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1 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发展 备课资料第一部分引子课件呈现(教学设计如下): 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发展一曲折探索的历程 1956年:“一化三改造”完成,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初步建立中共八大的决策 1958年:“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 1960年:八字方针和国民经济的调整 1966年:“十年动乱”开始二曲折探索的影响 1评价的视角正面的/负面的单一的/综合的直接的/间接的当前的/长远的有形的/无形的 2“影响”面面观(分组并选择一定的视角进行讨论,形成意见)失去了一次历史机遇,中国与世界的差距再次拉大了!15世纪以来,中国已多次错失历史机遇!从反面为中国的社会主义建设提供了极其沉痛的教
2、训。小数据:文革期间,我国国民经济损失约5000亿元。这个数字相当于建国30年全部基建投资的80%,超过了建国30年全国固定资产的总和。大背景:(1969年的)7月21日,美国宇航员第一次登上了月球。全世界都通过电视和广播关注着这一重大事件的时候,大多数的中国人对此一无所知。60年代末期,中国周边的国家和地区出现了经济振兴的迹象,后来被称为“亚洲四小龙”的香港、台湾、新加坡和南朝鲜正是在这时开始起步,日本也摆脱了战争的阴影,开始了经济的复苏。然而,在世界经济发展的重要时期,中国的脚步却停滞了整整十年。(陈晓卿百年中国)三探索出现曲折的原因 导致出现曲折的原因可以找出1000条,责任可以归咎于任
3、何人,领袖、政党、团体、知识分子、每一位公民当事人谁也无法免责,但任何当事人又只是其中的一个因子。1教材中提到的若干原因人们在理论上和思想上对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等问题还没有深刻认识;急于求成,片面强调经济建设发展速度;左倾思想严重泛滥;林彪与“四人帮”两个反革命集团的破坏。2我们认识到的若干原因(分组讨论,略) 3学者们的若干观点: 张岂之:全党对三大改造完成后的我国国情还缺乏准确的把握;因为胜利,党内滋长了相当普遍的骄傲自满情绪、脱离实际,长官意志,夸大主观努力的作用等。(中国历史十五讲。)费正清:1958-1960年间的大跃进,这场国家的灾难,是直接由毛主席造成的;自1949
4、年开始的八年中,又回到苏联的模式。不过,这次是在经济发展领域他们运用延安时代已经运用的说服办法,制定斯大林式的指令经济,并且命令周围的农民照章办事。(伟大的中国革命)。何沁:当时党内有两方面的情况影响着对这个问题(指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继续探索。一是对形势的估计:一方面对阶级斗争看得过于严重另一方面,对国际国内形势估计过于乐观。二是在建设社会主义的方法(实质是速度)上认识有分歧毛泽东对反冒进是不满意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史)英迪克威尔逊:周恩来结果没能实现他的诺言,终其一生也没能把中国决定性地带入一个明显有着更高生活水平的更先进的工业和技术发展的现代社会。严格地说,这不是他的错,而更多的应归因于
5、客观条件的无情。任何想在这样一个落后的大国迅速取得巨大进步的人都难免会遭到巨大挫折。周恩来 第二部分一、新课程背景下,认识教材的三个视角1新的史观:在新课程背景下,历史教师必须尽快地完成新“史学革命”,必须从过去所熟悉的阶级斗争、革命、五种社会形态等视角转变为(或者说是变换角度)从文明演进、现代化和全球史观等视角观察与分析历史现象。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发展一课中的三目内容“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曲折发展的十年”和“十年动乱中的国民经济”是高中历史教师非常熟悉的,那么,今天,我们重视审视这些教材内容、重新审视这段二十年的历史,会有什么变化吗?有,关键是要变换观察的视角,要用新的史观来解读这段
6、历史。从文明演进史和现代化史观角度看,重新审视“二十年探索史”,不仅仅是缺乏经验,不仅仅是急于求成,不仅仅是“好人犯错误”。更重要的是没有看清历史的方向,没有顺应历史的潮流,导致坐失历史机遇!更重要的是没有抓住人类历史发展的主题,没有抓住历史给中华民族提出的主题。蒋廷黻:近百年的中华民族根本只有一个问题,那就是:中国人能近代化吗?能的话我们民族的前途是光明的;不能的话,我们这个民族是没有前途的。(中国近代史)从1840年中英鸦片战争起,中华民族一面英勇反抗外国侵略,一面反复思考“中国往何处去”,在选择现代化道路的艰辛摸索中,逐渐汇入到工业文明的大潮中。(历史与社会(八年级下)从全球史观角度看,
7、重新审视这段历史,不仅仅是对国情缺乏认识,也是对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进行社会主义缺乏认识。同样重要的是没有认识到中国是世界的中国,中国的发展受制于、也影响着世界的发展。中国与世界共存共荣。因此,中国不应当盲目地在现实世界中充当挑战者,而应是一位积极的建设者与改良者。依据上述认识,就应当把这段历史放在至少以下两个视角中加以考查:其一是应从中华民族在近代的历史命运这一角度切入:1840年以来,中华民族始终在努力探索实现民族复兴的道路,在寻找实现现代化、赶上世界潮流的有效途径。上一专题(专题二)的内容已告诉我们,近代中国资本主义虽然经过曲折发展,却无法承担起这一历史使命,在此背景下,中华民族选择了社
8、会主义现代化这一模式,选择了社会主义道路。因此,本专题就实质而言,是上一专题的沿续:是中华民族对现代化道路的继续探索。其二是要从人类文明进程特别是十九世纪中期以来的人类历史进程中去加以考察:中华民族之所以选择了社会主义现代化模式,固然与中国的历史进程有关,更与19世纪中期以来的人类历史进程密切相关,特别是与二战后的“美苏两极”对抗这一大背景密切相关,是全球化进程加速、社会主义现代化一度成为众多国家与民族的共同选择的产物。无论是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中遇到的曲折还是所取得的进步,均无法脱离这一宏大背景。2新的学术成果:在新课程背景下,历史教师应努力地及时汲取当代史学界已基本形成共识的学术成果,要在
9、关注学术动向的过程中不断促成自身的专业发展。人民版的教材在这一段历史中就回避了“自然灾害”与“苏联的背信弃义”等说法,突出了左倾错误的危害。文革史部分则明确指出,文革导致中国“失去了一次极其宝贵的发展机遇。”基于以上认识,历史教师就应敢于并善于及时引入学者们的典型观点,有利于打开学生的视野,引发新的思考。3新的教材观:历史教师已习惯于教教材,以教材为中心,以教材为基本依据。新课程背景下,必须转变观念:是用教材教,是课标为中心,历史学科教学指导意见为基本依据,教材是重要参考。 请看课程标准对这一部分内容的要求:概述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我国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实践,总结其经验教训。“概述”
10、是理解层次的要求;“总结”则是应用层次的要求,同时还带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的要求。再看历史学科教学指导意见对这一部分内容的要求:课次学习要求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发展知道我国三大改造的内容、实质和意义。了解中共八大召开的背景、主要内容和意义。知道“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的概况和后果。知道“八字”方针及其作用。了解“文化大革命”给我国经济建设造成的严重破坏。认识到今天的局面来之不易,树立为增强祖国综合国力而不懈努力的决心。“土地改革和国民经济的恢复”、论十大关系、“1956年到1966年我国社会主义建设重大成就”“周恩来、邓小平为恢复国民经济所作的努力及四届人大”等知识点为学生课外阅读内容
11、。如对这一“学习要求”作进一步解读(待新会考标准出台后就更明确啦),似乎可以明确以下几点:(1)本课的具体历史知识要点均是识记层次的要求。(2)本课有若干历史知识要点可以不列入识记要求。(3)本课的情感态度价值观指向是现实生活,是未来路径,而非沉醉于过去。基于以上认识,教师就可以大胆地重新处理教材,包括取舍教材。实际上,新课程背景下,教师本身就是极为重要的教学资源,学生也是教学资源,这一切均有待于我们在今后的教学实践中努力地、有计划地加以开发。这是一个富矿。二、新课程背景下,设计教学必须重视的几个重要环节1学习模块、专题、课的关系与安排历史领域必修课分成政治、经济、文化三大模块,每个模块内再设
12、计若干专题,分别提出教学要求并编写教科书成为本次高中历史课改的一大特点,各方面也极有争议。但在目前形势下,作为中学历史教师,更重要的恐怕并不是加入争议,而是如何实施教学,使课程改革趋利避害,最大限度地实现其设想中的积极效果。这是每一个历史教师的责任。所以,小而言之,每一位历史教师都应以健康的、建设性的心态来处理这三者的关系,大而言之,每一位历史教师也应当以这种心态来面对教育、面对人生。毫无疑问,三大模块的划分是有缺陷的,作为历史教师必须面对。这需要教师在理想与现实之间寻找平衡点,要在教学时间可以容许、学生可以接受的范围内作适当的整合与调整。(1)模块之间内容的呼应与联系要注意适度。由模块教学这
13、一“制度缺陷”决定,不同模块之间,存在着广泛的、而且不少地方是必不可少的联系。因此,适当地对模块之间的内容进行呼应与联系,有利于温故知新和深化认识。如本课的学习就需要注意与必修一专题四中“政治建设的曲折历程及其历史性转折”相联系,下表就是部分交叉的知识点:必修一专题四第二课必修二专题三政治建设的曲折历程及其历史性转折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中共八大中共八大文革文革十一届三中全会十一届三中全会中共十五大中共十五大不过,由于高一年级的课时有限,也由于高一学生的认知能力有限,教师不应随意地按过去的教学习惯,打破三个必修模块之间的界限,对教学中的问题从政治、经济与思想文化等角度进行阐述,更不能以此来
14、考察学生。必须明确,对高一学生而言,对高一历史教学目标而言,这是一种过高的要求。事实上,即将推出的高中历史新会考,更大的可能会是按模块进行的,不会轻易地进行“综合”。在处理本课教学内容时,对交叉部分的内容,也无意让学生对此形成“全面而深刻”的认识,进行联系只是意在让他们对从各个视角观察问题并理解政治、经济、思想文化在实际上是互相联系而绝难分割这一道理有所体验罢了。(2)专题之间的调整与整合要慎重。以必修二为例,大胆一些的话,可以对各专题的教学顺序作一些调整,如可以调整为以下的安排:1,专题一: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2专题五:走向世界的资本主义市场3学习与探究之三:为哥伦布领航4专题六:罗
15、斯福新政与当代资本主义5专题七: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与教训6,专题二:近代中国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7专题三: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8学习与探究之一:图说中国经济的发展9专题八:当今世界经济的全球化趋势10专题四: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11学习与探索之二:对社区居民生活方式变迁的调查很显然,如果先学专题七,更有利于本专题的学习。不过,在第一轮教学中,在高一年级,这种整合与调整应当特别慎重。因为这还是在实验阶段,因为教师自身对教材也还缺乏全面而深入的把握,也因为各类教辅资料是按部就班的。(3)课之间的联系或整合要自觉。要有单元教学的意识,将每一课均放入“专题”这一单元整体中加以审视与处理。本
16、课时的处理就应如此:本专题内容分为三个课时学习,主要讲述的是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共产党人如何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历程。通过学习,要让学生掌握中国探索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道路的历程及经验教训,注意分析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与当今国际经济发展趋势间的联系。要引导学生认识到任何一种适合本国国情的经济建设模式的探索都不会是一帆风顺的。因此,本专题的教材处理可以紧扣“中华民族复兴之路的再探索”这一灵魂形成整体的教学思路,建立总体框架,以此引导学生把握这一历史时期三个阶段我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探索的总体特征,认识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发展趋势。三课的关系可以作如下整体的审视:社会主义现代化模式的探索:中国
17、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探索中的曲折:1956-1976年斯大林模式-转折:1976-1992年改革开放(摸着石头过河)-新阶段:1992年至今市场经济具体而言,三课的主要内容可以在下列整体结构中呈现: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1956年);中共八大的探索(1956年);曲折历程:大跃进、人民公社化运动 十年动乱 -探索中的曲折 十一届三中全会决定改革开放(1978年);从农村到城市的经济体制改革初步形成对外开放格局-转折:邓小平南方“三个有利于”谈话(1992年)中共十四大提出经济体制改革目标: -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中共十五大的新探索:-所有制结构与公有制实现形式
18、-新阶段: 2三维目标的确立与处理 三维目标在实际生活中、在实际教学中均是不可分割而紧密联系的。但在讨论中,有时不得不分层次讨论。这里只讨论三个较为急迫的问题。(1)什么是主干(有价值)知识?高中历史教学要重视主干知识应当已是共识,无论是高中历史课程标准的命制人,还是中学历史教师,或是高考命题专家,都从自己的角度对这一问题作出了赞成性的判断。目前,部分历史教师主要的判断标准是:考试说明要求的、历史教科书中的大字部分是主干知识。这些老师强调,小字部分不能被视为是主干知识。但部分学者与专家(包括部分命题专家)的观点显然与此不同。他们认为,是否是主干知识教科书无关,更与教科书中的大小字无关。命题的主
19、要依据是考试说明,而考试说明又渗透着新课程的理念,并汲取着近年来学术界的研究成果。今年高考中的第21题就为这种争论提供了一个很有意思的范例: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法国和德国(联邦德国)由敌视转为和解。下列各项中,表明法德和解的最早的历史事件是:A北大西洋公约组织的成立 B欧洲煤钢联营的建立C原子能共同体的成立 D。马斯特里赫特条约的签订不少教师认为,欧洲煤钢联营的建立不应当是主干知识,因为这个知识太细小,而且是在教科书的小字部分,因此没必要掌握它。据此,他们认为这是一个偏题。不知学生是如何判断这一个题目的?我相信命题者不会同意这部分老师的意见,我也不太同意:不少老师大概是把欧洲煤钢联营的建立只是视
20、为了一个知识点,而没有注意这一事件的深远意义。实际上,这是法德走向和解,欧洲消除战争危险的重要一步,而且至今对人类社会的发展有着现实启示。因此,如果放在文明范式和全球史观中加以考察,它应当是主干知识。非选择题遭受的批评更为突出,“根据所学知识,概括汉唐时期少数民族在哪些方面丰富发展了中华文化”这一问就是一例。不少老师认为,解答该题所依据的“所学知识”实在是太琐碎也太边缘化的知识,平时不可能有时间去教,学生也不可能去重视。事实上,2。303的平均分已足以证明,该题不可能是一个成功的命题。然而,笔者并不同意老师们“非主干知识”的判断,因为在文明史观的视野下,汉唐时期少数民族对中华文华的贡献确实是巨
21、大而影响深远的,我们无法无视这种贡献。显然,什么是主干知识?看来各方尚未形成共识。问题的关键当然在于判断标准,即符合怎样的条件才是主干知识?我认为是不是主干知识,至少应当关注三个判断标准:一是这一知识点在学科中的基本地位。基于这一点,我们必须确定必要的基础知识-在现阶段,就是不要管版本,也不要管大小字。凡是作为一个合格的高中生、作为一个共和国公民必须知道的基本历史常识,必须让学生掌握。换言之,经典史实必须知道。如本课中的1956年,中国通过三大改造,初步建立起社会主义基本制度;1966-1976年发生“文化大革命”等史实。二是它在文明史中的地位。基于这一点,建议教师们要用文明史对原来所学习和积
22、累的知识进行梳理,对一些重大问题从文明史角度从新进行认识,以此把握住什么是主干知识。如唐代的灭亡就肯定不是主干知识;而洋务运动肯定是。因为从现代化角度看,它为中国现代化奠定了基础,它也意味着一定的思想解放。本课中的中共八大与“文化大革命”也一定是,因为前者是对社会主义现代化模式的一种重要而有成就的探索,而后者则是对现代化的反动(周恩来在四届人大上提出国实现 四个现代化真是有远见卓识)。新课程“以人类求生存、求发展的过程为主线,注重各个历史时期的文明特征以及不同区域、不同民族之间的交流与融合对人类文明所产生的积极作用和影响,突出人类的实践与创造活动”(聂)三是它在学术界研究中的地位。基于这一点,
23、中学历史教师不得不要关注学术界的研究进展,特别是高校史学界的重要的已基本形成共识的学术成果,再以此审视中学历史教材,以此把握主干知识。如“资本主义萌芽”“太平天国运动”与“义和团运动”等,几乎已被“边缘化”了,恐怕难以再被列为主干知识;而世俗的社会生活、宗教、人口的迁移、城市的兴起等则已经或即将成为主干知识。新课标与学科发展趋势是一致的;高考肯定要按学术趋势和高校的研究动态相一致。(杨宁一)当然,。好在高中历史新课程改革已经启动,已出台的高中历史课程标准与我国学术界的历史学科发展趋势基本是一致的;新出版的高中历史教科书也已在不同程度上汲取了我国学术界的历史研究成果。因此,在近期,作为历史教师,
24、只要能对高中历史新课程予以足够的关注,学习新课程,研究新课程,同时对这两年的高考卷历史部分试题作必要的研究,相信对什么是主干知识会有较好的把握的。需要注意的只是,不要对新教材不放心,在教学中将过去的陈旧的知识再“充实”进来。综上所述可知,教师要从新课程的视角重新审视和处理基本史实。本轮教育改革的重要目的之一就是改变过去的历史学科教学中过于强调“知识本位”、过于强调“学科体系”,以致影响了学生的学习与发展这种教学弊病,就是为了增强这一课程与学生的现实生活的联系。因此,教师在研读与处理教材时确实需要转变教学观念,要从新课程的视角重新审视和处理基本史实。(2)主要的学科能力是什么? 按新课程的理念,
25、学科能力已体现为三维目标,但这是一个“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目标,高中历史学科的学科能力如何具体地加以体现?也有学者与老师已作了大量建设性的工作,以下就是一种很有见地的表述: (一)知识与能力要求1再认重要的历史事实、历史人物、历史概念、历史结论、历史线索和基本规律。2复述重大历史现象的主要内容,理解重要的历史概念和历史结论。3归纳和分析重大历史事件或历史现象,整理重要的历史线索,概括重要的历史规律。4初步掌握阅读历史材料的技能,能分清史实和史论,有效信息和无效信息,初步能运用获取的信息说明有关历史事件或历史现象。5初步掌握编制历史图表的技能。6初步掌握史论结合的历史表达技能。表述条理清楚,语言准
26、确。7初步能科学地比较不同历史事件、历史现象或历史人物并概括其特点。8初步运用马克思主义科学的历史观,客观、全面地评价历史事件、历史现象和历史人物。上述8项目标,其中1、2、3项是历史知识目标,4、5、6项是历史技能目标,7、8、项是历史认知能力目标。(二)过程与方法要求1初步能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和方法,做到论从史出,史论结合。2初步能根据已学的历史知识,正确判断现实社会中对某些历史事实说法的真伪、对错与是非。3初步能从一种或多种角度对历史事件、历史现象或历史人物进行重组,使之具有一定的历史或现实意义,并据此给出中肯的评判。4初步能独立根据史实,运用迁移性、发散性和创造性的思维方式对历
27、史问题做出个性化解释。5初步具有掌握新知识、解决新问题的能力。上述表述自然极有见地,也较为严密,但实际操作难免会有顾此失彼、或是重点不突出之虞。所以,能否把历史学科最核心的学科能力突显出来,应当是可以考虑的一种选择:初步掌握阅读历史材料的技能,能分清史实和史论、有效信息和无效信息;初步能运用获取的信息说明有关历史事件或历史现象。准确掌握重要的历史概念和初步理解重要的历史结论。初步具备将重要的历史事件、历史现象和历史人物放入特定的历史场景中进行客观、辩证、全面地评价的能力。(3)教学灵魂的确定及其依据新课程将史论放到了极为重要的位置,事实上,这些年来,优秀的历史教师们始终将历史学科视为是教书育人
28、的有效载体,并作出了巨大的努力。在他们的课堂教学中,固然极为重视基本史实的教学,但这是为形成史识与史论,实现教书育人服务的。因此,新课程背景下,历史课绝不是因为单纯的传授历史知识而存在,它承担着引导学生逐步理解人文主义精神,树立以人为本、善待生命的人文意识;树立崇尚科学的精神,坚定求真、求实和创新的科学态度;了解祖国的历史与国情,热爱和继承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逐步形成对国家、民族的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树立为祖国现代化建设、人类和平与进步事业做贡献的人生理想;认识人类社会发展的统一性和多样性,理解和尊重世界各地区、各国、各民族的文化传统,汲取人类创造的优秀文明成果,初
29、步具有全球史观和文明史观的意识,进一步形成开放的世界意识等使命。因此,历史教师进行每一个教学设计时,都应当思考为什么而教这一问题,都必须明确教学设计中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换言之,每节课都应当有自己的灵魂,使学生的心灵能够被一次又一次在被打动,最终完成自己的使命。本节课的灵魂就是“探索”,就是中华民族复兴之路的再探索。确定这一灵魂的依据是什么?一般而言,灵魂的确立在考虑三要素:教材内容、学生认知水平、时事。如果这三者能实现统一,就是最佳的“灵魂”设计了。当然,暨然“探索”是本节课的灵魂,就应当通过教学对以下几个要点中的几个或至少一个,让学生形成初步的正确的认识,这就是史识了:探索,永远是曲
30、折的,有成功,也会有失误乃至失败,不曲折的探索是神话。探索,永远需要明确的前行方向,因而需要理性的思考与思想的智慧,“摸着石头”只能过小河,不能过长江、黄河;一直“摸着石头”,实践,是盲目的实践,会将探索引向歧途。探索,永远需要引领人的胆识,特别是领导集团的胆识。一百多年来,中国几次坐失历史机遇,与缺乏这种胆识有关。3“学生主体”的内涵及落实内涵:略在具体落实中要特别注意处理好以下几个关系:师生关系:谁是主体?教师当然是主体,教学设计是教师完成的,教学过程是在教师引导下完成的,学生作用的大小也取决于教师的教学行为。但教师必须高度重视学情,必须认清学生是学习活动的主体,没有他们的主动、深度参考,
31、任何教学都不可能真正成功。因此,学情是教师教学设计时必须高度重视的一个因子;学生的课堂参与热情也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必须时时加以关注的一个重要方面。教师讲授与学生自主学习的关系;该使用怎样的教学方式?教师能讲多少时间?关键是看具体的教学内容、教师可以支配的时间与空间及其它的教学条件。让学生逐步地走向自主学习肯定是教师应当努力的方向,也是真正减轻学生学习负担、提高教学效益的有效途径,教师应当为实现这一目标而不断努力探索。但自主学习必须是有效的,必须是通过教师的正确引导才能逐步实现的。操之过急或追求形式,同样有害。课堂教学与课外学习(活动)的关系。学生参与的过程与效果的关系。分析教材的视角重新审视并
32、整合教材,并紧扣“灵魂”选择材料,组织教学。新的教学目标:教学目标上:尽可能实现三维目标的耦合,本节课的知识框架正是在这样的指导思想下得以确立。知识点与材料的选择,紧扣“最基本的知识”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初步形成进行选择与处理;在教学设计的内在结构与逻辑上,为“史论结合,论从史出”提供了可能与导向。在教学流程上,为“过程与方法”留下了较充分的空间。新的教学观:学科中心,知识本位 人文中心,重视知识的价值,当然,本专题的学习最好还应能够回溯着看,以此可以更好地理解中华民族的探索之历史意义,目前,这种探索虽然还在进行中,虽然远不是凯歌式行进,但无论如何,这样一个民族、这样一个大国的现代化模式
33、探索,对人类、对人类历史,影响都会是巨大而深远的。本专题的灵魂与结构-灵魂:探索:中华民族复兴之路的再探索 资本主义现代化模式的探索:近代中国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结构:教学目标-课次学习要求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发展知道我国三大改造的内容、实质和意义。了解中共八大召开的背景、主要内容和意义。知道“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的概况和后果。知道“八字”方针及其作用。了解“文化大革命”给我国经济建设造成的严重破坏。认识到今天的局面来之不易,树立为增强祖国综合国力而不懈努力的决心。“土地改革和国民经济的恢复”、论十大关系、“1956年到1966年我国社会主义建设重大成就”“周恩来、邓小平为恢复国民经济所
34、作的努力及四届人大”等知识点为学生课外阅读内容。伟大的历史性转折了解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的背景、内容和历史意义。讲述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和国有企业改革的主要内容及其作用。概述我国创办经济特区、开辟沿海开放城市和沿海经济开放区、兴办经济技术开发区、开发上海浦东的史实,分析我国对外开放格局初步形成的特点。感受我国改革开放以来所取得的成就,体会改革开放路线方针政策的正确。走向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阶段了解1992年邓小平南方谈话的主要内容和重要作用。结合对中共十四大、十四届三中全会、十五大主要内容的掌握,了解我国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过程,认识市场经济体制对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意义。2 3第一课时
35、的教学要注意引导和帮助学生直观、感性地了解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过程中的历史变迁,例如搜集“大跃进”时期的一些漫画、歌谣、文献资料,反映“文革”历史的影像资料、回忆录或文艺作品等。第二、三课则可以采用小组合作形式,并引入研究性学习方式,如结合“学习与探索之二:对社区居民生活方式变迁的调查”,指导学生开展专题的社会调查;让学生通过调查,通过对当代中国社会剧变的了解,初步理解,1本专题学习要注意运用通观全局的方法, 3可。就让教学内容而言,本专题内容与学生生活比较贴近,相关资料也极为丰富而易于搜集,教材各目的编排又相对独立,这便于分组合作学习。4本专题的学习内容离现实近,在教学中要注重课程资源的开发,让学生深入了解历史,从而增强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和能力,培养学生的历史意识,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可指导学生查阅资料、访谈人物等,也可以如调查建国后本地经济发展状况,甚至也可以让学生尝试写现代家族经济史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