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2014-2015学年高中语文同步教案:3.8《寡人之于国也》(人教新课标必修3)四川.doc

上传人:高**** 文档编号:521758 上传时间:2024-05-28 格式:DOC 页数:3 大小:3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4-2015学年高中语文同步教案:3.8《寡人之于国也》(人教新课标必修3)四川.doc_第1页
第1页 / 共3页
2014-2015学年高中语文同步教案:3.8《寡人之于国也》(人教新课标必修3)四川.doc_第2页
第2页 / 共3页
2014-2015学年高中语文同步教案:3.8《寡人之于国也》(人教新课标必修3)四川.doc_第3页
第3页 / 共3页
亲,该文档总共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2014-2015学年高中语文同步教案:3.8寡人之于国也(人教新课标必修3)四川2014高中语文 寡人之于国也教案 新人教版必修3教学目标1.了解孟子所提倡的“仁政”思想,把握孟子的论辩艺术;掌握“数、发、直、兵、胜”在不同语言环境中的意思,了解“于、之”两个虚词在不同语言环境中的用法。2.遵循自主探究学习的原则,鼓励学生自己解决一些浅近的文言现象;引导学生对主要文言现象作一些归纳,对规律性的知识宜作适当小结;比较评价孟子的“仁政”思想体系。一:导入: 有人说论语给人的感觉是孔子大圣人在谆谆教导,而孟子给人的感觉是孟轲“亚圣”在侃侃而谈,何以见得?初中学习的孟子二章记忆犹新,今天学习寡人之于

2、国也再次感受孟子的谈吐风范。二:文本解读1.孟子和孟子 孟子(约前372前289),名轲,字子舆,邹人,思想家,教育家。地位仅次于孔子,是儒家思想的代表人物,后世常“孔孟”并称。他生活在兼并战争非常激烈的战国中期,他主张行“仁政”,统一天下。曾游说各国,均不见用。退而与弟子万章、公孙丑著书立说,有孟子一书(现存七章)传世。宋代朱熹将大学中庸论语孟子合称“四书”。以后历代封建王朝科举考试,都以“四书”为命题依据之一。2.基础积累通假字:涂(t,通“途”)有饿莩 无(w,通“毋”)失其时 颁(bn,通“斑”)白者信息筛选三:合作探究1.这篇课文记载了孟子和梁惠王的一次对话,这次对话是围绕什么问题展

3、开讨论的? 明确:“民不如多。”2.在提出“民不加多”疑问前,梁惠王先是自诩曰(学生回答)“寡人之于国也,尽心焉耳矣。”为什么说是“尽心焉耳矣”?具体做法是什么? 明确:“河内凶,则移其民于河东,移其粟于河内;河东凶亦然。”3.通过和邻国相比,梁惠王感觉如何?于是乎,梁惠王才有了怎样的疑问? 明确:“察邻国之政,无如寡人之用心者;“邻国之民不加少,寡人之民不加多,何也?”4.孟子对梁惠王这个疑问是如何分析的?他是怎样说明梁惠王移民移粟的措施与邻国之政并无本质区别的? 明确:他充分利用梁惠王想争夺人力的心理来宣传“仁政”思想;孟子不直接回答“民不加多”的问题,而是用梁惠王熟悉的战争设喻。孟子对曰

4、:“王好战,请以战喻。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或百步而后止,或五十步而后止。以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曰:“不可,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曰:“王如知此,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5.孟子的“仁政”思想的具体内容是什么?包括几个方面? 明确:两方面:一是“王道之始”的道理,一是“王道之成”的道理。6.怎样才能做到“王道之始”? 明确:“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数罟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时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7.当采取了合理发展生产的措施后,产生的效果是什么? 明确:孟子用了四组排比句:“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

5、之田,勿夺其时,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其中前三组排比是孟子养民的主张,后一组是教民的主张。这样,作者在这四组排比里,把自己的主张层层铺叙,渲染得有声有色,为梁惠王展现了一幅美好的前景。顺理成章地得出 “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的结论,即“王道之成”了。8.有了合理的措施,还需要有合理的态度。孟子是怎样批评当时统治者不顾人民死活的? 明确:“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涂有饿莩而不知发,人死,则曰:非我也,岁也。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曰非我也,兵也?王无罪岁,斯天下之民至焉。”这一段作者采用类比论证从反面证明使民加多应有的态度。四:能力提升重点讨论以下问题

6、:“五十步笑百步”的比喻说明了什么道理? 明确:梁惠王自以为自己对于国家比邻国国君尽心,自己的政策比邻国好,邻国之民会自动投奔他。可是,邻国之民不见少,自己的国民不见增多。因为他的目的在于增加兵员,老百姓看穿了他,又怎会来“送死”呢?孟子以临阵脱逃为喻,“或百步而后止,或五十步而后止。以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风趣地说明魏国的政策和邻国的相差无几,本质上讲都是虐民暴政,所以不必希望民之多于邻国。本体和喻体的贴切,使孟子的比喻充满了逻辑的力量。课堂小结 孟子作为儒家学派的继承者和发展者,他继承了孔子“仁”的学说并有所发展。在对梁惠王的循循善诱中,孟子抓住重视百姓和王道形成的关系,体现出民为国本的思想。虽然在这一篇里,他没有提民为贵,但是在阐述中已明确地表现出来,只是有一些小恩小惠式的救灾措施,是不能使百姓人心归顺的。只有去除苛政、酷政,真正地以百姓为重,使百姓能够在这个国家里“无憾”地生活,得到充分的教养,才是治国的根本。五:作业设计1.归纳文中的主要文言现象。2.在今天“仁政”思想仍有它的时代意义,可作哪些合理的引申?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园

网站客服QQ:123456
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2026657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