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006高三政治复习回归课本精要哲学常识部分一、 唯物论1世界是客观存在的物质世界。(1)自然界、社会的存在和发展是客观的,人们改造自然、变革社会的活动要以承认自然界、社会的客观性为基本前提。(2)我们在利用自然、改造自然的时候,务必要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与自然和谐相处。6意识的本质及其作用:(1)意识是物质发展的产物,是人脑特有的机能,意识的本质是对客观存在的反映(任何意识形式都如此)。(2)意识对客观事物的反映受主客观多种因素的制约,具有差异性(反映不同或有正误之分)。(3)意识具有能动性,不仅能正确反映客观事物的本质及其规律,而且能反作用于客观事物。不同的意识对客观事物起着不同
2、的反作用(正确意识促进作用;错误意识阻碍作用)。(4)必须重视意识的作用,重视精神力量,树立正确意识。7人具有主观能动性:(1)主观能动性是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活动及其特有的能力。(2)主观能动性和客观规律性的关系:认识和利用规律,必须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发挥主观能动性必须以尊重客观规律为基础。8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1)物质决定意识,意识是对物质的反映;意识反作用于客观事物。(2)物质和意识的关系是哲学的基本问题,是区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唯一标准。(3)一切从实际出发是人们正确认识世界、有效改造世界的根本立足点。(4)怎样做到从实际出发?通过调查研究,了解和把握客观实际全面、辩证地了
3、解和把握客实际情况在运动、变化、发展中把握实际科学理论与客观实际相结合,做到具体的历史的统一反对主观主义。二、辩证法10联系的普遍性:(1)事物的联系是普遍的。任何事物内部各部分、各要素都是相互联系的。任何事物都与周围的事物相互联系着。整个世界是一个相互联系的整体。(2)事物的联系是客观的。(3)人们可以根据事物的固有联系改变事物的状态,建立新的具体联系。(4)事物之间的联系具有多样性和复杂性,必须全面、具体分析事物的联系。11把握事物的因果联系:(1)事物之间的引起和被引起的关系就是因果联系。(2)在具体的因果联系中,原因和结果存在着严格的区分;原因和结果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3)方
4、法论:正确把握因果联系,是人们正确认识事物的前提;正确把握因果联系,才能提高人们实践活动的自觉性和预见性。12整体和部分的辩证关系:(1)区别:二者的内涵不同。二者的地位和功能不同,整体居于主导地位,统率着部分;整体具有部分根本没有的功能。当各部分以合理的结构形成整体时,整体的功能就会大于各部分功能之和。(2)联系:二者不可分割。整体由部分构成,整体功能的形成离不开部分原有的功能。部分是整体中的部分,部分离开整体就不再具有部分的功能;二者相互影响。整体的性能状态及其变化会影响到部分的性能状态及其变化,反之部分也制约着整体,甚至在一定条件下,关键部分的性能对整体的性能状态起决定作用;(3)方法论
5、意义首先,要树立全局观念,办事情要从整体着眼,寻求最优目标。其次,搞好局部,使整体功能得到最大发挥。13注意联系的观点包括因果观念和全局思想。在试卷中,一般来说,凡是涉及两个以上方面关系,都必然要用联系观点。14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世界上一切事物都是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15事物是变化发展的:(1)发展的实质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2)新事物是符合客观规律,具有强大生命力和远大发展前途的东西。(3)要以发展的观点看问题,要有创新精神、与时俱进,学会创造性思维。16规律及其客观性:(1)规律是事物运动过程中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2)规律是客观的,表现在:规律既不能被创造,也不能
6、被消灭;规律的客观性集中表现为它的不可抗拒性。违背规律,必然受到惩罚。(3)人能认识和利用规律,也能改变或创造条件,限制某些规律发生破坏作用的范围,为人类造福。(4)方法论意义:规律的客观性要求我们在认识和改造世界的活动中,按规律办事,坚持实事求是。17坚持矛盾分析方法:(1)矛盾就是事物自身包含的既对立又统一的关系。(2)对立(或斗争性)就是指矛盾双方相互排斥、相互分离的属性。哲学上的斗争具有广泛的意义,内容十分丰富,形式无限多样。(3)统一(或统一性):矛盾双方互为存在前提;矛盾双方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4)在把握矛盾时要注意矛盾双方的对立和统一,始终是不可分割的。因此,要在对立中看到统
7、一,在统一中把握对立。(5)矛盾具有普遍性和客观性:事事有矛盾,时时有矛盾。矛盾的存在是客观的。(6)方法论:承认矛盾的普遍性和客观性,是正确对待矛盾的前提;要坚持两分法(一分为二或全面观点),防止片面性。(7)一般来说,材料中出现“一方面另一方面”、“既又”、“和”、“同时”、“兼顾”(或“统筹”)等词眼或意思,都说明要坚持一分为二。18具体问题具体分析:(1)矛盾着的事物及其每一个侧面都各有其特点。必须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是人们正确认识事物基础,是正确解决矛盾的关键。(2)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关系: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是相互联结的:普遍性寓于特殊性之中;特殊性也离不开
8、普遍性,不包含普遍性的特殊性是没有的。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中,必须把普遍性和特殊性结合起来。(3)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主要矛盾在事物发展过程中处于支配地位,决定着事物的发展方向。因此,在实际工作中要善于抓住重点,集中力量解决主要矛盾。次要矛盾也影响主要矛盾的解决。因此,要学会统筹兼顾,恰当地处理次要矛盾。(4)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事物的性质是由矛盾的主要方面决定的,因此我们在观察问题时,要抓住主流,着重把握矛盾的主要方面。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是相互依赖,相互作用的,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因此,不能忽视矛盾的次要方面。(5)在应试中如何区分主次矛盾和矛盾的主次方面?主次矛盾是
9、指多个矛盾的地位不同,矛盾的主次方面是指一个矛盾的两个方面的地位不同。在实际生活中,主次矛盾是应用于解决多个问题,确定工作(或任务)的主次;矛盾的主要方面是探讨事物的性质,对事物进行评价,分析形势等。在题目中,出现“关键”、“重点”“中心(或重心)”、“根本任务”等词,一般用主次矛盾;出现“一方面另一方面总的看”、“既要又要但是”等,则是用主次方面。(6)主次矛盾的关系和矛盾的主次方面的关系要求我们必须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的结合。19内因和外因:(1)内因和外因的辨证关系:事物的发展是内外因共同作用的结果,内因是事物变化发展的根据,外因是事物发展的必要条件,外因通过内因而起作用。(2)坚持内外因
10、相结合的观点。首先,要重视内因;其次,也不能忽视外因,对外因要一分为二的分析。20量变和质变:(1)量变和质变的关系:量变是质变的前提和必要准备;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事物就是不断经过量变和质变这两种状态,永不停息的变化和发展。(2)方法论意义:事物的质在量变的一定范围内保持不变,因此要坚持适度原则。事物的发展最终要通过质变来实现,因此,要不失时机地促成质的飞跃。量变只有达到一定程度时才能引起质变,因此,要重视量的积累。在重视量的变化时,我们还要学会“优化结构”。21事物发展的趋势:(1)事物发展的总趋势时前进的,新事物必定战胜旧事物,事物发展是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2)方法论:既要坚定信念
11、,又要对发展的艰巨性、复杂性和曲折性有足够的认识和充分的准备。22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对立:(1)辩证法的根本观点是承认矛盾,主张用联系的、发展的、全面的观点看问题。其中,是否承认矛盾,承认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根本原因是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最根本的分歧。(2)坚持辩证法和坚持唯物论是统一的。本部分内容中,(1)对内外因辩证关系的运用进行主观试题命题的可能性很大,主要是结合自主创新、“引进来”和“走出去”相结合等。(2)宏观调控的适时适度,符合坚持适度原则。(3)经济结构调整特别是产业结构调整,要用到“重视量的积累中的优化结构”。(4)辩证法部分在选择题的命题中,引用古语,古诗或寓言故事的形式非常常见,
12、要注意准确弄清引用部分的意思,正确选择。三、认识论24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1)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必须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2)主观能动性的发挥受客观规律和客观条件的制约,因此,必须按规律办事,从客观实际出发。(3)主观能动性的发挥受主观因素制约,必须端正主观态度,坚持正确价值取向。25透过现象看本质:(1)现象和本质(略)。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感性认识是对事物的现象的认识,理性认识是对事物的本质的认识。理性认识比感性认识更可靠、更深刻。坚持理性认识从感性认识中来,是坚持了认识论中的唯物论;坚持感性认识有待于发展到理性认识,就坚持了认识论的辩证法。(2)认识的根本任务是透过现象看本质,经过感
13、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3)真理是人们对事物本质及其发展规律的正确认识。科学理论对实践具有巨大的指导作用。(4)实现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飞跃,必须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占有十分丰富和合乎实际的感性材料;运用科学思维方法对感性材料进行加工制作。26认识必须不断深化、扩张和向前推移,总之必须不断发展认识。27分析与综合是统一的科学思维方法,既要注意在综合指导下的深入分析,又要注意在分析基础上的综合。把矛盾分析方法贯穿与思维过程的始终。28创造性思维要求人们以科学理论为指导,面对实际,敢于提出新问题,解决新问题。理论创新对实践具有巨大的指导和推动作用。合理想象(略)29实践与认识:(1)实践是人们改造
14、客观世界的一切活动。实践具有物质性,能动性和社会性、历史性三个基本特征。对外开放正是基于实践的社会性特征。(2)实践与认识的关系:实践决定认识实践是认识的来源,是认识发展的动力,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是检验认识正确与否的唯一标准。认识反作用于实践,科学认识对实践具有正确的指导作用。(3)实践第一的观点时认识论的首要的和基本的观点。30如何正确坚持科学理论的指导作用(或如何正确对待马克思主义)?首先必须科学把握理论的实质和精髓。坚持理论和实际相结合,着眼于理论的运用,着眼于对实际问题和理论思考,着眼于新的实践和发展。不断丰富和发展理论。四、人生观和价值观31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关系:社会存在决定社
15、会意识(决定性质、变化);社会意识反作用于社会存在,科学社会意识正确反映了事物的属性和发展规律,能对事物的发展趋势作出正确分析和判断,因而对实践具有巨大指导作用,推动事物的发展。32树立正确的价值观:(1)价值观对社会存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不同的价值观对个人和社会有着不同的导向作用。(2)必须树立和坚持正确的价值观,发挥正确价值观的导向作用。(3)正确的价值观符合事物的属性和发展规律,符合人类根本利益。33个人利益和集体利益,个人和社会:(1)个人活动和社会发展相互制约、相互作用。(2)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的辨证关系:一方面个人利益和集体利益是互为前提而存在的;另一方面,个人利益和集体利益是相互
16、存进而共同发展的。因此,必须坚持集体主义原则,个人要把集体利益放在首位,同时,集体要更好地完善自己,更好地满足和保护个人的正当利益。坚持集体主义必须反对极端个人主义。(3)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发挥集体主义的调节作用。34人生价值及其实现:(1)人生价值,必须通过个人与社会、与他人之间的关系,才能得以体现。(2)人生价值包括两个方面:个人对社会的责任和贡献、社会对个人的尊重和满足。(3)人生的真正价值在于对社会的贡献:从与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关系看,个人对社会的贡献是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本保障。从人生价值两个方面关系看,个人对社会的贡献是人生价值的基本标志。从在实际生活中怎样衡量人生价值看,个人对
17、社会的贡献是人生价值的可靠标志。(4)实现人生价值的条件和途径:实现人生价值需要社会提供一定的客观条件。实现人生价值需要发挥主观能动性,创造必要的主观条件。要全面提高个人素质,要发扬艰苦奋斗精神,埋头苦干。要有百折不挠、不怕失败的顽强奋斗精神。要反对拜金主义和享乐主义。35理想与现实:(1)崇高理想对人生、对社会有着重大的指导和促进作用,因此,必须树立崇高的理想。个人必须把自己的志向同社会需要,同国家的前途和命运联系在一起。(2)理想与现实的关系:理想来源与现实,理想高于现实,理想可以转化为现实。要发扬艰苦奋斗精神。36社会实践:(1)人民群众是实践的主体,是历史的创造者。(2)要坚持群众观点:相信群众,依靠群众,坚持群众的利益高于一切。(3)改造主观世界:改造主管世界的必要性(略)。在改造主观世界中,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改造处于核心地位。改造客观世界和主观世界是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改造主观世界是为了更好地改造客观世界,在改造客观世界的同时也改造着自己的主观世界。在社会实践中,实现主观和客观、个人和社会的统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