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高考资源网() 您身边的高考专家高三文科综合 历史部分 文科综合共300分,考试时间l50分钟。 历史试卷分为第I卷(选择题)和第卷(非选择题)两部分。第I卷1至2页,第卷3至4页,共100分。第I卷注意事项: 1每题选出答案后,用铅笔将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 2本卷共11题。每题4分,共44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1费正清在中国,传统与变迁一书中说:“隋及初唐时制度和文化也取得了突破性进展”。下面有关隋唐政治制度的“突破性进展”的叙述,正确的是A相权三分,独立施政 B中央集权,地方分权C分工明确,相互牵制
2、 D完善机构,皇权顶峰【答案】C考点:三省六部制。隋唐政治制度的“突破性进展”指的是在中央实行三省六部制,三省长官都是宰相,相权一分为三,相互牵制,保证皇权的集中,同时三省六部分工明确、各司其职,提高了行政效率。故选C。A中相权不是独立施政,而是相互牵制与配合;三省六部是中央官制,不是地方行政制度,B错;皇权顶峰是在清朝设立军机处,D错。2两千年前中国的“名片”是丝绸,一千年前中国的“名片”是陶瓷,五百年前中国的“名片”是茶叶。在古代两千多年的中西方交往中,丝绸、瓷器和茶叶在西方广受欢迎。这主要表明古代中国 自然经济长时间内没有根本性突破 东西方的交流渠道不畅通 手工业发展水平领先世界 对外贸
3、易一直居于出超地位 A B C D【答案】B考点:本题考查我国古代对外交流和手工业发展情况。联系已学知识可知从丝绸到陶瓷到茶叶,对外交往中,中国主要输出手工业品,既说明我国古代手工业领先,也说明自然经济长期存在,没有根本性突破,由此分析可知正确;古代通过丝绸之路,我国手工业品大量外输,故不正确;材料无法体现古代中国外贸出超还是入超,故错误。故选B。3“君子之为学也,以明道也,以救世也。”这一言论体现的观念是 A格物致知 B尊崇道统 C心外无理 D经世致用【答案】D考点:经世致用思想。题目材料为顾炎武文章“君子为学,以明道也,以救世也。徒以诗文而已,所谓雕虫篆刻,亦何益哉?”意思是大丈夫之所以学
4、习的原因,是为了明白事理,为了济世救民。如果只是为了吟诗作赋,玩文字游戏,那就成了所谓的雕虫小技,又有什么用处呢?这体现了经世致用的思想,所以选D。4剑桥欧洲经济史中写道:“机器都在执行着一种新的纪律。纺工不再能够像过去那样在家里无拘无束地摇车纺纱,织工也不再能够像过去那样在家里自由自在地投梭织布了。现在,他们必须在工厂中按照没有生命不知疲倦的机器设备所确定的速度工作。”这一材料可以用来说明 A机器是新纪律的制定者和执行者 B工厂制的生产模式造就了现代工人阶级极强的组织纪律性 C生产力水平的提高有利于工作环境的改善 D工业化带动家庭结构转型【答案】B考点: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的阅读分析能力。材料显
5、示,工业革命后,纺工必须在工厂中按照机器设备所确定的速度工作,说明工业革命后工厂制度造就了产业工人工作的纪律性。 5有学者认为,从世界范围内看,英国最早确立了现代的国家制度,如内阁制、君主立宪制、两党制等,这些制度所体现的现代国家制度的核心是 A对权力的监控 B对君主的制约 C强调法治 D强调主权在民【答案】A考点:根据题干提供的信息“现代国家制度的核心”和所学史实内阁制度之下内阁对议会负责,君主立宪制之下王权的权力要受到议会的限制,两党制体现了权力的相互制约,所以现代国家制度的核心是权力的制约,任何人或机构都要受到其他权力机关的制约,不存在专制独裁统治,故此题正确选项是A。61928年,南京
6、政府制定的海关进口税则确定进口货物税率为75275,这废止了近代某一条约的相关规定。这一条约是A南京条约 B天津条约C马关条约 D辛丑条约【答案】A考点:南京条约。中国近代历史上第一个不平等条约南京条约规定,外商进出口货物交纳的关税,中国须同外国商定,中国逐渐丧失关税自主权,南京国民政府制定的海关进口税则确定进口货物税率,中国重新挽回这项主权。故选A。BCD项条约中均未有中外双方议定条约关税的内容。7右图反映了国民政府统治时期某一经济状况,对图中信息解读正确的是A抗战胜利后政府获得大量经济赔偿B国民经济建设运动刺激了货币发行C货币大量增发给民族工业巨大压力D布雷顿森林体系推动中国货币需求【答案
7、】C考点:国民政府时期的经济。国民政府发行的法币数额快速增长,导致通货急剧膨胀,造成原料昂贵而产品滞销,民族工业陷入绝境。故正确答案为 C。A项材料无法体现;B项时间不对,国民经济建设运动是在1927年到1936年。D项说法明显错误。8“民众以为清室退位,即天下事大定,所谓民国共和则取得从来未有之名义而已。至其实质如何,都非所问。这说明 A辛亥革命具有坚实的群众基础 B新文化运动具有历史必要性 C国民革命结束了君主专制制度 D君主立宪制得到民众的普遍支持【答案】B考点:辛亥革命的影响。本题主要考查学生材料信息的解读能力。从材料“至其实质如何,都非所问”可以看出民众把清室退位与民国共和混为一谈,
8、这说明唤醒国民民主意识的重要性,也体现了新文化运动解放人们思想具有历史必要性。故选B。AD项明显错误;C项未体现。9李大钊在史学要论中指出,“一时代有一时代比较进步的历史观,一时代有一时代比较进步的知识;史观与知识的不断进步,人们对历史事实的解喻自然要不断的变动。”他在这里强调历史研究要 A与时代同行 B有历史观引导 C为现实服务 D充分掌握史实【答案】A考点:10下列曲线图反映了我国1953-1958、1959-1964、1970-l975、1979-1984四个时期国内生产总值(GDP)增长率的变化。其中与1959-1964年相对应的是【答案】C考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195919
9、64年这一时期由于“左” 倾泛滥,出现了三年经济困难,国内生产总值总体呈现下降态;但1960年党中央提出“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方针,国民经济重新出现回暖的趋势,故这一时期应为C。 11二战时,罗斯福表示:“我不想让美国在战后承担重建法国、意大利和巴尔干各国的重组。这应该是英国的责任,因为英国在其中的利益远比我们要大。”他的意思是 A美国将放弃在欧洲的利益 B法意等国应自主完成重建 C欧洲各国应共同维护和平 D国家利益应与责任相联系【答案】D考点:国家利益与责任。根据材料“这应该是英国的责任,因为英国在其中的利益远比我们要大”。可以判断出答案为D。A项明显错误;BC项材料未体现。文科综合
10、历史部分第II卷注意事项: 1用黑色墨水的钢笔或签字笔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 2本卷共2题,共56分。12(18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我国的经济体制改革在经历了80年代初以农村改革为重点的第一阶段和80年代中后期以城市为重点、城乡联动和全面改革以来,以中国共产党十四大为标志,改革进入了新阶段新阶段是改革的攻坚阶段,是以建立新体稍为主要使命的阶段。 宁可主编的中国经济发展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在各阶段的内容,概括这一时期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特点。(6分)材料二 我国的对外开放大体上经历了以下三个发展阶段。第一阶段:1978年至1991年以沿海区域开放为重点
11、的探索开放阶段。第二阶段:1992年2000年对外开放加速向纵深推进和全方位区域开放格局基本形成阶段。第三阶段:对外开放步入历史新阶段(2001年至今)。 经济日报2008年12月4日 (2)根据改革与开放相辅相成的关系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说明我国对外开放三个阶段划分的依据。(6分)材料三 在改革开放的历史进程中,把坚持独立自主同参与经济全球化结合起来,把促进改革发展同保持社会稳定结合起来,取得了我们这样一个十几亿人口的发展中大国摆脱贫穷、加快实现现代化、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的宝贵经验。 胡锦涛总书记在中共十七大上的报告 (3)根据材料三,指出我国在改革开放30多年的进程中积累了哪些重要的经验?
12、综上,谈谈你对改革开放的认识。(6分)【答案】(1)内容:80年代初,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80年代,城市经济体制改革;中共十四大提出改革下一阶段目标: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3分)特点:先在农村推行,再在城市全面展开;先试点后推广;逐渐突破计划经济体制;探索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3分)(2)第一阶段: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确立了对外开放的方针,我国经济结束了长期封闭的状态。(2分)第二阶段:1992年邓小平的“南方谈话”和党的十四大成为我国改革开放进入新阶段的标志。(2分)第三阶段:2001年中国加入WTO,标志着我国的对外开放进入了新的阶段,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更加完善,
13、为新世纪新阶段全面参与经济全球化奠定了坚实的基础。(2分)(3)经验:坚持独立自主同参与经济全球化相结合,把促进改革发展同保持社会稳定相结合。(2分)认识:改革与开放相辅相成,互相促进,同时并举;改革开放是一个逐步深化的过程,是与世界经济发展逐步接轨的过程;坚持改革开放,抓住历史机遇,积极参与国际合作;坚持自主创新,进一步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为开放创造良好的国内环境。(言之有理即可)。(4分)考点:改革开放。(1)从材料“80年代初以农村改革为重点”、“80年代中后期以城市为重点、城乡联动和全面改革”、“新阶段是改革的攻坚阶段,是以建立新体稍为主要使命的阶段”等信息可以概括出我国经济体制
14、改革的阶段内容。根据内容很容易分析的出我国改革经历了先农村、后城市的过程。(2)根据材料可以知道,第一个阶段是探索开放的阶段,1992年后进入了一个深化阶段。十四大确立了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第三个阶段是新阶段,新世纪我国加入世贸组织,真正的融入世界。(3)从材料“把促进改革发展同保持社会稳定结合起来”分析我国改革开放的经验,谈认识是属于开放性的试题,学生可以结合自己的理解进行回答。13 (18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50年前,在东西方冷战正酣的大背景下,毛泽东主席和戴高乐将军以超凡的战略眼光,毅然作出中法全面建交的历史性决策,在中法之间同时也在中国同西方世界之间打开了相互认知和交
15、往的大门。 中国和法国都是有着独特文明的古老国度。以黄河长江和卢瓦尔罗讷水系为母亲河的两个伟大民族,都曾经长期引领各自所在地区的文明发展进程。老子、孔子、墨子、孟子、庄子等中国诸子百家学说至今仍然具有世界性的文化意义,声名远扬的法国思想家们为全人类提供了宝贵精神财富。 习近平在中法建交50周年纪念大会上的讲话2014年3月27日 (1)根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分析中法建交的国际背景。(4分) (2)春秋时期,孔子在调解和谐社会人际关系方砸提出了哪些主张?17、18世纪的欧洲,启蒙思想家为构建公平和法治的社会,提出了一系列构想,其主要理论成果有哪些?(6分)材料二 因为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没有作出“
16、接受国际义务”的诺言,美国政府暂时不能决定承认中华人民共和国。(对于二战后的时局)保罗肯尼迪在大国的兴衰中说:“一个国家,不在美国领导的阵营内,便在苏联的阵营内,任何中间道路的幻想都是不明智的。”美苏对抗的格局使中国没有中间道路可以选择。 谢益显中国当代外交史 (3)根据材料二,指出美国不承认新中国的借口。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当时中国的外交选择,分析影响此时两国关系的主要因素。(4分)材料三 中国驻美国大使崔天凯出席“第六届中美危机规避与合作对话”开幕式时,就中美新型大国关系发表主旨演讲。他谈到,面对新形势、新挑战,中美两国领导人高瞻远瞩,提出共同构建中美新型大国关系(相互尊重、互利共赢为核心),
17、确立了双方努力的方向和目标。当今世界,各国日益相互依存,国与国之间的关系不再是“零和”关系。19世纪的方法解决不了21世纪的问题。构建21世纪的国际秩序,不能紧抱冷战遗产和思维不放,否则就是在制造而非清除障碍。新的形势呼唤新的国际关系模式。中美两国在国际安全、防扩散、反恐、朝鲜半岛局势、伊朗核、全球经济治理、气候变化、跨国犯罪、疾病防治、基础设施建设等广泛领域开展了卓有成效的合作。 人民网华盛顿2014年4月10日电 (4)根据材料三和所学知识,分析中美构建新型大国关系面对的新形势、新挑战指的是什么?为什么说“19世纪的方法解决不了21世纪的问题”?(4分)【答案】(1)在东西方冷战的背景下,
18、西欧随着经济实力的增强,开始摆脱美国的控制,推行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中国需要打破西方国家的遏制和封锁。(4分)(2)主张:仁 、礼和中庸思想(或“仁者爱人”、“克己复礼”和“和而不同”)(3分)理论成果:天赋人权学说,人民主权学说,社会契约学说,三权分立学说。(3分)(3)借口:新中国没有作出“接受国际义务”的诺言。(1分)选择:“一边倒”。(1分)因素:意识形态和国家利益的不同;二战后两大阵营的出现。(2分)(4)经济全球化;全球性问题的存在。(2分)原因:各国相互依存的加深;冷战思维的后果;两次世界大战的教训;和平与发展成为当今世界的主题。(2分)考点:新中国的外交。(1)中法建交是在19
19、64年进行的,当时法国作为欧共体的成员国之一,随着欧洲一体化进程的加快,实力不断地增强,开始摆脱美国的控制,推行独立自主的外交。中国在60年代面临着严峻的外交局面,需要开拓外交新局面。(2)根据所学知识分析孔子的思想主张。孔子思想的核心是仁和礼,主张仁者爱人和克己复礼。17、18世纪的思想家主要有伏尔泰、孟德斯鸠和卢梭等人,他们提出了天赋人权、自由平等、博爱、人民主权等思想。(3)依据材料中“因为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没有作出“接受国际义务”的诺言,美国政府暂时不能决定承认中华人民共和国。”,可以总结出美国不承认新中国的借口是:新中国没有作出“接受国际义务”的诺言。第二小问结合结合所学知识,面对美
20、国的封锁、敌对,中国外交上选择“一边倒”的外交方针。第三小问结合20世纪40、50年代的国际背景进行分析,二战后两大阵营的形成和对峙;由于意识形态和国家利益的不同,美中两国处于敌对状态。(4)从材料“各国日益相互依存,国与国之间的关系不再是“零和”关系”、“新的形势呼唤新的国际关系模式”、“防扩散、反恐、朝鲜半岛局势、伊朗核、全球经济治理、气候变化、跨国犯罪、疾病防治、基础设施建设”分析中美构建新型大国关系面临着的背景。第二问可以根据材料并结合自己的理解进行回答。14(20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世界能源消费结构比例图 (1)根据材料一,简要说明19世纪中期、19世纪后期和20世纪中后
21、期,能源消费结构的变化。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说明发生这种变化的原因。(9分) (2)结合所学知识,简要概括20世纪中期,世界能源结构的变化对中东地区政局产生的影响。(4分)材料二 1951年,法、意、荷、比、卢、联邦德国六国签订了巴黎条约,决定建立欧洲煤钢共同体。这个共同体促使政治宿敌法德之间的矛盾化解。 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历史必修l(人教版) (3)结合材料二和所学知识,说明法德在能源争夺方面矛盾演变的历程及最终结果的影响。(7分)【答案】(1)变化:19世纪中期木材使用呈下降趋势,煤的使用呈上升趋势;19世纪后期石油使用呈上升趋势;20世纪中后期以煤为代表的传统能源的使用呈下降趋势,
22、核能、太阳能等新型能源开始使用并呈上升趋势。(3分)原因:第一次工业革命期间改良型蒸汽机的出现推动了煤的开采和使用;第二次工业革命期间内燃机的发明推动了石油的开采和使用;第三次科技革命期间原子能技术发展,20世纪70年代的石油危机加快了核能的使用。(6分)(2)20世纪中期,随着石油和天然气在世界能源结构中超过煤炭成为主要能源,石油资源丰富的中东日益成为大国争夺的热点;美苏分别支持中东地区的不同力量,以维护自己的全球政治、经济利益,使阿以矛盾更加复杂。(4分)考点:法德矛盾与能源结构的变化。(1)是要求学生正确分析图片可以看出新能源的大量使用,根据时间涉及的是第三次科技革命,在70年达出现了经济危机促使人类加快新能源的开发使用。(2)20世纪中期世界能源结构的变化是石油的需求量大增,超过了煤炭的需求量,这使得中东地区成为了大国争夺的重点,加剧了中东地区的不稳定的因素,第四次中东战争石油国家以石油作为武器打击了西方经济,导致了长时期的滞涨局面。(3)法德两国近代以来因为能源的争夺不断地发生战争,德国统一过程中的普法战争、一战后对鲁尔区的占领等都是矛盾激化的表现。二战后,法德矛盾化解,欧洲一体化进程开始,法德矛盾的化解有助于西欧国家的合作的加强,也推动了多极化的进程。- 6 - 版权所有高考资源网(山东、北京、天津、云南、贵州)五地区 试卷投稿QQ 8585290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