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云南省保山市九中2020-2021学年高一生物上学期期中试题(含解析)一、选择题1. 香水玫瑰的花色受一对等位基因的控制(用R、r表示)。某同学从下面的杂交实验中得出的结论有几项正确杂交组合后代性状一红花A红花B全为红花二红花C红花D红花与白花之比约为3:1红花为显性 红花A一定为杂合子 红花C和红花D的基因型一定相同红花B只产生一种配子A. 一项B. 两项C. 三项D. 四项【答案】B【解析】【分析】根据题意和图表分析可知:杂交组合二的亲本都为红花,杂交后代出现了白花,发生了性状分离,说明红花为显性性状,白花为隐性性状。【详解】根据分析已判断出红花为显性性状,白花为隐性性状,正确;由于杂交组
2、合一的亲本都为红花,而杂交后代只有红花,说明亲本的基因型是:RR和RR或RR和Rr或Rr和RR,错误;红花C与红花D杂交后代出现性状分离,说明都是杂合体,它们的基因型相同,都是Rr,正确;红花B可能是RR,也可能是Rr,所以不能肯定只产生一种配子,错误。故选B。【点睛】本题考查基因分离定律的相关知识,根据无中生有判断出显隐性是解题的关键。2. 下列各项实验,能验证基因自由组合定律的是A. F1个体的自交实验B. 不同类型纯种亲本之间的杂交实验C. F1个体与隐性个体的测交实验D. 鉴定亲本是否为纯种的自交实验【答案】C【解析】【分析】【详解】验证基因自由组合定律的方法是测交实验,即选用亲本F1
3、和隐性纯合子杂交目的是为了验证F1的基因型。故选C。3. 同源染色体是指( )A. 一条染色体复制形成的两条染色体B. 减数分裂过程中配对的两条染色体C. 形态大小完全相同的两条染色体D. 分别来自父方和母方的两条染色体【答案】B【解析】【分析】【详解】同源染色体不是复制形成的,而是一条来自父方,另一条来自母方,A错误;同源染色体的两两配对叫做联会,所以减数分裂中配对的染色体一定是同源染色体,B正确;形态、特征相似的两条染色体可能是复制关系的两条染色体,C错误;分别来自父方和母方的两条染色体不一定是同源染色体,如来自父方的第2号染色体和来自母方的第3号染色体,D错误。故选B。4. 下列有关受精
4、卵和受精作用的叙述中,错误的是A. 受精卵具有全能性B. 受精卵中的染色体一半来自卵细胞,一半来自精子C. 受精过程中精子和卵细胞的结合是随机的D. 仅减数分裂就能维持生物前后代体细胞中染色体数目的恒定【答案】D【解析】试题分析:受精卵的全能性最高,故A正确;受精卵中的染色体一般来自父方,一般来自母方,故B正确;受精过程,雌雄配子的结合是随机的,故C正确;减数分裂过程中,染色体只复制一次,而细胞连续分裂两次,形成的生殖细胞中染色体数目减少了一半,因此减数分裂和受精作用共同维持前后代染色体数目的恒定,故D错误。考点:本题考查减数分裂和受精作用的有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
5、的内在联系的能力。5. 抗维生素D佝偻病是一种伴X染色体显性遗传病。下列表现型正常的个体是A. B. C. D. 【答案】C【解析】【分析】抗维生素D佝偻病是一种伴X染色体显性遗传病,此病的特点是:女患者多于男患者;世代相传;男子患病,其女儿和母亲一定患病,女子正常,其儿子和父亲一定正常。【详解】根据题意分析可知:抗维生素D佝偻病是一种伴X染色体显性遗传病,则男性患者的基因型为XDY,女性患者的基因型为XDXD和XDXd,男性正常的基因型为XdY,女性正常的基因型为XdXd。故选C。【点睛】本题考查伴性遗传的相关知识,要求考生识记伴性遗传病的类型及特点,尤其是伴X显性遗传病的特点,能根据各种类
6、型个体的基因型,做出准确的判断。6. 用32P标记噬菌体的DNA,用35S标记噬菌体的蛋白质,然后用这种噬菌体去侵染未标记的大肠杆菌,则部分子代噬菌体含有( )A. 32PB. 35SC. 32P和35SD. 二者都无【答案】A【解析】【分析】噬菌体侵染细菌的过程:吸附注入(注入的是噬菌体的DNA,蛋白质外壳留在细菌外)合成(合成子代噬菌体的蛋白质外壳和DNA,该过程的控制者是噬菌体的DNA,原料、酶、能量等均由细菌提供)组装释放。【详解】据题意分析,噬菌体侵染细菌时,只有32P标记的DNA进入细菌,作为模板控制子代噬菌体的合成,而且合成子代噬菌体所需的原料均来自未标记的细菌,因此子代噬菌体的
7、蛋白质外壳均不含有35S;根据DNA半保留复制特点,少数子代噬菌体的DNA含有32P和31P,大量子代噬菌体仅含有31P,A正确。故选A。7. 以下是某同学制作的脱氧核苷酸对模型,其中正确的是( )A. B. C. D. 【答案】D【解析】【分析】本题主要考查核苷酸结构以及核苷酸对的连接方式,意在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理解掌握以及分析材料、图文转化的能力。【详解】在A中,从五碳糖和磷酸基团的形态和位置可判断,两条脱氧核苷酸链不是反向平行的,A错误;在B中,A与T这个碱基对之间的氢键该是两个而不是三个,B错误;在C中,胞嘧啶脱氧核苷酸中的脱氧核糖与磷酸基团之间的连接位置不对,且G与C这个碱基对之间
8、的氢键该是三个而不是两个,C错误;D中核苷酸的结构以及核苷酸对的连接方式都正确,D正确。【点睛】DNA分子结构的主要特点:DNA是由两条反向平行的脱氧核苷酸长链盘旋而成的双螺旋结构;DNA的外侧由脱氧核糖和磷酸交替连接构成的基本骨架,内侧是碱基通过氢键连接形成的碱基对,碱基之间的配对遵循碱基互补配对原则(A-T、C-G)。8. 下列有关细胞中基因的叙述,正确的是A. 基因是染色体的主要载体B. 基因的基本组成单位是氨基酸C. 基因是有遗传效应的DNA片段D. 一个DNA片段就是一个基因【答案】C【解析】试题分析:染色体是基因的主要载体,故A错误;基因的基本单位为脱氧核苷酸,故B错误;基因是有遗
9、传效应的DNA片段,故C正确;一个DNA片段不一定是基因,必须是有遗传效应的DNA片段才是基因,故D错误。考点:本题考查基因的定义的有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的能力。9. 在基因指导蛋白质合成的过程中,密码子位于 ( )A. DNA上B. mRNA上C. 蛋白质上D. 染色体上【答案】B【解析】【分析】密码子是指位于mRNA上决定氨基酸的三个相邻碱基组成。【详解】在基因指导蛋白质合成的过程中,密码子位于mRNA上,故选B。10. 在大田的边缘和水沟两侧,同一品种的小麦植株总体上比大田中间的长得高壮。产生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是A. 基因重组引起性状分离B. 环境
10、差异引起性状变异C. 隐性基因突变为显性基因D. 染色体结构和数目发生了变化【答案】B【解析】试题分析:表型是由基因型与环境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在大田的边缘和水沟两侧,通风、水分和矿质元素供给充足,所以B正确。考点:基因型和表现型的关系11. 由生殖细胞直接发育而来的个体称为( )A. 六倍体B. 三倍体C. 二倍体D. 单倍体【答案】D【解析】【分析】【详解】由生殖细胞直接发育而来的个体称为单倍体。由受精卵发育的,有几个染色体组叫做几倍体,D正确,ABC错误12. 下列事件与所利用的原理相符的是( )A. 镰刀型细胞贫血症染色体变异B. 无籽西瓜的培育单倍体育种C. 青霉素高产菌株的培育基因
11、突变D. 猫叫综合征基因重组【答案】C【解析】【分析】【详解】镰刀型细胞贫血症基因突变;无籽西瓜的培育染色体数目变异;青霉素高产菌株的培育基因突变;猫叫综合征染色体结构变异;所以本题正确答案选C。13. 下列关于育种优点的叙述,不正确的是A. 多倍体通常茎杆粗壮,果实、种子大B. 杂交育种能产生新基因C. 人工诱变育种能提高变异频率D. 利用单倍体育种能明显缩短育种年限【答案】B【解析】【分析】四种育种方法的比较如下表:杂交育种诱变育种单倍体育种多倍体育种方法杂交自交选优辐射诱变、激光诱变、化学药剂处理花药离体培养、秋水仙素诱导加倍秋水仙素处理萌发的种子或幼苗原理基因重组基因突变染色体变异(染
12、色体组先成倍减少,再加倍,得到纯种)染色体变异(染色体组成倍增加)【详解】A、多倍体较二倍体茎杆粗大,果实、种子大,营养丰富, A正确;B、杂交育种只是将原有基因进行重新组合,产生新的基因型,但不能产生新基因,B错误;C、人工诱变育种的原理是基因突变,该育种方法能提高变异频率,C正确;D、单倍体育种获得的后代均为纯合子,后代不会发生性状分离,因此利用单倍体育种能明显缩短育种年限,D正确。故选B。【点睛】本题考查育种的相关知识,要求考生识记几种常见的育种方法的原理、方法、优点、缺点及实例,能结合所学的知识准确判断各选项。14. 下列属于基因工程技术培育的新品种是A. 耐寒的小黑麦B. 转基因抗虫
13、棉C. 太空椒D. 试管牛【答案】B【解析】试题分析:耐寒的小黑麦可以是诱变育种或杂交育种培育而成,故A不合题意;转基因抗虫棉的抗虫基因来自苏云金芽孢杆菌,为基因工程育种,故B正确;太空椒属于诱变育种,故C不合题意;试管牛是体外受精技术得到的动物,属于胚胎工程育种,故D不合题意。考点:本题考查育种的有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的能力。15. 下列符合现代生物进化理论观点的是A. 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是个体B. 生物的进化对于环境的改变没有影响C. 突变和基因重组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D. 生物进化的实质是种群基因频率的定向改变【答案】D【解析】【分析】【详解】试题分
14、析: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是种群,A错误;生物的进化还包括环境的进化,所以生物进化对于环境的改变有影响,B错误;突变和基因重组为生物进化提供原材料,自然选择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C错误;生物进化的实质是种群基因频率的定向改变,D正确。【点睛】现代生物进化理论内容:16. 昆虫的保护色越来越逼真,它们的天敌的视觉也越来越发达,结果双方都没有取得明显的优势,这说明A. 自然选择不起作用B. 生物为生存而进化C. 双方在斗争中用进废退D. 双方相互选择,共同进化【答案】D【解析】【分析】共同进化是不同物种之间,生物与无机环境之间,在相互影响中不断进化和发展,这就是共同进化。【详解】A、自然选择仍在起作用,
15、A错误;B、生物在生存斗争中进化,B错误;C、双方在斗争中都是适者生存,不适者被淘汰,C错误;D、昆虫的保护色越来越逼真,它们的天敌的视觉也越来越发达,说明双方相互选择,共同进化,D正确。故选D。【点睛】本题考查生物共同进化的相关知识,生物就是在相互的选择中不断的进化。17. 下列不属于人体内环境成分的是( )A. 激素B. 神经递质C. 血红蛋白D. 抗体【答案】C【解析】【分析】血浆、淋巴、组织液中物质,即内环境的成分:小肠吸收的物质在血浆、淋巴中运输:水、盐、糖、氨基酸、维生素、血浆蛋白、甘油、脂肪酸等;细胞分泌物:抗体、淋巴因子、神经递质、激素等;细胞代谢产物:CO2、水分、尿素等。【
16、详解】A、激素可以存在内环境中,属于内环境的成分,A错误;B、神经递质可以存在于突触间隙的组织液中,属于内环境的成分,B错误;C、血红蛋白存在于红细胞中,不属于内环境的成分,C正确;D、抗体可以存在内环境中,属于内环境的成分,D错误故选C。18. 下列有关机体稳态的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A. 人体剧烈运动时,内环境稳态一定会遭到破坏B. 稳态是机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C. 当稳态遭到破坏时,可能导致疾病的发生D. 稳态有利于细胞内酶促反应的正常进行【答案】A【解析】【分析】关于“内环境稳态的调节”应掌握以下几点:(1)实质:体内渗透压、温度、pH等理化特性和化学成分呈现动态平衡的过程;
17、(2)定义:在神经系统和体液的调节下,通过各个器官、系统的协调活动,共同维持内环境相对稳定的状态;(3)调节机制:神经-体液-免疫调节网络;(4)层面:水、无机盐、血糖、体温等的平衡与调节;(5)意义:机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详解】A、人体具有一定地调节能力,因此人体剧烈运动时内环境稳态一般不会被破坏,A错误;B、内环境稳态是机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B正确;C、稳态遭到破坏时,可能导致疾病发生,C正确;D、内环境的稳态有利于细胞内酶促反应的正常进行,D正确。故选A。【点睛】本题考查内环境稳定的相关知识,要求考生识记内环境稳态的概念、调节机制及意义,明确内环境稳态是一种相对稳定
18、的状态,再结合所学的知识准确判断各选项,属于考纲识记层次和理解层次的考查。19. 调节机体生命活动的最高级中枢位于A. 大脑皮层B. 脑干C. 脊髓D. 小脑【答案】A【解析】试题分析:大脑皮层是机体最高级中枢,故A正确;脑干、脊髓和小脑都是较低级中枢,故BCD不合题意。考点:本题考查中枢神经系统的有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的能力。20. 下列不属于激素调节特点的是( )A. 微量而高效B. 通过体液运输C. 作用于靶器官、靶细胞D. 激素能在体内长期存在【答案】D【解析】【分析】激素是由内分泌器官(或细胞)分泌的化学物质,对人和动物的生命活动具有调节作用。
19、激素调节的三个特点:微量和高效;通过体液运输;作用于靶器官、靶细胞。激素一经靶细胞接受并起作用后就会被灭活。【详解】根据分析可知,激素调节的特点是微量而高效、作用于靶器官靶细胞、通过体液运输,而激素发挥作用后会被灭活,不能在体内长期存在,D符合题意。故选D。21. 艾滋病病毒HIV主要攻击人体内的( )A. T淋巴细胞B. 造血于细胞C. B淋巴细胞D. 吞噬细胞【答案】A【解析】【分析】艾滋病病毒侵入机体后,主要攻击人体的T淋巴细胞,使免疫功能丧失,进而导致人死亡【详解】艾滋病病毒HIV主要攻击人体内的T淋巴细胞故选A22. 人有酒窝对无酒窝是显性性状,酒窝基因位于常染色体上,一对无酒窝的夫
20、妇生出有酒窝孩子的可能性是( )A. 0B. 1/4C. 1/2D. 3/4【答案】A【解析】【分析】基因分离定律的实质:在杂合子的细胞中,位于一对同源染色体上的等位基因,具有一定的独立性;生物体在进行减数分裂形成配子时,等位基因会随着同源染色体的分开而分离,分别进入到两个配子中,独立地随配子遗传给后代。【详解】已知人有酒窝是显性性状(用A表示),无酒窝是隐性性状(用a表示),因此无酒窝夫妇的基因型均为aa,他们所生后代均为无酒窝小孩,A正确。故选A。23. 减数分裂中染色体数目减半发生在( )A. 联会B. 着丝点分裂C. 减数第一次分裂D. 减数第二次分裂【答案】C【解析】【分析】减数分裂
21、过程:(1)减数第一次分裂间期:染色体的复制。(2)减数第一次分裂:前期:联会,同源染色体上的非姐妹染色单体交叉互换;中期:同源染色体成对的排列在赤道板上;后期:同源染色体分离,非同源染色体自由组合;末期:细胞质分裂;(3)减数第二次分裂过程:前期:核膜、核仁逐渐解体消失,出现纺锤体和染色体;中期:染色体形态固定、数目清晰;后期:着丝点分裂,姐妹染色单体分开成为染色体,并均匀地移向两极;末期:核膜、核仁重建、纺锤体和染色体消失。【详解】减数分裂过程中染色体数目减半的原因是同源染色体分离,发生在减数第一次分裂,因此,减数分裂过程中,染色体数目减半发生在减数第一分裂;故选C。【点睛】本题考查细胞的
22、减数分裂,要求考生识记细胞减数分裂不同时期的特点,明确减数分裂过程中染色体数目减半的原因是同源染色体分离。24. 某色盲男孩,他的父母、祖父母和外祖父母色觉都正常,该男孩色盲基因的传递过程是( )A. 祖父父亲男孩B. 祖母父亲男孩C. 外祖父母亲男孩D. 外祖母母亲男孩【答案】D【解析】【分析】色盲是伴X染色体隐性遗传病,表现为男性患者多于女性患者,且隔代、交叉遗传。若母亲有病,则儿子一定有病;父亲正常,则女儿一定正常。【详解】已知色盲是伴X染色体隐性遗传病,设该病由b基因控制,则该色盲男孩的基因型是XbY,其致病基因Xb一定来自于他的母亲(而与父亲无关,父亲提供的是Y染色体),由于母亲正常
23、,所以母亲的基因型是XBXb,由题干信息可知,其外祖父母色觉都正常,外祖父传给母亲的一定是XB,则母亲的色盲基因肯定来自于外祖母(XBXb),D正确。故选D。25. 孟德尔通过豌豆杂交实验,提出了著名的分离定律和自由组合定律。以现代遗传学的观点看,分离定律的实质是( )A. 生殖隔离B. 表现型分离C. 基因型分离D. 等位基因分离【答案】D【解析】本题考查基因分离定律的实质,要求考生理解基因分离定律的实质,明确基因分离定律的适用条件。现代遗传学认为,基因分离定律的实质是减数第一次分裂的后期,等位基因随同源染色体的分开而分离,独立地随配子遗传给子代,所以D正确,ABC错误。【点睛】易错知识点拨
24、:基因分离定律是研究一对相对性状的遗传现象,其相对性状由细胞核中的一对等位基因控制,且发生在进行有性生殖的真核生物减数第一次分裂的后期,除此以外的遗传现象都不符合基因的分离定律。26. 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证明了()A. 蛋白质是遗传物质B. DNA是遗传物质C. 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D. RNA是遗传物质【答案】B【解析】【分析】噬菌体侵染细菌的过程:吸附注入(注入噬菌体的DNA)合成(控制者:噬菌体的DNA;原料:细菌的化学成分)组装释放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步骤:分别用35S或32P标记噬菌体噬菌体与大肠杆菌混合培养噬菌体侵染未被标记的细菌在搅拌器中搅拌,然后离心,检测上清液和沉淀物中的
25、放射性物质结果证明了DNA是遗传物质。【详解】由上述分析可知:该实验证明噬菌体侵染细菌时只有DNA进入细菌,蛋白质外壳留在外面,进而证明DNA是遗传物质,B正确。故选B。27. “人类基因组计划”对于人类深入了解自身的基因结构和功能有重要意义,其目的是测定人类基因组的( )A. mRNA的碱基序列B. DNA的碱基序列C. tRNA的碱基序列D. rRNA的碱基序列【答案】B【解析】【分析】【详解】人类基因组计划的目的是测定人类基因组的全部DNA序列,解读其中包含的遗传信息;测定时选择了22条常染色体和2条性染色体,共24条染色体,故选B。28. 人类遗传病是指( )A. 先天性疾病B. 具有
26、家族性的疾病C. 遗传物质改变引起的疾病D. 基因突变引起的疾病【答案】C【解析】【分析】人类遗传病与先天性疾病区别:(1)遗传病:由遗传物质改变引起的疾病。(可以生来就有,也可以后天发生);(2)先天性疾病:生来就有的疾病。(不一定是遗传病)。【详解】根据分析人类遗传病是指遗传物质改变引起的疾病。故选C。29. 基因工程中,基因的“针线”是指( )A. DNA水解酶B. DNA解旋酶C. DNA连接酶D. 限制性核酸内切酶【答案】C【解析】【分析】基因工程的工具酶有限制性内切酶和DNA连接酶,前者识别特定脱氧核苷酸序列,切割磷酸二酯键,后者黏合DNA片段。【详解】基因的“针线”指将DNA片段
27、黏合起来的酶,即DNA连接酶,故选C。30. 机体维持稳态的主要调节机制是A. 神经调节B. 神经一体液调节C. 体液调节D. 神经一体液一免疫调节【答案】D【解析】【分析】【详解】人体稳态的维持是在多个系统参与下完成的,其调节机制为神经-体液-免疫调节,D正确。故选D。31. 在神经系统中,兴奋是以电信号的形式沿神经纤维进行传导的,该信号称为( )A. 静息电位B. 反射C. 神经冲动D. 动作电位【答案】C【解析】【分析】1、静息电位:是指细胞未受刺激时,由于细胞膜内外特异的离子分布特点,而形成的外正内负的电位差。2、动作电位:是指神经细胞受到一定的刺激时,膜两侧产生的外负内正的电位差。3
28、、反射:是指在中枢神经系统的参与下,动物体或人体对内外环境变化作出的规律性应答。其结构基础是反射弧。【详解】兴奋是以电信号的形式沿神经纤维进行传导的,这种电信号也叫神经冲动,C正确。故选C。32. 在特异性免疫中发挥作用的主要细胞是( )A. 吞噬细胞B. 红细胞C. 血小板D. 淋巴细胞【答案】D【解析】【分析】人体的免疫器官主要有胸腺、淋巴结、扁桃体和脾脏等,它们能产生免疫细胞。免疫细胞主要包括吞噬细胞和淋巴细胞。人体的第三道防线主要由免疫细胞和免疫器官借助血液循环和淋巴循环而组成的。第三道防线是出生以后才建立的,它只对某一特定的病原体或异物起作用,因而叫作特异性免疫,特异性免疫包括体液免
29、疫和细胞免疫。【详解】特异性免疫中发挥作用的主要细胞是淋巴细胞,包括B细胞、T细胞、效应B细胞、效应T细胞等,D正确。故选D。33. 在一条离体神经纤维的中段施加电刺激,使其兴奋。下图表示刺激时的膜内外电位变化和所产生兴奋的传导方向(横向箭头表示传导方向)。其中正确的是( )A. B. C. D. 【答案】C【解析】【分析】1.静息电位及其产生机制:(1)概念:指细胞未受刺激时,存在于细胞膜内外两侧的电位差呈外正内负状态。(2)形成机制是:K+外流。2.动作电位及其产生机制:(1)概念:是可兴奋细胞受到有效刺激时,其膜电位在静息电位的基础上产生的一次快速而可逆的电位变化过程,包括峰电位和后电位
30、;(2)形成机制:Na+快速内流形成。【详解】神经纤维上的静息电位是外正内负,当受到有效刺激后,改变了膜的通透性,钠离子大量内流,刺激点变为外负内正。局部电流方向是由正电荷流向负电荷,所以在细胞内是由刺激点向两边流动,在细胞外却流向刺激点,即在神经纤维上兴奋的传导可以是双向的,C正确。故选C。【点睛】34. 下列属于相对性状是( )A. 狗的短毛和狗的卷毛B. 羊的黑毛和兔的白毛C. 牛棕毛和牛的黑毛D. 豌豆子叶的黄色和种子的圆滑【答案】C【解析】【分析】相对性状是指同种生物同一性状的不同表现类型。【详解】A、狗的短毛和卷毛不是同一性状,A错误;B、羊和兔不是同一种生物,B错误;C、牛的棕毛
31、和黑毛是同一生物同种性状的不同表现形式,属于相对想做,C正确;D、豌豆子叶的黄色和种子的圆滑不是同一性状,D错误。故选C。35. 下列属于纯合子的个体是( )A. EeFFB. eeFFC. eeFfD. EEFf【答案】B【解析】【分析】纯合子是同源染色体的同一位置上,遗传因子组成相同的基因型个体,如AA(aa)。杂合子是指位于同源染色体的同一位置上,遗传因子组成不相同的个体,如Aa。【详解】A、EeFF中一对基因杂合一对纯合,所以是杂合子,A错误;B、eeFF中两对基因都纯合,所以是纯合子,B正确;C、eeFf中一对基因纯合一对杂合,所以是杂合子,C错误;D、EEFf中一对基因纯合一对杂合
32、,所以是杂合子,D错误。故选B。36. 下列属于等位基因的是( )A. A和BB. C和dC. A和cD. B和b【答案】D【解析】【分析】等位基因是指位于一对同源染色体的相同位置上控制着相对性状的基因,等位基因有显性和隐性之分,通常用读音相同的大小写英文字母表示,如A和a。【详解】等位基因是指在一对同源染色体的同一位置上、控制着相对性状的基因,通常用读音相同的大小写英文字母表示,因此,只有B与b符合等位基因的概念,D正确。故选D。37. 处于减数分裂四分体时期的细胞中,染色体、染色单体和DNA分子数目之比为( )A. 1:2:4B. 1:2:2C. 1:1:2D. 1:4:4【答案】B【解析
33、】【分析】有染色单体时,DNA数目=染色单体数;无染色单体时,DNA数目=染色体数。【详解】处于减数分裂四分体时期的细胞中,每条染色体上有2个姐妹染色单体、2个DNA,故此时染色体、染色单体和DNA分子数目之比为1:2:2,B正确。故选B。38. 下列关于减数分裂的叙述,正确的是()A. 染色体复制一次,细胞分裂一次B. 染色体复制一次,细胞连续分裂两次C. 染色体复制两次,细胞分裂一次D. 染色体复制两次,细胞连续分裂两次【答案】B【解析】【分析】(1)减数第一次分裂间期:染色体的复制;(2)减数第一次分裂:(1)前期:联会,同源染色体上的非姐妹染色单体交叉互换;(2)中期:同源染色体成对的
34、排列在赤道板上;(3)后期:同源染色体分离,非同源染色体自由组合;(4)末期:细胞质分裂,细胞一分为二。(3)减数第二次分裂过程:(1)前期:核膜、核仁逐渐解体消失,出现纺锤体和染色体;(2)中期:染色体形态固定、数目清晰;(3)后期:着丝点分裂,姐妹染色单体分开成为染色体,并均匀地移向两极;(4)末期:细胞质分裂,细胞一分为二。【详解】在减数分裂过程中,染色体复制一次,细胞连续分裂两次,结果导致产生的子细胞中染色体数目比原来细胞减少了一半。所以,本题答案为B。39. 进行有性生殖的生物,能保持前后代染色体数目的稳定,是由于A. 减数分裂和有丝分裂B. 有丝分裂和受精作用C. 减数分裂和受精作
35、用D. 无丝分裂和有丝分裂【答案】C【解析】【分析】【详解】进行有性生殖的生物在减数分裂过程中染色体数目减半,但经过受精作用染色体数目又恢复正常,从而维持染色体数目的相对恒定,故C正确。减数分裂过程中染色体数目减半,再进行有丝分裂染色体数目还是减半的,故A错误。有丝分裂染色体数目和正常细胞相同,如果经过受精作用后染色体数目会加倍,故B错误。无丝分裂不出现染色体,故D错误。40. 在一个种群中随机抽出一定数量的个体,其中,基因型为AA的个体占16%,基因型为Aa的个体占80%,基因型为aa的个体占4%,A和a的基因频率分别是( )A. 18%和82%B. 36%和64%C. 56%和44%D.
36、92%和8%【答案】C【解析】【分析】基因频率指在一个种群基因库中,某个基因占全部等位基因的比例。已知种群的基因型频率,计算种群基因频率的方法是:显性基因的基因频率=显性纯合子的基因型频率+杂合子基因型频率的一半,隐性基因的基因频率=隐性纯合子的基因型频率+杂合子基因型频率的一半。【详解】由分析可知,A的基因频率=16%+80%1/2=56%,a的基因频率=1-56%=44%,C正确。故选C。二、非选择题41. 下图为某二倍体动物细胞分裂示意图。请据图回答(1)A图表示_分裂,细胞中有_条染色体,有_个核DNA分子。(2)B图表示_分裂_期,细胞中含有_对同源染色体,有_条姐妹染色单体,有_个
37、核DNA分子。(3)若B图中号染色体上含有基因A,则其等位基因a应位于_号染色体上。(4)图B细胞分裂后最终产生的子细胞是_(填体细胞或生殖细胞)【答案】 (1). 有丝 (2). 8 (3). 8 (4). 减数第一次 (5). 后 (6). 2 (7). 8 (8). 8 (9). (10). 生殖细胞【解析】【分析】1、分析A图,图中具有同源染色体,着丝点分裂形成的子染色体正在移向细胞两极,该细胞处于有丝分裂后期。2、分析B图,图中具有同源染色体,且配对的同源染色体正在移向细胞两极,可判断该细胞处于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其中为一对同源染色体,为一对同源染色体。【详解】(1)由分析可知,A图
38、表示有丝分裂后期,该细胞中有8条染色体,每条染色体上有1个DNA,共有8个核DNA分子。(2)由分析可知,B图表示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细胞中含有2对同源染色体,此时每条染色体上含有2条姐妹染色单体、2个DNA,故共有8条姐妹染色单体,有8个核DNA分子。(3)若B图中号染色体上含有基因A,则其等位基因a应位于的同源染色体号上。(4)图B细胞为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该细胞分裂后最终产生的子细胞是生殖细胞。【点睛】本题考查有丝分裂和减数分裂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的能力。42. 下图为某家族遗传病系谱图(用A、a表示等位基因)。请据图回答:(1)该遗传病由_性
39、基因控制,致病基因位于_染色体上。(2)1号、2号和4号的基因型分别是_、_、 _ 。(3)7号的基因型是_,纯合子的可能性为_。(4)8和9结婚,属于近亲结婚,不宜生育,因为他们所生的后代中,女儿患病的可能是_,儿子患病的可能是_ 。(5)若该病是镰刀型细胞贫血症,其产生的根本原因是_。【答案】 (1). 隐 (2). 常 (3). Aa (4). Aa (5). aa (6). Aa (7). 0 (8). 1/6 (9). 1/6 (10). 基因突变【解析】【分析】分析系谱图,由于1号和2号均正常,他们的女儿4号患病,根据“无中生有为隐性,生女患病为常隐”可知,该病为常染色体隐性遗传,
40、1号和2号的基因型为Aa,4号的基因型为aa。【详解】(1)由于1号和2号均正常,他们的女儿4号患病,可推知该遗传病为常染色体隐性遗传。(2)由分析可知,1号和2号的基因型均为Aa,4号患病,其基因型为aa。(3)由于4号的基因型为aa,故7号的基因型一定是Aa,是纯合子的可能性为0。(4)8号的基因型为Aa,5号和6号的基因型均为Aa,9号的基因型为1/3AA、2/3Aa,8号和9号结婚,其后代患病的概率为1/42/3=1/6,由于该病为常染色体遗传,与性别无关,故他们的后代中女儿患病的可能是1/6,儿子患病的可能也是1/6。(5)人类镰刀型细胞贫血症产生的根本原因是基因中一个碱基对发生了替
41、换,即发生了基因突变。【点睛】本题主要考查人类遗传病的传递方式的判断及概率的计算,意在考查学生分析遗传系谱图,获取信息解决遗传问题的能力,难度适宜。43. 下图为人体部分生命活动调节示意图。请据图回答(1)若该分泌细胞分泌的物质是抗体,该细胞的名称是_,抗体进行的免疫方式属于特异性免疫中的_免疫。(2)饭后30分钟血糖浓度会_(填增加、减少或不变);此时由_细胞分泌的_也随之升高,其作用是_,使血糖降低。(3)若血液中甲状腺激素含量过高,将抑制下丘脑和垂体分泌相关激素,进而使甲状腺激素的分泌减少,这种调节方式称为_调节。【答案】 (1). 浆细胞(效应B细胞) (2). 体液 (3). 增加
42、(4). 胰岛B (5). 胰岛素 (6). 促进组织细胞加速摄取、利用和储存葡萄糖 (7). (负)反馈【解析】【分析】1、据图分析,分泌细胞分泌化学物质,通过体液运输,作用于靶细胞上的受体。2、浆细胞分泌抗体与相应的抗原特异性结合,发挥免疫效应。3、胰岛素是唯一能降低血糖的激素,其作用分为两个方面:促进血糖氧化分解、合成糖原、转化成非糖物质;抑制肝糖原的分解和非糖类物质转化。4、下丘脑分泌的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能促进垂体分泌促甲状腺激素,垂体分泌的促甲状腺激素能促进甲状腺分泌甲状腺激素。而甲状腺激素对下丘脑和垂体有负反馈作用,当甲状腺激素分泌过多时,会抑制下丘脑和垂体分泌相关激素,进而减少
43、甲状腺激素的分泌。【详解】(1)浆细胞能合成和分泌抗体,抗体可以和特定的抗原结合,发挥免疫作用,由抗体参与的免疫调节属于体液免疫。(2)饭后30分钟,由于食物的消化和吸收,使血糖浓度升高,此时胰岛B细胞分泌的胰岛素增加,胰岛素能促进组织细胞加速摄取、利用和储存葡萄糖,从而使血糖降低。(3)若血液中的甲状腺激素含量过高,将抑制下丘脑和垂体分泌相关激素,进而使甲状腺激素的分泌减少,这种调节方式称为(负)反馈调节。【点睛】本题考查体液调节、激素调节、甲状腺激素的分级调节等相关知识,考查考生识记和理解能力。44. 下图甲是反射弧的结构模式图,乙是甲图中某一结构的亚显微结构模式图。请据图回答:(1)图中
44、的a、f分别表示_、_,f、e、c、b和a等结构共同组成_。(2)对信息进行分析和综合并产生新的兴奋的是_,图乙是图甲中 _的亚显微结构模式图。图乙中B、C、D、E所示结构分别表示:B _C_ D_E_(3)当神经纤维的某处受到刺激产生兴奋时,兴奋在神经纤维上传导的特点是_,兴奋部位与邻近未兴奋部位形成了_,使兴奋依次向前传导。(4)给图甲中的b以一次适宜强度的电刺激,此时b处细胞膜内外两侧电位表现出_,e处是否发生电位变化?_(是或否)。【答案】 (1). 效应器 (2). 感受器 (3). 反射弧 (4). 神经中枢 (5). d突触 (6). 突触后膜 (7). 突触小泡 (8). 突触
45、前膜 (9). 突触间隙 (10). 双向传导 (11). 局部电流 (12). 内正外负 (13). 否【解析】【分析】分析图示可知:图甲中,根据神经节的位置,可推出f是感受器,e是传入神经,c是神经中枢,b是传出神经,a是效应器,它们共同构成反射弧,d是突触。图乙是图甲中d突触的亚显微结构模式图,A是突触小体,B是突触后膜,C是突触小泡,D是突触前膜,E是突触间隙。【详解】(1)图甲中的a表示效应器,f表示的结构是感受器,f、e、c、b和a它们共同组成反射弧,是神经调节的结构基础。(2)神经中枢的作用是对传入的信息进行分析和综合并产生兴奋,图乙是图甲中d突触的亚显微结构模式图,A是突触小体
46、,B是突触后膜,C是突触小泡,D是突触前膜,E是突触间隙。(3)当神经纤维的某处受到刺激产生兴奋时,兴奋部位与邻近未兴奋部位由于电位差的存在而形成局部电流,使兴奋依次向前传导,兴奋在神经纤维上传导的特点是双向传导。(4)给图甲中的b以一次适宜强度的电刺激,此时b处细胞膜内外两侧电位表现为动作电位,即内正外负。由于神经递质只能由突触前膜释放作用于突触后膜,使下一个神经元产生兴奋或抑制,因此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只能是单向的,故给图甲中的b以一次适宜强度的电刺激,e处不会发生电位变化。【点睛】本题考查反射弧和突触的结构及反射的知识,意在考查学生的识图能力和判断能力,运用所学知识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