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2012高一历史学案:1.2《第二节走向大一统的秦汉政治》219(人民版必修1).doc

上传人:高**** 文档编号:521677 上传时间:2024-05-28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56.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2高一历史学案:1.2《第二节走向大一统的秦汉政治》219(人民版必修1).doc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2012高一历史学案:1.2《第二节走向大一统的秦汉政治》219(人民版必修1).doc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2012高一历史学案:1.2《第二节走向大一统的秦汉政治》219(人民版必修1).doc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2012高一历史学案:1.2《第二节走向大一统的秦汉政治》219(人民版必修1).doc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2012高一历史学案:1.2《第二节走向大一统的秦汉政治》219(人民版必修1).doc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2012高一历史学案:1.2《第二节走向大一统的秦汉政治》219(人民版必修1).doc_第6页
第6页 / 共6页
亲,该文档总共6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秦朝的中央集权制度(1)概念: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包括专制主义和中央集权制度两个含义。专制主义是就中央的决策方式而言的,主要是帝位终身制与皇位世袭制。即帝王一旦登基,终身为帝;皇帝个人专断独裁,集国家最高权力于一身;皇帝从决策到行使立法、司法、行政权,都具有独断性和随意性。中央集权是针对地方分权而言,特点是地方政府在政治、经济、军事和文化上没有独立性,必须严格服从中央政府的命令,受制于中央政府。(2)形成原因:是由封建的经济基础决定的。封建经济的分散性,要求有一个强有力的中央政权,维护国家统一,社会安定,保证生产发展。封建地主阶级也需要有一个强有力的政权保护封建土地所有制,镇压农民的反抗。法

2、家“集权”理论的影响。(3)建立的前提:秦王嬴政发动战争,灭掉六国,结束诸侯割据的局面,建立了统一的封建王朝。(4)确立的标志:秦始皇统一后,确立了至高无上的皇权,建立了完备的中央和地方行政体制。主要包括皇帝制度、三公九卿制、郡县制。这套金字塔形统治机构的建立,标志着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确立。(5)特点:皇权至上原则。帝位终身制和皇位世袭制。从中央到地方的各级官吏一律由皇帝直接任免,不得世袭。皇帝从决策到行使立法、司法、行政等独断权力。宣扬“君权神授”。 中央与地方、君权与相权的矛盾伴随着中央集权制度发展的始终。突出特征:皇权至高无上,主要表现在皇位世袭和皇帝总揽国家的政治、经济、司法和军事

3、等一切大权,中央和地方的官员必须绝对服从皇帝的命令。(6)作用和影响:使秦朝国力增强,形成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封建国家,成为当时的世界大国。促进了封建经济和文化的发展,对祖国疆域的初步奠定、巩固国家统一以及形成以华夏族为主体的中华民族,都起了重要作用。主要表现在秦始皇颁布了通行全国的秦律;统一度量衡、货币 、车轨、文字 ;修驰道;开灵渠;筑长城;大规模移民等。奠定了中国两千多年封建社会政治制度的格局,为历代封建王朝沿用并不断加强。秦朝依靠皇帝的专制权威,实行暴政,造成阶级矛盾迅速激化,导致了它短命而亡。五、郡县制1.春秋战国时期出现了郡、县等新的地方行政区划单位;秦始皇采纳李斯的建议

4、在全国推行郡县制取代了分封制,郡是直属于中央的地方行政设置,郡设郡守、郡尉、监御史等职官,分别执掌行政、军事、监察职责。县隶属于郡。郡县长官都由皇帝直接任免。2.特点:(1)郡是直属于中央的地方行政设置。(2)郡县长官,皆由天子任免调动,不得世袭。3.作用: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这是我国地方行政制度上一个划时代的改革,郡县制在我国被长期沿用下来,影响十分深远。六、三公九卿秦王朝在皇帝之下设立的中央执政机构。最高长官有丞相、太尉和御史大夫,有人称之为“三公”。丞相有左右二员,职责是协助皇帝,总管一切行政事务。太尉主管军事。御史大夫是丞相的助手,负责监察系统。“三公”各有分工,互相钳制。“三公”

5、之下有所谓“九卿”,即奉常、郎中令、卫尉、太仆、廷尉、典客、宗正、治粟内史、少府。地位与之相当的还有中尉、将作少府等。所有这些官吏都由皇帝任免和调动,概不世袭。国家有军政要务,丞相、御史大夫与诸卿以“朝议”等方式参与讨论,供皇帝用作裁决的依据。秦王朝建立的这套中央集权的官僚机构,以后一直为历代王朝所仿效,比如西汉就基本上照搬秦制。七、皇帝制度 1. 概念:秦始皇统一天下后,自以为功德超过传说中的“三皇五帝”,便使用“皇帝”称号,确立了“皇帝”制度。中国皇帝制度维持了两千一百多年,直到1911年辛亥革命才废除。2皇权至上的君主专制政体特点 (1)皇帝有天下独尊的地位,集行政权、司法权和军事指挥权

6、于一身。国家的法律、政策,都决定于皇帝一人的意志。(2)君主专制政体下,皇帝具有独断性和随意性的理念,深深影响着政治决策,影响着立法、行政和司法。(3)秦朝以后,历代官僚体制都以维护皇权、服务于皇帝为基本原则。群臣关系,实质上是“主公”与“奴才”的关系。八、三省六部制1.概念:三省六部制是隋文帝综合汉魏以来的官制而创立的一种新的中央行政制度,唐时得以完善。三省为尚书省、中书省、门下省,是中央最高政府机构。中书省负责草拟和颁发皇帝诏令;门下省负责审核政令;尚书省负责执行国家重要政令,三省的长官都是宰相。六部即吏、户、礼、兵、形、工六部,是尚书省的下设机构。三省六部有分工,也有合作;它们互相牵制、

7、监督,使封建官僚机构形成一个严密完整的体系。 2.特点:三省六部制是对中央行政机构的一个完善,各部分工明确,有力地提高了政府的办事效率,加强了中央的统治力量。相权的一分为三,造成了彼此相互监督和牵制,削弱了相权,加强了皇权。九、九品中正制九品中正制是魏晋南北朝时期一种重要的官吏选拔制度,又名九品官人法。它把人分为九个等级,作为政府选用官吏的依据。中正:有名望的推荐官,人才的等级由他们评定。此制至西晋渐趋完备,南北朝时又有所变化。九品中正立制之初有选贤的用意,但是不久就被门阀左右,成为世族把持政权的工具,以致出现了“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势族”(晋书刘毅传)的现象。这一制度创始于曹魏,发展成熟于两晋

8、,衰落于南北朝时期,废除于隋朝,随之科举制形成。十、军机处(1)最初设置的目的:起初是为适应西北军务需要,始设军机房,选亲重大臣协办军务,后来由单纯处理军务逐步扩大到其他政务。(2)职能和特点:军机处是辅助皇帝处理政务的最重要的中枢机构。军机大臣均由钦定,只能秉承皇帝的旨意办事,因而军政大权进一步集中到皇帝手里。军机处机构简单,人员精干,有官无吏,办事效率高。又因地处内廷,外界干扰少,但政治决策封闭的特征更为明显。(3)实质:军机处的设立,明显提高了中央集权政府的行政效率,进一步加强了君主专制制度。十一、改土归流(1)概念:清朝雍正年间在西南一些少数民族地区废除土司制,实行流官制的政治改革。(

9、2)原因:元朝开始实行的土司制度,弊病很多,土司对内残暴统治属民,对中央叛服不常,骚扰与之接壤的汉民,土司之间也不断发生战争。为了解决日久相沿的土司割据的积弊,明清两朝的统治者大多主张实行改土归流政策。(3)措施:即在条件成熟的地方,取消土司世袭制度,设立府厅州县,派遣有一定任期的流官进行管理。(4)意义:改土归流废除了土司制度,减少了叛乱因素,加强了中央政府对边疆的统治,有利于少数民族地区社会经济的发展,对中国多民族国家的统一和经济文化的发展有着积极意义。1.全面认识西周分封制(1)目的:巩固周王室的统治,拱卫王室。(2)主要特点:一是分封对象多。主要是同姓王室贵族、异姓功臣贵族、先代帝王后

10、裔和边远氏族部落首领等。二是周天子是最高统治者。三是周天子与诸侯之间存在权利和义务的关系。具体说,就是周天子把一定的土地和人民有条件的封于诸侯,诸侯必须服从周天子的命令,向周天子尽义务。四是层层受封。诸侯可以在自己的封疆内对卿大夫实行再分封,卿大夫又可以对土地进行再分封。(3)破坏及其原因:破坏:到西周后期,诸侯势力发展,王权衰落,分封制受到破坏。春秋战国时期诸侯兼并战争不断,周天子基本失去分封大权。原因:在于制度本身的局限性。分封制下,诸侯在自己的领地内有相当大的独立性。诸侯掌握了封疆内的用人、行政、军事、财政大权,势力日益壮大。随着诸侯与周王之间力量对比的变化,“礼乐征伐自天子出”变为“礼

11、乐征伐自诸侯出”就是必然的结果了。2.分封制与宗法制的区别与联系(1)区别目的不同:分封制的目的是为了有效地统治辽阔的疆域;宗法制的目的是为了保证权力继承的规范有序,保证王权的稳定。内容不同:分封制下,周武王将子弟和功臣分封于各地,建立诸侯国,诸侯在封国内享有世袭统治权,对周天子定期朝贡并提供军赋和力役,重要的诸侯国有燕、鲁、宋等;宗法制是按照血缘宗族关系分配政治权力,维护政治联系的制度。其核心内容是嫡长子继承制,即嫡长子继承父亲的宗主地位,为大宗,庶子进行分封,为小宗。作用不同:分封制通过分封诸侯以加强中央和地方的政治联系,进而强化对地方的统治,有利于稳定当时的政治秩序;宗法制形成了森严的宗

12、法等级,保证了贵族在政治上的垄断和特权地位,强化了王权,有利于统治集团内部的稳定和团结。结果不同:分封制下,由于诸侯国具有相对的独立性,随着经济的发展和边疆的开发,诸侯国之间出现了强国兼并弱国的形势,使周天子的权威逐渐削弱,分封制逐渐瓦解;而宗法制在以后的封建社会仍是统治者享受特权的依据,宗法观念和宗法传统在封建社会继续传承,到今天在民间还有影响。(2)联系西周的宗法制与分封制互为表里,相辅相成,分封制是宗法制在政治制度方面的体现。周天子世代以嫡长子世袭相传,其他诸子由周天子分封到各地,成为一方的诸侯。在各诸侯领地内,除诸侯由嫡长子继承外,还再分封其余各子为卿大夫,卿大夫再依次分封。如此层层分

13、封,形成了森严的等级制度。可见,以嫡长子继承制为核心的宗法制是分封制的核心和纽带。3.大宗与小宗的区别与联系(1)区别:周王的嫡长子、嫡长孙一系有继承王位的权利,为大宗。次子、庶子的后裔相对于大宗,称为小宗。而次子、庶子的嫡长子、嫡长孙于本支又是大宗,其他次子、庶子的后裔又是小宗。(2)联系:大小宗的划分以血缘关系的亲疏划定,宗法等级严格。小宗必须服从大宗。大宗和小宗既是家族等级关系,也是政治隶属关系。4.比较西周分封制和秦朝郡县制西周分封制秦朝郡县制实行条件与宗法制相连在国家大一统的条件下实行传承制度世袭官吏由皇帝任免调迁,不得世袭官吏权力拥有封地和相应的爵位官吏只有俸禄,无封地与中央的关系

14、诸侯国有很强的地方独立性郡县是地方行政机构,地方绝对服从中央官员职责范围封地内有行政权,拥有对土地的管理权辖区内只行使行政管理权,对土地无管理权历史作用西周分封制有利于稳定当时的政治秩序,但也容易发展为割据势力有利于中央集权的加强和国家的统一5.秦朝中央官僚机构的特点 秦始皇所创建的中央官僚机构有三个明显的特点:(1)这是以皇权为中心的中央行政体制。“三公九卿”分工严密,各司其职,但都要围绕着皇权这一中心来设置和运转。最高官职,如“三公”等相互牵制,任何人都无法独揽大权,最终军政大权完全操纵在皇帝一人手中,保证专制皇权不致旁落。 (2)充分体现出“家天下”的特点。“九卿”中的奉常、宗正、郎中令

15、、少府等官职就是为皇室专设的,是为皇帝私家服务的。国与家同治,这是封建时代的统治特点。 (3)中央官僚机构比较完备。丞相、御史大夫和太尉有明确的职责分工和地位、权力的规定;丞相之下设有诸卿,分别掌管着国家的各项具体事务,是中央政府的职能部门。6. 中国古代三大地方行政制度 不同点分封制郡县制行省制盛行时代奴隶社会的地方行政制度,盛行于西周封建社会地方行政制度,几乎盛行于整个封建时代确立于元朝和中央的关系诸侯国相对独立于中央政府,并且权力和地位可以世袭郡县则是中央政府属下的地方行政机构,郡守和县令都由皇帝直接任免行省是中央最高行政机关中书省的派出机构,行政长官直接对中书省负责作用虽在一定时期内产

16、生过一些积极作用,但长期以来其残余势力破坏了国家的统一和社会安定郡县制和行省制度不仅在当时有效地加强了中央集权,维护了国家的统一,而且经过后世的调整和补充,其积极作用愈益明显相同点都是中国古代社会重要地方行政制度目的都是为了巩固统治结果在一定时期内部产生了积极作用7.三公九卿制与三省六部制的区别与联系 (1)区别:三公九卿制是秦汉时期的中央官制。三公即丞相、太尉和御史大夫,九卿即奉常、郎中令、卫尉、太仆、廷尉、典客、宗正、治粟内史、少府。他们的职责分别是丞相协助皂帝,助理万机;太尉主管军事;御史大夫是丞相的助手,负责监察系统;九卿中奉常主管宗庙礼仪和教育事务;郎中令主管宫廷警卫;卫尉主管宫门屯

17、卫;太仆主管宫廷舆马;廷尉主管司法;典客主管少数民族及外交事务;宗正主管皇室事务;治粟内史主管国家财政;少府主管皇室财政。 三省六部制是隋唐时期的中央官制,三省即中书省、门下省和尚书省,六部即吏、户、礼、兵、刑、工。三省的最高长官都是宰相,中书省是决策机构,负责草拟和颁发皇帝诏令,尚书省是执行机构,负责执行国家的政令。门下省是审议机构,负责审核政令。尚书省下设吏、户、礼、兵、刑、工六部。吏部主管官吏的任免和考核,户部主管户籍、土地、赋税等,礼部主管礼仪、科举等,兵部主管军政,刑部主管刑狱,工部主管国家的工程建设等。 (2)联系:三公九卿制和三省六部制都是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下的中央官僚制度,两

18、者一脉相承,由于分工明确,各负其责,使得中央机构行政效率不断提高,中央集权政治不断完善。8.“世官制”、“察举制”、“科举制”的区别与联系(1)区别:世官制是将官职限定在贵族范围内,由贵胄子弟世代继承祖上权位的选官制度。它主要在汉朝以前实行。 察举制是由官吏察访合适的人才,向中央推荐予以任用的选官制度。它主要在汉至隋唐以前实行。 科举制是考试选官的制度,它在隋唐以后实行。 (2)联系:三种制度都是中国古代重要的选官制度,都是为统治阶级选拔人才,维护其统治,都起到了加强中央集权,稳定国家政局的作用。 9.中国古代王朝处理君权与相权、中央与地方矛盾的措施 (1)君权与相权的矛盾,体现在中央政治制度

19、的不断调整、演变:汉武帝实行中外朝制度;东汉光武帝“虽置三公,事门台阁”;隋唐实行三省六部制;宋代设枢密院,参知政事和三司分别分割宰相的军权、行政权、财权,这些都加强了君权。 (2)中央与地方的矛盾,体现在地方政治制度的不断调整、演变以及中央对地方监察制度的演变。西汉地方郡国二制并行;汉武帝创立刺史制度,监察地方政治;东汉末年刺史变成地方最高长官;唐太宗时将全国分为10道,设观察使监察地方,后逐渐演变为地方行政实体。唐中后期形成藩镇割据局面;宋代吸取唐末五代教训,将地方实权收归中央;元代实行行省制度,是我国省制的开端。10.明清时期君主专制加强的措施、特点及评价(1)措施:明清时期,我国封建社

20、会已进入晚期。封建统治者为了维护封建统治,大力加强中央集权,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空前强化。 明太祖废除了宰相制度,并设置殿阁大学士作为侍从顾问。明成祖时正式形成了内阁制度。明宣宗时,内阁又取得了票拟权。但明朝内阁不是法定的中央一级的行政机构或决策机构,只是为皇帝提供顾问的内侍机构,是君主专制强化的产物。清朝雍正帝设置了军机处,由皇帝挑选亲信的满汉官员充任军机大臣。皇帝每日召见军机大臣,商议军国大事。军机大臣拟写成文,再传达给中央各部和地方官员去执行。这样,全国的军政大权就完全集中到皇帝手中,君主专制制度发展到顶峰。(2)特点:以强化君主权力为核心。明清时期,封建统治者已预感到统治不稳,于是千方

21、百计地采取措施加强中央集权。明朝建立后不久,废除中书省和丞相,由六部分理朝政。直接由皇帝控制。为了加强对官吏和人民的监督和镇压,明朝还设立了厂卫特务机构。明朝除将中央之权集中于皇帝手中外,又将地方之权集中于中央,废行省、设三司,使三司之间互不统辖,直接归中央管辖。清雍正时期增设军机处,作为全国最高的军政决策机构。军机处直接听命于皇帝,皇权再次加强。明清时期君主专制空前加强,在思想文化上也有明显的表现。明清两朝还大兴“文字狱”,压制知识分子的思想。此外,明清两朝采取的八股取士制度,扼杀了知识分子的聪明才智和创造精神,僵化了思想,严重阻碍了我国科技文化的发展,是造成我国近代科技落后的重要原因之一。 (3)对明清时期君主专制空前强化的评价 明清时期君主专制空前强化,这在当时具有定的积极意义,对于粉碎内部分裂叛乱和外族入侵,巩固统一的多民族国家起了重要作用。 虽然明清时期统治者加强中央集权的目的在于维护封建制度,但君主专制的空前强化恰恰反映了封建制度走向衰落。一方面明清时期统治者采取特务统治、八股取士、大兴“文字狱”等措施,违背了历史发展潮流,阻碍了历史进步;另一方面妨碍了社会进步和资本主义萌芽的成长,使中国社会的发展步伐开始大大落后于西方。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园

网站客服QQ:123456
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2026657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