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前旗一中2020届高三文科综合月考卷历史部分1.商朝的“外服”大都是迫于武力征服才承认商王的中心地位的,而西周的诸侯是周天子将宗族姻亲等分派到各地形成的。对此合理的解释是A. 皇权专制得到加强B. 中央集权体制形成C. 血缘政治开始形成D. 统一国家初露端倪【答案】D【解析】商周时期还未建立皇帝制度,皇权专制局面始于秦,故A项错误;商周时期中央集权尚未形成,中央集权体制形成于秦,故B项错误;血缘政治始于夏朝,政治权力由传贤演化为传子,故C项错误;据材料“将宗族姻亲等分派到各地形成”可知,周朝通过血缘分封,管理扩大国土,说明统一国家初露端倪,故D项正确。2.古丝绸之路是历史上中华民族和世界广泛接
2、触和交流的见证。汉武帝时期,“自敦煌西至盐泽(今新疆罗布泊),往往起亭,而轮台、渠犁皆有田卒数百人,置使者校尉领护,以给使外国者。”由此可知A. 汉武帝派张骞出使西域B. 西汉政府严格限制出境商旅C. 汉王朝保护丝绸之路的畅通D. 东西方经济、文化交流频繁【答案】C【解析】根据材料可知,汉武帝时期在西域设立设专职官员管辖,保护丝绸之路畅通,故C项正确。材料没有体现汉武帝派张骞出使西域,而是强调汉王朝保护丝绸之路的畅通,排除A。材料强调汉王朝保护丝绸之路的畅通,而不是西汉政府严格限制出境商旅,排除B。材料强调汉武帝时期在西域设立设专职官员管辖,保护丝绸之路畅通,而不是东西方经济、文化交流频繁,排
3、除D。3.明中叶,华亭县志中记载:“里媪晨抱纱入市,易木棉以归;明旦复抱纱以出,无顷刻闲。”松江府志记载明人诗云:“平川多种木棉花,织布人家罢缉麻,昨日官租课正急,街头多卖木棉纱”。这说明明代A. 松江垄断了全国棉纺织业B. 江南地区农业的衰落C. 江南自然经济已经开始解体D. 棉纺织业纺和织出现分离【答案】D【解析】材料反映的是棉纺织业中纺和织的分工,即材料体现了棉纺织业纺和织出现分离,选D是符合题意的,正确;选项A在材料中并没有明确的体现,不符合题意,排除;材料根本就未涉及到江南地区农业衰落的信息,选项B不符合题意,排除;自然经济开始解体是在鸦片战争之后,选项C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D
4、。点睛:本题属于材料型选择题。首先要通过看引文的出处和其他有关信息,确定材料所涉及的历史背景。第二,读懂材料,弄清材料内容及相关的人物或事件。第三,搞清备选项的内涵与题干的关系,找出符合题目要求和历史事实的备选项。4.中国现存体量最大、分布范围最广的文化遗产是长城。对于北方的游牧民族来说,长城曾经是隔离墙,也是封锁线。17世纪以来,长城逐渐失去其“边界”的意义。这主要缘于A. 盟旗制度的建立B. 明成祖迁都北京C. 岭北行省的设立D. 金瓶掣签制完善【答案】A【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所述长城失去了边界的意义在于长城以北地区也被纳入了中国版图,盟旗制度是清朝控制蒙古上层贵族的政治制度,A符
5、合题意;B与材料无关;C是元代的行省制;D是对西藏的制度。5.1840年中英之间爆发战争,清王朝以失败而告终。鸦片战争的最终结局从根本上取决于A. 军事武器的优劣B. 交战双方的军事策略C. 国民素质的优劣D. 社会制度的进步与落后【答案】D【解析】【详解】中国在鸦片战争的战败充分说明落后的封建制度无法抵抗先进的资本主义制度,即中国战败的最根本原因是社会制度的落后,故选D;AB是社会制度落后的具体表现,不是鸦片战争中中国战败的根本原因,排除;国民素质的优劣与鸦片战争中中国战败无直接关系,排除C。6.1942年,国民政府在重庆秘密建造了一所伪造日伪钞票的造币厂。从汪伪汉奸那里获取日伪银行的最新钞
6、票样式,并将样式快速送往重庆进行仿制,共制造出15000多箱假钞,并将假币偷运到了日伪控制的地区。这一措施A. 加剧了国统区的通货膨胀B. 挫败了日本“以战养战”的企图C. 为持久抗战提供了经济支持D. 稳定了国民政府的战时财政体制【答案】C【解析】题干中的国民政府伪造的货币是在日伪控制的地区使用的,所以它不会加剧国统区的通货膨胀,也不会对国民政府的战时财政体制造成影响,故排除AD;日本的“以战养战”指的是利用战争中获取来的人力、物力和财力,继续进行战争,单凭上述伪造日伪钞票不可能挫败日本“以战养战”的企图,故排除B;假币运到日伪控制区后会导致日伪钞票大量贬值,从而使得日伪企业难以继续,而这恰
7、恰等于给持久抗战提供了经济支持,故选C。7.张鸣在苏维埃乡村追求中指出:“在南京国民政府统治的前十年苏维埃运动在中国农村的开展以及农民对这个运动的理解,暗示了中国革命的列宁主义趋向以及这种趋向的中国化命运”。其中“这种趋向的中国化命运”主要体现在A. 国共两党合作的实现B. 苏维埃政权的建立C. 工农武装割据的形成D. 红军长征的胜利【答案】C【解析】【详解】依据题干信息及所学知识可知“南京国民政府统治的前十年”指的是国共十年对峙时期,即19271937年,而在一时期体现“中国化命运”的是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找到了中国革命的道路,“工农武装割据的道路”是把革命和中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的产
8、物,即“中国化”。故选C。1924年和1937年出现国共两次合作,均与材料的时间不符,排除A。苏维埃政权的建立是“工农武装割据的道路”实行下建立的政权形式,不能全面体现材料内容,排除B。红军长征的胜利是“工农武装割据的道路”一个成功例子,不能全面体现材料内容,D排除。【点睛】毛泽东思想的形成过程:(1)国民革命时期深刻分析中国社会形态和阶级状况,提出坚持无产阶级对民主革命的领导权和依靠农民进行革命斗争的思想;(2)土地革命时期:创造性提出“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革命道路和工农武装割据思想,为中国革命指明了方向,标志着毛泽东思想初步形成;(3)抗日战争时期:在分析中国国情的基础上,提出中
9、国革命两步走战略和新民主主义革命的科学概念,对新民主主义理论作了系统完整的阐述,标志着毛泽东思想的成熟,在中共“七大上被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8.“消失旧时光一九四三,在回忆的路上时间变好慢,老街坊小弄堂,是属于那年代白墙黑瓦的淡淡的忧伤”以上是周杰伦的歌曲上海1943中的一段歌词,下列情意在1943年的上海不可能出现的是A. 青年男女身着西服,婚纱在西式教堂中举办婚礼B. 恋爱的青年男女把约会地点放在咖啡馆、电影院C. 一群爱国学生在街头巷角散发宣传抗日救国的传单D. 徐小姐爱好很多,读书,读申报,看电视节目【答案】D【解析】【详解】中国电视出现在1958年,1943年没有电视,D符合题意。根
10、据所学知识可知新文化运动和民国革命洪流,推动了近代婚姻的变革过程,新式婚礼在通商口岸早已流行,A不符合题意;上海在1943年已经出现了咖啡馆、电影院等娱乐场所,B不符合题意;1943年属于抗日战争相持阶段,C不符合题意。9.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下,一家人种几亩田地的土地经营模式,造成了人力资源的极大浪费。在国外一个人就能做好的事情,就能种的田地,到了中国却需要几个人,甚至几十个人来完成。这样的低效率自然造成了农民的贫苦。这反映出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A. 符合自给自足的农业传统B. 造成土地所有权的分散C. 亟需赋予新的时代内涵D. 忽略了人口众多的国情【答案】C【解析】【详解】材料强调家庭联产承包
11、责任制造成了人力的浪费,生产的低效率,该制度也是需要根据时代的变化而调整的,是亟需赋予新的时代内涵的,故C正确;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是改革开放的产物,在公有制不变的前提下进行的,与自给自足的农业传统有本质区别,A错误,排除;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之下土地所有权仍然是国家的,不会造成土地所有权的分散,B错误;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正是从人口众多的国情出发的产物,而非忽略了人口众多的国情,排除D。10.早期罗马法规定妻子必须服从丈夫、妻子不能拥有任何独立财产,公元6世纪法律规定,妻子可以保持其人身和财产的独立,甚至从“某些方面看,当时的妇女甚至要比当下大多数文明国家法律下的妇女获得了更大的解放”。这一变化A
12、. 适应了帝国建立的需要B. 蕴含着自然法精神C. 体现了公民法的灵活性D. 使妻子和丈夫分庭抗礼【答案】B【解析】根据材料中的“公元6世纪的法律规定,妻子可以保持其人身和财产的独立”,说明罗马法在一定程度上体现出公平正义,蕴含着自然法精神。故答案为B项。A项与材料无关,排除;公元六世纪的罗马法属于万民法,排除C项;D项说法绝对,材料不能反映,排除。点睛:罗马法深受自然法思想的影响。自然法认为法律是自然规律,是神的意志,具有普遍性;法律是正义的表现,正义既是立法的标准,也是立法的共同本质;法律应该是同正义相一致的东西,维护法律就是维护正义,遵守法律就是服从了正义。因为对公平、正义的追求,才使得
13、罗马法获得了其他奴隶制法律制度所不具备的生命力。11.巴黎公社最高权力机构公社委员会实行集体领导,主席职务不固定,公社委员之间的地位是平等的,各自投票的效力不会受到自己职务高低的影响。这说明巴黎公社A. 鼓励工人阶级参与政治B. 推行平等的选举制度C. 体现了三权制衡的原则D. 实行政治生活民主化【答案】D【解析】巴黎公社是无产阶级建立政权的一次伟大尝试,集体领导、委员之间的地位是平等的等体现的是政治生活的民主化,选D是符合题意的,正确;材料不涉及工人阶级参与政治的信息,选项A不符合题意,排除;材料强调的是集体领导而非推行平等的选举制度,选项B不符合题意,排除;巴黎公社没有实行三权制衡,选项C
14、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D。12.孟钟捷在欧洲意识的培育中有这样的记载:1950年8月,德法两国的300名青年人聚集在国界,用烧毁界桩的方式来反对欧洲民族国家的隔阂。这一现象A. 反映了争取两国统一的愿望B. 有利于法国和民主德国和解C. 是民间反思两国历史的反应D. 为欧洲统一奠定了政治基础【答案】C【解析】【详解】两次世界大战以及普法战争等战争,对法德两国人民造成极大的伤害。二战结束后,法德两国的青年人出于对和平的渴望及对战争的反思,以烧毁界桩的方式来反对欧洲民族国家的隔阂,消除战争的威胁,故选C。烧毁界桩应是希望打破两国隔阂,避免战争的再次爆发,而非要求统一,因此AD错误;与法国接壤的
15、是联邦德国,而非民主德国,因此B错误。13.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中国是一个有着悠久文明历史的国家,中华生育文化源远流长。夏禹时期以后,人口问题日益成为重要的社会现象。夏商时,奴隶主贵族为了维护奴隶制的生产关系,从孝的观念出发,要求世代相传,出现了我国历史上最早的人口增殖思想。西周时,又出现了我国最早的重男轻女思想。春秋战国时期,儒、墨、道、法各家的代表人物都论述过人口问题,并成为中国古代各种人口思想的主要渊源。在地广人稀、社会生产力水平低下的情况下,主张人口增殖始终是我国古代人口思想的主流。杨发祥当代中国计划生育史研究材料二1894年孙中山在上李鸿章书一文中较为完整地表述了他的早期人口
16、思想:“盖今日之中国已大有人满之志矣,其势已岌岌不可终日。上则仕途雍塞,下则游手而嬉,嗷嗷之众,何以安此?”在论及“人满之患”的危害时,他进一步提出:“明之闯贼,近之发匪,皆乘饥谨之余,因人满之势,遂至溃裂四出,为毒天下”。随着孙中山从改良到改革的思想改变,其人口思想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四百兆苍生之众”已不是“人满为患”,而是可以作为“发奋为雌,无敌于天下”的宝贵人力资源,是建设独立富强的有利条件。1924年孙中山在演讲中,不仅不同意当时中国人口太多的观点,而且还将人口作为避免亡国灭种的最有效的武器。他认为要提高整个民族的文化素质,不仅要建立完整的教育体系,而且要把智力培养和爱国主义教育,国
17、民新道德的教育作为培养革命建设人才的教育方针。摘编自论孙中山的人口思想(1)根据材料一,概括指出我国古代有关人口思想的特点。(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孙中山人口思想的变化并简析其原因。【答案】(1)特点:较早注意人口问题(历史悠久);出现重男轻女思想;人口思想十分丰富;主张人口增殖的思想是主流。(2)变化:由初期认为中国人口过多到后期主张只有增加人口数量,通过教育提高人口质量,才能避免亡国灭种。原因:民族危机的加深;孙中山思想的进步;孙中山认识到群众力量的伟大;无产阶级力量的壮大;国民革命运动的兴起等。【解析】(1)特点:根据“夏商时,奴隶主贵族为了维护奴隶制的生产关系,从孝的观
18、念出发,要求世代相传,出现了我国历史上最早的人口增殖思想”得出较早注意人口问题;根据“西周时,又出现了我国最早的重男轻女思想”得出出现重男轻女思想;根据“儒、墨、道、法各家的代表人物都论述过人口问题,并成为中国古代各种人口思想的主要渊源”得出人口思想十分丰富;根据“主张人口增殖始终是我国古代人口思想的主流”得出主张人口增殖的思想是主流。(2)变化:根据“盖今日之中国已大有人满之志矣,其势已岌岌不可终日”“可以作为发奋为雌,无敌于天下的宝贵人力资源,是建设独立富强的有利条件”“还将人口作为避免亡国灭种的最有效的武器”“要提高整个民族的文化素质”提炼得出:由初期认为中国人口过多到后期主张只有增加人
19、口数量,通过教育提高人口质量,才能避免亡国灭种。原因:根据所学,分别从民族危机的加深、孙中山思想的进步、孙中山认识到群众力量的伟大、国民革命运动的兴起等角度分析回答。14.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现代化是自16世纪以来在全球范围内梯次展开的大变革过程。它以科技革命为动力,以经济发展为根本。以工业化为核心,全面波及政治、经济、社会结构、文化心理等各个领域,使整个社会发生了急剧、广泛而深刻的变化,使人类文明在短短几百年间经历了前所未有的跃进,实现了从传统农业社会向现代工业社会的转变。一般来说,我们依据一个国家现代化起始的时间以及现代化的最初启动因素的来源,可以将所有卷入现代化浪潮的国家分为两类
20、,即早发内生型现代化和后发外生型现代化。结合材料与所学知识,围绕“现代化的模式”自行拟定一个具体论题,并就所拟论题进行简要阐述。(要求:明确写出所拟论题,简述须有史实依据,逻辑清楚)【答案】示例一:早发内生型现代化模式代表国家:英国18世纪中期,英国现代化的因素已经具备。英国较早确立了资本主义制度;拥有最广阔的世界市场,圈地运动又为其提供了国内市场;源源不断的殖民掠夺和圈地运动为现代化提供了充足的资金;“羊吃人”的圈地运动迫使大量劳动力流入城市成为雇佣工人;工场手工业又积累了先进的技术。这些因素促使英国现代化开始启动。英国称为早发内生型现代化模式的代表。示例二:后发外生型现代化模式。代表国家:
21、中国19世纪六七十年代,在外国资本主义入侵下,中国现代化因素开始具备。鸦片战争后,中国自然经济开始解体,在外商企业刺激下,中国洋务运动开始兴起,从而开始了经济现代化的历程;洋务运动影响下,中国军事、教育以及思想逐渐开始现代化。甲午战后,中国在政治上也逐渐走上现代化。由此可知,中国是典型的后发外生型现代化模式。【解析】根据题目要求围绕“现代化的模式”自拟一个具体论题,材料“可以将所有卷入现代化浪潮的国家分为两类,即早发内生型现代化和后发外生型现代化” 已经说明两种现代化的模式,任选一种作为论题即可。早发内生型现代化,主要从制度、资本、市场、劳动力、原料、技术等方面说明国家本身已经具备现代化的因素
22、;后发外生型现代化模式,主要从外国资本主义入侵,破坏了原有的旧制度,客观上促进被侵略国家政治、经济、思想、军事、教育等现代化进行论述。15.历史选修一: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材料:唐宋时期的中央监察制度由御史、谏官、封驳官三大体系组成。唐朝前期,御史掌“纠绳不法”,监察百官;谏官掌“侍从赞相,规谏讽谕”,规谏皇帝;门下省掌审议、驳奏,监督决策,正如唐太宗所说:“国家本置中书、门下以相检察,中书诏敕或有差失,则门下当行驳正。”宋初曾仿唐设谏官,如谏议大夫、司谏、正言。那时谏官多出外任职,用以消弭藩镇。至真宗天禧元年(1017年)时,设专门机构置谏官六员,并规定三年内不得差出,并使之有专言事的责任。
23、谏官的职务得以确定,使谏院初具规模,仁宗明道元年将门下省的旧址改建成谏院,谏院开始有了相对的独立性。宋王朝分散监察权,在中央和地方上设各级监察机构,实行层层监督。摘编自贾玉英中国古代监察制度(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与唐代相比,宋代监察制度有哪些变化。(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对宋代监察制度改革进行评价。【答案】(1)变化:宋朝的监察范围进一步扩大,对地方的监察力度进一步加强;监察官员日趋专业化;监察权具有一定的独立性;监察制度日益完善。(2)评价:加强了对地方控制,避免了藩镇割据;规范了官僚队伍;提高了行政效率;保证了皇权专制;帝王耳目,实际效能有限。【解析】(1)根据“谏官多出
24、外任职,用以消弭藩镇”“设专门机构置谏官六员”“并使之有专言事的责任”“谏院开始有了相对的独立性”“宋王朝分散监察权,在中央和地方上设各级监察机构,实行层层监督”概括出变化。(2)依据第(1)问宋朝监察制度的变化,分析影响,进一步联系所学宋朝加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措施分析影响。【名师点睛】宋代监察制度改革是宋朝加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措施的一部分,因此,分析影响时除了依据材料外,还要联系宋朝加强中央集权的影响回答。16.【历史选修6:中外历史人物评说】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材料一于成龙,山西永宁人。顺治十八年,授广西罗城知县。盗发即时捕治,请于上官,谳实即处决,民安其居,尽力耕耘。牒上官请宽徭役,
25、建学宫,创设养济院,凡所当兴罢者,次第举行,县大治。宣化旧有水冲沙压地千八百顷,前政金世德请除粮,未行,为民累。成龙复疏请,从之。又以其地夏秋屡被灾,请治赈。别疏劾青县知县赵履谦贪墨,论如律。成龙历官未尝携家属,卒时,惟笥中绨袍一袭、床头盐豉数器而已。民罢市聚哭,家绘像祀之。摘编自清史稿于成龙传材料二(于成龙去世后)留下了许多传奇,在当时就广受赞誉,蒲松龄著聊斋志异,其中就专有一篇于中丞,讲述他断案的神奇。到了清末,以他的事迹为原型,评书艺人又创作了公案小说于公案,让于成龙有了和狄仁杰、包拯一样的地位。摘编自民间传说于成龙乃再世狄仁杰(1)根据材料一,概括指出于成龙为官理政的特点。(2)根据材
26、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于成龙被后世广为传颂的原因。【答案】(1)特点:于成龙勤政爱民,推行仁政;刚正不阿,秉公办事;清正廉洁,百姓爱戴;注重教育。(2)原因:百姓对清官的期待;市民文化的普及;勤政爱民等儒家思想的影响;清朝文学艺术多样化的塑造与宣传。【解析】试题分析:(1)据材料一“盗发即时捕治,请於上官,谳实即处决,民安其居,尽力耕耘。牒上官请宽徭役,建学宫,创设养济院,凡所当兴罢者,次第举行,县大治”即可概括指出于成龙为官理政的特点:勤政爱民,推行仁政;刚正不阿,秉公办事;清正廉洁,百姓爱戴;注重教育。(2)据材料二“广受赞誉,蒲松龄著聊斋志异,其中就专有一篇于中丞,讲述他断案的神奇。到了清末,以他的事迹为原型,评书艺人又创作了公案小说于公案,让于成龙有了和狄仁杰、包拯一样的地位”结合所学知识即可分析于成龙被后世广为传颂的原因:百姓对清官的期待;市民文化的普及;勤政爱民等儒家思想的影响;清朝文学艺术多样化的塑造与宣传。考点:中外历史人物评说于成龙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