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 , 页数:12 ,大小:296.50KB ,
资源ID:52191      下载积分:3 金币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扫码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ketangku.com/wenku/file-52191-down.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云南省保山第九中学2020-2021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二次阶段测试历史试题 WORD版含解析.doc)为本站会员(高****)主动上传,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发送邮件至service@ketangku.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云南省保山第九中学2020-2021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二次阶段测试历史试题 WORD版含解析.doc

1、高二年级历史试卷一、选择题1. 周代分封制下,各封国贵族按“周礼”行事,学说统一的“雅言”,促进了各地文化的整合。周代的“雅言”最早应起源于现在的A. 河南B. 河北C. 陕西D. 山东【答案】C【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对西周叛乱知识的记忆能力问题。“雅言”就是我国最早的古代通用语,相当于现在的普通话,与方言相对而言。注意材料要求的是“雅言”最早起源于什么地方,一定是西周的统治中心,西周的都城是镐京,镐京在今天陕西境内,所以应该选择C项,其他选项都不正确。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周代的统治2. 史记陈涉世家记载,陈胜在发动起义时说:“天下苦秦久矣。”其表现有战乱频仍 民族矛

2、盾尖锐 刑罚严酷 土地兼并严重A. B. C. D. 【答案】D【解析】本题实际是重现秦朝暴政与封建社会弊端的理解。秦朝实现了国家的大一统,排除;秦中央集权制的形成,皇帝权力至高无上,出现刑罚严酷,而土地兼并现象是封建社会无法根除的,导致阶级矛盾的尖锐,D项正确3. 王安石在河北民诗中写道,边境百姓“家家养子学耕织,输与官家事夷狄”,感慨他们生不逢时,“汝生不及贞观中,斗粟数钱无兵戎”。这些诗句表现了作者对冗兵冗官的不满对田园生活的赞美对唐代治世的向往对北宋孱弱的无奈A. B. C. D. 【答案】C【解析】【详解】“家家养子学耕织,输与官家事夷狄”指农民上交赋税给封建国家,北宋朝廷又给辽、夏

3、“岁币”,这是“冗费”的反映,无法体现冗兵冗官,排除;从本题材料无法体现,排除;“汝生不及贞观中,斗粟数钱无兵戎”是唐代贞观之治(封建盛世)物资丰富、物价低、和平安宁;相比之下,北宋中期明显“积贫积弱”,故选;故选C,ABD不符合题意,排除。4. 明成祖时,“特简(选拔)解缙、胡广、杨荣等直文渊阁,参预机务。阁臣之预机务自此始。然其时,入内阁者皆编、检、讲读之官,不置官属,不得专制诸司。嘉靖以后,朝位班次,俱列六部之上。”据此分析,明代内阁A. 开辟了入仕做官的新途径B. 六部逐渐成为内阁下属机构C. 自设立起即为法定决策机构D. 地位虽有变化但职能基本未变【答案】D【解析】【详解】材料中文字

4、说明明代内阁的地位逐步提高,但职能并未改变,依旧是皇帝的秘书机构,D正确,A是科举制特点;内阁并不能领导六部,B错误。明成祖正式设内阁。仅备顾问,不参与决策,C错误。5. 1870年前后,湖南、江西、江苏、湖北、直隶等地教案频发。民间传言,“或称教堂拐骗人口,或称教堂挖眼剖心,或称教堂诱污妇女”。此类传言盛行主要原因在于A. 清政府允许传教士在华传教B. 民众与外国势力的矛盾加剧C. 普通民众受教育程度较低D. 太平天国运动的影响【答案】B【解析】题中多省教案频发(中国民众与外国传教士和中国教徒的冲突),民间传言表明教堂“罪大恶极”,这些现象是中外民族矛盾加剧的体现,即选B项;AC两项与题干无

5、必然联系;太平天国运动推崇洋教(基督教教义是拜上帝教的来源之一),D项更错。【考点定位】必修一近代列强侵华战争西方列强文化侵略的影响。6. 虽成“空壳”,但仍作为辛亥革命成果象征的是A. 中国同盟会 三民主义B. 中国同盟会中华民国C. 三民主义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D. 中华民国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答案】D【解析】本题考查辛亥革命的历史成果,推翻了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同盟会在辛亥革命之前,不是辛亥革命的成果;三民主义也不算辛亥革命的成果,是辛亥革命的指导思想。【考点定位】必修一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辛亥革命。7. 与辛亥革命相比,国民革命运动对中国近代化的影响主要表现在A.

6、建立了真正的民主共和国B. 最广泛地发动了人民群众C. 建立了以国共合作为基础的革命统一战线D. 基本上推翻了北洋军阀的统治【答案】D【解析】A项在中国历史上,应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B项对应中共的工农联盟策略;C项只是国民革命运动的前提;D项是从推动政治近代化的角度而言,符合题干要求,即选D项。8. 1920年12月,毛泽东在致朋友的信中说:“我看俄国式的革命,是无可如何的山穷水尽诸路皆走不通了的一个变计,并不是有更好的方法弃而不采,单要采这个恐怖的方法。”这表明在当时中国共产党早期组织成员看来A. 俄国革命道路必须与中国实际相结合B. 在中心城市进行武装暴动是当务之急C. 暴力革命是进行社

7、会改造的必然选择D. 改良仍旧是改造社会行之有效的方法【答案】C【解析】【详解】毛泽东认为在当时的中国社会情境下,选择俄国式革命道路是不得已的选择,也是必然选择,即暴力革命是改造中国社会的必然选择,C正确;根据“俄国式的革命,是无可如何的山穷水尽诸路皆走不通了的一个变计”可知,毛泽东认为俄国的革命道路和当时中国的实际是相符的,排除A;B与题无关,排除;俄国革命道路是暴力革命,毛泽东主张走这一革命道路,说明其不赞成改良,而且结合材料时间可知,这一时期改良道路已经失败,排除D。9. 侯外庐在回忆录中说:“抗战年代的西南大城市,聚集着中国那个年代大多数的学者和文化人。重庆、成都、昆明、桂林,乃至一些

8、县城和乡村,集中各种科学家和各类学者密度之高,是前所未有,今日也难再现。”这反映了抗战时期A. 文化教育重心的转移B. 文化统制政策的确立C. 文化教育的无序状态D. 文化教育的均衡发展【答案】A【解析】注意“抗战年代”的特殊时代背景,这是一时期为了躲避日本侵略者的掠夺与摧残,既有工业内迁(向大西南和大西北),也有大专院校和教授学者内迁,即A项所述。BCD三项都与此无关。【考点定位】必修二近代中国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民国时期民族工业的曲折发展。10. 晋冀鲁豫解放军在鲁西南强渡黄河后,国民党方面“对于解放军下一步究竟是东越运河、直接策应华东野战军打破国民党军的重点进攻,还是南进截断陇海路直趋徐州

9、、粉碎蒋介石的作战计划,捉摸不定。”解放军的“下一步”军事行动及其真实意图是A. 跃进大别山,开始战略反攻B. 夺取徐州,准备战略决战C. 破坏陇海路,支援淮海战役D. 强渡长江,迅速解放南京【答案】A【解析】本题考察解放战争中刘邓大军强渡黄河后的战略意图,属于对基础知识的考察,根据所学知识即可得出答案,选A项。【考点定位】必修一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新民主主义革命之解放战争。11. 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召开前夕,发动群众宣传和讨论宪法草案的标语口号有A. “为巩固新民主主义制度而斗争”B. “争取社会主义在我国的完满实现”C. “坚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D. “热烈庆祝社会主义的社会制度

10、基本建立”【答案】B【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难度中等。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召开于1954年,其主要内容是制定了我国第一部社会主义宪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新民主主义制度下,宪法性质的法律为中国人民第一届政治协商会议制定的共同纲领,故A项错误。“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提出于1956年,故C项错误。社会主义制度在我国确立的标志是1956年底三大改造的完成,故D项错误。社会主义制度包括社会主义政治制度和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召开,宪法的制定,意味着社会主义政治制度在我国的确立,故B项正确。【考点定位】考查新中国的民主政治建设12. “我们亚非国家所需要的是和平

11、和独立,我们并无意于使亚非国家同其他地区的国家对立,我们同样需要同其他地区的国家建立和平合作的关系。”这段话出自A. 周恩来在万隆会议上的发言B. 乔冠华在中国恢复联合国席位后的讲话C. 邓小平出席中美建交招待会时的谈话D. 江泽民在亚太经合组织会议上的讲话【答案】A【解析】【详解】材料讲话意在强调与亚非国家和平合作。在亚洲、非洲民族解放运动高涨的形势下,1955年亚非会议召开,周恩来鲜明地提出“求同存异”的方针加强了中国同亚非各国的联系。所以选A。二、非选择题13. 著名学者余英时指出:科举不是一个单纯的考试制度,它将社会结构紧密地联系了起来,形成一个多面互动的整体,一直发挥着无形的统合功能

12、。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 科举之善,在能破朋党之私。前此选举,皆权在举之之人,士有应举之才,而举不之及,夫固无如之何。既可(科举),不能应试者,有司虽欲徇私举之而不得;苟能应试,终必有若干人可以获举也。此实选举之官徇私舞弊之限制。吕思勉中国制度史材料二 渐渐地,这些考试(指科举)开始集中于文学体裁和儒家正统观念,最后的结果是形成一种制度,为中国提供了一种赢得欧洲人尊敬和羡慕的、有效稳定的行政管理。只要中国仍相对地孤立在东亚,它就会继续提供稳定性和连续性。(美)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材料三 作为一种上千年的文化存在,科举显然有其客观的历史合理性,否则我们就无法解释其存在的持久性。科举的创新之处就在不

13、仅为社会底层的知识分子提供了持续流动的可能,而且将其制度化。科举制度的最大合理性在于它那“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式的“机会均等”的机制,对知识分子的社会心理是一种塑造,客观上激励了个人的奋斗精神。薛明扬中国传统文化概论材料四 假设你是宋初的决策者,需要做出一项重要的决定是否大力推行科举制。决策之前,你需要考虑的因素如下请回答(1)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汉晋时期的选官制度,并通过与上述选官制度的比较,说明科举制的历史进步性。(2)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说明科举制所具有的政治、思想以及整体的统合功能。(3)据材料三说明科举制对于现代人才选拔的历史借鉴价值。(4)请你在文本框内的A.B两处填上

14、恰当的文字。(5)综合以上因素,你会做出怎样的决策?理由是什么?【答案】(1)选官制度:察举制;九品中正制。进步性:有利于破除结党营私之弊;限制了徇私舞弊发生;打破了世家大族垄断官场的特权;扩大了官员的来源;提高了从政人员的文化素质。(2)统合功能:加强中央集权;保证儒家思想成为主流(正统);维护文明的稳定性和连续性。(3)借鉴价值:人才流动机制;客观公平理念;人才激励机制。(4)A:解除重要军事将领的兵权,加强中央集权;B:扩大科举取士人数,扩大统治基础。(5)决策:大力推行科举制。理由:士大夫参政意识强,扩大科举能够扩大统治基础,获得士大夫对政权的认可,同时任用文官掌兵,削弱武将权力,加强

15、中央集权。【解析】【详解】(1)选官制度: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汉代选官制度是察举制,魏晋时期的选官制度是九品中正制。进步性:根据材料“科举之善,在能破朋党之私”可知,科举制有利于破除结党营私之弊;根据材料“不能应试者,有司虽欲徇私举之而不得;苟能应试,终必有若干人可以获举也。此实选举之官徇私舞弊之限制”可知,科举制限制了徇私舞弊的发生;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科举制将选官权收归中央,打破了世家大族垄断官场的特权;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科举制实行自由投考,择优录取,扩大了官员的来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科举制重视才学,提高了从政人员的文化素质。(2)统合功能: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科举制将选官权收归中央,加强中央

16、集权;根据材料“渐渐地,这些考试(指科举)开始集中于文学体裁和儒家正统观念,最后的结果是形成一种制度,为中国提供了一种赢得欧洲人尊敬和羡慕的、有效稳定的行政管理”可知,保证儒家思想成为主流(正统);根据材料“只要中国仍相对地孤立在东亚,它就会继续提供稳定性和连续性”可知,维护文明的稳定性和连续性。(3)借鉴价值:根据材料“科举的创新之处就在不仅为社会底层的知识分子提供了持续流动的可能,而且将其制度化”可知,科举制构建了一种人才流动机制;根据材料“科举制度的最大合理性在于它那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式的机会均等”可知,科举制强调客观公平理念,有人才激励机制。(4)A:根据材料可以看出,五代时期藩镇

17、割据,因此需要解除重要军事将领的兵权;B:根据材料可以看出,唐代科举录取人数和应考人数比例不匹配,不能满足文人阶层的需求,因此需要扩大科举取士人数。(5)决策:根据前四则材料对于科举制的评价可知,大力推行科举制。理由:根据材料“与士大夫共治天下,共定国是,提高士大夫参政意识”可知,士大夫参政意识强,扩大科举能够扩大统治基础,获得士大夫对政权的认可。扩大科举之能够扩大人才来源,同时任用文官掌兵,削弱武将权力,加强中央集权;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科举制考查儒家思想,有助于加强思想控制。14. 有学者认为“就世界大势论,鸦片战争是不能避免的。”试用所学知识论证这一观点。要求:紧扣主题,观点合理;史实准确

18、,史论结合;条理清晰,合乎逻辑;【答案】19世纪是西方向全球进行殖民扩张的年代,殖民势力已经渗透到亚洲在西方国家中,英国率先完成工业革命,成为头号资本主义强国,为了争夺原料产地和市场,亟需打开中国的大门此时的中国,在经历了康乾盛世的繁荣之后逐渐走向衰落,统治者以“天朝上国”自居,实行闭关锁国的政策西方主导的国际关系秩序与中国的朝贡体系产生了剧烈冲突围绕着鸦片贸易,中英矛盾不断升级可见,19世纪资本主义国家向中国及全球的扩张,体现了近代工业文明与传统农业文明的碰撞,在这样的大势下,鸦片战争无可避免地爆发了。【解析】【详解】首先理解题干,题干反映的是鸦片战争爆发的必然性其次运用所学知识进行论证,论

19、证时可以用鸦片战争前中英实力的对比和工业革命后的英国的发展情况进行。从政治方面看,中国是落后封建国,英国是世界强国。中国是封建社会,英国是资本主义社会。从经济方面分析,中国是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而英国完成工业革命。从军事力量看,中国装备陈旧,素质低下,而英国船坚炮利,战斗力强。从对外政策看,中国闭关锁国,英国对外殖民扩张。工业革命后的英国资产阶级竭力在全世界拓展市场,抢占原料产地,在全球扩张,中国市场广阔,必然成为其经济侵略的对象。对贸易情况看,鸦片战争前正常的中英贸易中,英国处于入超地位,为了扭转对华贸易逆差,英国对华走私鸦片,引发中国的禁烟运动。这成为导致鸦片战争的直接原因,因此,就世界大

20、势论,鸦片战争是不能避免的。15.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材料 秦汉时期山林属国家所有,不允许私家占有山林湖泊。东晋以后,世室大族在南方擅占山泽。晋城帝颁布了“占山护泽,强盗律论”的禁令,但难以执行。豪强之家违法占山封水,政府无力制裁。平民百姓却无此特权,“富强者兼岭而占,贫弱者薪苏(柴薪)无托”。南朝宋孝武帝实行改制,允许私家合法拥有山泽产权:按官阶等级设限,第一、二品可占山三顷,依品级递减,九品及百姓占山一顷;“若先已占山,不得更占;先占阙(缺)少,依限占足”。私人合法取得山林产权后,山林开放成为常态,产权国有与私有并存。摘编自赵冈中国历史上生态环境之变迁(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南朝

21、山泽管理制度改革的背景。(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南朝山泽管理制度改革的作用。【答案】(1)北方战乱,人口南迁;豪强大族擅占山泽,百姓无权享有山泽之利。(2)确定山泽占有私有制;缓解山泽占有的矛盾;保护了官僚阶层的经济利益;推动了南方开发,促进社会经济发展。【解析】试题分析:(1)第一问,概括南朝山泽管理制度改革的背景可以依据材料进行概括整理,也可以依据教材中南朝相关名实来回答。本题需要从经济史教材中的第三课与政治史上的选官制度来综合分析,从这两个相关的知识点可以得出南朝山泽改革的背景。南朝时期由于政治上的依门第选官制度,使得士族势力强大 所以他们控制山林河流之利,这种现象是加剧了阶级

22、矛盾的,同时也造成了地方强大而中央政府弱小的局面,所以要改革。(2)第二问,首先要依据第一问的背景来分析归纳出部分答案,然后再依据材料内容及教材上南朝经济发展的相关内容来分析整理。经济体制改革都是要部分调整生产关系以适应生产力发展的,所以它都会不同程度的推动经济的发展,这是个套路答案。考点:历史上重大改革南朝山泽管理制度改革南朝山泽管理制度改革的背景及作用16. 近代社会的民主思想与实践材料1940年3月,中共中央发出党内指示,强调敌后政权在性质上是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权。指示规定,在政权的人员分配上,“共产党员占三分之一,非党的左派进步分子占三分之一,不左不右的中间派占三分之一”。并指出,共产

23、党在政权中的领导作用,是要靠党员的质量来保证的,而不必有更多的人数,不是要盛气凌人地要人家服从,而是要以党的正确政策和自己的模范工作,使别人愿意接受我们的建议。各抗日根据地比较认真地贯彻了三三制原则,陕甘宁边区,1941年根据三三制原则进行了改选。党外人士担任乡以上干部者有3592人,占总数三分之二。根据地内的开明绅士由此得以进入政权机构。摘编自张海鹏主编中国近代史等(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抗日根据地政权实行三三制的原因,并指出三三制政权的特点。(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实行三三制的主要意义【答案】(1)原因:巩固抗日根据地;抗日民族统一战线需要调动各阶层积极性,实行民主

24、。特点:中国共产党领导,各阶层联合;民主协商。(2)广泛团结了抗日力量,调动各阶层积极性;保证了各阶层民主权利;根据地人民民主权利得到巩固。【解析】试题分析:(1)第一问,概括抗日根据地政权实行三三制原因首先需要从当时的社会背景及当时社会的主要矛盾来分析归纳。1940年是抗日战争期间,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是中日的民族矛盾,所以全中国需要一致对外,国共两党也需要团结一致对敌。其次依据材料提供的内容来对照前边的背景来正确理解“三三制原则”。有关三三制原则的特点问题依据材料内容来归纳即可,从原则的制定者、原则的内容来分析。(2)三三制原则的主要意义需要依据第一问中这个原则出现原因的答案来总结归纳,从中

25、国当时社会的主矛盾入手分析,实行这种制度解决社会主要矛盾,取得的成果即是原则的意义。也可依据中共在抗日战争时期倡导的民族统一战线的作用及后来抗日战争形势发展的史实来总结。考点:近代社会的民主思想与实践近代中国民主思想三三制17. 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材料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日军入侵缅甸,驻缅甸英军节节败退,1942年2月,由精锐力量组成的中国远征军入缅,与日军作战,在仁安羌作战中,中国远征军与敌浴血奋战,解救出被困英军,轰动英伦三岛,英军在战局不利的情况下,放弃缅甸,向印度撤退,中国远征军掩护英军,并分别撤至印度和国内,中国大后方重要的对外陆路通道分别被切断,滇西一度被日军占领。1943年

26、10月,中国远征军与盟军配合,反攻缅北和滇西,在密支那战役中,中国军人组成敢死队,绕到敌军背后,与正面部队同时发动进攻,使敌人背腹受敌,崩溃逃跑,日军指挥官绝望自杀。中国远征军兵力总计达40余万人,伤亡接近20万人,以巨大的牺牲换取了最后的胜利。摘编自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科学院中国抗日战争史(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国远征军入缅前太平洋战场和中国战场的战略态势。(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中国远征军入缅作战的军事意义和政治意义。【答案】(1)日军大举进攻东南亚,美、英处于守势;国际反法西斯已形成;中国抗日战争处于相持阶段。(2)军事意义:消灭了日军有生力量;保存了盟军反攻的实力;

27、打通了中外国际交通线。政治意义:表现出中国军队的英勇善战;增强了民族自信心,提升了中国的国际地位。【解析】试题分析:(1)第一问,中国远征军入缅前太平洋战场和中国战场的战略态势的问题首先要依据材料中的内容来分析,其次可以从中国抗日战争及二战的整个过程的阶段特点来分析归纳。材料明确的给出了中国远征军入缅作战的时间是1942年,从中国战场来看是相持阶段,中日对峙,双方都无法快速战胜对手。从二战的整体战事上看是英美盟军处于守势,中国远征军入缅作战的目的是为了解救被困的英军。(2)第二问,有关军事意义主要是从战局及双方力量对比上分析,比如远征军救出了大量的英军为后来的反击保存了实力等意义。政治意义需要

28、从国际关系及中国的国际地位上来分析。中国的远征军救出了欧洲国家队的军队这无疑是给中国人争了光的,同时也增强了中国的民族信心,让西方大国对中国刮目相看,提高了国际地位。考点:第二次世界大战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进程中国远征军入缅作战的背景及意义18. 中外历史人物评说。材料 甲午战败后光绪帝痛感危亡在即,锐意变法,他曾对庆亲王奕劻说:“太后若仍不给我事权,我远退让此位,不甘做亡国之君。”1895年6月,光绪帝读康有为的上书深受启发,遂于1895年至1897年间屡颁改革性质的法令,1898年6月11日,慈禧太后面告光绪帝:“前日御史杨深秀、学士徐致靖言国是未定,良是。今宜专讲西学,明白宣示。”于是,光绪

29、颁布了变法诏书。15日,慈禧太后迫使光绪帝下诏将他的老师翁同龢开缺回籍,并令授任新职的高官大员,须向慈禧太后谢恩。16日,光绪帝在一度“战栗变色”后,仍如期召见康有为,商讨变法事宜。9月4日,光绪帝下令将阻止变法的礼部尚书怀塔布等6人革职,后又把阻挠变法的李鸿章逐出总理衙门。摘编自白寿彝总主编中国通史(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光绪帝为变法所采取的主要措施。(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价戊戌变法中光绪帝的作用。【答案】(1)重视和采纳维新派的改革建议;颁布变法诏书;重用维新派人士;抵制顽固势力对变法的阻挠。(2)变法的最高领导者,推动变法实施;争取慈禧太后支持并有所抗争;无力保证变法

30、持续进行。【解析】试题分析:(1)第一问,光绪帝为变法所采取的主要措施可依据材料中的相关内容分析。材料中的“读康有为的上书深受启发,遂于1895年至1897年间屡颁改革性质的法令”表明光绪帝重视维新派的建议,并多次颁布诏书等措施。材料中的“光绪帝在一度“战栗变色”后,仍如期召见康有为,商讨变法事宜。9月4日,光绪帝下令将阻止变法的礼部尚书怀塔布等6人革职”等表明光绪帝对反对变法的守旧势力不退缩的变法决心。(2)第二问,光绪在清末时虽没有实权,但名义上是国家的最高领导者,他在变法时颁布诏书,维新派依靠他进行变法,这些都说明他是变法的最高领导者,他的一些具体的措施是推动了变法的进程的。但光绪没有实权,他的一些诏令及变法的措施是无法实施的,戊戌变法的失败表明他是无力把变法进行到底的。考点:中外历史人物评说古代中国的政治家光绪帝

Copyright@ 2020-2024 m.ketangku.com网站版权所有

黑ICP备202402160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