲五常”,董仲舒认为人伦道德,天经地义,绝对不能够更改,故选B项。C项出自商君书,属于商鞅的思想,从“不法古”可推断其符合法家变法革新的主张。D项出自儒家经典礼记。3.孟子说:“三代之得天
15、下也以仁,其失天下也以不仁。天子不仁,不保四海。”董仲舒认为:“天立王,以为民也。故其德足以安乐民者,天予之;其恶足以贼害民者,天夺之。”二人都认为治国者应当()A.以古鉴今 B.尊崇天道C.施行仁政 D.因时改革答案C解析由“天子不仁,不保四海”和“故其德足以安乐民者,天予之”可知孟子和董仲舒都强调天子应该具有仁爱之心,故C项正确。4.有人说:“董仲舒开启了儒学神学化的进程。”下列最能体现这一观点的思想是()A.“罢黜百家,独尊儒术”B.“天人感应”“君权神授”C.实践德政,推行教化D.“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答案B解析西汉董仲舒提出“君权神授”“天人感应”思想,为皇权披上了神学
16、的外衣,符合题意的是B项。5.董仲舒将天命史观加以整理发展,宣扬“天人感应”“君权神授”。他的目的在于()A.探寻世界和人类的起源B.扼制学术思想的自由发展C.把历史的发展变化归结到“天理”上D.为封建统治寻找理论根据答案D解析“天人感应”“君权神授”不是为了探寻世界本原和总结历史的变化,而是为统治者提供理论依据,维护统治阶级统治,故A、C项错误,D项正确;董仲舒的天命观确立了儒家的统治地位,遏制了学术思想的自由发展,是作用,不是目的,故B项错误。6.历史上,西汉宣帝年间发生一次日食时,宣帝即刻下诏说:“皇天见异,以戒朕躬,是朕之不逮、吏之不称也。”汉宣帝的认识和做法体现了()A.“独尊儒术”
17、 B.“大一统”C.“天人感应” D.“君权神授”答案C解析按照汉代董仲舒的“天人感应”理论,如果皇帝做了有违天意的事情,上天就会降灾难或出现怪异现象以示警示,材料正是天人感应的具体表现,故C项正确。7.西汉时期董仲舒对儒学的改造主要体现为()鼓吹“天人感应”主张“制天命而用之”宣扬“君权神授”强调“大一统”A. B.C. D.答案C解析董仲舒适应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提出“春秋大一统”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主张,故的表述正确;为了加强君权,董仲舒宣扬“君权神授”,提出了“天人合一”和“天人感应”学说,故表述正确;是荀子的主张,与题目中的人物“董仲舒”不符,故排除。本题应选C。8.董仲
18、舒认为“仁之美者在于天。天,仁也”“察于天之意,无穷极之仁也”。这说明董仲舒将儒学()A.神学化 B.世俗化C.政治化 D.思辨化答案A解析根据材料“仁之美者在于天”“察于天之意,无穷极之仁也”得出董仲舒将儒家的思想与天相联系,体现了神秘化的特点,故A正确。9.汉武帝时期,儒家思想开始成为统治思想,主要是因为()A.道家“无为”思想不能解决现实问题B.汉武帝急需从“无为”转向“有为”C.董仲舒建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D.儒家思想有利于汉武帝的“大一统”答案D解析儒家思想适应了汉武帝的“大一统”的需求,故被确立为统治思想。10.“天道之大者在阴阳,阳为德,阴为刑,刑主杀而德主生以此见天之任德不
19、任刑也”。材料反映的董仲舒的主张是()A.阴阳相生 B.三纲五常C.君权神授 D.以德治国答案D解析根据材料中“阳为德,阴为刑”“刑主杀而德主生”等,可看出董仲舒意在强调“德”和“刑”的关系,如天之阴阳两面,所以需要通过“刑”来辅“德”,二者缺一不可,即“以刑辅德、以德治国”的主张,故本题选D项;A、B、C三项均不符合材料主旨。能力提升11.钱穆在中国历史研究法中说:“至秦汉以后,中国学术大致归宗于儒家,此非各家尽被排斥之谓,实是后起儒家能荟萃先秦各家之重要精义,将之尽行吸收,融会为一。”对此理解正确的是()A.汉代儒学取得独尊地位,异己遭到排斥B.秦汉以后,儒学得到丰富和更新C.汉初儒学融合
20、了佛教、道教思想D.儒学在汉代成为官方哲学答案B解析材料认为,秦汉以后儒学吸收其他学说的精髓,加以融合,逐渐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集大成者,秦汉以后,儒学吸收道家、法家、阴阳五行家等思想得到丰富和更新,故B项正确。12.有人认为董仲舒的“天人感应”学说继承了儒家的“仁政”思想。这一观点主要是看到了董仲舒()A.主张“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B.认为天子受命于天,地位不可动摇C.认为人君要爱护百姓,如果残暴,天将降灾祸于他D.提出“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则载舟,水则覆舟”答案C解析C项认为君主应爱护百姓,如果违背天意,上天就会出现灾异进行谴责和警告,这体现了儒家的“仁政”思想,故本题选择C项。1
21、3.董仲舒认为“天生民性,有善质而未能善,于是为之立王以善之,此天意也。”下列对这一思想理解最准确的是()A.认为民性本善,君权神授B.感叹人性本恶,呼唤王道C.主张“罢黜百家,独尊儒术”D.建议以礼入法,以礼入俗答案A解析从材料可知,董仲舒认为,有些人虽然天生具有善质但不能成为善良的人,故上天树立王道来教化这些人,这是天意。分析选项可知,A项符合题意;B、D两项是荀子的观点;C项与题意无关。14.斯塔夫里阿诺斯在全球通史中说:“秦朝灭亡后,法家学说信誉扫地,而儒家学说被长期推崇为官方教义。不过,从某种意义上说,这也是法家的一个胜利。”“这也是法家的一个胜利”指的是()A.法家学说被董仲舒全面
22、吸收B.法家思想是董仲舒新儒学的核心C.儒家思想已经失去了先秦的“民本”特色D.“独尊儒术”体现了法家的思想专制原则答案D解析根据材料“儒家学说被长期推崇为官方教义”可知儒家思想成为正统思想,而董仲舒提出的“独尊儒术”是思想上“大一统”、文化专制的体现,其目的也是为了巩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这都体现了法家思想,因此D项符合题意;A项错误,法家的严刑峻法与儒家的仁政思想相悖;B项错误,新儒学的核心仍是儒家思想;C项错误,儒家思想虽然得到发展,但是基本的内容并未发生变化。15.“董仲舒是自汉代以来最有影响力的思想家之一我们民族性格中的封闭自我,因循守旧等劣根性,都与之直接相关。”(冯天瑜等著中华
23、文化史)这一观点()A.否定董仲舒的“大一统”学说B.否定董仲舒的“君权神授”主张C.否定董仲舒的“天人感应”学说D.否定董仲舒的“三纲五常”学说答案D解析本题考查董仲舒思想的影响。结合材料中“我们民族性格中的封闭自我,因循守旧等劣根性”等信息和董仲舒对儒家思想的发展,可以判断材料表述的观点是否定董仲舒的“三纲五常”学说。所以本题选D项。16.阅读下列材料:材料国家的统一,使多元文化整合的速度加快,而整合后的一统文化,具有强大的凝聚力和向心力,又反过来推动政治统一。两汉学术思想的变迁,大致分为三个时期(见下图):请回答:(1)请结合所学知识,将图中所表达的两汉学术思想变迁的路径加以简要梳理。(
24、2)汉兴之初,刘邦崇尚黄老之学,推行“无为而治”的治国方略,而七十余年后刘彻强行罢黜“黄老、刑名百家之言”。这种文化政策的变化实际上反映了思想与社会发展是一种什么关系?(3)有学者认为:汉代以后所尊“儒术”与先秦儒术已大不相同,它兼涉诸说,具有更大的包容性和政治张力。对此你怎样理解并评价这一文化现象?答案(1)自汉高祖到汉景帝,儒家思想与黄老之学并存,黄老之学占上风;从汉武帝到王莽时期,儒家思想独尊,但已混杂了法家和阴阳家的思想;东汉末年,道家崇尚自然的思想复兴。(2)思想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3)董仲舒依据公羊春秋学说,融合阴阳家、黄老之学以及法家思想而形成了新的思想体系。这种对儒家学说的调试与再造,有利于文化的丰富性和适应性。新儒学对于巩固国家的统一,巩固中央集权有积极意义。但“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专制政策,不利于文化的繁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