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7课 隋唐制度的变化与创新 选官制度的成熟1.九品中正制材料一 曹魏延康元年,魏文帝采纳吏部尚书陈群的建议,“乃立九品官人之法,州郡皆置中正,以定其选;择州郡之贤有识鉴者为之,区别人物,第其高下”。摘自通典 2.科举制材料二 随着门阀士族的衰落,九品中正制在开皇年间,被隋文帝废除。唐人杨绾云:“近炀帝始置进士之科,当时犹试策而已。”科举由应试人于一定时期,投牒自进,按科应试,共同竞争,试后有黜落,中试者举用之,然后为真正考试。秀才、明经等科是由察举转化而来,进士科为新设科目。摘编自邓嗣禹中国科举制度起源考 我国古代选官制度的演变 朝代选官制度选官方式选官标准历史影响两汉时期察举制地方举荐品行
2、(品德)推动了儒家文化普及,强化了封建官僚体制魏晋南北朝九品中正制评定授官家世和门第高低士族垄断了仕途,削弱了中央集权隋代-清代科举制个人报考个人才学(考试成绩)扩大了统治基础,提高了官员素质,加强了中央集权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演变趋势(1)根据材料一,指出曹魏的选官制度及特征。提示:选官制度:九品中正制。特征:由地方推荐,中正官鉴定等级,中央根据等级任用。(2)根据材料二,指出隋朝创立科举制的原因。概括隋朝选官制度的主要变化。提示:原因:士族制度衰落。变化:由推荐到考试选拔官员。(3)综合上述史料,谈谈对古代选官制度的看法。提示:根据时代变化,不断调整选官制度;选官制在继承中创新;注重公平、公
3、正和制度化。(言之有理即可)关于汉唐选官制度的认识1.对九品中正制的认识选官标准从初创时期的家世和才能并重,发展到西晋时期主要看重家世。九品中正制成为维护士族特权的工具。随着士族的没落,九品中正制无法继续。2.隋唐时期科举制的演变隋朝废除九品中正制,创立了科举制度。唐代科举制发展,最重要的科目是进士科,考试方式为命题写作诗、赋,录取不易。科举制并不是最早采用考试形式的选官制度汉代的察举制也采用考试的形式选官,但以推荐为主,科举制把察举制度中的考试因素加以强化,成为以考试为主的选官制度。隋唐中央官制的变化材料一(唐朝)初,三省长官议事于门下省之政事堂,其后,裴炎自侍中迁中书令,乃徙政事堂于中书省
4、。开元中,张说为相,又改政事堂号“中书门下”,列五房于其后:一曰吏房,二曰枢机房,三曰兵房,四曰户房,五曰刑礼房,分曹以主众务焉。新唐书 材料二 凡军国大事,则中书舍人各执所见,杂署其名,谓之五花判事。中书侍郎、中书令省审之,给事中、黄门侍郎驳正之。上(唐太宗)始申明旧制,由是鲜有败事。资治通鉴 唐代三省六部制的特点和影响1.特点:(1)三分相权。中书省草拟诏令,门下省审核诏令,尚书省执行诏令。互相制衡,分工合作,从而提高了行政效率。(2)职掌分明。三省职权按行政程序划分,一切政令由草拟(中书)、审核(门下)至执行(尚书),都经由三省处理。(3)节制君权。皇帝所颁政令,未经政事堂通过,不能施行
5、;以相权节制君权,可弥补君主才干之不足。(4)加强专制。相权一分为三,分散了相权,加强了君权。2.影响:(1)三省之间既相互牵制,又互为补充,分工明确,在一定程度上避免了决策失误,提高了办事效率。(2)完整的相权被分割,避免权臣独揽大权,有利于加强皇权。(3)是古代中国政治制度发展成熟的重要标志,对此后历朝产生了深远影响。三省六部制的运行机制(1)根据材料一,概括指出“政事堂”的性质发生了什么变化。提示:变化:唐初,政事堂是宰相集体议政的场所;后来,改为中书门下,成为国家的行政机构。(2)依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三省六部制的历史作用。提示:历史作用:有利于提高行政效率,加强皇权;建立制约机制,有利于减少统治者的决策失误;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走向成熟。古代中枢政务机构的变化(1)中国古代的中枢政务机构在各朝代之间既有继承,又在继承的基础上有所创新:汉代就有“汉承秦制、有所损益”;隋朝统一后,建立了一套以三省六部制为核心的中央官僚体制;唐朝建立后,承袭隋制,虽略有所改,但基本上没有突破隋代模式。(2)古代中枢政务机构的变化也反映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不断强化。三省六部制并未取代三公九卿制。在隋唐三省六部制下,只是宰相的权力被分割,其他部门依然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