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家教案要练说,先练胆。说话胆小是幼儿语言发展的障碍。不少幼儿当众说话时显得胆怯:有的结巴重复,面红耳赤;有的声音极低,自讲自听;有的低头不语,扯衣服,扭身子。总之,说话时外部表现不自然。我抓住练胆这个关键,面向全体,偏向差生。一是和幼儿建立和谐的语言交流关系。每当和幼儿讲话时,我总是笑脸相迎,声音亲切,动作亲昵,消除幼儿畏惧心理,让他能主动的、无拘无束地和我交谈。二是注重培养幼儿敢于当众说话的习惯。或在课堂教学中,改变过去老师讲学生听的传统的教学模式,取消了先举手后发言的约束,多采取自由讨论和谈话的形式,给每个幼儿较多的当众说话的机会,培养幼儿爱说话敢说话的兴趣,对一些说话有困难的幼儿,我总是
2、认真地耐心地听,热情地帮助和鼓励他把话说完、说好,增强其说话的勇气和把话说好的信心。三是要提明确的说话要求,在说话训练中不断提高,我要求每个幼儿在说话时要仪态大方,口齿清楚,声音响亮,学会用眼神。对说得好的幼儿,即使是某一方面,我都抓住教育,提出表扬,并要其他幼儿模仿。长期坚持,不断训练,幼儿说话胆量也在不断提高。 一、教学目标其实,任何一门学科都离不开死记硬背,关键是记忆有技巧,“死记”之后会“活用”。不记住那些基础知识,怎么会向高层次进军?尤其是语文学科涉猎的范围很广,要真正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单靠分析文章的写作技巧是远远不够的,必须从基础知识抓起,每天挤一点时间让学生“死记”名篇佳句、名
3、言警句,以及丰富的词语、新颖的材料等。这样,就会在有限的时间、空间里给学生的脑海里注入无限的内容。日积月累,积少成多,从而收到水滴石穿,绳锯木断的功效。 1、认识“足、童、楼、笛、牢、达、架、屋”8个生字并会写。宋以后,京师所设小学馆和武学堂中的教师称谓皆称之为“教谕”。至元明清之县学一律循之不变。明朝入选翰林院的进士之师称“教习”。到清末,学堂兴起,各科教师仍沿用“教习”一称。其实“教谕”在明清时还有学官一意,即主管县一级的教育生员。而相应府和州掌管教育生员者则谓“教授”和“学正”。“教授”“学正”和“教谕”的副手一律称“训导”。于民间,特别是汉代以后,对于在“校”或“学”中传授经学者也称为
4、“经师”。在一些特定的讲学场合,比如书院、皇室,也称教师为“院长、西席、讲席”等。 2、过程与方法:(1)能正确流利的有感情的朗读课文。(2)通过学习,使学生懂得我们是一个多民族的大家庭,学会团结友爱。 理解课文内容;把握不同民族的家的不同特点。二、教材分析这篇课文通过儿歌的形式,写出了不同民族的不同特点,最后又点明了我们各族都是一个大家庭。本课旨在告诉学生们,我们都有自己的小家庭,但我们同时也都生活在祖国的大家庭中,我们应该相互友爱、和平共处,我们应该爱我们的家,爱我们的大家祖国。三、教学重点1、识字、写字。2、有感情的朗读课文。四、教学难点1、让学生提前预习课文。 2、难点是了解不同民族的
5、不同特点。五、教学准备1、布置同学提前认读本课生字词。2、多媒体课件、相关图片等。六、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图片导入(演示第2张幻灯片)师:同学们,今天你们从哪来到的学校啊?生:家。师:那你们爱不爱自己的家呢?生:爱。师:那你们知道我们国家都有多少个民族吗?生交流思考:56个民族。师:对了,那你们都是哪个民族的呢?生:汉族。师:那你们想认识其他民族的小朋友吗?生:想。师:好,那接下来我们今天就来学习新的课文板书家(演示第3张幻灯片)(二) 认字、识字、记字。(演示第4、5张幻灯片)1、读准读好课文生字(遇到困难可以找朋友帮助解决)。2、结合课文标注,灵活多样的识记生字。3、了解自学情况。(1)
6、出示带拼音的生字卡片。(识记“足、童”等字并能组词)(2)做动作学习生字。(识记“达、架”等字。)(3)指导学生写习字“屋”“达”的写法。(演示第6张幻灯片)4、交流识字方法和经验。5、分小组巩固与交流,看谁记得生字词又快又多。(演示第7张幻灯片)民族 风俗 毛毡 墙壁 小满达 遮挡 搬进 砌墙 新袍 家庭 新疆 维吾尔族(三)初读课文(指导学生正确、流利地读课文)1、师:在学习这篇课文之前我们先来看4组图片。(演示第8、9、10、11张幻灯片)猜猜看这都是哪个民族的家呢?按照顺序依次是,蒙古族、维吾尔族、藏族、傣族。2、师:我们认识了蒙古族、维吾尔族、藏族、傣族这四个民族的家,下面我们就来看
7、一看这篇课文,看都说了哪几个小朋友的家?(演示第12张幻灯片)生:蒙古族小满达 维吾尔族小帕夏 藏族小扎西 傣族小罕玉 师:那同学们能不能从课文中找出他(她)们的家都是什么特点呢?(演示第13张幻灯片) 小满达蒙古包 小帕夏土拱凉 小扎西石头砌墙 小罕玉竹楼师:你们想不想去他(她)们的家里去看看呢?生:想。师:好,那接下我们就一起去看看他(她)们的家里看看他(她)们的家为什么那么建筑? (四)精读课文。 1、我们通过读课文知道了这篇课文讲的是几个小朋友的家?他(她)们分别是哪个民族的小朋友?(演示第14张幻灯片)交流:4个小朋友。他(她)们分别是蒙古族、维吾尔族、藏族、傣族。指导学生读第一小节
8、。(演示第15张幻灯片)你有家,我有家,小朋友们都有家。各族风俗不相同,丰衣足食乐万家。师:这里的“各族”指的是哪些民族呢?生:中国的56个民族。注:(1)这里的各族说的是我们祖国的56个民族,而不是课本上的4个民族。 (2)风俗:这里指的是一个民族在某一方面独特的生活习性或社会习惯。2、 我们先去蒙古族小满达的家里去看看吧!读第二小节。(演示第16张幻灯片) 蒙古朋友小满达,蒙古包里安下家。 毛毡墙壁圆屋顶,全家围坐喝奶茶。 师:同学们,从这段话中我们知道了小满达住的蒙古包有什么特点呢?(演示第17张幻灯片) 生:毛毡墙壁圆屋顶。 师:那他们在里边都会做些什么呢? 生:全家围坐喝奶茶。 注:
9、“奶茶”是在煮好的红茶中加入鲜奶制成。 师:你们知道蒙古族喜欢做什么事情吗?(演示第18张幻灯片) 生:摔跤、骑马等。 2、 师:我们在小满达家喝了奶茶,那接下来我们就去小帕夏家去看看怎么样? 生:肯定回答。维族姑娘小帕夏,家在新疆天山下。(演示第19张幻灯片)房子名叫“土拱凉”,绿阴遮院葡萄架。师:小帕夏的家在哪呢?生:新疆天山脚下。师:她们房子的名字为什么叫“土拱凉”呢?(演示第20张幻灯片)生:新疆民居的屋盖多用土胚拱券,以满足夏季隔热冬季防寒的要求。师:你们知道她们那盛产什么水果吗?(演示第21张幻灯片)生:葡萄、哈密瓜等。3、 师:我们已经参观完两个小朋友的家了,接下来我们该去谁家了
10、呢? 生:小扎西家。 师:好,我们先来看看小扎西家是什么样子的?(读课文第四小节)(演示第22张幻灯片) 石头砌墙高又牢,平顶房子日光照。 藏族孩子小扎西,搬进新家穿新袍。 师:小扎西家是藏族的,那他家的房子是什么样子的呢? 生:石头砌墙,平顶房子。 注:他们的房子有一个特点就是建在向阳高地靠近水源,平顶多窗。 师:为了表示对客人的尊敬和欢迎,藏族人民会怎么表达呢?(演示第23张幻灯片) 生:献上洁白的哈达。 注:“哈达”表示敬意或祝贺时献给神佛会对方的长丝巾或纱巾。 师:在西藏你都知道哪些动物和植物呢?(演示第24张幻灯片) 生:青稞、牦牛。 5、最后我们该去哪个小朋友家里做客了呢? 生:小
11、罕玉。 师:那我们呢赶快去看一看吧!(读课文第五小节)(演示第25张幻灯片) 座座竹楼真美丽,竹子地板竹墙壁。 傣族姑娘小罕玉,竹楼门前吹竹笛。 师:小罕玉是哪个民族的小朋友呢? 生:傣族。 师:那傣族的房子是什么样子的呢? 生:竹楼。 师:傣族有一个著名的节日你们知道是什么节日吗?(演示第26张幻灯片) 生:泼水节。 注:在“泼水节”这一天被人往身上泼的水越多,表示得到的祝福越多。 6、归纳总结师:我们终于走完了这四个小朋友的家,这四个民族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你们知道是什么吗?(演示第27张幻灯片)生:都是能歌善舞的民族。师:对了。那在这样一个多民族团结的大家庭里你们开心吗?生:开心。师:我
12、们都有我们各自的小家,也有我们各民族的大家,更有祖国这个最大的家来包容我们,所以我们应该怎么样呢?(演示第28张幻灯片)生:我们爱我们的家,更爱我们的祖国大家庭。师:好,下面我们一起读一下最后一小节。 你有家,我有家, 小朋友们都有家。 祖国是个大家庭, 各族儿童是一家。师:既然我们都是一家人,那我们应该怎么做呢?(演示第29张幻灯片)生:团结友爱。师:那如果遇到风俗不同的时候,我们又应该怎么做呢?生:尊重对方的风俗习惯。师:同学们做的非常棒!7、 我会填(演示第30张幻灯片) (丰)衣(足)食 满不(在)(乎) (亡)羊(补)牢 坐(井)(观)天 画(蛇)添(足) 揠(苗)助(长)7、 巩固
13、升华家这篇课文告诉了我们一个什么道理呢?(演示第31张幻灯片)告诉我们虽然我们是多民族的国家,但我们应该互相尊重、团结友爱,为祖国的大家庭的繁荣昌盛贡献我们的力量。 七、丰富知识,拓展延伸(演示第32张幻灯片)你还知道哪些有关少数民族的故事呀?赶快举例谈谈吧。满族传统的住宅型式。乡间宅屋多为草顶土墙,房顶茅厚尺许,居室多为敞间,颇似口袋,故俗称口袋房。室内北、西、南三面环炕,俗称万字炕,橱箱被褥之类俱靠西北墙安放。窗户多为南、西向,用高丽纸外糊,藉以御雪雨。住房多为3间,中室开门,并设有厨灶,门皆外闭,以防野兽撞入。山墙两侧外一米处设有满洲烟囱。多无院墙及东西厢房,仅以木栅或秫秸围之,并饲以猪
14、羊牛狗。现科尔沁右翼前旗满族屯满族乡、喀喇沁旗十家满族乡还保留不少此种旧舍。八、作业布置(演示第33张幻灯片)1、带感情的朗读课文。2、完成课后习题。九、板书设计(演示第34张幻灯片) 家 蒙古族小满达蒙古包 维吾尔族小帕夏土拱凉 藏族小扎西石头砌墙 傣族小罕玉竹楼十、教学反思家是一篇儿歌形式的短文,讲的是蒙古族、维吾尔族、藏族和傣族四个民族的住房特点,借此说明一个道理:虽然风俗不同,但是都是生活在祖国的大家庭里,互相帮助、团结友爱。在讲解这篇短文的时候,由于各族的特点不同,学生对这些又都不是特别的了解,所以中间穿插的图片较多,便于学生理解儿歌中简洁的句子所表达的意思。最后升华让学生领悟中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彼此应该相互团结友爱。
Copyright@ 2020-2024 m.ketangku.com网站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