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1 论语十二章【教学目标】 1.学习重点文言词语和句式,正确理解课文内容,背诵课文,积累语言。2.品味语言,感受论语的魅力,体会其中倡导的修身和为学之道。【教学课时】2课时 第1课时【课时目标】1.学习重点文言词语和句式。2.理解疏通文意。【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了解作品师:人们常说“半部论语治天下”,论语不仅作为一种导向,更作为一种精神,融入了世代中国人的血脉,随着时代跳动的脉搏,流淌不息。今天我们要学习的就是论语十二章。让我们先来了解一下孔子和论语。课件出示:(1)孔子(前551前479),名丘,字仲尼,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东南)人,春秋末期思想家、教育家、政治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与
2、战国时期儒家的代表人物孟子并称“孔孟”,被后世尊为“圣人”。相传孔子有弟子三千,其中贤者七十二人。孔子知识渊博,是私人讲学之风的开创者,为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被誉为“万世师表”,是中国历史上伟大的教育家,更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代表人物。(2)论语共20篇,是由孔子的弟子和再传弟子编写,以语录体和对话体为主,是记录孔子和他的弟子言行的一部儒家经典著作。论语以语录体为主,只记录孔子及其弟子说的话,不写出说话的环境和说话的对象;也有对话体,记录孔子对弟子(或其他人)的问题所做的回答;还有叙事体,其中有一点情节,但也以记录孔子的话为主。论语首创语录体写法,格言警句,美不胜收。我们耳熟能详的成
3、语“不耻下问”“温故知新”“学而不厌”“举一反三”“见义勇为”“当仁不让”“尽善尽美”“舍己为人”等都出自其中。师:我们今天学习的论语十二章也是格言警句的荟萃,大体可以分为“修身”“治学”两大类。这节课的学习,我们要完成两个目标:熟读成诵,理解文意。我们分三步进行:朗读,解读,吟诵。【设计意图】介绍孔子及论语的相关知识,让学生初步感受论语魅力,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为课文学习做准备。二、朗读课文,理解文意1.借助资料,读准字音2.范读学读,读准节奏师播放课文朗读录音,课件出示课文朗读节奏划分。课件出示: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4、(学而)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学而)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为政)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为政)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为政)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雍也)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雍也)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述而)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
5、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述而)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子罕)子曰:“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子罕)子夏曰:“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子张)3.自由练读朗读提示:(1)字正腔圆。“字正”就是字音准确,“腔圆”就是发音饱满。(2)抑扬顿挫。读准节奏,注意语速语调。4.指名朗读教师指名学生朗读,并点评。【设计意图】理解文言文,首先要读准文言文。从朗读开始进入课文学习,通过朗读,感受论语语录体的特点,培养文言语感,初步感知文章内容。三、借助注释,疏通文意1.理解重点词语(见状元大课堂本课“字词清单”栏目)课件出示:(1)通假字不亦说乎(
6、同“悦”,愉快)吾十有五(同“又”,用于整数和零数之间)(2)词类活用学而时习之(名词作状语,按时)吾日三省吾身(形容词作状语,每天)温故而知新(形容词用作名词,“学过的知识”“新的理解和体会”)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以为快乐)饭疏食,饮水(名词用作动词,吃)(3)古今异义可以为师矣(古义:可以凭借。今义:表示允许或能够。)饭疏食,饮水(古义:粗糙。今义:事物之间距离远,事物的部分之间空隙大。)(4)一词多义 不亦乐乎(形容词,高兴)乐 回也不改其乐(名词,乐趣)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以为快乐) 学而时习之(代词,指学习的内容)之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代词,指学问和事
7、业)曲肱而枕之(代词,指胳膊)择其善者而从之(代词,指优点)2.理解重点句子课件出示: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译文: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不是很愉快吗?人家不了解我,并不因此恼怒,不也是君子吗?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译文:只是读书却不认真思考,就会迷惑;只空想却不读书,就会疑惑。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译文:几个人一起走路,其中必定有可以做我老师的人。选取他们的优点而学习,如果也有他们的缺点就加以改正。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译文:孔子在河边感叹道:“时光像流水一样消逝,日夜不停。”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
8、译文:广泛学习且能坚定自己的志向,恳切地发问,思考当前的事,仁就在其中了。3.针对性精讲4.翻译全文,贯通文意(参见状元大课堂本课“句段精析”栏目)5.齐读课文师:同学们,论语是中国文化的核心典籍之一,对后世影响深远。下面,让我们怀着一种自豪的心情再一次诵读本课。(生齐读课文)【设计意图】指导学生在朗读的基础上进行默读,圈出难以理解的字词,再借助文下注释、工具书和老师提供的重点词语、句子的解释,自主译读课文。教师进行有针对性的讲解,引导学生贯通文意,达到准确理解全文意思的学习目标。四、布置作业,课外巩固熟练背诵本文。第2课时【课时目标】品味语言,感受论语的魅力,体会其中倡导的修身之法和治学之道
9、。【教学过程】一、复习导入1.检查课文背诵2.导入师:上节课我们初步理解了本文的大意,今天让我们继续探究这十二章内容中所蕴含的修身之法和治学之道。二、分章概括,整体感知师:通读全文,用自己的话概括每一章论述的问题是什么。预设课件出示:第一章:第一句讲学习方法,第二、三句讲修身做人。第二章:阐述自省以提高自我修养的观点。第三章:讲的是不同年龄阶段修身做人的一些做法。第四章:讨论学习方法,说明了温习旧知识的重要性。第五章:阐述学习和思考的辩证关系。第六章:赞扬颜回安贫乐道的高尚品质。第七章:讲兴趣对于学习的重要性。第八章:讲的是当“富”与“义”发生矛盾时,宁愿贫贱而坚守“义”。第九章:前两句讲正确
10、的学习态度:要虚心求教,取长补短,弥补不足。后两句讲的是要学习别人的优点,对照别人的缺点修正自己的缺点。第十章:对时间流逝、生命短暂的叹息,说明要学会珍惜时间。第十一章:讲的是要坚守自己的志向。第十二章:说明一个人要有大志,还要善于思考,才能有较大的收获。三、分类品析,探究哲理师:论语十二章章章精粹,有教我们修身的,有教我们治学的,我们把它理一理,请同学们在书上批注标示,将文中的哲理句子分类归纳到“治学”“修身”两类里。预设 课件出示:治学篇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学习方法)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学习方法)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学习方法)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学习态
11、度)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学习态度)修身篇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为人处事)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道德修养)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自我修养)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个人修养)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道德修养)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道德修养)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道德修养)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道德修养)【设计意图】将零散的“语录
12、”分类归纳,既整理了思维,启迪了思考,也为进一步体会文中倡导的修身和为学之道做了准备。1.品读“治学篇”(生根据课件,一齐吟诵“治学篇”)(1)思考:在新知与旧知、知识与实践的关系上,孔子是怎么看的?预设 在新知与旧知的关系上,孔子认为“温故”可以“知新”,“温故”“知新”的人可以当老师。这里,孔子强调的是“知新”,是一种开拓、创新的精神。在知识与实践的关系上,孔子认为要“学而时习之”。学了知识要按时去复习,把所学的东西运用到行动上,在实践中加深对知识的掌握程度。(2)在学与思、学与问的关系上,孔子是怎样认为的?预设 在学与思的关系上,孔子认为学习与思考必须结合,二者缺一不可。只读书而不通过自
13、己的头脑加以思考,就会迷惑;只是一味地空想而不读书,就会疑惑。在学与问的关系上,孔子主张既学又问,不仅问知识比自己多、才能比自己高的人,即使是知识比自己少、才能比自己低的人,只要他们在某一方面有一技之长、一得之见,就应该虚心向他们求教。(3)结合自身谈一谈:你最欣赏的“学习之道”是哪一句?它给了你怎样的启示?预设 示例一:我最欣赏“温故而知新”。温习旧知识,能有新的发现,这需要在温习的时候有所思考,有所领悟。所以,我们在复习的时候,要独立思考,从旧知识里获得新的体会。示例二:我最欣赏“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一味读书而不思考就不能深刻理解,一味空想而不去踏实学习就会疑惑不解。所以,学习和
14、思考要结合起来,才能深入理解,有所领悟。示例三:我最欣赏“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乐之”才能全身心地置身其中,才能有真知灼见,才能有所成就。所以要提高学习兴趣,全神贯注投入学习。示例四:我最欣赏“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每个人都有缺点和优点,我们要虚心向他人学习,时刻关注身边的人与事,从中汲取经验教训。【设计意图】在理解文意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整理、思考、交流,逐步消除学生与经典的隔阂,拉近典籍和现实的距离,带领学生深入领会“学习之道”,吸取其中的有益营养,古为今用。2.品读“修身篇”(生根据课件,一齐吟诵“修身篇”)师:在“修身篇”里,有孔子及其弟子
15、自述的修身进德之法。我们来品析一下这几句话的意思。课件出示: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1)孔子的进德修业可以分为哪几个阶段?曾子的自我修养的方法是什么?子夏的求“仁”途径又是什么呢?用自己的话说一说。(生交流明确)预设 孔子的进德修业可以分为三个阶段:十五到四十岁是学习领会阶段,五十到六十岁是安心立命阶段;七十岁是主观意识和做人的规则融合为一的阶段。曾子的自我修养的方法是加强自我反省。子夏求“仁”的途径是“博学”“笃志”“切问”“近思”
16、,就是广泛学习,坚定志向,提出疑惑,联系实际思考自我。(2)从孔子及其弟子的“修身之道”里,你懂得了什么道理呢?(生交流明确)预设 进德修身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道德的修炼需要自我学习,自我反省。自我反省能把外在的道德约束内化为对自己的自觉要求。当思想与言行统一,能自觉遵守道德规范时,就达到了极高的道德境界。(3)“品德是最高的学位。”明白了这些道理,你准备怎样开启自己的修身之路呢?(生联系自身实际,各抒己见)预设 坚定志向,加强学习,加强自我反省,等等。【设计意图】这一教学板块,精心整合了教学内容,细致地安排了学生的学习活动,引导学生以吟诵、品议的方式逐步理解经典的思想核心,让学生成为课堂有
17、序学习活动的主体,使其在活动中启迪思维,涵养心灵,得到传统文化的熏陶。【板书设计】【设计亮点】这篇课文的教学设计,我运用了板块式教学思路,第一节课分三步(“朗读解读吟诵”)落实第一个教学目标“学习重点文言词语和句式,正确理解课文内容,背诵课文,积累语言”;第二课时通过分类品读落实第二个教学目标“品味语言,感受论语的魅力,体会其中倡导的修身和为学之道”。【资料链接】孔子的仁学观念作为伟大的思想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孔子的思想体系以“仁”学为其核心,以“仁”释“礼”,强调复礼归仁。那么,孔子仁学的要义何在呢?孔子仁学最重要的三个层面,即仁之内涵,为仁之方,仁与礼之关系。孔子之“仁”,即是约束自己的
18、言行使其符合礼的规范,是以孝悌为根本而又超越血缘亲情、由近及远的“差等”之爱,是涵蕴、孕育各种美善德行的总德。一言以蔽之,在孔子看来,“仁”就是人的本性的最高表现,是人的美德的最高概括。孔子释“礼”归“仁”,将仁的基本性质确定为约束自己的言行使其符合礼的规范,并宣扬为仁的自觉性,力图把“礼”这种外在的制约,通过“仁”的德行修养,化作主体内在的、自觉的道德规范。孔子所谓的“为仁之方”即为仁的工夫与方法,主要就是“忠恕”之道。“忠”是从积极的方面说,也就是孔子在雍也篇里所说的:“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自己想有所作为也尽心尽力地让别人有所作为,自己想飞黄腾达也尽心尽力地让别人飞黄腾达。“恕”
19、是从消极的方面说,也就是孔子在卫灵公篇里回答子贡“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的问题时所说的:“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自己不愿意的事,不要强加给别人。总起来说,“忠恕”之道就是将心比心,推己及人乃至万物,以对待自己的态度待人待物,从而成己又成物。这不就是“爱人”的具体体现吗?能如此,不就是一个“仁者”了吗?【疑难探究】论语里的“为学之道”有哪些?关于学习的态度。孔子认为,追求学问首先在于爱学、乐学,这是关键。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雍也)其次,要“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述而)。第三,专心致志,知难而进。孔子曰:“士志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未足与议也。”(里仁)
20、同时,他还认为追求学问是一个艰难的过程,要敢于知难而进,“力不足者,中道而废,今女画。”(雍也)孔子勉励冉求要知难而进,只有这样才能得道。事实上孔子自己就是“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述而)的人。第四,要虚心求教,不耻下问。孔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述而)同时,孔子提倡和赞扬“敏而好学,不耻下问”(公冶长)的学习精神。关于学习的方法。孔子在和弟子的交谈中多处提及学习方法问题,最著名的莫过于“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学而),“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为政)。与此同时,孔子还特别强调学思结合,勇于实践。他说:“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为政
21、)另外,孔子还非常重视精益求精,“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学而),反对一知半解,浅尝辄止。关于学习的内容。孔子主张学习要博,要广,不能偏颇、单一。他提出要用四种东西作为自己的学习纲要,这就是“文、行、忠、信”(述而),即文化知识、品德修养、忠诚笃厚、坚守信约。这四项内容对于自己和别人都具有重要意义。孔子在重视博学的同时,也强调学习要抓根本的东西。子曰:“赐也,女以予为多学而识之者与?”对曰:“然,非与?”曰:“非也,予一以贯之。”(卫灵公)这里孔子在回答子贡的问题时,说明自己的“多学”是相对的,在多学的基础上,是用一个道理来贯穿自己的学说的,这个道理就是学习的根本,学习重在抓住根本。关于学习的目
22、的。孔子认为,学习必须有明确的目的,但重点在于“学以致用”。子曰:“诵诗三百,授之以政,不达;使于四方,不能专对;虽多,亦奚以为?”(子路)又说:“德之不修,学之不讲,闻义不能徙,不善不能改,是吾忧也。”(述而)由此可见,读书的目的,不在于死记书本,而在于应用,在于实践,在于“举一反三”地灵活运用知识。关于这一思想,在孔子的学生子夏的思想中也表现出来。子夏曰:“仕而优则学,学而优则仕。”(子张)也就是说当官时有余力就应该学习,学习后有余力就可以做官。这一思想实质上也体现了学与用的关系,也体现了孔子办私学的目的,即通过教育培养德才兼备的人才,让他们直接登上政治舞台或做教师培养政治人才。当然,在孔子看来,学习的目的也在于对道义、真理的追求,“士志于道”,“朝闻道,夕死可矣”(里仁)。更值得注意的是,孔子还提出了“为己之学”的学习目的,所谓“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宪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