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 , 页数:15 ,大小:561.50KB ,
资源ID:524435      下载积分:5 金币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扫码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ketangku.com/wenku/file-524435-down.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2022年高考历史思维导图一轮学案(人教版必修一)1-2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 WORD版含解析.doc)为本站会员(高****)主动上传,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发送邮件至service@ketangku.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2022年高考历史思维导图一轮学案(人教版必修一)1-2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 WORD版含解析.doc

1、第2讲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自主复习】考点一、君主专制的演进【主干知识】 【名师点拨】1.三省六部制的运行机制2.宋代“二府三司制”3.古代中国削弱相权的方式【认知深化】汉唐以来中枢权力体系的演变特点(1)皇帝通过不断压抑、侵夺相权来加强皇权。宰相制度沿着相权的步步削弱,君权的逐渐强化这根主线发展演变。(2)内朝官向外朝官转化。内朝在牵制、架空外朝的同时,久而久之逐步发展为制度化、合法化的外朝中央机构。(3)宰相职位的设置由实位转向虚位。由“实位”到“虚位”反映的是宰相权限及权威的下降,宰相不再专职是对相权的限制压缩。(4)宰相权力不断分化。宰相既实行分权,在同一机构中,往往设置几个宰相职位

2、,又注重事权的相对集中,弥补分权的效率低下的弊端。【经典例题】(2020山东卷3)如表为唐代翰林学士的起源和演进概况。它反映了唐代时期概况高祖、太宗时期设立文学馆,弘文馆等学士,备君主顾问高宗、武后时期学士开始参与决策事务玄宗时期开开元初,设翰林待诏,后改为翰林学士,建立学士院,专掌最机密的诏令起草,正式参与朝政决策A. 翰林学士逐渐控制了决策权B. 文官地位日益提高C. 三省六部制渐趋成熟D. 朝廷内部权力的再分配【答案】D【解析】根据表格内容可知,唐代翰林学士由备君主顾问到开始参与决策再到专掌诏令起草,正式参与决策,说明翰林学士逐渐获得了决策国家事务的权力,成为决策集团的一分子,即在朝廷内

3、部决策权力进行了重新分配,故选D;翰林学士是逐渐参与决策权力,决策权始终还是归皇帝所有,排除A;仅根据翰林学士地位的变化无法证明文官地位得到提高,排除B;三省六部制出现于南北朝时期,在唐前期就已经趋向成熟,排除C。故选D。考点二、中央集权的发展【主干知识】【名师点拨】 1.“推恩令” :规定诸侯王死后嫡长子继承王位,其他子弟分割部分土地为列侯,归郡管辖,王国越分越小。 2.宋代加强中央集权3.古代中央与地方关系的演变:地方行政制度经历了一个从低级到高级不断发展完善的过程。中央强化对地方的领导、监督、制约,地方则要求独立的自主权,中央与地方的矛盾始终存在。县作为地方行政层级的基层政区,是相对稳定

4、的,而县之上的州、府、省则变化很大。【认知深化】汉至元地方行政管理的措施及特点(1)措施分化事权,相互牵制,如北宋派文臣做知州,设立通判监督知州等。划分适当的行政区域,如元朝实行行省制度。加强监察,如汉朝设刺史,北宋设通判。中央直接掌控地方的部分权力,如北宋地方财政收归中央。实行一些特殊的管理措施,如汉武帝的“推恩令”。(2)特点中央一直强化对地方的领导、监督、制约,地方则要求自主,中央与地方的矛盾始终存在。中央通过多层次管理,在分权基础上加强对官吏的任免、考核,地方权力逐渐被分割、削弱,集权于中央。地方行政制度经历了一个从低级到高级不断发展完善的过程。【经典例题】 (2021全国卷25)汉代

5、,中央各部门长官与地方各郡太守自行辟召属官,曾一度出现“名公巨卿,以能致贤才为高:而英才俊士,以得所依秉为重”的现象。能够保障辟召制度有效运作的是A分科考试选官制建立 B监察体系的改进C郡国并行制度的完善 D察举制度的实施【答案】B【解析】汉代中央各部门长官与地方各郡太守自行辟召属官,为了防止长官以权谋私或者培植自己的势力而威胁统治,就需要有效的监察制度才可以保证其有效运作,故选B项;分科考试的选官制度建立是在隋朝,而不是汉代,排除A项;郡国并行制度是地方行政制度,而辟召这种选官制度既涉及到中央各部门也涉及地方各郡,二者并无直接关联,排除C项;察举制度是自下而上的选官制度,辟召制度是自上而下的

6、选官制度,二者可以相互补充,但选拔方式不一样,察举制不能保证辟召制度实现有效运作,排除D项。考点三 选官用官制度【主干知识】【名师点拨】1. 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变迁2.科举制的特点及历史影响【认知深化】全面认识科举制的影响积极影响社会整合功能打破了特权垄断,促进了社会阶层转化,加速了社会流动,具有公开、平等、竞争、择优的合理性内核和价值理念推动儒学发展以儒家学说为主要考试内容,推动儒家思想和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巩固国家统一适应了中央集权制度下“大一统”意识形态的需要,促进了中华民族的大融合,巩固了封建国家的统一和社会的稳定推动世界文明发展早在唐朝时,科举制就被“东亚文化圈”国家所采用,并成为这些国

7、家政治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后来还被西方国家所吸收,对西方近代文官考试制度产生了较大影响消极影响重才轻品在选拔人才方面,过于侧重于才学标准,忽视了品德的考查,造成一些官员道德素质低下官本位思想直接促进了官本位社会观的发展,“学而优则仕”的思想至今还存在禁锢思想强化儒学正统地位,禁锢了人们的思想;抑制了新知识、新学科的渗透和发展;压抑了科学技术的进步【经典例题】(2019江苏高考3)唐代诗人刘得仁系皇亲国戚,其兄弟为达官显贵,而他“出入举场三十年,竟无所成”;唐宗室子弟李洞屡考不中,竟想去皇陵哭诉。两人的经历反映了唐代()A科举考试不重考生诗才 B选官制度阻断贵族入仕C中央政府剥夺宗室特权 D科举

8、取士体现公平公正【答案】D【解析】唐朝皇亲国戚和宗室子弟屡试不中,体现了科举考试的公平公正,故D项正确;唐朝科举考试重视考生诗才,故A项错误;科举考试打破了贵族对官场的垄断,没有阻止贵族入仕,故B项错误;材料表明科举取士的公平公正,宗室特权在科举取士中无法体现,没有涉及中央政府剥夺宗室特权,故C项错误。【课时检测】1.秦汉时期,三公九卿虽然各有执掌,分工清晰,但当时职无常守的现象也普遍存在,官吏既可能有职而无权,也可能有实权而未授职务。这主要表明秦汉时期() A.官员选拔注重实践能力 B.中央官僚体制受到冲击 C.君主专制统治得到巩固 D.世袭贵族势力干政严重【答案】C【解析】根据题意和所学知

9、识可知,秦汉时期,皇权至上,皇帝对官员有任意提拔和贬斥的权力,所以出现了封建官僚体制中“职无常守”的现象,这表明秦汉时期君主专制统治得到巩固,故C正确。材料中未体现秦汉时期的官员选拔标准,排除A。“职无常守”是维护专制统治的策略,并非中央官僚体制受到冲击,排除B。材料无法体现贵族干政,而是强调君主专制统治得到巩固,排除D。2.先秦时期,卿多指爵位;及至秦汉,卿在保留爵位内涵的同时向官职靠拢,逐渐形成了包括九卿制度在内的三公九卿制。这一变化体现出()A.政治模式的演进B.等级体制的强化C.爵位制度的成熟D.贵族政治的发展【答案】A【解析】根据题干内容可知,在先秦时期,卿大多是爵位的象征,到秦汉时

10、期,卿除去爵位内涵之外,又增加了“官职”的含义,这体现出从秦朝开始,贵族政治转化为官僚政治,这属于政治模式演进的范畴,故选A;“卿”的含义由“爵位”向“官职”演进,不涉及等级体制的变化,排除B;秦汉时期,是官僚政治确立的时期,故爵位制度的成熟与题意不符,排除C;根据题干内容可知,“卿”的内容变化,反映出贵族政治的弱化,而不是发展,排除D。3.汉初刘邦仿秦实行郡县制,同时分封诸侯王。后经过一系列斗争,收回并撤销大多数异姓封国,遂定“白马之盟”,规定“非刘氏不王,非有功不侯”。这表明刘邦推行分封的主要目的是()A.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控制B.保持传统政治体制稳定C.确保同姓宗族拱卫中央D.完善秦朝创立

11、的郡县制【答案】A【解析】汉初刘邦吸取秦亡教训,在实行郡县制同时又实行分封制来拱卫王室,后撤销异姓封国并规定“非刘氏不王,非有功不侯”都是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控制,故选A;刘邦在实行郡县制的同时还实行分封制,并没有保持传统政治体制稳定,排除B;让同姓宗族拱卫中央,是刘邦加强对地方控制的一个重要手段,并不是目的,排除C;刘邦推行分封制是为了巩固统治,并不是对秦朝郡县制的完善,排除D。4.汉武帝曾将关中北部的东界由黄河一线向东推进至太行山一线,将关中中部的函谷关向东迁移了三百里,从而极大地拓展了关中范围。他还将此区域内的侯国一次性迁到太行山以东地区重新安置。汉武帝的主要目的是()A.削弱王国经济实力B

12、.巩固关中控御全国C.逐步废除分封制度D.促进经济文化交流【答案】B【解析】关中地区是汉朝都城所在地,是其统治的核心地区,拓展关中范围并迁徙其区域内的侯国,有利于加强对关中的统治,进而起到控御全国的作用,故选B;材料仅提及将关中地区的侯国外迁,并未提及限制其经济发展等相关措施,无法体现削弱王国经济实力,排除A;将关中地区的侯国外迁,引起的只是这些侯国地理位置的变化,并不能体现逐步废除分封制度,排除C;促进经济文化交流只是其目的之一,但并非主要目的,排除D。5.(2021宜春模拟)汉武帝时起用了提倡新儒学的董仲舒、打败匈奴的卫青、主张专卖的桑弘羊、汉赋大师司马相如、太史令司马迁等人才为官。这种局

13、面的出现主要是由于()A.国家战略的需要B.科举制度的发展C.大兴文治的结果 D.血缘政治的终结【答案】A【解析】据材料可知汉武帝因为国家战略的需要,所以起用了各方面的人才,故选A;科举制在隋朝时期创立,排除B;汉武帝起用卫青属于武功,排除C;D说法本身错误,秦汉时期血缘政治衰落但并未终结,排除D。6.(2021福州模拟)司隶校尉是汉代国家监察官,负责中央监察和地方监察双重任务。其最初职能是对官员经济犯罪行为的纠举与弹劾,对危害社会治安的盗窃、抢劫等犯罪人员进行抓捕;东汉时又增加了慰问百姓疾苦、关注交通建设等职能。这种变化表明汉代()A.司隶校尉成为封疆大吏B.君主专制统治逐渐强化C.国家治理

14、职能不断完善D.社会经济得到快速发展【答案】C【解析】西汉司隶校尉最初负责纠举与弹劾官员经济犯罪,抓捕盗窃、抢劫等罪犯,东汉时增加了慰问百姓疾苦、关注交通建设等职能,可知司隶校尉职权范围扩大,表明汉代国家治理职能不断完善,C正确;作为国家监察官的司隶校尉有了“慰问百姓疾苦、关注交通建设等职能”,仍然不是掌握地方军政大权的封疆大吏,A错误;司隶校尉职能增多,不能说明君主专制统治逐渐强化,B错误;社会经济得到快速发展与材料内容无关,D错误。7.(2021石家庄模拟)东晋时期,各门阀士族分据三省,权臣掌握中书省,就是控制诏命之所由出,避免大权旁落;门下省审核职权有重大突破,不仅可驳回尚书奏事,而且拥

15、有审核中书诏书和驳诏的权力。这反映当时() A.三省六部制已经逐渐走向成熟 B.皇权至上的局面已被完全打破 C.选官以门第出身作为主要标准 D.中枢机构呈现出相互牵制趋势【答案】D【解析】根据材料可知,东晋时期一方面门阀士族把持中书省,避免大权旁落,另一方面“门下省审核职权有重大突破,不仅可驳回尚书奏事,而且拥有审核中书诏书和驳诏的权力”,反映中书、门下相互牵制,D正确;材料没有提及六部,而且三省六部制是在隋唐时期成熟,排除A;东晋政权“王与马,共天下”,用“皇权至上的局面已被完全打破”表述过于绝对,排除B;材料强调门阀士族把持中枢部门,未涉及选官的标准,排除C。8.关于黄巢起义前藩镇的作用,

16、宋人认为:“世言唐所以亡,由诸侯之强,此未极于理。夫弱唐者,诸侯也。唐既弱矣,而久不亡者,诸侯维之也。”材料()A.肯定了藩镇对唐统治的积极作用B.认为藩镇是唐衰落灭亡的重要因素C.基本否定了藩镇对唐统治的作用D.认为藩镇对唐统治有正反双重作用【答案】D【解析】根据材料“夫弱唐者,诸侯也。唐既弱矣,而久不亡者,诸侯维之也”可知,宋人认为藩镇割据削弱了唐朝,但藩镇又维持了衰落中的唐朝的统治,故选D;根据材料“夫弱唐者,诸侯也。唐既弱矣,而久不亡者,诸侯维之也”可知,宋人认为藩镇既削弱唐朝统治,又维持唐朝统治,排除A;根据材料“世言唐所以亡,由诸侯之强,此未极于理”可知,宋人认为唐朝灭亡的主要原因

17、不在藩镇,排除B;根据材料“夫弱唐者,诸侯也。唐既弱矣,而久不亡者,诸侯维之也”可知,宋人认为藩镇既削弱唐朝统治,又维持唐朝统治,排除C。9.学者余英时在评价唐初三省制时认为,自秦始皇统一中国以来,以初唐时三省制下的政事堂制度最为接近儒家“圣君贤相”互相制衡的政治理想。这一论点的主要依据是唐初的三省制实行时()A.三省分工明确,相互制约 B.对三省和君主的权力划定C.政府行政效率得到提高 D.解决了君权和相权的矛盾【答案】B【解析】材料“圣君贤相互相制衡”,即君主和三省之间互相制衡,三省分工明确,同时对皇帝诏令又有封驳之权,存在着君相互相制衡,故B正确;三省之间分工明确,相互制约,但不能体现相

18、权和君主权力的制衡,排除A;C不符合“互相制衡的政治理想”,排除;初唐的政事堂制度并不能解决君权与相权的矛盾,这也是推动三省六部制继续演变的动力,排除D。10. (2020重庆模拟)宋代,皇帝的诏令,原则上必须经过“二府”,以“敕牒”方式颁布执行,直接自宫内颁出的皇帝批示,被认为是“灭裂纪纲”的源头,经常受到臣僚的批评。这表明当时()A.专制皇权遭到削弱B.官僚制度比较成熟C.行政效率日益低下D.权力制衡机制建立【答案】B【解析】根据材料“皇帝的诏令,原则上必须经过二府直接自宫内颁出的皇帝批示,被认为是灭裂纪纲的源头,经常受到臣僚的批评”可知,宋代皇权一定程度上受到官僚群体的制约,说明官僚制度

19、较为成熟,故选B;材料反映的是皇权受到官僚群体的制约,并非削弱,排除A;材料反映的是皇权受到官僚群体的制约,不涉及行政效率,排除C;材料反映的是皇权受到官僚群体的制约,但难以实现官僚群体对皇权的制衡,且这种制约的现象不能代指整个制度,排除D。11.宋史中有“君主当与士大夫共治天下”“权归人主,政出中书,天下未有不治”的记载。当君主表现出揽权的趋向时,也常常会引发群臣的抗议。由此可知,宋代()A.决策机制发生异变B.君民共治得以实现C.文官政治逐渐形成D.权力结构有所制衡【答案】D【解析】根据材料“权归人主,政出中书,天下未有不治”“君主表现出揽权引发群臣的抗议”可知宋代相权对皇权制约,权力结构

20、有所制衡,故选D;根据材料“权归人主,政出中书,天下未有不治”可知宋代皇帝拥有最高决策权,决策机制未发生异变,排除A;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此时为君主专制,并非“君民共治”,排除B;文官政治的形成正是由于重文轻武国策的确立,与材料主旨决策过程完善无关,排除C。12.(2021南昌模拟)北宋初期,政务、军事、财政、监察四权并立,各部门直接向皇帝负责,宰相只能事事按旨行事。宋太祖为防大臣擅权,鼓励台谏官员弹劾大臣。这种权力结构设计()A.造成政风因循保守B.提高了行政效率C.杜绝官场黑暗腐败D.减轻了财政负担【答案】A【解析】据材料“各部门直接向皇帝负责,宰相只能事事按旨行事”,可知宋代相权大大削弱,事

21、事听命于皇帝,且受台谏掣肘,造成政风因循保守,故选A;政务、军事、财政、监察四权并立会降低办事效率,排除B;“杜绝”表述过于绝对化,排除C;北宋加强中央集权措施导致了三冗问题,排除D。13.(2020银川模拟)如图所示,宋太祖时开始给官员的官帽上加两个超级细长坚挺的帽翅,其根本目的是()A.提倡大臣独立思考B.防止官员结党营私C.加强皇帝集权专制D.彰显开国独树一帜【答案】C【解析】依据图片内容并结合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来看,该措施出现的初衷是防止朝臣在朝堂上私下交流,防止朝臣拉帮结派,结党营私,威胁皇权,通过此措施达到加强君主专制的目的,C正确;提倡大臣独立思考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A;防止官员

22、结党营私的目的还是加强皇帝的权力,排除B;彰显开国独树一帜与其政治制度无关,排除D。故选C。14.“唯本朝之法,上下相维,轻重相制,如身之使臂,臂之使指藩方守臣,统制列城,付以数千里之地,十万之师,单车之使,尺纸之诏,朝召而夕至,则为匹夫。”该观点认为宋朝政制()A.造成沉重的财政困难B.增强了军队的战斗力C.引发严重的边疆危机D.有利于维护政权稳定【答案】D【解析】根据材料“唯本朝之法,上下相维,轻重相制,如身之使臂,臂之使指”可知此时宋代鉴于唐末五代以来藩镇、武将之弊实行文官体制加强了中央集权,有利于维护政权稳定,故选D;根据材料“唯本朝之法,上下相维,轻重相制,如身之使臂,臂之使指”可知

23、此时宋代实行的文官体制加强了中央集权,未涉及其对财政的影响,排除A;宋代的文官制度造成军事上积弱,降低了军队的战斗力,排除B;材料中对于“藩方守臣”的描述并未涉及边疆情况,体现不出“边疆危机”,排除C。15.秦汉地方长官称为“牧、守、令”即“主人”的意思,宋代地方长官为知府知州。“知”是代理,名义上以中央官员兼任地方。这一变化说明()A.中央对地方的垂直管理体系形成B.中央对地方管辖和监督加强C.中央和地方关系得到了改善D.地方割据问题得到根本解决【答案】B【解析】A形成于秦朝郡县制的建立,不是这一变化的反映,故A错误;材料中称呼的变化反映出秦汉地方长官是地方“主人”,而宋代地方长官只是代理中

24、央管理地方,说明中央对地方管辖和监督加强,故B正确;材料反映出中央对地方控制的加强,而非关系得到改善,故C错误;材料反映出中央对地方控制的加强,不能据此推断地方割据问题得到根本解决,故D错误。16.(2021大庆模拟)元代规定行中书省为地方行政机构。行省“军国重事,无不领之”。行省高级长官由蒙古人、色目人担任,中下级官员由汉人担任。行省官员每日“早聚圆坐,参议词讼,理会公事”。据此可知,元代行省制()A.扩大了对地方监察权B.弱化了其政权的民族色彩C.有效制约了君主专制D.有利于集思广益制定决策【答案】D【解析】材料中没有体现地方监察权,排除A;从材料信息行省高级长官由蒙古人、色目人担任,中下

25、级官员由汉人担任可知强化了政权的民族色彩,排除B;行省制度是元代实行的地方行政体制,是对唐宋以来的地方行政体制的发展,加强了对地方的控制和中央集权,而不是制约了君主专制,排除C;从材料信息可以看出行省官员每日集会,商讨公事,这样有利于集思广益制定决策,D正确。17.(2021年湖南适应性测试)据南史载,刚担任尚书省右仆射的世族子弟王僧达“自负才地,一二年间便望宰相”;其孙王融“自恃人地,三十内望为公辅”。这说明南朝()A.选官重视才能与人品B.用官看重名士对人才的举荐C.门阀观念依然在流行D.世族子弟直接继承父祖官爵【答案】C【解析】通过材料中南史可知为魏晋南北朝时期,“自负才地”中“才地”指

26、才能和门第,结合所学可知南朝时,门阀世族虽然衰落,官员选拔仍注重门第出身,故C正确;西汉时期实行察举制,以品德为选官标准,故A错误;材料中“自负才地”“自恃人地”说明注重门第,并未涉及名士的举荐,故B错误;南朝时中央集权逐渐强化,寒族势力兴起,世族子弟并非直接继承父辈官爵,故D错误。18.宋代,宰相王旦之子,靠变卖父亲遗物度日,宰相晏殊之子因未考中进士,只凭“父荫”当了小官,晚年更死于贫病之中。而且,朝廷一再重申“阀阅之家不当与寒士争科第”。由此可推知宋代()A.选官制度注重公平性 B.社会阶层流动性得以加强C.社会结构渐趋合理化 D.世家大族退出了历史舞台【答案】B【解析】宋代宰相子弟同样需

27、要参加科举考试,一旦科考失利,容易陷入贫困,而且政府对“阀阅之家”参加科举进行了限制,在没有“阀阅之家”干预科举制的前提下,科举制能有力地促进社会阶层流动,B正确;题干中并未强调科举制的公平性,排除A;社会结构指的是社会各阶层的分布情况,题干中未提及这一点,排除C;朝廷限制“阀阅之家”干预科举,说明当时世家大族并未退出历史舞台,排除D。1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隋代虽置三公,以高官不除。其秉国钧者惟内史(中书)、纳言(门下),而尚书令事无不统,即不预机事,亦称政本之地。(清)永瑢历代职官表内阁材料二唐初每事先经由中书省,中书做定将上,得旨再下中书,中书付门下。或有未当,则门下缴驳,又

28、上中书,中书又将上,得旨再下中书,中书又下门下。若事可行,门下即下尚书省,尚书省但主书填“奉行”而已。朱子语类材料三议事已定,德彝(尚书仆射)数反之于上前,由是有隙。时房玄龄(中书令)、杜如晦新用事,皆疏瑀(尚书仆射)而亲德彝,(以上所提人物都是宰相)瑀不能平,遂上封事论之,辞指寥落,由是忤旨。会瑀与陈叔达(宰相)忿争于上前,庚辰,瑀、叔达皆坐不敬,免官。(此后,李世民下旨):自今中书、门下及三品以上入阁议事,皆命谏官随之,有失辄谏。(宋)司马光资治通鉴(1)与材料一相比,材料二中唐代的三省体制有何不同?(2)根据材料三,说明唐代三省体制在运行中是如何体现“制衡”与“专制”的。(3)根据上述材

29、料,指出三省体制发展的过程,并评价该体制。【答案】 (1)确定了三省各自的职权;确立了三省的运行机制;三省的权力相等。(2)制衡:三省长官共同议事;宰相设置众多。专制:议事过程发生分歧异议时,由皇帝最高裁定;派谏官驻阁监督。(3)过程:隋朝确立,唐朝发展完善。评价:三省相互牵制和监督,削弱了相权,保证了皇权的独尊。【解析】第(1)问,根据材料一、材料二,从三省各自的职权、运行机制等方面来分析。第(2)问,“制衡”体现的是三省长官共同议事;宰相设置众多。根据材料三“遂上封事论之,辞指寥落,由是忤旨。会瑀与陈叔达(宰相)忿争于上前,庚辰,瑀、叔达皆坐不敬,免官。(此后,李世民下旨):自今中书、门下及三品以上入阁议事,皆命谏官随之,有失辄谏”,可知“专制”体现在:议事过程发生分歧异议时,由皇帝最高裁定;派谏官驻阁监督。第(3)问,第一小问“过程”,根据材料,可知为隋朝确立,唐朝发展完善;第二小问“评价”,根据所学知识,从削弱相权、加强皇权、提高行政效率的角度回答。

网站客服QQ:123456
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2026657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