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842年8月29日中英南京条约签订 白银帝国的兴衰 世界市场中的中国(16至18世纪)武汉三中历史专题复习课一、“海禁”与“海禁”政策的调整(2012海南单科T26)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材料一 明朝初年,曾与朱元璋争夺政权的张士诚、方国珍之余部,入海为盗,且“每诱岛倭入掠”。皇明祖训记朱元璋认为,日本、安南(今越南)、暹罗(今泰国)等15国,“限山隔水,僻在一隅,得其地不足以供给,得其民不足以使令”。朝廷“禁濒海民不得私出海”“禁海民私通海外诸国”。摘编自李金明:明代海外贸易史 一、“海禁”与“海禁”政策的调整(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明初实行海禁政策的背景。(4分
2、)1.明廷敌对势力残余利用大海继续对抗;2.倭寇侵扰,海盗与沿海不法之徒勾结;3.自然经济,统治者(朱元璋)对海外诸国的轻视。一、“海禁”与“海禁”政策的调整 材料二 实行海禁,滨海人民被“断其生路”,“于是所在连结为乱,溃裂以出”。嘉靖年间(1522-1566年),东南沿海一带出现颇有实力的海寇、海商集团,走私贸易兴盛,“海禁愈严,贼伙愈盛”。有识之士认识到“市通则寇转而为商,市禁则商转而为寇”。隆庆年间(1567-1572年),因福建巡抚涂泽民之请,明廷“准贩东西二洋”。福建漳州月港兴起,“农贾杂半,走洋如适市”“闽人以其地近,且饶富”,商贩或移居于吕宋(今菲律宾)者甚众。学者估计,隆庆开
3、禁后输入中国的白银至少1亿两左右,促成了税收等政策的改变。摘编自晁中辰:明代海禁与海外贸易 一、“海禁”与“海禁”政策的调整(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明代中后期海禁政策调整的原因及其影响。(8分)1.原因:敌对势力消亡;海禁政策影响沿海百姓生计;严禁政策已不合时宜。2.影响:开禁促成了海上贸易发展;有利于沿海百姓的生计,海外移民;加速白银内流,促成制度变革。二、白银内流及其影响材料三 16世纪全球的白银流通路线(一)中国:全球白银的终极“秘窖”二、白银内流及其影响 材料四 1586年,有人自马尼拉写信向西班牙国内报告:“此处有大量白银及银货交换中国物品,此项银及银货大部分,均由华
4、人运回中国。”另一个人甚至说:“中国皇帝能够用从秘鲁运来的银条建一座宫殿。”摘编自晁中辰:明代海禁与海外贸易;参见【英】威廉S阿特维尔:国际白银的流动与中国经济(15301650)。二、白银内流及其影响 材料五 史学家查理斯麦克法伦认为:“自长崎开埠后(1571年),葡萄牙每年从日本运出的金银铜达300吨如果葡萄牙人将这些金银财宝都运回澳门,澳门可能成为另一个所罗门宝藏”。美国学者吉查德冯格拉赫恩估算:15501645年,每年输入中国的日本白银和美洲白银有50100吨,流入中国岭南的最多。张兰星:切支丹时代欧洲人从日本运出白银分析,世界历史2011年总第207期,第8384页。二、白银内流及其
5、影响(1)根据材料三、四、五,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白银流入中国的方式及其原因。1.方式:中外贸易。2.原因:(1)中国有力的中央集权制度和庞大的常备军,强固的自然经济和发达的手工业,相对于前工业化时代的欧洲军事力量和产业实力仍具有一定优势。(2)欧洲市场对中国商品需求旺盛。二、白银内流及其影响自大江以南,强半用银。即北地,惟民间贸易,而官帑出纳仍用银。则钱之所行无几耳。孙承泽:春明梦余录卷47“钱法议”材料六(二)白银内流对中国社会经济的影响二、白银内流及其影响 材料七 白银流向中国(作为出口的回报)。到1600年,这种贸易造成每年大约有20万公斤的白银流入从宁波到广州的华南和东南沿海地区。对
6、丝绸的旺盛需求引发土地使用方式的重大变化(另外)到1700年大约一半的森林植被遭到破坏(低处种植桑树、棉花、甘蔗和水稻,高处种植玉米和红薯)。参见【德】贡德弗兰克著,刘北成译:白银资本重视经济全球化中的东方,中央编译出版社2013年版,第151页。二、白银内流及其影响(岭南的)农民不种棉花而种植甘蔗,用加工制成的蔗糖换取华中和华北的棉花。大部分棉花经过纺织加工再出口到南洋。这样,由于对棉纺织品的需求不断增长,就推动了甘蔗逐渐取代水稻(占用原有的水田,而种植棉花则需要开垦其他类型的土地)没有导致(也不需要)另外开垦土地来种植供市场销售的甘蔗,这样就缩减了珠江三角洲及邻近地区的水稻产量,从而增加了
7、市场对稻米的需求。对丝绸的需求增加时,也会出现类似的水稻田被非食品类经济作物挤占的情况。参见【德】贡德弗兰克著,刘北成译:白银资本重视经济全球化中的东方,中央编译出版社2013年版,第151页。二、白银内流及其影响 材料八 万历时(15721620年),“富室之称雄者,江南则推新安新安大贾,鱼盐为业,藏镪有至百万者,其他二、三十万则中贾耳”。山西平阳、泽州、潞州等府,“豪商大贾甲天下,非数十万不称富”。他们经营大宗商品交易和长途贩运,并介入生产领域,支配手工业者的生产活动,还经营典当等金融行业,谋取高额利润。郭成康、王天有、成崇德主编:中国历史(元明清卷),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第157
8、页。二、白银内流及其影响(2)根据材料六、七、八,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白银大量内流对中国社会经济产生的影响。1.推动中国经济和赋税制度货币化,并进一步白银化。2.促进农副产品和手工业品进一步商品化,并形成了一些专业生产区域,长途贸易兴盛。3.商帮兴起、城镇繁荣,江南、岭南一些地区出现带有资本主义因素的新型经营结构。二、白银内流及其影响 材料九 在1621年到1630年的10年里,运到马尼拉的白银总量从900万比索(23吨)下降到700万比索(18吨),在16411650年的10年间又降到400万比索。(明朝末年)跨太平洋而来的白银每年减少了13吨(从23吨减少到10吨),从日本进口的白银在17
9、世纪40年代前半期减少到105吨,在1643年,即明朝结束的前一年甚至减少到70吨。【德】贡德弗兰克著,刘北成译:白银资本重视经济全球化中的东方,中央编译出版社2013年版,第224页。(三)17世纪中叶的银货危机 二、白银内流及其影响(1)根据材料九,并结合所学知识,思考17世纪中叶的银货危机对明朝统治会造成怎样的影响。加剧了明朝社会的动荡和政府的财政困境,削弱了明廷的统治能力。1644年初,拖欠的军饷积累起来高达几百万两银子,而从南方运来的税款仅有几万两北京被围困时,御林军已经5个月没有关饷了。军心涣散,军纪荡然无存。(明朝)居然能维持到这个时候,不能不说是个奇迹。【美】魏斐德 二、白银内
10、流及其影响【落日余晖:康乾盛世】乾隆南巡图(清 徐扬绘制)盛世滋生图(清 徐扬绘制)三、白银帝国的盛极而衰 材料十 在18世纪的100年间,有数以亿计的外国银元输入中国打破了中国社会原有的白银与铜钱间的平衡。乾隆中期以前,主要表现为银贱钱贵。在这种情况下,清廷增加了铜钱的铸造与投放。康熙中期,户部宝泉局每年铸钱2.3亿2.9亿文;工部宝源局每年铸钱1.2亿1.7亿文。康熙五十年(1711年)以后,铸钱逐年增加,至嘉庆朝,全国铜钱的每年鼓铸及投放量约在30亿文以上。摘编自郭成康、王天有、成崇德主编:中国历史(元明清卷)(一)银贱钱贵 三、白银帝国的盛极而衰(2)根据材料十,并结合所学知识,思考1
11、8世纪外国白银持续输入和清廷增加铜钱投放量的政策会带来怎样的影响?1.通货膨胀,物价腾贵,影响国计民生;2.催化官僚群体的贪腐和军事力量的衰退。三、白银帝国的盛极而衰流到印度 流到英国 流到新加坡 总计 514,097,476 12,453,177 2,557,827 529,108,480 材料十一 19世纪上半期中国白银外流英帝国的数值(18141856)(单位:银元)材料十二 至近日十余载间,文银每两由千钱至千有五六百钱,洋钱每圆由八百钱而至千有三百钱。人始知鸦片内灌诱银出洋之故。而其骤涨,尤在道光七至十三年(18271833年)。魏源圣武记卷14 (二)银贵钱贱三、白银帝国的盛极而衰(2)根据材料十一、十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探究银贵钱贱的原因和影响。1.原因:外国鸦片大量输入;中国商品出口不景气;白银大量外流。2.影响:铜钱收入者日趋贫困,社会矛盾激化;清廷陷入财政困境;吏治更趋腐化,军力愈加衰退。本课思维导图 白银帝国的兴衰世界市场中的中国(1619世纪)“海禁”与“海禁”政策的调整 白银内流及其影响 白银帝国的盛极而衰 明初“海禁”隆庆开关 中国:全球白银的终极“秘窖”白银大量输入 白银输入骤减 商品经济发展 大量白银持续输入 白银外流银贵钱贱 银贱钱贵 清朝统治面临危机 通货膨胀 银货危机社会动荡 鸦片输入出口减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