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14课 清朝前中期的鼎盛与危机课程标准课标解读了解明清时期统一全国和经略边疆的相关举措,认识这一时期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版图奠定的重要意义认识明清时期封建专制发展和世界形势变化对中国的影响,以及中国社会面临的危机1结合教材、利用史料,了解清朝君主专制发展到顶峰的表现;运用地图等形式明确清朝版图的奠定。运用唯物史观对中国古代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做客观评价。2运用教材相关史料,在了解清朝危机表现的基础上,深刻理解这些危机对中国造成的深刻影响。 空间观念下的清朝前中期的鼎盛与危机知识点01 康雍乾时期的君主专制(一)康乾盛世1.时间:清朝皇帝康熙、雍正、乾隆在位期间,出现100多年的鼎盛局面。2.表
2、现:政局稳定,经济繁荣,疆域开拓并巩固。【拓展补充】清初的人口膨胀的原因清朝康、雍、乾长达一个多世纪中,社会总体稳定,清政府取消了人头税,根据耕地面积确定税额,减轻了下层百姓负担。农业上普遍采用了轮作、复种、多熟等农作制。玉米、甘薯等耐寒、耐旱、高产作物不断推广,人们将林木覆盖的山地和草原广为开垦,人口从清初的1.8亿增加到鸦片战争前夕的4亿之众,【即学即练1】下表为清朝中期人口、耕地面积数据。对此解读准确的是( )时间人口数量(亿)耕地面积(万公顷)人均耕地面积(亩)1753年(乾隆十八年)1.84约49024.001784年(乾隆四十九年)2.86约50712.661784年(乾隆四十九年
3、)3.34约52602.361851年(咸丰元年)4.32约50421.75A开始突破传统自然经济的结构B边疆国土的开发有效缓解人地矛盾C高产作物传入提高了粮食产量D人口急剧增长使资源危机日益显露【答案】D【解析】从数据可以看出,清代人口不断增长,而人均耕地面积不断下降,这反映出人口急剧增长使人地矛盾日益显露,D项正确;A项从材料中无法得出,排除A;材料没有涉及到边疆,排除B;材料没有体现粮食的产量,排除C。(二)康雍乾时期君主专制加强的表现1.皇帝独断大政:三位皇帝都以勤政著称,不仅独断朝廷大政方针,对于地方具体事务也总是详加过问,君主专制得到加强。2.奏折制度(1)内容:康乾时期,部分官员
4、向皇帝单独呈送密封报告,皇帝亲手批阅后返回,不经过其他中转、收发环节。(2)影响:这种迅速、机密的联系方式,使皇帝能够更直接、广泛地获取信息,提高了决策效率,强化了对官僚机构的控制。3.中枢秘书机构的变化(1)军机处:雍正时,设立军机处,军机大臣由被指派的朝臣兼职充任。军机处官员在皇帝直接监督下工作,商议军情,起草或处理机要文书。(2)内阁:负责处理一般文书。【微点拨】军机处清初,议政王大臣会议处理重要军国大事康熙,设立南书房,加强皇权雍正,为处理西北紧急军务,设立军机处,在皇帝直接监督下工作,跪奏笔录。军机处的影响:提高了行政效率;完全听命于皇帝,军国大事由皇帝一人裁决,专制皇权发展到顶峰。
5、【即学即练2】钱穆在中国历代政治得失中说:“明代还是在制度之下由皇帝来当宰相。宰相废了,而宰相的职权则由皇帝兼明代制度还是和过去大体相似的。清代就更超越了这一限度清代行政反而成了私下的秘密,自然比尚有制度可循的内阁制又大大进了一步。”对此理解最正确的是()A明朝设立的内阁制是对宰相制的继承B内阁是公开行政,军机处是私密行政C军机处的设置是古代政治的巨大变革D内阁与军机处的设立加强了君主专制【答案】D【解析】从材料中的废宰相,设内阁,设立军机处可知,这些都是皇权不断强化的产物,D项正确;内阁不是法定的中央机构,与宰相并不一致,排除A;内阁与军机处都是公开行政的,排除B;军机处的设置是皇权强化的表
6、现,与之前的机构变革的实质是一致的,排除C。4.文字狱(1)概况:清朝统治者对思想文化的控制非常严密,频繁制造文字狱。(2)影响:对文化造成严重的摧残。【拓展补充】对清朝强化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的认识清朝前期,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空前强化,对粉碎内部分裂叛乱和外部入侵、巩固国家统一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这一时期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开始走向衰落,因此其影响主要体现在消极作用方面:一方面统治者采取八股取士、大兴文字狱等措施,违背历史潮流,阻碍了社会进步;另一方面其作为上层建筑,所维护的是即将崩溃的旧的经济基础,阻碍了生产力的发展,呈现出了明显的腐朽性。【即学即练3】下表为唐、宋、明、清四朝皇帝与大臣关
7、系变化情况简表。它从本质上反映了中国古代A君主专制不断加强B中央集权日益强化C宰相、大臣逐渐私窃皇权D政治决策的方式渐趋僵化【答案】A【解析】根据材料可知,唐宋时期君权在一定程度上受相权的制约;但到明清时期,皇帝任命亲信大臣参与决策,且完全秉承皇帝的旨意,说明中国古代君主专制不断加强,故A项正确;中央集权强调中央与地方关系,这在材料中未体现,故B项错误;明清时期宰相制度已被废除,故C项错误;材料只反映皇帝与大臣关系变化,未涉及“政治决策的方式渐趋僵化”,故D项错误。知识点02 疆域的奠定康乾盛世时期,清朝版图得到了进一步的开拓和巩固。(一)东南版图的奠定台湾的收复和统一1.1662年,郑成功驱
8、逐荷兰殖民者,收复台湾。2.1683年,清军渡海远征,郑氏后裔投降。1684年,清朝在台湾设府,隶属福建省。【微点拨】明清时期的台湾17世纪初,荷兰侵占台湾1662年,郑成功收复台湾1683年,郑氏后裔在与清政府的战争中战败1684年,清朝在台湾设府,隶属福建省。【即学即练4】清代大批闽越移民到台湾谋生,寺庙成为移民的精神寄托。中央政府利用寺庙示禁碑的方式增强在地方权威,参与地方社会治理。此举旨在A增强台湾对中央政府认同B强化中央政府对台湾统治C促进台湾社会经济的发展D推动佛教在台湾地区传播【答案】A【解析】从材料中的“中央政府利用寺庙示禁碑的方式增强在地方权威”等信息可以看出,此举意在扩大中
9、央政府在地方民众中的权威和影响,利用民俗增强台湾民众对中央政府的心理认同,故答案为A项;此举意在从心理上对民众产生影响,主要不是强化政治统治,排除B项;这一做法与发展社会经济没有关系,排除C项;此举目的不是为了推广佛教,而是利用民俗增强心理认同,排除D项。(二)东北版图的奠定签订尼布楚条约1.背景:17世纪中叶,沙皇俄国的势力侵入我国黑龙江流域。2.过程:康熙前期,清军围攻侵占雅克萨的俄军,迫使沙俄同意进行谈判。3.结果:1689年,两国签订尼布楚条约,确定黑龙江、乌苏里江流域包括库页岛在内的广大地区都是中国领土。【微点拨】雅克萨之战雅克萨(今中国漠河黑龙江主航道以北的俄罗斯阿尔巴津诺)之战,
10、是沙俄侵略者妄图侵占中国黑龙江流域大片领土,中国军民被迫进行的一次反对侵略、收复失地的自卫战争。清康熙二十四年至二十七年(1685年1688年),中国军队为收复领土雅克萨,对入侵的俄军所进行的两次围歼战。是中国对俄的第一次自卫反击战。雅克萨之战是中国抵御俄国侵略的正义战争,在取得战争胜利的基础上,康熙帝与沙俄签订中俄尼布楚条约,规定两国东段边界以格尔必齐河、外兴安岭和额尔古纳河为分界线,从法律上肯定了黑龙江流域和乌苏里江流域广大地区属于中国领土,拆除俄国在雅克萨和额尔古纳河南岸修筑的据点,撤出侵入的军队。清前期签订的中俄条约属于平等条约,具有重大的历史意义。”【即学即练5】“这个条约被称为清政
11、府第一次以中国为名号签订的第一个具有近代性质的条约,用拉丁语拟定,边界确立在沿阿穆尔河以北的外兴安岭一线上,所以,俄罗斯人不得不完全地从有争议的流域地区撤走。”对这个条约的理解正确的是签约于鸦片战争后库页岛隶属于中国尼布楚归俄国所有平等协商边界条约ABCD【答案】D【解析】根据“这个条约被称为清政府第一次以中国为名号签订的第一个具有近代性质的条约”可知该条约是尼布楚条约,结合所学内容可知,该条约签订于康熙帝时期,错误;该条约中规定库页岛隶属于中国,尼布楚归俄国所有,因此该条约是中俄两国平等协商的边界条约,正确,故选D,排除ABC。(三)北方版图的奠定平定蒙古1.背景(1)明朝末年,鞑靼分为漠南
12、蒙古和漠北蒙古,瓦剌被称为漠西蒙古。(2)清朝入关前,打败并收降漠南蒙古,漠北和漠西蒙古也遣使朝贡。(3)17世纪后期,漠西蒙古准噶尔部的首领噶尔丹占据天山南北,又向东进攻漠北和漠南蒙古。2.与漠西蒙古的斗争(1)清军与噶尔丹及其后继者进行了长期的斗争,最终在1757年将准噶尔部彻底击败。(2)不久,维吾尔贵族大、小和卓兄弟起兵反清,很快被平定。3.结果(1)清朝在蒙古族地区设立盟、旗两级单位进行统治,任命蒙古王公为盟长、旗长。(2)1762年,清朝在新疆设立伊犁将军总领军政事务。(四)西南版图加强对西藏的管理1.清初,西藏最有影响的佛教格鲁派领袖五世达赖被清廷册封以“达赖喇嘛”尊号;五世班禅
13、在康熙时被赐予“班禅额尔德尼”尊号。此后历世达赖和班禅都经由清朝政府册封。2.从1727年起,清朝开始派遣驻藏大臣,代表朝廷与达赖、班禅共同治理西藏。3.1793年,清政府颁布钦定藏内善后章程29条,以法律形式明确和落实了清朝政府对西藏的管辖权。【拓展补充】西南地区的改土归流1.背景:中原王朝在西南各民族聚居区实行土司制度,由当地民族首领世袭担任地方长官。虽然形式上经过中央批准,并承担缴纳赋税、出兵助战等义务,但具有一定割据性。2.概况:雍正时,在西南大规模推行改土归流政策,逐步取消土司世袭制度,任命有任期、可调动的流官;清查户口、丈量土地、核实赋税。3.影响:消除了土司的割据状态,强化了清政
14、府对西南地方各民族的管理,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有利于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推动了西南地区的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即学即练6】改土归流是指明清时期废除西南各少数民族地区分封首领世袭地方行政长官的土司制度,改由中央政府委派流官直接进行统治,实行和内地相同的地方行政制度,如丈量土地、征收赋税、编查户口、组织乡勇、兴办学校、实行科举等。这一制度A消除了民族差异B推动了当地社会进步C改变了夷夏观念D实现了各民族的平等【答案】B【解析】明清时期通过改土归流废除了少数民族地区首领世袭地方行政长官的制度,对少数民族地区进行了更加强有力的统治,实行与内地相同的地方行政制度,从而有效的推动了当地社会的进步,故
15、选B;改土归流主要是推动了社会进步,并不代表能够消除民族差异和改变夷夏观念,排除AC;明清时期实现民族平等的说法不符合史实,排除D。(五)边疆统治的特点1.清朝政府专设理藩院管理蒙古族、藏族等民族事务。2.对于边疆地区采取因地制宜的政策,尊重各民族的社会习俗和宗教信仰,优待各族上层分子,保证了局势的稳定。(六)清朝的版图与区划1.清朝的疆域:清朝中期疆域西跨葱岭,西北达巴勒喀什池,北接西伯利亚,东北至外兴安岭和库页岛,东临太平洋,东南到台湾及其附属岛屿钓鱼岛、赤尾屿等,南包括南海诸岛,西南抵喜马拉雅山脉。现代中国的版图至此基本奠定。2.地方制度(1)在清朝疆域内,内地分立18省,分设巡抚或总督
16、治理。(2)在东北、北部和西部边疆,分设若干将军辖区和办事大臣辖区。【微点拨】清朝前期疆域【即学即练7】康乾盛世时期,清朝统治者为稳定和巩固国家疆域,十分重视边疆问题,较好地处理了各民族之间的关系。下列史实,属于康熙帝在这一方面所做的贡献应是设立木兰围场,处理民族事务在多伦与内外蒙古首领会盟在西南废除土司改为流官统治在蒙藏地区册封了若干活佛ABCD【答案】C【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康熙帝在平定“三藩”后,在内蒙古设立木兰围场,作为围猎、避暑、练兵和处理民族事务的特殊场所,正确;康熙三十年(1691年),康熙帝在多伦与内外蒙古首领会盟,标志着外蒙古纳入了清帝国的版图,正确;在西南废除土司改为流
17、官统治是雍正帝,错误;为了加强清朝对蒙藏地区的管辖,康熙帝在蒙藏地区册封了若干活佛,正确。综上,故选C。AD均含有错误选项,排除;B项不够全面,排除。知识点03 统治危机的初显(一)清朝由盛转衰1.康乾盛世后期,清朝统治已出现由盛转衰的迹象。2.19世纪前期嘉庆、道光在位时,衰象更为明显。(二)政治危机1.原因(1)清朝人口膨胀迅速。(2)人口急剧增长使得资源危机日益显露。(3)政治腐败和贫富矛盾的积累。2.表现(1)从乾隆后期起,农民起义屡屡爆发,大部分是由民间秘密宗教白莲教领导的。(2)四川、湖北、陕西等省的白莲教大起义持续了十年。(3)嘉庆后期,白莲教支派天理教发动的一次起义还攻入了北京
18、皇宫。【微点拨】清朝中期的农民起义乾隆后期,土地高度集中,大批流民陆续聚集于川、楚、陕交界的南山和巴山老林地区谋生,众以数百万计 。由于人口增长迅速,土地兼并严重,河南、安徽、江西各地出现饥民,川楚边境地区是一片原始森林地带,历来为被迫离开土地的流民聚集之所。加以封建统治阶级生活奢侈、贪官污吏横行、人们不满和反抗情绪日增,白莲教的宣传也随之增加了反抗现实的内容。中国清朝嘉庆年间爆发于四川达州、陕西、河南和湖北边境地区的白莲教徒武装反抗清政府的事件。从嘉庆元年(1796年)到嘉庆九年(1804年),历时九载,是清代中期规模最大的一次农民战争。【即学即练8】“民以食为天”。下表是明清时期人均粮食(
19、未经加工的毛粮)占有量的有关统计,从表中可以得出的结论是时代人口数(亿)耕地总数(万市顷)平均粮食亩产(市斤)粮食总产量(亿市斤)人均耕地数(市亩)人均粮食占有量(市斤)明万历时1.276024314466.31205清雍乾之际1.690030022955.61434鸦片战争前夕4.128114731030222.8732A社会贫富差距不断扩大B经济作物种植进一步发展C封建统治危机曰益显露D土地经营分散的趋势加强【答案】C【解析】根据表格的统计数据看出,鸦片战争前夕,人均粮食占有量大幅度下降,说明人民生活水平下降,清朝的封建统治危机日益明显,故选C;材料是人均粮食占有量的数据统计,无法体现社会
20、贫富差距,排除A;材料信息与经济作物种植无关,排除B;材料数据无法体现土地经营分散的趋势,排除D。(三)危机及其对策1.表现以英国为首的西方列强在中国东南沿海频繁活动,要求扩大对华贸易,开拓中国市场。2.对策闭关自守(1)清朝起初指定四处对外通商口岸,后仅保留广州一处,并规定由官府特许的“十三行”商人代为管理对外贸易事务。(2)外商在广州的活动及其与中国商民的交往,都受到严格约束。(3)严厉禁止民间船只出海贸易。3.影响这种闭关自守的政策,无法适应新的外部环境,中国逐渐落后于世界潮流。【微点拨】“海禁”与闭关自守“海禁”政策允许外国人来华贸易,只是要求必须在官方的主持下进行,即所谓“朝贡贸易”
21、。如郑和下西洋,不仅运载大量货物到亚非各国进行交易,而且广泛招徕各国商人来华贸易。而闭关锁国既禁止国人出海贸易也限制外商来华贸易。如在清朝闭关自守政策下私商不能出海贸易,外国商人被限制在固定的贸易场所,一切贸易均在广州十三行进行。【即学即练9】康熙二十三年(1684年)清政府宣布开海设关,在东南沿海设立闽、粤、浙海关开海贸易,闽越两省设满、汉海税监督各一人,笔贴式(翻译官)各一人,两年一易。清政府的这一做法A表明朝贡贸易体系正逐渐解体B有利于沿海经济恢复和发展C说明海禁政策抵制了外国侵略D体现了官方对外贸易的繁荣【答案】B【解析】由材料“设置海关开海贸易”“设海税监督”和翻译官,可知清政府的这
22、一做法有利于沿海地区经济的恢复(明朝和清初严格实行海禁政策)和发展,故B项正确;鸦片战争之后,近代国际关系中的条约体系才逐渐代替传统的朝贡体系,朝贡体系才逐渐解体,故A项错误;C项说法明显错误,故C项错误;材料只在阐述清政府贸易措施,并没有反应对外贸易的发展状况,故D项错误。 考法01 军机处的特点及影响1.特点办事效率高:军机大臣“跪受笔录”,直接交由中央各部和地方官员去执行,减少了中间环节,大大提高了办事效率。保密性好:受皇帝直接控制,限制与外官接触,办公地点地处皇宫内,不易受外界干扰。机构简单:军机处只设军机大臣和军机章京二职,整个军机处至多三四十人。2.影响军机处既绕过了内阁,又架空了
23、议政王大臣会议,皇帝总揽了中央机构的大权。而军机大臣只是承旨办事,权力都集中到皇帝手中。军机大臣的任命并无制度上的规定可供遵循,完全出于皇帝的个人意志,一切军国大事最终只凭皇帝一人决断,皇帝总揽了军政大权,拥有绝对的权力。军机处设立后,再也没有出现过更进一步加强皇权的制度创新。因此,军机处的设置标志着专制皇权发展到顶峰。【典例1】在军机处建立以后,清朝决策机构更加明朗化,内阁行政职能更加明确,在为政方式上,朝廷对日常政务与机密重务的处理有了原则区别,即所谓“本章归内阁,机务及用兵皆军机大臣承旨”,军机处和内阁在权力分配上并不对立,它的出现并不影响内阁作为中央政府处理日常政务的职能,内阁仍一如既
24、往地承担着大量繁复冗杂的行政事务,而这是军机处所不能也无法取代的。这主要表明A君主专制空前强化B君主专制受到制约C行政效率大为提高D行政体制创新完善【答案】D【解析】从材料可知,内阁处理日常政务,而军机处处理机密重务。军机处的设置使得决策机构更加明朗化,是对行政体制的一大完善,故选D项;材料强化了君权,但得不出君主专制空前强化,故A错误;材料中君主专制并没有受到制约,故B错误;虽然提高了行政效率,但不是材料的主要意思,故排除C项。考法02 中国古代统一国家长期发展的原因1.中央集权制度的建立和发展有效地巩固了多民族国家的统一。2.中国独特的相对独立的自然地理条件造成了两方面的影响:一是历史上多
25、数重大的政治活动都具有明显的内向性,二是中国地理条件之整体的统一性具有促进和维护国家统一的作用。3.文化传统。古老的中国文化,很早就产生了统一的思想,历经儒家学派的继承和发展成为中华民族具有强大凝聚力的思想渊源,这种思想一再转化为巨大的物质力量,对维护和促进统一发挥了巨大作用。4.民族融合。中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民族关系与统一国家的发展至为密切。由于民族融合,民族间的关系越来越密切,民族间凝聚意识不断增强,对历史文化的认同不断扩大和深化。正是因为有历史文化的认同,才有中华民族的凝聚力;也正因为有了这种凝聚力,才有统一国家的巩固和发展。5.中原汉族先进经济、文化的强大吸引力。【典例2】清雍正帝曾说:“是中国之一统始于秦,塞外之一统始于元而极盛于我朝”。对此,有学者这样解释“始于元和“极盛于清的“塞外之一统,实即元、清二王朝对蒙古、东北、新疆、西藏行使的直接管辖。”下列属于清朝管辖上述地区的机构或措施有理藩院 宣政院 改土归流 伊犁将军ABCD【答案】C【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清朝设置理藩院管理西藏地区的事务;设置伊犁将军管理新疆地区的事务,因此符合题意,C正确;宣政院是在元朝时期设置的机构,错误,AB排除;改土归流针对的是西南地区的少数民族,错误,D排除。故选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