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见课时作业P28)(建议用时:20分钟)1在百日维新期间,谭嗣同自述:“京居既久,始知所愿者皆虚一无可冀(期望)。慨念横目,徒具深悲。平时所学,至此竟茫无可倚。”这段话表明谭嗣同()A放弃了变法维新救国救民的抱负B脱离群众,找不到变法的出路C悲观失望,准备向顽固派妥协D对维新派不满,开始转向革命答案 B解析 本题考查变法失败的原因。解答此题关键是要理解该段文言文材料,“茫无可倚”尤其反映了谭嗣同对变法没有强大的倚靠力量而感到前途茫然的一种心态,故B项正确。2光绪朝东华录载清末颁布的一份懿旨称:“嗣后乡试会试及岁考科考等,悉照旧制,仍以四书文试帖经文策问等项分别考试。经济特科,易滋流弊,并着即
2、行停罢。”与这一懿旨的颁布有直接关系的历史事件是()A百日维新 B戊戌政变C清末新政 D预备立宪答案 B解析 本题考查戊戌政变。“嗣后乡试会试及岁考科考等,悉照旧制,仍以四书文试帖经文策问等项分别考试。经济特科,易滋流弊,并着即行停罢”,说明戊戌变法的措施被废除,维新变法运动归于失败,与此直接相关的是戊戌政变,故B项正确。3戊戌政变后,大部分新政措施被推翻、废止,重行禁止士民上书,大权被慈禧太后所掌握,皇帝徒有虚名,改革之事,遂成泡影。当时被保留下来的是 ()A改革科举制,废除八股取士B允许官民上书言事C精简机构,裁减冗员D京师大学堂答案 D解析 本题考查变法的结果。戊戌政变后,除京师大学堂被
3、保留下来外,其他新政措施全被取消,故选D项。4梁启超认为:“戊戌维新,虽时日极短,现效极小,而实二十世纪中国史开宗明义第一章也。”下列关于戊戌变法的评价,与此相吻合的是 ()A把西方政治制度介绍到中国B掀起了爱国救亡运动的高潮C促进了中华民族的思想觉醒D为资产阶级革命准备了条件答案 C解析 本题考查变法的历史意义。戊戌变法最伟大的历史功绩是促进了思想启蒙。资产阶级维新派提倡新学,主张兴民权,对封建思想文化进行了猛烈的抨击,为近代思想启蒙运动的蓬勃兴起开辟了道路,促进了中国人民的觉醒,故C项正确。5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康有为在受光绪皇帝召见时称:“泰西讲求三百年而治,日本施行三十年而强,吾
4、中国国土之大,人民之众,变法三年,可以自立,此后则蒸蒸日上,富强可驾万国。”戊戌变法材料二戊戌变法期间,光绪皇帝共发布变法诏令184条,包括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等各个方面。对此,时任海关总税务司的赫德指出:“他们把足够的东西不顾它的胃量和消化能力,在三个月之内,都填塞给它吃了。”康有为的新学伪经考和孔子改制考在思想上引发了极大震动,不仅顽固派坚决反对,而且不少维新派人物如唐才常、黄遵宪也难以接受,帝党领袖翁同龢也斥之为“说经家一野狐也”。因此,他的著作出版不久,即被光绪皇帝下令毁版。中华帝国对外关系史材料三戊戌变政,首在裁官。京师闲散衙门被裁者不下十余处,连带关系因之失职失业者将及万人,朝野震
5、骇,颇有民不聊生之戚。梦蕉亭杂记(1)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康有为希望“变法三年,可以自立”的历史背景。(2)戊戌变法的失败有多方面的原因。根据上述材料,分析维新派在变法中的失误之处。答案 (1)西方和日本变革取得成功;甲午战败,中国民族危机空前加深;康有为希望通过变法,独立自强,尽快摆脱被瓜分的命运。(2)变法过程中急于求成;变法内容上贪大求全;触动了既得利益者,树敌太多;变法理论有偏颇之处,内部意见分歧。6又一次的幻灭昙花一现的“现代化”。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千余名为求官而来的“三分钟慷慨派”(史学家胡绳语),在已成定局的悲剧面前,以“成事不足”为由纷纷散去。但是,他们共同
6、签名的激扬文字却流传甚广,以致成为一场“现代化”运动的先声。材料二在“忧时七上皇帝书”的感召之下,身不逢时的年轻国君在颐和园行宫(而非紫禁城内正式议政的勤政殿)与一位“秀才”共谋国事,开始了一场“现代化”运动。材料三但是,这场来也匆匆、去也匆匆的“现代化”运动,却在京城菜市口的刑场上画上了“休止符”(1)材料一中“已成定局的悲剧”指的是什么?简要说明材料一所示历史事件及其影响。(2)为什么说材料二所反映的历史事件是一场“现代化”运动?(3)材料三释文没有用“画上了句号”,而是酌字“画上了休止符”,这里的深层次含义何在?答案 (1)清政府被迫签订了马关条约。事件:“公车上书”。影响:推动了维新运动的兴起。(2)政治上,要求建立君主立宪制;经济上,发展民族工商业;文化上,学习西方文化,发展近代文教事业,挽救民族危机。(3)含义:中国的现代化并未终止,如后来有辛亥革命、新文化运动、新民主主义革命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