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专题一 技能提升能力一 获取和解读信息的技能 获取和解读信息 能够从题目的文字表述中获取回答问题的有关信息 能够快速全面准确地从图、表等形式中获取回答问题的有关信息 能够准确和完整地理解并整合所获取的有关信息 所谓信息,即试卷中的文字资料、图表、各种数据、画面、符号等。获取信息即发现、收集信息,解读信息即是对信息的理解。获取和解读信息的过程,包含发现信息、判断信息的重要性程度、提取有效信息等思维过程,因而更明显地表现出个体的思维能力。获取和解读信息,就是考生对试题素材所提供信息的提炼和整理。高考命题从注重能力考查的角度出发,会不断地引入新材料、构建新情境,从而使试题在内容上蕴涵较多的信息,在形
2、式上具有多样化的特点,因此要求考生在提炼信息、分析信息、解读信息、整合信息的过程中也应具有一定的概括、归纳和演绎能力,这是考生解答问题的起点。材料信息的获取与解读 1对事例类材料信息的获取与解读(1)概括中心论点。要把复杂的材料分为若干层次,归纳提炼每一个层次的中心,进而全面准确地理解材料的中心内涵。(2)找关键词。根据材料的核心内容或议题,提炼材料中的关键词句。(3)判断有效信息的标准主要看信息是否符合设问要求,不同的题型,不同的设问要求,其指向性是不同的,使用材料的角度也是不同的,因此,提取信息的角度和侧重点也是不同的。一般情况下,原因类:提取与原因、结果相关的信息。即材料中与“存在的问题
3、、事物本身属性或规律的客观要求、作用或影响”相关的信息。意义、影响类:提取与结果相关的信息,或与该事物(事件)有联系的方面的信息。措施类:提取信息应该与采用了什么方法、手段、或是存在什么方面的问题有关。认识分析类:因为涉及是什么、为什么、怎样做,因此,在提取信息时,应依题目的侧重点去提取相关信息,如果侧重为什么,则与原因类相同,如果侧重怎样做,则与措施类相同。(4)对有效信息进行解读。明确哪些是有效信息后,必须把所获取的有效信息解读为理论,也就是寻找材料的有效信息与教材知识的连接点。【例1】(2016浙江卷,39)根据中共中央“十三五”规划建议精准扶贫和精准脱贫的要求,H市各级党委和政府勇敢承
4、担扶贫责任,积极创新扶贫方式,运用中央和省级财政扶贫资金,对有劳动能力的支持发展特色产业和转移就业,对“一方水土养不起一方人”的实施扶贫搬迁,对丧失劳动能力的实施兜底性保障政策,从而打开了扶贫开发工作的新局面。结合材料,运用财政作用的知识,分析H市扶贫工作中采取的方式所包含的经济学原理。解析 第一,概括中心论点,财政在扶贫中发挥的作用;第二,找关键词,“支持”、“搬迁”等;第三,准确判断有效信息:“运用中央和省级财政扶贫资金,对有劳动能力的支持发展特色产业和转移就业,对一方水土养不起一方人的实施扶贫搬迁”,体现了国家财政具有促进资源合理配置的作用,有利于当地经济的协调持续发展;“对丧失劳动能力
5、的实施兜底性保障政策”,体现了国家财政是促进社会公平、改善人民生活的物质保障,有利于促进社会和谐。答案 国家财政是促进社会公平、改善人民生活的物质保障。H市各级党委和政府运用财政资金,对丧失劳动能力的贫困群体实施兜底性保障政策,发挥了财政在建立社保体系、保障人民生活、促进社会和谐方面的作用和功能。国家财政具有促进资源合理配置的作用。H市运用财政资金支持贫困群体发展特色产业和转移就业,实施扶贫搬迁,促进了资源的合理配置,有利于当地经济的协调持续发展。【小试牛刀1】(2016四川绵阳二诊)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2015年12月16日至18日,第二届世界互联网大会在浙江乌镇召开,“乌镇时间”开启“
6、美美与共”的网络新时代。21年前,中国全功能接入互联网,开启了与世界互联互通的新时代。从“K”时代到“G”时代,从互联网到移动互联网,从“互联网”到“互联网”,中国互联网一直在致力于讲好“中国故事”,表达“中国主张”;“倡导建设和平、安全、开放、合作的网络空间”,“建立多边、民主、透明的国际互联网治理体系”、“互联互通共享共治构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为推动互联网迈向全球共治时代,让网络空间更好地造福世界人民,中国不仅在说,更在努力行动:打造网上文化交流共享平台,促进交流互鉴。互联网是传播人类优秀文化、弘扬正能量的重要载体。中国愿通过互联网架设国际交流桥梁,推动世界优秀文化交流互鉴,推动各国人
7、民情感交流、心灵沟通。结合材料,运用认识论的知识,分析互联网建设“中国主张”的发展演变过程所蕴含的哲理。解析 第一,概括中心观点:中国有关互联网建设的主张。第二,找关键词,21年前、致力于、行动等。第三,准确判断出有效信息,一是我国互联网发展的过程及其现状;二是倡导建设和平、安全、开放、合作的网络空间,建立多边、民主、透明的国际互联网治理体系;三是努力打造网上文化交流共享平台,促进交流互鉴。第四,我国基于互联网发展的实际情况,提出中国主张并推动互联网共建理论发展体现了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和动力;随着互联网的高速发展,构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的认识不断深化,达到主观与客观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体现了真理
8、是具体的有条件的;我国关于互联网共建的理论随着实践深入不断向前发展体现了认识过程具有反复性、无限性、上升性,追求真理是一个永无止境的过程。答案 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和动力。我国基于互联网发展的实际情况,提出中国主张并推动互联网共建理论发展。真理是具体的有条件的。随着互联网的高速发展,构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的认识不断深化,达到主观与客观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认识过程具有反复性、无限性、上升性,追求真理是一个永无止境的过程。我国关于互联网共建的理论随着实践深入不断向前发展。2对图表类材料的解读(1)审标题。(表格名称)图表的标题反映了图表的主题或中心,把握住图表标题,联系图表内容就不会犯方向性错误。(2
9、)审表格内的项目和数据。这是答案的主要来源,“三比”即横比(说明两者的差距)、纵比(说明变化:增长或者减少)、合比(前两者的结合),全方位比较表格中的数据;最后提炼,从图表给定的数据或信息提炼出观点和结论,注意:图表题的有些年份(1978年表明改革开放)有特殊意义,要准确理解。它对于图表的中心观点有重要的启发意义。(3)读表注(备注)。表注使图表的含义得到全面的表达,往往对答题有较大的影响。解释性的备注是对图表中的信息进行分析、判断的依据,补充性的备注则是组织答案的来源之一。【例2】(2016浙江卷,41)在中央扶贫开发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指出:脱贫攻坚战的冲锋号已经吹响。我们要立下愚
10、公移山志,咬定目标,苦干实干,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图 19782014年我国的GDP和人均GDP 表 1978年与2014年我国农村居民贫困发生率和贫困人口 1978年 2014年 贫困发生率(%)97.5 7.2 贫困人口(亿人)7.7 0.7 注:贫困发生率指贫困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贫困人口按照年人均收入2 300元(2010年不变价)的农村扶贫标准计算。指出材料所反映的经济信息。解析 首先审标题,一个是我国GDP和人均GDP的变化,另外一个是农村居民贫困发生率和贫困人口;其次审表格内的数据变化,第一个表格表明我国GDP和人均GDP不断增加,另一个表格表明农村居民贫困发生率和贫困人口都下降
11、,但是贫困人口绝对数据大,最后依据变化说明了我国扶贫工作的成就巨大,但是任务也很重。答案 1978年到2014年,我国的GDP和人均GDP不断增加,说明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建设成就巨大;2014年与1978年相比,我国农村贫困发生率大幅下降,贫困人口明显减少,说明我国扶贫工作成效卓著。但2014年农村贫困人口绝对数量仍然巨大,扶贫任务艰巨。我国的GDP和人均GDP不断增加为扶贫脱贫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小试牛刀2】(2016湖北八校联考)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 19782015年以来我国贫困人口变化图 注:我国自1978年以来,一直实施扶贫攻坚计划和积极的扶贫政 策;我 国 农 村
12、贫 困 人 口 东、中、西 比 例 为14.3%35.7%50%;实现2020年国家提出的脱贫目标,我国需要每年减贫1 170万,平均每个月要减贫100万。材料二 2015年11月27日至28日中央扶贫开发工作会议在北京召开。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出席会议并发表重要讲话。他强调,消除贫困、改善民生、逐步实现共同富裕,是我们党的重要使命。未来5年,我们将使中国现有标准下7 000多万贫困人口全部脱贫。要坚持精准扶贫、精准脱贫,重在提高脱贫攻坚成效。在精准施策上出实招、在精准推进上下实功、在精准落地上见实效。我们要立下愚公移山志,咬定目标、苦干实干,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确保到
13、2020年所有贫困地区和贫困人口一道迈入全面小康社会。描述材料一所蕴含的经济信息。并结合材料二,运用经济生活知识说明我国为什么高度重视扶贫开发工作。解析 关于第一小问,首先,明确表头指出了该表格的主要内容是我国贫困人口的变化图;其次,审表格内的项目和数据,概括出从1978年2015年,我国贫困总人口不断呈现下降趋势,说明扶贫脱贫工作取得巨大成就,同时也要看到,到2015年还有5 575万贫困人口这一严峻现实;最后读出注解,注解说明我国一直高度重视扶贫脱贫问题。本题第二小问,要求运用经济生活知识,说明高度重视扶贫问题的原因,属于原因类试题。高度重视扶贫问题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是实现共同富裕的需
14、要,是建成全面小康社会、实现共同富裕、使社会更加公平和谐的要求,是解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主要矛盾和实现国家的总任务的客观要求。答案 经济信息:改革开放以来,由于国家实施扶贫攻坚计划和扶贫政策,使我国的贫困人口不断减少,扶贫取得了巨大成就。但贫困人口仍然较多,而且区域分布不平衡,中西部贫困人口仍然较多,实现减贫目标任务艰巨,任重道远。依据:是由社会主义的本质(或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根本目标)决定的。重视扶贫开发,有利于消除贫困、改善民生、实现共同富裕。做好扶贫开发,有利于增加贫困地区人民收入;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有利于缩小贫富差距,实现社会公平,实现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有利于贯彻落
15、实科学发展观,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考生若回答有利于扩大内需,刺激消费,从而拉动经济增长可酌情给分)设问信息的获取与解读 1明确设问中的行为主体(1)经济生活政府、企业、公民(包括生产者、劳动者和消费者等)。(2)政治生活公民、政府、人大、中国共产党、主权国家和国际组织等。(3)文化生活政府、公民和文化工作者。【例3】(2016浙江卷,41)根据中共中央“十三五”规划建议精准扶贫和精准脱贫的要求,H市各级党委和政府勇敢承担扶贫责任,积极创新扶贫方式,运用中央和省级财政扶贫资金,对有劳动能力的支持发展特色产业和转移就业,对“一方水土养不起一方人”的实施扶贫搬迁,对丧失劳动能力的实施兜底性
16、保障政策,从而打开了扶贫开发工作的新局面。结合材料,简要说明H市的扶贫工作如何体现中国共产党的宗旨。解析 解答本题时,一要明确知识范围中国共产党的宗旨;二要把握指向H市的扶贫工作;三要获取材料的有效信息:H市各级党委和政府勇担扶贫责任,积极创新扶贫方式,体现了党的宗旨;H市各级党委和政府对有劳动能力的支持发展特色产业和转移就业,体现了中国共产党的宗旨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它要求党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始终是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对丧失劳动能力的实施兜底性保障政策”,体现了中国共产党保障人民应有的权益,做到了发展为了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答案 中国共产党的宗旨是全心
17、全意为人民服务。它要求党的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始终是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H市各级党委和政府对有劳动能力的贫困群体支持发展特色产业和转移就业,为他们开拓收入来源,增加经济收入,做到了依靠人民、造福人民;运用财政扶贫资金,实施扶贫搬迁和兜底性保障政策,帮助贫困群体走上致富道路,保障了他们应有的权益,做到了发展为了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H市各级党委和政府勇担责任、精准扶贫体现了党的宗旨。【小试牛刀3】(2016湖南衡阳模拟)政府在“供给侧改革”中同样大有可为,其一是降低“制度性交易成本”,改革行政体制,保护市场这只“看不见的手”。政府要为企业和社会提供良好的制度和政策
18、环境。其二是降低企业的臆性成本,为企业经营创业活动“松绑”、“减负”,激发微观经济活力。切实发挥企业家的重要作用,着力营造扶商、安商、惠商的良好市场环境。结合材料,运用政治生活知识说明政府在“供给侧改革”中应如何作为?解析 解答时要明确行为主体是政府。政府要转变职能,简政放权,为供给侧改革营造良好的市场秩序、公平竞争环境,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依法行政,审慎行使权力,科学民主依法决策,自觉接受群众监督。在改革进程中,政府应积极运用税收等工具进行调控。答案 政府要贯彻依法治国方略,建设法治政府,坚持依法行政,要坚持职权法定原则,加强廉政建设,防止行政权力的滥用;促进政府职能
19、转变,建设服务型政府,提高政府行政管理的水平与效率,保护产权和知识产权,营造公平竞争的市场秩序和政策环境;正确处理好政府与市场的关系,简政放权,进行行政审批制度改革,激发市场内在活力;科学、民主决策,以产业政策为导向,通过结构性减税和普遍性降费,减轻企业负担,让企业充分利用生产要素不断创造财富。2明确设问指向 有的是单一性的设问,如是什么(体现了、说明了、表明了什么等)、为什么(分析原因、依据、影响、意义、作用等)、怎么办(分析措施),有的是复合型的设问,如谈认识(对某事的认识或看法、运用知识分析某事)、评析等。近几年高考命题的设问带有一定的综合性,作答时要认真分析。【例4】(2015四川卷,
20、14)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基础在基层。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城市社区居民自治取得了显著成绩。但随着城市化、现代化进程加快,社区组织职责不清、居民参与不充分、部分干部群众法治意识不强等与经济社会发展不相适应的问题日益凸显,社区治理法治化水平亟待提高。H市坚持与时俱进,大胆破除体制机制障碍,以法治思维探索社区治理新模式。具体做法有:以社区党建为抓手,以党代表工作室为平台,听民意解民困,依法推动社区各项工作的开展;市政府梳理相关法律法规,出台关于深化社区治理体制改革的实施方案,明确社区行政工作站、居委会、社区服务机构等7类治理主体,制定社区工作清单,让社区机构的职责法定化;支持居民依法
21、选举产生居委会、议事监事会等自治组织,按照居民自治章程管理社区事务;开展形式多样的“法律进社区”活动,引导社区干部和群众自觉守法、办事依法。经过改革实践,富有活力的基层协同共治局面正在形成。运用政治生活知识,说明H市是如何推进社区治理法治化的。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公民的政治生活、我国的政府、政党制度,考查学生理解、分析、调动知识和论证问题的能力。设问要求从政治生活角度说明如何推进社区治理法治化。设问角度是怎么办,从材料看,可从党、政府、公民的有序参与等角度回答。答案 发挥党的领导核心作用,以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推进社区治理。政府依法履职,明确社区治理主体及其工作职责,推动基层协同共治。坚持人民主体
22、地位,健全和完善社区群众性自治组织,推动群众有序参与。加强法治宣传教育,增强群众法治意识和干部依法办事能力。【小试牛刀4】(2016广西来宾模拟)2016年3月13日,十二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审议并通过了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规划纲要强调,要坚持用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和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武装全党、教育人民,用中国梦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凝聚共识、汇聚力量。深化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加强思想道德建设和社会诚信建设,增强国家意识、法治意识、社会责任意识,倡导科学精神,弘扬中华传统美德,注重通过法律和政策向社会传导正确价值取向。结合材料,运用文
23、化作用的知识说明向社会传导正确价值取向的意义。解析 运用文化作用的知识说明向社会传导正确价值取向的意义。知识范围非常明确即“文化的作用”,设问指向“向社会传导正确价值取向的意义”,属于意义类试题。文化的作用可从文化对社会、对人的作用等角度进行思考。文化作为一种精神力量,能够在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转化为物质力量,对社会发展产生深刻影响;文化与经济、政治相互交融、相互影响;文化反作用于一定的经济、政治,给予经济、政治以重大影响,先进的、健康的文化会促进社会的发展,落后的、腐朽的文化则会阻碍社会的发展。文化影响人们的交往行为和交往方式,影响人们的实践活动、认识活动和思维方式。文化越来越成为
24、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调动和运用上述知识结合材料加以分析说明即可。答案 向社会传导正确价值取向,有利于丰富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增强精神力量;有利于提高国民科学文化素质和思想道德素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有利于发展先进文化,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有利于促进社会建设,构建和谐社会。3明确设问中的知识范围(1)有着明确的知识范围限定,如请运用某模块、某专题、某知识体系、某具体知识点等。在作答时要全面回扣某模块、某专题、某知识体系、某具体知识点的具体内容,然后结合材料中的关键语句组织答案。(2)没有具体的知识范围,在作答时需要结合设
25、问与背景材料的主体、关键语句等信息来判断分析知识范围。【例5】(2016海南卷,25)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这是一个快速变化的时代:经济社会迅速发展,科学技术日新月异,信息更新速度越来越快时代发展要求人们不断更新知识。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要求深化教育改革,拓宽终身学习通道。十二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通过的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提出,建立个人学习账号和学分累计制度,畅通继续教育、终身学习通道。某市在智慧城市建设中,依托先进的信息采集、处理、存储、传输技术,开发智慧学习平台。智慧学习平台拥有强大的信息资源中心,融合不同学科知识,提供各类学习资源。每个市民都可以在智慧学习平台上拥有记录终
26、身学习过程的学习账户,根据自己的特点和需求,订制个性化学习计划,运用搜索引擎等工具搜索跨学科领域知识资源,进行探索性学习。运用实践与认识关系的知识说明为什么要大力推进终身学习。解析 本题是原因类试题,限定知识是实践与认识的关系。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大力推进终身学习,是为了通过学习获得更多的认识。人们只有通过认识(学习)才能不断推动实践的发展,这说明认识对实践具有反作用。答案 实践是认识的基础,社会实践的发展是无限的,人的认识的发展也是无限的。推进终身学习,是时代和实践的发展提出的要求。只有终身学习,才能不断提高自身素质,更好地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小试牛刀5】(2016 皖北协作区高三年级联考)
27、2015年12月2021日,中央城市工作会议在北京举行,会议对城市建设提出了新要求:要留住城市特有的文化特色、建筑风格等“基调”;要以自然为美,把好山好水好风光融入城市。建筑是活着的城市历史。城市的特色应当呈现为各个时代、各具风格特点的历史建筑。一座历史性建筑,带着一个时代的政治、经济、文化气息,从它的建筑结构、牌匾画幅、装饰雕刻,都能领略到一个时代的精神符号。保留历史建筑的风格,可以延续城市文化传承的血脉,也是为城市建设增加设计借鉴,甚至可以让城市的建筑生态有更丰富的内涵。在现代高楼大厦逼仄的空间里,历史文化建筑点缀其中,市民在历史文化中穿梭,能感受到对城市历史沧桑感的认同。让城市发展更“自
28、然”一些。要把握好城市与自然的关系,促进城市发展与自然环境二者和谐共生。提高城市发展的可持续性、宜居性,内在要求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改善城市生态环境,即“让城市融入大自然,让居民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因此,城市规模要同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相适应,控制对自然环境最小的人工干扰,最终实现从摇篮再回到摇篮的目标。结合材料,运用对立统一的观点,谈谈应如何促进城市发展与自然环境二者的和谐共生。解析 首先要明确本题的知识限定是对立统一的知识,设问指向是应如何促进城市发展与自然环境二者的和谐共生,解答时先阐述对立统一的观点,然后结合城市发展与自然环境之间的关系分析说明即可。一般做这样的题,
29、可以先说二者的对立,城市发展有可能会对自然环境造成一定程度的破坏,要保护环境有可能要牺牲城市发展;其次可以说二者统一,要保护自然环境,有利于实现城市发展;再次要说明二者如果在对立的情况下,怎么办?应该宁要优美的自然环境,不要城市发展。最后说明正是由于矛盾双方的对立和统一,推动着事物的运动和发展。我们绝不能以牺牲生态环境为代价换取城市的一时发展,而应该在保护环境基础上,最终推动城市发展。答案 矛盾就是对立统一。矛盾双方既相互排斥又相互依存、相互制约。城市发展与自然环境是对立统一的关系。二者分别强调了不同的方面,存在一定对立。另一方面,城市发展与自然环境具有统一性,二者相互依存、缺一不可。城市发展
30、需要保护好自然环境,良好的自然环境又可以促进城市发展。只有正确处理城市发展与自然环境的关系,坚持两分法,防止片面性,二者相得益彰,才能实现城市与自然的和谐发展。(考生如有其他答案,言之有理亦可)4明确具体问题 具体问题,可以是某一重大事件、某一具体生活实例、某一具体现象等。(1)明确其是否直接对应着教材某部分知识。(2)分析其是否对应某一时代大背景,或是否具有特定的内涵或外延,再根据背景、内涵或外延来分析涉及的知识点。【例6】(2016浙江卷,40)利用外媒是讲好中国故事,传播中国文化,塑造国家形象的一种新的有效方式。当国际上有人“唱衰中国”“抹黑中国”时,英国BBC2电视频道却于猴年春节播出
31、了中英联合摄制的纪录片中国春节:全球最大的盛会,引发收视热潮,进一步激发了国际社会探求中国、理解中国的兴趣。该片通过独特的叙事方式、结构处理,将春节的个人记忆与集体表达有机结合,增强了视觉效果、亲近性与趣味性,表现了中国人“归根”的家国观和团圆喜庆的文化精神,成为继超级中国鸟瞰中国美丽中国等纪录片之后又一个“借船出海”的成功事例。从文化创新和文化自信的角度,简述这一“借船出海”讲好中国故事的成功事例对我们的启示。解析 解答本题时,一要明确知识范围文化创新和文化自信;二要把握答题指向这一“借船出海”讲好中国故事的成功事例;三要把握题型启示类;四要获取材料的有效信息:“英国BBC2电视频道却于猴年
32、春节播出了中英联合摄制的纪录片中国春节:全球最大的盛会,成为继超级中国鸟瞰中国美丽中国等纪录片之后又一个借船出海的成功事例”,这启示我们文化创新是一个民族的文化永葆生命力的重要保证;“该片通过独特的叙事方式、结构处理,增强了视觉效果、亲近性与趣味性”,启示我们必须坚持文化创新,进一步丰富文化传播方式,进一步汲取世界各民族文化的长处;“英国BBC2电视频道却于猴年春节播出了中英联合摄制的纪录片中国春节:全球最大的盛会,表现了中国人归根的家国观和团圆喜庆的文化精神,引发收视热潮,进一步激发了国际社会探求中国、理解中国的兴趣”,启示我们要以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发展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
33、派的社会主义文化。答案 文化创新是一个民族的文化永葆生命力的重要保证。通过中英联合摄制纪录片中国春节:全球最大的盛会并在BBC2播放这一新的方式,成功实现了文化“借船出海”;纪录片通过叙事视角、结构处理等的创新,增强了视觉效果、亲近性与趣味性。这一成功事例启示我们,必须坚持文化创新,进一步丰富文化传播方式,进一步汲取世界各民族文化的长处。我国的文化是有价值和生命力的。纪录片的播放展示了中国文化精神的魅力,引发收视热潮,激发了国际社会探求、理解中国文化的兴趣。因此,我们应当有文化自信,发展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社会主义文化。【小试牛刀6】(2015天津卷,12)阅读材料,回答问题。经
34、济下行与新增劳动力就业压力是当前宏观经济面临的突出问题。2010年至2014年我国经济增长率分别是:10.3%、9.2%、7.8%、7.7%和7.4%;中国劳动保障发展报告(2014)显示,2013年我国劳动年龄人口9.2亿,之后几年每年新增劳动力数量将维持在1 600万人左右的水平。李克强总理在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我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发展是硬道理”,“要稳住速度,确保经济平稳运行,确保居民就业”。结合材料,根据经济生活知识,说明为什么要“稳增长、保就业”。解析 本题考查消费、生产与消费、就业、宏观调控、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等知识,解题的关键是围绕“稳增长、保就业”这一话题全面检索教材知识。从消费这一线索看,“稳增长、保就业”可以增加居民收入、扩大内需、拉动生产发展、调整经济结构、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从宏观调控角度看,促进经济增长、增加就业是宏观调控的重要目标。答案 解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主要矛盾,要大力发展生产力;面对经济增长下行压力,必须保持一定的经济增长速度。就业是民生之本;在就业压力大的形势下,保就业就是保民生。保证一定的经济增长速度是确保居民就业的基础;保就业有利于增加居民收入,从而扩大消费,拉动经济增长。“稳增长、保就业”是政府宏观调控的重要目标,有利于调结构转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