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返回目录 置身诗境 缘景明情 第二单元 返回目录 第6课 登岳阳楼 菩萨蛮(其二)返回目录 课前 教材预案课堂 深度拓展课后 限时作业返回目录 课前教材预案要点一 作家作品杜甫,生平及作品等相关介绍请参见蜀相。韦庄(836910),_末著名诗人,字_,他的诗多为_、_之作,写得有情致,因他有反映黄巢义军攻入长安的长诗秦妇吟而被称为“_”。唐 端己 记游怀古 感乱伤离 秦妇吟秀才 返回目录 秦妇吟与_并称为“乐府三绝”。韦庄在词坛上与温庭筠齐名,并称“_”,但风格与温不同,一般比较清丽自然,清朗疏淡,是“_派”词人的代表作家,著有_。孔雀东南飞 木兰辞 温韦 花间 浣花集 返回目录 要点二 背景
2、寻踪登岳阳楼这首五言律诗写于诗人逝世前一年,即唐代宗大历三年(768)。大历三年冬十二月,杜甫由江陵、公安一路漂泊到岳阳,登上了神往已久的岳阳楼。返回目录 面对烟波浩渺、壮阔无垠的洞庭湖,诗人发出由衷的礼赞;继而又想到自己晚年仍漂泊无定,国家也多灾多难,不免悲伤感慨。从总体上看,江山之壮阔与诗人胸襟之悲壮阔大相表里,故虽悲伤却不消沉,虽沉郁却不压抑。返回目录 菩萨蛮韦庄菩萨蛮共五首,是前后相呼应的组词。本词为第二首。黄巢起义之后,藩镇混战,韦庄避乱江南长达十年之久。本词就是他避乱江南时期所作(一说早年浪游江南时所作)。返回目录 要点三 文言知识1字音辨识坼()垆边()皓腕()ch l ho 返
3、回目录 2古今异义(1)凭轩涕泗流古义:_ 今义:鼻涕(2)亲朋无一字古义:_ 今义:文字眼泪 书信 返回目录 3词类活用(1)吴楚东南坼_(2)游人只合江南老_名词作状语,在东面,在南面 形容词作动词,变老 返回目录 1吴楚东南坼,_。2亲朋无一字,_。3戎马关山北,_。4春水碧于天,_。5未老莫还乡,_。6垆边人似月,_。要点四 名句默写乾坤日夜浮 老病有孤舟 凭轩涕泗流 画船听雨眠 还乡须断肠 皓腕凝霜雪 返回目录 花间派是晚唐五代的词派,其名得于后蜀赵崇祚所编词集_,花间派词作内容多为歌咏旅愁闺怨、合欢离恨,局限于男女燕婉之私,因此被称为“花间词派”。要点五 文化常识花间集 返回目录
4、重点一 主旨概括登岳阳楼这首诗写出了洞庭湖浩瀚壮阔的不凡气势,诗人由此倍感孤单,抒发了他孤独凄凉的身世之感和忧念时局的爱国热情。课堂深度拓展返回目录 菩萨蛮(其二)这首诗通过作者对江南景色美、生活美、人物美的描绘,赞美了江南的美好,表达了作者热爱江南的真挚感情,同时也委婉地流露出有家难归的愁苦之情。返回目录 重点二 结构图解登岳阳楼 首联:叙登临人世沧桑颔联:眼前景雄伟壮丽颈联:眼前事无限辛酸尾联:心中事满腔悲愤菩萨蛮其二 上阕:江南景美写景下阕:江南人美抒情 归乡不得返回目录 1“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品析】这两句诗,从表面上看意境很简单:诗人说他在若干年前就听人家说洞庭湖的名声,今天
5、居然能够登上岳阳楼,亲眼看到这一片湖光山色的美景。重点三 句段品析返回目录 这里并不是写登临的喜悦,而是在这平平的叙述中寄寓着漂泊天涯、怀才不遇、桑田沧海、壮气蒿莱等许许多多的感触,才写出这么两句:过去只是听闻过有这么一片洞庭水,哪想到迟暮之年真就登上了这岳阳楼。本来是沉郁之感,不该是喜悦之情,若是喜悦之情,就和结句的“凭轩涕泗流”连不到一起了。返回目录 我们知道,杜甫当时的政治生活是坎坷的、不得志的,然而他从来没有放弃“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抱负。可哪里想到一事无成,昔日的抱负今朝都成了泡影!诗里的“今”“昔”两个字有深深的含意。因此在这一首诗的结句才写出“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眼望
6、着万里关山,天下还处在动荡和兵荒马乱里,诗人倚定阑干,北望长安,不禁涕泗滂沱,声泪俱下。返回目录 2“人人尽说江南好,游人只合江南老。”【品析】我们要注意的是“人人尽说”,这其间所隐藏的意思是词人自己未曾认为江南好,只是大家都说江南好而已。下面的“游人只合江南老”,也是别人的劝说之辞,远游的人就应该在江南终老。王粲登楼赋曾说:“虽信美而非吾士兮,曾何足以少留。”江山信美却不是自己的故土,自己也不愿久留。中国还有句老话:“美不美,故乡水;亲不亲,故乡人。”返回目录 而韦庄这两句词,似直而纡,把怀念故乡欲归不得的感情都委婉地蕴藏在这表面看来非常直率的话中了。韦庄是在中原一片战乱中去江南的,当时的中
7、原如同他在秦妇吟中所描写的“内库烧为锦绣灰,天街踏尽公卿骨”一样。在这种情况下,江南人才敢这样径直地劝他留下来。韦庄词“似直而纡,似达而郁”的特色,在这表面率直而内里千回百转的文字中得到了充分体现。返回目录 1“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情感?【探究】该联写诗人政治生活坎坷、漂泊天涯、怀才不遇的心情,“亲朋无一字”,是说作者得不到精神和物质方面的任何援助;重点四 疑难探究返回目录“老病有孤舟”,是指作者从大历三年(768)正月自夔州携带妻儿乘舟出峡以来,既“老”且“病”,漂流湖湘,以舟为家,前途茫茫,无处安身。洞庭湖的浩渺,更加重了身世的孤危感。返回目录 2登岳阳楼从颔联到颈联,
8、诗的意境由宽阔突然转入狭窄,联系尾联,试分析作者在诗中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探究】从颔联到颈联,诗的意境由宽阔转入狭窄,但这两联是相辅相成的,到尾联,意境又转为宽阔,前后相互衬托,使全诗意境构成一个整体。杜甫为什么“亲朋无一字”,一身是病,只有“孤舟”呢?显然表达的是无所依托之意,这又加重了诗人自伤漂泊的感情。返回目录 但诗人不会停留在个人的痛苦上,他总是以国事为念。因此,当他站在岳阳楼上“凭轩”远眺时,就联想到当时兵荒马乱的动荡情况,不禁潸然泪下。这个抒情结尾将诗的思想内容提到了一个新的高度。而“凭轩”二字又巧妙地照应了“今上岳阳楼”,以此结束全诗恰到好处。因此诗人面对浩渺的洞庭湖抒发的是伤时
9、忧世的感情。返回目录 3分析菩萨蛮(其二)是如何表现“江南好”这一主题的。【探究】写意的笔法:这首词写景只有两句,“春水碧于天,画船听雨眠”,但是却以写意的手法描绘出了江南水乡的最大特点,给读者极大的想象空间。返回目录 侧面烘托:写江南的人美,只写垆边女子的皓腕,而“似月”的美貌,又给读者极大的想象空间。开头用“人人尽说”这一侧面描写的手法,令人信服。首尾呼应:一般游子,总会发出“思归”而不得的感慨,而这首词的结尾又巧妙地呼应开头,反传统而用之,说游人和客居者应老死于此,否则将遗憾无穷,极富新意。返回目录 4菩萨蛮(其二)是怎样在对江南之美的描写中抒发漂泊难归的愁苦之情的?【探究】这首词描写了
10、江南水乡的风光美和人物美,表现了词人对江南水乡的依恋之情,也抒发了词人漂泊难归的愁苦之感。从第一句看,词人并没有认为江南好,只是大家都说江南好而已。远游的人就应该在江南终老。返回目录 在中原一片战乱的情况下,江南人才敢这样径直地劝他留下来。江南确实美,江南水的碧绿,比天色的碧蓝更美。在碧于天的江水上,卧在画船之中听那潇潇雨声,这种生活和中原的战乱比较起来,是何等的闲适自在。江南的人物也美,江南酒垆卖酒的女子光彩照人,卖酒时攘袖举酒,露出的双臂洁白如雪。返回目录 可是你回到那弥漫着战乱烽火的故乡,只会有断肠的悲哀。全词写得情真意切,具有较强的艺术感染力。在谋篇布局上,开首两句与结尾两句抒情,中间
11、四句写景、写人,纯用白描写法,清新明丽,真切可感;起结四句虽直抒胸臆,却又婉转含蓄,饶有韵致。返回目录 登岳阳楼1意境雄浑阔大,胸怀宽广深沉在诗人的笔下,洞庭湖几乎包容了整个天地万物,并且主宰着它们的沉浮,日月星辰都随着湖水的波动而漂荡起落,一派壮阔的图景展现在读者眼前。“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这两句描绘洞庭气象的诗,成了千古绝唱,为历代诗人和诗论家叹服。重点五 写法借鉴返回目录 2表现手法鲜明独到这首诗充满了强烈的现实生活气息,叙事写景反映出当时的社会情况和历史气息。反衬手法的运用更鲜明地突出主旨。返回目录 3赋法的运用全诗纯用赋法,从头到尾都是叙述的笔调。以往一些学者认为诗用赋法,没有
12、形象,没有诗味。事实上,赋法是诗歌形象化的重要手法,其特点是不注重诗的语言和局部事物的形象化,而着力创造诗的总体意境。登岳阳楼正是运用赋法创造艺术形象的典范。它所达到的艺术境界,已经使人不觉有艺术手法的存在,甚至不觉有语言的存在,只觉得诗人的思想感情撞击着心扉。返回目录 4风格“沉郁顿挫”这种风格在这首诗中得到了充分体现,是诗人的生活经历、思想个性以及时代特色的有机统一。返回目录 菩萨蛮(其二)1似直而纡,似达而郁“人人尽说江南好,游人只合江南老”,韦庄这两句词,似直而纡,把怀念故乡欲归不得的感情都委婉地蕴藏在这表面看来非常直率的话中了。似达而郁,表面上写得很旷达,其中却是对故乡欲归不得的盘旋
13、郁结的感情。返回目录 2情景交融,运用白描本词写得情真意切,具有较强的艺术感染力。在谋篇布局上,上片开头两句与结尾两句抒情,中间四句写景、写人。全词纯用白描写法,清新明丽,真切可感;起结四句虽直抒胸臆,却又婉转含蓄,饶有韵致。返回目录 3语言清丽这首词语言优美,清丽明快,抒情性强。寥寥数语,就勾勒出一幅幅清晰鲜明的画面,景色、人物一一呈现在读者眼前。例如,词中第三、四、五、六句,一句就是一幅“江南好”的画,画中饱含作者对江南的依恋之情和有家难归的哀怨之感。返回目录【素材开发】作为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杜甫的诗歌无论是叙事抒怀,还是写景咏物,都是结合现实,其中充满着浓厚的忧患意识。这种意识贯串他的
14、一生,并且随着时间的推移,在他的晚年表现得更加强烈、真挚。年轻的杜甫“归醉每无愁”,是没有多少忧虑的,所关注的就是个人抱负的施展和对功名的追求。重点六 素材运用返回目录 他自从为求仕途到长安后,被迫“朝扣富儿门,暮随肥马尘”,开始“十年困守”的艰难生活,这使得他更多地关注社会现实,思考国家的现状。自此,他的忧患意识也由对个人前途的忧虑逐渐转为对国家民生的忧虑。诗歌也由“家人忧几杖,甲子混泥途”转为“君不闻汉家山东二百州,千村万落生荆杞。纵有健妇把锄犁,禾生陇亩无东西”。返回目录 他对唐玄宗盲目发动开边拓土的不义战争给农业生产带来的危害深为担忧;他对清浊不分、贤愚不辨的黑暗政治忧心如焚:“秦山忽
15、破碎,泾渭不可求。俯视但一气,焉能辨皇州?”他看到大雨成灾,就忧虑劳动人民的苦难:“吁嗟呼苍生,稼穑不可救。”面对“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的黑暗现实,他“穷年忧黎元,叹息肠内热”,成长为一位自觉的忧国忧民的诗人。【主题适用】“忧患意识”“忧国忧民”“人生转折”等。返回目录【典例示范】自孔孟以来,我们的阅读方式、欣赏模式大致便是“知人论世”。我们大多认定“文如其人”,这是有一定道理的。返回目录 我们很容易理解“言为心声”,即作品反映人品。所谓“郁结乎心而发乎声”,作品本身定然有着作者个人人品的渗透。引美学家蒋勋之言:“杜甫的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之所以成为千古绝句,我认为不是诗歌上的技巧,而是诗人心灵上动人的东西。同样是一堆白骨,很多人走过去了,却没有看见。”试想,若是杜甫没有忧国忧民之心,又何来发自肺腑之言?伟大的心灵,投影在文学上,依然是伟大的作品,是高尚的品性。返回目录 课后限时作业(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