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山东省淄博市临淄区临淄中学2018-2019学年高二3月月考历史试卷 WORD版含解析.doc

上传人:高**** 文档编号:519853 上传时间:2024-05-28 格式:DOC 页数:29 大小:198.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山东省淄博市临淄区临淄中学2018-2019学年高二3月月考历史试卷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页
第1页 / 共29页
山东省淄博市临淄区临淄中学2018-2019学年高二3月月考历史试卷 WORD版含解析.doc_第2页
第2页 / 共29页
山东省淄博市临淄区临淄中学2018-2019学年高二3月月考历史试卷 WORD版含解析.doc_第3页
第3页 / 共29页
山东省淄博市临淄区临淄中学2018-2019学年高二3月月考历史试卷 WORD版含解析.doc_第4页
第4页 / 共29页
山东省淄博市临淄区临淄中学2018-2019学年高二3月月考历史试卷 WORD版含解析.doc_第5页
第5页 / 共29页
山东省淄博市临淄区临淄中学2018-2019学年高二3月月考历史试卷 WORD版含解析.doc_第6页
第6页 / 共29页
山东省淄博市临淄区临淄中学2018-2019学年高二3月月考历史试卷 WORD版含解析.doc_第7页
第7页 / 共29页
山东省淄博市临淄区临淄中学2018-2019学年高二3月月考历史试卷 WORD版含解析.doc_第8页
第8页 / 共29页
山东省淄博市临淄区临淄中学2018-2019学年高二3月月考历史试卷 WORD版含解析.doc_第9页
第9页 / 共29页
山东省淄博市临淄区临淄中学2018-2019学年高二3月月考历史试卷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0页
第10页 / 共29页
山东省淄博市临淄区临淄中学2018-2019学年高二3月月考历史试卷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1页
第11页 / 共29页
山东省淄博市临淄区临淄中学2018-2019学年高二3月月考历史试卷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2页
第12页 / 共29页
山东省淄博市临淄区临淄中学2018-2019学年高二3月月考历史试卷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3页
第13页 / 共29页
山东省淄博市临淄区临淄中学2018-2019学年高二3月月考历史试卷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4页
第14页 / 共29页
山东省淄博市临淄区临淄中学2018-2019学年高二3月月考历史试卷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5页
第15页 / 共29页
山东省淄博市临淄区临淄中学2018-2019学年高二3月月考历史试卷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6页
第16页 / 共29页
山东省淄博市临淄区临淄中学2018-2019学年高二3月月考历史试卷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7页
第17页 / 共29页
山东省淄博市临淄区临淄中学2018-2019学年高二3月月考历史试卷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8页
第18页 / 共29页
山东省淄博市临淄区临淄中学2018-2019学年高二3月月考历史试卷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9页
第19页 / 共29页
山东省淄博市临淄区临淄中学2018-2019学年高二3月月考历史试卷 WORD版含解析.doc_第20页
第20页 / 共29页
山东省淄博市临淄区临淄中学2018-2019学年高二3月月考历史试卷 WORD版含解析.doc_第21页
第21页 / 共29页
山东省淄博市临淄区临淄中学2018-2019学年高二3月月考历史试卷 WORD版含解析.doc_第22页
第22页 / 共29页
山东省淄博市临淄区临淄中学2018-2019学年高二3月月考历史试卷 WORD版含解析.doc_第23页
第23页 / 共29页
山东省淄博市临淄区临淄中学2018-2019学年高二3月月考历史试卷 WORD版含解析.doc_第24页
第24页 / 共29页
山东省淄博市临淄区临淄中学2018-2019学年高二3月月考历史试卷 WORD版含解析.doc_第25页
第25页 / 共29页
山东省淄博市临淄区临淄中学2018-2019学年高二3月月考历史试卷 WORD版含解析.doc_第26页
第26页 / 共29页
山东省淄博市临淄区临淄中学2018-2019学年高二3月月考历史试卷 WORD版含解析.doc_第27页
第27页 / 共29页
山东省淄博市临淄区临淄中学2018-2019学年高二3月月考历史试卷 WORD版含解析.doc_第28页
第28页 / 共29页
山东省淄博市临淄区临淄中学2018-2019学年高二3月月考历史试卷 WORD版含解析.doc_第29页
第29页 / 共29页
亲,该文档总共29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山东省淄博临淄中学2018-2019学年高二三月月考历史2019.03一、选择题:(每小题1分,共55分)1.据史记载,周武王灭商后“封弟周公旦于曲阜,曰鲁”。周与鲁的关系是A. 大宗与小宗B. 兄弟C. 父子D. 小宗与小宗【答案】A【解析】【详解】根据所学宗法制相关的内容可知,周武王继承王位是天下大宗,余子分封是为小宗,所以周与鲁国是大宗和小宗的关系,故A项正确,D项错误;题干问的是周与鲁国的关系而不是周武王和周公旦的关系,故B项错误;根据材料“封弟周公”故C项错误;【点睛】本题以宗法制为切入点考查学生调动所学,理解历史概念的能力。根据所学可知,宗法制是以嫡长子继承制为核心,层层相宗,大宗

2、和小宗是相对的,天子是绝对的大宗。2.论语载:天下有道,礼乐征伐自天子出。与材料最相关的应当是A. 分封制B. 宗法制C. 井田制D. 世袭制【答案】A【解析】【详解】根据材料“天下有道,礼乐征伐自天子出”可知,题干说的是社会政治都很好的时候,礼乐征伐这类事都有天子决定,可见描述的是诸侯都服从天子的命令,由所学可知这是在赞美西周实行的分封制,故A项正确;根据所学可知宗法制不涉及国家政令的出处,故B项错误;材料没有涉及土地制度,故C项错误;材料未涉及政权继承人的选择,故D项错误。3.每逢佳节倍思亲,追根溯源,下列与珍惜亲情、渴望相聚情结的形成有密切关系的是:A. 井田制B. 分封制C. 宗法制D

3、. 郡县制【答案】C【解析】【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宗法制是以父系血缘为基础 ,解决贵族在权力、财产和土地继承上矛盾的制度。材料反映的是珍惜亲情,故C项正确;井田制是经济制度与亲情没有关系,故A项错误;分封制和郡县制均是地方行政制度与亲情没有关系,故B、D项错误。【点睛】本题旨在考查学生阅读材料,提取信息,调动所学知识解决历史问题的能力。解题的关键在于学生能够对井田制、分封制、宗法制和郡县制概念的准确理解。4.儒家经典把君子人格的修养和完成设计为“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历练,在此程序下,从个人到家再到天下的层次扩展的关系,实质上体现了A. 宗法制B. 分封制C. 王位世袭制D. 郡县制

4、【答案】A【解析】【详解】根据材料“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可知君子在人格的修养过程中,要经历家国天下的发展历程,体现了以血缘为基础的进阶之路,根据所学可知宗法制是以父系血缘为基础的制度,故A项正确;根据所学可知分封制和郡县制是地方行政制度,和血缘没有关系,故B、D项错误;材料反映的不是王位继承的发展顺序,故C项错误。【点睛】本题以宗法制为切入点,考查学生对材料关键信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解读能力。“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出自礼记大学其含义是指:修身,完善自己,行为有规范。齐家,管理好一个家族、成为宗族的楷模。治国,治理好一个诸侯国,而不是指一般意义上的整个国家。平天下,就是安

5、抚天下黎民百姓,使他们能够丰衣足食、安居乐业。可知体现了君子进修是要经历以血缘为基础的进阶之路。5.秦始皇统一全国后,以“德兼三皇,功过五帝“,将皇帝作为自己的帝号,这就是皇帝称谓的由来,其主观目的是:A. 树立专制权威B. 炫耀文治武功C. 制造暴政依据D. 宣扬君权神授【答案】A【解析】【详解】根据所学可知,秦始皇为了神化自己的权威和地位,巩固自己的统治,建立皇帝制度,可见将皇帝作为自己的帝号主观上是树立权威,故A项正确;炫耀文治武功,制造暴政依据,宣扬君权神授材料均未体现,故B、C、D项错误。【点睛】本题以皇帝帝号为切入点,旨在考查学生阅读信息,调动所学知识解决历史问题的能力。本题考查学

6、生对皇帝制度的深刻理解,皇帝制度具有皇帝独尊、皇位世袭和皇权至上的特点,其本质是君主专制。6.秦始皇在中央设立三公,其直接目的是A. 确立皇权至上B. 防止大臣专权C. 消弱地方权力D. 防止人民反抗【答案】B【解析】【详解】根据所学可知,丞相帮助皇帝处理全国政务,御史大夫执掌群臣奏章,下达诏令,兼理国家监察事务,太尉负责全国军事,可见三公之间各有分工,可以避免大臣专权,故B项正确;皇帝制度确立了皇权至上,加强皇权是变革中央官制的根本目的,故A项错误;三公属于中央官制,与消弱地方权力无关,故C项错误;防止人民反抗与三公的设立没有直接的关系,故D项错误。【点睛】本题以秦朝的中央官制为切入点考查学

7、生调动所学知识解决历史问题的能力。解决本题需要求学生掌握秦朝中央官制三公九卿的特点,大臣之间彼此牵制,皇帝操纵军政大权,加强了皇帝对中央的控制。7.秦朝在巩固国家统一的中央集权制度中,最有力的措施是A. 郡县制B. 三公九卿制C. 官吏的监察制度D. 严苛的秦法【答案】A【解析】【详解】根据材料可知,题干涉及的是巩固中央集权的措施,解决的是中央与地方的矛盾,根据所学可知,郡县制有利于皇帝和中央控制地方,加强了中央集权,巩固了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故A项正确;三公九卿制属于中央官制解决君权和相权的矛盾,加强的是君主专制,故B项错误;官吏的监察制度,既涉及到对中央官员,也涉及到对地方官员,不是侧重巩固

8、中央集权,故C项错误;法律是针对老百姓的,主要是维护秦朝的阶级统治,与中央集权的加强没有必然联系,故选D项错误。【点睛】本题以秦朝地方行政制度的变革为切入点,考查学生调动已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解决本题需要学生熟练掌握郡县制的作用,有利于皇帝和中央控制地方,加强了中央集权,巩固了统一的多民族国家。8.秦朝的下列措施不能否定商周时期世卿世禄制度的是A. 皇位继承制B. 三公九卿制C. 郡县制D. 选拔和考察官吏的制度【答案】A【解析】【详解】根据所学可知,商周时期的世卿世禄制在权力的交接上注重血缘关系,皇位继承人的选择也是以血缘作为选择的标准,故A项正确;而三公九卿制、郡县制、选拔和考察官吏的制

9、度主要是对官员的考核评定,皇帝的任命,不再以血缘为标准,故B、C、D项错误。9.下列不属于郡县制的进步性的是:A. 中央集权取代了地方分权B. 精英政治取代了大众政治C. 直接管理取代了间接管理D. 官僚政治取代了贵族政治【答案】B【解析】【详解】根据所学可知,古代中国基本政治制度是中央集权君主专制,人民没有参与国家管理的权利,谈不上大众政治,故B项正确;郡县是地方行政机构,绝对服从中央的权威,加强了中央集权,故A项是进步性的表现,可排除;郡县制之前实行的分封制,诸侯国在封地内有行政管理权和土地管理权而郡县制下只有行政管理权而无土地管理权,郡县制取代分封制体现了直接管理取代了间接管理,故C项表

10、述是进步性的表现,可排除;郡县官吏由皇帝和中央任免,非世袭是官僚政治的体现,而不是以血缘为选官标准的贵族政治,郡县制的建立体现了官僚政治取代了贵族政治,是历史的进步,故D项可排除。10.“然而封建之治郡邑居半,时则有叛国而无叛郡,秦制之得亦以明矣。”这句话反映了A. 分封制有利于国家统一B. 分封制有利于加强王权C. 郡县制有利于国家统一D. 郡县制能够消除内乱【答案】C【解析】【详解】材料“有叛国而无叛郡”意思是说有诸侯国会背叛天子而没有郡县会发生背叛,材料“秦制之得亦以明矣”的意思是秦朝郡县制的积极作用就很明了了,体现了郡县制有利于国家统一,故C项正确;材料有叛国体现的是分封制不利于国家统

11、一,故A项错误;材料没有涉及王权,故B项错误;材料没有涉及内乱,故D项错误。【点睛】本题考查分封制和郡县制的不同点,根据所学可知,分封制下诸侯国权力大,独立性强,不利于中央集权的加强,郡县制官吏由皇帝任免,独立性不强,绝对服从中央管理,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11.中外朝制度的形成反映了A. 决策中枢的转移B. 地方势力的消弱C. 三公九卿制的废除D. 外戚专权【答案】A【解析】【详解】根据所学可知,内朝是指皇帝选用侍从、秘书等级别较低的官员做尚书令、侍中,参与军国大事,帮助皇帝决策,是决策机构,而以丞相为首的外朝转变为执行机构,故A项正确;中外朝属于中央权力的变迁与地方势力无关,故B项错误;内外

12、朝帮助皇帝决策,三公九卿执行皇帝诏令,三公九卿制并没有被废除,故C项错误;内外朝与外戚无关,故D项错误。12.宋朝时期,相互牵制的中央机构是宰相枢密院三衙三司知州通判A. B. C. D. 【答案】D【解析】【详解】根据所学可知枢密院掌握军事负责调兵,三衙掌握军事负责统兵,二者相互牵制,各自独立,故D项正确;宰相掌握行政,枢密院掌调兵,二者不相统属故A项错误;三衙掌统兵,三司掌财政,二者互不统属,故B项错误;知州、通判属地方机构,故C项错误。13. 下列选项中,通过直接变革宰相制度来加强君主专制的措施有( )西周实行分封制 西汉设置刺史 唐朝实行三省制 宋朝设立参知政事A. B. C. D.

13、【答案】D【解析】此题考查考生的再认、再现历史事实和分析问题的能力。我国封建社会基本的政治制度是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从秦始皇确立到辛亥革命结束,历代王朝沿用了2000多年。这一制度内部隐含有两对矛盾:一是中央与地方,二是皇权与相权。那么,历代君主主要通过哪些方式、手段、制度措施来削弱相权呢?考生只要回忆课本知识,加以分析即可得出正确答案了。14.宋代“参知政事与宰相分日知印,押正衙班。遇宰相、使相、亲王得议军国大政,并得升都堂。”这样做的根本目的是A. 宰相权力的分割B. 皇帝权力的加强C. 中央集权的加强D. 宰相权力的加强【答案】B【解析】【详解】根据材料“参知政事与宰相分日知印”和“遇

14、宰相、使相、亲王得议军国大政”可知参知政事分割了宰相的行政权,根据所学可知,分割相权是为了加强君主专制,故B项正确;A项是材料反映的现象不是目的,故A项错误;分割相权是解决君权和相权的矛盾,是为了加强君主专制,不是为了加强中央集权,故C项错误;材料体现的是宰相权力的削弱,故D项错误。【点睛】本题旨在考查学生阅读材料,提取有效信息,调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解答本题的关键是考生要抓住关键信息“参知政事与宰相分日知印”并理解这句话的意思是参知政事分割宰相的权力,并结合所学知识,削弱相权就是要加强皇权。15.下列官职中不具备监察职能的是:A. 通判B. 御史大夫C. 尚书令D. 刺史【答案】C【解

15、析】【详解】根据所学可知,尚书令负责管理少府文书和传达命令,故C项正确;宋朝时期派文臣到地方做知州,设通判监督知州,故A项错误;御使大夫执掌群臣奏章,下达诏令,兼理国家监察事务,故B项错误;汉武帝将全国划分为十三个州,作为监察区,每州设刺史一人监察各州,故D项错误。【点睛】本题旨在考查学生调动所学知识解决历史问题的能力。解答本题需要学生回顾所学,知道尚书令负责管理少府文书和传达命令,不具备监察的职能;宋朝时期设置通判是负责监督知州;御使大夫执掌群臣奏章,下达诏令,兼理国家监察事务;汉武帝将全国划分为十三个州,作为监察区,每州设刺史一人监察各州。16.为办理枢务承写密旨之地,以严密为要,军机大臣

16、传述朕旨,令章京缮写,均不应稍有泄露。材料反映了军机处的主要职能是:A. 保守国家机密B. 办理军政要务C. 负责公文缮写D. 参与大政决策【答案】B【解析】【详解】根据材料“办理枢务承写”,可见军机处的设立是为了办理重要的事务,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雍正帝为了办理西北军务设立军机处,故B项正确;保守机密过于片面,故A项错误;负责公文缮写材料中没有体现,故C项错误;重大事务由皇帝决策,故D项错误。【点睛】本题以军机处为切入点考查学生阅读材料调动所学知识解决历史问题的能力。军机处的职能是上传下达跪受笔录协助皇帝办理军政要务,一切决策均取决于皇帝,军机处的设立强化了君主专制,使得君主专制达到了顶峰,也

17、标志着封建社会的衰落。17.有人评价说,宋朝一代,官员多如天上银河里的星星;又有人说,宋朝一代,目不见官。导到这一局面的主要原因是:A. 北宋官员人浮于事B. 北宋强化中央集权C. 北宋科举考试的发展D. 北宋吸取了前代的教训【答案】B【解析】【详解】根据所学可知,北宋为加强中央集权,由中央派文官担任地方长官,同时设通判负责监督,导致各级官员人数比实际需要的多两倍以上,有时候三五个人担任同一官职。官僚之间相互推卸责任,大多不干实事,行政效率低下,故B项正确;人浮于事是因为官员多导致的后果,故A项错误;科举考试的发展和吸取前代教训不是主要原因,故C、D项错误。18.下列措施不利于巩固国家统一的是

18、A. 郡县制B. 封同姓王C. 推恩令D. 制钱谷【答案】B【解析】【详解】根据所学可知,封同姓王,王国独立性较强,权力较大不利于国家统一,故B项正确;根据所学可知,郡县制加强了中央集权,有利于国家的统一,故A项错误;推恩令规定诸侯王死后,嫡长子继承王位,其他子弟分割部分土地为列侯,列侯归郡统辖。中央集权得到了加强,故C项错误;制钱谷,地方赋税一小部分作为地方开支,其余归中央掌控,加强了中央集权,故D项错误。19.宰相刘罗锅这个电视剧名犯了错误,最有可能的理由是:A. 刘墉不是驼背,所以不能称为刘罗锅B. 清代没有宰相,所以称宰相刘罗锅会误导观众C. 刘墉既不是驼背,也不是宰相,所以剧名错误D

19、. 他没有理由,只不过是哗众取宠【答案】B【解析】【详解】根据所学可知,明朝初年,明太祖以丞相胡惟庸“专权”为由,诛杀胡惟庸,废除丞相制度,并诏令以后子孙后代不许设立丞相,故明朝以后不再有丞相一职,刘墉生活在清朝时期,不可能是宰相,所以“宰相刘罗锅”犯了史实性错误,故B项正确,A、C、D项错误。20.费正清在中国:传统与变迁一书中说:“隋及初唐时制度和文化也取得了突破性进展。”下列有关隋唐政治制度的“突破性进展”的叙述,正确的是A. 相权三分,独立施政B. 中央集权,地方分权C. 分工明确,相互牵制D. 完善机构,皇权顶峰【答案】C【解析】隋唐政治制度的“突破性进展”指的是三省六部制的确立,三

20、省六部制的特点是分工明确,相互配合,所以选C是符合题意的,正确;三省六部的相权是三分,但不是独立施政,选项A不符合题意,排除;三省六部是中央集权但不是地方分权,选项B不符合题意,排除;皇权顶峰是后来清朝时军机处的设立,选项D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C。点睛:本题解题的关键点在于要明白本题考查的是三省六部制,而三省六部制是分工明确,相互配合。21.唐朝有人评价科举制度说:太宗皇帝真长策,赚得英雄尽白头,其主要指科举制度:A. 加强了思想控制B. 选拔了大量人才C. 提高了庶族地位D. 阻碍了学术进步【答案】A【解析】【详解】根据所学可知,科举制将入仕和读书结合起来,考试以官方的儒家经典为教材,

21、有利于思想统一,根据材料“赚得英雄尽白头”可知,读书人忙于科举考试皓首穷经研读儒家经典潜移默化深受影响,有利于思想统一,维护统治,故A项正确;材料体现不出大量人才,故B项错误;科举制是读书人入仕的主要途径,既有庶族和贵族都可以参加,故C项错误。材料体现不出对学术的作用,故D项错误。22.“收乡长、镇长之权悉归于县,收县之权悉归于州,收州之权悉归于监司,收监司之权悉归于朝廷。”有关宋代上述做法的下列表述,错误的是:A. 目的是为了提高地方政府办事效率B. 有利于削除地方权重的弊端C. 造成地方政府权力过小D. 导致地方政府人浮于事【答案】A【解析】试题分析:阅读分析材料可知,宋朝为加强中央集权而

22、过分削夺地方权力,这种做法不仅不能提高地方政府的办事效率,反而会造成人浮于事的后果。因此A符合题意排除D项;这些措施在一定程度上也能消除地方权力过大的弊端,但是走向极端会导致地方权力过小。因此可以排除BC项。考点:北宋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点评:北宋时期,通过收精兵、削实权、制钱谷等措施,通过分化事权,加强了中央集权,但是也造成了地方无权、主动性差等消极后果,并且冗官、冗兵、冗费局面的出现,使得宋朝在对外战争等方面的弊端日益显现。23.元史记载:“国家置中书省以治内,分行省以治外”,其中的“内”是指A. 大都及其周边的河北、山西、山东三省B. 直隶行省C. 富饶的江南地区D. 成吉思汗起家的斡难河

23、地区【答案】A【解析】依据材料判断“内”是指中书省辖区,“外”是行省辖区。大都及其周边的河北、山西、山东三省由中书省直辖,故A项正确。B项是行省辖区;CD项有各行省管辖。24.汉武帝统治时期,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较秦始皇统治时期有了发展,主要表现在:A. 设中朝,实行中外朝制度B. 中央设置丞相、御史大夫、太尉和诸卿C. 实行察举制度D. 实行郡县制【答案】A【解析】【详解】根据所学可知,汉武帝时期为了加强君主专制中央集权,政治上设立中外朝制,实行推恩令;经济上重农抑商盐铁酒专营;思想上,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加强思想统治,故A项正确;中央设置丞相、御史大夫、太尉和诸卿秦朝时期开始设立,故B项错误

24、;察举制是一种选拔人才的措施,是自下而上推荐,对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的加强不起主要作用,故C项错误;秦朝时期开始全面推行郡县制,故D项错误。25.西周封建中的封建准确地说是指:A. 指分封制B. 严密监视C. 委任官职D. 将他们变为地主【答案】A【解析】【详解】根据所学可知,西周时期的封建是“封建亲戚,以藩屏周”的意思,即分封制,故A项正确,B、C、D项错误。26.一古代算数例题:“今有大夫、不更、簪褭、上造、公士凡五人。共猎得五鹿,欲以爵次分之,问各得几何?”书中记载正确的答案是:他们依次分别得到1又2/3、1又1/3、1、2/3、1/3只鹿。请问,这题算数反映了古代中国社会的哪项特色A. 年

25、龄在鹿肉分配上的重要性B. 古代中国人特殊的数学观念C. 个人的地位由猎鹿活动决定D. 不同爵位者的分配权利差异【答案】D【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知识,旨在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A项材料体现不出,排除;B项明显错误,排除;个人的地位不是在猎鹿活动中决定的,而是由个人的身份决定因此C项说法错误。材料中分配的不同,反应的是他们各自爵位的高低,反应的是等级秩序。故选D。考点:中国古代的政治制度中国早期的政治制度宗法制 【名师点睛】古代等级制度严格。相传在西周就有周公制定等级制度,以后各朝无不沿袭。与此相关的知识点如西周的分封制、秦时期的皇帝制度、明清时期君主专制

26、的加强等都需要把握。27.某学者指出:“中国史上秦以前的所谓封建,乃属一种政治制度,与秦以后的郡县制度相针对。在西洋历史中古时期有一段所谓Feudalism的时期,Feudalism并不是一种制度,而是他们的一种社会形态。现在把中国史上封建二字来翻译西洋史上之Feudalism,便犯了名词纠缠之病。”对其观点理解正确的是A. 中国史上秦以前的封建是指封邦建国B. 西洋历史中的封建是指一种思想潮流C. 中国秦以后的社会是真正的封建社会D. 中国史与西洋史没必要进行比较研究【答案】A【解析】试题分析:材料中强调了秦以前的封建,是一种政治制度,与秦以后的郡县制度相针对,由此可知“封建”即为封邦建国,

27、即分封制,所以A符合题意;西洋历史的封建是一种社会形态,故B错误;C、D表述均与题干无关,故排除。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分封制28.“昔武王克商,光有天下,其兄弟之国者十有五人,姬姓之国者四十人。”这说明周朝政治的本质特点之一是A. 神权政治B. 分权政治C. 族权政治D. 官僚政治【答案】C【解析】根据题干提供的信息和所学史实“兄弟之国、姬姓之国”说明分封的主体是同姓亲族,C符合题意;AB项材料无法体现;D项说法错误,商周时期是我国血缘政治时期,到了秦朝废除了分封制,逐步的向官僚政治演变。29.礼记表记说:“夏道尊命,殷人尊神,周人尊礼。”对周人“尊礼”理解正确的是A.

28、否定天命神权,重视伦理道德B. 以人为本,创立完整的礼仪制度C. 以礼乐制度维护宗法分封制度D. 反对暴政,以儒家思想治理天下【答案】C【解析】试题分析:材料中的尊命即信天命,尊神即崇敬鬼神,尊礼即推崇礼制。根据所学可知,西周的礼乐制度是对统治阶级日常的政治、社会活动,例如祭神、结婚、丧葬等制定一系列规则和仪式,并配有特定的音乐,不同等级的贵族要行不同的礼仪,以此维护通过宗法分封制所形成的等级秩序,防止僭越行为的发生,有利于统治秩序的稳定。故答案为C。ABD均不符合西周史实,排除。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夏商西周的政治制度礼乐制度30.吕氏春秋当务:“纣之同母三人,其长曰微子启,其次曰中衍,其

29、次曰受德。受德乃纣也,甚少矣。纣母之生微子启与中衍也,尚为妾,已而为妻而生纣。纣之父、纣之母欲置微子启以为太子,太史据法而争之曰:有妻之子,而不可置妾之子。”太史据法而争的理由是基于A. 分封制B. 宗法制C. 世袭制D. 礼乐制度【答案】B【解析】【详解】根据所学可知,宗法制下立嫡以长不以贤,立子以贵不以长,妻有子不立妾之子,材料“有妻之子,而不可置妾之子”正是基于宗法制原则的争论,故B项正确;分封制是地方行政制度与天子选择继承人无关,故A项错误;世袭制是以血缘为标准选择继承人,妻之子,妾之子都与天子有血缘关系,不是据法而争的理由,故C项错误;礼乐制度是规范人们行为的制度与材料无关,故D项错

30、误。31. 汉书贾山传记载:“秦为驰道于天下,东穷燕齐,南极吴楚,江湖之上,滨海之观毕至。”下列措施中最有利于维持驰道畅通的是 ( )A. 实行郡县制B. 统一货币C. 统一度量衡D. 实行三公九卿制【答案】A【解析】国家的统一,对地方实行有效的管理是促进交通发展的先决条件,秦朝地方推行郡县制,修筑驰道,保证了交通的快速发展,故A项正确;统一货币和度量衡是促进经济发展,故和项错误;三公九卿制是中央管理体制,不符合材料信息,故项错误。32.一位西方学者评论秦始皇:“建立了绝对的专制制度,这一制度以个人亲信为基础,而不考虑世袭和教育。”从人类政治文明发展的角度,这一政治转向的积极意义主要在于A.

31、从血缘政治向官僚政治转变B. 从军功政治向文治政治转变C. 从分权政治向专制政治转变D. 从地方分权向中央集权转变【答案】A【解析】注意材料信息“不考虑世系和教育”说明不强调贵族政治。33.下图是秦阳陵虎符,铜铸,中分为二,左右各有十二字铭文“甲兵之符,右在,左在阳陵。”发兵必须左、右半符验合方能生效。上文“右在”后空缺部分应是A. 皇帝B. 太尉C. 御史大夫D. 丞相【答案】A【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的是秦朝的政治制度。在君主专制中央集权体制下,一切军国大事最终都取决于皇帝。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皇帝制度34. 中国古代有一位大臣向皇帝进言:“臣闻殷、周之王千馀岁

32、,封子弟功臣,自为枝辅。今陛下有海内,而子弟为匹夫,卒有田常、六卿之臣,无辅拂,何以相救哉?事不归古而能长久者,非所闻也。”此大臣的主张( )A. 反对郡县制B. 主张郡县制C. 反对中央集权D. 主张中央集权【答案】C【解析】试题分析:根据题干“臣闻殷周之王千馀岁,封子弟功臣,自为枝辅”,可知这位大臣认为商(殷)周统治时间长,是因为分封了子弟功臣的缘故,因此他实际是向皇帝进言实行分封制,而不是赞成郡县制,排除B。他也是朝中大臣,所以他是不可能反对中央集权的,排除CD。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郡县制。35.如下图所示为唐书所载 830 名进士的出身分布比例,由此可见,唐代

33、科举制( )A. 为选拔士族子弟而设立B. 仍然是九品中正制翻版C. 缩小了人才选拔的范围D. 兼顾多个阶层但不完善【答案】D【解析】试题分析:A项与材料不符,表格中得到选拔的不仅有士族子弟,还是有寒族;B项说法错误,九品中正制是以门第做官,而科举制依据成绩;C项说法错误,不是缩小了范围,是扩大了范围。因此ABC三项均不正确。从材料可知科举制选拔的范围还主要是在士族阶层,还不完善,故选D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科举制【名师点睛】科举制是中国古代的选官制度中实行时间最长,最为完善的一种制度。中国古代的科举制起源于隋代,此后科举不断随着王朝的更迭而发展进步以致臻于完善,但物极必

34、反,明清时期科举制的弊端逐渐显露出来,1905年秦代最终废除了存续千年的科举制。高考中对科举制的考查角度多样,题型众多,是高频考点和难点,需要在平时学习中强化基础训练。36.关于下表中的中国古代两大选官制度的信息解读正确的是类别察举制科举制依据品德、学问、议政能力“以文取士”方式长官举荐自由报考A. 察举制强调德才兼备B. 科举制注重科技素养C. 察举制有利于贵族政治的形成D. 科举制不利于统治基础的扩大【答案】A【解析】试题分析:B不对,科举制忽视科技知识的考查;C不对,根据题干,察举制选官的依据是品德、学问、议政能力而非出身;D不对,科举制有利于封建统治基础的扩大。考点:本题考查古代选官制

35、度。点评:古代选官制度的演变。1、先秦:从夏朝到春秋,选官主要按爵位;战国时期,商鞅变法等地主阶级改革才重视按军功授爵。(标准从爵位到军功)2、秦汉:西汉武帝时开始实行察举制,分察举(自下向上推荐)和皇帝征召(自上向下招聘)等,先重“孝廉”,德才皆备,到东汉时注重门第族望,世家大族形成。(标准从才能到门第)3、南北朝:九品中正制,按照“中正”所评品级决定官员奖惩,反映了世家大族(士族地主)的垄断地位。(标准为门第)4、隋唐:随着士族门阀的衰落和庶族地主的兴起,产生了科举制。隋文帝时分科考试,隋炀帝时设进士科,唐太宗时以进士明经为主,武则天时设武举和殿试,唐玄宗时任用高官主持考试。科举制意义:打

36、击门阀势力;扩大官吏来源;提高文化素质;加强中央集权。(积极作用为主)5、宋元:北宋科举制进一步发展,分乡试、省试、殿试三级,实行糊名法,录取名额大增;王安石变法改革科举,不考诗赋,考经义和时务策,设明法科,考试成绩好的可直接授官。(特点:更严密;人数增;更实用)6、明清:实行八股取士,从内容到形式都有严格限制,为君主专制培养了忠顺奴才,但严重制约了中国科技、思想的发展。(消极作用为主)37. 中国古代常常通过分割和削弱相权来加强皇权。下列表述正确的是 ( )A. 西汉通过削弱周后势力分化相权B. 北魏施行三长制分割丞相的行政权C. 宋代设立三司来分割丞相的财权D. 清设军机处消除了皇权与相权

37、矛盾【答案】C【解析】西汉通过内、外朝制衡分化相权,A项不选;三长制是配合均田制的地方基层组织形式,不能分割丞相的行政权,B项不选;军机处的设立不能消除皇权与相权的矛盾,D项不选;仅C项表述正确。38.明朝某一时期,内阁对皇帝“不合理”的诏旨,可以拒绝草拟,封还执奏。皇帝不满阁票拟发回重拟时,如内阁认为自己的意见正确,可以拒绝重拟,以原票封进。以上材料主要表明当时A. 明朝内阁的权力高于皇权B. 内阁事实上成为决策机构C. 明朝皇权较前代有所弱化D. 内阁对皇权存在一定制约【答案】D【解析】【详解】在中国古代君主专制政体下,没有任何机构的权力能够高于皇权,故排除A项;明代内阁始终不是正式机构,

38、没有决策权力,故排除B项;题意内容无法体现明朝皇权较前代有所弱化,故排除C项;根据题意可知,明代内阁可以拒绝皇帝的某些“旨意”,体现了内阁对皇权存在一定的制约,故选D项。39. 钱穆在评论中国古代某制度时说,它“可以培植全国人民对政治之兴味可以团结全国各地域于一个中央之统治”。这一制度是A. 郡县制B. 察举制C. 科举制D. 行省制【答案】C【解析】由于科举制使封建社会普通下层的老百姓也可以通过考试获得参与国家政权的机会,所以“可以培植全国人民对政治之兴味”;科举制通过选拔人才,出任各级各地官员,效忠皇帝,从而扩大统治基础,加强中央集权。所以“可以团结全国各地域于一个中央之统治”。所以C符合

39、题意。A项“郡县制”不符合“可以培植全国人民对政治之兴味”的信息,排除A。察举制主要按门第和出身选拔人才,不符合“可以培植全国人民对政治之兴味”的信息,排除B。行省制虽然可以团结全国各地域于一个中央之统治,但与“可以培植全国人民对政治之兴味”的信息无关,排除D。故选C40.“藩方守臣,统制列城,付以数千里之地,十万之师,单车之使,尺纸之诏,朝召而夕至。”材料中所反映的情况发生在A. 春秋战国B. 三国C. 唐朝末年D. 北宋时期【答案】D【解析】【详解】根据材料可知,材料的大意是统兵将帅即使掌握数万大兵,戍守千里,只要“单车之使、尺纸之诏”下达,就得立刻回中央复命,体现了中央集权的加强,根据所

40、学可知,宋朝时期中央实行二府三司和禁军制加强了中央集权,故D项正确;春秋战国时期中央集权尚未形成,故A项错误;三国时期分裂割据削弱了中央集权,故B项错误;唐朝末年藩镇割据削弱了中央集权,故C项错误。41. 中国的汉字姓氏中,有许多起源于祖先的封地、封国,与这种现象直接相关的制度是A. 分封制B. 宗法制C. 郡县制D. 三公九卿制【答案】A【解析】试题分析:现在一些熟悉的姓氏,比如宋、陈、许等,在西周时期都有对应的宋国、陈国、许国,宋国、陈国、许国当年都是诸侯国,并结合从材料中的“封地、封国”,由此判断选项为A项。宗法制是分封制实施的原则,并没有直接与封地、封国的名称相关,故B项不正确;郡县制

41、和三公九卿制的官员由皇帝直接任免,没有与封地、封国的名称相关,故C、D项不正确。考点:本题考查夏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分封制。点评:关于分封制,命题主要从以下角度:(1)理解分封制概念并对相关材料作出正确的解读;(2)认识分封制的历史作用并分析其实施和崩溃的原因。42.分封制是西周加强对地方统治的基本形式。被分封的诸侯要承担的义务包括镇守疆土随天子作战交纳贡赋朝觐述职A. B. C. D. 【答案】D【解析】【详解】根据所学可知,分封制规定,诸侯必须服从周天子的命令,诸侯有为周天子镇守疆土、随从作战、缴纳贡赋和朝觐述职的义务,故D项正确,A、B、C不全面可以排除。43. 公元前 782 年,幽王继

42、位,宠幸褒姒。“褒姒不好笑幽王为烽隧大鼓,寇至则举烽火。诸侯悉至,至而无寇,褒姒乃大笑。”这段材料不能表明( )A. 幽王荒淫无道B. 分封制下,各诸侯王对周王承担军事义务C. 西周末年诸侯势力强大D. 分封制确立了周王天下共主的地位,各封国必须服从周王室的政令【答案】C【解析】材料反映的是“烽火戏诸侯”的故事,没有涉及诸侯势力的强大。C项材料不能反映,但符合题意,故答案为C项。这一故事能够反映周幽王的荒淫无道,以及分封制下周天子与诸侯之间的权利义务关系,其他三项说法正确,但不符合题意,排除A、B、D项。44.下列关于宗法制的评述,正确的有是周人把血缘纽带同政治关系结合起来的一种措施其核心是嫡

43、长子继承制有利于凝聚宗族,防止内部纷争有利于强化王权A. B. C. D. 【答案】D【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察的是对知识的识记能力,比较简单。根据所学知识可知,西周的宗法制是周人把血缘纽带同政治关系结合起来的一种措施,其核心是嫡长子继承制,有利于凝聚宗族,防止内部纷争,故正确;皇权是秦朝出现的,故错误。所以答案选C。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宗法制45.历史典故“烽火戏诸侯”中,诸侯因义务所在,蜂拥而至勤王。这一典故是下列哪一政治制度的反映A. 宗法制B. 分封制C. 郡县制D. 王位世袭制【答案】B【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察分封制的具体内容。. A宗法制的主要内容是

44、强调血缘关系的承继性,分封制的主要内容是国王把地方土地及其土地上的人民与财富分给诸侯,但与此同时诸侯必须承担具体的义务,诸侯带兵随同天子作战便是其中之一,“烽火戏诸侯”中的内容就是如此;至于郡县制则是中央严格管理地方的一种制度与题意不符;D强调王位的家族中传递,亦与题意不符。考点:中国古代各种政治制度的特点。 评点:解答本题关键是理解四个概念的内涵。与之相关的知识有:西周封地的名称山东一带自古以来被称为齐鲁之地,河北称燕赵大地、湖北有楚地之称,江浙一带有吴越之地!这都与西周分封制有关。与宗法相关的有祭祀。46.著名史学家王国维用“任天者定,任人者事;定之以天,争乃不生”来评述西周的宗法制。对其

45、所谓“天”的正确理解是A. 确定继承人选的天子B. 表现自然主义的天道C. 辨别是非善恶的天理D. 决定嫡庶身份的天命【答案】D【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准确理解与分析的能力,根据题目中的内容,其中“天”是指决定嫡庶身份的天命,即宗法制的核心嫡长子继承制。文中意义是采用宗法制任命天子可以解决贵族之间争夺权力的问题,D符合题意,ABC不符合题意。故选D。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宗法制47.宗法制的实行使西周的政治制度具有浓重的()A. 神权色彩B. 血缘色彩C. 平等色彩D. 民主色彩【答案】B【解析】【详解】夏商时期国家大事通过占卜的方式来决定,王权具有了神权色彩。宗

46、法制以血缘关系为纽带,并没有神权色彩,故A项错误。宗法制是周人将血缘纽带与政治相结合的一种制度,解决了贵族在权力、土地和财产继承上的矛盾,具有浓厚的血缘色彩,故B正确。宗法制以嫡长子继承制为核心,嫡长子是权力、土地的主要继承者,在继承中居于特殊地位,并未体现民主、平等,故CD错误。48. “同姓则同德,同德则同心”,与这一思想观念相对应的中国古代政治制度是:A. 内外服制度B. 郡县制度C. 宗法分封制度D. 礼乐制度【答案】C【解析】试题分析:“同姓则同德,同德则同心”大意是:姓相同德行就相同,德行相同心就相同。材料反映了西周分封制和宗法制。宗法制度是王族贵族放按血缘关系分配国家权力,以便建

47、立世袭统治的一种制度。依据宗法制,天子分封同姓贵族为诸侯,以为藩屏,诸侯的君位世袭,在其国内拥有统治权,但对天子有定期朝贡和提供军赋等义务。本题选C项。商王通过内外服的管理制度来处理本族和臣服的外族的事务,故排除A项。B项是秦朝的地方行政制度,故排除。D项礼乐制度的主要目的是维护等级制度,故排除。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分封制和宗法制【名师点睛】本题考查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考查的是西周的分封制和宗法制。难度系数不大,主要在于抓住材料中的关键信息即可。关于宗法制,更多是考查对后世的影响:如中国人的宗族观念、认祖归宗、尊宗敬祖的传统习俗都源于宗法制度。另外,宗法制与分封制

48、互为表里的关系也是常考的知识点。49.西周王朝实行分封制、宗法制、井田制、礼乐制等来维护统治,对中国历史产生重大影响。下列表述不正确的是A. 分封制的主体是姬姓亲族,但是原商代贵族也可能分封为诸侯B. 井田制下,贵族掌握土地所有权,但劳动者也拥有“私田”的所有权C. 嫡长子继承制是宗法制度最大的特点,但嫡长子不一定是长子D. 周礼是一种尊卑等级名分制度,它以一整套礼仪规范指导人们的衣食住行【答案】B【解析】【详解】根据所学可知,井田制下,一切土地属于国家,国王把土地层层分封,土地不得转让与买卖,庶民和奴隶在贵族的封地上耕种,可见B项不符合史实,符合题意,故B项正确;分封制下,分封的对象主要是王

49、族、功臣和古代帝王的后代,主体是王族,故A项可以排除;嫡长子继承制下立嫡以长不以贤,立子以贵不以长,故C项可以排除;礼乐制度就是对统治阶级日常的政治社会活动制定一些规则和仪式指导规范人们的衣食住行的制度,故D项可以排除。50.以下叙述不符合春秋战国历史的是A. 群雄割据战火连绵B. 大夫夺权,国君称王C. 社会混乱,历史倒退D. 各国变法,富国强兵【答案】C【解析】【详解】根据所学可知,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国历史上大动荡大转变时期,社会经济、政治、军事、文化都发生了重大变化,铁农具和牛耕的出现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是历史的进步,随着土地私有制的建立和井田制的瓦解,春秋五霸和战国七雄群雄割据战火连绵,

50、三家分晋等大夫夺权,国君称王现象时有发生,管仲、商鞅等主持变法,由此可知C项不符合历史史实,故答案为C项,可排除A、B、D项。51.“王夺郑伯政,郑伯不服。秋,王以诸侯伐郑伯,郑伯御之。”(见左传桓公五年)这反映出的问题是A. 分封制的崩溃B. 诸侯争霸局面的形成C. 周王室的衰微D. 阶级矛盾尖锐【答案】A【解析】【详解】根据所学可知,在分封制下,诸侯有定期朝觐天子的义务,否则天子可以予以讨伐。根据材料可知周王剥夺了郑庄公的权力,郑伯不服,王去征伐遭到郑伯反抗,可见反映的是郑伯不再服从王的统治,体现了分封制的破坏,故A项正确;材料没有涉及诸侯争霸和王室衰微故B、C项错误;诸侯和天子之间的矛盾

51、属于统治阶级内部的矛盾不属于阶级矛盾,故D项错误。52.下列事件发生在春秋时期的有周王逐渐失去天下共主的地位宗法制和分封制遭到破坏小宗取代大宗的事情时有出现有的诸侯国打着“尊王”的旗号进行兼并战争A. B. C. D. 【答案】D【解析】【详解】根据所学可知,春秋时期,随着生产力的发展,井田制逐渐瓦解,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促进了土地私有制的确立,削弱了人身依附关系,宗法制和分封制遭到破坏,周王室逐渐失去天下共主的地位,小宗取代大宗的事情时有出现,晋国齐国等诸侯国打着“尊王”的旗号进行兼并战争。故D项正确,A、B、C项不全面可以排除。53.使秦国强大起来并最终完成统一的变法是A. 李悝变法B. 吴起

52、变法C. 邹忌变法D. 商鞅变法【答案】D【解析】【详解】根据所学可知,商鞅变法促进了秦国的强大,为秦国的统一奠定了物质基础,故D项正确;李悝是在魏国主持变法,故A项错误;吴起是在楚国支持变法,故B项错误;邹忌是在齐国主持变法,故C项错误。54.春秋时期奴隶社会崩溃,在政治上最突出的表现是( )A. 宗法制和分封制的崩溃B. 私田出现,井田制瓦解C. 平民和奴隶起义频繁D. 周边少数民族不断进攻中原【答案】A【解析】从材料“春秋时期”“在政治上”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春秋时期,宗法分封制逐渐瓦解,故A项正确;B项是经济上的表现,排除;CD项不是“最突出的”,排除。点睛:辩证评价分封的作用:西周前

53、期,分封制起到了巩固周朝统治,扩大周朝疆域的作用。西周后期,诸侯国势力壮大,周王室衰微。不能以分封治国。分封制度下,诸侯有相当大的独立性,便利其实力发展,不利于中央集权的巩固;以血缘关系也不能保持长久的政治关系及政治统治的稳定。55.“元元黎民,得免于战国”。该语表明作者认为秦统一的意义是A. 使人民有了从事生产的安定环境B. 使人们脱离了弱小的诸侯国C. 为我国长期的统一奠定了基础D. 建立了我国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答案】A【解析】【详解】题干中“元元黎民,得免于战国”的意思是普通百姓,可以避免战争之乱,可见秦的统一使得人民群众有了从事生产的安定环境,故A项正确;B、C、D不符合元元黎民

54、,得免于战国的含义,可以排除。二、非选择题(45分)56.材料 七七事变后,苏联采取了支持中国抗日的立场,在军事和经济上给予广泛援助。日本则于19381939年间多次向苏联远东边境挑衅,被苏军打败。1938年9月,慕尼黑会议给苏联所倡导的集体安全政策以致命一击。与此同时,英美对日本侵略采取纵容乃至妥协政策,企图“祸水东引”。苏联从维护自身安全出发,于1939年8月签署苏德互不侵犯条约,1941年4月签署苏日中立条约。太平洋战争爆发后,美国总统罗斯福通过苏联驻美大使向斯大林转达了希望苏联参加对日作战的愿望。斯大林表示,对日宣战要视苏德战场的形势变化而定。1945年,雅尔塔会议通过了三大国关于远东

55、问题的协定,其中规定在德国投降及欧洲战争结束三个月内,苏联将参加盟国方面对日作战,其中规定在德国投降及欧洲战争结束三个月内,苏联将参加盟国方面对日作战。1945年8月7日,即美国向广岛投下原子弹的第二天,斯大林向远东的苏联红军下达了对日作战的命令。8月8日,苏联政府正式向日宣战。摘编崔建平苏联对日外交政策研究等(1)根据材料,概括1937年到1945年苏联对日本政策的变化。(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1937年到1945年苏联对日本政策变化的原因。【答案】(1)变化:由援华制日到中立,再到对日宣战。(2)中立原因:维护自身安全;粉碎英法美“绥靖政策”;避免两线作战;赢得战备时间。宣战原因

56、:苏联加入反法西斯同盟;履行雅尔塔协议;欧战结束,解除两线作战威胁;谋求战后利益;美国对日投掷原子弹,创造有利时机;加速日本法西斯投降【解析】【详解】(1)变化,根据材料“苏联采取了支持中国抗日的立场,在军事和经济上给予广泛援助签署苏德互不侵犯条约,1941年4月签署苏日中立条约雅尔塔会议苏联将参加盟国方面对日作战”即可从援华制日到中立,再到对日宣战的过程概括1937年到1945年苏联对日本政策的变化。(2)原因,根据材料“苏联从维护自身安全出发雅尔塔会议”并结合所学知识从维护自身安全、赢得战备时间等方面说明中立原因。从反法西斯同盟、雅尔塔协议、谋求战后利益、加速日本法西斯投降等方面说明的宣战

57、原因。57.【历史选修3: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材料 1935年3月,德国撕毁凡尔赛和约,公然扩军备战,英法对此不仅不加制裁,反而英国与德国缔结英德海军协定,变相支持德国的毁约行为。1938年3月,英法听任德国吞并奥地利。1938年9月,慕尼黑会议召开,签订了慕尼黑协定,是国际关系史上前所未有的一幕丑剧,使西方国家的绥靖政策达到顶点。张伯伦等再次出卖了弱小国家的民族利益,几个大国丧心病狂地对一个被侵略的主权国家进行宰割。它进一步助长了希特勒的侵略气焰。1939年3月15日,慕尼黑协定字迹未干,希特勒就全部占领了捷克斯洛伐克,大大加强了法西斯德国的经济和军事实力。1939年11月,美国对1935

58、年通过的中立法进行了修改,它实际是绥靖政策的变种。1941年,日本偷袭了珍珠港,促成了美国长期以来的孤立主义外交和对日绥靖主义政策的终结。摘编自刘德斌国际关系史(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述英国的绥靖政策。(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美国“对日绥靖主义政策终结”的影响。【答案】(1)评述:是英国在自身实力下降的情况下,为遏制苏联,维护欧洲霸权而采取的一种策略;牺牲了弱小国家的利益,增强了法西斯实力;不利于世界反法西斯力量的联合;助长了法西斯侵略气焰,加速了二战的爆发。(2)影响:促成了世界反法西斯同盟形成;壮大了世界反法西斯力量;加速了法西斯国家灭亡;提高了美国国际地位。【解析】【详

59、解】(1)根据材料“是国际关系史上前所未有的一幕丑剧,使西方国家的绥靖政策达到顶点。张伯伦等再次出卖了弱小国家的民族利益”、“希特勒就全部占领了捷克斯洛伐克,大大加强了法西斯德国的经济和军事实力”和所学知识可知,英国的绥靖政策需要从英国为遏制苏联,维护欧洲霸权而采取的一种策略、牺牲了弱小国家的利益,增强了法西斯实力、不利于世界反法西斯力量的联合、助长了法西斯侵略气焰,加速了二战的爆发等角度思考。(2)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美国“对日绥靖主义政策终结”的影响需要从世界反法西斯同盟形成、壮大世界反法西斯力量、加速了法西斯国家灭亡、提高了美国国际地位等角度思考。58.【历史选修3:20世纪的战争与

60、和平】材料 威尔逊希望通过其十和平原则实现其充当国际誉察的威望。在俄国十月革命的影响下,英、法两国不得不借助威尔逊的声望和“中立”的地位,发表一个空洞的声明以抵消布尔什维克的影响。十和平原则中第大唱“公开外交”令英法大为恼怒。战后“英国想利用日本在太平洋上钳制美国。而美国则想对日本作一定让步,讨取好感,以使拆散英日同盟。因此,双方都不愿得罪日本”。于是,德国将在中国山东的特权转让与日本。到华盛顿会议召开时,美国提出,“建立在各国共同放弃对中国的军事和政治扩张,通过密切的国际合作共同分享中国的原料和市场,维持远东的和平”。1922年2月,中、日正式签署解决山东悬案条约并被载入华盛顿会议记录,中国

61、解决了山东问题。摘编自冯晖美国在巴黎和会及华盛顿会议上有关山东问题的态度研究述评(1)根据材料,分别概括巴黎和会上英、美对日的态度及其目的。(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山东问题最终赢得解决的原因。【答案】(1)态度及目的:英国与日本接近,组建“英日同盟”,其目的是利用日本在太平洋上的势力钳制美国。美国对日本作一定让步,其目的是要拆散威胁自己在远东和太平洋利益的“英日同盟”。(2)原因:欧美列强与日本在亚太地区的扩张方面矛盾激化;美国“门户开放、机会均等”的侵华原则得到列强认可;中国推行了灵活务实的外交方略;五四运动以来,中国民族意识的高涨和民族解放运动的推进。【解析】【详解】(1)第一小问依据材料“英国想利用日本在太平洋上钳制美国”以及所学可知英日接近以牵制美国;依据材料“美国则想对日本作一定让步,讨取好感,以使拆散英日同盟”可知美国的态度和目的。(2)依据材料“建立在各国共同放弃对中国的军事和政治扩张,通过密切的国际合作共同分享中国的原料和市场,维持远东的和平”和所学从欧美矛盾、美国“门户开放”政策、中国政府外交策略以及国内五四运动斗争等回答。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园

网站客服QQ:123456
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2026657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