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历史注 意 事 项考生在答题前请认真阅读本注意事项及各题答题要求1本试卷包括单项选择题(第1题第38题,共38小题76分)、非选择题(第39题第40题,共2题24分)。考生答题全部答在答题卡上,答在本试卷上无效。本次考试时间为75分钟。2请认真核对答题卡上所粘贴条形码上的姓名、准考证号是否与本人的相符合。一、单项选择题:在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本部分共38题,每题2分,共76分)。1近日云南虫谷热播,该剧改编自天下霸唱的小说鬼吹灯之云南虫谷,讲述了胡八一等人前往云南原古滇国的献王墓寻找雮尘珠的故事。在云南曾经生活着我国境内目前已知的最早的古人类A元谋人 B长阳人 C
2、蓝田人 D马坝人2下图是位于陕西西安临潼的姜寨遗址,内有五组房屋,系五个大家族,大房子是族内举行集会议事的公共房子,中型房子供族长使用,小房子供各家庭使用,反映了尚未产生贫富分化的母系氏族公社状况。姜寨是哪一文化聚落形态的典型代表A. 龙山文化 B. 仰韶文化 C. 红山文化 D. 良渚文化3下图是新石器时代中期的马家窑文化、大汶口文化以及半坡文化中出土的陶器,尽管他们相距遥远,几乎没有交通,但它们有着极其相似的文化特征,这说明中华文明的发展所具有的特点是 马家窑文化陶器 大汶口文化陶器 半坡文化陶器A. 多元一体 B. 世界领先 C. 独一无二 D. 起源最早4右图为清咸丰年间,山东省寿张县
3、出土的太保簋,其铭文记录了召公参与二次克商之事:“王伐录子圣,虘厥反,王降征令于大保,大保克敬亡谴,王侃大保,赐休余土用兹彝对令”。下列解释最合理的是A. 分封的对象主要是古代帝王后代 B. 体现了金字塔型的等级结构C. 铭文记载能够反映周朝历史全貌 D. 周王室的权威得到有效维护 5进入春秋以后,郑国开垦了“蓬蒿藜藿”之地;晋国开垦了狐狸豺狼所居的“南鄙之田”;宋郑之间的“隙地”(可垦而未垦之地),也在被压榨的奴隶的辛勤劳动下开垦出来。上述现象出现的根本原因是A春秋时奴隶制发展成熟 B土地国有制度的瓦解 C畜力与铁制农具的使用 D个体小农经济的形成6战国策记载,“昔(春秋时)齐桓公九合诸侯,
4、未尝不以周襄王之命。然则虽尊襄王,桓公亦定霸矣”。这表明当时A诸侯国间的兼并战争日益频繁 B周天子的政治地位明显降低C各国通过变法推动了社会转型 D齐桓公通过变法成就了霸业7先秦时期的诸子百家中有一个学派,班固称它“留意于仁义”,韩愈说它“合乎仁与义”。该学派A重视协调人与自然的关系 B关注社会道德的构建C适应了统治者争霸的需要 D代表平民阶层的利益8由下表中的材料可以得出的确切结论是明法度,定律令,皆以始皇起。 史记李斯列传并吞战国,海内为一,功齐三代。 汉书主父偃传秦之所以革者,其为制,公之大者也。 柳宗元封建论始皇帝,自是千古一帝也。 李贽藏书A秦朝高度重视法制建设 B强盛的秦朝存在严重
5、的政治危机C郡县制度利于中央集权 D历代高度评价秦始皇统一和秦制9秦朝的刑罚残酷无比,仅惨绝人寰的死刑就有许多种。人民动辄犯禁,于是“天下愁怨”。秦始皇死后,其子秦二世胡亥更为残暴和腐化,“赋敛愈重,戍徭无已”。这说明当时A阶级矛盾激化 B破坏法制现象普遍C农民战争频繁 D地方体制弊端明显10史记载:“(曹)参代(萧)何为汉相国,举事无所变更,一遵萧何约束。择郡国吏木诎于文辞,重厚长者,即召除为丞相史。吏之言文刻深,欲务声名者,辄斥去之。”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萧规曹随”,与这一典故反映的治国理念相一致的学派是A儒家 B法家 C道家 D墨家11史记载:“汉定百年之间,亲属益疏,诸侯或骄奢大者叛逆
6、,小者不轨于法。”出现这种现象是由于汉初A实行察举制度 B实行郡国并行制 C独尊儒家学说 D全面推行郡县制12“撇开道德方面的考虑,秦只维持了那么短的时间,也是一件好事。不寻常的是尽管昙花一现,它却成功地把一套国家官僚机器的制度传给了它的政治继任者。”这套“制度”不包括 A. 皇帝制度 B. 三公九卿制 C. 郡县制度 D. 中外朝制度13下表反映的是两晋南朝入仕类别统计。据此推断合理的是类别吏部直接任命察举和学校考试州郡县吏积功升迁其他比重50.2%25.4%14.2%10.2%A. 科举考试开始出现 B. 察举选官注重才能 C. 选官权向中央集中 D. 州郡县吏升迁缓慢14右图为19831
7、984年于湖北江陵张家山247号汉墓出土的张家山汉简二年律令,二年律令为出土简文原有标题,单独写在一枚简上。由于这部分竹简简册同墓中的历谱共存一处,而历谱所记的最早年号为汉高祖五年、最后年代为吕后二年,因此学界认为二年律令的“二年”应为吕后二年,也就是说律令应是从汉高祖五年到吕后二年时施行的律令。这说明A.二年律令的出土丰富了人们对汉律的认识B.二年律令的出土说明汉代以法家思想治国C.二年律令是文献史料比厉谱更有价值D. 历史文献必须与文物相印证才能揭示历史真相15识读历史地图是学习历史的重要方法之一 ,与下图所示路线直接相关的历史事件是 A. 空海长安求法 B. 张骞出使西域 C. 鉴真东渡
8、日本 D. 卫青北击匈奴16班固作汉书,内有古今人表,列1931人。作者按“上上至下下区分为三等九则”。其中“上上圣人”者十四人,包括三皇五帝,而以周公孔子殿后;孟子与颜渊,管仲同属“上中仁人”;老子与商鞅,墨翟,韩非都属“中上”;秦始皇则为“中下”。以此推断,班固评价历史人物A. 以儒家标准为准绳 B. 以社会贡献为根据C. 以时代先后为顺序 D. 以个人善恶为标尺17东晋一代,一直是琅玡王氏、颖川庾氏、谯国桓氏、陈郡谢氏等几个大族轮流执政,皇帝几乎没有什么权力。这说明东晋A外戚宦官交替专权 B门阀内部斗争激烈C士族专权现象凸显 D中央权力不断削弱18成书于5世纪的洛阳伽蓝记记载:“自晋宋以
9、来号洛阳为荒土。昨至洛阳,衣冠士族并在中原,礼义富庶,人物殷阜。”此段文字反映了A. 孝文帝迁都后促进洛阳繁荣 B. 门阀世族在中原得到发展C. 南朝统治下洛阳经济恢复 D. 隋朝时洛阳商业盛极一时19魏晋南北朝时期,许多政治家儒玄双修,以儒学治国,以玄学自修;道教称“求仙者,要当以忠孝和顺仁信为本”,而不少高僧又有高深的玄学造诣。这反映了当时A. 儒家思想主导地位动摇 B. 玄学逐渐成为统治思想C. 佛道思想社会影响扩大 D. 思想文化领域碰撞交融20北魏贾思勰在齐民要术中提出“顺人时,量地利,则用力少而成功多。任情返道,劳而尤获。”他强调农业生产应该A. 顺应自然,遵循规律 B. 精耕细作
10、,提高地力C. 因时制宜,休耕轮作 D. 改进技术,增加产量21他治国好大喜功,穷奢极欲;穷兵黩武,三伐高丽;造舟车、制兵器、征粮草、召军士;劳民伤财,死伤无数;“耕稼失时,田畴多荒”;国力大损,天下骚动。材料中的“他”是A秦始皇 B隋文帝 C隋炀帝 D唐太宗22. 贞观年间群臣进谏,太宗纳谏涉事范围虽广,但很大部分都涉及如何止徭役、慎刑法、劝农桑、息征战,如何做到“取信于民”和“安抚恤人”。这体现了唐太宗的哪一思想A. 守法精神 B. 用人唯才 C. 兼收并蓄 D. 以民为本23640年,唐太宗在高昌(后移至龟兹)设置安西都护府;702年,武则天于庭州设置北庭都护府。这两个机构的设置主要是为
11、了A. 开辟贯通东西方的丝绸之路 B. 加强中央政府对西域的管理C. 促进汉藏间的经济文化交流 D. 推动东北边疆地区开发进步24关于如何处理与少数民族的关系,唐太宗曾说:“朕为苍生父母,苟可利之,岂惜一女,北狄风俗,多由内政,亦既生子,则我外孙,不侵中国。”以下政策与之相关的是A战而后和B结盟政策 C和亲政策 D息事宁人25唐前期,继续推行“均田制”和租庸调制;唐中期以后,土地兼并加剧,均田制急剧崩坏,租庸调制难以维持。公元780年,唐朝改行两税法。这一变化表明唐代中期A. 赋税改革能够有效缓解土地兼并 B. 土地制度变化影响赋税制度变化C. 抑制兼并是政府增收的主要途径 D. 赋税制度变化
12、影响土地制度变化26诗歌创作在唐朝进入了黄金时代。盛唐时,诗风开朗奔放、刚健清新;中唐时,诗风平实浅近,讽喻诗作大量涌现;而晚唐时,诗风凝重浓郁,有时凄婉悲怆。据此可知A文学作品可以直接证史 B唐诗风格各异类型众多C唐诗真实再现社会全景 D社会变迁影响唐诗创作27司马光评价王安石变法“舍是取非,兴害除利”。梁启超盛赞王安石“若乃于三代下求完人,惟公庶足以当之矣”。据此,以下说法正确的是A. 后人评价更加真实客观 B. 评价是否可信取决于阶级立场C. 历史评价具有主观色彩 D. 变法是历史学研究的核心内容28据考证,杭州小笼包源自古代开封灌汤包,而西湖醋鱼与历史更悠久的开封糖醋鱼的做法几近相同。
13、这一现象很可能发生在下列哪一事件之后A黄巢起义 B澶渊之盟 C宋夏和议 D靖康之变29中国古代某历史时期,其突出特征是“强化的中央集权,叠层的政治架构,活跃的商业经济,成长的市民阶层,繁荣的海外贸易,南移完成的经济重心”。这一时期是A. 秦汉时期 B. 隋唐时期 C. 两宋时期 D. 明清时期30宋代以前,进口香料价值连城,只有皇室和高级官僚可以享用。南宋时期,都城临安街市上到处都在贩卖用外来香料制作的食物如香药灌肺、二色灌香藕、香药韶姜,蔡香甘蔗、沉香藕花等甜点也成为市民日常饮食的一部分,大量外来香料进入寻常百姓家。这反映了A商业发展改变百姓生活 B朝廷鼓励对外贸易C陆上丝绸之路更加繁荣 D
14、榷场贸易规模空前31宋代诸多皇帝中有仁宗、孝宗和理宗,这是中国历史上“仁”、“孝”、“理”三个字首次出现在皇帝庙号中,与之有直接关系的是A商品经济的发展 B儒家思想的发展C君主专制的强化 D社会观念的变化32中国民族史名词解释中对古代史某一政治制度做出如下解释:产生于女真氏族社会末期,是一种部落联盟的组织形式,最初是以血缘为纽带建立起来的,后来逐渐由血缘组织向地域组织转化。平时出猎、战时作战。据此判断这一制度是A. 猛安谋克制 B. 南北面官制 C. 四等人制 D. 行省制 33辽宋夏金时期,各少数民族都创造了本民族的文字(见下图)。这些文字体现了 契丹文字 西夏文字 女真文字A民族文字的发展
15、促进了民族交融 B宋朝实施了开放包容的民族政策C不同民族间的文化相互借鉴吸收 D中华民族文化的多样性和统一性34自古以来,各族人民驰骋于中华大舞台。史书所述“起朔漠,并西域,平西夏,灭女真,臣高丽,定南诏,遂下江南,而天下归一”的民族是A. 女真族 B. 突厥族 C. 蒙古族 D. 回纥族35藏文史籍萨迦世系史载:“元帝辖十一行省,西藏三地面虽不足一行省,但因为它是八思巴 (吐蕃的大喇嘛)的住地和教法所在,故作为一省委付于八思巴。”管理这一地区的中央机构是 A中书省 B宣慰司 C宣政院 D政事堂36元世祖末期,行省官在一地任职五年以上的时有发生。久任官员迁转颁布后,“行省官久任”的现象虽然迟迟
16、未能绝迹,但行省官迁调已带有一定的普遍性。这种变化A折射出行省地位的下降 B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C说明行省体制已固定化 D加强政府对边疆管理37元朝诗人杨维桢的盐商行曰:“人生不愿万户侯,但愿盐利淮西头。人生不愿万金宅,但愿盐商千料舶盐商本是贱家子,独与王家埒富豪。”这反映出元朝A. 盐业发展促进社会结构变动 B. 商人社会地位堪比王侯将相 C. 盐铁专卖政策开始出现松动 D. 商业发展冲击传统思想观念38. 右图是元代著名画家倪璜的六君子图,画的下部位置上有一处平缓的斜坡,有松树、樟树、柏树、槐树、楠树、榆树六种不同的树木屹然挺立,画面远方隐约可见一座山。该画作体现了A文人追求意境 B文化的世
17、俗化 C高超写实手法 D商品经济发展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2题,每题12分,共计24分。结合材料以及所学知识回答问题。39(12分)谋创新就是谋发展,唐朝在很多领域进行了创新和发展。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唐朝中央中枢机构示意图材料二 “汉代宰相是首长制,唐代宰相是委员制。最高议事机关称政事堂,一切政府法令,须用皇帝诏书名义颁布者,事先由政事堂开会议决,送进皇宫画一敕字,然后由政事堂盖印中书门下之章发下。”钱穆国史新论材料三 隋朝建立后,为适应社会经济的发展和阶级关系的变化,隋文帝杨坚毅然废去九品中正制度,按德才标准选拔官吏,行科举之制。隋代的常选有进士、明经和秀才。隋代开科考试选拔人才,尚未形成
18、一种完备的制度。到了唐朝,在隋朝的基础上扩而大之。取士之科分秀才、进士、俊士、明经、明法、明书、明算等科,其他医、卜、星、相、琴、棋、书、画均可登科。科举除常举外还有制举,由皇帝亲自主持,科目多为临时设置,平民子弟和官吏均可应试,但不是经常举行,制举录取人数一次只一二人到五六人,因而在科举考试中不占重要地位。唐代积极推行和发展科举制,打破了门阀士族垄断政权的局面,为庶族地主开辟了入仕的途径。摘编自房列曙、木华中国文化史纲请回答:(1) 结合所学知识写出材料一中、所示机构的名称。(3分)(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唐代宰相制度与汉朝相比较所发生的变化,并分析其作用。(3分)(3)据材料三指
19、出唐代如何发展了科举制,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科举制的积极意义。(6分)40.(12分)宋朝是一个令许多历史学家所向往的朝代,无论在物质文明还是精神文明上都达到了很高的程度。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宋王朝建国的特殊性,使宋太祖为了避免五代以来的教训进行了比较大的官制改革,尤其是制约机制的设计相当完备。设官分职,达到了相互维系、相互牵制的功能,有利于中央对地方的控制,强化了中央集权。摘编自王志立北宋官僚制约机制产生的背景材料二 宋朝的商品经济非常繁荣。新兴经济作物茶叶、甘蔗之类绝大部分进入市场。市场形成城市、镇市、草市三级金字塔型结构。在地方贸易网的基础上,初步形成了江南、西北等几个较大的区域市场。
20、海外贸易规模超出唐朝,朝廷在南方沿海港口设立了多处市舶司。民间开始出现中国古代最早的纸币,称为交子。摘编自张帆中国古代简史材料三 宋代在哲学方面突破了五代以来沉闷墨守的局面,伴随通经致用,讲求义理以及疑古思潮的兴起,出现了周敦颐、邵雍、张载、程颐、程颢、朱熹、陆九渊为代表的理学等诸多流派。宋儒诸子融汇各家,援佛入儒,建构成新儒学体系,不仅升华了抽象思辨,而且高扬士人刚健挺拔的道德理性和节操意识。摘编自杨迪如梦如幻的大宋王朝 请回答:(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北宋加强对地方控制的主要措施。(4分)(2)据材料二,概括宋朝商品经济繁荣的表现。(4分)(3)据材料三,指出宋代理学兴起的原因,
21、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积极意义。(4分)历史 参考答案一、选择题:本大题共38小题,每小题2分,共计76分。在每小题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目要求。题号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1819答案ABADCBBDACBDCABACAD题号20212223242526272829303132333435363738答案ACDBCBDCDCABADCCBDA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2题,每题12分,共计24分。结合材料以及所学知识回答问题。39.(12分)(1)机构名称:尚书省;门下省;中书省。(3分)(2)变化:由一相制变为多相制(群相制、集体宰相制)。(1分)作用:提高了
22、行政效率;减少了决策失误;削弱了相权,加强了皇权;是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重大创造,对此后历朝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任答2点得2分)(3)发展:增设考试科目;分常举和制举两种模式;放宽应试对象。(任答2点得2分)积极意义:扩大了官吏人才来源;打破了贵族对政权的垄断;提高了官员文化素质;加强了中央集权;是古代选官制度的重大创造,为后世提供了借鉴。(任答4点得4分)40.(12分)(1)措施:设官分职,相互维系、相互牵制;中央派文官出任地方各州的长官知州;设诸路转运司统管地方财政;将地方精锐部队编入禁军,定期更换驻地;各州设通判,与知州彼此制约。(任答4点得4分)(2)表现:农产品商品化;市场类型多样;商品流通范围(规模)扩大;纸币(交子)的出现与使用;海外贸易发达。(任答4点得4分)(3)原因:通经致用,讲求义理及疑古思潮的兴起;宋儒诸子融汇各家,援佛入儒。(2分)积极意义:升华了抽象思辨;高扬道德理性(节操意识);有利于塑造中华民族的性格(人格建树、民族气节、道德素养、社会责任感、历史使命感等)(任答2点得2分)